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朱元璋的能力是否被高估了? 第1页

              

user avatar   jing-zhong-fen-zi 网友的相关建议: 
      

对于朱元璋,我们不能神话他,要辩证的看待他。他花费十五年基本统一南北,这是有益的一面。但是他不注重民族感情,废除了元朝优待色目人的政策,这是不好的。对于他,我看要三七分,不能一味否定。

色目人该不该优待? 我看我们不要争论,先搁置争议,把主要精力放在准备土木堡大战上。我常说,朱元璋作为太祖,向老百姓发放大明律例,号召民众抓捕贪官污吏,押送京城,这是对的。但是由于部分民众过于猛烈,让地方官府难以正常维持,贪污几两银子就有生命危险,长此以往不利于国家治理。鄱阳湖血战陈友谅的时候我也在现场指挥,对于明朝的建立,我是比较清楚的。

现在我们讲把大明律例这本书从老百姓手里收缴到国库集中销毁,不是要否定朱元璋的治国思路,而是讲究一个变化看待。朱元璋的旗子我们还是要高举的,这一点不能变,谁也改变不了大明朝朱家血统的纯洁。

—《关于大明朝积极整备土木堡大战讲话》


user avatar   mo-wu-75 网友的相关建议: 
      

看到很多人评价八八的能力只是从他在乱世中脱颖而出这个层面展开,这不能说不对,毕竟开局一个碗,结局一个三百年帝国目前只有他一个人做到了,他的个人能力极强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我个人觉得,作为现代人去评价古人的能力,不仅要看个人能力,也要看他对时代的影响,否则就容易落入传统帝王将相的框架中。

因此我就从八八执政时期几项大的政策的长远影响来谈谈这个问题,当然本人才疏学浅,主观意见仅供参考。

首先,从正向层面:

一、洪武对云贵的经营策略,对今天中国西南疆域的形成和巩固有着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

虽然八八对边疆的处理在口头上这个不征、那个不讨,但实际上基本是有便宜就占,而且可以说是明代最处理边疆问题上最灵活务实的君主。在消灭残元盘踞西南势力的同时,他一方面敏锐地察觉到西南地区和内地在社会结构上的不同,没有完全在西南移植内地的三司体系,而是利用宣慰、宣抚司体系有效地羁縻了西南原有的各路土司;但另一方面他从不将希望寄托于羁縻体系本身(换句话说西南土司对大明王朝的忠诚上),大明的驿道、卫所、军人和移民才是巩固西南边疆的根本。

因此从洪武十四年征元梁王开始到洪武三十年为止,云贵几乎每隔几年就沿着交通要道设置新的卫所,同时辅以大规模的军屯。正是这些举措,保证了明朝之后在西南有充足的实力应对各路分裂势力的冲击,奠定了明朝以及之后满清在西南统治的基石。考虑到西南自从大送“大渡河以南非我国土”后,在元代又是类似高丽的半自治状态,这并不是件简单的事。这里还有个失败的案例作对照,我这里给成祖留面子,但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去查以下几个问题:1、明属安南时期的行政体系是怎样的;2、明属安南设置了几个卫所;3、明属安南是什么开始推行屯田的

二、洪武混一天下、调和南北的政策,极大地推动了“统一的中华认同”这一观念的重构

对于我们现代人而言,南北虽然生活习惯有所不同,但同属一个中国,即使短暂分裂也必将重归一统是个天经地义的观念。但某种程度上,这个观念是从明代以后才再度开始加强起来的,而在安史之乱后,北方某些地区就长期和中原处于对立状态,大送时期更是南北长期双政权甚至三政权并立,虽然各方在宣传上还是遵循“统一天下”这个范式(其实有政权已经摆脱这个体系另起炉灶了,比如安南),但由于战乱、自然环境的变化,南北在经济、习俗、文教上已经有了极大的差异。

蒙元名义上虽统一了天下 ,但实际上的贵族分封体制和粗疏的管理手段,并没有缩小各地区内部的差异,南方还保持着传统的汉人习俗,北方却已经深刻地被各类“胡俗”影响了。大明混一南北后,面对南北经济文教上巨大差异的事实,洪武下决心不仅在疆土上混一天下,还要真正建立起“统一的天下认同”。

