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明朝的官制是怎么样的? 第1页

  

user avatar   ning-nan-zuo-hou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问题确实好,不过真要是敞开了着实论述,那就是一本书,很厚,而且起码得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我说一下我自己对于明代官制的理解。但是鉴于这个问题是个极为庞大的成系统的问题,一次写完的可能性不大,所以保不齐得慢慢写。

明代官职,草创于太祖甲辰年,也就是大宋龙凤十年,建国后的洪武元年进行了全面建设,并经历了洪武三年、十三年、二十六年三次大规模改制,初步形成了明代特色封建社会官职系统。这套系统与秦朝初设汉朝完善的三公九卿内外廷制,以及肇始于南北定基于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大相径庭。我个人将其称之为封建社会第三套职官系统,这套系统基本由朱元璋一手制定,此后修修补补,沿用明清两朝。

简单来说,明代官制有五大系统:文武宦宗女。不同的角度,这套官制有不同的分类方式,但是终归可以归类到这五种。从后往前,一个赛一个的复杂,所以咱们从后往前慢慢说。

一、女官

女官是最简单的一个,皇后、皇妃、王后、王妃不算,公主之类的算宗室,这里说的女官,分两类,一是宫廷官,一是外命妇。

宫廷官,也就是六局一司:尚宫局、尚仪局、尚服局、尚食局、尚寝局、尚功局、宫正司。六局分领二十四司,再加上类似于女官纪检委的宫正司,合计二十五司,各有各的执掌。这套衙门早在洪武五年就成型了,在明朝一直沿用到崇祯自尽。南明有没有,不好说。

尚宫掌导引中宫,尚仪掌礼仪起居,尚食掌膳羞品斋,尚服掌供服用采,尚寝掌天子宴寝,尚功督女红程课,宫正掌纠察宫闱、戒令、谪罚之事。总而言之,这一套宫廷女官都是为皇帝以及后宫娘娘们服务的。

第二类是外命妇。

外命妇,也就是皇帝封赠的大臣的女眷,包括追封的三代女眷、封赠的妻子。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是有恩于皇帝,比如皇帝的奶妈之类的,也会荣获外命妇封号,但她们就不是因为丈夫而得到的,反而是她们给自己的丈夫挣来一份荫职。

明代外命妇的等级有九种,从高到低分别是某国夫人、某侯夫人、某伯夫人、一品夫人、夫人、淑人、恭人、宜人、安人、孺人,分别对应公侯伯以及一品到七品。最后这个孺人可能大家比较熟,归有光的《先妣事略》,第一句就是“先妣周孺人”;而在传统文化里,甚至是现在山东的一些地方(比如我老家),仍然有称呼老太太为“老安人”的例子。

诸位要知道,这个称号,不是女人自己得到的,而是通过自己的丈夫、儿子而获得的。简单来说,这些官职,属于“封妻荫子”的“封妻”。也就是说,你当了官,只要七品以上了,你的太祖母、祖母、母亲、妻子,都可以得到这个官职。

比如说,你当了正七品的知县,那么按朝廷的制度,你的妻子就应该得到一个孺人的封号,而你的母亲,则获得“太孺人”封号,你的祖母、太祖母,无论健在与否,都会封为“太孺人”——当然这有一个前提就是你的祖父、太祖父已经故去了——也就是“ 因其子孙封者加太字,夫在则否”。现在很多地方经常挖出明清的墓葬,这种孺人、安人的墓志铭很多被发现的。

还有一些“夫人”是赠号的夫人,最经典的就是客氏——奉圣夫人。这种夫人一般不是通过丈夫获得的,而是自己挣来的——比如给皇子当奶妈。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女土酋,一般都是土司地区的,容易被混淆。比如,某土司死了,他的儿子还小,而这个时候,明朝往往就会命令土司的媳妇来管理这家土司的事,也就是“掌司事”,有的直接就代袭了。比如大名鼎鼎的奢香,奢香是明代第二任贵州宣慰使,第一任是她是丈夫霭翠。霭翠死了之后,“妻奢香代袭”,而奢香之所以能接任贵州宣慰使的职务,原因就是他们两口子的儿子还小,所以洪武十四年奢香袭职六年之后的洪武二十年,霭翠的儿子Andy袭职,而奢香就退居二线了,又过了九年才死。但是这种并不属于女官。因为她们属于土司官,进而可以细分为文职土官和武职土官。

二、宗室

宗室,就是老朱家的人。朱元璋穷苦人家出身,即位之后对自己的儿子、女儿、侄子、侄女给予了优渥的待遇。尤其是老朱家的子孙,简直就是含着金钥匙出生,他们成为了明代一个巨大的国家级包袱,甚至可以称之为毒瘤。

皇子封亲王,亲王嫡长子立为王世子,长孙立为世孙;亲王诸子封为郡王。嫡长子为郡王世子,嫡长孙则授长孙;郡王诸子授镇国将军,孙辅国将军,曾孙奉国将军,四世孙镇国中尉,五世孙辅国中尉,六世及以下皆奉国中尉。皇姑曰大长公主,皇姊妹曰长公主,皇女曰公主,亲王女曰郡主,郡王女曰县主,孙女曰郡君,曾孙女曰县君,玄孙女曰乡君。凡尚大长公主、长公主、公主,并曰驸马都尉。其尚郡主、县主、郡君、县君、乡君者,并曰仪宾。

这些亲、郡诸王,镇、辅、奉国将军、中尉,大长、长、公主,郡、县主,县、乡君,驸马、仪宾,都是跟皇上沾亲带故的,他(她)们一生下来就有一份铁杆钱粮,按照朱元璋本来的构想,这些宗室是要负责练兵、边防以及其他职责,但是朱老四二次革命之后,宗室就基本丧失了任何作用,他们只能被圈养在高大的城墙里,非命不许出城,可能唯一的出城机会,就是自己死了之后被抬出城埋葬的那次。

而除了这些跟老朱家沾亲带故的人之外,还有一些部门是专门为这些宗室服务的,我们也可以把这些衙门归则于宗室官。这类衙门,中央有宗人府、南京宗人府,亲王府有王府护卫指挥使司、王府群牧司、王府仪卫司、王府长史司、审理所、典膳所、奉祠所、典宝所、纪善所、良医所、典仪所、工正所,郡王府有教授、典膳,镇国将军府有教授。这些基本上都是为宗室专门服务的,唯独宗人府例外。

宗人府本来是朱元璋在洪武三年设立的用来管理宗室的大宗正院,洪武二十二年改组为宗人府,第一届宗人府的领导班子堪称豪华:秦王朱樉为宗人令,晋王朱棡、燕王朱棣为左、右宗正,周王朱橚、楚王朱桢为左、右宗人。但是后来这个衙门的职责基本上被礼部吞并,再也没有了宗室出任宗人府的事。

除此之外还有两个很特殊的存在——王府护卫指挥使司、王府群牧司。前者,就是常说的亲王三护卫,实际上不仅是亲王,个别郡王其实也有——比如靖江王。后者,是一个很诡异的存在,常见的两个,一个是甘州群牧千户所,一个是宁夏群牧千户所。甘州群牧所在甘肃兰州,宁夏群牧所在宁夏同心县韦州镇,这俩理论上分别是为肃王、庆王养马的,然而后来隶属于陕西都司,成为了国家的卫所,并不对王府负责。

三、宦官

明代的宦官是个极为牛逼的存在,以至于几乎被钦定为明朝灭亡的原因之一……

然而实际上宦官的体系很简单,要知道,朱元璋在设计明代官职的时候就意识到了元代以及前朝的一些宦官乱政的往事,所以对宦官系统有一个很大的改变。

这里得说一个我对于古代政治制度的认识:前朝的制度是后朝的重点参考对象。在这个前提下,你才能很好的理解明初的一些诡异政治规则。比如经常有人问为什么有七王之乱和八国之乱,朱元璋还要玩分封制?其实这个简直就是莫名其妙,西汉和西晋的事,到明朝已经是一千多年前的事,而在这一千多年里,宗室领兵,前有唐朝李道宗、李孝恭,后有辽代各种移剌,金朝各种能打的完颜宗某,前朝的蒙古更是开创出了宗王出镇的定制。理解了这一层,就不难理解朱元璋为何要用宗室练兵、封藩了。

说回明代的内官制度。

明代官制的本官系统里,文武衙门千姿百态,遍布朝野上下内外,而明代宦官衙门,却只有四司八局十二监,合称二十四衙门,而且宦官里品秩最大的也只是四品。这一点,朱元璋说过原因: 此曹止可供洒扫,给使令,非别有委任,毋令过多。一句话,你们就是个打杂的。

在这个原则下,明代的内官二十四衙门,和女官差不多,都不过是皇城之内打杂的下人,没有一个衙门被任命去主管军国政务。咱们分别看一下二十四衙门都是干嘛的:

司礼监,掌宫廷礼仪。凡正旦、冬至等节,命妇朝贺等礼,则掌其班位仪注,及纠察内官人员违犯礼法者。内官监,掌作坊及库房,营造宫室、陵墓,并铜锡妆奁、器用暨冰窨事。御用监,造办木器、玩器。司设监,掌卤簿、仪仗、帷幕诸事。御马监,掌御马及诸进贡并典牧所关收马骡之事。神宫监,掌太庙各庙洒扫、香灯等事。尚膳监,掌御膳及宫内食用并筵宴诸事。尚宝监,掌宝玺、敕符、将军印信。印绶监,掌古今通集库,并铁券、诰敕、贴黄、印信、勘合、符验、信符诸事。直殿监,掌各殿及廊庑扫除事。尚衣监,掌御用冠冕、袍服及屦舄、靴袜事。都知监, 掌各监行移、关知、勘合事。
惜薪司,掌所用薪炭之事。钟鼓司,掌管出朝钟鼓,及内乐、传奇、过锦、打稻诸杂戏。宝钞司,掌造粗细草纸。混堂司,掌沐浴之事。
兵仗局,掌制造军器。银作局,掌打造金银器饰。浣衣局,凡宫人年老及罢退废者,发此局居住。巾帽局,掌宫内使帽靴,驸马冠靴及藩王之国诸旗尉帽靴。针工局,掌造宫中衣服。内织染局,掌染造御用及宫内应用缎匹。酒醋面局,掌宫内食用酒醋、糖酱、面豆诸物。司苑局,掌蔬菜、瓜果。

这是二十四衙门本身的职责所在。可以说就是拿宦官当下等人看了,不仅如此,朱元璋更是废掉了中正大夫、中侍大夫、中卫大夫这种宦官专用的散官阶。

宦官里的“官”,有太监、少监、监丞、典簿、长随、奉御、佥书、管理、监工这些。也就是说,不是所有的太监都是“太监”,因为“太监”是官,正四品的官,你以为你切了就是太监了?那只能叫阉人……

可为什么明代宦官在后来会如此嚣张,以至于把生祠都修到了孝陵呢?

那就得说说明朝官职的另一个特点了——本官差遣化。

什么意思呢?后面我会展开了说,这里简单说一下这个概念,本官差遣化,就是给一个官员加一个本与此职责无关的官职,去管理一项本不属于此官职的职务。举个例子,明朝有尚宝司丞加监察御史衔去治河的。尚宝司丞管公章,监察御史管纪律,然而这位加了监察御史衔的尚宝司丞,则被任命去治河,“尚宝司丞”是他的本官,而治河,就是差遣了。明代有很多职务都是这么出现的,比如巡抚、总督这俩,明代其实并没有总督、巡抚这俩官职,这俩其实是一种差遣,也就是说,“巡抚、总督”是一种职务,他们本身的官职,则是那个结衔里的“都察院左佥都御史”。

我这几天在整理《鲁府招》,是一份嘉靖年间的卷宗,里边对于山东巡抚的称呼是这么记载的:

备咨:前来职同锦衣卫都指挥佥事袁天章……,会同巡抚山东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胡缵宗、……逐一从公审勘,虚心研究,会问得……

巡抚山东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胡缵宗,就是传说中的山东巡抚了,那么这位巡抚在这份卷宗里的称呼是什么呢?

该:……会同巡抚胡都御史……勘验人命等项。……查照奏词开款,就府添提人犯,每件取具供词解审行问。

胡都御史。

明代宦官算是这种本官差遣化的重灾区之一。这些本来设定为“供洒扫,给使令”的下人,在明成祖二次革命之后,被授予了很多差遣,比如出使外国(之前都是行人司的活),比如谕抚边疆(之前都是六科的活),比如领兵(之前都是五军都督府的活),比如监军巡视(之前都是都察院的活),诸如此类。而在宣德四年开设内书堂之后,朝廷让大学士过来教内宫的宦官每读书,读了书识了字,就能帮助皇上干更多的事,于是有了批红权……

在明代中后期的地方上,尤其是九边,督抚、镇守内官、总兵,是这个地区的三套马车,三方互相制约,大抵分别代表了文官、皇帝、武将三方面。在很多场合,这三方面的人都要署名,而此时就可以看出这三者的地位了。比如宣府清远楼的那块碑上,关于修缮官员的署名排列,是这么写的:

钦差镇守宣府等处内官监太监孙振
钦差巡抚宣府等处都察院左佥都御史杨谧
钦差镇朔将军镇守宣府等处总兵官右军都督府右都督马仪

谁在前谁在后,可不是瞎写的,就如同新闻联播里播放领导人出席会议的时候排名先后一样。

而这个碑刻的署名也很好的诠释了本官差遣化的概念。这仨人,按照本官来说,一个是内官监的太监,一个是都察院的左佥都御史,一个是右军都督府的右都督,这仨衙门都在北京,内官监在地安门西南角的米粮库小区,都察院在西单大悦城西边的京畿道小区,右军都督府在人民大会堂东门那个位置西侧。理论上来讲,这三位大佬应该在这儿办公,可为什么都跑张家口宣化区呢?那就是因为这署名前面的那个“钦差”二字了,皇上让去的,奉命而去,内官监的太监孙振,奉命去镇守宣府等处,都察院的左佥都御史杨谧,奉命去巡抚宣府等处,右军都督府的右都督马仪,奉命总领兵马去镇守宣府等处。

如此,宦官每突破了朱元璋设立的那个屏障,开始无孔不入,从内到外,从上到下,从文到武,从南京到北京,一位位挂着“钦差”的内官开始大量参与政务,最终形成了明代的阉人之祸。当然,这事也体现的出,宦官哪怕权力再大管的再多,他也就是个“钦差”,他的一切权力的来源,就是皇帝给予的这俩字,跋扈如刘瑾,嚣张如魏忠贤,权势滔天,可说白了他们就是个本官不过正四品的下人,他们的一切权力来源都是基于皇帝放心而授予的“钦差”的职务,一旦皇帝说,“你歇了吧”,他就没有了任何的继续掌权的法理,所以朱厚照一句话就可以拿掉刘瑾的一切,因为他只是个家奴。

那么,当某个太监飞扬跋扈权倾朝野,赶走了干事的朝廷官员而委任于醉心于权术的阉党,挤走了边关效力有功的官员而派去了屁也不懂的佞幸,不过窃位短短两年就让边关每年缺饷达到惊人的72.38%(237万两)和61.29%(201万两),而在他上位之前的五年,边关欠饷分别是36.58%、20.54%、9.76%、0.51%、8.38%,在他死后,这个数字又降到了20%,出于给他留个脸面我就不说他是谁了,就这么个不学无术祸国殃民的狗彘,居然有人腆着个逼脸说什么皇上圣明万岁、厂臣调度有方,即位诛杀厂臣的新君破坏了边关的大好形势,这还是人话么?这他娘的是家里没大人了吗?!

四、武官

接下来咱们说说武官。

明代的武官主要分布于五军都督府和五城兵马司。前后左右中五军都督府这五个部门下辖明代固设的辽东、山东、浙江、大宁、万全、山西、陕西、四川、云南、贵州、广西、广东、福建、江西、湖广、河南十六个都司,山西行、陕西行、四川行、湖广行、福建行五个行都司,中都、兴都两个留守司,中府在外直隶十七所二十六卫,后府在外直隶九所三十九卫,在京左府六卫、右府三卫、中府四卫二所、前府三卫、后府二十卫,右府在外宣城卫、前府在外九江卫,南京亲军一所十八卫,南京左府十卫、右府五卫、中府五卫一所、前府七卫、后府五卫。另有亲军上直二十六卫,非上直不属府武功、永清、彭城六卫,天寿山十二陵卫,太常寺辖牺牲、奠靖二所,以及羁縻奴儿干都司下辖二十四所三百八十四卫,关西八卫,朵甘、乌思藏二都指挥使司及下辖诸行都司、卫、所、宣慰司、万户府、招讨司、俄力思军民元帅府,以及被废除的交阯都司、北平都司、北平行都司等。

五军都督府是朱元璋于洪武十三年拆分大都督府而来的五个平级的军事最高部门,主要官吏就是左都督、右都督、都督同知、都督佥事,后来因为永乐迁都北京,所以出现了南京五府和北京五府之分,二者的设官是一样的。五府分辖全国各地都司卫所:

都司、行都司、留守司类似于军区性质,和布政司是平级。都司、行都司的官员主要有都指挥使、都指挥同知、都指挥佥事,经历司经历、都事,断事司断事、副断事、吏目,司狱司司狱。仓库、草场大使、副使。

都司、行都司、留守司下属是卫、所。卫的主要官员是指挥使、指挥同知、指挥佥事,镇抚司镇抚,经历司经历、知事、吏目,仓大使、副使等,所的官员有千户、副千户、镇抚、吏目,下边的百户所有百户、试百户,再下边是总旗、小旗。

