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对于抵制洋节你有什么看法? 第3页

              

user avatar   yu-kun-25-50 网友的相关建议: 
      

请以合理方法引导当代中小学生入门键盘政治


user avatar   wang-yiping-18-91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能说是抵制,只能说绝大部分中国人,根本就没有“过”过洋节,又何谈“抵制”洋节?

与其说抵制洋节,不如说抵制消费主义思想的入侵。

想一想我们在传统节日里都干什么?春节吃饺子、拜年、看春晚;清明节祭拜、扫墓;中秋节吃月饼、合家团圆。

那所谓的“洋节”在他们各自的国家里都是怎么过的?圣诞节制作圣诞树,收圣诞礼物,祈祷;万圣节做南瓜灯,索要糖果,驱散恶灵。

而我们绝大多数中国人是怎么过洋节的,总结下来俩字:消费。

迎“双dan”,庆祝万圣节,xxx购物网站满减,xxx游戏充值半价,xxx饭店打折。

大家都还记得双11本来是叫做光棍节吗?虽然不是什么中国传统节日,但也算是中国网友原创的一个节日,初衷是单身男女的自我调侃。而如今被资本包装成了所谓的“购物狂欢节”。

所以我们要抵制的不是节日本身,而是要抵制资本借着节日的由头对我们进行消费主义洗脑,过去他们已经成功的歪曲了双11的意义,现在他们借着洋节的由头推销消费主义,如果任由事态发展,未来的某一天,我们的传统节日又能否逃过一劫?


user avatar   anla-cat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绝不是纽约和伦敦的街头。而是日本的街头。然而我们现在却正在和米英进行着战斗。怎么样?在我们日本的都市中却泛滥着英文的招牌……是不是应该断然将这些充斥着对米英献媚的招牌拆掉?


有怎么样对米英献媚的招牌,我们基本上可以看出这样的商店卖着什么样的货色,在要紧的地方写着英文,店名采用敌国米英的地名人名。这样不管是谁,只要想一想就知道这家店不是招待日本人顾客的日本店,标有敌国的地名和人名的,除了媚态以外什么也不是。

如果前线的将士知道还有那些充满米英臭味的商品依然在好端端地摆放在大后方,那么他们将会多么地悲伤,多么地愤慨啊!让我们怀着同样的这种叹息、这种悲伤、这种愤怒的心,回过身来好好看看,那些文具、化妆品和药品等等,正在侵蚀童心、伤害妇道,更是挫败斗志。这种力量在十二月八日的早晨,应该是已经在珍珠港被消灭掉了的,难道是又死灰复燃啦?别忘了制作、销售、购买的,都是和前线将士一样的日本人!

节选自《写真周报》1943年2月3日“一扫米英之色!”


user avatar   pansz 网友的相关建议: 
      

说实在话,我很赞同。

因为从小到大,永远只有圣诞节是商家最热闹的节日,永远只有这一个时刻,到处张灯结彩,到处播放着圣诞音乐。这几乎就是我国最有节日感的节日,没有第二个节日得到过同等的待遇。

甚至在影视作品,小说中,也会有意无意的提起,如果谁谁谁在圣诞节不能跟你一起过,那么就不是什么什么什么。。。

有鉴于此,我确实一直在怀疑自己呆的究竟是不是中国。因为耶稣诞生真的应该是中国人最重视的节日吗?这个节日难道不是因为曾经的某殖民地城市给大陆带来的文化侵蚀所导致的么?这个节日的流行,本质上就是不断提示国人某主权城市被强制租借的一百年。

可以说,今年,大概是有生以来第一次,从来没有从街上的任何商店听到圣诞音乐。这是真的让人开心至极。

其实过个洋节没什么,比如愚人节,情人节之类的,过一过无伤大雅。有些节日已经纳入我国官方节日,比如国际妇女节,国际儿童节,这些节日过一下我觉得更加没问题。但是圣诞节这个洋节被拔高到了完全不应有的高度,而且它恰好在所有洋节中带有最隆重的宗教意味,这对一个基督或天主教徒占80%的国家(建国时期的美国)来说很合理,而对于中国来说显然是完全不合理的,一个千万人口级别的城市,连教堂都找不出来几个,却全城欢渡圣诞,不得不说是一种魔幻现实主义。

