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真理,孔子也会支持你的。
儒家敏于道德和正义,有救济斯民的抱负,陷入困境是因为:没有足够的思想资源。
东方的先秦,时间上对应西方的希腊罗马。东方是君主制,而西方是共和国。东方的诸子百家基本都主张君主集权,对于民主、法治、平等、议会、共和国这些,一无所知。
可以说,不能太怪儒家,当时氛围如此。此后两千年,儒家对于君主制之外还有何种政体,一直处于蒙昧状态,尽管庄子很早就发明了“窃国者”概念,提出过有力质疑。
儒家两千年都在君主制这口井里。
先秦的思想资源是人本主义,崇尚德性与理性。听起来很高大上,其实……孔孟精选出仁义等概念,但完全无法落地成有力的制度。
确实是缺乏传统、没有资源。儒家最后给出的成果只能是“德治、克己复礼、内圣外王”这些,等于是将当时最好的东西拼一起了:道德+周礼。尽力了。
德治实际是人治。克己复礼是路径。至于修齐治平、内圣外王,可以说完全不算成果:理想就像内裤,你得有,但不能逢人就晒。儒家的问题就是,有情怀,无成果。儒学无学。
儒家相信道德能遏制、清洁权力之恶(礼是经过包装的权力秩序,周礼的道德之美蒙蔽了孔子的双眼),甚至能实现大同社会、乌托之邦。
道德能遏制权力之恶吗?如今三尺童子都不会信。
所以孔子“克己复礼”的倡议,实际指向的是通往奴役之路。
孔子高扬“德治乌托邦”,等于在为“人治”的合法性背书。孔子对后世君王的用处就在于此(对统治阶级来说,平等和法治太可怕了)。后世无数儒家的徒子徒孙,也因此混得不错。这种“人上人”的生活特别有情怀,吟诗作赋,顾念苍生,足够自我感动。至今不乏迷弟。
儒学的出路在哪里呢?
儒学的精华在于道德虔诚,糟粕在于,提出了一个恰恰相反的制度。尊卑有序的权力,完全是道德的天敌,被誉为万恶之源。
不过,走到尽头,不能说儒学内部没有转弯的机会。孔子说了:“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孟子补充:“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言不必信、唯义所在。所以,大家完全可以忘掉儒学,自由追寻心中认为的真正正义。
这就是儒学的出路:以它自己的方式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