而要做到这一点, 除了在全国恢复汉家衣冠习俗,推行统一法律和管理体系的大决心和毅力,还要有对自己基本盘动刀的勇气。自宋以后,北方由于连年战乱 ,人口、经济、文化 全面 落后 南方是客观事实,这就需要国家在各方面政策上要向北方倾斜,甚至要从南方向北方输血。而大明起家的基本盘是江南,首都也在江南,大部分 文官也是江南人,这种情况下不仅不优待江南反而要让江南承担更多的财政义务,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因此“苏松重赋”“南北榜案”在后世让洪武饱受抨击,但另一方面,我希望通过下面这张图了解一下南北在宋以后巨大差异的客观事实:

正是这种对北方有意的扶持政策,包括且不限于移民、减税、科举优待,极大地促进了北方农业与人口恢复的同时,在全国再度建立起了对统一天下观的忠诚,并在事实上深刻影响了明以后人们对“天下”“中华”这一概念的理解。

三、洪武时期建立的中央和地方行政架构,保证了之后500年政府统治的大体稳定

明代行政系统的建立和宋、元相比有继承但差异也很大,原因在于元并没有系统继承宋的技术官僚,明也没有系统继承元的技术官僚,洪武君臣只能在元代粗疏的政府框架下靠对历史经验的总结逐步完善和改良。但明初建立起来的中央六部运作体系,监察体系,科举体系,地方省-府-县三级行政机构在后世基本没有结构性的变化(即使清代也是在原有框架下加自己的八旗系统),并且大部分时间保证了管理的稳定和有效。

用程序员的说法,洪武和他的幕僚们写了一套系统,除了需要单核满负荷运行外没有大的缺点,后世子孙不肖,虽然解决了单核运行问题,但CPU0经常偷偷跑一些“京城豹房开业了,性感人妻等你来玩”“白日修仙点击就送,更有萝莉女童相伴”“三大殿在线营建,介是你没有玩过的全新游戏”之类的垃圾线程,逐步出现内存条和别的内核冲突导致BUG,数据表开始乱写等问题,即使如此依然成功跑了200多年才因为BUG溢出导致安防崩溃,流氓软件爱新觉罗全家桶强制注册后,强迫每个线程都要通过八旗调用,之后又成功跑了200年才彻底崩溃。开发这个框架的洪武是顶级架构师是毫无疑问的。

四、洪武的民本思维,改善了明朝初期一百年绝大部分普通人的生活

许多人常常用明初的户籍制度攻击重八建立的封建等级体系,但事实上明初的户籍制度相比元代混乱僵化的制度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并且在各个方面都在尽量减轻平民的负担,正税很低,小商贩不纳税,国家不大规模插手盐、酒、茶、铁专卖,严厉打击腐败,允许民间基层自治乃至靠群众运动抵制不法官吏。明初百年除了元代作为包税人作威作福的部分江南地主在那里酸溜溜地“莫乐于元,莫困于明”外,留在历史中的绝大部分印象依然是廉洁的士风,朴素的民气以及中国历史上都少见的没有成规模“人相食”记录的时期。

另一方面,明初虽然制定了严格的等级礼仪体系,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对绝大部分人其实起到的保护作用更多,比如对各阶层的蓄奴规定,明初虽然没有完全废止元代的蓄奴制度,但洪武将其严格限定在勋贵阶层,并对蓄奴人数做了严格规定,这个规定作为祖制在洪武死后百多年依然遏制了庞大的官绅阶层日渐膨胀的欲望,直到万历年正式废除非勋贵不得蓄奴的限制,那才真是“好时代,来临了”


其次,好坏参半的层面:

一、洪武时期建立的赋税和财政体系,既有维护小农的一面也有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的一面