所以,不过圣诞节,或者至少不要全民齐欢庆的大张旗鼓过圣诞节,恰恰是民族自信的体现。

有些为这个问题反对的人,属于揣着明白装糊涂,在我国的舆论中,一说到抵制洋节,从来都是指的抵制圣诞,而不会说抵制其它洋节,这是为什么呢?难道他们真的不知道?正因为其它的洋节过得很正常,而圣诞节过得很不正常,不正常到已经严重影响大家对节日的认知了。

所以就我个人而言,我不抵制洋节,但我抵制圣诞节作为洋节被抬高到比几乎所有洋节与传统节日都更高的程度。


user avatar   long-yu-42-71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高一的时候只上两个晚自习,因为圣诞节学校多加一节晚自习。

你说我什么看法?


user avatar   zhang-shuai-guo-56 网友的相关建议: 
      

洋节x

找个理由吃喝玩日√

你瞧瞧现在哪有洋节啊,这都是商家的大销日、青年约跑日,你嫌废我还嫌废呢!那经济不景气、拳师闹的欢怎么办啊?你还要不要吧!


user avatar   twinsen 网友的相关建议: 
      

家里有祖辈,率部打过朝鲜战争,隶属第9兵团(27军80师)。

稍微了解历史的人,听到第9兵团,必然会紧接着想到长津湖战役,或者用美国人的说法,“朝鲜水库之战”。那次战斗中,志愿军战略战术都大体正确,但凡双方的海空保证和后勤装备在“一个数量级” - 差距能在十倍之内 - 最终也不会以第9兵团实质失去战斗能力的代价,才换得惨胜一场。

最终统计,双方减员大体上是5万:1万8。其中,因低温和后勤保障等原因,志愿军一方非战斗减员近3万人,很多都是生生冻死的。

连同第一、第三次战役,朝鲜战争前三次战役整体,是我国近代以来(等同于有史以来),面对西方工业国家(包括日本),第一次取得战役级别的全面胜利

相信对于经历过、了解过这些历史,并把这些历史当作自己国家民族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人,以下的那些歌词、旋律,确实就如龙应台在这次活动中所说,“所谓的经典,它一定是超越所有假造的规范跟强制的压迫,而能够触及到你最普遍的,人心深处最柔软的那一块的,一定会成为经典”

-----------------------------------------------------------------------
“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 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

“越过高山,越过平原,跨过奔腾的黄河长江; 宽广美丽的大地,是我们亲爱的家乡。 英雄的人民站起来了!我们团结友爱坚强如钢。”

“好山好水好地方,条条大路都宽畅。
朋友来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来了,迎接他的有猎枪。
这是英雄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 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到处都有青春的力量。”
-----------------------------------------------------------------------



后来来了美国,一个可能在不少“龙应台们”的眼中,灯塔一般的存在。这么多年下来,借用龙应台的那句话,“你或许在乎大国崛起,我只在乎小民尊严”,那么美国的真实状况恐怕就是,“我们既在乎大国统御,也在乎大民福祉,且互为保障,且互为天然因果”

我不愿做一个在美国生活个几年就开始高谈阔论“美国怎么怎么样”的“公知”笨蛋,但姑且允许我用类似的文体表达:

在来美国之前,我并不知晓,
几乎每个大学里,都有“战争纪念碑”;
几乎每个城镇的小广场,都有“战死烈士纪念碑”;
重大体育比赛国歌仪式末尾,常会安排军机通场飞过;
每当有阵亡士兵归乡时,车队规模和迎接民众都类似国家元首一般;
......
绝大多数美国人,对其国旗和国歌的热爱,相比普遍的中国人,有过之而不及。

我想,这些“表征”背后的“情感”,必然也是基于对特定历史的经历、了解和认同,并把这些历史当成自己国家民族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铭记于心。而正是因为这种“情感”,特定的艺术作品,才能“超越所有假造的规范跟强制的压迫,而能够触及到你最普遍的,人心深处最柔软的那一块”,成为经典:

-----------------------------------------------------------------------
“哦,你可看见,透过一线曙光,
我们对着什么,发出欢呼的声浪?
谁的阔条明星,冒着一夜炮火,
依然迎风招展,在我军碉堡上?
火箭闪闪发光,炸弹轰轰作响,
它们都是见证,国旗安然无恙。
你看那星条旗,不还在高高飘扬,
在这自由的大地,勇士的家乡?”

