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何有些不会画画的人相较于经过学院派美术训练的人画出的作品似更有艺术感? 第1页

  

user avatar   liu-zhi-35-1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现身说法一回吧,先上图

这些都是我在考学前自学状态的作品,后来我考上了中央美术学院,画风逐渐变成了这样。

大家可以看一下,从比例,叙事架构和造型能力来讲,的确比以前强了,但是从感觉来说,可以讲,退步了不少。

后来,我加强训练,看了不少书,也写过科幻小说,办过网站。社会阅历也逐渐丰富,写实能力加强。画风有变成了这样。

比起当初考学前的作品,可谓毫无感觉可言,完全是靠技术和知识在支撑着。当年那种扑面而来的灵气荡然无存。

一晃二十年了,当时觉得考上美院可以受到系统的训练,应该突飞猛进才对啊?可是这二十年的努力,怎么还不如那时候傻画来得有感觉呢?这二十年来,我无时无刻不被这个问题所困扰和煎熬着。

按照常规想法,“基本功”越扎实,应该越容易表达自己的感觉啊?为什么适得其反呢?

而且我在日常观察中,发现这种现象并不是个例,我接触过几个纯零基础的甚至是没上过学的农民,画得反而更有感觉,比如邵炳凤

这是一个纯粹的农村大妈

还有梵高奶奶,我就不上图了。包括亨利卢梭。

我想,所谓基本功的训练其实是艺术感的很大的一个障碍。

我也曾经做过几个实验。有些朋友想和我学习绘画,我故意不教他们基本功,而是从他们的兴趣为出发点,因人而异地引导。

第一个实验的对象是一个五十岁的零基础的我的一个崇拜者。

我教学的方法是从线描开始,


这是我一个学生一开始的线描,很慢。

逐渐的他就越画越好了,

这时候他练了半个月。


逐渐会明暗了


半年之后,他用钢笔画出了他自己。


后来他在北京办了个个人展览。

第二个是个女孩子,她和我学了大概4个月的时间

我一开始想如法炮制第一个人的教学方法,所以也让她画线


通过线描,就知道她的兴趣所在了。


由于女孩子更偏好色彩的天性,我没有像其他人那样要求她把素描画好,然后再画色彩。既然她萌生了想画色彩,特别是想画油画的想法,就应该鼓励她,而不是压制她,磨灭她的兴趣。

所以我让她定制了油画框。

因为我觉得这是一种长期以来人们对色彩的误解——那就是色彩是作为一种从属地位,是辅助素描的,其实是大错特错的。色彩有着它独特的表达方式和丰富性是素描所无法替代的,它本身是独立的,所以并不存在什么要画色彩先要画好素描的道理。

而且在她的线描作品里,已经出现了自身对构图的要求和感觉,我想,这个时候让她画一下油画,反而对她素描有好处。

在定制油画框的日子里。我让她用水彩,丙烯,油画棒,色粉笔和彩色铅笔临摹两张大师的作品,作为预热。


这张是用水彩打底,在水彩本上用油画棒和色粉笔画的一张综合材料作品。




画线描的过程就已经对造型有了一个初步的概念了。这是她用丙烯临摹的德国新现实主义大师Otto.DIX的作品。

我之所以让她用综合材料去临摹油画,这里有四个原因:

第一,用不同的材料组合在一起会激发她对色彩的兴趣,打开思维。用不同的工具材料去临摹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跨界学习,会是她进一步打开创造力。

第二,用不同的材料去临摹油画,是不可能和油画效果一样的,这样她就会有个意识——那就是色彩不是为了画得像,而是为了画的“好看”,画的好玩,打破常人对油画这种材料的神秘感和对所谓“油画”的那种高大上的敬畏感,油画只不过是诸多材料的一种,是和其他材料一样平等的。

