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下答案,大部分答案都是外行答的,基本都对,但也有些答案误导了大家,作为十年高铁从业者,曾参与四条高铁建设,我补充一些细节,大家可以拿去饭桌上吹牛逼。
1、与标准化无关。其实高铁建设走到今天,任何一道工序都有详细的图纸和完备的施工工艺规范,每一个重要施工步骤都需要施工单位和监理的旁站和监督,全中国境内的高铁建设早已实现了标准化,正式开工前每一个方案都要多级审核,每一座混凝土搅拌站、工地试验室和钢筋场都要多级验收,国之重器,百年大计,人命关天,以九大央企为首的各大建筑企业,直接间接从业人员高达上千万,又不是村施工队盖猪圈,与所修的是路基、桥梁或者隧道与否关系不大。
同时高铁方案也在不断优化,同样是高铁,看似都是桥梁,但施工工艺和工法和标准等不断提高,当前新通车的要比十年前京沪年代进步很多。
并且中国幅员辽阔,高寒地区的哈大高铁,西北荒漠地区的兰新高铁,高温高湿海南的环岛高铁以及穿越秦岭的西成高铁,同样是桥梁,技术上各有侧重。
2、标高问题:每条铁路都有一个基准标高,跨市跨省的高铁如果全段采用路基,这一段平原地区很简单,那么其他500公里可能全隧道方案就变成地铁,或者变成过山车,这对于时速350公里的高铁而言都是不可接受的,同时由于爬坡率的限制,还要考虑原有的城市建设、文物保护、铁路、高速公路以及跨越地方水系等问题,各方妥协到最后就会提升标高,多用桥梁。
3、沉降控制:这个其实是最主要的原因。桥梁段主要结构为桩基+承台+墩柱,设计的冗余系数比较高,按规定施工达到足够摩擦力和承载力就不会有大问题。
路基段一般是软基处理+ab料等分层夯实+堆载预压等,正常工期下不会有问题,比如美国那种一条铁路修十年的,但中国一般都是三四年,而且几乎所有的铁路建设都要赶工期(地方政府为各种节日献礼等,脑残业主们擅自提前工期的不在少数),时间太紧就会导致隐蔽工程和土方含水率等问题就不好控制。
比如由于天气降水较多,或者冬天温度不够,按照规范需要晒十天左右,土方才能达到含水率要求,但根据工期铺排不允许,甚至天气预报第七天又要下雨,露天作业又不可能搭棚防雨,怎么办,到最后大家都开绿灯,凑合着填吧。
关于路基沉降问题是每条高铁最大的隐患,是每一个项目经理夜半惊醒噩梦的主角,是每条铁路开通交验前喊爹的难题。
所以现在很多设计院在设计之初就考虑这个问题,能用桥就尽量不用路基。
4、曲率半径:通俗说就是拐弯半径,这也是日本等岛国或地域狭小国家最羡慕中国的地方,预制的桥梁比土方堆积的路基更好控制。
5、拆迁占地:国家十八亿亩耕地红线控制非常严格,一般来说,目前桥梁段拆迁红线宽度为18米,施工便道由修建时施工单位自行租借临时用地日后复耕。而路基段根据不同路段不同图纸,还要考虑坡比等,基本40米是起步,政府征地配套费用(我曾参与的广州地铁一亩地55万)也会几何级别的增加。
6、地方规划:会造成切割城市和阻断交通问题,路基段除了个别地方设涵洞(俗称铁路桥),大部分区段是永久隔绝,不仅百姓通行不便,而且对于城市后期规划是场噩梦,电力、通信、信号、燃气……所有的管线要么事前规划好预埋,要么就拜拜,因为一旦铁路建成后移交各地铁路局集团公司,铁丝栅栏网范围内归属铁路公安管理,随意进入可以抓人,地方政府想跨越或下穿已建成铁路,需要向各地铁路局申请,手续难如中国入世谈判。
7、震动与隔音:这两个理由是伪科学。如果要震动一样震动,也许路基段接触面积大震动还能小点,关于隔音,路基和桥梁段一样可以安装声屏障,关键在于是否舍得花钱,是的,没看错,理论上整条铁路都可以安装声屏障,看国家是否舍得花钱。
8、生态保护:确实有效果,参考青藏铁路藏羚羊等,给野生动物留出迁徙通道。
9、自然灾害:假如来次98年的洪水,大家脑补下。
10、涉及什么国外如何如何的,恕我不再回复,因为在高铁领域,大部分有高铁的国家里程连中国零头都不如,所有外国捆一起都打不过中国,中国地域辽阔地质复杂,从东北的高纬度严寒到南方的高温高湿水网再到西北的风沙高寒还有西南的高寒冻土带,“中国基建狂魔们什么没见过”,全球建设里程最长、最有经验、水平最高的是中国,各国要向中国看齐,而不是反着来,菜逼白银来指导国服王者怎么出装岂不是笑话。