这里说一些关于卫所制度的知识,卫所制是明代的军事制度,但同时也是行政制度,或者说是行政区划。百户已经是正六品的武官,要知道,知县才是正七品。所以,理论上明代的百户所可以比县,千户所比州,卫比府,都司比布政司,但是武官比文官的级别高。关于明代的卫所,我曾经在奎章阁专栏说过上中下三期,感兴趣的可以去看一下。(zhuanlan.zhihu.com/p/24zhuanlan.zhihu.com/p/24zhuanlan.zhihu.com/p/62)这里再次念叨一次,明代的都司卫所这一军管系统,和藩司州县这一民管系统,是泾渭分明的两种行政体系,互相并不统属,布政司管不着境内的卫所,卫所也无权干涉辖区内的州县,非但如此,即便是同城的卫所和州府,他们都是泾渭分明隶属于两套系统。

前几天 @碳烤母猪蹄 问我陕西行都司归不归陕西布政司管,这个问题就非常有意思,因为这是个被混淆的概念,“陕西”在明代是个很大的区域,过去潼关往西,一直到嘉峪关,长城以南大巴山以北,都是“陕西”,但是这一区域有三个平级的行政区:陕西布政司、陕西都司、陕西行都司。三者是平级存在的,并没有上下统属关系。所以陕西行都司不归陕西布政司管,比新疆自治区和新疆建设兵团的独立性还高。

既然是独立的行政区划,那么属于这个系统的人,就是独立的户籍系统,也就是军籍。明代并不限制军籍的人员考科举之类的,反而是对军籍生员有一定的政策照顾,所以明代的军籍官吏非常多,朝廷高官里头的,金吾左卫的李东阳、庆阳卫的李梦阳、桂林中卫的吕调阳、锦衣卫的方从哲、南京旗手卫的焦闳、锦衣卫的史可法、贵州卫的马士英,等等等等。

为什么要说这个呢?因为要牵扯出隶属于都司卫所系统的土司。

土司大家都知道,宣慰司、宣抚司、安抚司、长官司、招讨司、土府、土州、土县、土巡检司、御夷府、御夷州、土卫、土所这些。但是要知道,明代没有单独土司这一套官职,土司实际上是分属于文官或者是武官,大抵那些土府、土州、土县的是属于文官系统的,宣慰司、宣抚司、安抚司、长官司、招讨司这些属于武官系统。这也是为什么明朝政府在表彰土司(比如永顺、保靖、石砫、酉阳)的时候,基本上都是给他们的加都指挥使的职务——因为他们属于武官。这里点名表扬一下保靖州宣慰司彭氏:

万历四十七年调保靖兵五千,命宣慰彭象乾亲统援辽。四十八年加象乾指挥使。象乾至涿州病,中夜兵逃散者三千余人,部臣以闻。帝严旨责统兵者,并敕监军道沿途招抚。明年,象乾病不能行,遣其子侄率亲兵出关,战于浑河,全军皆殁。天启二年进象乾都督佥事,赠彭象周、彭绲、彭天祐各都司佥书,以浑河之役一门殉战,义烈为诸土司冠云。

提起浑河之战往往注意力都在石砫马家,可实际上浑河之战是川湖土司联手打的,除了上边的保靖彭家,还有酉阳冉家:

四十七年,跃龙遣子天胤及文光等领兵赴辽阳,驻虎皮、黄山等处三载,解奉集之围。再援沈阳,以浑河失利,冉见龙战没,死者千余人。撤守辽阳,又以降敌纵火,冉文焕等战没,死者七百余人

好啦废话少说,说这些武官系统的土司。

宣慰司是土司里级别最高的,宣慰使是从三品,往下还有宣慰同知、宣慰副使一人、宣慰佥事,经历司经历、都事;宣抚司次之,宣抚使是从四品,往下还有宣抚同知、宣抚副使、宣抚佥事,经历司经历、知事、照磨;然后是安抚司和招讨司,都是从五品,安抚司还有安抚同知、安抚副使、安抚佥事、吏目,招讨司还有副招讨、吏目;再往下就是正六品的长官司了,长官司有长官、副长官、吏目。

明代宣慰司湖广有永顺、保靖州两个;四川有播州一个,后来播州土司被废,石砫、酉阳两个升了宣慰司;贵州有贵州、思州两个,后来思州土司被废;川西的朵甘有董卜韩胡、长河西鱼通宁远宣慰司、朵甘思宣慰司三个;云南一开始有木邦、孟养、车里、缅甸、老挝、八百大甸、麓川这么七个,因为麓川后来被废,拆成了三个宣抚司,所以这七个就是传说中的三宣六慰,而除此之外,后来有添设了大古剌、底马撒、底勿剌、八百者乃、车里靖安五司,也就是云南十二司,有学者底马撒宣慰司位于印度阿萨姆地区……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特殊的宣慰存在——旧港宣慰司。

理论上来讲,旧港宣慰司就是个明朝的藩属,不能算领土,但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以最权威的谭其骧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来说,既然云南的车里宣慰司能算,那八百大甸宣慰司就能算,八百能算,旧港就能算……所以到底算不算,无所谓,保不齐以后有用,到时候再说,先搁置争议。

看到这儿可能有人就要说了,怎么没有总兵啊?

总兵,理论上来说并不是“官”,原因和我前面在宦官那一段说的一样,总兵只是个差遣,每个总兵的实际职务,是那个某军都督府都督/都督同知/都督佥事;同样的,副总兵、参将、游击、守备,也是如此,只不过他们的本官往往只是某卫指挥使/同知/佥事。所以《明史》说了,“总兵官、副总兵、参将、游击将军、守备、把总,无品级,无定员”。

明代总兵并非定设,这个地方军事压力大,就可以添设一个,而这个地方平定之后,不需要了,这个总兵就会被废除。一开始,明朝只有云南、大同、湖广、两广、辽东、宣府、甘肃、宁夏、交阯、延绥这么十个总兵,他们都有一颗将军印,比如云南总兵的征南将军,宣府总兵的镇朔将军,宁夏总兵的征西将军,而后来设的那些,就没有了,当然,本总兵的“平贼将军”属于例外,可见先帝待我不薄。

宣德年间,裁撤交阯三司,交阯总兵就此废置,但是同时期又在北边添置了陕西、山西二总兵,可见此时北边的防御政策开始出现;嘉靖年间,两广总兵分成广东、广西,湖广总兵分出贵州,福建副总兵升总兵,又添设浙江总兵,可见这个时候南边似乎更乱,不过庚戌之后就开始了保定总兵、昌平总兵等,北边又闹了;万历年间又添设了临洮、山海、天津总兵,天启年间增设登莱总兵,崇祯年间添设了平贼总兵、柳沟总兵、德州总兵、临清总兵等等等等……但总兵一直都是一个差遣,而非职务。

不过明末倒是有人对总副参游进行了改组,准备跟五军都督府的职务进行挂钩,什么职务加什么衔,一一对应,不过还没弄明白他就死了,这事就寝了,反而是清朝入关之后觉得这个不错,总兵才成为了正式官职。这人叫杨嗣昌。

除了五军都督府以及各地都司卫所外,五城兵马司也是武职,兵马司有南京北京之分,五个衙门四个叫某城兵马司,唯独中城的叫中兵马司。兵马司一个很诡异的职责是给皇上、诸王提供媳妇。明代在北京、南京都设有五城兵马司,中都凤阳也一度设有中都五城兵马司。

五、文官

咱们终于可以说文官了。

这里恕个罪,前几天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是在甘肃出差,一直忙,忙来忙去,说好是晚上接着来,结果十二个晚上过去了……

好啦废话少说。

明代文官。

这些基本都是明代文官衙门,除了这些,还有僧录司、道录司、教坊司以及医学、阴阳学、僧纲、道纪诸司和文官土司。咱们拆开了来说。

1、京官文职

在京的衙门,基本上除了女官六尚一司、宦官二十四衙门以及五军都督府和卫所之外,其他的都是,而且,五军都督府和卫所的经历司里边的经历、都事,也是文职。

大抵而言,明代在京文官衙门有六部、六科、六司、五寺、三院、三监、二府外加中书省残余

六部就是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吏部掌天下官吏选授、封勋、考课,户部掌天下户口、田赋,礼部掌天下礼仪、祭祀、宴飨、贡举,兵部掌天下武卫官军选授、简练,刑部掌天下刑名及徒隶、勾覆、关禁,工部掌天下百官、山泽。在明代中书省废除之后,六部直接对接皇帝,天下所有政务,都会分到这六部中的一个或多个。

六部的官员设置也很简单,从上到下就是尚书、侍郎、郎中、员外郎、主事这么五种,其中侍郎有左右之分,左比右高,外加司务厅两位从九品司务,这些是通用配备,除此之外,不同的部门还有各自的专属配套衙门,比如户部照磨所、礼部铸印局、兵部会同馆、刑部司狱司、工部文思院等,如果你们喜欢,回头咱们可以在后边详细说说每一个这种八九品的芝麻小衙门。

明代北京六部的办公衙门,除了刑部,其他的五部都在承天门也就是天安门前面的右侧,也就是今天天安门广场的东边,吏部在国家博物馆正门,户部在国博停车场,礼部在天安凯富莱商场和仿膳饭庄那个位置,兵部在国博东边国家移民管理局的位置,工部在兵部南边、公安部靠北的位置,唯独刑部不在这儿,刑部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今天的西单往西的长安街,在明代的时候是南北两条东西向的街,北边的叫刑部街,就是今天民族饭店南门口的那个东西内侧街道的位置。为什么刑部在这儿,后边我会在南京衙门那儿说(如果我到时候忘了,你们提醒我)。