第三,她刚刚学会了线描,并且在线描训练中逐渐找到了构成感,但是她还没有学会塑造体积,这时她还处于二维的思维状态,这个时候正是建立色彩感觉最好的时机,因为色彩本身是一个平面的概念,而不是像素描那样是用来塑造体积的。这正是她从平面构成向色彩构成的最好的过度阶段。

第四,她是一张白纸,没有那些固有的思维,还保持着初学者的赤子之心,状态也更真挚和自由。

很快一批油画框做好了,她也直接无碍地进入了油画创作。

这是她第一张油画,她不懂得素描,其实才正是画色彩的好时机,因为色彩其实是平面的对比,大的色块感觉,而不是像素描那样以塑造体积为目的,尽管问题多多,后面的阴影那种绿色也不对,但是几大色块的色彩特征抓住了,而且很整体,这是比先学素描再学色彩的人具有的优势。

随着对油画颜料性质的不断熟悉,一些线描的素养也逐渐显露出来。比如叶子的卷曲感。

这是她偷偷临摹了一张油画,画得很“行”。因为她眼界就是认为这种就是油画,所以我要让她提高眼界,不要停留在这种格调上,不过在这张画中,她学会了一些对细节的刻画。

这是她看了印象派大师的作品以后,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甚至开始用点彩了,从这幅画开始,色彩的美感和张力凸显出来了。美中不足的是构图的走向都是向右下方倾斜,我建议她签名在左下方,以平衡画面。

这张的构图就很好了,而且可以熟练地运用各种微妙的灰色来衬托红花的颜色了,加上线描的拙拙的趣味,后面那个小佛头也是在线描和那张临摹的油画中学到了东西,画得还很精致。

所以说,不一定先要学基本功才能画油画,什么都是在“做”中学到的。

这张已经开始有一种创作意味了,很多都是她编的,但是她对自己的要求极其严格,有一点不好看她都不高兴。但是艺术就需要这种态度。这时候显现出她造型能力的不足了。但是弥补造型能力不一定要用素描啊,在画面上找就可以了。

这张真的把我吓到了,如果不了解的话,也许我会觉得这是哪个欧洲大师画的,画面无论构图,造型的趣味还是色彩氛围和细微的变化,都感觉满满,收放自如。



她似乎不满足于此,把题材又拓宽了


她甚至请了模特来画人体。

这两张人物画固然毛病多多,由于场景复杂,而她的认识又没有跟上去。但是从三月份开始画第一张线描到目前为止,一路高歌猛进。在不到四个月的时间里,有了这样的进步和成绩,我想无论如何也算是一个不小的奇迹了。当然,她的故事还在继续,所以这一份热情还是不要打击,因势利导,逐渐让她不断精进。来日方长,还需努力。

但是加上她画线描的时间一共是四个月,这个进步可以说是一个奇迹了吧?

说到奇迹,那第三个就更神了,是一个回族的厨师,只有初中二年级的学历。很早就离家打工挣钱了。他在北京的宋庄艺术区开了一个卖羊肉汤的小店。来来往往的食客大都是艺术家,这其中也包括我。大概是这个小伙子的人品和手艺都出奇的好,所以我们很快就成为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忙乎完一天,他晚上就按照我说的去画,每天都画到清早六点多,然后给家人做完早饭睡一会,十点钟就又忙乎起来了。

然后,我建议他尝试着用进口的梵高水彩来替代国画颜料,而且还可以尝试着用丙烯。小伙子的心就像白纸一样纯净,进步得很快,马上,第一批作品就问世了。

所谓“大力出奇迹”,我每次去他的小店,他都画出了令我惊讶的作品。他高兴地说:“刘老师,你猜怎么滴,人家好些画画的老师,看了我的都说好!我哥们问我是不是遇见高人了!”

我看了他的作品,就鼓励他,把画裱起来,然后挂在店里,这个小店就是他的展览馆,就是他的艺术沙龙了。

当一个人进入这种投入忘我的状态中,一个奇迹往往会带来更多奇迹,势不可挡。他在宿舍里竟然创作出了一张油画!

