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有哪些工具、技巧和方法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第1页

  

user avatar   xiechunlin0210 网友的相关建议: 
      

看到了一堆效率型软件的介绍……

技巧和工具是其次的,想要极大的提高效率,最最最重要的是:专注!

如果你不会专注,用什么软件都没用……

先给你模拟一段没有效率的场景:

今天是周日,你计划在家把周一要演讲的 PPT 认真准备一下。除了今晚有一个聚会,今天也没其他什么事,想想应该没什么问题,于是,你打开电脑,泡了一杯咖啡,准备开始工作。

突然,电脑上弹出一则新闻:「8 旬老人长期被保姆殴打」。

你难以抑制住内心升起的怒火,点开了新闻,越看越气愤!忍不住,在评论区里狠狠地问候了一下这位保姆的全家。你在愤愤不平中关掉新闻,抿了一口咖啡,打算让自己心情平复一下,赶紧回到工作中来。

突然,电话铃响起,原来是你朋友,她说最近工作不顺利,和同事正在上演宫廷闹剧,被打小报告、穿小鞋,可能因此将被辞退,内心委屈不已,找你诉苦。

你强忍着听完她的抱怨,并想方设法安慰她的情绪,突然一封电子邮件出现在屏幕的弹框,你点开后发现竟然是个段子……你不小心笑出了声,竟然被你朋友误以为是对她的不敬。一通解释后,终于友善地结束了这长达一个多小时的对话。

你长叹一口气,又抿了一口咖啡,脑海里思绪万千,你顺便打开了朋友圈,看看她最近到底过得如何。刷着刷着,却意外地发现了一段特别搞笑的小视频,你忍不住打开了抖音,关注了这位视频中搞笑的妹妹,顺便欣赏了几段她其他的舞蹈……

越看越有意思,根本停不下来,不知不觉,时间飞逝了 2 个多小时。

眼看就要到饭点了,你猛然想起晚上还有个饭局,立马起身收拾了下行头,匆忙出门。

吃完回到家,已经是 10 点了,你洗完澡,倒了杯咖啡,放了点轻音乐,刷完最后一波朋友圈……时间终于来到了 11 点,你对着空空如也的 PPT,你又抿了一口咖啡……

你是不是也有经历过类似的场景?

看上去忙得很,结果一天过去了,发现啥都没做好,效率极低。

为什么会这样?

你是否也幻想着有一天,自己能够拥有三头六臂,同时解决所有的问题?就像计算机一样,可以同时处理多个任务。

但是你知道吗?

就算是计算机,它的 CPU 也不能同时处理多个任务。所谓的多任务,就是高速切换处理单任务,通过把 CPU 的计算时间切成足够小的时间切片,然后供不同的任务轮流使用而已。

人脑也是一样,如果你想同时执行多个任务,也是不可能的,你得先结束一个任务,然后切换到另一个任务,这个切换过程由人脑中有一个叫「丘脑网状核(TRN)」的组织负责。

所不同的是,CPU 切换一次只需要 22 亿分之 1 秒,而人脑则是 5~15 分钟。

因此,如果你想同时执行多个任务,切换的时间成本极高!

一件事还没有认真开始,又转向另外一件事了,时间都耗费在了没有价值的切换上,整体效率自然就会变得非常低。

为什么切换需要那么多时间?这个过程大脑里发生了什么?

如果大脑同时接受多种任务信息:

比如数学、物理、语文、英语课一起上,或者电影、培训课、电子书一起看,或者韩剧、日剧、美剧、抗日神剧一起刷……

结果会怎么样?

结果你什么都听不到,什么也都理解不了……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理解某个新信息,你需要调用相关背景知识去连接才行,没有这些背景知识,你是无法理解它们的。

所以,当你接收到某个信息,你的大脑为了能够让你理解它,就会启动「寻找相关背景知识」的工作。如果这个过程被打断,又来了一个其他领域的待处理信息,大脑就需要擦除之前已经调用出来的背景知识,重新连接新的背景知识,再重新梳理。

除非你在这几个领域都已经非常精通,都是条件反射级的调取速度,不然,调用这些背景信息时,量大且缓慢,切换的过程就会变得特别的耗时。

那不擦除,让两件事情或者多件事情并列进行,可不可以?

那样背景知识就会混乱,可能就无法正常理解新信息、思考问题了,甚至可能出现串频的现象,就像你和多个人一起聊微信,消息竟然回错了人。

因此,想要提高工作效率,你就必须避免这些没有效率的来回切换,避免进行多任务同时处理,这是所有时间管理的基本原则,必须把时间切成一段一段,每一段时间只做一件事,学会专注!

专注,才能提高效率!

