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看待《一个北大毕业生决定去送外卖》一文刷屏?什么样的人生才值得一过? 第1页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清华大学毕业生,毕业之后,没有选择留在帝都、也没有进入国企,而是选择回到家乡,在学校附近摆摊卖烧烤。

这是我们镇上第一位考上清华的学生,家里条件不是很好,但唯独他很争气,是一位品学兼优的学生。很多人对他们家都是很羡慕,儿子成绩好、又懂事又孝顺,在上大学期间家里可是受了不少的赞扬,很多家长也都拿他成功的例子说给自己的孩子听,要做一个努力的好学生。

他在毕业之后,开始了自己的工作,他依旧是镇上人说给自己孩子听的模板,而这一次不是赞扬,而是看不起。我听到的就是:考上清华有什么用?不还是在这卖烧烤?

他的选择是我们所有人都不能理解的,尤其是那些传统的大人,认为考上了好的大学,就会有好的出路。为此,我对他其实充满了好奇。

我上高三,他在我们学校门口摆摊第一年,我是一到晚上放学,就经常喜欢在他那买烧烤,长此以往我们都熟了。

对于我这个怀揣着上重点大学梦的学生来说,其实我也是特别不理解,为什么考上了清华,不选择之后的辉煌人生,而宁愿回到小镇上卖着烧烤?这是我们一个“正常人”都不会选择的工作,可偏偏我们镇上唯一的清华大学生,却选择了这样的路。

我曾经试图问过他为什么这样选择?

可他给我的选择,跟我说的话,让我到现在都在认为他是对的,他跟我说:

“我爸妈勤俭节约的供完我上大学,他们劳累了一生,现在身体都不好,家里又只有我一个孩子,从我们家到北京一千多里的路程,我不想在外工作,却忽略了他们。你看我现在,每天可以晚点出来、晚点回去,每天都能看到他们,有什么情况我都可以知道。这样岂不是很好?”

“那你不后悔吗?”

“后悔?为什么要后悔?我选择了自己最正确的路,在他们老的时候,能在旁陪伴,我的一生也就没有遗憾了,工作都是为了生活,在能保证自己生活的基础上,做什么都是无所谓的,而且每个人的追求都不一样,像我这一天挣一两百块还是挺好的。”

一年后,我毕业了,这位清华大学毕业的大哥哥,在学校附近租了个门店,开了一家烧烤店。而我高三学了艺术专业,考上了帝都的一所重点艺校,在这所大学中,一个四人住的空间里,我认识了我的闺蜜,而我闺蜜毕业后的工作选择,也是让我大吃一惊,不过,这一次我没有问她为什么,而是我理解了。

在大四我们即将那毕业证的前一晚,我和闺蜜大醉了一场,躺在一张床上聊了下大四实习的这段时间我们都做了什么。闺蜜跟我说,她在实习的这段时间,她觉得自己很迷茫,不想做跟自己专业有关的工作,于是实习的这段时间,她都在家呆着...不像我,坐着自己喜欢的工作,每天过的很充实。

沉默了一会...

她突然跟我说:丹、我在学校附近开一家便利店怎么样?

本来我以为她是喝醉了酒开玩笑,她这么一个优秀的女孩,专业学的好,唱歌跳舞都行,干嘛不做别的呢?非要开便利店淹没自己的才能?

可谁知,在第二天一大早她就给她爸妈打电话,说要加盟便利店,就在学校附近,她爸妈刚开始也是反对,在她的再三说服下,还是给了他十万块钱创业,于是她又找朋友借了点,自己在学校附近开了一家小平米的京东便利店。

最开始开这家便利店的时候,也是四处碰壁,不知道怎么运营,说白了就是小白一个,第一个月基本上是没挣钱,房租水电费都是自己贴的。

都知道,这样下去肯定是干不久,于是她开始想办法。不知道怎么着,第二个月她却找到了那个区域的经理,在经理的培训打理下,渐渐的门店生意越来越好,她开始在线上线下都做活动,吸引了不少师生。


有一段时间她忙的,我找她出来吃甜点:没时间

出来逛街:更没时间

好不容易约上个饭:最多一个小时

小生意做得风生水起的,现在的店内的经营情况也比较好。我这同样留在帝都工作,有时间了还去给她帮忙。

她之所以选择这条路,因为她觉得值得,名校毕业怎么样?有才能又怎么样?选择自己喜欢的、认为值得的工作,这不才是最重要的吗?