11、关于有答案中提到的新型运架梁一体机,我们2012年时在京福线用过,我们作为出资方,由河北秦皇岛某公司与某大学联合研制的。说实话根据现场反馈并不好用,打个比方单独一把刀或者一个起子应对单一功能时,肯定比一个多功能瑞士军刀好用。当然,过了这么多年,应该也已成熟,但一般仍采用运架分离式的,因为运梁车速度太慢,负重1200吨,时速如蜗牛,负重折返跑影响架梁效率。
不过这都是机械设备方面的事情,上下游配套技术及经验资金等到位后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与路基或者桥梁没有多大关系,但与隧道直径和高度有关系,洞小了过不去。
暂时就想到这些,好奇的可以留言,我陆续回答。
另很多朋友私信我公众号,今天新开了一个:高铁十一年,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一起探讨高铁、职场与人生。
中国的高速铁路大多架设在高架桥上,例如,京沪高速铁路正线全长约1318公里,桥梁长度约1140公里,占正线长度86.5%。为什么高速铁路要修建那么多高架桥而不是铺设在地面上?原因如下:
1.防止线路沉降
因为高速铁路对路基的要求比较高,普通地面上的路基很容易发生沉降。高速列车的速度太快,地面有很小的沉降都会造成剧烈的颠簸,给行驶中的列车造成威胁。高速铁路高架桥的桩基很深,最深的能达到六七十米,这样可以有效地防止线路沉降。
2.追求线路的平直和平顺
平顺的线路要求线路的坡度比较平缓。如果高速列车频繁地转弯和起伏运行,有可能造成安全事故,也影响旅客乘坐的舒适性。高速铁路对平面最小曲线半径、竖曲线半径、最大坡度等参数要求很高,要求线路尽量采用直线或者大半径的圆曲线,尽可能地避免过多的弯道和较大的起伏。例如,速度350公里/时的高速列车要求线路的曲线半径不小于7000米,竖曲线半径不小于25000米,最大坡度不大于35‰。很多时候为了截弯取直而采用桥梁建设。
3.节约土地资源,减少对生态的破坏
采用高架桥可以避免像传统铁路的路基那样,占用很大面积的土地资源;并且可以桥上开行火车,桥下耕种或者修建道路。
4.有效降低投资成本
如果在地面修建高速铁路,就必须将地面挖开,重新填充地基,这样就加大了建造成本和拆迁成本。而修建高架桥的前期成本虽然较高,但后期维护成本比较低。
5.提高安全性
修建高架桥有助于形成封闭路段,人和动物都不会闯入,保障了高速列车的运行安全。
来源:《高铁不神秘——高铁科普120问》
原因和好处高票已经说的差不多了,沉降、平直、省地、动物迁徙等。还有一个原因也许是大家没有想到的。那就是:标准化。
国内成功研发了架桥机后,架桥变成了一件相对简单的事情。
在野外只需要依标准流程按一定距离修建桥墩,剩下的事情交给架桥机完成就可以了。
其他的东西,如桥梁,都可以在厂房里按最严格的标准来批量化生产。误差得以精确控制,成本可以严格把控,效率可以大幅提高。
如果是传统土方作业,通常是这么一番场景,
路基每一处的形状尺寸、压实程度、含水量、材料均一性,施工时的温度,等等,都无法做到严格控制。不仅如此,施工的进度也饱受天气、周边的地理条件、人员的素质等因素的影响。
换句话说,用土工作业方式修出来的路基跟高架桥工业化、标准化建造的桥基相比,精度、强度、均一性、稳定性等,都差很多。
所以,我国的高铁比别的国家在速度更高的情况下,运行得更平稳,原因就在于突破了高架桥技术后,采用了更严格、更标准化、精度更高更可控的工厂化生产模式,取代了传统的土工作业模式。
相关回答:
有人觉得造高铁花费比较大,所以优先考虑成本,这只是站在个人的角度去看钱。
其实造高铁这种大基建,在造之前就经过了论证,肯定是划算的、合适的,成本肯定能收得回来还有的赚,那么优先考虑反而是效率,在效率的基础上再不断优化成本。
高架在效率上是最优解,这点高赞都说很多了,不容易沉降,施工方便,可以工厂化、模块化制造。
