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在以色列上班,100%的外企,全公司就我一个中国人。在上一家中国公司上班,偶然见过一次现在的老板,那时候合作没有谈成。后来公司要调我去土耳其,被现在的老板无意间知道了,直接挖过来。
公司大部分员工都是欧洲犹太人,企业文化很欧洲化,可以当成一个欧洲企业。特点如下:
1、公司待遇好,高于国内企业。社保和医保都按本地员工缴纳,能够免费享受以色列的医疗体系。毕竟我去国外工作不是为了理想,主要是为了钱。
2、同事之间的关系融洽简单,没有那种浓厚的办公室政治氛围。同事都不会抢功劳,认可和尊重每个人的付出。你只要努力工作就好了,不用担心被人抢了功劳。每个人的分工都很明确,严格按照流程来。
3、上下级关系很融洽,不用对老板吹捧那种,只要把事情做好就可以了,老板不需要花里胡哨的语言或者别的。前后两份工作的量相比,现在的工作只是上一份工作的三分之一。公司有茶水间,每天上午茶和下午茶时间,有阳台抽烟和喝咖啡。只要把自己的事情干完,老板就不管你干什么了。上下班靠自觉,不需要打卡。这次受病毒影响无法返回上班,老板直接让我在家办公!
4、公司是双休,下班以后就不需要再管工作了,休假中同事也不会找你。按照以色列的法律休假,每年有十天的带薪假,八月份还有一个星期的高温假。
总而言之,感觉外企更加的人性化,把员工当人看。而中国的大部分老板,都只是把员工当成一个工具而已。我现在已经拒绝了国内的一切offer,两年后回长沙发展,到时候自己开公司,毕竟自由容易上瘾,一旦吸上了就会念念不忘!
—————————————————————————————————————
很意外帖子居然上了知乎首页,以前的同事和同学都来确认是否是我,现在匿名也来不及了。只是没想到引来了那么多关注,确实有些出乎意料,有些受宠若惊。最近欧美的疫情非常严重,老板投资的其他公司受政府委托,我这边要联系和甄选防疫物资和医药试剂工作。这些天一直都在忙,刚刚才出差回家。非常抱歉只回复了部分评论,我就从私信和评论总结了大家的非常关心几个点,讲讲我自己的看法,给大家一些参考。
一、 关于我个人的学历背景。
我是读书非常差的学生,参加过两次高考后依然只考上了一个普通的本科学校,湖南工程学院。很多人都不知道我们学校,故而也没有名校光环。我学的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专业学的也很差,四年考试都多亏前座的学霸,才顺利拿到毕业证书。后来也有机会去读华南师大研究生和巴伊兰大学MBA,但是我都没去了。我曾经在书本上看过一句话,Education is not to teach what you do not know, but to tell you how to do when you dont know. 我受这句话的影响非常大,在学校里我刻意培养自学能力,快速独立学习的方法和技巧。例如,我的工作中就要涉及到很多无线电方面的知识,进行产品和技术方面对接的时候,我就要快速消化和理解,简单的翻译是无法做到准确和有效的沟通。包括这次防疫物资一样,我就要快速学习新冠病毒检测试剂的种类?胶体金IgG/IgM/IgA和PCR荧光的优略势是什么?检测原理是什么?主要的供应商是谁?各个品牌之间的优略势?试剂的假阳性和假阴性检测率?出口所需要的资质?……有很多很多的问题。只有自己把这些功课做足了,供应商才会有兴趣和我谈,而且才能准确听懂公司的需求。和我们沟通的是普林斯顿医学博士、纽约大学医学教授,专业的技术问题我不懂,但是基本的内容我还是要答的上。
在大学里,我的绝大部分时间都是泡在图书馆,除了自学英语和德语,我还会看心理学、哲学。通过这些学习可以培养我的理解能力、总结能力、表达沟通能力、思维的逻辑性和条理性,更重要是吃苦耐劳的毅力。学过的内容不一定有用,但是学习过程中掌握的方法和技巧则让我终生受益。关于自己的专业,也是稀里糊涂选的,并不知道是做什么工作。接触之后才发现自己真的不适合,除了认真听过法律学和金融学,大部分都是逃课或者在课堂里发呆。
写这一点是想鼓励那些院校非常普通的同学和朋友,读书确实可以检验一个人能力,但是并不能代表全部,千万不要因为自己的学校而气馁。我曾经面试过三个毕业生,分别是中山大学、汕头大学和惠州学院。最后,惠州学院的那个毕业生是我最满意的,而从他后来的工作来看,我并没有判断错误。以我的学历背景来看,这辈子都没有机会去上市龙头企业,更不要说能进外企。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机遇不一定什么时候,但是迟早回来。如果机遇来的时候发现自己没有准备好,那就会后悔万分。
本来想一次性写完,非常抱歉,实在是感觉太累了。今晚就只能更新一个点,后面有空我再把其他的点补上。现在是特殊事情,我跟了三个公司的事情,明天还有很多事情要跟进处理
—————————————————————————————————————
二、关于英语在外企工作中的重要性。
要进入外企,英语当然很重要,毕竟工作、生活的语言基本上都是通过英语。很多人的听力、书写、阅读能力都比较厉害,就是口语比较差。其实道理很简单,前三者基本上都是听力和阅读更多的被动信息接受,书写有思考空间,但是口语需要快捷的反应能力。此外,口音和词汇表达也很容易出问题,有时候供应商面对面沟通,老板还是要我来翻译。工作两个月之后,老板才知道我没有在美国留过学,不过他也只是惊讶而已。我的口语是在湖南工程学院新校区湖边的那个亭子里,花了三个月苦练出来,印证了“不疯魔不成活”的道理。有机会我可以说说自己怎么从菜鸟练起,这里与主题无关这里就不展开。如果语言方面没有问题的话,基本上雇主就不用担心沟通能力,剩下的就是工作能力评估了。
在工作中英语更多的是沟通的工具,很多事情听懂了是一回事,但是要做好又是另外一回事。举个简单的例子,你听懂了工程师需要你帮忙寻找一个元器件,但是元器件的性能参数、国际标准、生产厂商、质量评判、对接方式、价格谈判等等很多事情。在实际操作中,怎么区分贸易商和厂商?行业内部的主流厂商是谁?各自产品分别由什么优劣势?怎么进行产品功能对接?如何判断供应价格的合理性?产品需要何种证书和标准?如何让供应商配合产品定制性开发?公司的决策链是什么样?月产能是多少?遇到交期问题如何解决?供应商是否有备选方案?这些问题就不是靠语言优势可以解决,而需要靠自己积累的工作经验和方法技巧。如果对这些把我不清楚的话,同事会不相信你的供应商资源,而厂商会把你当外行进行加价。不管老板会不会问这些问题,我都会先收集好信息,有备无患,至少问起来的时候我不会一头雾水。我曾经在国内做过海外销售,懂得国内公司和领导的要求和想法。那我就可以知道让公司如何配合厂商,帮他们排除商业风险,增加合作意向,协同业务员争取更好的资源和支持。同时对于双方不合理的要求,就会及时屏蔽,减少合作中因认知差异而产生的摩擦。作为采购,除了找到优势的供应商达成合作,还要能拿到最合理的价格,这样才能凸显自己存在的意义。有一次,工厂需要一个SMT上的配件,在以色列本地的交易价格是1万美金,但是我在中国找到的价格是1100美金,外加运费、关税后最成本是1500美金。这个生产厂商很好奇,我是怎么找到他们,而且我怎么开价那么准。我认识的大部分英语专业学生,都是出来做其他的工作,例如物流、销售等。英语是一个很好的加分项,如果掌握了专业技能,有了英语的加成,那么就有更强的优势。然而专业技能的重要性,在很多时候都超越了外语沟通能力。可以接受专业非常突出而英语为零的人,但是不会接受英语很突出专业技能为零的人。就像我们的钟南山和李兰娟院士,他的学术水平和专业技能,别说不懂英语,哪怕是不懂普通话,美国疾控中心也会马不停蹄重金来挖,宁可再给两位院士再配方言翻译。当然,这两位院士不仅懂英语,而且水平还非常的高,我只是举了这个不恰当的例子来强调专业技能的重要性而已。英语专业的学生,也可以通过其他的方式来锻炼自己的组织能力、逻辑思维、交际沟通、条例分析等能力。我个人是非常反感,那种一句话老是夹杂几个英文单词来凸显自己的专业性,问到一些实际的问题则一脸蒙圈。
我的文字功底确实也薄弱,反反复复的构思和组织语言,随随便便写都要花了两三个时间。不过每个字都是我认证敲出来的,希望能对得起读者花掉的每一分钟,后续我还是会尽快更新。下一更我会回应大家最关心的一个点就是如何进外企,当然可能答案会让大家失望,因为我真的没有所谓的方法,更没有所谓的通关秘籍。借用《阿甘正传》中的一句话,Life is like a box of chocolates that you will never know what you gonna get(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块会是什么味道).