其实,对于这个北大硕士毕业生送外卖,他在自己迷茫的时候,觉得人生需要改变的时候,选择了送外卖这份工作,正如他所说:你既然已经接受了高等教育,就应该做点符合自己价值的事儿。

喜欢、值得都是自己愿意去做的,这样的人生才是最值得的。


user avatar   qi-xie-yi-zhen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作为校友,觉得这篇文章很矫情,作者并不明白什么是底层。


我北大毕业后,当了一名调查记者,经常追着外卖小哥、快递员、钟点工和各种小人物采访,人家还有可能拒绝的那种。我记得有一次去北京北边暗访群租房,在一片高档小区的马路对面,是一片乱七八糟的棚户区。那种钢板搭的自建房、工厂、仓库、菜市场全混在一片,走进那片区域,不留神脚底下就有人的屎尿,人住的房子旁边就是一个水泥厂,几个大货车进进出出,尘土呛得你戴着口罩都没法呼吸。我当时就想,我特么北大毕业,为什么要干这样的活。我壮着胆子跟着一个大婶往里面走,发现在一个大型仓库里,居然住了一两百人。他们把仓库隔出许多小屋子,每个屋子里放张床。因为仓库屋子被隔得太密,中间的走道出奇的窄,只能容一个人走。我站在走道这头,只能看到远处那头的光,中间是暗的,隐约看到每个隔间门上挂的脏帘子被风吹起来的,阴森森的。在这个棚户区,还有两三个这样的仓库,我钻进去看了,条件是只有更差。有个仓库厕所是公用的,门上用油漆刷着大字,屎尿流出来,洗澡间就在隔壁,我进去就忍不住干呕起来。

反正是从小被惯着长大的女孩,真是没见过这些。我当时站在那个黑走廊里闪过一个想法,我的朋友们在干些什么呢,讨论着这个季度的流行色、最新款,想着哪家餐厅好,明天要不要优雅地吃一顿brunch。如果不是亲身经历,我和他们一样,根本不知道有这样的地方,有一些人在过这样的生活,这些人快不快乐我不知道,但是快乐不快乐他们都只能这样过啊!他们也不能思考人生,思考得烦了,跳个槽去体验生活当外卖小哥吧。我并不是说作者思考人生不对,我只是觉得《一个北大生毕业决定去送外卖》这篇文章里面有一种优越感,他在俯视外卖小哥。文中说,他和在国外的女朋友开玩笑——“我问她愿意嫁给一个外卖员吗,她说不愿意。我说你这样子会被社会谴责的,她反问我会娶一个女外卖员吗。我说像你一样美可以考虑。”不知道为什么,我看到这句话就很恶心,人家外卖员招你惹你了,要接受你们俩来自上层的揶揄和嘲笑呢,我如果是个外卖员,这么听着真的是很不开心。我一位朋友说,这篇文章写得就像是一个领导来视察工作、体验生活。

北大毕业到底应该去干什么?我发现只要打着“北大”标题的文章都很容易上10万加,诸如《北大女生工作一月就辞职》、《一个北大毕业生决定去送外卖》,去掉北大这两个字,这些文章到底都传播了些什么?一个工作不如意的女孩一个月就辞职,一个写字楼里过腻了的白领去送外卖。

北大毕业了应该干些什么?我身边也会有前辈问我,“你北大毕业为什么要选择我们单位”,我敷衍着回答,“咱们单位很好啊,您看我师兄、我师妹都在咱单位。”没毕业之前,在一线的互联网公司、广告公司实习时,他们也都问过我,“以后为什么要来我们单位工作?”