知名明代财政黑黄仁宇《万历十五年》中对明初财政体系的很多评价就现在的研究看来是没有道理的,事实上就14世纪全球范围来看 ,明初的财政系统绝对是优秀的,黄册、里甲制度使得国家在宋以后再次大规模掌握了资源,洪武留下的遗产之丰厚,使得永乐在内战几年后就几乎同时开始下西洋、征安南、伐蒙古、迁都等几件大事还国用不匮。但另一方面,明初的实物征收体系导致的统计和管理困难也是实际存在的,对江南商品经济发展的制约也是存在的,这也是江南不断推动税制往 一条鞭法改革的根本原因。但另一方面,万历全面推行一条鞭法后北方农业设施的普遍凋敝,非经济作物农民在纳税时的负担加重等现象也证明明初赋役制度在维护农业生产上和调动人力资源上有它的独到之处,全盘批评是没有道理的。

二、明除废除宰相导致后世皇权运作出现问题

这个话题不适合在现在的知乎讨论,总之这不完全是件坏事,但负作用确实很大,明初中央和地方的政治设计都很精妙,唯独真正中枢决策层面的设计即使对皇权本身也是有负面效果的,当然这和我之后提到的一个洪武完全错误的决策有关,总之最后导致明代出现了“强皇权、弱执行”的现象(法理上明代皇帝的权利很大,但实际上没有合适的执行机构,依靠太监是不得已而为之)


最后,完全负面的层面:

抹杀红巾功绩,为保住朱允炆皇位进行的大清洗

前者对后世的合法性阐述产生了极恶劣的影响,也给明代本来很正的立国蒙上了阴影;后者没什么好说的,既没有保住朱允炆的皇位,反而导致明初军事人才几乎断档,内战爆发百万百姓流离失所,由此在宗藩、勋贵制度上埋下的暗雷,几乎困扰了整个明代。


总的来看,朱元璋在疆域、文化、政治、民生都作出了以百年计的积极贡献,其在财政和顶层设计上的思路也不无可取之处。一般而言,历史人物能影响百年就是绝顶人物,朱元璋其作为的影响贯穿明清两代,一些遗产至今依然泽被后人,站在封建帝王的角度称“伟大“毫不高估。

但另一方面,作为封建帝王,将红巾斥为贼,贪红巾抗元之功为己有;为皇孙置天下而不顾,兴大狱自毁长城。如果作为今人看不到这些封建帝王的必然缺陷,还是将其视作“圣主”崇拜,那八八就确实被高估了。


user avatar   shan-hai-jing-yi-shou-tu 网友的相关建议: 
      

开局一个要饭碗,主线任务当皇帝。


user avatar   shui-zai-wu-ding-shai-tai-y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你出生了,

你6岁了,放牛去

你15岁了,你爹娘大哥嫂子被饿死了,你大侄子也饿死了。

吃饭要靠你自己了,去寺庙当和尚了,每天你需要做的事,扫地、上香、打钟击鼓、烧饭洗衣,挨骂!

你17岁了,庙里没饭吃了,你每天要做的事,在河南安徽要饭填肚子!

你20岁了,回庙里接着,扫地、上香、打钟击鼓、烧饭洗衣,挨骂!

你24岁了,有人诬陷你是恐怖组织成员,马上你要被击毙了,你要跑路了,记住不能被抓住,你去当义军,要被杀了,因为你是奸细,你被带到老大的面前,下面请证明你不是奸细,你成功当上小兵了,你要成为老大的心腹,还要成为心腹们的头头,请答题!你成功了,老大把他朋友的女儿嫁给你,谢天谢地你终于有个疼你的人了,不用在每天夜晚一个人待在漆黑的房间去想念你死去的家人了。你老大被另外几个大老板抓走了,下面自己想办法把你老大救出来!(若失败一次,死)

你25.5岁了,你回家喊你发小老乡跟你出去干事业,要有七百多老乡愿意跟着你,

你26岁了,老大没前途,你想单干,但你只能带24个人单干,这时候你要有一座地级市差不多的作用的城,你要有最少三万人的手下

你27岁了,你要占领差不多以南京为中心,长江以南的部分安徽浙江的部分地盘当老大,你要有至少十万手下(要在31岁的时候完成)31岁的时候,你二哥三哥和你姐姐死了

你32岁了,你要打败各种手下物资强你3倍以上的敌人,还要防备你其他三个方向的敌人下黑手(若失败一次,死)

你36岁了,你要打败一个有大半浙江的老板,(时间3年)

你39岁了,3个月内拿下福建,你要横扫长江以南

你40岁了,长江以南都是你的地盘,只有你一个大老板了,这一年,长城以南都是你的地盘了

你 41岁了,平均每天你要看200多封信,做400多个决定,(你要做30年)

你71岁了,你终于结束了!