—————————————————————————————————————
三、进入外企的经历
首先给大家道个歉,最近的事情比较多,非常抱歉没有及时更新。只能回复部分的留言,因为写一篇文章对我是件比较难的事情,文笔比较差。
很多朋友好奇我是怎么进入外企,也非常关心有什么特别的方法可以顺利进入外企工作。我的个人学历不突出,之前也投过简历到大公司,但是都是石沉大海,杳无音讯。大公司都会由人力资源部分先刷一边,把学历不合格的刷掉,我们这种人是很难有机会进入。通常而言,都是熟人推荐或者是客户推荐。而我的前后两份公司,大公司和外企,都是我的客户推荐进入,我自己压根就没有想到过。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做任何事要有目标,但是不要有特别强的目的性,这样很容易适得其反。在我的第一份工作和第二份工作中,积累了很多工作经验,对我的面试和工作中都有不可估量的工作。对于大公司和外企,他们不会有精力和时间来慢慢培养新人,因为可选的空间太多,他们更倾向于那种能直接上手的员工。此外,大多时候大公司和外企的同事,他们不会那么用心去教一个新人,因为你们是潜在的竞争关系。对于毕业生而言,人生从此告别了被动学习,再也没有人盯着你,所有的成长和发展都需要自觉的努力。如果毕业就盯着外企,除非是非常非常优秀的毕业生,不然是很难有机会进去。我说的外企不是外资企业,是外国公司。
在我做采购的时候,其实发现业务员做事情也参差不齐。有的业务员就纯粹是混日子,做事情完全是那种应付式,有的完全是敷衍式。我认识个小姑娘,人家是刚刚毕业不久的大专生,她做事情是属于哪种完全让人放心的那种。她的责任信和做事情的能力,远超过一些名牌大学毕业生。如果是有机会推荐的话,我肯定会把她推荐给相对应的公司,以为我相信她有能力和责任感去胜任这份工作。我自己也是在离职前,和客户的到别的时候,被推荐去行业内两家巨头企业。客户的原话是,Eko,你早就要离开这个鬼公司,以你的能力不应该待在这种企业,你应该去****和****。当我告诉客户,我的学历不够,以前多次投简历都被刷下来的时候,客户主动的做我的推荐人。在客户的眼里,我们公司已经无药可救,但是他能感受到我对工作的责任信,对客户的用心。当时我也想过破罐子破摔,但是我觉得这样对不住客户的信任。销售业务员的意义在于,通过的自己的工作让客户相信自己,进而相信所在的公司。有的供应商的产品确实存在问题,但是他们的业务让我觉得可以多给他们一次机会。有的供应商产品确实不错,但是他们业务让我觉得有机会就一定要换掉他们。
现在的公司,我也不是通过正规求职进入。去年公司要把我调到土耳其去,虽然我在以色列的业绩也不错,但是领导的个人偏袒缘故,非要让我调离以色列。在离开前道别的时候,客户很惊讶我们公司居然要把我调离,于是想要让我给他们工作。再次同时,我们老板从别的地方知道我要离职,于是就联系上我,并且告诉我的客户不要和他们抢。我们老板也是偶然一次接触过我,虽然那个时候合作没有达成,但是我给他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这就是为什么我一直告诉私信我的那些朋友,做事情要有目标,但是目的性不要太强。最终要的是自己努力做事情,勤勤恳恳。机会不一定什么时候会来,但是机会来的时候,希望自己能做好了准备。东边不亮西边亮,即使没有这个机会,也有别的机会。我每次只想着把事情做好,但是总是意外的收获到各种惊喜。假如给自己立个目标,几年内能进入外企,真能如愿以偿还算好,如果没有实现,那么影响是非常负面的。我是处女座,所以在我眼里,自己是一个缺点特别多的人。我没有什么远大的志向,只要我眼里的每个缺点都完善了,每件事情我都做到极致就可以了
—————————————————————————————————————
关于英语学习的帖子,有很多知友也想知道,已经在我的主页里面发了帖子,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取看看。本帖是关于外企工作,就不在本贴添加英语学习的帖子了,敬请谅解!
朋友们,第一张这是特斯拉上海工厂的午餐,第二张是比亚迪的伙食。
最近都在聊本土企业和在华外企对比这件事。说实话我很欣慰呀!我终于敢聊聊这件事儿了。一直以来我想说,但是还怕大家说我是行走的50万。
那咱不得不承认的一个事实就是外企的待遇确实普遍要比本土企业好。30年前我小的时候,我们这个小县城有几家外企,那是抢破头要往里挤的存在呀!为啥?不只是工作餐的事儿?他们更拿员工当人。
很多中国老板的逻辑是什么?工人就是工具,如果10块钱一个月就能招到人,那我绝对不会开11块。如果有个一天能干20个小时的人来应聘,那么每天只能干19个小时的人就会被开除,为什么?因为他是懒汉。至于给这么点儿钱会不会饿死,干这么多活儿会不会累到猝死,那跟我没关系。我赚多少钱跟你也没关系。
什么时候你和企业有关系?那就是要倒闭的时候儿,发不出来工资的时候,一口一个兄弟姐妹们,一口一个共度难关。每次一看到他们说自己为社会解决了多少多少个就业岗位问题,好像是做了多大贡献似的,我都很好奇,他们是怎么练就的如此厚的脸皮,你福利待遇给搞上去了,那叫解决就业。按他们这么整,那叫剥削奴隶,那怎么好意思说贡献的呢?