我也经常问自己,北大毕业了到底要做什么?过什么样的生活?当了一年多的记者,跟那些所谓的“底层”说过话,感受过他们生活,可能是一个白头发的聋老太太,她每天去给盲人当志愿者,她跟他们说:“你们是我的耳朵,我是你们的眼睛”。可能是一个住在仓库里的大妈,她跟我说现在仓库也住不了了,要拆,得搬地方。可能是一个盲姑娘,她自学考取了中国传媒大学的播音系,她跟我说“一个人,不是看你在光明中有多伟大,而是看你在黑暗中有多勇敢。”

希望少一些这样的俯视口吻的稿,人和人之间只是境遇不同。我还是无法回答北大毕业了应该干些什么,但我希望拿掉北大这个光环,我能是一个优秀的人。


刚工作时,是有觉得为什么北大毕业了还要干这么累的活,后来经过洗礼觉得,凭什么上了个北大就手不能提,肩不能挑,吃不得苦,送不得外卖,卖不得猪肉了。很多人身上的闪光点是你想都不想不到的,在你精致狭小而又被别人认为是对的生活圈子外还有很多事情。要学习的东西有很多,要吃的苦还很多,人生是一场修行,路还长。这个问题没什么好关注的,真的,散了吧。


user avatar   phobos 网友的相关建议: 
      

扩招以后,连外卖员都招进来了


user avatar   long-ya-57-84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很佩服作者送个外卖就能拉拉杂杂写这么多,更让我佩服的是写了这么多居然没有一个明确的观点,等于什么也没说。


我这辈子迄今为止没有自己找过工作,高中毕业直接进军校,军校毕业直接到了陆军边防部队,从此过上了one grenade a day,keeps enemy away的幸福小日子。手榴弹和步枪对于陆军军人的身心健康,尤其是心理健康十分的有帮助,当你知道手里的武器可靠耐用的时候,晚上睡觉都会更香。尤其是你前面不到1公里就有一个印度人的哨所,那个哨所楼顶有一挺12.7毫米机枪,上面插着一条实弹弹带,拽着机枪右边的拉机柄拉一下,就可以突突突的往我们这边泼洒子弹了。所以我们像对待自己老婆一样对待自己的步枪,爱她,包容她,尊重她,用零号枪油保养她,不离不弃,直到阵亡将我们分开。


我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印度人的枪口底下当一个排长。这个工作是国家给发的,并且我没有选择,不能辞职不能跳槽,擅离岗位会被抓去枪毙。这份工作不能说太差,也不能说太好,怎么说呢,养家糊口吧。


其实对于我来说这事儿不算什么,我那时候脑子比较简单,印度人要是打过来了我就抱着步枪扑到坑道里,找个缺口朝着一切从南边来的会动的东西开火就是了。人一旦沉浸在具体事务上面就会轻松很多,比如说注意枪机有没有空仓挂机,注意敌人有没有包抄你,注意打一会儿换一个地方,注意提醒机枪手打一会儿换一个地方,注意弹药消耗,注意撤退路线还在不在。需要操心的事情多了,比起这些需要操心的事情,工资待遇、工作地点、职业前途乃至于死亡本身就不算什么事情了。


另外一个跟我一块儿来的排长就没有这么幸运了。


他学历当然没有北大那么好,但是也挺不错的,来自于“军中清华”,勉强算是跟这哥们一个档次吧。没过几天他就陷入了某种焦虑中间,开始心神不宁,继而开始发呆。直到有一天晚上我听见宿舍里喀塔喀塔响,刚开始我以为是耗子,后来爬起来到处找,原来是从他床上发出来的声音。


他抱着步枪在哆嗦,背带环撞得机匣盖响,子弹已经上了膛,保险都没关。我刚开始以为他想自杀,他又说不是的,他只是盼着印度人赶紧赶紧打过来,这样打完了他好去干点别的什么事情,这个期盼是如此的强烈,以至于产生了某种类似于巫术的迷信——他迷信把子弹推上膛睡觉,印度人就会快点打过来。


我把枪拿走了,退了子弹,把实弹匣收了起来。把他从床上拽起来的时候,一轮明月正当空,把哨所周围一圈雪山照得明晃晃的,天上星星非常的稀疏,天幕显得很干净。印度人的哨所像一头黝黑的怪兽就趴在对面不远的地方,因为天空很明亮,显得地面附近尤其的黑,正是发动一场突袭的好时候。




我说我俩来一场坑道攻防演练吧,快一个月没搞了,跟连长说一声今晚来一次。


他说好。


他又说会不会被骂?