-----------------------------------------------------------------------

之后机缘巧合,在聚会中见过朋友家的祖辈,二战末期入伍的马润,打过太平洋战争和朝鲜战争。老爷子坚持认为朝鲜战争是平手,同时表示,没想到中国人比日本人还能打(可能是因为二战他打酱油为主吧,但他也确实对当时的日本人用了“animal”一词来形容)。同时他表示,美国现在如果选择和中国对着干,将是最大的愚蠢。不知这是来自于他对历史和现状观察后的系统思考,还是只是基于个人经历的,对“伟大的敌人”的惺惺相惜。不禁想到之前听家中祖辈谈起,对曾经的敌人,曾经在名义上战胜过的敌人,字里行间,总是多少充满敬意


好,说回龙应台。我个人非常认同她在末尾做的一个比喻:“歌,它就像一棵树,树需要有根,根在土里头,非常地要看它是附着在什么样的土壤里头...”

她说的没错,所以我全文也就是在描写这种“土壤”,中国的土壤,美国的土壤。

这是一种非常底层的土壤,不会因为其他平行因素而被动摇甚至否定的土壤。

我清楚地知道,我的另两位祖上,父亲是23年的党员,儿子(我的外祖父)是大学教授,在文革中,父子二人莫名经历了那么多苦难,甚至这种扭曲的经历到今天都有影子一般的影响 -- 这也是一种土壤,一种可以长出“意识形态害死人”的“树”的土壤。相信也有一少部分中国人知道,第9兵团的宋时轮上将,生涯晚期曾经反对过某件事 -- 虽然对此我个人表示不置可否,但对一些人,也是一种土壤,能长出特定的“树”来。

美国人也清楚地知道他们的其他历史,如当年艾森豪威尔总统,直接调动101空降师来护卫最早的5个黑人孩子,安全地进入白人学校上学的历史 -- 这也是一种土壤,一种可以长出“人与人生来平等”的“树”的土壤。

俄国人也清楚地知道他们的其他历史,如当初的红色帝国,造得出上万颗核导弹,造不出不同款式的丝袜来 -- 这也是一种土壤,一种可以长出“计划经济行不通”的“树”的土壤。

但这些土壤,并不矛盾,正如“大国”和“大民”也绝无矛盾,更有可能是互为因果,互为保证一般。在追求最底层土壤的同时,我们也从未放弃过争取其他内容:自由、平等、文明、互助...吃得起茶叶蛋,买得起猪肉。

但我依然能理解龙应台的那种“恐慌”,甚至是“恐惧”,一种稍有洞察力的人,就能透过屏幕闻到的,无处不在的不自信和恐惧。这种“恐惧”其实也是“树”,而这颗“树”,也有“根”,也有“土壤”。这片“土壤”,对应的是这样的一个历史,这样的一个事实:

如果“你们”不选择和“我们”一起当“咱们”,那么“你们”就没有“国”,没有“民族”,没有“历史光荣”,没有“文明荣光”,是前朝的战败的弃民,是内战失利的败将,是大国博弈的砝码,是即将上不了台面的弃子。

说到底,如果“你们”不是“咱们”,而只是“你们”,那么“你们”连根都没有,谈何“土壤”?