以上只是个大概,跟真实历史有一定出入,但绝不是历史发明,都是有记载的事情!

再总结一下:15岁你的爹娘大哥大嫂死了,31岁的时候,你的二哥三哥姐姐死了,50岁爱你的和你最爱的妻子死了,64岁,你最爱的儿子死了

这个人的能力高没高估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我跟这个人比,连给他提鞋都不配!哦不好意思我侮辱了他的鞋

真不知道现在有些人是有多自大,还觉得人家一个堂堂开国皇帝还需要被高估。


user avatar   chen-wu-yu-58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其实在我印象里,朱元璋一直都是被低估的。

你看,毛爷爷的诗词里,耳熟能详的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再加上个成吉思汗,而清代的康熙乾隆,还有一大波的清宫剧涂脂抹粉,一说历代明君,大家脑海里第一反应就是他们。

而和他们同等级的朱元璋有什么?

什么也没有。

朱元璋在大众那里所获得的荣誉,远远低于他本人所取得的成就。

就不说对历史一窍不通的群众了,就说在我的记忆里,教科书一直以来对朱元璋的评价,大多都是偏向负面的,都是把他当成中华民族罪恶的渊薮来审判的。

文字狱、海禁、八股取士、废丞相、中央集权、重农抑商……一桩桩一件件,全部算在了他一个人的头上,完全就把朱元璋说成了导致中国近代落后的罪人。

再加上朱元璋长得丑,大杀功臣,翻脸不认人,这在民间评书桥段里,反而是最惹大家心里不快的情节。

可实际上呢?朱元璋长得不丑,也没发动过文字狱,更没八股取士,重农抑商中央集权都是早已有之,赖不到他一个人身上,而海禁放在特定背景下也是正确的,废丞相根据毛佩琦的说法也是有利有弊,杀功臣这事儿更是暗藏玄机……

可谁管你呢?

造谣容易,辟谣难啊。

而且大家就是喜欢躺在谎言上纵论上下五千年,你拦得住吗?

可以说,朱元璋一直以来的评价反而是很糟糕的。

这种糟糕,不单单是说普通大众这么认为,而是一些学者都这么觉得,比如黄仁宇说朱元璋害了中国财政、李新峰说朱元璋坑了中国军事、柏杨说朱元璋把中国精神变成了染缸、赵世喻更是说朱元璋的能力还不如宋太祖、更有畅销书作家张宏杰啊李洁非啊都说中国就是让朱元璋害得落后了世界……

总而言之,他们就觉得,中国在近代的落后,就始于朱元璋。

都是因为他鼠目寸光的小农思想

农民也配当皇帝?

公知们不屑地笑:呵呵。

于是,像商传、万明、陈梧桐这些少数正面看待朱元璋的学者,想夸赞一下朱元璋,还要百般举例,说你看看朱元璋跟这个比比,他还不赖嘛,所以咱们要肯定一下……

如果是汉武帝唐太宗他们,还用得着那么麻烦?直接就是明摆着的事儿,何必小心翼翼地去说明?

所以,你说朱元璋被高估了,谁高估了?是皇汉们吗?

关于历史人物,我始终认为,一代人只能完成一代人的事,如果在他在世的时候做的好,就已经很可以了,就应该肯定。

至于后世的状况,那应该由后世的人负责,总想着把过错归罪于前人这叫怎么回事?

如果非要说朱元璋重农抑商啊海禁啊等等,导致了中国落后,干脆多骂骂秦始皇吧,毕竟人家创建了帝制呢,要不骂骂夏启也行啊,你凭什么搞家天下不搞代议制民主选举?

真是很无法理喻啊。

至少,朱元璋在他本人活着的时候,已经很好的完成了他的历史任务,与其他朝代的开国君主不同,他不但成功的打了天下,还治了天下。

洪武二十六年,天下田8577623顷,户口共10652804家,人口60545812人,国家岁入米、麦合计32789800石,官仓储粮71800000石,全国棉花总产量11803000余斤,果木种植总量10亿株,全国开塘堰4000987处,疏通河道4162处,修筑堤岸5048处。

用了短短二十六年的时间,把一个满目疮痍百废待兴的元末大地治理成一个欣欣向荣安居乐业的治世。

朱元璋的政绩,对得起他治下千千万万的百姓,以及当初陪他出生入死的将士们了!