最可怕的是我们大部分人已经习以为常了,认为就应该是这样儿的,某个老板去国外开了个厂子,当地平均工资一小时是29美元,这老板给人家12美元。工人不同意,要搞工会,老板就说了,你们搞工会,这厂子我就不开了,说他们工作效率是中国人的一半儿,工资却是中国人的两倍,这不就是让中国人给惯的嘛!然后吐槽说,这么整根本就经营不下去。那我就好奇了,本土有没有别的企业,人家的工资是你的两倍?人家怎么经营下去?他们为什么外国的厂子来到咱们中国也比你们的工资高呢?然后消息传到国内,很多老百姓就说了,外国人真懒,啥都不是,还得说我们勤劳吧。
再勤劳下去以后都不止是内卷的问题了,以后996都得饿死,都必须007。我就特别无语,工人阶级怎么已经被洗脑成这样了,只懂得感恩,不懂得问则?连正常的劳动维权都会被认为是想不劳而获,以被剥削为荣!
就是有时候儿啊。我就特别想不通,当初我们搞那个事儿为的是啥?哪个事儿啊?大家细品!
看到网友们在评论区上激烈讨论,有挺比亚迪的,有骂比亚迪的,挺比亚迪的那些人,讲的最多的是一顿工作餐,能说明什么?
我来跟你讲讲,一顿工作餐能说明什么?以前的自主品牌,没技术,没市场,没资金,在最困难的时候,条件不好的时候,工作餐差一点,福利差一点,确实没问题。但是这些年,靠着政府的帮扶,靠着人口的红利,靠着兄弟们的支持,他起来了,有市场的,有资金了。有技术了,也有钱了,你说工资比不过外来的企业,你说福利比不过外来的企业,因为你的利润比较低,咱理解,你连吃的都比不过。赚钱的时候天天讲我是民族企业,同胞们要支持我,怎么花钱的时候连个饭钱都舍不得花呢?那些停比亚迪我的,你们是白菜萝卜吃少了吗?还是你们不配多挣钱嘛,你们不配吃好的?当然这只是一个缩影,我也不是针对比亚迪,毕竟他跟某些私企比午餐还是可以的。
有些民企,白菜豆腐基本上是标配,打菜的时候,白菜还不能多打。一个月30天,基本上就是萝卜白菜豆芽连轴换。民企不容易,民企利润低,可是也没看老板的豪车少换。宁可给自己多换几部豪车也不肯给自己的员工加肉。这就是现在资本家的真实面目!
还有网友说:人家吃不好关你什么事?
我重点回你一句,老子看不惯!
曾经在外企呆了十几年,在行业内也是属于世界头部企业那种类型。怎么说呢,外企相对会比较人性化,待遇比国内企业高。也不会轻易开人。我离开老东家有快十年,我还有以前的同事仍然在里面做。我们那个时代的外企待遇,相比国内企业,优势很显著。现在外企应该基本没什么很大优势了。我当时离开老东家的原因是想自己创业,后来创业失败,进了现在的公司。不想再折腾了,先这么混着吧。
只干过美国公司,当年在国内享受超国民待遇的时候还挺爽的,一个小工程师就掌握了科技方向的感觉,被邀请去各个科技论坛峰会发表演讲,但是后来升职了要想在外企立足反而就越来越精神分裂了:
1,你的老板不停地换人,大陆人/港台人/新加坡人/澳洲人/美国人,每一次都是小地震,同时身边的伙伴也在流动,习惯变化本来就是公司文化
2,销售团队业绩压力越来越大,从weekly review进入Daily review,逼得他们甩锅技术也越来越溜,虽然可能你不是销售,但是压力同时也就跑到你这里来了
3,客户合作伙伴开始延迟付款,财务老外开始追杀你,经常和公司法务开会,你开始考虑各种法律后果
4,亚太开会一堆各式英语鸡同鸭讲,最后一脸蒙圈,只留下印象咖喱英语总是立于不败之地
5,要习惯被challenge,随时要准备向老板/老板的老板/或者各条线的Leader clarify 一堆东西
。。。
其实说白了就是,国际形势变了,中国越来越追求独立发展,而外企里一堆港台/新加坡/土澳人做管理层,他们不懂中国,权限也只是执行全球一致的策略,那么面对中国的水土不服,最后你发现你就是那个冲突点。。。
自己的经验吧
(关于求推荐和如何进外企的请看最后!)
1. 除非能力非常强,推荐找一家中型的欧洲家族企业!基本可以养老的退休。
记住是家族企业!还要是中型的!还要是欧洲的!
为什么是家族企业?
因为所有的上市企业都要对股东负责…我以前待的瑞士企业每年出差去欧洲都是去玩!!真的是玩!!带你去007取景地滑雪,欧洲最大的游乐场,看欧冠!!看脱衣舞表演(●°u°●) 」!!
而且是company pay !!!,而且我是小喽喽!!!
如果是上市企业,我要是股东我也不开心啊
为什么是中型企业?
大企业像博世什么的太正规了也不行!所以是中型的!
为什么是欧洲的?
美国企业给我的感觉是资本,一切围绕资本!所以行情不好的话容易裁员。
当然这一切都是概率。。。
2. 需要直接汇报给国外的,不要汇报给上海或者北京其他中国总部
好事都是北京上海爽!锅全是下面背!
不然动不动就出来个什么大中华区,亚太区的高管!个个牛逼哄哄,官威特别足,尽会给国外总部瞎承诺,然后让下面的员工没日没夜加班!一定要直属总部!!
相比国外总部的欧洲高层亲和很多,听完我报告一顿夸还请我下馆子。
3. 中国老板的优先级是欧洲人,华人,东南亚人
4. 人数不要超过300,不然去一趟海南7日游,一个人最低5k,就要150万了!人多了福利不会太好!
5. 我是在制造业,优先医疗,高精尖的行业,技术壁垒高!
满足这前5条的,应该不差!
一直人私信我求推荐,圈子太小不便透露…
如果想进外企,建议海投简历!总有老板会喜欢你的!直接用51job,筛选条件设为欧美企业,员工人数100到300,地区薪酬行业都可以选择
其实我带的几家外企都不一样,有的薪水不错,但是很难得出差,所以工资高和请你去看欧冠没有必然关系的。。。有些企业工资高,但仅仅是工资高。这家瑞士企业薪水一般福利不错,每年国外出差是真的多!自己的工作都会有几个需要国外合作的Team(旅行团),今年在瑞士开会,明年在印度开会,后年在美国开会的,反正公司赚钱,老板无所谓的。我觉得都是一个视频会议可以解决的事情……
大老板又喜欢听来自工程师的报告,不喜欢听经理的,所以经常出国,又鼓励全球合作,所以出国机会真的多,关键老外都是带上家人全程一起玩……本来答应带我去米其林的,可惜离职了…特意问了老外有额度限制吗,他说unlimited(ŐдŐ๑). 就是大气!!
顺便给大家打打气,本人当年4级没过,3本专业,我领导是大专毕业……反正欧洲人英语也不好,关键是口语要好!大家可以看看我写的一篇关于英语学习的文章,不想往上爬学到初中级就可以了,对你没有看错!!初中级你就秒掉一波欧洲同事了,你怕你语法学太好,长句太多他们听不明白!!!
============更新============
1.关于推荐
大行情这样了,所有的职位都暂时关闭了,大家不用私信我了,但是裁员时不可能的(点赞是可以的,哈哈)
2.是不是必须需要英语?
不是!!你要是同时通晓德语,法语,意大利语自然可以!