美国和中国就像那云杉,而英国日本等“小国”,也必然算的上苍柏。而台湾呢?最恰当的比喻,恐怕就是松萝 -- 也有根,但是是气根。

于是,我终究也不会怪罪龙应台。毕竟,什么样的土壤,就会长出什么样的树,培育出什么样的人。台湾没有“土壤”,于是只能培养出松萝一般的龙应台来,临时依附在一颗大树上,觉得自己高高在上,然后因为附着的大树有根有土壤,就产生了自己也有根有土壤的幻觉。却不知,松萝这种植物,人称“空气质量的检测仪” -- 都不需要环境怎么腥风血雨,而只要空气质量稍稍下降,就会死掉。

而龙女士追求的,貌似不仅仅是作为松萝,一切静好地活下去,而是,不但要作为松萝优雅地凌空飞舞,而且要否定大树的根,大树的土壤,希望大树的根烂掉,大树尽快倒下去...甚至直接否定这棵树,一颗彻底摒弃了“假造的规范跟强制的压迫”,彻底由万亿人民“最普遍的,人心深处最柔软的那一块”凝练成的大树,将其描绘成“假造的规范跟强制的压迫”下的非本心产物...

那么,这可能依然无关是非,但必然有关立场。相信龙女士如果身体健康的话,有生之年必会看到,架空了国之尊严,你追求的小民之确幸,是多么地虚无缥缈,多么容易灰飞烟灭。

好在,虽然龙女士恐怕没得改变了,但她还是反复提到了一个词,“希望”,而年轻人永远有希望。这个希望,在此设定下,其实也异常简单:你要做没有根的“你们”,还是要做根深叶茂的“咱们”?怎么选,自己想,皮球在“你们”那里,“我们”真的无所谓。

-----------------------------------------------------------------------

愿这石头比人更坚强”,俄罗斯,圣彼得堡(列宁格勒),卫国战争纪念碑

无名英雄之墓,美国,弗吉尼亚,阿灵顿国家公墓

此图不解释

有些“土壤”,以及土壤上面长出的“树”,在伟大的国家间,本质上是共通的,现在一些台湾人不理解而已。这是他们的不幸,可悲,可怜。






-----------------------------------------------------------------------
偶然看到本问题下一些匿名或非匿名的答文,我自己道行不够,还是忍不住多说两句:

我对龙的评价,对“龙应台”们的评价,可以翻我的答文历史,是一贯的,是基于对这个人的作品、历史、言论的较充分了解,而下的个人结论。依然,这只是个人结论,而不是客观真理,于是人人都可以表示不同意。但这结论确实与我是否知晓此次事件,看到的是3分钟?5分钟?21分钟?24分钟?还是一个半小时的视频,没有任何关系 - 我看的视频是21分钟版本,我觉得足够充分了。

同时我相信,但凡看过20+分钟“完整版”的人,如果对龙的立场和目的,依然表示无知无觉 -- 若你是真心的,我只能说你情商不足,辜负了龙的“一片苦心”,她要气背过气去了;若你是假意的,那么你对我来说,就只是“你们”,而不是“咱们” -- 如前所述,你愿意做“你们”,还是愿意做“咱们”,是你的事情,我无所谓。

这就引出了下一个很重要的话题,而以下的内容也是主要说给对我这篇答文多少表示认同的朋友讲的:我整篇答文,既没有对当时在场的大陆学生表示任何赞许,也没有对“香港学生”/“香港年轻人”的观感发表任何评价。这种评价的缺失,确实是我有意不为之。而我真实的评价就是:不知道、无所谓、不相关。我们也看到,本问题下面也有一些朋友提到了,在场的大陆学生“并不这么觉得”,在场的香港年轻学生“很少”,以及,“香港的年轻学生根本不这么觉得”。

于是,如果你们真的对港台真实民意有兴趣,还是建议不要因为这么一个单一的事件,而脑补出一些可能与真实状况相去甚远的想象,然后产生不必要的额外感动,最后口口声声说什么“龙应台被香港人打脸”之类的话,结果却让个别香港人跳出来说什么 “我们大多数人其实根本不这么想” 来刷存在感。非要总结一个“真实民意”的个体感知,现在的香港年轻人,对中国政权无好感的,过半大概无疑问 -- 这也无所谓;而真正重要的是,这群人之中,对“中国人”的身份有真诚的认同感的,是否过半?我还真没这个信心。