我说就我俩去,不带实兵,我俩模拟一下就行了。我当蓝军,你假装带着你自己的排蹲坑道里。他说好,我俩跑去跟连长说了下就蹿出去了,我摸到边境线那里开始向他的阵地发起了一共十次冲锋,十次都把枪口怼他脑袋上。最后一次的时候他明显发怒了,一把拽住我枪口扔地上,跟我打了起来。不得不说这家伙力气挺大的,最终我拧着他胳膊把膝盖顶在他背心里,都还在挣扎。


最终他没力气了,我感觉他胳膊终于不再扭动,放开了他,颤抖着手给我们俩一人一支烟。他不抽烟,但是还是点燃抽了起来。我说你主要的问题就是想太多,你想着过去,想着未来,所以你过不好现在


他说怎么可能不想呢?


我说你多想想现在吧,把现在过好了再说。不行你跟连长说一声,去炊事班呆几天吧,他们忙。




后来他就去炊事班干活去了,很快就大雪封山,所有人都闲得蛋疼,只有炊事班整天忙活。他干劲很足,洗菜切菜,想办法让弟兄们吃得尽量丰富一点。每天“两眼一挣、忙到熄灯”,就这么过了一个多月,人就好了许多,开始跟谁都有说有笑的。


再后来开了春,印度人并没有打过来,他却走了,他被团里调去当宣传干事去了。我说他就你这个德性你还去搞宣传教育别人呢,他说去你妈的,我说遇到事情不要急,先干好手头的事情,他说嗯呐,然后就顺着小道下山去了。


所以说人呐,最大的毛病就是干得太少,想得太多。


user avatar   cindy-46-2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不喜欢矫情的文章。北大毕业的,所以呢?就不能送外卖吗?能够有时间想这些有的没的,证明作者还是有闲有钱的。

不过谁还没矫情过呢,大家都是这么成长起来的。

但是我已经不希望读那些读了以后会焦虑矫情想一些没用的事情的文章了。

工作已经不易,有空不如找点乐子,让自己身心愉悦。


user avatar   wang-rui-en 网友的相关建议: 
      

预警:

如果您读完后想要留下评论,不妨先看一下本题 @MetaD 的回答,或许已经说了很多您可能要说的话。

可能我的确眼界狭窄了些,「底层」的经历和落差感并没有带给我新的审视自我的视角,甚至没有给心理健康带来更大的裨益,所以就停在了很浅的尝试。

一个人手里有把锤子,看啥都像钉子。自己无法解决某种问题,看谁都像是错误回答。这大概是我自己的困境。

最后,答主 @MetaD 愿意借此分享相关的哲学观点,更是难能可贵,别像我一样光拿来当游戏之作。

-

正文:

题目问,什么样的人生才值得一过?

大一上西方哲学课的时候,老师讲到苏格拉底,苏格拉底说,未经检验的人生不值得过。老师接着说,罗伯特 诺齐克还写了一本书,叫做《被检验的人生》。我下了课蹬着车直奔图书馆,抢在所有人之前接到了这本书,看了半天没明白诺老大爷在说啥。

去问老师,老师笑了:我就这么一说,就是说到苏格拉底突然想起来了,其实我也没读过这本书。

我明白了,人生值得检验,但不是所有人生都值得自己去过一遍 - 有趣的人生,就像那些看上去颇为经过检验的书名一样,大可以让它留在封面上,匆匆一瞥。

--

@王妈妈 不是北大硕士,她看了这篇文章,说道:

假使我去送外卖,我的姐妹们怕是不会有任何惊讶,倒有可能琢磨着怎么蹭我的电驴偷我的餐具听我的后厨内幕八卦。

她可真是个妙人,我经常一路小跑跟在她身后,趁着她说出来的俏皮话没落到地上,赶快接住了装起来。

我很羡慕她,这个人总是浪掷着一路有趣的见闻,从来没有想过记录下来。或许对她来说,不管是在叙利亚边境混进一群大头兵当中看热闹,还是在特拉维夫大逛同性恋酒吧,都不算什么惊世骇俗的事情 - 以至于不必向第一次进熊猫馆的外国游客一样,把相机举过头,匆匆拍下一张照片,记下每一个场景的样子,然后再被人群推向另一个地方。