但你不觉的英语已经是最实惠的选择了吗,都说了欧洲同事英语都一般,你要是跟着这个教程学到初中级就可以了!
美国企业英语要求高啊~~而且我感觉貌似欧洲同事对我们更加亲切?
2.关于如何进这样的企业
无论是不是985,211,专业对不对口,你都给我在51job上海投(当然985,211的要求可以高一些)!!!为什么是51job?应为真的好使!!其他测试了一下职位显然没有51job多。
总有老板喜欢你的!!相信我!!
总有老板喜欢你的!!相信我!!
总有老板喜欢你的!!相信我!!
我每次找工作,筛选出结果后直接海投,100份一次。又不花钱,又不是面对面找姑娘表白,完全无成本!!
如果你起点低啊,向我一样三本学院,我建议如下
1.先去欧美公司实习,挑大公司下手!这个门槛低,记住!要海投!
2.如果已经毕业了,先海投找一份欧美企业的工作,工资待遇不要太在乎,因为欧美企业的HR真的喜欢有欧美工作经验的员工,就当跳板了
3.有了欧美工作经验了,再跳一家500强的欧美企业,排名越靠前越好!!工资待遇不要太在乎。
不要以为500强企业都很牛,我可以明确告诉你很多看着牛皮的企业觉得自己不愁找不到人,所以工资很低,而且有可能到你离职也不用说英语。。。
4.有了2家欧美企业经验,其中一家牛皮的500强企业经验,下面你就可以寻找送你去滑雪的欧美企业了,怎么识别?参考我前面写的5条经验,其实同事间也经常讨论哪家公司待遇好。。(再加一条,如果有机会打听的话,食堂伙食是重要衡量标准)
5. 不嫌弃的话就筛选欧美企业,关键词写助理!!然后海投!!!
随便提一句,不是欧美企业员工都是有英文名字的。
两个字的直接喊中文,我虽然是三个字的,老外还是喜欢喊我中文。我第一次给他们说我的英文名时记得他们说 I'd like to know your name, the name which your parents gave you。 就冲这句话,我就喜欢这家公司!
爽。
上周刚刚从前东家离职。
离职原因不是我跳槽,而是集团我们的业务条线退出中国,被迫离职。
这是我进的第一家外企,也坚定了我之后(大概率)只在外企找活的信念。
首先上一个我的工作台位镇楼。
200多平的办公室,只有5个员工。
我司隶属一家欧洲集团,我所在的子公司从事非常小众的环境权益交易。
这在欧美已经是成熟产业,但在国内还处于起步阶段。
加之持有这些资产的多为能源国企(涉及国有资产流失等口径问题),所以总部也是保持“试水”的态度设立了我司。
公司地处使馆区,与集团另外一个规模较大的兄弟公司在同一层。
楼下一众网红咖啡馆、餐厅,交通十分便利。
每天上下班不打卡,大家基本是10点左右陆续到,6点左右陆续走。
但你有事,三点走也没人管你。
进公司就是15天年假(社会工龄十年以上则是20天),每多呆一年,增加一天年假,封顶25天。
如果生病了,和老板说一下就好,所以我从来没有关心过自己有几天病假……
我有个同事妈妈得了癌症,有一阵子天天3点左右就走了,大家也都十分理解(当然他不久之后陪家里人出国治病了,也就直接离职了)。
另外一个同事自己生病,整整一年时间没有来上班(名义上是在家办公,其实她的活都是亚太同事分摊了),领着全额工资,住的单人病房也是公司的商业保险全包的。
薪水一般。
和我bat的同学比……人活着何必给自己找不痛快?
但站在性价比角度来看还行。
工作大量使用外包,且找的第三方还必须找外资、在集团合格库里面的。
封顶交五险一金(完全没有避税……)。有补充公积金和商业保险。
商业保险除了牙科、生孩子不报销之外,其他的保护都不错。
每次门诊挂号上限是600,可以放心去看那些专家号或是特需号。
有些小手术什么的,也都全报的。
刚进公司会被送到新加坡做一周培训。
因为我们在集团内部算是金融线条,所以我作为中国的sole counsel,在那周密集和我所属的法务团队,以及风险、credit、合规、kyc、on-board、front desk(即商务团队/交易员)、负责中国区框架梳理的originotor沟通。
所有条线的head都是年资20年以上的资深人。
我的老板是个加拿大籍法国人,我出身那年她从哥大法学博士毕业。
拜登政府新上任的国务卿是她哥大时期的男朋友。
任命新闻刚出来的时候,她还开玩笑说自己眼光不错。
我虽然是中国的唯一法务,但同时属于亚太法务团队的一员。
日常紧密沟通的小伙伴有刚刚说的加拿大老板(法国和纽约律师执照)、日本人(英国律师执照)、新加坡人(法国和新加坡律师执照)、拉美人(英国和忘记哪个美洲国家执照)、法国人(不清楚是啥执照,但是非常资深)。
这个是亚太区向新上任总部gc交流的远程会议。
而我作为唯一在中国的同事,是以“远程”的“远程”方式进行的。
这个是疫情期间,给商务同事做一个case study时候,我们的线上“小品”。
中国的业务,因为我们支持部分也需要懂一些基本的逻辑,所以公司会出钱送我们去外地参加一些培训。
有相关的seminar的时候,也会一齐列席。
子公司业务量不大(坦白说非常少),但人员配置得都还不错。
绝大部分的同事素质都很好,性格和背景都比较正规。
我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不管是软性的还是硬性的。
有一个分析员的岗位招人时,有斯坦福、密歇根、北大的小朋友来应征,我们最后选了个斯坦福的……
中国这个子公司因为人太少了,经常性蹭隔壁兄弟公司的团建。
日常包粽子、插花、乒乓球、羽毛球、射箭、秋游、红酒品鉴、组装盆景、做扇子等等。
全部都是用上班时间,包车接送。
有一阵子,每周的一个中午,会请法语老师来公司教法语课。
可惜学了前面忘了后面,老是从头开始学。
我们自己公司的话,完成第一个单子的时候全公司去阳澄湖吃了大闸蟹,再包车去周边玩了滑翔伞和小型飞行机。
因为隶属亚太,所以我每年都需要去新加坡做1、2次工作汇报。
去那边的时候,法务团队同事会每天晚上替换着带我出去玩。
带我去吃榴莲。
带我去吃特色夜市。
带我去吃海鲜。
带我去吃东南亚菜。
带我去吃小店的甜点。
反正每天一个同伴,轮着来。
赶上过年的时候,还能收到放在公司红包袋里的利是。
我去的第一年,集团全球法务团队的年度活动举行地在巴萨罗那。
刚好赶上十一,我就先乘坐商务舱,自己玩了一周的西班牙、葡萄牙(这部分自己旅行的钱当然是自己出的),旅游完毕后和大部队结合参加活动,之后再商务舱飞回去。
就是玩。
年会本身安排在巴萨罗那一个过山车主题的度假村里,酒店后面就是乐园。时值万圣节,里面还全部都是装饰品。
大家一堆人去玩过山车,玩得一堆律师哇哇叫。
最后一天是把我们送到一个附近的古镇,做“寻宝活动”。
大家乐滋滋地按照app上的提示,分组去探索当地的景点。
因为都不会说法语,我和一个土耳其女律师搭伴走了半天。
另外还请了集团内部技术部的大拿来给我们分享技术方面的专题。
有正式的晚宴,大家都需要穿红色衣服出席。(因为我收到dressing code的时候已经在西班牙浪了,所以红衣服是西班牙买的。)
吃完饭,晚饭现场撤掉桌子秒变蹦迪现场……
全场一起群魔乱舞。
本来已经定好第二年的年会在法国举行,但这次年会后不久疫情就来了……
我再也没机会去某奢侈品巴黎总部买包了……
疫情刚开始的时候,我们收到好些从国外寄来的口罩。
过了几个月,我们又开始往国外寄口罩。
中国自己的工作大幅度停摆,我们都在家办工了好一阵子。
我因为还有亚太那边的活,所以就在家干那滩活。