就像工业革命,让社会的整体效率因为分工而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原来汽车是富人的专利,因为制造一辆汽车,要几十个熟练技师,围绕一辆车持续奋战 700 多个小时才能完成,而亨利·福特通过流水线的方式,让这个制造时间缩短到了 12.5 小时。

这背后的原因,就是因为在环节中的每一个人都更加专注了!

再拿近两年大热的人工智能来说:

人工智能的计算放弃了使用传统的 CPU,转而使用原来专做图像处理用的 GPU,不是因为 GPU 速度更快,而是因为 GPU 比 CPU 更专一,可以只负责相关的人工智能计算,而不需要去管计算机的其他任务。

当然,现在谷歌有了让人工智能运算效率更高的芯片:TPU。

从 CPU 到 GPU,再到 TPU,效率提升的根本原因也是这两个字:专注!

专注,才能提高效率!

你思考的过程是基于大脑中出现的「背景知识」进行梳理的。(相关知识可以参考我专栏的第四章)如果在背景知识中出现了不相关的干扰信息,就会影响人们正常的思维过程,甚至会导致人们输出错误的结论。这些干扰信息,在《信息论》中有个专有名字,叫作噪音。

比如,你正在思考关于「互联网金融」的问题,但是最近要计划一次出国旅游,那么有关出国旅游的信息,也会同时出现在你的大脑中:

这些就是你当前脑海中的「噪音」,如果少还好,你能分辨它们,并排除在你的思考之外,但噪音如果太多,就会影响你的正常思考了,甚至你想着想着就开始想出国旅游的事,俗称走神了。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封闭式的特训营比零散的学习有用,因为在一段时间内,如果输入的是同类信息,你就可以用同一套背景知识去理解他们,不需要来回切换,也没有「噪音」的干扰,你的学习效率自然就会提高很多!

而且,脑海中都是相关的背景知识,你的思考就省去了不断寻找背景知识的过程,现在就只剩下梳理了,思考的效率也会提高不少。

并且,随着不断地思考同样的问题,这些背景知识之间的连接也会进一步加强,形成结构化的知识,你的思考效率又会进一步提高,如此往复,不知不觉中,你便进入了所谓的「心流」状态:新想法、新创意如泉水般不断奔涌而出,键盘上的代码行云流水,键盘下的文字妙笔生花,眼前的设计巧夺天工……

这个过程,甚至让你忘记了时间的流逝……

你不仅把原来一周的工作量,一天就给完成了,连质量也上了好多个台阶。

这,就是专注的力量!

那我们应该如何获得专注的力量呢?

用番茄工作法吗?

别急!


user avatar   fu-lan-ke-y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学习再多的工具,技巧和方法,都不如更加深刻全面地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性。

因为每个人都是很独特的个体,很多方法对一个人来说很好使,换一个人可能就完全失效了。就像一个概念,学霸认为是显而易见,很简单,根本无需解释的,但是一个普通学生可能就无法理解,学霸的学习方法再好,对于普通学生来说都是无效的。

只有当你深刻全面地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性后,才能更好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工具,技巧和方法。

很多人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太过于相信所谓方法,技巧这些外力的作用了。

在本就落后很多的时候,都希望遇到一个世外高手,点化一下自己,把传世的葵花宝典传授给自己,自己一夜看完,马上顿悟,第二天就逆袭成功了。

而事实往往是,期望越大,失望就越大,在看了许多忽悠人的葵花宝典,武功秘籍,并且全部尝试失败后,简单地归因为自己毅力不足,方法送给自己,都学不会,用不好,坚持不下来,自责久了,就彻底自暴自弃,成习得性无助了。


如果你经常看足球比赛,你就会发现,很多人之所以会说足球是圆的,是因为在国际大赛中,经常会有以弱胜强的结果出现,本来不被看好的球队,在逆境中成功赢得了比赛。

很多人据此得出的结论就是,只要意志坚定,拼尽全力,就会逆袭,许多奇迹,我们相信才会存在。

而事实上,这样的逆转大戏之所以会发生,首先是参赛的双方实力上虽然有差别,但整体都还处在同一个水平之上,毕竟能在国际大赛中拼到淘汰赛或决赛的球队,没有谁是绝对的弱队。

其次是,最后赢得比赛的球队更好地发挥了自己优势的同时,也在尽量避免自己的弱点暴露在对方的面前,再加上一些运气,最后奇迹就发生了。

其实,很多时候,比赛的双方都各自有优缺点,如何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并且尽可能抓住对方的漏洞,才是赢得比赛的关键。