最终,正确的“姿势”只有一个,原答文也已经说过了:“你们”到底是愿意当“你们”,还是跟“我们”一起当“咱们”,皮球在“你们”那里,“我们”根本无所谓。如果“你们”选择跟“我们”一起当“咱们”,那也是“你们”自己的主观选择,“我们”可以表示“多一个不嫌多”而表示欢迎,但终究只是不置可否;但如果“你们”只想要当“你们”,乐于跟“我们”划分清楚,那“我们”一定表示“少一个不嫌少”,您自求多福;而如果“你们”不但不愿意跟“我们”一起当“咱们”,而且还轻则贬低“我们”的历史认同和现实追求,重则始终盘算着对“我们”的利益进行实质的损害,那么,“你们”也就不仅仅是不相关的“你们”了,而是“我们”的“敌人”。

所以最后真想说的是,为何一群没有血脉联系的人,愿意聚在一起当“咱们”,就是因为那些共同的历史烙印、文化脉络、意识形态设定,把我们天然地,不带任何强制和压迫地,绑定在了一起,才有了民族,才有了国家,才有了“同胞”一说。绝不是一个人,他身为“华人”,那就天然成了“同胞”,否则骆家辉也该是“同胞”了。对于那些无意与我们共享历史烙印、文化脉络、意识形态设定的“华人”,不但不该有让他们当“同胞”的强迫,甚至都不需要有对他们希望当“同胞”的期许。

21世纪,个体自由为大,一个人认同或不认同自己是“中国人”,一个人爱或不爱特定的社会符号,都是个体无所谓是非的个体核心自由。“龙应台们”愿意当无根之草,就让他们当去;一些不认同自己是中国人的香港人、台湾人,愿意在中国的土地上暂住,那就合法地暂住下去;住不下去了,愿移民就移民,也没人需要拦着。


user avatar   ji-xu-zhe-zh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说美国空气香甜的杨舒平,被美国驱逐出境,被中企拉黑,声名狼藉

杨舒平学习成绩优异,在学校里一直是老师和同学眼里的好学生,家长眼里的好孩子,并取得了公费留学生的名额,可是杨舒平为什么会说出“崇洋媚外”的话呢?

一、空气香甜

在毕业典礼的演讲上,杨舒平说道:“我在中国的一座城市长大,在那里只要一出门就必须戴上口罩,不然我可能会生病。然而,当我来到美国,下飞机的那一刻,我感受到了自由。”

杨舒平的这番言论一出,就受到了中国人的声讨和质疑。在一个正常的国人眼里,这种说法一听就是胡说八道,而这种做法更是不可理喻。

杨舒平的整篇演讲都是在说自己的家乡有多么多么的不堪,美国有多么多么的美好,似乎她的家乡真的有她说的那么不堪。然而,部分网友搜索后发现,杨舒平的家乡位于云南昆明,在出国留学之前,杨舒平一直在昆明生活学习。

昆明作为云南的省会,有着“春城”的称号,空气质量也是全国数一数二的存在,但是在昆明出生长大的杨舒平为了讨好美国,竟然把自己的家乡贬得一无是处。

最令网友生气的是杨舒平后面一段话:“五年前,我刚来美国的时候,我准备了厚厚的5个口罩,从飞机上下来的那一刻,当我准备戴上口罩之时,我震惊了,我吸入了美国的第一口空气,我不禁感叹,这里的空气是多么的香甜,多么的可贵,我在美国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显得格外珍贵。”

群众和网友们的怒火遍布了整个互联网,迫于舆论压力,杨舒平也只能公开道歉,并声称:“自己深爱自己的祖国和家乡。”并删除了自己之前在社交媒体上发布的内容。

可杨舒平的道歉并没有展现出丝毫的诚意,在她发布的道歉长文中,第一句话就是:“这次演讲带来的反响太大,出乎了我的意料,让我深感不安。”谁能想到第一句道歉的话就显得如此没有诚意,让网友怒火中烧。