但中国区自己的业务就此一蹶不振。
————————————————————
经过两年的疫情、政治环境的变化。
集团决定关闭我们。
我走之前的最后一项工作,就是走公司清算流程。
不仅是我们,兄弟公司也因为同样的理由在慢慢卖掉手里的资产,清退员工。
兄弟公司有怀孕女员工的,一律按照现在工资的80%(五险一金的公司部分也一并给付)管小孩到一周岁。
这部分钱与正常的离职赔偿是分开额外给的,且是一次性给付。
就算你拿着这部分钱转头进了别的公司,他们也不管。
初衷就是希望你能不受被辞退的影响,好好养育自己的孩子。
我一个关系好的同事,第三方来谈的时候刚刚怀孕。
她刚好在买二手房,直接买多了一个房间。
(相当于直接拿了20个月工资的生育津贴,还有正常的公司离职赔偿)。
我也挺想争取的,可惜自己堵塞的输卵管不争气……
感觉错过了一个亿。
快离职的时候,因为中国区老板已经先主动辞职了。
商务团队同事也都先跑了。
所以后续中国区已经没人管我了。
是新加坡的法务条线老板给我举行了virtual drink欢送会(就是一堆人线上会议给你口头送祝福。亚太的cfo知道我离职后要先做试管时,还特意分享他作为gay couple如何完成收养的故事来鼓励我。)
召集亚太平台的大家在网上给我做告别留言。
帮我在新加坡举行募集买礼物写贺卡从海外寄过来。
另外还买问我的中国同事我喜欢什么购物平台,买了那个平台小几千的购物卡给我……
我走的那天,虽然老板在休假,但她还是给我打了电话(怕我电脑还了,公司内部通讯用不上,用的微信。说起来,她就是为了我专门下载的微信。)给我做了临别通话。
我团队的其他同事也是。
虽然我的工作表现不算优秀,中国区本身的工作也非常有限。
但老板不断给我其他工作内容的exposure(否则只依赖中国区的工作内容我的法律技能就要完全废了)。
帮我争取预算去参加各种相关培训。
转发外所中国相关webinar给我。
教育我要多和供应商律所保持connections。
直接对接全球不同的律所沟通手上的业务。
手把手从幼儿园级别教我英美法的内容。
我深深感受到了资本主义社会注重个人、不把人当螺丝钉的内涵。
他们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一个都不能少。
既然把你招进来了,就要对你负责。
你欠缺哪块,就尽量帮助你提高哪块。
随着个人技能的提高,公司的收益自然也能水涨船高。
但对于合规的过度把控、对中国国情的不接地气、对某些内部规定的过度保守,也确实是个比较大的问题。
———————————-
目前因为我个人的原因(输卵管堵塞不孕不育),所以打算要gap一段专心做试管。
但这一段工作经历,在不同国籍、不同背景、不同文化的同事身上学到的东西。
以及亚太gc的管理方式、风格,肯定会一直在我心中某处。
并在更加长远的时间内影响我未来的工作方式和个人提升。
———————————
谨以此文纪念一下我过去的三年岁月。
关于我之前两份国企、民企的法务经历,可以看看这个帖子。
2021年3月底,新疆棉花事件之后再来解读一下这个问题。
高赞回答下一水的外企很爽,我同意,我在外企待过,我也写过很多外企的优势。
但我说一点外企存在的问题——为什么外企这么爽,很多外企人都想离开?
先从新疆棉花事件说起,今天HM发布了最新的回应声明,通篇的核心意思是「我没错,大家别误解我,我还要在中国挣钱」
这种公关,不如不公关。
还不如躺平装死。
民众很失望,所以评论区彻底沦陷。
我不知道HM中国的员工怎么想的。如果我是HM中国的员工,我会很失望。
从员工角度来说,HM是好雇主吗?是的,瑞典公司的福利都不错,至少比超级996的公司强。
但这一波舆情下来,员工日子会好过吗?
不可能。
总部某些sb脑子一热,干出的蠢事,把中国区的员工放在火炉上烤。我就问,这样一波舆情下来,年底的KPI会减轻吗?年底的奖金不打折吗?
HM这种闹剧不会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
你是某外企员工,贵司在中国的业务一路顺风,蓬勃发展。
每年能从中国市场赚近10亿美金,包揽了全球业务的近20%的总业务量。前途不可限量。
十一假期你带着老婆,出了城;吃着火锅唱着歌,突然之间……就被麻匪给劫了——中国业务面临全面崩溃。
这并不是个玩笑,这家公司是2019年的NBA中国。
从雇主角度来说,NBA中国也是一家好公司。
我曾拜访过他们的办公室。
一进公司就是超大屏电视直播NBA比赛,员工可以上班看球。不远处有一个篮球架,是员工室内娱乐的地方。
HR开会和我们讨论,如何为员工提供有价值的福利:从保险,到健康管理,最后聊到请林书豪到办公室和员工互动。
对职场人来说,这是一个典型的优质美资企业。
放在过往,我会毫不犹豫的推荐给职场小伙伴们。
但一夜之间,美国的猪队友就能葬送掉你努力多年取得的成绩,须知中国市场已经占据全球市场的20%了。
这可能就是在外企最让中国职场人最纠结的一点:没有足够的话语权。
没有话语权的结果就是:
NBA在中国的各项收入,七七八八加起来怎么也得近10亿美金了。在NBA总额50亿的全盘收入中,占据近20%的收入。
那么,NBA总部的高管里有几个中国人呢?
2019年莫雷事件爆发后,我第一时间查了他们的高管名单。
果不其然,在NBA官网列出的36位高管名单中,只有一位华裔,NBA中国的CEO张墀驹(Derek Chang)。
根据他的履历来看,进入NBA之前,他服务一家媒体公司长达20年,生活在新加坡和英国——我们可以下结论,99.9%不是中国人。
2020年,NBA总裁肖华为了缓解和中国的关系,认命了首位本土CEO,马晓飞。
马晓飞拥有哥伦比亚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学位以及罗格斯大学数学学士学位。他还是原央视体育体育频道创始人马国力的儿子。马国力曾担任央视体育中心主任、盈方中国董事长、乐视体育副董事长,现在是CBA公司董事长(姚明)特别顾问,在央视和中国篮球界都拥有深厚资源,这也是马晓飞被任命的重要原因。
这次任命,也让马晓飞成为了NBA中国自2008年正式成立以来的首任本土CEO。
你看,挨打了才想起来找本土人才了。
HM呢?一水的白人面孔
好吧,HM在中国已经不行了,那看看新疆棉的另一个主角,优衣库。
优衣库在中国市场的收入已经接近20%,中国是优衣库海外的单一最大市场。
对于中国职场人来说,你奋斗20年积累了丰富的商场经验,却不得不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给一个比你年轻的白人,华裔,甚至印度人,解释「为什么你的经验,你的观点更适合中国市场」。
举个真实的身边例子,一位主管销售的职业经理人Q,是我的老大哥。
他年过50,是90年代的留学生,先后将2家初创企业卖给了BAT,在竞业限制期间,他加盟了一家外企。
即便如此,他依然很敬业,没有丝毫架子,一直尽力把自己的经验和丰富的人脉,传递给自己的团队成员,整个销售团队都很服气他。中国区总经理对他也是非常支持和信任。
不巧的是,作为外企的销售总监,他还有一条虚线汇报线,汇报给亚太区销售总监——素以强势(不讲道理)著称的某印度高管。
说来可笑,论资历和经验,Q经手卖掉的创业公司,各个价值数亿。
而阿三哥最出色的履历,也就是某外企在斯里兰卡的销售总监。
斯里兰卡市场,意味着什么呢?