--

《一个北大毕业生决定去送外卖》有两个问题,一个问题是刚才说的,把自己当成一名旅客,抻长了脖子,唯恐看漏了一处景点。

另外一个,则是文字深处的拧巴。有两种劲头在翻滚,一种叫「积极的避世主义」一种叫「高傲的脚踏实地」。

文章说,「我现在已经来到了你告诉我的底层,你们还能把我怎么样」,此为积极的避世主义。去制造冲突,错配感,把自己放到一个认为不该属于的地方。老僧酿酒,名妓读经,将军作文,公牛闯进陶瓷店,书生驾起小电驴,积极地让自己投身一场荒诞剧。

然而,那些被动走上这条道路的人们,所面临的人生要更加荒诞:据央视网报道,上海每两天半就有一名外卖送餐员死伤,每 20 名送餐员中就有一人至少经历过一起交通事故。你积极地逃向一场噩梦,只要使劲掐一下自己就会醒来,而他们则是噩梦的底色,当你醒来时,他们依然被留在那里。

文章中,送外卖的北大硕士有一群老同学,在校园里有约他一起拍照的姑娘,在老家有不需要他赡养的父母。他可以和外卖骑手比业绩,学习如何与保安斗智斗勇,可以隔着门缝看冷暖人生,可以给自己沾上尘土。但只要他愿意,老同学依然能告诉他金融界最近的天气,一袭白裙的姑娘会撑起透明的伞,而父母依然会微笑看着他与自己和解。

就好像变成「没用的阿吉」的三少爷,只要他拿起剑,依然是神剑山庄的谢晓峰,带着他不可一世的落魄,高傲的脚踏实地。

谢晓峰审视着阿吉的生活,看着阿吉在泥坑里翻滚,正如北大硕士旁观着,那位长得和他一模一样的外卖小哥。

--

但我还挺喜欢这篇文章。人多少应该接受一点通识教育,这样,当你走进这个摩登时代,徒劳拧动社会流水线上的螺丝钉时,就可以骗自己说:「我还是一个自由的人,我是在清醒地体验着生活。」

一个北大毕业生去送外卖,一个清华毕业生为资本家工作到凌晨三点,一个人大毕业生做着 996 的工作,他们都可以骗自己 - 这是我在体验生活,学着扮演我自己。

如果故事的结尾,是这名北大硕士成为了东城区最杰出的快递员,不断钻研业务,持续优化路线,而且推出了更多基于外卖的附加业务,改变了外卖行业。

那我会高看一眼。

正如我敬佩那些,把生活强加给他们的每一件事都做到极致的人们。

--

最近我的一位朋友丢掉了工作。他毕业于一所普普通通的学校,最近每天都能看到他在朋友圈分享自己在家乡的见闻,展示自己的新技能。

我真是恨啊,恨这个世界太不好玩了,为什么不能「啪」一声打个响指,他就结束这种扮演,回到自己在办公楼里的格子间。

--

关于 @王妈妈 送外卖一事,她的朋友少龙老师说,

「你肯定是话最多的外卖员。」

--

这里频繁使用「北大硕士」这个称呼,是因为从那篇文章中,我能感受到作者始终在意这个身份。因为自己同样曾经在意类似的东西,所以体会得到。

放下吧,我都没从北大硕士联想到北大,你又何必认真呢?

至于我啊,还是超越妹妹那句话:「捧着老天爷赏的那碗饭,多吃几口。」而对于那些没有这么幸运的人,或许可以借用迈克尔 桑德尔一句戏仿的「大学拒信」来告慰:

你进入了一个碰巧不需要你所提供的各种才能的社会,这并非你的过错。那些取代你而被录取的人,并不应得一席之地,也并不因为那些导致他们被录取的因素而值得表扬。

祝大家都在尘世中, 找到自己的安身之处。


user avatar   dong-yuan-54-55 网友的相关建议: 
      

---更新的分界线---

我对这个问题下很多答主的答案非常失望。大家可以看一下我在原回答里说的心路历程。可以看出我是非常期待其他的答案的。但我没想到,很多答案毫无逻辑,甚至有着非常大的误导人的嫌疑。

比如 @王瑞恩 这位答主我相信是一位知乎的优秀回答者,但是他在这个问题下的回答我觉得非常的奇怪。满篇充斥着对这位北大小哥,以及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不屑和不理解。他认为这位小哥所做的事情是,自我欺骗,将送外卖这件“摩登时代流水线拧螺丝”的事拔高到了体验生活的地步。而另一位 @其叶易蓁 就更为有趣了。开头就强调了好几遍自己是北大的。相比起来,张根起码没怎么在文章中提过学历的事。