我给你个正解吧!是因为怕沉降,由于高铁桥梁一般为桩基础,且要求桩长在25m以上,一般无论端承还是摩擦或是端承摩擦都可以满足运营阶段沉降量的规范要求。路基则不然,要达到稳定的沉降量需要时间,这要根据土质收缩性来具体分析,很难达到短时间内不沉降或是规范允许的沉降量内。。。。由于高铁客专一般采用无砟轨道板形式承载钢轨,无法对道床进行调整,这就意味着线路成型后,如果一旦沉降,将导致竖曲线形变,也就导致高铁列车无法按照设计时速运行。。。。综上采取高架线路的原因有二点:1.满足线路运营期间的沉降要求,满足线路运行速度要求。2.建设期间可以更快达到设计沉降要求。
1、沉降。高铁对地面沉降要求极为严格。如果以桥代路的话,不仅可以减小沉降,而且还可以通过动态调控把沉降控制在规定范围内。不仅仅是高铁,普铁也一样会用这种办法,最极端的一条普铁就是青藏铁路,全线冻土路段有500多公里。只能采用以桥代路。
2、曲率半径。以350km/h时速运行的动车组列车曲率半径不得小于7000米。行进途中难免会出现障碍物或者坡度过大的路段。绕过去不现实,爬过去更不现实,只能在地面上架桥。同时把坡度和曲率半径控制在标准之内。
3、拆迁占地。高铁沿线会经过大量的农田。如果全都修在地面上,对耕地的占用量会达到一个很可怕的数字。如果采用以桥代路的方法,占地面积只不过是桥墩的横截面积。
4、震动。如果高铁直接修在了地面上,动车组列车在高速穿过市区的时候会对周边的住户产生极为严重的噪音和震动。如果采用以桥代路,外加隔音板,可以很有效的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5、生态保护。高铁修建途中难免会穿过一些生态保护区或者国家保护动物的栖息地。采用以桥代路,不仅不会影响野生动物的迁徙,而且可以避免野生动物在横穿铁路时发生事故。(不仅避免动物横穿铁路,同时也可以避免行人进入。)
技术上:光刻机的制造和使用工艺。
金融上:打破美元的霸权。
军事上:台湾问题。
别的问题(房产绑架经济、老龄化、东西部平衡等)都是发展中的问题,都是可能通过发展来解决的。
上面列的3个问题是当前面临的核心问题。
总体还可以,开场雷军先自我吐槽了一波“在微博开了一星期的发布会了”
第一个卖点是全息幻彩屏,可见小米也要走颜值+工业设计的路线,而不是只玩跑分了。
接下来则是一些手机的设计细节,比如这个“天使眼”
说这些还蛮让人觉得有新意的,感到了小米不再只是不服跑个分的套路了。
接着就是强调轻薄,感觉是为后面的电池做铺垫啊哈哈:
然后第五代屏幕指纹解锁,其实还是不错的,就是被iQOO直接跟进了第六代技术的发布,亮眼度低一些,但实际使用应该还是很不错的:
然后,军军有开始骚操作,直接放2轮王源的宣传视频:
不得不说,对于粉丝圈来说,这招真的很到位了,也显示去了小米一直以米粉为重的态度。是个加分项。
然后就是到位的尬聊环节,感觉比吴亦凡更让人看着舒服一些啊~
小米这波营销+公关的升级还是可以的。
然后就是女生为主的“汤圆”粉丝群,和男生为主的“米粉”粉丝群,交互欢呼。不得不说王源还是实在人啊:
然后跑分没啥意外,安卓旗舰水平
拍照确实小米史上最强,DxO第三其实也很不错了:
对了,补一句,这个系统老化18个月疯狂暗示不卡顿的友商啊:
样张环节,这年头国产安卓的发布会,iPhone可能会迟到,但绝不会缺席:
雷军还是厚道,没把明哥的V20拍月亮放上来:
基本同价位无敌了:
电池果然。。。,快充有线无线都不错,PPT魔性啊:
配件到是继续“真香”
说到堆料,加大内存是最简单的之一:
最后:厉害。。
这定价只要供货稳定,肯定是爆款了,确实有些让人意外,对比其他3000价位的手机确实性价比拉满。
关键,关键,就是能不能轻松买到了。
接下来,小米9SE,骁龙712首发,性能在日常使用中其实也不错。
摄像头配置在2000档也属于恐怖:
可以说打2000档友商的产品,配置和性价比方面稳稳的:
还有一个对饭圈来说,很有吸引力的杀手锏:
所以看得出,小米这次发布数字旗舰和次旗舰,也算是转型之作,性价比还是不错,但也加入了很多非跑分元素的东西,并且放弃了大电池,追求快充和轻薄好看,总体来说前途还是不错的。
归根结底还是看最重要的这张PPT能执行到什么程度了:
相关回答和拓展:
猜价格:果然主力机型是我预料的2899-2999的超级能打区间,低配转为小米9SE的形式,高配没有走量机型发布,留给后面的MIX4们发挥:
评价定价:
评价小米9SE:
最后,再次感谢大家阅读到这里,比心~!