后来很多人都是慕名而来,吃他的羊肉,看他的画。而那些国画大师的作品也逐渐被取代,摘了下来。

直到一年后的一天,一位北京某文化传媒集团的老板来到他的小饭馆。顺利地和他签约,每年要支付六十几万的签约费。

他终于可以安安心心地画画了,不用在厨房里烟熏火烤了,不用点灯熬油了,不用为生计发愁了。我悬着的一颗心也放下了。

通过这三个案例,大家可以看得出,我在教学的过程中,基本功的成分越来越少。情感和兴趣的成分越来越高,也越来越趋于本能的表达。感觉就是来自于真挚的情感,而不是所谓的基本功。

那么基本功到底为什么不好呢?

原因是我们的学院教育过于落后,严重滞后于社会的发展。基本功是以画得“像”为第一目的,丝毫没有审美和人文素养的训练,从一开始就是要画石膏几何体,然后是静物,再然后是石膏像,头像……这和艺术感有什么关系呢?

而且这种画法经过多年的训练,人的感觉和兴趣早已磨灭殆尽。而且比例准确并不是“像”的唯一方法啊!在学院里,也有这么一种说法,“研究生不如本科生,本科生不如附中生,画的最差是老先生。”其实这个谚语充分说明了,学院派基本功的害处。我在学院这么多年,如果从艺术感觉的角度来看的画,说实在的,建校这么多年还真没几个。就是那寥寥几个,也是因为这些旁门左道而促发了灵感,比如朝戈和毛焰,而喻红什么的画的真的不怎么样。

后来有个知乎的知友和我私信,使我茅塞顿开

我想这就是症结所在了,是信息!我考学前画的不是比例透视,是信息!这个问题早在19世纪末梵高和塞尚就已经在解决了,我怎么这么笨?那些画册白看了,美术史白学了,在当代艺术圈白混了。一个外行人竟然解决了我20多年的困惑。

为什么学过画画的不如没学过的,那是因为没有经历现当代艺术的教育,我们的学院教育在这方面几乎是空白。只有基本功,没有审美。只有知识,没有心灵。讲真,还不如自己按照自己的想法,一点点地积累,看一些画册和展览,在网络上看一些高质量的作品来得直接。人只要保持对自己的要求,是完全可以摆脱学院和基本功的窠臼的。把那种学院体系的教育与社会上的培训当成是一种技术培训就好了,因为那些和艺术半毛钱关系都没有。

————————————————————————————分割线

感谢大家的支持,没想到这么快就破k了,很多朋友不知道怎么看live,我可以给大家讲一下

从问答这里点进去,就会有图片和课件了。不然只能听声音

———————————————————————————————————分割线

感谢大家,没想到能破2k。从大家的回复来看,很多朋友似乎有一个误区,那就是把“自学”和自己瞎画等同起来。自学并不是不学,自学的核心还是“学”。其实自学的优势有很多,比如自主性强,我那个时候,觉得自己应该看什么东西就去看,喜欢谁的就去琢磨,有什么想法能去和那些大师的感觉契合、碰撞的就去尝试,有时候看一些大师的画展,比如1996年的巴尔蒂斯展览,我看了4遍,比如我会在当时的中国图书进出口公司看上一天的外文画册,我会偷偷溜进当时高研班的学术研讨会听讲,我会去美院的美史系听那种国外专家的讲座。这是任何培训班给不了你的。如果说我有什么天赋的话,那可能就是这种野性和执拗吧。

第二,自学可以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有自己的悟性。哪怕尝试失败了,也比被老师牵着鼻子走强。所以造成了我从来不崇拜学校里的任何一个教授的性格特点。

第三,我深知自己要学什么,比如某个阶段,我喜欢巴尔蒂斯,那我就研究他,但是我特别反感临摹,而是我再看巴尔蒂斯的作品的时候,发现塞尚的观念,弗朗切斯科的构成,都与之相近,我去领悟其中的共同规律,有时候我不想画画而是想看书,就去看书。这也是培训班给不了的。