六科就是吏科、户科、礼科、兵科、刑科、工科,官员从上往下是都给事中、左给事中、右给事中、给事中四种,前三者都是一个人给事中多的有十人,少的就四人。人不多,但是能量非常大,天南海北、内外臣工、文臣武将、皇上后妃,没有不敢骂的,皇上也只能跟《斗牛》里边黄渤饰演的牛二那样,恨恨地骂两句“非杀他”但是什么办法都没有,而且骂街都只能回屋里骂,要不然会引来更多的骂。六科衙门的位置就在故宫午门往南,到端门之间的广场东西两侧,俗称六科直房,皇上走到这儿都不敢高声说话。

六司,是六个叫某司的衙门的归类,不是一个系统的。通政使司、尚宝司、行人司、僧录司、道录司、教坊司,品级从通政使的正三品到教坊司奉銮的正九品,不一样,管理的职位也不一样,咱们分开说。

通政使司,是朱元璋设立的一个掌受内外章疏敷奏封驳之事的衙门,元代也有通政司,但是元代通政司跟明代这个通政使司不一回事。明代这个,大抵的任务就是接收内外大臣的奏折,大臣有啥事要汇报,先把东西递给通政司,通政司再转交皇上,所以,圣上传旨有本出班早奏无本卷帘朝散请驾还宫“臣刘墉有本~”的戏码,明朝没有,因为“有径自封进者则参驳”,你跳过这个衙门是要挨罚的。通政司衙门在人民大会堂西南铁门那个位置。

尚宝司,管皇帝公章的。明代管公章的衙门,文官这儿是尚宝司,宦官那边叫尚宝监,女官那边叫尚仪局司宝司。尚宝司有一个隐藏任务是给官二代当挂职机构,因为按照明代封妻荫子的规定,正二品的六部尚书们都能给儿子挣一个正六品的官,而正六品的尚宝司丞是最好的这种闲散的的衙门安置去处。尚宝司的位置,在午门外右侧,阙右门南边,故宫观众资讯中心那个地方。

行人司,正七品司正一人,从七品左、右司副各一人,正八品行人三十七人。你问为啥这么多行人?因为行人主要负责的是“凡颁行诏赦,册封宗室,抚谕诸蕃,征聘贤才,与夫赏赐、慰问、赈济、军旅、祭祀,咸叙差焉。每岁朝审,则行人持节传旨法司,遣戍囚徒,送五府填精微册,批缴内府。”颁行诏赦、册封宗室、抚谕诸蕃、赏赐、慰问、赈济、军旅、祭祀,基本上都是跑腿的活。真要是就一个俩的,过完年,皇上说你去云南赏赐黔国公一碗汤圆吧,这一趟连来到回,起码仨月;刚回来,朝鲜的国王死了,你去朝鲜册封国王吧,来回又是俩月,回来这就六月了;正好这时候撒马尔罕那边拖欠了六年贡赋,你去催一下吧……人少了真不够用的。

僧录司、道录司,这俩一个管天下僧众,一个管天下道尊,而且在各地地方也有分支机构,也就是府僧纲司、州僧正司、县僧会司和府道纪司、州道正司、县道会司。从中央到地方的府州县,管理宗教事务。道录司在北京的朝天宫,规模宏大,可惜天启六年六月二十日一夜大火,一十三重殿宇全部被焚毁,现在连个渣都没剩下,也就是西城区图书馆福绥境分馆的东北,那边有两条南北的路叫宫门口西岔路和宫门口东岔路,是朝天宫大门通往阜成门大街的路。朱元璋那个时代,道录司在今天的南京朝天宫,僧录司在雨花台西边的天界寺,也就是今天中华门地铁站出来往南走大约八百米,走到钱家巷,穿马路,去路东边,往南一个路口拐进去,叫二化机厂路,就在里边。(我特么前几天就住旁边,居然忘了这回事了!!!!)

教坊司,教坊司是个好地方,就在东城的本司胡同。教坊司有乐户,这是明代户籍的一种,不是军户也不是民户,就叫乐户,且不隶户部,而是隶礼部。教坊司基本上就是做那个的,北京有东西二院,南京有十四楼,我当初好奇查了一下,分别叫来宾楼、重译楼、清江楼、石城楼、鹤鸣楼、醉仙楼、乐民楼、集贤楼、讴歌楼、鼓腹楼、轻烟楼、淡粉楼、梅妍楼、翠柳楼,诸位不妨拿出小本本记下了,万一穿越回去了,可以去看看。

五寺,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拆开了说。

大理寺,三法司之一,跟刑部、都察院在一块儿,在今天的民族文化宫,职责类似于今天的最高人民法院。天底下所有的刑名案件,大理寺要进行复核。大理寺的官从上到下就是大理寺卿、左少卿、右少卿、左寺丞、右寺丞各一人,下边有左右二寺,分管天下刑名复核,各有寺正、寺副、评事。

这里说一下,永乐时候规定,两京、五府、六部、京卫等衙门刑名,属左寺,顺天、应天二府,南、北直隶卫所、府州县并在外浙江等布政司、都司、卫所刑名,属右寺。万历的时候改为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四川、贵州六司道属于左寺,江西、陕西、河南、山西、湖广、广西、云南七司道属于右寺。说这个有什么用呢?你们要是写小说的时候就用到了,比如说这事是山东犯的案子,放正德年间就得交给右寺复核,放万历年间就是交给左寺。

太常寺,掌祭祀礼乐,在国家大剧院。就是管祭祀的。

光禄寺,厨锅师傅,在东华门大街北边,北京市第二十七中学的位置。土木堡之变后,从前线跑回来两千三百零七个光禄寺厨子,可见本事不一般。

太仆寺,马政衙门,在老佛爷百货东边,现在那条街还叫太仆寺街。太仆寺在这五个寺里边算是最有底子的一个,虽然品级比不过大理寺,但太仆寺有自己的小金库,独立的那种,皇上都管不着,里边的钱叫“马价银”,最富裕的时候,万历就指望着他们呢,1588年大概是37万两,1629年则是差一点43万两(数字由 @王扩廊 同学赞助),按传说中的明朝岁入四百万,太仆寺每年的小金库收入接近国库的十分之一。太仆寺另外一个特点就是有在外行衙门,也就是山西、陕西、甘肃、辽东四行太仆寺,除此之外,南京太仆寺也是实权衙门,这点在南京衙门里也是一个异数,行太仆寺我会在在外文官衙门里说,南京太仆寺在南京衙门里说。

鸿胪寺,就是司仪,放农村叫管事的,在公安部那个位置。土木堡之后那个把英宗从草原忽悠回来的都察院右都御史杨善,早年间就是在鸿胪寺上班的,而且“擢礼部左侍郎,仍视鸿胪事”“进右都御史,视鸿胪如故”“迁左都御史,仍莅鸿胪事”,干了大半辈子,左都御史兼职当司仪的,打大明朝开国,到昭宗陛下驾崩,就这么一位。

上边这四个寺,官职就有卿、少卿、寺丞就这么三种五人。太常寺正三品,光禄寺、太仆寺从三品,鸿胪寺正四品,不是太低,下属机构很多,太常寺下边有天地日月四坛、先农坛、地王庙、祈谷殿以及十三陵、显陵这么二十一个祠祭署,以及四夷馆。光禄寺有大官、珍羞、良酝、掌醢四署,以及司牲司、司牧局,还自己专门的银库。鸿胪寺底下有司仪署、司宾署。

三院,都察院、翰林院、太医院。都察院咱们单独拎出来后边说,这里说翰林院、太医院。

翰林院,明代版中央党校,位置在今天公安部东边,那边现在仍然叫翰林院。翰林院的主要职官有翰林学士、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侍读、侍讲、五经博士、典籍、侍书、待诏、孔目、史官修撰、编修、检讨、庶吉士,一般来说,新科进士会选出佼佼者进入翰林院,作为高级储备干部,后来更是开了不经翰林无入内阁的传统。

太医院,医疗机构,主要是负责给皇上看病,王府里的良医所是个低配版。看过《女医明妃传》的大概记得那位费尽心机要当太医院使的哥们,太医院就三种官,正五品的院使、正六品的院判、正八品的御医。太医院的医术,原则上来说,理论上来讲,基本上,不说也罢。太医院医术十三科,曰大方脉,曰小方脉,曰妇人,曰疮疡,曰针灸,曰眼,曰口齿,曰接骨,曰伤寒,曰咽喉,曰金镞,曰按摩,曰祝由。分的很细,小皇子淘气,跑树上掏鸟窝掉下来了,接骨科的得去,按摩科的也得去;小公主青春期长了个痘痘,抠来抠去抠破了,成疮了,疮疡科的去;皇上两口子吵架,媳妇气的月经不调差半个月,估计得妇人科的去。