讲一个比中国还成功的故事可以不?
越南vinagame
越南网络游戏市场的起步比中国稍晚一点,从2003年开始,就陆续有破解版的网络游戏进军越南,越南第一款正式网络游戏叫坦克宝贝,据新闻说
第一网游如何炼成?《剑网1》越南历程全回顾 _国内网游资讯 _太平洋游戏网
2004年9月,越南vinagame成立,2005年初,《剑侠情缘》来到越南,从此,改变整个越南网络游戏的进程。
vinagame公司市占比非常极端,比中国最极端的时候都极端,2005年,刚刚起步的越南网络游戏市场,vinagame依靠剑网,占据整个越南网游市场收入的95%,简直是超级垄断。
2005年8月,《剑网》开始收费,刚开始vinagame想用点卡的模式,被玩家激烈反对,被迫改成月卡模式。2006年全年的《剑网》总销售达到1500万美元,雷军表示
这应该是雷军最后悔没去投的项目之一了。
vinagame的市占率比当年盛大集团还要极端,自然会受到当年盛大的同样待遇,与中国一模一样的是,自2005年9月开始,越南媒体突然指向网络游戏,这又和中国一模一样,什么电子海洛因之类,由于vinagame市占率最高,因此受到的打击最大。
《剑网》在越南的地位甚至可以说高于传奇在中国的地位,也是越南历史最悠久的网游之一,当然《剑网》在越南不叫《剑网》,叫《武林传奇》,嗯,诡异的名字,一度占据越南网游的70%的市场,震惊了雷军,运营商vinagame非常优秀,经常组织各种对抗赛,vinagame积极学习中国市场的推广经验,尤其是网吧这块,从2008年开始,vinagame免费给网吧提供网吧管理软件,但是要求网吧的桌面必须放置《剑网》的广告。
《剑网》在越南成功的本身,除了vinagame的成功推广外,本地化做的非常扎实,尤其是翻译这块,真是功不可没,我们知道《传奇》当年在中国,翻译也起了很大作用,举个例子
这把武器在中文传奇里面叫什么?叫炼狱,知道原版的叫什么吗?就叫大斧。
由于中文本身表达间接,比如说“降龙十八掌”,这要在越南语里面,得有26个字母,直译过去只有一个下场:乱码,甚至根本无法显示,因为超出对话框了,为了这个翻译的工作,vingame和金山来回矫正,包括名字,地理,历史背景等等。
在越南市场,《剑网》还有两个特别的优势
第一,由于武侠和中国古代文化在越南传播的比较广,武侠小说和武侠电影在越南早就流行,因此《剑网》这种游戏对于越南人来说不陌生。
第二,这点我敢说知乎的网友没几个想到的,就是中国特有审查机制。审查机制在中国早就被骂惨了,比如说《WOW》里面的骷髅之类的,中国政府要求所有的网游不能有过多的色情暴力之类的,这点看起来很操蛋,对于中国游戏开放商束手束脚,但是当开发商开发出这类游戏的时候,投放到越南市场,那就不一样了,因为越南政府也是这么规定的!所以中国游戏到越南反而删减的部分非常少。
可能大家还不理解这点重要性,越南本身就是一个小中国,越南政府长期在中国有驻点,中国政府一旦有各式各样的改革文件,一般都会被翻译成越南文,包括限制网络游戏在内,越南规定,网络游戏时间超过3个小时以上,经验和道具减少50%,超过5小时,完全无法获得经验和道具,同时禁止播放网游广告,从晚上10点到第二天早上8点,所有网吧必须关门,学校200米之内禁止设立网吧
是不是很中国style?