第四,有个阶段我对自然科学很着迷,天天去自然博物馆和科技馆,因为我这人好奇心比较重,如果是集训,肯定是不允许的。

学艺术往往是一种在内心执着而外在行为行为比较散漫,它应该是根据自身的需求不断吸取营养的过程,而集训则是扼杀了这个过程和念头。所以往往艺术家是通过自学而成的,因为自学的确见效快,提高很大,目的明确,一针见血,这是集训和学院所无法给予的。所以这其实并不是什么天赋,而是方法。

————————————————————————————————————再分割一下

其实我们所说的学画画基本上可以等同于集训和学院,而不是自学,自学往往保持了那种绘画的本能和天性。对于基本功和技术,可能我们往往理解成为“写实”技巧和“学院写实基本功”,而不是“审美”的,想象力的,创造力的。这是我们以为学院派尤其是苏派的训练是绝对正确的,是唯一的,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这是非常错误的!如果大家喜欢艺术或者绘画的话,不妨可以多看看一些现当代艺术,也可以看看《现代艺术150年》和《艺术的故事》。在学所谓的基本功和技巧之前,先了解一下这张技巧和基本功最终的目的是什么?因为没有审美的技巧是非常可怕的

——————————————————————————再分割一次在和答友们的互动中,也会碰撞出一些精彩的火花,我会分享给大家,比如这次对话


在评论中的对话,其实更有针对性。我也会通过交流,把这些交流成果分享出来,方便大家的思———————————————————————————分割线

大家如果有兴趣的话,也可以看看这本书

—————————————————————————————————————再分割一次

很多朋友的评论中都提到了毕加索的基本功很好,是他日后成为抽象大师的一个必要基础。其实这里有一个误区:

1那就是毕加索在14岁的时候就可以画出很成熟的写实作品,那只能是因为他聪明,早熟。这是无法作为参考标的的。

2他后来因为领悟了塞尚的形式表达,进而发展处了立体主义,这也是因为他才气过人。他的成功不是普遍现象,而是人类屈指可数的在历史的重大转折期的现象级大师。

3但并不意味着,只有画好写实才能画立体派啊?这二者没有任何的必然逻辑。在国外,立体主义绘画是在幼儿园就开始培养小朋友艺术兴趣的一种课程。比如

估计现在培养艺术兴趣用石膏几何体的只有中国和朝鲜了吧?

4恰恰很多写实主义大师是从抽象入手进入写实油画的,比如以色列艺术家阿列卡

更让大家想不到的是美国照相写实主义的创始人查克·克洛斯一开始就是玩抽象的,但是他为了逆反抽象主义在美国的垄断,创立了照相写实主义:

而且他的这种照相写实主义的素描是靠投影仪,包括墨汁,签字笔在内的多种材料绘制而成,而不是仅仅用铅笔。

什么是基础?难道只有画石膏几何体才叫基础?在达芬奇时代这种教具就不存在!现在的欧美也很少用。

难道只有苏派才叫基础吗?难道基础只有艺考的路子才叫基础?

你们老师说大师都是基础好的?那他研究那么多年基础,他怎么没画出抽象的东西?他见过几个大师?

写实不等于基础,更不等于画好写实才能画抽象画,不等于画好写实才能表达自己情感的基础!这是常识,但是被我们的培训班和学院教育蒙蔽了。

研究抽象也是一种基础,因为它直接涉及的是“美”本身。而不是“像”和“正确”。之所以很多大师从抽象入手,这固然有时代的原因,因为很多国家已经走出了19世纪之前的那个没有照相机的社会。更重要的是在形式的基础上,稍微加以写实,画面就会显得比只会苏派的人格调高得多!

