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评价中科院期刊分区的二级学科把「核物理」除名引起核物理学家集体抗议? 第1页

  

user avatar   liu-da-yang-84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就是中国学术圈的尴尬:科研领域国际通行的同行评价体系一直在中国水土不服。如果真的有同行评议,核物理学家何必在乎中科院某个所把他们发的期刊排到几区?

简单说说中国科研评价体系发展沿革:

1)在和国际接轨之前,九十年代中前期中国学术评价体制是论资排辈的年功序列制度。这个制度太腐朽太僵化。

2)于是在2000年左右引入了SCI考核。于是开始论有多少篇SCI论英雄,于是中国人大量水低端论文凑篇数,迅速破坏了这一制度;

3)大约在2003年后发展到比拼SCI影响因子,于是国人大量凑到好发论文的行当,比如搞材料的趋之若鹜都凑到纳米领域生物领域等容易发高影响因子论文的领域,又很快破坏了这一评价体制;

4)然后,2008年左右不得不发展到SCI分区,不但中科院有分区,各个高校也有各个高校的分区(土政策),目的是让各个领域的各安其分,避免一窝蜂;

5)现在(2018年)这个分区制度又玩不下去了,正在推出所谓n篇代表作制度,意味着只有发顶级期刊才有用了。

这套制度演进,看来看去字里行间都是”内卷“”吃人“。不断递进加码的原因无非是之前的标准已经失去了区分度。

而国际通行的学术评价体制是所谓“同行评议"。这个固然非常好,因为科研这种尖端的智力活动只有同行才知道同行的深浅,这套制度连同推荐信制度都在欧美运行的很好。

但是这个“同行评议"在中国总是迅速劣化为拉关系、走门路和大佬代表的利益团体之间的私相授受。中国是一个没有推荐信传统的国家,这个国家的传统是”避嫌",即默认为亲近的人评价是不靠谱的带倾向的,所谓“父为子隐 子为父隐”;至于同行则是险恶的,所谓“同行是冤家”。中国的学术评价客观上需要避免人情因素,所以需要一个刚性的量化的客观标准,而不是什么同行摸着良心说话的意见——良心靠不住。

中国的一切制度设计首先必须考虑的是避免太聪明的国人找到空子钻。目前最被推崇的“同行评议”在中国玩不转。所以,作为一个量化标准,论文分区的大方向是不错的,只是具体条款值得商榷。至于把这种量化标准废除完全是无稽之谈。那回到哪里去?回到论资排辈领导指定的时代去?

所谓的同行评议,是几个大佬之间评价,在国内这种科研环境下,本来各种资源都给大佬们把持着了,那这哪个期刊好也还得这些大佬说了算??
具体到某个小部门,没有一个相对公平一点的量化标准放在那里,发了哪个期刊能评国奖,能升职称,那不得是院长书记们说了算?
作为一枚搬砖工,我还是喜欢这种固定可见而非变幻莫测的评价标准。
作者:匿名用户
链接:zhihu.com/question/3728

user avatar   wang-kai-24-64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先上结论:深受其害!

我来结合自身在这个行业从事科研发表一些感悟吧。

拿我们做核探测器的来说,通常设计一款核探测器先从有好的idea,到设计探测器具体结构,再到真正把东西做出来,再到去各大加速器实验室测试探测器,再到采集数据分析数据,再到总结发表一篇结构完整的文章,通常需要数年(>5)。如果你说可以把中间过程的东西用来发文章,基本不存在的。因为你的初衷就是要做一套完整的系统,这样才能符合这个研究的意义。且不说你可能研究过程中就发现做不下去然后quit了,好不容易熬到发文章的阶段了,首先咱们得选一个合适的期刊吧?NIMA,JINST,行业里顶级的期刊了,一查JCR,好嘛,妥妥4区啊。

没的选择,那就投吧。审稿人的意见是,这东西绝对是领先的,一定要优先发表。好不容易文章发出来了吧,25页,卧槽,我自己看着都牛逼啊,我们组里十年的心血啊(老板不灌水)。文章按照行规以作者姓氏排名(你们猜到后果了是吧?)。

然后我回国了(别问我为啥要回国,没得选),单位一看,你这文章不行啊,影响因子怎么才1.2?你博士都没有一篇一作的文章你怎么毕业的?什么你们老板的证明信里说你是主要贡献者,我们只认文章上的排名???

我....我不做科研了还不行吗?艹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先放结论:中科院期刊分区这个怪胎从一开始就不应该存在,18年的分区结果更是完全错误的。

先说18年的分区结果。

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的工作人员这回绝对需要回去面壁反省,作为中科院旗下的科研机构,居然做出如此缺乏专业性和科学精神的结果,是在是令人难以置信。

分区工作组至少犯了三个重大的错误。

第一,工作组成员缺乏真正的各学科的专家,哪怕是大类的专家也没有,这就导致了分区结果必然不具备专业性。

虽然不愿意承认,但是期刊分区对国内的科研领域的指挥棒作用还是很明显的,鉴于其重大的影响力,从工作组成立之初就应该充分考虑到专业性问题。如果不吸收各个方向的资深专家进入工作组担任顾问,单凭几个图书馆学的博士想要完成整个科研领域的期刊分区绝对是不可能的。凭借他们对其他专业的一知半解,不可避免的会犯下各种极其幼稚的错误。


第二,分区过程暗箱操作,至今不肯公布分区计算的详细步骤和中间涉及到的数据。

在工作组的声明中,一直在强调分区是统计学结果。然而统计学也是科学,也是有严谨的研究步骤和结果的,不是随便画一张连坐标轴和图例都不标明的二维图,然后指着说“这两团比较接近,所以就是一个大类”就是统计学的。这种分类方法恐怕连半定量都算不上。


第三,分区结果与以往相比存在重大变化的情况下,不进行同行评议,以至于在分区结果存在重大争议的情况下就公之于众,引发极其不好的影响。

18年的分区结果与17年相比存在非常大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肯定需要先将初步的分区结果发给各个领域的学会或者专家手中进行评议,而不是直接公之于众。


然而分区工作组不知道是无知还是傲慢,居然从头至尾跳过了所有保证专业性的环节,几个人闷头搞出来个结果就往外发。这种结果恐怕连讨论的必要都没有,如果我们平时按照这种态度搞科研,怕是连饭碗都保不住了。

---

等有心情再补充对中科院期刊分区这个怪胎的看法吧,先去安慰一下博士后出不了站的同志们。




  

相关话题

  中国知网擅自收录作者文章,被多位作者起诉,这说明该网站的运营模式存在哪些问题? 
  国家多部门联合惩戒科研失信主体,这会给科研带来什么影响? 
  科研路上大家有没有那么一刻开心得像个猴子? 
  有哪些是你读博后才明白的真相? 
  如何提升自己科研论文中「讲故事」的能力? 
  国内外的顶尖科研小组是如何决定研究方向的?在选择时是否会刻意避开已经获得诺奖的方向? 
  如何通俗易懂地解释外微分? 
  作为一名研究生,如何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 
  工业界和学术界最大区别是什么? 
  吉大理化所是什么情况? 

前一个讨论
对黄猿这位大将很感兴趣,他的性格、手段、对事情的看法,感觉都不同别的角色。谁能帮我分析一下这个人物?
下一个讨论
「3000 万光棍」意味着什么,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由此产生的问题?





© 2025-01-19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19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