果然不出所料,杨舒平的道歉并非真心诚意,其实只是为了平息风波而已。在两个月之后,杨舒平再次发文声称自己不想回国,因为雾霾太严重,需要戴50层厚厚的口罩,甚至还对中国和中国人进行了更加恶劣的文字攻击。

她更声称自己即将获得美国绿卡,成为一名美国人,这也揭露了她的真实目的:想要通过贬低中国抬高美国的方式获得美国绿卡。

但即便如此,她也未能得偿所愿,美国方面在她没有利用价值之后就把她当垃圾一样扔了,不仅不发给她绿卡,还把她驱逐出境。

二、惨淡的生活

杨舒平出生在云南省昆明市这座美丽的城市,她聪明好学,同时她也明白自己只有付出比别人多很多倍的努力才可能成功。

因此,在国内的时间里她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剩下的就只有学习。凭借着自己刻苦的努力,杨舒平考上了一所很好的高中。在高中,又凭着自己的努力获得了公费留学的机会。刻苦学习的杨舒平满心欢喜地来到了美国马里兰大学,攻读戏剧和心理学,但也是从这一刻开始,杨舒平的思想发生了改变。

身为学生代表的杨舒平在进行发言的时候根本不顾言论的真实性和客观性,面带微笑地讲出了十分过激的言论,这让和她一同留学的中国留学生都感到十分尴尬和气愤不已。

没想到马里兰大学的华裔校长陆道逵却表示自己十分欣赏她的这次演讲,丝毫没觉得有何不妥的地方,甚至还表示:“她的演讲没有任何不妥之处,十分激动人心,无论走到哪里,她都是学校的骄傲!”

在杨舒平的演讲结束之后,中国留学生的群里也呼吁中国学生们采取行动,消除演讲造成的负面影响,以维持中国学生的正面形象。

风波平息之后,杨舒平顺利毕业,并留在了美国读了两年的硕士。本以为“风波平息”之后的她能与自己深爱的美国一同幸福的生活下去,可是一切都在事与愿违。

杨舒平本以为自己的行为可以让自己找到一份好工作,从此衣食无忧。可没想到,曾经的丑闻传遍了全美国,许多知名企业在看到了她的简历之后都把她给拒之门外了。

不知道那一刻杨舒平是否后悔了,自己想要与自己的祖国“割袍断义”彻底绝交,没想到却成为了人们的笑柄。

杨舒平没有意识到一点,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祖国都不爱又怎么会爱她的工作,爱其他人,以及融入这个社会呢?在社会中,奴颜媚骨、卑躬屈膝的小人是永远无法获得真正的尊重,只有一身正气才能让人真正地尊重和接纳。

在找工作接连碰壁的情况下,杨舒平只好来到了一家并不出名的小公司。可尽管如此,那件事情的影响还是没有消散,公司内也没有人愿意和她做朋友,领导也不重视她,只让她做一些基础性的工作。

一连数年,杨舒平在美国并没有过得很好,她只能从事着最基础的工作,拿着低廉的工资,至于美国绿卡,只能在梦中实现了。

之后美国爆发了经济危机,经济一度陷入困境,在这样的情况下,公司只能裁员,那么裁谁呢?自然把目标放在了杨舒平身上。

在这样的情况下,失业就等于没有生活来源,甚至失去生命,杨舒平几经辗转都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最终在朋友的介绍下,离开了美国,前往韩国工作。

只是韩国的情况更加不容乐观,本就物价高昂的韩国在危机的影响下,物价更是突破了新高,所有日常用品和基础物资都价格翻倍,在这样的重压之下,杨舒平根本无法生存,只好回到了曾经她无比嫌弃的祖国。

回国之后的她多次向知名企业投递简历,都石沉大海,在国内早已声名狼藉的她已经没有一家企业愿意聘用。然而更可笑的是,在她的社交账号上还贴着“美籍华人”的标签。

三、总结

其实,像杨舒平这样的留学生并不少,他们通过抹黑自己祖国的方式来获取利益。我们每个人一定要爱自己的祖国,千万不要有通过抹黑自己的祖国来获取利益的想法,这样做的下场就是被全世界抛弃。