真正的基础就是兴趣,眼界和一颗不羁的心。

————————————————————————————分割线

在这个问题的回答和评论中,有很多朋友给予我很多支持,也有一些不同的声音。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遇到无理谩骂,我也是一个非常硬核的杠精。因为作为美术学习最重要的核心标准应该是用作品和教学成果说话的,如果没有成果,而牵扯其他的,那肯定不是我做人的问题。不看作品,而看所谓的“做人”。这其实是学术腐败的文化根源,我不希望年轻人也被污染。如果辩论的话,就请拿出你的作品,或者你的教学成果吧。以下是最近一定时间,一些知友看了我的live自学的作品。











这些知友中,不乏零基础的。请问是谁在误人子弟呢?对于喜爱艺术的朋友,我可以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对于谩骂的人,我的语言能力也不错。孔子爱狂狷之士,狂以进取,狷以有所不为。这就是我理解的中庸之道。也许我这篇回答动了某些人的利益,但是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请用作品说话吧。再有谩骂者,我会回击之后,立刻拉黑。否则就是对那些友好交流的知友最大的不公。


user avatar   kat-ears 网友的相关建议: 
      

·

每一个不懂某行业的人都会有类似的想法,实际上大概率只是一种愚蠢。

比如为什么没学过数学的人算账都能那么溜,数学家为什么个个都在研究一些没用的1+1?一眼就能看出来的事情在那证明半年??

流水线的工程师解决不了肥皂里面经常有空盒子的问题,罗哩叭嗦弄了几十种检测仪器,一个小工拿电风扇一吹就解决了。年薪几百万的专家还不如小工聪明,读书读傻了。(实际上分拣工序多年前就有这种吹气分拣了,也是当时的工程师设计的。相信这个故事的人根本不会想到它只是一个段子,电风扇能解决的问题一个专业学习几十年各种分拣机器看过几百种的专家连抄袭都想不到,小工就可以轻松解决。)

美国航天局全国征集一种新型笔的设计,需要耐高压、真空等等一大堆苛刻条件,最后花了几百万美元也没研究出来。一个路边老大爷支招:试试铅笔!问题解决了!(航天器里面用铅笔,石墨粉会到处飘,飘进机器里面就导电非常危险。根本不可行。而相信这个故事的那些人可能连铅笔里面没有铅都不知道。)

还有什么路边地上粉笔画蒙娜丽莎的世外高人是被社会排斥的真正艺术家,什么毕加索学了一辈子就是为了画得像个三岁小孩……什么不会画画的人画出来艺术感强,学习了之后就学傻了,成弱智了,画的东西都是没有想象力的垃圾,学成个学院派的废物……

这些故事都是那些没有任何专业知识还十分傲慢的人喜闻乐见的。也就是所谓的反智主义。

·


user avatar   vincent-61-67-1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回答中很多人都引用到毕加索说的一句话:"我十五岁就画的很好了,但我却用一生把画画的像像孩子画的一样。"

然后还有一个回答里有一个故事是一个教绘画的老师的女儿问她:"妈妈,你是做什么的呀?"

她说:"我是教他们画画的呀"

她女儿说:"难道他们都忘了怎么画画了吗?"

这两段会让你想到什么呢?毕加索的那段话有没有让你想到金庸小说里的张三丰教张无忌太极拳那段,每教一遍问他记住了多少?张无忌都说忘的越来越多,最后都忘完了。张三丰笑着说,那你就学会了。

还有神雕侠侣那段关于独孤求败剑冢的描写,最后的一段是"四十岁後,不滞於物,草木竹石均可为剑。自此精修,渐进於无剑胜有剑之境"。

是不是也有些像毕加索,年轻的时候每个年龄段都在学习尝试各种画风技法,到最后开始追求抛弃掉以前所学的所有技法,风格去绘画,开始进入"无风格胜有风格,无技法胜有技法"的境界。

回到那个问题,也是很多人心里隐隐约约都想到过思考过的问题:"为何不会画画的人相较于经过美术训练的人画出的作品似乎更有艺术感?"或者画画是什么?

