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私立医院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第1页

  

user avatar   cheng-yi-n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家慈在国内一家私立诊所工作十余载,现在是该诊所妇科主任,之前是北医三院(算是全国顶级的产科科室吧)的妇产科大夫,参与过全国首例试管婴儿,从某种意义上讲也算名医了。我还有几个前同事去看过她。她不上知乎,我就谈谈我自己的看法吧。

其实私立的存在,甚至包括私立所带来的种种乱象,都是来源于医疗需求的市场化。

先捡好听的说吧。

在北京这地界,公立大三甲和全国顶尖科室那么多,如果仅从医疗技术上讲,乍一看是没有私立医院生存的空间的。纵然现在一部分私立医院开始花高价挖公立医生去全职,以及一直都存在的「名医出台」,但从医疗科研到手术经验技术上,顶级公立三甲科室依然是顶级,无可撼动。

然而经常去公立三甲看病的人也都知道,看病就医的体验不是那么好。主要问题在于人多,造成的挂号难、就医秩序差、医生精力和资源分配有限等问题;还有就是体制内缺乏足够合理合法的价格歧视,多年前,好的医生要想收入高,要靠「以药养医」和「走穴」去挣钱,现在手术做好了正常感谢的红包都不敢收。所以当前医疗体制的关键在于,好医生是整个公立医疗体制中最宝贵、最稀缺的资源,在没有被合理分配合理补偿的条件下,造成了公立医疗体验差的问题,这本质上是一个经济问题。

公立医院就医体验差,那么重视体验的人就会通过市场手段选择其他手段,因此也就催生出了私立高端医疗路线(以及部分公立医院的 VIP)。我妈工作的这家私立诊所,不是莆田的,走的就是高端医疗路线。所谓高端其实无非就是服务质量好。因为,医疗本身是服务,在价格足够高、资源充足的情况下,就可以通过经济手段解决公立医院体验不好的问题:

  • 挂号排队:高端私立靠预约,你准时来肯定有医生等着你来看,不需要一早排队,也不需要临时向号贩子买号被要天价;
  • 医生太忙:高端私立预约好了时间,医生有 1 个小时的时间给你,你想问什么问题都给你回答,不论多白痴多常识,都会回答,用什么药为什么用,都解释清楚。我妈之前在公立,一天百十来个病人,一个一个解释清楚真的要死,而且根本看不完。其实很多时候病人的问题都很简单,但在公立门诊确实没时间解释清楚。现在的话,我妈会解释病因,也会把解决问题的几种方案和风险都列出来讲清楚,让患者自己选(这很耗时)。这其实是高端私立的核心内容,也是所有高端医疗用户的最核心体会,其本质就是完整的医疗服务,从心理到生理的全方位解决。
  • 售后服务好:我妈晚上下班回家经常接打病人电话,咨询症状变化和用药,有时候一聊就半小时,还有的时候是病人介绍朋友过来打电话咨询的,也一并接听(所以我从小耳濡目染,对妇科词汇特别熟悉)。公立基本上很难有这种电话服务吧,我了解的大医院医生,对比较在意的病人留个短信联系方式就很不错了,大部分都不留。我感觉我母亲扮演的其实是一个长期的女性生理健康伙伴的角色,常见的妇科炎症、生育、产后恢复等全部都 cover,所以很多客户也是长期客户,这可能也是这种服务的精髓之一。公立相对来说则更像一锤子买卖。(是不是有点反常识了?大多数人可能觉得私立是骗一票就走,其实对于高端私立来说,反而不是)
  • 看病流程相对便利:不需要拿着化验单和处方到处跑,然后做个检查楼上楼下跑,基本上是 预约 - 问诊 - 检查 - 开药 - 付钱,相对来说比较顺畅简单。优化用户路径和使用流程,跟好的产品经理思路是一样的。
  • 私密性:本来私立诊所人就少,公众人物/明星 被曝光的机会就小(比如一线女明星如果去看妇科,这肯定上头条啊)。如果对隐私特别敏感,有时候私立诊所还可以在特定时间安排清场,绝对不会有超过 5 个人知道你来过。比如说,奶茶去和睦家被看到,于是曝出来怀孕,其实她还可以去更小更私密一点的(不过谁知道是不是为了炒作呢?);
  • 多语言服务:很多高端私立医疗机构中有英语、日语、韩语等专业人员,基本覆盖了在北京工作的外企、外事工作人员等需求;

那么代价就是贵,花费是公立医院十倍不止。一个跌打损伤挂号就大几百人民币,最后弄一套下来得小几千人民币,都是明码标价。因此,主要客户除了体面人之外,几乎都是外企中高管或驻京外事人员等上了高端医疗保险的,这个价格基本上和美国的医疗价格接近(甚至还要便宜一些),规范的高端私立医院和诊所,在流程上也跟欧美相似。

对于在这种高端私立诊所工作的医生来讲,主要是以下几条:

  1. 不那么累:一天最多 10 个病人(就说妇科啊,牙科可能也差不多,其他就不太知道了),习惯了聊天的方式后大多数病症其实很容易处理,比较有序,虽然聊天聊一天下来也很难说轻松;对于专科医生来说,没有夜班,也肯以保证每周双休,每年休假也可以保证,反正病人都是预约制的。这可能是对医生来讲最核心的好处。
  2. 收入相对稳定,但属于高不成低不就:年轻医生比在公立多一些,但经验资格老道的专家还是在公立才能名利双收。因为这种高端医疗实际上是靠口碑宣传的,一旦口碑建立起来后,病人之间相互推荐,来源比较稳定,用不着做搜索引擎(人群不对),只要做主要客户群的挖掘和定点宣传就可以了,一个城市高端医疗人群也有限,所以也不会爆发式增长;
  3. 医闹少:毕竟收入高的人素质相对来说高一些,当然也有不尊重人的、颐指气使的,但相对来说少很多,而且遇到问题知道从法律途径走,绝少出现暴力情况,而且高端私立医院相对来说更重视口碑,主动赔钱息事宁人不在少数;
  4. 学术空间收缩:因为在这种私立诊所,实际上学术氛围要比公立弱很多,疑难病例也几乎见不到,如果有的话都转院到大医院 VIP 去了,会有一些学术上的交流会议(尤其近年对民营医院的某些重点科室加大了教育力度,你懂的),但专业上的提升相比在公立就慢很多,不过大多数病人实际上都是常见的小毛病,并不需要专业特别精深。
  5. 公立医院的名医可以出来赚外快:遇到比较难的病人,但诊所确实想赚这笔钱的时候,就会去请公立医院的名医专家过来看,因为这种人几乎不可能去公立医院,但他又有看病的需求,所以只能这样解决。

所以,就高端私立来看,这种存在并不邪恶,而就是为了解决患者需求,虽然这种体验上的提升并非刚需,但其实跟 600 元的智能机和 6,000 元的智能机的区别是差不多的。而医生本身去高端私立也无可厚非,想要小富即安、不图大富大贵的,其实私立对于一些专业水平尚可的医生来说是不错的选择(如果英语好就更好了)。

那肮脏的私立又是为什么会存在呢?排除掉骗子有意诈骗,其余的原因还有:公立医院产能有限(接待不了)、服务有限(没有解释清楚病人的所有疑惑)、确实治不了(但病人本身不放弃/存在侥幸心理)等等。最尴尬的地方,其实就是因为公立医院本身服务不到位,导致一部分患者流失到了私立医院(其实高端私立有一些病人也是因为公立大医院医生太忙,解释不清楚,所以才去找私立诊所聊一个小时买个心安)。骗子为了骗人肯定好话说尽,谎话编圆,大多数患者没有医学常识,心里没底但听着合理,就上了道了。他为什么贵,不是因为服务质量好,而是因为骗你做很多没必要的检查和手术,没病说成有病。这属于利用信息不对称欺诈,是劣质产品而不是高端医疗。如果我们能将健康常识普及到现在 100 倍的水平,我相信养生骗子和 X 田系的生存空间都会消失殆尽,但现阶段无论从国家层面还是市场层面就是没这么多资源,所以一方面需要监管驱动,另一方面需要行业自省。

说到「行业自省」可能有些读者就笑出来了(或者哭出来了),我觉得也别那么悲观。去年我跟我母亲的一些医学院老同学吃了个饭,饭桌上的阿姨们几乎都是我国医学界各地的权威和栋梁了(有些权威和栋梁没有来是因为工作太忙了,没时间参加同学会……),饭桌上提到,有个阿姨之前是公立三甲妇产科的主任还是什么,被挖到一家 X 田系医院负责整顿业务,她刚去那儿的时候一看,真是触目惊心,此处省略 200 字,经过她 1-2 年的整治,「至少不怎么死人了」,饭桌上的大家都跟着笑笑。

所以我们目前的医疗局面,核心问题还是在于资源太少,尤其是合格的医生太少,而且同时国家和患者愿意在医疗上投入的资源也有限,同时需求又很多。供需严重不平衡的情况下,就滋生了很多劣质产品服务来补充市场。从大的经济规律来看,X 田系的存在甚至可以说是必然现象,不是 X 田,可能也会有 Y 田、Z 田。解决这个问题,光靠道德批判也是没用的,全社会一起加大投入才是根本。私立企业要提高人力投入和资本投入,达到最起码的可接受的标准;消费者可能也会面临更多医疗开销,才能获得他们所期许的医疗服务质量。否则,长期涸泽而渔,整个医疗市场就是个药丸的态势了……

道阻且长啊同志们。




  

相关话题

  遇见看病不让病人说话的医生怎么办? 
  因为太缺医生,美国一州允许新冠阳性医护继续工作,对此你怎么看? 
  为什么中国的医生专家很多,但护士专家却很少? 
  门诊时能直接说出『没有好转就再来』的医生是什么水平? 
  为什么医院领导更喜欢要男生? 
  一个病人看病花了100万(土大款,不走医保,自费),医生能拿多少? 
  2 月 16 日全国新增新冠肺炎 2048 例,累计确诊 70548 例,目前防治情况如何? 
  张文宏「要学会与病毒长期共存」言论引争议,如何从科学角度分析其可行性? 
  亲属无治愈希望,生命完全依靠机器,每天花将近两万,怎么和医生沟通放弃治疗? 
  新型肺炎预防导致口罩脱销,还有哪些购买途径或替代方法? 

前一个讨论
先秦诸侯国国名应该如何用英语翻译?
下一个讨论
你认为人性最大的「恶」是什么?





© 2024-03-29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3-29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