如今祖国已经强大起来了,我们应该更加自信自强,更加爱自己的祖国。


user avatar   timexplore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中途岛战役……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复旦刚刚上岸,写了一趴经验,刚好挪过来~

我自己是考研英语(一)90分,全程用的材料主要是真题(刷两遍)

首先要说一下,我自己过去是江苏高考生,六级660+(我知道有的人看到这里想关掉,千万别,下面都是掏心掏肺的经验)。我想告诉大家的是,国内英语应试其实都是一个模子,我在高三之前的英语应试做得不好,但是通过一定的方法提上来了,之后就再没扑过街。所以英语应试是件花相对较短的一段时间,就能立竿见影的事情。

这些考试是一通百通的,题型稍有调整,调整的部分我放在后面谈。先说共同武器和快速质变的方法。

我们都考过很多试,都明白英语应试无非单词、阅读、作文。单词不够熟悉老卡壳,影响理解。阅读时间完全不够,生词难,费脑子,做不对题,作文分数拿不高。这些就是欠缺和症结所在了,但是完全可以克服,我自己也是这样。

要做的事情很简单。首先明白四个点:

1、阅读好,英语好。国内应试尤其如此,得阅读者得天下。

2、想要阅读好,先提速度,再提技巧。

3、想要速度快,单词少不了。想要背单词,阅读是法宝。

以上三个点都是围绕阅读进行的,这里学姐另外有个日常阅读部分提分的小技巧送给大家,每天最好利用碎片化时间,比如早起/饭后/睡前读一些英语文章。备考初期我总觉得只刷真题心里还是没底,在室友推荐下就关注了一些考研英语公众号比如: 经济学人考研英语,其实大家也都知道,在考研英语阅读中,特别是英一部分(简直是很多人的噩梦),很多文章读着很痛苦,晦涩冗杂,轻易读不懂。于是我干脆放弃平时刷剧时间,转化到阅读提升中,睡前读一读公众号里面的英语文章,慢慢你会发现,长难句、词汇和语感都有非常大的提升!

4、作文是提前准备好的高级词汇大赛。

围绕着这些,办法就来了:

(一)一个半月质变part

1、先给自己一个半月时间,每天掐时间做4篇阅读(要是觉得不够,我最多做到过8篇)。可以用真题,或者找一些难度相似的文章来做。暂时不要求题目做对的质量,更重要的是能够做到5-6分钟左右通读完一篇文章,遇到生词不能查,一定要自己猜测。

做完和批改以后,开始研究生词和刚才不理解的句子。我一般会用电子词典一个一个去查所有我不认识的词,并且在旁边标注全部的词义、例句或例短语、不会读的词还包括音标。不要怕麻烦,标的过程其实就是记忆的过程,标完再读一读这句话,比抱着单词书背十遍都有用。

最后一步,4篇都做完之后,拿一个A6大小的小本子,整理刚才查的生词,左边英文,右边中文,中间音标和你觉得有价值的例句。

整理完,遮住中文,通读一遍,这时候你会发现基本上已经记住这些单词了,而且能够回忆起遇到它的那篇阅读的那个位置的内容。恭喜你,一个单词在不同语境中复现7次,这辈子都不会再忘,而我们正常的每一个人只要三个语境就可以牢牢记住,这个单词已经被你拴住了一半。

2、第二天,拿出单词本,分别在早饭前、午饭前、晚饭前花五分钟时间遮住中文复习一遍,并且花五分钟扫一眼昨天做的阅读中的标注。然后进行当天新的练习。复习这一步,每天坚持做。

在这个过程中,你会慢慢发现很多词在重复出现,这些词就是考研的重点生词,而且你会无痛感地牢牢记住。这就是我为什么很少用单词书去背单词,没有语境的记忆是不够高效的。

如果这样每天坚持做一个半月,基本上都会发现自己读文章变得轻松了、快了,这就是你进行后续正确率提升的基础。

(二)坚持做阅读+正确率提升part

在上手之后,阅读量基本上可以减到一天2篇(真题数量肯定是不够的,所以大家要找难度相近的新文章去读),一直坚持直到觉得已经胸有成竹为止。我以前是坚持到考前。在高考的时候300多天每天雷打不动四篇新文章和单词,其实不花很多时间,真正速度达标,只需要半个小时不到。四六级是提前一个月,每天2-4篇不等。考研的时候没有一直坚持,因为专业课内容太多,但还是会隔三差五两篇两篇地练。