他负责的业务总量加在一起,还没我们上海市场大。
就这样的资历,也不知道是不是宝莱坞给他的勇气,让他频频以亚洲区销售总监的身份,理直气壮滴给Q施压找茬。
有一回,Q老父亲生病,周末在医院陪伴,没有及时提供销售数据给阿三。
阿三一口气打了十多个电话追问,Q解释家父生病,自己在休假。
阿三狼性滴表示:"I don't care. It doesn't matter.(我不管,这不重要)"
Q放下电话就辞职了。他是很成功的职业经理人,在中国美国加拿大加在一起十多套房产,休假都是去三亚做自家的游艇,哪里受得了这种气?
这可能是很多外企经理人都会遇到的困局:
无论你多有能力,你的话语权比不上一个平庸的白人,甚至印度人。
须知,能在一流外企的中国区一步步奋斗做到总监,总经理的人才,都是一流人才,虽然路径不同,但也绝不比互联网圈的大佬们逊色多少。
但无论取得多大的成绩,占据多大的市场份额,在中国市场成长起来的外企高管们,往往很难得到应有的话语权。
甚至有时候会被水平更低的外国同僚恶心;
甚至时不时还要给外国的”猪队友“同事背锅。
没有话语权,带来的另一个挑战是涨薪艰难。
在外企,涨薪总是艰难的。
相比十年前外企的相对大方,在这十年房价和物价的突飞猛进的步伐里,外企的薪资涨幅就相形见绌了。
以去年美世的薪酬调研数据来看,民企云集的互联网行业的薪资涨幅已经在下滑了,依然能够吊打其他行业。
很多发展一般的外企,如何能给员工涨5%已经是竭尽全力了。
而员工们辛辛苦苦工作一年,发现距离首付又远了一点。
BAT有住房免息贷款,创业公司有期权的潜在蛋糕,外企人只能靠薪水来养活自己。
可是涨薪真的不容易。
换到外企国外高管角度来说:
不涨薪也能理解。业绩增长逐渐放缓,如果薪资上调的比例不下降,公司就面临无法盈利的挑战。
在成熟的欧美市场,职场人每年的调薪比例在2-3%左右(反正物价也不怎么涨),中国市场的员工调薪10-15%,对于美国同事来说是不可想象的。
这就意味着每年调薪,中国区的总经理都需要费尽唇舌,去说服身处欧美的大老板们。
咨询时,我遇到过一个案例,一家外企年终盘点,实现业务增长超过30%,整个中国区欢欣鼓舞。
如今GDP也就6-7%的增长,30%的增长可谓是上下一心,将帅用命了。
HR还盘算着怎么发年终奖和调薪,而总部来了一条噩耗:
美国市场表现不佳,所以……全年都不能涨薪。
可笑吗?
堂堂外企搞大锅饭,还搞成了跨国大锅饭,美国的坑太深,全球给这一个市场买单。
后来经过中国区高管们的反复争取,总部终于点头同意给中国员工涨薪,但比例很低。
为了让普通员工涨到位,当年这家外企的高管团队一分钱薪水也没涨。
高达30%的业绩增长,高管们的作用功不可没,但因为一记跨国耳光,大家不得不”高姿态“的放弃涨薪。
这合理吗?
人才都是冲着收益去的,外企这么打脸中国人才,那么人才流失也是难免的。
在外企,经过一番努力和竞争,你终于争取到了一个高管的位置。
接下来最大的难题是,如何争取总部的信任。
我讲过猎头公司时的一位总经理乔大哥的故事。
故事尤其励志,他兢兢业业从底层干起,一路低调做人,高调做事。每次跳槽都有新突破,在不惑之年拿到了一家外企中国区CEO的机会。
他的职场晋升之路,虽说比不上马云马化腾,但在我们眼里,已是励志的童话故事。
直到有一年,亚太区换了个老板,不信任他,百般挑剔——童话故事就此崩塌。
乔大哥是出了名的做事谨慎,善于管理上级,绝不会开罪于自己的领导。
即便如此,在他任内,他的领导换了3波人,即便是谨慎如他,也无法让所有外国领导满意,终于他遇到了脾气不对路的上级。
他近十年的贡献,一夜之间被抹杀。
气不过的他,放弃了自己曾经要在外企退休的计划,选择离开。
因为文化的不同,想要和外国领导搭建信任关系从来不容易。
除了过硬的业绩之外,外企的高管,还需要流利的英文,对外国文化的深刻理解,以及出色的沟通技能,才有可能和一整年在中国也待不满2周的外国领导建立信任关系。
所有在中国的外企,都会强调自己重视中国市场。
但是真正是否重视呢?
HM如果重视,敢弄出这种混弄人的声明?
万豪如果重视,敢在推特上点赞藏独帖子?
好的,不谈郑智,谈一谈纯业务选择。
举个例子,去年从中国市场撤退的亚马逊。
创始人贝索斯,以男人逛海澜之家的频率,多次拜访印度,先后在印度投资70亿美金。
那么,贝索斯上次拜访中国是什么时候呢?