当然,当年在金山的雷军说没钱投了,对于腾讯来说,钱这玩意,那还算个事?
于是乎
2008年,腾讯收购游戏公司VinaGame约20.2%的股份,并于2009年增至22.34%,后者目前是越南当地最大游戏运营商,并开发出一款类似微信的通讯应用Zalo。
我们翻翻当年的报纸,以《电脑报》2005年11月7日的报道为例
《剑网》奇迹与走出国门
本报记者蜡笔小新
发生在越南的 网络游戏奇迹
提起越南,大部分读者的印象可能仅仅是从东南亚旅行的介绍中得知的。这个国家,正经历着和我国改革开放一样的“革新”,IT 行业也在这个时代,悄然地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产生越南的互联网奇迹、网络游戏奇迹的土壤已然成熟。
2004 年 10 月。此时的越南没有任何网络运营商认为人们玩游戏应该交钱。就在这个月,越南公司
Vina Game 来到了北京寻找一款中国的网络游戏准备代理运营。此时他们竟然也面临着和中国的网络游戏创业前辈的尴尬:同样账面上只能拿出 30 万美元最后一搏,同样面临一个未知的前景不明朗的市场。
他们拿出这最后的 30 万美元选择了代理金山的《剑侠情缘 ONLINE》,由于游戏名称意译过去比较复杂,因此他们给越南版的《剑侠情缘 ONLINE》取名《武林传奇》。他们当然不知道,“传奇”这两个字对于网络游戏业界,特别是中国网络游戏业界,代表的是一个奇迹。
《武林传奇》于 2005 年 6 月正式公测,结果这一个开端惊人地与当年那个网络游戏奇迹一样:首日公测在线人数就突破了越南的历史最高记录,过了万人。在 9 月正式收费第一天 3 万多
付费用户把他们吓了一跳。而到了10 月,这个数字是 5万,到了11月初,这个数字已经是 6.2万,活跃账号有 80 多万,并在不断增长中。此时,越南各大网吧里,已经充斥着这款来自中国的网络游戏。而 Vina Game,也和当年盛大一样,淘到了越南网络游戏的第一桶金。
奇迹的另一头
这个奇迹无疑让 2005 年有些郁闷的国内业界有了当头棒喝的感觉。
“我的理想就是把金山的软件卖到全世界去。”,金山公司总裁雷军在接受采访的时候显得非常有信心因此这个成功他认为是非常自然就发生了的。
谈到《剑网》在越南的成功,他显得兴致勃勃。当时金山考虑到越南市场容量并不算大,折合起来潜在消费人口 2000 万左右,因此就抱着大家友好合作,支援越南方面的心情把《剑网》的代理运营权给了 Vina Game而在分成等方面的条件也“相当优惠”,十分灵活。
30 万美元,同等金额在中国也许是很多渠道商代理点卡销售的入门保证资金。可以说在一开
始似乎《剑网》卖得似乎太便宜了点。然而 2005 年 8 月雷军应 Vina Game 的邀请到越南考察运营情况的时候吓了一跳。“走进每一个网吧都看到里面六七成的人都在玩《剑网》越南版,我拉住一个高中生模样的玩家询问,他说他们班上每个同学都在玩!”