不过这里得提一下太医院下属的一个机构叫惠民药局。

洪武三年,置惠民药局,府设提领,州县设官医。凡军民之贫病者,给之医药。什么意思呢?明代版的国家医疗机构,中央隶属于惠民药局,遍设于天下府州县卫所,生病了没钱看,去惠民药局领药去。这一点,电影《大明劫》里有类似的镜头:

可能是朱元璋的父母兄弟都是死在那年要命的瘟疫里,他也许想着,如果当时有人给点儿药,也许就死不了了,惠民药局大概就是这么来,可惜,这终究只能是个美好的幻想。

三监:国子监、钦天监、上林苑监。

国子监,大家都知道作用,在安定门内崇敬坊,挨着文庙。国子监的学生叫监生,可以自己去读,也可以因为爸爸有功,荫自己进去读。国子监在明初的时候有个实习期,就是去实习当官,后来老朱感觉这个不错,干脆把科举停了。

这里还得附一个衍圣公,老孔家世袭的官,藏污纳垢之所。

钦天监,天文机构,科学机构(迫真)。钦天监的主管官员,就一个监正俩监副,但是下属的官员多,春夏秋冬中五官,各有官正、灵台郎、保章正、挈壶正、监候、司历、司晨,还有六个漏刻博士。钦天监下属四科,天文、漏刻、回回、历。这个回回科很有意思,就是研究伊斯兰历的,明初甚至设了一个回回司天监,后来改名回回钦天监,贯穿洪武年间,一直到洪武三十一年才废入钦天监。这事千万别让某些人士看见,要不然更说不清了。

上林苑监,皇帝家自己的菜园子,官员有左监正、右监正、左监副、右监副、左监丞、右监丞,下属机构有良牧署、蕃育署、林衡署、嘉蔬署。朱元璋当年准备设,在南京城南,自牛首山接方山,西并河涯,朱元璋拿来地图一看,直嘬牙花子:这得糟践多少百姓的田地啊。于是这事就算废了。结果他家败家老四在北京弄了个更大的:东至白河,西至西山,南至武清,北至居庸关,西南至浑河。

二府:宗人府、詹事府。

宗人府,管理宗室的机构,前边我说了,首任宗人府的配置简直豪华,后来就不了了之了,除了一个司务,剩下的都没了,连职责都被并入了礼部。

詹事府,太子根脚,辅导太子的,主要官职有詹事、少詹事、府丞,然后主簿厅有主簿、录事、通事舍人,左春坊有大学士、左庶子、左谕德、左中允、左赞善、左司直郎、左清纪郎、左司谏,右春坊跟左春坊一样,只不过把左字换成右字,司经局还有洗马、校书、正字。

詹事府在明朝有个特殊之处是,其他官吏都是先有衙门再设官,可詹事府是各种官都设好了,最后发现这些官没有隶属的衙门,然后设了詹事院,后改詹事府。詹事府是给太子教书的,所以,当太子即位之后,詹事府的官往往会得到重用,比如高拱就是穆宗詹事府的旧臣。

中书省残余,指的是中书科和内阁,中书科是中书省废弃之后唯一的政治实体遗留,内阁则在一定程度上接管了部分中书省的职责。

中书科的官,叫中书舍人,分为中书舍人和直殿中书舍人,职责是书写诰敕、制诏、银册、铁券等事。明史上说,洪武十三年正月,诛丞相胡惟庸,遂罢中书省,其官属尽革,惟存中书舍人。

内阁,中极殿大学士、建极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四殿二阁,简单到爆。明代阁臣里,文华殿大学士几乎是最少的一个,我知道的也就是朱赓和明初的几位,为何?因为按朱元璋当年的设定,文华殿大学士是用来教导太子的:又置文华殿大学士,征耆儒鲍恂、余诠、张长年等为之,以辅导太子。

2、都察院

都察院就是以前的御史台。都察院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也复杂。说简单,是因为都察院堂官就左、右都御史,左、右副都御史,左、右佥都御史这么六人,十三道监察御史一百一十人,下属机构也就经历司、司务厅、照磨所、司狱司这四个,里边各一两个八九品的杂鱼。

说复杂呢,那就得看挂衔都察院的官了,也就是天下督师、总督、巡抚、经略、经理、赞理、抚治等等,只要是挂着都察院某某御史的,都是都察院的官;除此之外,还有二十一位巡按御史、各地清军御史、提督学校御史、四位巡盐御史、陕西茶马司御史、巡漕御史、巡关御史、攒运御史、印马御史、屯田御史等等等等,都是都察院系的。

这里说一下总督和巡抚。

理论上,总督和巡抚哪个大?往往会说,总督大。其实不然,因为明代总督和巡抚只是个差遣,并不是官职,所以总督或者巡抚的本官,才是区分大小的关键,比如一个人是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总督陕西、三边军务,另一个人是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顺天等府地方兼整饬蓟州等处边备,那么这个总督就比巡抚大,因为前者是右副都御史,而后者是右佥都御史。

但如果一个人是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总督蓟州、永平、山海、通州、天津诸镇军务,而另一个是右副都御史提督偏沅军务巡抚湖南湖北,虽然前者是总督而后者是巡抚,但是很明显后者的品级要比前者大。

明朝定设总督有漕运、蓟辽保定、宣大山西、陕西三边、两广,以及添设、暂设的川湖云贵、四川陕西河南湖广、浙直江西、秦晋豫楚川五省、凤阳、保定、河南湖广、九江等。巡抚浙江、福建、顺天、保定、河南、山西、山东、辽东、宣府、大同、延绥、宁夏、甘肃、陕西、四川、湖广、江西、南赣汀韶、广东、广西、云南建昌毕节、贵州,以及后来添设的天津、登莱、安庐、偏沅、永平、密云、淮扬、承天等,总理河漕、粮储,抚治郧阳,赞理松潘,经略朝鲜、辽东等等,这些督抚封疆大吏的权责和管辖区域并非固定,他们都管什么、负责什么,体现在《明史》卷七十三志第四十九职官二里那段枯燥的长篇大论里,比如漕运总督,全称是总督漕运兼提督军务巡抚凤阳等处兼管河道,也就是说,漕运总督兼管者沿线军务,兼任着凤阳巡抚,兼管着河道。其中,提督军务巡抚凤阳这两项差事是嘉靖三十六年给予的,兼管河道是万历七年给予的。

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这些督抚的权责不固定,所以看资料的时候,今年他是这个,保不齐明年他就加了一项职责,比如今年在四川平叛,但是贵州也参与了军事援剿,那么很有可能就会来个总督川黔,考虑到偏桥、镇远四卫是湖广都司的,以及云南作为贵州四川驿路终端,打起来之后云南肯定要第一时间试图恢复通往中原的交通线,所以很容易湖广和云南就牵涉其中,那么随着战事的扩大,总督川黔极为容易变为总督川湖云贵。

这点,分守道、分巡道、兵备道也容易出现此情况,所以《明史》写的道台,几乎从来是简称,我在做《明末贵州臬司督抚并监镇诸道衙门图》的时候,毕节卫驻有一位整饬毕节卫所兼乌撒、镇雄、永宁司兵备副使,安顺军民府有位整饬威清兵巡道管贵阳、镇、永、普、广、泗、云南江宁州参政,这种看上去很醒目的职衔,实际上就是这位督抚道台的具体负责区域。

南明的时候有位大学士叫苏观生,绍宗陛下曾给他一个银印,阴文是他的职责所在:瞻奉南北帝王山陵安定楚豫兵民文武经理浙直江川兼督闽粤云贵。楚、豫、浙、(南、北)直、江、川、闽、粤(东、西)、云、贵,明代两京十三省,此公一人管十二个。

3、在外文官衙门

在外衙门有两种,一种是行设衙门,一种是地方衙门。后者就是常说的布政司府州县之类的,前者是个很有趣的存在。

行设衙门,就是说,这个衙门本来应该是中央的在京衙门,但是因为某些原因,要在地方设一个,为了区分,或者是体现隶属管理,会在前面加个“行”字,这事唐朝就有,比如李世民的“陕东道大行台”,金末的时候出现了行省,大蒙古兀鲁思的时候,一度在中亚开设阿姆河等处行尚书省,元朝始把行省定设为地方一级行政区划,但除了行省,元朝几乎就没有不敢不行的,比如在杭州设个杭州行宣政院,南京设个江南诸道行御史台,正阳关设个淮西等路行枢密院,明初也继承了这一制度,比如在北平设个北京行都督府,甘州卫设个甘肃行太仆寺。

不过随着明朝制度的完善,行设衙门渐渐取消,最终形成了四个行太仆寺,也就是山西、甘肃、陕西、辽东行太仆寺。他们的设官与太仆寺、南京太仆寺一样。

地方衙门就多了,咱还是分类说一下。

先说一下马政衙门,除了上边说的两京太仆寺、四行太仆寺之外,还有两个苑马寺,分别是辽东苑马寺、平凉苑马寺,设官与太仆寺和行太仆寺一样。

上述这八个太仆寺,都是以养马为主,除此之外,还有两个特殊的马政机构,是卖马或者说是换马的机构,茶马司。明代茶马司有西宁和河州两个,洪武当时曾设了洮州、秦州、河州、四川永宁、雅州碉门、广西庆远裕民这么六个茶马司,后来洮州司并入河州司,秦州司改名西宁司,永宁、碉门、庆远三个则被革除,就剩了西宁和河州两个。茶马司的官就是正九品的大使和从九品的副使,很小的官,职责就是从少数民族地区换马,把南方的茶给他们,把他们的马抽过来,一则充实军备,二则削弱少数民族地区的武力。