正确率是有了速度和基本词汇之后,接下来要解决的问题。这种时候会觉得,文章能看懂,题目就是做不对。我一开始做考研阅读的时候,错的最多一套卷子错了2/3,后来发现错题是有套路的。建议大家去听10节左右唐迟老师的阅读课,我真的受益匪浅,可以说如果没有这几节课我还会错很多。剖析考研阅读题目的方法是:

1、给题目分类。我自己做题总结之后,把题型分为细节题、中心思想题、猜词义题、情感态度题、例证题。拿到一篇阅读,先看题目,再读文章,看题时直接在旁边写上分类。

(1)细节题、猜词义题的核心思想是:阅读理解不要“理解”,一切答案都在原文里明确找到,定位好的句子是最重要的解题依据,定位句同义替换。

(2)例证题的核心思想是:实验的重点在于结论,一定识别并扫过例子过程。描述例子过程的一定是错误答案。

(3)中心思想题、情感态度题的核心思想是:作者写这篇文章,一定是为了批驳A,支持-A,考研阅读不存在中立作者。一个硬币有两面,考研阅读只强调一面,所以和稀泥的选项不要选、“中立、模糊、主观”的态度词不要选。在中心思想题的选项中,选符合作者情感态度的那一个。

细节服从主旨。(这就是我为什么说题目要分类,这样你才分得清什么时候选细节,什么时候选主旨。)

2、常见干扰项

(1)半程度绝对化,例如uncertain, didn’t know for sure直接被出题人在题项中写成no;90%写成unchanged;见major就要警惕

(2)真正的答案是原句的同义替换,没有用原句的词。而干扰项是用了好几个原句的高频复现词,但实质上意思早已面目全非、偷天换日。

(3)因果倒置,cause, bring about前后内容直接颠倒,相对容易识别。

(4)把原文中心词xx改成xxer,由于惊叹can’t imagine改成doubt,偷换事实。

(5)警惕原文中从没出现过的无中生有词。

(三)作文part

如果以上阅读部分都搞定了,作文一定不再是难事。我买了王江涛老师的《考研英语高分写作》,它可以很好地帮助把握题型,但我觉得只能帮助拿基础分。如果写作想拿高分,不仅仅要把意思无误地表达出来,而且要把意思“高级地”表达出来。这本书里的单词过于简单,推荐大家用真题黄皮书解析里面的例文,挖掘里面一些不错的、高级的用法专门形成自己的笔记。

我的【笔记截图】也分享在这里【看下面,顺序大家可以自己排一下!】,这是我进考场之前也一直在看的万能表达总结,比较小众而且非常有用。

有需要文字版以及有需要其他辅导的学弟学妹可以加我微信,知乎可能上的不及时,知乎咨询也会看,但如果长期没回可以微信滴滴我!











              

相关话题

  如何用一句话概括中国历史 ? 
  在中国大陆合法拥有枪支是什么样的体验? 
  俄罗斯提议中国与俄签军事路线合作图,是不是变相的想与中国结盟? 
  一个国家在全球大范围形成价值观、文化的强势输出要具备怎样的条件? 
  如何看待新闻联播推出「走基层·我眼中的乡贤」系列报道?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战败主要是因为军事策略失误吗? 
  如何看待《国家宝藏》这一节目?将娱乐元素与传统文化相结合适合吗? 
  中国的抹茶为什么唐宋之后就逐渐消失了? 
  中国人可以团结到什么程度? 
  最近看到一条中国植被覆盖率和其他国家对比的新闻,可信吗? 

前一个讨论
普京和斯特列科夫是不是俄罗斯的赵构与岳飞?
下一个讨论
如何更通俗地讲解Python的装饰器?





© 2024-05-19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9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