“看到这个情景我就知道这游戏在越南算是成了!”雷军依然掩饰不住当时的兴奋。而越南方面则对收费还是有所顾虑,因为玩游戏收费在越南还是头一次,何况收费金额并不算便宜:月卡价格
6 万盾,折合人民币 40 元,只比中国版《剑网》便宜8元。
“我坚信网络游戏一定会响彻全球,因此告诉越方,收费后玩家过 3 万绝对没有问题,运营得好可以上 10 万。”后来的情况发展也印证了这一点。
现在可以说,《武林传奇》确实已经成为了“越南的《传奇》”,在越南的网络游戏市场中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上周我们有员工去武汉,在网吧中看到一种没有发现过的《剑网》,以为是私服,上去调查,却发现是一个在武汉读书的越南留学生在玩。”
尽管雷军在接受采访的时候没有给记者透露具体数字,“这是商业机密”,他笑着说,“但是我们今年的确可以从越南的代理运营业务中收入不少。”
看来,奇迹的另一头,也未必不是奇迹。然而,这个奇迹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奇迹三要素:品质、题材、耐心
的确,国产网络游戏在内部竞争激烈的情况下,走出去不是第一次了,但是为什么没有取得很大的成就?这是一个让人很难理解的难题。
“品质是最重要的。”在和《电脑报》记者的讨论中,雷军说出了自己的看法。“我认为国产网络游戏‘走出去’要想成,要做到以下几点:别吹牛、好题材、慢慢来。”而这一切都是以品质作为核心的。
“要想在海外成功,就先不要吹牛,你就必须在本土市场成功你如果连本土市场 10 万人的市场规模都做不到,怎么做规模小些的海外市场?要在本土做成,品质就很重要。”
的确,国产网络游戏以前是走出去了不少,但是国内的玩家在看到这些“振奋人心”的新闻的时候,往往会非常纳闷:我怎么没玩过这款游戏?
很多“走出去”的国产网络游戏,往往并没有在国内进行正式运营,甚至连规模大的公测都没有进行过,像这样游戏品质当然难以保证,怎么不会影响运营商的成绩。而且这种“拿洋人当小白鼠”的心理,也极大伤害了海外合作者。因此很多“走出去”的国产网络游戏往往走的是“一锤子买卖”,在很低的游戏品质下,游戏往往运营一年便无疾而终,海外运营商也将其转为免费运行的“添头”游戏。可以说,粗制滥造是中国原创网络游戏在海外之路并不顺利的一大症结。
同时,以游戏品质为核心牵涉到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题材。很多国内厂商在自身条件不同的情况下盲目模仿“韩国模式”,操作的题材大走奇幻路线,而且是在对奇幻文化不熟悉的情况下操作这样的欧美化的游戏。结果是欧美的玩家认为这些游戏完全没有内涵,错误百出,而亚太玩家又毫无认同感(特别是在一些文化发展水平低于中国的国家),两头不讨好,只有失败。而立足于本土文化或者是文化圈的认同感,发挥自己的优势才是成功的经验。
而慢慢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很多公司选择海外代理商只看人家有钱没有,急功近利,不看对方的长期合作诚意。结果有钱的海外代理运营商不重视,往往只把这些游戏作为扩大的产品线的组成部分。而《剑网》在越南的成功就是因为金山看到了对方的诚意──后来也确实证明了这一点,“他们(Vina Game)的推广确实非常卖力,还搞了很多选秀之类的活动大造人气。”
看来,国产网络游戏长期以来走得出去,赢不回来的困局,并不是因为我们先天不足。经过数年的市场与玩家的考验,我们的运营与开发商在世界上对网络游戏可说是最为熟悉,我们需要的,是一个自信务实的心态,认真严谨的态度,以及精工制作的品质,只有拥有这些,我们的原创网络游戏才能真正走向世界。
从代理国外游戏开始,然后注重线上线下培养市场,注重网吧推广,甚至连起家的本钱都有点像盛大:都是30万,当年陈天桥从陆家嘴集团辞职,而VNG的CEO黎洪明也是一样,他是从普华永道公司辞职的,而今天的VNG比曾经的盛大集团更加成功,它不但有王牌的网络游戏,而且已经推出了ZINGMP3,电子支付123pay,输入法laban key,网吧管理软件CSM,互动社区zing me,甚至还有个即时通讯软件zalo。
它是越南的盛大,又是越南支付宝,又是越南腾讯。
而且它已经准备赴美上市
目前,VNG自主研发的游戏包括Sky Garden、Farm in Paradise and Dead Target 已经陆续登陆230多个国家;其聊天应用程序Zalo在越南和缅甸,日本,韩国,马来西亚和台湾等国家拥有超过7000多万用户。其管理团队预计2017年营收为1.8亿美元,相比去年的财务数据,同比上涨70%。
而同样依靠网络游戏起家的盛大集团,哎,不说也罢了,人家上市,它退市,还说个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