其次,盐司,也就是盐政衙门。明代盐政衙门有都转运盐使司、盐课提举司、煎盐提举司这么三种,都转运盐使司有两淮、两浙、长芦、河东、山东、福建六个,盐课提举司有四川、广东海北、黑盐井、白盐井、安宁、五井、察罕脑儿七个,煎盐提举司是辽东煎盐提举司,一共十四个盐政衙门,负责天下盐务。都转运盐使司设官有都转运使、都转运同知、都转运副使,盐课、煎盐提举司设官是提举、同提举、副提举,他们下边有各盐场的盐课司,设有大使、副使这种未入流的小官。

河泊所、批验所、递运所、铁冶所,这四个,递运所咱们放在驿站那一节说。

河泊所类似于水务局,铁冶所是官办冶铁机构。全国共置十三所:江西南昌府进贤冶、临江府新喻冶、袁州府分宜冶,湖广兴国冶、蕲州黄梅冶,山东济南府莱芜冶,广东广州府阳山冶,陕西巩昌冶,山西平阳府富国冶、丰国冶、太原府大通冶、潞州润国冶、泽州益国冶。明初各冶岁输铁共约七百万至九百万斤。批验所,卖茶、卖盐的,明代和历代封建王朝一样,实行盐铁专卖,这批验所就是批验茶、盐引的。

儒学、医学、阴阳学。儒学就是国立学校,府州县卫所都有的,有教授、学正、教谕、训导等官,下边是吃皇粮的学生,洪武二年诏天下府州县皆立学,十七年始置都司及卫所儒学,二十三年始置行都司及卫所儒学,河东盐运司还有都转运司儒学,后来少数民族地区宣慰、安抚等土官也设有儒学。明代优待读书人,所谓“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只不过儒学是有名额的,府学四十人,州学三十人,县学二十人,当然,有教无类,名额满了你也可以去读书,也就是增生、廪生、附生。

医学,地方医疗机构,府有从九品正科,州有典科,县有训科,只不过这俩都没有品级,属于“设官不给禄”,大抵就是给你一个荣誉称号,但是不拿工资,配合惠民药局,对于基层的医疗治理以及瘟疫防治发挥一定作用。

阴阳学,很诡异的存在,现在没有类似的机构,府设从九品正术一人,州有典术,县有训术,同样是“设官不给禄”。你问这衙门是干嘛的,我知不道。

府僧纲司道纪司这个,我在僧录司道录司说了,这里不再赘述。

驿站咱们说一下。

去年的时候,我曾在一个读书会上讲过这个。

明代驿站是一个体系,隶属于兵部会同馆,也就是说是军用性质。驿站是个统称,具体分为急递铺、递运所、水马驿,急递铺就是用接力赛跑的方式传递军情,递运所就是用牛马车船递运物资,水马驿有水驿和马驿之分,水驿乘船,马驿骑马,主要是用于往来使者以及传递公文。

驿站里有驿丞,递运所有大使和副使,急递铺则没有。印象里,说到驿站,就会想起快马飞驰而过,留下尘土一袭,实际上基本不会发生这种事。因为你要知道,马的速度20-60公里,一次最多连续可以跑60-100公里,如果碰到了团长下的死命令,不要在意马,马跑死了跑步把命令送到各营各连这种情况,能跑出一天三百里,然后这马基本上就没了。实际上大多数马只能每天走一百里上下,然后为了保证不损伤马,一天就按着六七十里走,所以明代马驿大多数就是七十里左右,水驿则相对长一些,一百二十多里。

急递铺则不然,急递铺是纯粹以跑步的方式传递,明代的规定是一昼夜通一百刻,每三刻行一铺,昼夜须行300里。一天是二十四小时24*60=1440分钟,分为一百刻,三刻走一铺,一铺十里地,也就是43分12秒之内,要完成五公里武装越野——因为铺兵要带着夹板一副、铃攀一副、缨枪一把、棍一条、回历一本。

急递铺的基本运行方式是这样的,比如说,首阳大君的十里铺的铺兵,我是十八里铺的铺兵,直江信纲是三十里铺的铺兵,因为古代计算路程往往是以时间来表示远近,所以虽然十里铺到十八里铺看上去只有八里地,可这段因为崎岖难行,花费的时间基本等同于从十八里铺到三十里铺的这十二里路。

这天晚上,大概亥初时分,也就是现在钟点九点,首阳大君接到了在城总铺传来的军令,然后跑步送到我这儿,我在十八里铺的铺房里正喝茶,耳听得门外由远及近一阵熟悉的铃铛声(现在知道铺兵为啥要带铃铛了吧),于是赶紧准备东西,首阳冲了进来,把身上携带的那副放置着消息的夹板和记录行程表的回历从背包里拿出来,看一眼屋里的漏刻,在那本回历上写上交接时间,签上名字,长舒一口气,我接过来夹板和回历放在我的包裹里,往腰上一系,拎着缨枪出门,跑步去三十里铺。

我出门,感觉天上轰隆隆雷声阵阵,没走出几十步,天降大雨,砸的抬不起头,而我则必须冒雨往前跑,在43分12秒之内赶到直江信纲的三十里铺交接。因为如果我超了时间,到了三十里铺交接的时候时间填写发现我花了一个半小时才到,那这一切都在回历上写了,等消息传到了最后一站,对方收到了,一查回历,我这儿耽误事了,如果是紧急军情,误了事,我脑袋就没了。出于对死亡的恐惧,我在大雨滂沱之中,伸手不见五指的漆黑夜晚,跑了十多里地,最后在41分的时候抵达了三十里铺,把东西交接给直江信纲,那我的任务就完成了,长舒一口气,信纲接过来包裹,冒着大雨往四十里铺跑,至于他能不能准时到达,那就是他的事了。

如此这般,一昼夜能跑出三百里,如果是天气不错,甚至能多跑好几铺,达到四百里。你再对比一下把马跑死也只能跑二百多里的驿站,急递铺的速度就显现出来了。

明代就是用这种血泪的剥削方式,以上万处急递铺、十几万基层铺兵,完成了对国家各个角落的管控。

好啦扯远了,继续说明代官职。

税课司、税课局、织染杂造局、州织染局、府州县仓库,职如其名,设官基本都是九品或者未入流的大使、副使。

巡检司,明代在元代军事功能性为主的基础上,佐以行政权力,形成了类似于今天派出所兼交警中队的存在,用于弹压地方。在明代,一个巡检司如果地位重要,或者周边人丁孳生,是可以升做县的,同样,如果一个县的人口不多,也可能被降为巡检司。巡检司的官就是从九品的巡检和副巡检。

好啦,这是第四次更新了,明天晚上更新藩司府州县和臬司道台。

————2019年8月29日20:01第五次更新————

4、藩司衙门

藩司,就是布政司。布政司是明代在地方的行政区划之一(另一个是都指挥使司)。

在明初,新生的明王朝沿用元朝旧制,以行中书省——府——县的方式来管理庞大的帝国,明代先后设有山东、河南、北平、山西、陕西、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湖广、四川十二个行省,而包括今天江苏省和安徽省的区域,则效仿元代中书省“腹里”,不设行省,而直辖于中央,谓之直隶。行中书省的官员主要是平章政事、左、右丞、参知政事、左、右司郎中、员外郎、都事、检校、照磨、管勾、理问所正、副理问以及提控案牍。

洪武九年,朱元璋对地方行政区划进行了改组,行中书省改组为承宣布政使司,而原有的行省平章、左右丞、参政等,则相对于改为了左、右布政使,左、右参政,左、右参议,经历司经历、都事,照磨所照磨、检校,理问所理问、副理问、提控案牍,司狱司司狱,库大使、副使,仓大使、副使以及杂造局、军器局、宝泉局、织染局的各大使、副使。

咱们中学的课本上,提到这次明初的加强中央集权,说的是“废行省,设三司”。这句话造成的误会是,布政司、按察司、都指挥使司在改组之前,都是行省的职责。

实则不然。明代行中书省就是单纯的管理地方民政的,地方军政则在一开始被委托于大都督府下辖的都卫,后来大都督府一分为五,都卫则改组为都司,都司所辖的卫所,构成了明朝中央对于地方的军事控制,而这个控制,布政司并没有权力干涉。同样,提刑按察司的监察职责也并不属于行中书省,它是朱元璋效仿于元代肃政廉访司而改设的监察道,也就是说,实际上明初的“废行省,设三司”,应该是“废行省,设布政司”才对。