那回到所有问题的一开始,画画是什么?

你小时候画的画。

想象一下这样一个画面:

你从小喜欢飞机,幻想外星人,你喜欢宇宙太空的深蓝色,你不懂什么形体结构,也不懂什么色彩搭配,也不懂抽象派,写实派,你只知道把你脑子里现在想要表达的东西画出来,你的思想情感没有被过多去按照理性思维的表达就被直接画到了纸上。你当时边画边很兴奋的在脑子里想象着自己坐着这个飞船飞向宇宙的样子和感觉,你没有多想飞船应该是什么颜色,被主光源的颜色影响会变成什么颜色,服不服从画面的整体色调。你就是抓起那个最符合此时此刻你感觉到的颜色画了上去,就那样一幅歪歪扭扭,五颜六色的飞船飞向太空的画被你画了出来……

多年后你学习了专业的美术培训,学会了素描,结构关系,你学会了色彩关系,冷暖对比,色彩搭配,了解了各种画派和技法的画画方法,拿起小时候的画你重新用现在成熟熟练的技法和更专业的画具画了一幅飞船飞向宇宙的画,构图你设计的极具冲击力,飞船的金属质感被你表达的非常精准,地球的细节描绘精细,色彩丰富,主色调明确,光影关系表达到位,画完的画看起来比小时候画的那副成熟太多了,好看太多了,但你总觉得怎么就是感觉少点什么,小时候画的那幅画飞船歪歪扭扭,地球都画的不圆,飞船都画的快跟地球一样大了,没有阴影,没有素描关系,更别提色调统一了,但就是觉得比现在画的这幅生动。你又拿起一张纸重新画了起来,什么都不想,试着忘掉技法,所学,就像回到小时候去画,画完了一看,就感觉是可以乱画,还是没有小时候的那幅生动……。

你画不出来其实是因为你已经不是小时候了,你的心不再像小时候那么单纯了,每画一笔,你都下意识的要用这一笔是表达一点东西。你再没有那么纯洁的热情和兴奋还有那好奇心了,再也无法把内心的情绪和感受直接的表达出来了。

你学会了怎么样表达,但是要表达什么东西却再也不感觉不到了,也无法去感受每次一下笔跟内心的情绪和思想是否契合,只想自己每一笔下去表达出光影,要表达清楚色彩关系,要降低明度……

你以为画画就是要素描关系清晰,结构明确,比例要对,构图舒服,明暗对比要出来,色调要统一,光影关系要正确,环境色,光源色,主题要突出,背景要虚下去,找明暗对比,色彩对比,冷暖对比,所有的这一切是为了什么?

所有的笔触,所有的技法,所有的风格,从来都只是为了表达!表达你今天感受到母亲的爱,昨天痛,表达你看到那一位在风中独自哭泣的女孩说感受到的情绪,表达你对未来幻想出来的神秘感觉,表达你对自己人生思考的迷茫啊!

昨天母亲打电话对你的唠叨让你心酸又感觉到母亲的温暖,你想起来母亲小时候给你做的菜,画一份写实风格油画,一切色彩光影都是那天温暖夕阳暖黄色,厨房里母亲还在忙碌的背影,运用各种明暗虚实,色彩搭配对比,画出烟雾缭绕中母亲忙碌的背影,这才是你学的各种技法正确的使用方法啊,它们只为了要把你想表达的母亲的爱这种感受表达出来而服务,而不是炫耀它们自己有多厉害而服务!