最后,就是所谓的杀功臣了,我是不怎么理解老百姓的命为啥非得去操朝廷命官的心,不过胡军版的《朱元璋》倒是有一个情节,我印象比较深刻,某种程度上,也算得上是朱元璋内心的一个独白:















是啊,朱元璋不后悔,即使再让他选择一次他都不后悔。

纵然身败名裂又何妨?他又何曾想过什么名垂青史、万古流芳?


user avatar   gong-ke-75 网友的相关建议: 
      

看看现在东斯拉夫三国间一地鸡毛的烂样,就知道朱元璋有多伟大了。


user avatar   lu-pi-gong-ye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是河北人,我不要是说河北现在有多惨,有多小透明什么的,而是说,要是没有朱元璋,另一种历史可能河北人现在看南方人就和看越南人,韩国人差不多,南方人看河北估计也会觉得像是外国人。

要是没有朱元璋,中国南北真心就分裂了,南北都不会觉得自己是一个国家。看看中国历史,南北朝对立一点不罕见,甚至可以夸张一些说,在朱元璋之前,南北朝都算常态了。

朱元璋驱逐鞑虏光复中华就不说了,但是这个之前被“鞑虏”占据的北方是个什么状态呢?

宋朝就不多说了,北宋的时候好歹还有一半河北握在宋朝手里,但是南宋河北就彻底没了,一想到当年辽国灭亡的时候河北义军的覆灭与最终蒙元灭宋的将领是谁,其中的滋味越想越不对劲。

唐朝的时候,唐朝的时候安史之乱爆发的一个因素就是河北并不服唐朝朝廷,因为隋唐之前中国就分裂了几百年,北方对南方的认同度有点那啥的,说唐朝有个词绕不过去“关陇世家”,说唐宋总频繁出现一个地区“关中”,唐朝时的关中多重要大家都清楚,到了宋朝,关中也是要害。相比之下,河北多少有点那啥,河北这乱来乱去根子一直能追溯到三国归晋之后晋朝一通操作搞出衣冠南渡来,从永嘉之乱到安史之乱,中国大一统的时间还真是短,中国北方到底乱成什么样子了都,前有五胡十六国后有南北朝,一直乱倒隋唐之际,直到唐太宗才安定下来重新成为大一统。

可以说,中国北方自从晋朝衣冠南渡之后就各种乱七八糟,直到朱元璋一统天下,再到朱棣迁都之后,北方才彻彻底底觉得天经地义的“老子祖辈都是华夏子民,我祖宗十八辈都是中国人”,很多现在中国人觉得自古以来天经地义的事,实际上背后有千年的时间都不是这样的。

朱元璋不仅仅是做到了名义上的驱逐鞑虏,而且做到了全方位的把华夏南北都重新凝聚成“中国人”。老朱头为中国统一做出的贡献怎么夸都不过分。就凭这老朱把中国历史上常见的南北朝对立彻底终结了的功绩,你敢说朱元璋被“高估”?他明明是被低估了对中华民族的伟大贡献才对。


呵呵,说什么没有朱元璋也有李元璋,真是机械唯物主义,本本主义。

中国历史多看看就知道,虽然都是“大一统”王朝,具体政策那可区别大了去了。例如说东汉西汉,东汉从一建国就埋下了日后三国时代分裂混战中央无法约束地方的根子了,和西汉比中央的贯彻力度完全不一样。

东汉著名的典故“XXXX可问,OOOO不可问”是怎么个意思?为何光武帝名声这么好?为何石勒对待光武帝和高祖皇帝的态度截然不同?为何石勒有信心跟光武帝逐鹿天下?