洪武九年的十二个行省,被改组为十二个布政司,洪武十五年增设云南布政司,建文帝即位后,靖难之役开片,北平布政司被改为平燕布政司,永乐即位后又改为了直隶,是为北直隶,也就是北京。永乐五年,明朝灭安南,设交阯布政司,永乐十一年,以四川布政司的贵州、湖广布政司的思州部分拢在一起,组建贵州布政司,宣德三年,明宣宗放弃交阯司,承认了安南黎朝的附庸地位。至此,明代两京十三司的格局形成。

明代布政司及下属的府州县,形成了明代的行政区划制度,这一制度有两个很明显的特点:其一,明代几乎所有的州都裁撤了附郭县;其二,明代的府州县的隶属层级各式各样。

第一个特点,是相对于元朝,及元朝之前的唐宋金而言。在那个时代,比如金朝,路下设州府,州府辖县,而州府本身则有一个附郭县,即便是这个州只辖有一个县,那也会州县并置。在明代,则废除了几乎所有的州的附郭县,比如徐州的彭城县,比如濮州的鄄城县,比如开州的濮阳县,也就是说,明代的州是可以直接管辖一个规模的居民政务,而不必再委于一个县。

第二个特点,则是与之前宋金的那种路——州府——县的区划不同,明朝很明显的沿用了元朝的那种区划等级多样的制度。明代的行政区划隶属方式有以下这么几种:

1、州。这种情况就是南直隶的徐、滁、和、广德四州和北直隶的保安、延庆二州。

2、州-县。就是南直隶的徐、滁、和、广德四州和北直隶的保安、延庆二州下辖的县。

3、府-县。比如南直隶应天府的溧阳县。

4、府-州-县。比如南直隶凤阳府颍州颍上县。

5、布政司-州。比如河南布政司汝州。

6、布政司-州-县。比如山西布政司泽州陵川县。

7、布政司-府-县。比如山东布政司东昌府莘县。

8、布政司-府-州。比如陕西布政司西安府耀州。

9、布政司-府-州-县。比如四川布政司顺庆府广安州邻水县。

这九种,是明代基本的民政系统行政区划方式,当然,除此之外还有几个特殊形式,比如云南的布政司-府,比如湖广的布政司-府-州-安抚司。

府的官员主要有知府、同知、通判、推官,经历司经历、知事,照磨所照磨、检校和司狱司司狱。

州的官员主要有知州、同知、判官、吏目。

县的官员主要有知县、县丞、主簿、典史。

《明史》职官志上说,明朝有2直隶、13布政司、159府、234州、1171县,然而在地理志里,明朝则有2直隶、13布政司、140府、193州、1138县,以及19土府、47土州、6土县。但是只要你念过小学三年级你就能发现,这俩数字对不上,《明史》的操蛋之处于此可见一斑。

实际上,截止到崇祯十三年明朝最后一次设县,明朝的行政区划是2京、13布政司、162府、255州、1173县。

这里得说一下,明朝有两个特殊的府,四个特殊的县:南京应天府,及附郭江宁、上元县,北京顺天府,及附郭宛平、大兴县。

这六个之所以特殊,是因为他们是京府、京县,朝廷衙门所在,所以品级比普通的府、县高一级,名字也有不同,比如府的主官是知府,而京府则是府尹。

5、臬司衙门

臬司就是提刑按察司,明代地方三司之一。

按察司直接来源就是元代肃政廉访司。朱元璋在建国之前的吴元年就设立了各道按察司,后来屡经废设,至洪武十四年才固定下来,成为了省(布政司)一级监察单位,二十九年又分设了居于省和州府之间的按察分司四十一道。

明代按察司的设官很简单,按察使、副使、佥事,经历司经历、知事,照磨所、照磨、检校,司狱司司狱。然而加上了那个按察分司四十一道,这事就复杂了,立着方的复杂。

首先,明代并非就这四十一道,而是多次设废;其次,此四十一道大抵是分巡道,除此之外明朝还有分守道、兵备道、兵粮道、督粮道、督册道、提督学道、清军道,驿传道、协堂道、水利道、屯田道、管河道、盐法道、抚治道、抚民道、抚苗道、监军道、招练道等等等等,而更要命的是,诸道没有专门的官衔,各位道台的官职都是加按察司的按察使、副使、佥事衔,比如福建的“分巡漳南兼管广东饶平大埔二县参政”,比如广西的“整饬江左管浔南太思四府兼武休兵备佥事”。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单纯的臬司加衔似乎已经不能满足现实需要了,于是出现了加布政司衔的道台,比如我家祖上的“整饬靖虏兵粮道陕西布政司左布政使兼按察司副使”。

去年我标绘过明代臬司道台的驻地及名称,时间是万历后期、天启时期。

6、文职土司

咱们在武职衙门里说过武职土司,也就是宣慰司、宣抚司那些。文职土司,也是土司的一种,只是他们的编制是府、州、县、巡检司这种,“军民府、土州、土县,设官如府州县”。明代的土府有很多样式,也有很多不近人情的地方,比如什么叫某某府的不一定就不是土司,比如叫某某军民府的也不一定就是土司,除此之外还有御夷府、御夷州。明代广西土司基本上以文职土司居多。

我曾做过明代的图,用黑色标出流官州县,用红色标出军事卫所,用绿色标出土司,这样很明显就看得出土司的分布。然而这也有一个误区就是,明代的土司并非流官就滴水不进,因为很多地方的土司是,主官用土、从官用流。比如知县是土司,世袭,而县丞则用流官,朝廷委派。

六、南京衙门

南京衙门是个鸡肋存在,食之无肉弃之可惜。

南京衙门是怎么来的呢?

燕王靖难成功之后,在南京即位,但可能是考虑到南京旧势力根深蒂固,以及他一直在北方不适应南方潮湿闷热的环境,他定旧邸北平府为北京,在北京营造了城池、宫殿、帝陵,迁都到了北京,然而当时北京很长时间都是“行在”,甚至于连北京的衙门都是“北京行衙门”,1420年,永乐皇帝最终定北京为京师,去行在之称,设六部,并取南京诸司印给北京各衙门,别铸南诸司印加“南京”二字,南京某衙门正式出现,但是几年之后他病逝,他的儿子明仁宗朱高炽立马就又改北京为行在,南京为京师。如此一直纠结到正统六年,才又恢复了北京为京师、南京为留都的政治格局。而南京衙门,也就于此形成了。

基本上,南京衙门就是北京有啥南京有啥。设官则基本上是一半,有左右之分的,往往只有右。具体到每个南京衙门都有什么官职,可以去看《明史》职官志。

明朝南京衙门主要有:南京宗人府、南京吏部、南京户部、南京礼部、南京兵部、南京刑部、南京工部、南京都察院、南京通政司、南京大理寺、南京詹事府、南京翰林院、南京国子监、南京太常寺、南京光禄寺、南京太仆寺、南京鸿胪寺、南京尚宝司、南京六科、南京行人司、南京钦天监、南京太医院、南京五城兵马司、南京五军都督府等,甚至于南京还有个南京锦衣卫。

不过这里要提一句,不是所有的“南京某衙门”,都在南京,比如南京太仆寺就不在南京城,而是在滁州。

7、公孤师傅

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正一品;

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从一品;

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从一品;

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正二品。

这些都是加衔,不是专授。明代第一个获得太师封号的,是李善长,时间在洪武三年,并同时授予了徐达太傅,追封已故的常遇春为太保。明朝自李善长后,文官加太师的,就张居正一个,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明朝只有这两位太师。实际上明朝有十二人:李善长、张辅、张懋、朱永、张鹤龄、徐光祚、郭勋、朱希忠、徐文璧、张居正、魏良卿、朱寿。

太子师傅,是洪武元年朱元璋给太子朱标设的。朱元璋有多爱这个太子,从这个官上就可以看出,别的朝代,太子的官基本上都是单独组建一套,而朱元璋在准备亲征,让太子留守监国的时候,怕太子自己组建领导班子不适应,干脆让自己的班子兼职配备给了太子:李善长兼太子少师,徐达兼太子少傅,常遇春兼太子少保。

8、散阶、勋官

散阶不是官,而是一个品级的配套设施。

明朝的文官散阶四十二,从正一品的特进光禄大夫到从九品的将仕佐郎,武散阶三十,从正一品的特进光禄大夫到从六品的忠显校尉,其中正二品有个龙虎将军,这个都比较熟了,建州右卫指挥使、龙虎将军。你做什么官,给什么阶,都是固定的,到了这个阶段就会有,和前边说的封妻荫子给命妇称号一样。

文勋十级,从正一品的左右柱国到从五品的协正庶尹,武勋十二级,从正一品的左右柱国到从六品武骑尉。这个就不是那种是官就有的官职了。

七、其他官员

1、张天师

张天师就是明代道教No.1(嘉靖除外)。

洪武元年,张正常入朝,去其天师之号,封为正二品龙虎山正一真人,世袭。隆庆间革真人称号,成为了龙虎山提点,万历初复之。

除了龙虎山外,江西阁皂山、镇江三茅山各有灵官一位,湖北武当山有提点一位,也是宗教人士,有编制的那种。

2、法王、教王

乌思藏地区,明朝一开始设立的是乌思藏都指挥使司、朵甘都指挥使司,下属各万户府、宣慰司、招讨司、军民元帅府、卫、所。但是在永乐时期,册封了藏区的几位宗教人士头目以法王、教王的新职务,世袭,甚至于有世袭到现在的。