可以说,人生中的很多竞争,都是复杂版的田忌赛马式的博弈。


说到提升学习和工作效率,很多人要么过分相信外在工具的力量,觉得掌握某种工具或技巧,就能马上成倍提高效率。

要么就过分相信内在的力量,比如意志力,毅力等等,觉得要刻意训练自己的意志力,才能更加高效地学习或工作。

实际上,我以前也多次在别的文章里提到,人的意志力都是有限的,甚至很难通过后天的练习来提高,用在一个地方多了,就自然没办法再用到其他地方了。

我也在分析为什么穷人很难翻身,以及平时工作学习就很忙的人,很难取得更高的成果的原因的时候,无数次引用过《稀缺》那本书里提出的“心智带宽”的概念。

因为每个人的有效精力都是有限的,这个有效精力被作者定义为心智带宽,穷人每天一睡醒就要操心很多琐碎的事情,在每天的疲于奔波中就已经透支了心智带宽,这时候,再想让这些人去思考一些更长远的事情,几乎是不可能的。

我们打工人也经常有这种体验,如果平日里的工作太忙的话,往往下班回家吃完饭后,就只想躺在床上刷会儿手机了,很难再有精力去学习看书了。很多人把这归结为自己的意志力不足,但其实是因为心智带宽在白天的工作中已经完全被耗光了。

你如果想要在工作之余,也能有时间学习新知识,完成一些长远的目标,那就最好选择一些相对清闲一点的工作,好让自己的心智带宽不会在白天被透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留点脑子”。


关于“心智带宽”,我们常有的一个误区就是,觉得解决日常的琐事,并不会消耗太多。但实际上,在心智带宽面前,任何一件需要动用我们思考的事情,都会消耗掉心智带宽的份额。

这也是为什么像乔布斯这样的人,会选择每天穿一样的衣服的原因,就是要尽量避免在不重要的事情上做决策,因为做决策是一件非常消耗心智带宽的事情,不管这个决策看起来有多鸡毛蒜皮,关于这一点,我会在之后详细论述。

当你意识到,你的心智带宽份额是有限的这个局限性之后,你的首要任务并不是学习什么效率工具,更不是祈求有什么方法能马上让你的心智带宽份额翻倍,而是要合理分配你的心智带宽,尽量让有限的心智带宽用来做最重要的事情。


卡尔·纽波特在《深度工作》一书中将工作分为“深度工作”“浮浅工作”

深度工作就是在无干扰状态下专注地完成一项工作,浮浅工作就是在干扰状态下完成各种对认知要求不高的事务性工作。

在这本书里,作者认为,只有深度工作的方式才能最高效地完成有创造性的,高价值的工作。

浮浅工作之所以不可能高效,就是因为你总是会被不同的事情打断,或者你需要快速地在不同任务之间进行切换,这些行为都会极大降低你的工作效率。

作者还引用了明尼苏达大学教授索菲勒鲁瓦的研究成果,当你从一项任务切换到另一项任务的时候,即使你已经开始了新任务的工作,但你的注意力并没有完全转移过来,有相当一部分还停留在之前的任务上,这叫做注意力残留

而我们有限的心智带宽,其实是经不起这样频繁切换任务式的折腾的。


所以,不管是心智带宽,还是注意力残留,这些概念都是作者发明出来,用来告诉你,最高效的工作和学习方式是尽量把精力用在最重要的事情上,并且最好一次只专注于一件事情。

其实,这种一次只专注一件事情,避免多任务工作的理念,我是最早在德鲁克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那本书里看到的,这是德鲁克坚持了一生的准则。

以上介绍的这些概念和书籍,都是我过去几年里,读到的对我影响比较大的关于工作学习效率的书籍。

但这些书籍提出的这些概念和准则,更多地还是从个人经验,或者社会科学实验和观察中总结出来的结论,那这些结论是否还有一些更有力的证据或研究来佐证呢?这一直是我心中的一个疑惑。

但今年我读到了一本叫做《效率脑科学》的书,彻底解答了这个疑惑。

这本书可以说是今年目前为止读到的,对我影响最大的一本书,不亚于当年第一次读《稀缺》时,给我带来的思想冲击。

这本书从脑科学和神经科学的角度,对上面提到的那些问题逐一进行了解释。

首先是,为什么每个人的心智带宽份额都是有限,并且很难再增加的呢?

因为我们大脑中负责思考的核心是前额皮质,前额皮质是我们与世界进行有意识互动的生物基础。

理解、决策、回忆、记忆和抑制,这五项功能构成了有意识思维的主要部分。这些功能组合起来,就能用来制订计划、解决问题、与人沟通和完成其他任务。每一项功能都需要大量使用前额皮质。

运用这些功能需要海量的大脑资源,前额皮质消耗葡萄糖、氧气等代谢燃料的速度比人们以为的更快。

我们用于决策和控制冲动等活动的能量是有限的。当这些能量用完时,我们就没有能量用于下一个活动了。

做完一个艰难的决定,做下一个决定会变得更加艰难。

几年前,有一本畅销书叫做《清单革命》,那本书来来回回说了很多理由和案例,表达的其实也是这个意思,就是医生在高负荷工作的时候,因为要思考的事情太多,很容易会忽略掉平时看起来很基本简单,觉得不可能会忘,但是却非常重要的操作步骤。

很多医疗事故都是因为一些很低级的错误导致的,所以那本书的作者才强调,任何事情,都要搞一个清单的重要性。

其次是,为什么要尽量一次只专注于解决一个问题呢?