王答主的回答里透露着非常强的精英主义的色彩,抛去这个观点本身的争议性,我承认,这个世界上人和人之间是有非常大差别的,哪怕你上了北大,也未必能保证什么功成名就。在我原回答里,我说过,成功是个复杂的东西。得之者甚少。但不代表得不到它的人就不配拥有自己追寻答案的权利。因为人和人之间的差别不仅在于能力和智商,也在于所追求的东西和对世界的理解。

Wittgenstein,这位20世纪的哲学奇才,几度离开学术界,去做小学老师,去医院里工作,等等等等。我不理解,但更不会去指责他的行为。因为我并不知道他有什么想要追求的东西是不能通过在剑桥大学当教授得到的。

可能对于有些人来说,张根是在胡闹,因为他偏离了我们世俗对“要追求什么”的认知。但在我看来,无论他的行为是对还是错(如果这件事本身可以有个评判),张根的出发点是非常真诚朴实的,他是真真切切想要找到一个答案,想要解决掉他的焦虑感。而他的问题,是很多和他情况相似或不相似的人所共享的。这其中有心理学的问题,也有社会学的问题,绝对不是任何一个答主站在任何一个自以为是的角度就能够嘲讽和解决的。

那些指责张根,秀优越感,不食人间疾苦,自我欺骗的人,怕是连基础的共情能力都没有吧。

那位北大的硕士小姐,我相信她在生活中一定是那种上进而且优秀的人,可能类似于文章中的朋友B,可能也正因为此,她无法共情像张根这样的迷茫者。

---原回答的分界线---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想先说一下我的心路历程。不感兴趣的可以直接跳到正文。

一般来说,我很少(几乎没有)回答过类似本题的社会热点话题。原因也很简单,1. 我作为一个尚未踏入社会的,在象牙塔里待着的大学生,总担心回答这样的问题是对同这些故事更有共鸣的主体的一种不负责任。2. 有更多比我有阅历,有学问的人能对这篇文章分析的更加深入,透彻,所以多数时候我只想当个读者。

可我非常想回答这个问题,因为这个问题是如此普遍,以至于多数正在阅读我这篇回答的知乎用户,多多少少应该能感同身受。

----正文的分界线----

如果说文章中的朋友B生活在“精英的世界”,有良好的家境,教育,以及非凡的毅力和工作能力,而文章中提到的一些外卖小哥生活在“工薪的世界”,那么张根应该属于在两个世界徘徊的迷茫者。

这样的迷茫者实在太多了。哪怕是像朋友B这种看上去光鲜的人,也大有可能在遇到不顺利的事情时,质疑一下人生的意义或者自己存在的意义。区别可能在于,这种质疑的时长和频率。朋友B可能会有短暂的一分钟,或是半小时,最多几天的时间,长吁短叹,但这种情绪很快会随着工作上的成就而消失。当然了,这种情绪有可能会再次卷土重来,但是至少可以被周期性的缓解。可以说,持续的成就感是消除这种挫败,抑郁情绪的非常好的良药。

张根就没那么幸运了。看得出来,他陷入了长期的对自身和对世界的怀疑。从文笔和内容判断,张根善于观察这个世界,心思细腻,人也很善良,应该会是一个生活中很好相处,朋友众多的人。正因为这样的细腻,他才会有如此丰富的感触和质疑,才会有强烈的欲望想去找到答案。

跟朋友B相比,张根的工作虽然看似光鲜,却缺乏挑战性和新鲜感,无法给他持续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他觉得自己的生活比起父辈来,没有什么实质的改善。他过的是一种“一眼可以望到头”的生活。

他说:“父母把我供到大城市生活,但我并不比我的父母进步多少,想到这点时,我就觉得人生有点索然无味。大家总是遇到差不多的抉择,差别的只是场景,所以人早晚会被社会规训得一模一样,不会因为我享受了一些中产阶级的生活而改变。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觉得有种熟悉感?--没错,这不是很像“中年危机”吗?是的,在我看来,张根的一些心理状况可以被划分到中年危机里。(我要强调“一些”而不是“全部” 因为张根很显然有着其他不同于中年危机的忧虑)