明代的三位法王、五位教王的设立如下:

永乐五年,封噶举派(白教)头目哈立麻为万行具足十方最胜圆觉妙智慧善普应佑国演教如来大宝法王西天大善自在佛,俗称大宝法王。现任第十七世大宝法王噶玛巴邬金钦列多杰,1999年的时候叛逃印度。

永乐十一年,封萨迦派(花教)头目昆泽思巴为万行圆融妙法最胜真如慧智弘慈广济护国演教正觉大乘法王西天上善金刚普应大光明佛,俗称大乘法王。

永乐十二年,封格鲁派(黄教)头目释迦也失为万行妙明真如上胜清净般若弘昭普慧辅国显教至善大慈法王西天正觉如来自在大圆通佛,俗称大慈法王。

除了这三位,明朝还有个大庆法王西觉道圆明自在大定丰盛佛,咱们就不多说了。

永乐四年,封帕木竹巴万户府首领吉剌思巴监藏巴藏卜为灌顶国师阐化王

永乐四年,封朵甘馆觉首领南哥巴藏卜为灌顶国师护教王

永乐五年,封朵甘灵藏首领思巴儿监藏为灌顶国师赞善王

永乐十一年,封思达藏首领南渴烈思巴为辅教王

永乐十一年,封西藏止贡寺座主领真巴儿吉监藏为阐教王

3、蒙古八王

洪武七年,封撒里畏兀儿地面的元朝宗室宁王卜烟帖木儿为安定王,是为关西八卫里边的安定卫。

永乐二年,封哈密地面的元朝宗室肃王安克帖木儿为忠顺王, 是为关西八卫里边的哈密卫。

永乐七年五月,封瓦剌首领太平为特进金紫光禄大夫贤义王

永乐七年五月,封瓦剌首领把秃子孛罗为特进金紫光禄大夫安乐王

永乐七年五月,封瓦剌首领马哈木为特进金紫光禄大夫顺宁王

永乐九年,封哈密地面的免力帖木儿为忠义王,忠义王也是哈密的首领之一,忠义王、忠顺王是并立册封,忠顺王传了十一代,而忠义王只传了三代。

永乐十一年七月,封鞑靼太师阿鲁台为特进金紫光禄大夫和宁王

隆庆四年,“俺答封贡”,封俺答汗为顺义王

4、安南都统司

嘉靖十九年,安南莫朝莫登庸面对着明朝十万大军压境,与大臣数十人自缚跪拜,入镇南关向明朝官员纳地请降,明朝设安南都统使司,命莫氏为安南都统使,从二品,世袭,隶广西巡抚辖制,改其十三道为十三宣抚司,各设宣抚、同知、副使、佥事,听都统黜陟。

——完。

好啦,基本上说完了,我把我做的《明朝官职一览》传了一份到百度网盘,感兴趣的可以下载下来,然后在电脑上打开,点击视图,打开导航窗格,就可以从左侧看到导航。

链接: pan.baidu.com/s/1XBzUjf 提取码: qcb2

最后开列一下有关这些衙门的书籍和论文之类的资料。

整个的明朝官职及政府运行,可以看方志远《明代国家权力结构及运行机制》及唐克军《不平衡的治理:明代政府运行研究》。

明代所有的官职设置沿革,都可以从《明史》卷七十二志第四十八职官一,到卷七十六志第五十二职官五里查阅。

内阁,《明代内阁政治》《明代内阁制度史》《明代阁臣群体研究》《明代内阁首辅制度研究》

六部,《明朝户部机构及其职能运作刍议》《明代工部尚书研究》《明代户部机构及其运作》《明代礼部教化功能研究》《明代吏部与吏治研究》《明代刑部大理寺职能嬗变考》《明代兵部职方司职能考论》《明代吏部司务探微》《明代户部侍郎研究》《明代吏部尚书任职形式与名数考实》《明代易州山厂的设置、运营与没落》《明代兵部考论》《明代洪武时期吏部尚书研究》《明代刑部尚书研究》

礼部祠祭署,《明代祠祭署的设置、类别与职能》

六科,《明代六科给事中制度研究》

都察院,《明代都察院功能的考察》《明代都察院制度探析》《明清巡城御史制度研究》

五军都督府,《明代大都督府略论》,王冬《明代五军都督府研究》

通政司,朱阿宝《明代通政司研究》,矫健《明代通政司制度研究》

大理寺,吴振汉《明代前期大理寺之研究(1367-1473)》,李己未《明代大理寺职权研究》

太仆寺,吴惠婷《明代太仆寺之研究》

行太仆寺、苑马寺,任君宇《试析明代辽东行太仆寺、苑马寺与辽东马政》《明代各边镇马政机构研究》

太常寺,王丽静《明代太常寺研究》

光禄寺,王瑞《明朝光禄寺研究》

詹事府,《明代东宫官研究》

太医院,郭昌远《明代太医院研究》,《明代太医院官医迁转制度考析》《浅析明代太医院的属衙》

国子监,崔广哲《明代国子祭酒研究》

翰林院,梁思立《明代翰林院制度研究》

钦天监,《明代钦天监研究》

行人司,韩海梅《明代行人研究》

漕运,《明代漕运总兵考论》

按察司道及诸道,《明代兵备道制度》《成型但不成熟:明代的盐法道制度》

僧道,《明代僧官制度研究》《周思得道派与明代道录司》

市舶司,《明代市舶司与提督市舶太监》

内官,《明代宦官制度研究》《总镇两广太监与明代两广地方管理体制的演变》《明代陕西镇守内官初探》

卫所,李新峰《明前期军事制度研究》《明代卫所政区研究》

亲军,《明代府军前卫侍从体制考》, 曹循《明代锦衣卫千户所考》

盐运司,《明代长芦巡盐御史考订》《明代海北盐课提举司的兴废及其原因》《明代食盐配给法研究》《明代福建盐运制度的变革》

南京衙门,《明代南京留守机构经济职能初探——以南京户部和工部为中心》《明代南京户部尚书研究》《明代南京兵部初探》《明代南京都察院初探》《明代南京翰林院考》《明代南京守备研究》《明留都南京宫廷管理中的外廷诸司》《南京吏部志》《南京户部志》《南京礼部志》《南京兵部志》《南京刑部志》《南京工部芦志》《南京都察院志》《南京大理寺志》《南京光禄寺志》《南京太仆寺志》《南京太常寺志》《南京鸿胪寺志》《南京詹事府志》《南京钦天监志》《南京尚宝司志》《南京行人司志》《南京上林苑志》《南雍志》《南雍旧志》《续南雍志》《南京锦衣卫志》《南京翰林志》

督抚,《明朝总督巡抚辖区研究》《明代辽东经略制度研究》,肖春梅《明代北疆总督研究》,李奇飞《明代漕运总督研究》,李晓辉《明代督抚制度研究》,《明代甘肃巡抚群体考察》

府州县级行政及官员,《明代开封府知府研究》,何朝晖《明代县政研究》,苑桂玲《明代县级佐贰官及首领官研究》,《明代徽州府州县教官研究》《明代前中期北直隶的县政与地方社会研究》

巡检司,《试论明代的巡检司》《明代云南巡检司研究》《明代陕西巡检司研究》《明代东南四省巡检司地理研究》《明代福建巡检司论文》

驿站,《明代驿站考》《明代急递铺的研究》《关于明代急递铺的几个问题》《明代北直隶急递铺研究》

宗藩,《明代河南宗藩研究》《明代肃王研究》《明鲁王研究》《明代宗藩的宗教信仰研究》《明代宗室法律特权及其上下分野》《明代公主荫子制度研究》《明代公主研究》

藏地官员,《明代西藏地方政教体制及职官制度考述》《一统与制宜:明朝藏区施政研究》

未入流小官,《明代未入流地方官员研究》


user avatar   xingrima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们仔细查查克林顿当政期间对中国和世界的所作所为,就会觉得川普实际上是个挺不错的人。

长相真能欺骗人的眼睛,眼睛能左右灵魂。




  

相关话题

  如果秦国没有灭周,嬴政统一六国而虚尊周天子为天下共主,周天子能传承至今万世一系吗? 
  如果是明朝,遇到近代的列强闯国门,会怎样? 
  如果秦始皇和李世民同在一个时空,以治国谋略与军事才能为标准,谁会胜出? 
  为什么朝鲜在明末打不过后金? 
  为什么古代用兵总会有粮草问题? 
  嘉靖那么聪明为什么名声那么差? 
  为什么到了明朝,儒教的软约束越来越硬化? 
  张居正为啥牛掰,谁能说说? 
  明朝是被文官集团集体出卖的吗? 
  崇祯死后的南明为何只存续了十八年? 

前一个讨论
从平面设计的角度,哪个国家的国旗最好看?
下一个讨论
篆刻只能刻汉字吗?





© 2024-05-1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