网上能够查到的是2006年,他来到中国……收养了一个女儿。
10多年来,贝索斯没有拜访过亚马逊中国办公室。
从这个角度去看,亚马逊中国的人才们很不容易。
在总部不重视,没有预算参与任何双十一,618活动的背景下,亚马逊依然在中国市场坚持了10年,即使在宣布退出中国市场之前,亚马逊的电商业务规模,也不亚于市场宠儿小红书的电商业务。
如果贝索斯对中国市场,有对印度市场一半重视,亚马逊中国在跨境电商领域,丝毫不怵考拉和天猫国际。
这也不是个例。
中国区需要成长,需要资源和支持;而在大部分外企总部,并不会把中国当成核心市场去对待。
我曾经和一位先后在中国和美国总部工作过的高管抱怨过:
中国区得到的支持太少,受到的限制太多。
人高管一句话就点破了:这很正常。
「你需要换位思考,把自己在一个跨国公司CEO的岗位上,你关注的只会是整体的全公司几个亿美金的大盘。中国区有什么新业务,能多赚几十万美金?不重要。
重要的是:作为一个分支机构,中国区别捅娄子,别违规,别触碰任何潜在的风险点,否则万一曝光了,我CEO的位置不保。」
写在最后,我还是强调一下,(欧美)外企有人性化的一面。
但是,我们同样需要看到:随着目前大局势的变化,外企在中国确实有很多格格不入的地方,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一个普通职场人,是很难力挽狂澜的。
甚至有时候,我们会成为外国高管政治玩火的牺牲品(说的就是莫雷)。
外企爽归爽,但可能不是对所有的职场人,也可能不是在所有的背景下,我们都是普通职场人,还是要想一想自己的后路。共勉。
公众号:瞎说职场。
我的知乎作品:
本人89年女,纯德资企业工作5年,目前已离职。
希望本回答,能对和我同样经历的人有指引作用,能让后来人少走一些弯路。(但是话说回来,只有自己走过的路,才算是自己的路。)
1.自身情况
双985硕士,14年进入独资外企实习,15年毕业成为正式员工,20年离职。中间换过部门,体验了不同部门的工作情况。
我之所以在外资企业工作了5年之久,是因为有一些我看中的东西。
我之所以宁可放弃5年的工作经验还是要离开外资企业和这个行业,是因为,一些原因,真的不能让我爱这样的工作一辈子。
首先说说,让我离开的原因。
最主要的,这个工作,于我而言,真的是一碗凉水看到底。
也不是说外企于每个人都是这样,下面是一些具体因素,如果你有以下这些特点,以我自身经验,工作起来会很别扭,建议不要把外企工作当作终身事业。
先写到这里,回头再补充一些,外企的优点。
新更
昨天说了一下我离开上一家外企的原因,还是有一些赞同的声音。那些不赞同的,先看下,您看中的是不是外企的以下特点,我所在的是一家纯德资企业设在的中国工厂,并且我只在这一家外企工作过,所以也只是个人的视角,有不赞同的,欢迎在评论区里说具体些。
1.公平。外企和许多其他企业或者机关事业单位相比,可以称的上是绝对的公平,能者多劳多得。能力强的人也能得到同事的尊重。任何职位也没有养尊处优的。各个部门经理算是除厂长之外最大的官,每月交的税比我的到手工资都多(外企工资保密,我是一次不小心看到了老板的),可是他们操的心和受的累也是我们的几倍。比较明显的体现,是各个部门经理的头发基本都是花白的,年纪也就不到50的样子。我们小喽喽,只把自己的工作做好了,其他就不用操心了,当然,工资也就一丢丢。总之,无论在什么岗位,你的付出和你的回报成正比。
2.管理科学。在外企,你会看到各种管理系统和规章制度。比如考勤系统/电子签字系统/文件管理系统/培训系统/工资系统/物料领取系统等等,搞笑的是,我们技术部门会专门有一个IT专门负责系统开发,当某一天领导想搞一个系统,这个人能一个月内搞出一套管理系统。每一个系统都有一套审批流程,这就使相关的部门都能参与到一件事务中,防止在某一方面出现披露。也体现了德国人严谨的工作作风。
3.遵守中国法律法规。我所在的外企,是非常遵守中国法律法规的,可以说在这方面是相当的谨慎。例子很多,比如休假,入职满3年即可享受15天的带薪年假,很多有孩子的同事就可以寒暑假带孩子游一大圈。比如工资福利,公积金计算绝对是按照实际的基数计算,比如加班费,周末双倍,节日三倍,且都是按照实际基数计算,而且公积金基数是全年所有所得的平均,比如一月到手工资1w5,那平均基数可能要有2w,且缴费比例绝对按照最高的缴。如果和私企民企比,那是相当的不错了。
4.工作环境自由。上下班不需要打卡,所谓的考勤系统也是用来记录请假的。办公楼内设置咖啡吧,味道绝不次于某巴克,且价格是其三分之一,你可以在工作的时间拿上你的笔记本来上一杯咖啡,顺便处理一些邮件,也可以约上你的同事,一起咖啡吧坐一坐,顺便工作上的事情就解决了。卫生间里清一色的智能马桶,有一个专门负责卫生的阿姨盯着打扫。女生来大姨妈的时候,不知道有多爽(男士就当没看到)。
5.言论自由。这一条,和缺点中的第2条是呼应的。你可以和任何人争论,包括你的上司,只要你有理有据,你的意见都会被采纳,而且如果你每次都能调理清晰有逻辑的表达自己的想法,时间久了,你就可以在同事中建立自己的威信,大家也会比较信服。当然,这是一种能力。
6.培训体系完善。你可以在培训系统上选择任何你想学习的课程,只要老板认为这对你的工作甚至职业生涯有帮助,就会批准。当然,要看公司效益,我们公司,最近一年培训都砍了,因为效益不好,要节约成本。
7. 系统性解决问题。这可能也和德国人严谨的态度相关,解决问题是我们这些人存在的意义,雇用我们就是让我们来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培训体系中,会有各种各样系统解决问题的方法,且公司的文化就是任何问题只能发生一次,就要系统性的解决掉,我任何这一点是非常值得我们中国借鉴的。
当然还有其他一些,比如出差基本都是国外,美国/日本/韩国/马来西亚/欧美,平时办公都是英语和德语,可以很好的锻炼口语。
想到什么再补充,欢迎讨论。
刚从科技互联网公司转行进外企的那段时间,我一度被能在下班后看到太阳的生活给搞懵了。
习惯996甚至007之后,突然用更高的薪水让你每天6点下班,并且6:15整个办公室就全空了的那种感觉,真的是非常震撼。
期间一度我觉得工作量实在太不饱和了。不饱和到什么程度呢?就是差不多一周有四天都在摸鱼,剩下一天密集干活,我能把所有事情收拾得一干二净,且没人挑得了毛病。
不仅没人挑毛病,我们老外CEO还满世界跟他新招的高管们说,他招来了他在全球见过的最专业的PR。搞得我吓得不轻。
那时候我就很慌,觉得怎么能这样?这样工作能有成长嘛?能学到新东西嘛?人给闲废了怎么办?
后来我一度开始疯狂刷电影写影评。影评更新频率不低,以至于我爸以为我是疫情失业了,找不到工作在家偷摸自媒体创业呢。偶尔太无聊了,甚至还接点私活玩儿。
与此同时,我一直努力安抚自己:不要担心,你技能点没废就不怕,何况老板压根不打算干掉你啊!
时至今日,我依然偶尔为自己闲得蛋疼的工作焦虑,甚至三不五时考虑是不是应该换个工作。
但今天,我大开眼界,觉得我的焦虑似乎也没啥必要。
事情是这样的。每年这个季节,我们都要参加一个大活动。活动级别非常高,大家都很重视,去年是CEO专门飞来中国,隔离14天参会。
但今年防疫异常严格,CEO签证没批下来,来不了了。我们临时安排一个已经在中国20多年的歪果总监去上海,给我充当接受媒体采访的工具人。
大佬答应了。但三天前,他突然如梦初醒地找到我说:他老婆要出差,所以从活动第二天起(周末),他需要回家照顾孩子。
前三天是媒体采访最密集的时候。去年三天车轮战,差点没给我累瘫痪(每年一两次需要阶段性加班拼体能的时候,之后可申请调休)。大哥跟我说第二天一早就要回北京,这是开什么国际玩笑?
他比我级别高,我也拿他没啥办法。我找老板出主意,老板说,要不我们考虑把他孩子也接到上海,找个同事帮忙带娃,这样他就可以白天工作,晚上带娃?