因为思考一个问题的时候,往往既需要你比较眼下的事物,还需要你调用脑海中其他相关的记忆,而调用记忆本身,也会占用前额皮质的资源,所以当你同时思考多件事情的时候,就会出现前额皮质过载的现象。

而很多研究表明,人们最多只能同时记住或思考四个内容,如果需要记忆或思考的内容难度比较大的话,往往只能思考或记忆一个内容。

当你没有进入到深度工作模式的时候,你还往往既会被外界的信息干扰,比如旁边有人在聊天,还会被内心的突然飘过的想法所干扰,比如今天中午外卖吃什么?

要知道,所有这些信息,看起来好像是在你头脑中一闪而过,实际上都在占用并消耗着你前额皮质的能量,当你的前额皮质的能量被消耗殆尽的时候,你就会发现,自己进入了一种决策疲劳,什么深度的思考都无法进行的状态了。

最后就是,为什么我们总是越重要的事情,越习惯性地拖延?

因为想象你从未见过的事物会花费很多能量和精力。

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人们花更多的时间去思考问题(他们已经看到的东西)而不是解决方案(他们从未见过的东西),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设定目标如此困难(设想未来是一件难度很高的事)。

当然,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进行优先级排序如此困难。

因为排列优先级需要发挥想象,然后还得在脑中“把玩”那些你没有直接经验的想法。

面对这种情况,就应该在精神状态最充足,也就是状态最好的时候,克制住自己想刷手机,做更轻松工作的冲动,优先把这些高耗能的工作做完。


我们只有先意识到自己的局限性,然后才能针对这些局限性选择最佳的办法,而不是一味地寄希望于外力(工具方法技巧)和内力(意志力)的奇迹作用。

相关书籍:


user avatar   jiehou1993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是搞计算物理的,刚清点了一下专门用来装科研数据的硬盘,发现自己在博士期间使用并保存了大约60万个文本文档,基本上是各种各样的代码、模型、和数据。

手动管理这么多文档是不可能的,除了自己写一些脚本来处理文档,以下三个软件对提升工作处理效率也是很有帮助的:

  1. Notepad++,文本编辑软件,比记事本写字板好用太多。常用功能有:批量编辑文件、批量查找替换、支持正则表达式、代码高亮、多列编辑...
  2. Everything,文件搜索软件,搜索速度极快,支持匹配文件路径、类型、正则表达式等高级搜索功能,处理大量文件名类似的文档时,跟Notepad++几乎是绝配。
  3. FreeFileSync,用来备份你的重要文件。靠电脑吃饭的人如果不装一个备份软件,当你误删重要文件时,或者电脑故障硬盘损坏时,你一定会后悔的。

这三个软件基本上都是免费的,软件小巧安装简单,详细介绍点这里:

小侯飞氘:Notepad++, Everything, FreeFileSync——提高工作效率的三个免费软件神器


user avatar   processon-51 网友的相关建议: 
      

人类的大脑实在太神奇了。

我出生以来,它24小时不间断工作,但却偏偏在考试的时候,大脑会猛的开始循环播放各类沙雕歌曲。

不会的题越多,想起的歌词越多。

题目越难,想起的歌词越沙雕。




  

相关话题

  如何评价佳能珠海工厂关闭,员工工作 30 年换 150 万补偿?这样的赔偿属于什么水平? 
  互联网公司大小周取消后,你觉得「周报」是一种形式主义吗?应该取消吗? 
  如何看待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兼CEO张勇发布的对于“女员工被侵犯”事件的处理决定? 
  为什么很多人一当领导,性格就立马变了? 
  工作中因为懦弱和讨好人格经常被挖苦欺负,然后我努力改变,强硬起来,那些人更加地欺负我挖苦我,为什么? 
  各个职业的普通一天是如何度过的? 
  职场电视剧对职场真的有帮助吗? 
  开豪车去面试,对找工作有帮助吗? 
  作为部门主管,如何管理一群在业务能力上比自己强的员工? 
  面试官问你的缺点是什么,应该如何回答? 

前一个讨论
请问复变函数中argz的可微性和解析性是怎么样的呢?
下一个讨论
伽马射线暴的威力到底有多强?





© 2024-05-1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