你也可以画一堆黑暗中各种三角形正方形变形几何形体穿插,只有一个金黄色的圆圈里面有一点白。因为你感觉现实各种妖魔鬼怪,纷繁侵扰,而母亲就像一个温暖柔和的圆保护着那个纯白无暇的你。

人和人永远是不一样的,表达方式也是不一样的,画画要追求的就是运用各种表达方式和途径把想表达的东西表达清楚,要研究学习的也是怎么样找到更适合的技法,色彩,风格更能表达出来自己的感受,而不是舍本逐末。

迈尔克杰克逊用舞蹈音乐表达自己,李小龙用功夫来表达自己,梵高毕加索用画来表达自己,泰戈尔用诗来表达自己,金庸用小说表达自己的思想,你用画想表达什么?

画画从来都只是用来表达的工具和途径。

画画的核心永远是你的思考思想,情绪灵感,综合的表达而不是一大堆美术技法堆砌,所有的美术知识技法风格都只是为了让你学习了解更多的表达方式,去选择合适你要表达的东西的风格和技法去借由你画出的具象表现来表达你无形的内心感情思想的!

就像你用最好的锅铲,通过刻苦的学习,精准的掌握了火候,调料的量,做出了一盘漂亮的菜,却不好吃。菜再漂亮,最重要最根本的灵魂是好吃不好吃?你对各大菜系如数家珍,用神乎其技的刀工,新鲜带着露珠的食材,最好的锅,做出来菜却不好吃。 像不像你学习熟练掌握了各种光影效果的表达,各种色彩搭配,冷暖对比,形体塑造,会各种绘画风格,最后画出的画从风格,素描关系,色彩关系,看都完美无比,但却感受不到任何灵魂,也就是感受不到任何你通过画面表达出来的东西。就像看着一个长得无比漂亮,却是双眼空洞死了的美女。你说她漂亮不漂亮,好看不好看,她漂亮也好看,但就是没有灵魂。人们不懂那么多专业的东西,当却是能感受得到你的画没有蕴含情绪和思想,没有灵魂的画。 大多数人是不懂内里的专业知识。但就像你做菜一样,他不懂什么刀工、火候、菜系、各种技法,但是他尝一口知道好不好吃的简单道理一样。

你的画有没有把你想表达的感觉表达出来?喜不喜欢你表达出来的东西那是别人喜好选择的问题,表达的清晰不清晰才是要考虑学习和研究练习的事情!

艺术无论任何技法,表达方式,表达什么最后只有一点:作品是否能触动人心!

比如这幅我们都见过的《呐喊》

我一直认为这幅画把那种情绪传递到了极致,可能会有人说我不喜欢这幅画,但他的不喜欢可能不是因为画画的不好,而是这种画面传递出来的情绪让他本能抗拒。类似恐怖片拍的太好太恐怖,所以很多人不敢去看。

这幅《呐喊》不一定能打动很多人的心,但所传递出来的情绪肯定触动了大部分人的心。

再比如这件雕塑 《孤独》

这两件作品在我看来都是返璞归真,进入到无剑胜有剑的境界了,作品就是百分之百的传递作者的感情感受和思想,这两件作品都传递到位到极致了,不论你学没学过美术,懂不懂艺术,什么职业,你都能感受到这两件作品传递出来的感觉!

这两件作品也没有什么这个那个的技法。有的话也是因为作品成名后,一堆强行去解读混饭吃的人,什么作者通过简单的色彩,扭曲的人物来表达出那种绝望呐喊的情绪,要么就是通过那低垂的身姿,低下四十五度的头表达出孤独的心境。就像小学语文课强行要读出作者每句话背后要表达的感情,中心思想。而作者都不知道每个自然段背后竟然还有这么多的解读。

在我看来这两幅作品就是一副表达出来了那种绝望呐喊的感觉,雕塑表达出来了那种孤独走在大街上的内心感受!

只要你经历过这两种感受和心境必然会产生共鸣,不论你是什么种族,文化背景,职业,懂不懂艺术,都能感受的到!

这就是作品表达成功的典型范例!作品就是为了百分之百表达出来你的思想和感受,这点永远都是核心!