我说这个想法非常不错。现在就是说,咱需要一个能带得住5个娃的同事。
是的,这个带娃大佬有5个娃!没错,是5个!
最后没办法,我们就拉了个会,把CEO拉了进来,以讨论采访内容信息点的名义约的,顺便讨论行程安排。我们就希望CEO能支愣起来,把这位带娃大佬摁在上海。
虽然疑似诱拐绑架和软禁,但我以为这就CEO一句话的事。结果并非如此。
会上,只见CEO且礼貌且谨慎且小心翼翼地说:「如果你能多留一些时间在上海,就帮大忙啦。」
然后带娃大佬支支吾吾说:「也许还可以约个6号早上的?我得看看高铁车次。」
最后来来回回,带娃大佬非常勉强地答应6号下午回京。而我,全程懵逼。
怎么说的?大佬那种「只要我要带娃过周末,CEO也休想忽悠我加班」的氛围,再一次震撼到了我。
一如几年前我久违地见到下班的太阳。
~~~~
评论里有要求说出公司名字的。抱歉,我这个帖子只是那天突然想吐个槽,并不打算暴露自己身份公司等等个人隐私信息。
以下内容作为一点不晓得有没有用的指路参考。
如果有意向找外企,个人建议是:
躲开日企台企和一些韩国东南亚公司,他们自己好多国内也加班PUA,来中国也好不了。美资企业一般都能做到正常上下班不加班,福利不错,互联网科技类还高薪,传统企业薪水低一点,但国内传统企业对标一下也不会差。欧洲公司更人性化,讲究work life balance那套,真的会有业务让位于员工个人需求的情况,比如周末,休假,他们默认就必须得是脱产休息,天大的事儿都等等再说。
我看高赞回答有人建议找中型欧洲家族企业的,我也非常认同。这类公司很多几十上百年历史了,专注细分领域太久,建立了很好的专业度和美誉度,所以盈利水平有基础保障。挣old money的公司确实不爱靠压榨人牟利,更尊重人的基本需求,没那么多破事儿。
~~~~
以及有人操心我们外企的人没有有价值的输出,操心公司怎么盈利,甚至阴谋论到觉得必须靠压榨发展中国家,商业垄断,收美国钱(???)来经营的,只能说没见过世面别出来丢人了真的。
我也不是没混过国内的公司,没有996 007过。外企的做事方式是:只要你把自己活儿干完干好了,没人管你别的。你多出来的时间是愿意忙自己的事,看书也好干嘛也好,只要不耽误整体进度和别人的工作,老板都是OK的。
但在国内(中国老板)的经验就是,但凡你工作能力强,你单位时间内能出货更多,他就一定给你压更多任务量。如果还是坑不到你,就开始PUA给你毫无意义地挑刺儿,让你在一个根本不需要修改更新的小活上,再三再四地为不重要的细节(他可能都抓不到重点在哪)反复折腾,直到你精疲力尽为止。不给你熬鹰熬成狗,都对不起国内内卷的风气。
之前我去过的某司,在我愤而离职后,为了填我离职的坑,老板半年内以不同岗位招了三个新人,从总监到经理都有,另给agency加了两万多的月费。
这意味着,在那期间,我一个人起码干了四个人的活儿。
但其实,如果没有PUA 996 007,我认为我正经干的活儿,完全可以在不用加班的情况下完成,即便是三四人份的活儿。
当时的工作时间安排差不多就是:你得花一半时间开没啥进度的会,四分之一时间干正经活,四分之一时间跟不同老板彼此冲突的需求们battle,忍受直接上司的精神PUA。
所以要说国内996 007就能创造更多价值出来,我真的觉得未必。活也就那点活儿,正经产生价值的时间,一天能有仨钟头就不错了。但人家就是有办法给你弄成007还让你卷得非常充实,生怕轮不到你修福报,你能怎样呢?
而外企的好处就是,没那么多破事儿,也不爱靠PUA你找存在感。人家生意都几十上百年了,用不着玩这套秀优越。何况,他们也不敢。中国对外企的管理,比对中国公司严格多了。劳资纠纷就几乎没有不站员工的,你敢玩996 007那套,员工就能告到发一笔横财。
有时候就算你着急上火特别想赶进度,你国外的同事根本就跟不上你。人家一年能休假一俩月,还有些国家一周4天一天6小时工作制。你着急赶工,国外也没人陪你加班,你总不可能把全公司的活儿包圆了。
所以这种时候心态一定要稳住,首先确认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要在,技能点没生锈;其次干点儿提升自己事,或者发展点儿业余兴趣爱好,活得有意思点,快乐健康点。
我是一名程序员,从30岁加入外企,至今已经11年。
从参加工作至今,我觉得,我做过最幸运的事情包括下面三个:
在IT圈混的人都知道,做程序员,在一家公司能干够5年,绝对算的上老员工。如果还不跳槽,很多人会觉得你要么缺乏实力,要么没有奋斗精神。因此,在我加入外企的第5个年头,我也动了换工作的心思。
面试一圈下来,也收到了几个不错的offer。于是也下定了离开的念头,连离职报告都写好了,就差推开领导的门递上去了。而这时,家里突然有人生病,需要我照顾,也打断了我换工作的计划。
而在这之后,照顾家人的这段时间。它彻底改变我对工作,对人生的看法。
因为家人生病的急,没有在第一时间来的及请假。事情处理后,才在短信里给领导请了假,但心里是忐忑的。因为,觉得领导可能会为难,毕竟公司也不是他家开的。但没想到他很快就回复了我:
“照顾好家人,工作的事你就不要担心了。另外,注意休息,保重身体!”
当时读了,我一个大男人,心里暖暖的,鼻子甚至有点酸楚。
通过这件事,使我真切的感受到这是一个充满温情的公司。这种温情,在人生的特殊时刻,至关重要。
如果我在一家制度严苛,领导不近人情的公司。家人生病的这段时间,估计我很可能要被迫离职了。这样,在我人生最灰暗,经济压力最大的时间点上。我反而丢了工作,没了收入。也许,生活一下子就把我彻底击倒了。
而从那之后的5年。随着时间的推移,我身体的变化,我愈加的觉出,我当时没离开这家公司是多么正确的一个决定。
人生特别荒谬的一点是,当你30岁精力旺盛的时候。你既无法想象,也无法理解一个40岁油腻中年男,对家庭和健康的感受。于是,你一边鄙视着别人稳定的生活,一边高呼着奋斗的口号要去外边闯荡,去赢取别人眼中的财务自由。
但眨眼间,等你真到40岁,期待的财务自由并没有到来。但精力已大不如前,健康问题此起彼伏的时候,就会刻骨的体会到什么叫做人生的无力感。但是,你却已经没了退路。
人到40,当你再也加不动班,却也找不到一个温情公司收留的时候,你怎么办?这个时候,你终于认识到了公务员、国企、外企的好处,但你却没有了机会。
于是,在人生最艰难的节骨点,你被吊在了哪里,没有了出路。
但这能怪谁呢?人总不能在所有的时候,把所有的好处都占了吧,这并不公平!
今年我41岁,按部就班的在公司上班, 也常被人嘲笑没出息,缺乏“奋斗”的激情。但这世界上,是谁规定“奋斗”的人生就更高尚呢?
对我来说,理想生活就是现在这样:
至于好不好,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经历,自会有不同的感受。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