因为刘秀一开始复兴汉朝江山实际上背后支持他的就是各地的世家大族,刘秀相当于站在风口上了,所以他无论如何也不能够背叛他背后的支持者。虽然都是汉朝,但是东汉西汉两个汉具体的差别大了去了,你把刘秀换了刘邦,能不能一统天下真不好说。

而且,一个大帝国执政者首先面对的政治问题就是该如何妥协,如何把自己的权力分让给自己的盟友们。例如说著名的杯酒释兵权。为啥朱元璋就不选择杯酒释兵权呢?为啥赵大就不能杀尽功臣呢?杯酒释兵权这个事,已经给后代皇帝做了一个榜样,已经告诉人家这招是一个超好的政治手段,相比“杀尽功臣”,“杯酒释兵权”实施起来成本低风险小,如果换了别人真不好说是学朱元璋还是学赵匡胤。

而且更别提历史上还有一个南宋,九姑娘已经告诉了大家,就算无底线的妥协,逃跑,装孙子,割地卖国,照样不会影响自己的享受,不会影响自己的荣华富贵。至于“天下”,至于其他的“故土”,关我屁事。

维持中国这么大的领土是需要超级大的统治成本的,所以朱元璋一方面整合南北,另一方面又划出了一大批“不征之国”,而且很明白的说出了理由:这些地方离得远,出产有限,统治成本高,不划算。“四方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若其自不揣量,来扰我边,则彼为不祥。彼既不为中国患,而我兴兵轻伐,亦不祥也。吾恐后世子孙,倚中国富强,贪一时战功,无故兴兵,致伤人命。切记不可”,这个不是中国打不过,而是打过去以后统治起来成本太高,容易成为中国的负担,所以朱元璋不同意为了“贪一时战功,无故兴兵”,后来越南也证明了朱元璋的判断,越南朱老四打下来了,最后又放弃了,因为越南离权力政治中心的北京实在太远,统治起来麻烦太多。反而云南倒是彻底吃下来了,因为这个云南在当时老朱头消化掉的能力范围之内。

老朱头对于塑造中国大一统观念,那花的力气可不是一般二般,什么叫“改土归流”?“改土归流”持续了多久?中国边缘地区花了多少时间才融入了“我是中国人”这个概念?有些政策,真不是随随便便就能玩的转的。

指望历史上的大事件大决策“换了谁都一样”,就像是人得了病的去找兽医“换了谁都一样,没有XX还有OO”一样可笑。历史确实有必然性,但是依旧存在相当大的偶然性,有些关键节点出了点什么,那影响可太巨大了。例如说,当年老朱头他连丞相都不要就是一个超级工作机器,结果换了朱老四,没几天就扛不住了赶紧拉起一批内阁来,有些事情,真的不是换了别人就能用相同的手段做出一样的结果的,人和人是不一样的,最终做出的选择也必然不会完全相同,所以说什么“这个不是朱元璋的功劳”,有点那啥了。


user avatar   larrynonelson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朱元璋的一生完美诠释了什么叫做“白手起家”,从要饭到开国皇帝,这样的人生经历堪称冠绝古今。我个人认为朱元璋的能力不仅没有被高估,反而是被满清政府所编撰的《明史》给大大低估了。

其实大一统开国皇帝们相互比较一下,所有事情一目了然。

嬴政:天生秦国皇族,虽然年少时在赵国做人质,但是起码衣食无忧。

刘邦:沛县当地黑社会老大同时他也有一个正经官职——亭长,黑白两道通吃,是人是鬼都熟。虽然有时候刘邦身无分文,但是在沛县的地界上,他吃喝需要花钱吗?他想赊账喝酒,酒馆老板敢不答应?他想上车不买票,曹氏能反抗?说这种人缺衣少食,打死我都不信。

刘秀:皇室后裔,妥妥的南阳豪强。

司马炎:他爹是司马昭,他爷爷是司马懿,东汉末年超级门阀出身。

杨坚:正牌关陇军事贵族出身,其父杨忠是西魏和北周的军事贵族,北周武帝时封为随国公,杨坚承袭父爵。

李渊:跟杨坚一样纯正关陇军事贵族出身,袭封唐国公,深得隋文帝和文献皇后 垂爱,起家千牛备身,历任谯州、陇州、岐州刺史。

孛儿只斤·铁木真:蒙古乞颜部首领也速该之子,纯正黄金家族血脉。童年以及青少年时期境遇没比朱元璋好多少,但是其黄金家族的身份在其崛起的过程中带来了不少的好处。

孛儿只斤·忽必烈:他爷爷是成吉思汗,他父亲是大蒙古国监国孛儿只斤·拖雷拖雷,他哥哥是大蒙古国的大汗——孛儿只斤·蒙哥。

朱元璋:算了不谈他父母祖上了,太让人伤心了。开局一个碗,装备全靠捡,从乞丐到皇帝,我算是彻底跪了。

努尔哈赤:部落酋长之子。

有需求的老铁请支持一下哈:


user avatar   tian-yuan-nan-quan-51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可能被高估,因为我们了解他,他是我们的自己人,是我们的,不是你们的!

对于底层阶级而言,最幸福的事,莫过于有一位深知民间疾苦的领导者。他知道饥荒的时候人是没有肉粥吃的,他知道并不是每一分赈灾银都能发到灾民手中的,他也知道,并不是每一个好政策,都会得到贯彻落实的。

他知道穷人并不是打心眼里愿意蝇营狗苟的,因为那些富有正义感的穷人都埋在书院校场的下面,他知道朝廷大员表面上都无比的好说话,只是门口的保安……呃不,门口的差役无比奸滑,他知道封疆大吏个个一诺千金,只是家里的财务……呃不,家里的账房喜欢缺斤短两。

他知道大明王朝的建立并不如意,总是会有顽固的旧元分子混进红巾军的队伍中来,所以他支持人民从底层主动揭发官员。

当年,凯申公的儿子在打老虎时遇挫,凯申公语重心长的对儿子说,这个腐,不反亡国,反,亡党!

积极领命,消极执行,一直是从古至今,所谓既得利益群体对抗上层政令的手段。纵观晚明时期,文臣频繁辞职以威胁皇帝,因为他知道,皇帝不可没把他们杀光,不然谁干活?

同理,果党反腐也是一样,全党上下只有郭汝瑰是清廉的,你还能把他们都杀光吗?

从古至今,只有朱元璋在面对着这些污浊分子抱团保命,力求法不责众的时候,会大胆的站出来说一句,全杀了!

杀了?谁干活?

朱元璋说“我自己干”

于是,一个王朝的皇帝,四更灯火五更鸡,一天批阅奏折上千份,以一个劳模的体态告诉污吏:“我一个就够了”!

如此人物,何有高估?


user avatar   hu-xin-xin-46-29 网友的相关建议: 
      

高不高估,全凭各人的臆断。不过就打天下的难度而言,朱元璋自己有个观点是:大一统王朝分裂之后重新统一的难度要比长期分裂各国鼎立再统一的难度要小。

帝复问曰:“石勒、苻坚孰优?”侍臣对曰:“石勒虽不读书,而襟度磊落,料敌制胜,举无所遗。苻坚穷兵黩武,不量己力,淝水败后,身为俘虏。以此言之,石勒为优。”帝曰:“不然。石勒当晋室初乱之时,罕逢勍敌,故举事易以成功。苻坚之时,天下战伐日久,列国智勇相角,故难为力耳。坚本优于勒,不可因其败而遂以为劣也。”众皆悦服。(《皇明宝训卷三·评古》)



              

相关话题

  二战德军在东线战场的的军纪如何?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寿命为何不可思议的长? 
  德军第332步兵团真的是因为卓娅而被苏联“重点关注”了吗? 
  为什么棋协不改进象棋? 
  刘裕建立了史称的刘宋。几百年后赵匡胤建立宋朝仅仅因为金史称北宋,为什么宋朝不叫赵宋,刘宋叫宋呢? 
  日本为什么不能像清兵入关那样横扫中国? 
  历史上中国和罗马是怎么商业互吹的? 
  为什么袁腾飞唱衰平民出身的开国皇帝? 
  秦始皇如果不死,项羽刘邦能够起义成功吗?如果慈禧不死,辛亥革命能够发生吗? 
  如果当年南明坚持住了,那会不会今天中国成为两个国家? 

前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 4 月 29 日彭斯去医院视察不戴口罩?
下一个讨论
“民族只是想象的共同体”,那么民族主义是一种谎言吗?





© 2024-05-0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0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