艺术感这种东西说起来虚无缥缈,有句话叫: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但其实就说的是人的感受,老百姓不懂你那么多专业美术名词,还有这个那个的,他就是本能通过感性去感觉自己喜不喜欢你的作品,真正大师的作品必然是能打动很大部分人的作品。

能把形象,结构,透视,色彩各种美术关系画的很到位的那是画家。

能通过画面的来传递出来自己感受,情绪,思想的是艺术家。

能在通晓各种风格画派的基础上破而后立,创造出新的风格画派来表达自己的那就是开山立派的宗师了!

在纯粹的艺术绘画中,风格技法光影色彩不是你要表达的东西,你的内心思想感受才是要通过风格技法光影色彩表达的东西!

我认为万事皆可入道,小事入大道,不论画画,雕刻,弹琴,唱歌,还是种地,搬砖,殊途同归,经历,思考,得到,表达,在与这个世界互动的同时,我们也在一步步的探索自己,经历,思考,才是活着的正确姿势!


这是第一次在网络上写这么长的文字,也是第一次遇到杠精,我哪句话说过业余话画画能超过专业的了?我什么时候有表达过这样的想法吗?这年头喷子都这么无脑吗?不看完文章,先喷为敬,先杠为强?

毕加索这种大师到最后说追求画的像小孩子画画,意思是要忘掉所学的所有画技,画派的束缚,像小孩子那样能从心里,感性的情绪,思想,最直接的表达在纸上,尽可能的减少后天学习里的那些框架束缚。怎么到你脑子里就变成了业余胜专业?

题主最后发的那位回族小伙画的画,我相信大部分只要稍微有点欣赏水平都能看出来他的灵性和天赋,这无关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他在未来的学习中能把所学的技法为己所用,那就真的很有发展前途,你这能给我扯到业余胜专业我也是服!但是在艺术领域,跟别的专业有区别,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会有那种极少数的天才确实能做到,业余不能胜专业,那看你是怎么样定义业余和专业?没经过院校没经过正规学校老师指导叫业余的话?那在艺术领域,绘画和音乐领域自己去百度吧,自学成才的天才有多少,真的是无知者无畏!不懂画,不懂艺术的喷子至少看完看清楚再喷在正确位置上,我会好好学习一下的,否则死出去!


user avatar   sa-sa-li-an-34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要被表面的假象迷惑,天赋如果没经过淬炼,最后也是泯于常人。专业技术,要练,创意思维,也要练。没谁能靠天赋吃一辈子的。天赋仅仅是让你入门的难度门槛降低,但不代表不用专业性练习,靠天赋就能吃死那些勤学苦练专业的。不努力的天才,不足为惧。可怕的是比你还努力的天才。


user avatar   davidts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也许会出现这种状况。艺术最重要的是创意,创意就是能给人一种新的感觉,初学者往往能打破常规,能带来新的感觉,所以可能也会觉得是有点艺术的味道的。不过这种艺术的水准应该是相当有限的。


user avatar   chun-po-de-ai-xiao-hao 网友的相关建议: 
      

别问

问 就是美国加油南波湾 世界最美风景线











  

相关话题

  如何评价青课:"小便池是艺术品吗——奇奇怪怪的“当代艺术”与文化冷战"? 
  如何看待下面截图中这位答主在唐纳德·特朗普胜选后由无脑川黑到半个川粉的这种180度大转变? 
  美术和艺术有何区别? 
  老爸想砍我双手叫我不要画画净浪费钱,我还有救吗? 
  如今美术环境走出的自己很难找到绘画中让人打动的那个点,该怎么去做? 
  有哪些很诡异的画? 
  这些算画什么水平? 
  龚琳娜算不算是一个艺术家? 
  如何评价犹太人对华的凯乐奇计划等主张? 
  广西山歌和云南山歌的区别? 

前一个讨论
冼星海的交响乐作品是否真的如汪立三等人所认为的如此不堪?
下一个讨论
为什么要珍惜带孩子的头三年?





© 2024-06-20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20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