中年危机有几个很有趣的特征。

  1. 受过良好教育的中产阶级时常中标。穷苦大众反而不太会有“中年危机”的问题。
  2. “中年危机”是个现代化的概念。换而言之,我们可以推测,古代很少有人有文章作者的这种忧虑。

(更有趣的一点是,一般人们会认为,中年危机就是人们觉得重复无聊的工作和生活毫无意义,在看得到头的生活中,无法达成自己期望中的成就,从而陷入困境。但事实上,哪怕你觉得你做的事情非常有意义,你对此也饱含热情,类似中年危机的想法还是会出现。这点有兴趣的话可以去读一读哲学家Kieran Setiya的论文。不过鉴于这种情况并不适用于此,我们暂且搁置。)

简单来说,克服中年危机的其中一个方法是:注重过程而非结果。只说这句话的话,很空,跟那些心灵鸡汤跟你说“活在当下”没什么太大区别。而且基于不同情况,具体操作还得详细研究。所以我们在此先不讨论如何克服中年危机,而只是指出作者有这种倾向。

为什么张根会有这种倾向呢?

首先,我们来试图解释一下为什么他会去送外卖?

文章中有几个朴实暖心的故事。他写的很好,很真实,我读的时候非常有代入感。(张根文笔挺好,不过那些分析真是不怎么样,不但混乱,而且很少说在点子上,都是那种看上去很有道理但其实啥都没说清楚的东西 -- 来自一个哲学学生的吐槽)

虽然送外卖诸多坎坷,既苦也累,但他在送外卖中感受到了一种久违的真实。换句话说,他以前的那些“小布尔乔亚”的烦恼被大街小巷的,接地气的生活抹除了一些。我们可以想象送外卖的生活是极其充实,且有持续的成就感的。就像打游戏一样,每送一件外卖就是完成了一个任务,可以得到一些金钱。加上要“按时送达”的压力,可以说送外卖是个强迫你“活在当下”的工作。在扛着水上楼的时候,在争分夺秒地行驶的时候,以及在跟客户交涉的时候,我想张根是没有时间思考自己是不是陷入了中年危机的,等到回了家,累的不行,能葛优瘫在沙发上就很爽了,才不会有那个心思想那么多。而且人是社会动物,当张根脱离原来的工作圈,认识了新的人,这本身也是个非常积极的心理体验。

从这个角度来说,张根(至少目前)选择去送外卖是正确的,因为对他的心理健康有好处。

送外卖是他在探索人生的道路上做出的一次选择,一次尝试,真的不应该拔高为什么自我欺骗的高度。年轻人有这样的迷茫太正常不过。甚至,我个人认为,拥有迷茫的能力也是有意义的,一个对自己所做事情毫不怀疑的人,要不然就是偏执的伟人,要不然就是苏格拉底说的那种过着"unexamined life"的人。怀疑的能力给了我们修正的能力。当现在的生活并不适合我们,且我们发现它正在持续不断地摧毁我们的心理健康,在这种情况下,我认为积极的改变和处理是有好处的,不应该对张根进行如此夸张的嘲讽。北大是一个高校,而不是一个“进去以后就保证不焦虑走上人生巅峰的魔法院校”

不过他是不会送一辈子外卖的。送外卖也会变得越来越重复无聊。万千父母无尽地在学习上施压,为的就是我们能不用做体力活,而去做更体面的工作。我发现很多父母对体面的工作的理解是很不一样的,虽然这些理解有很多重复的区域。1. 有些父母觉得体面=不做体力活,更通俗的说法叫“坐办公室”。2. 有些父母觉得体面=公务员,很多老一辈的人对“铁饭碗”有着非常执着的念想。3. 也有父母把体面和收入直接挂钩。可问题在于,高收入,坐办公室,和公务员,都并不能满足像张根这样的高材生的心理需求。也是这些父母的刻板观念,导致了很多大学生有着各种各样先入为主的,简单粗暴的想法。当这些想法与现实产生碰撞,我们就有了一大堆像作者这样的迷茫者。

事实上,我们不得不承认,目前这个世界上完全靠创造力的工作只占少数(作家,艺术家,导演,学术工作者,设计师等等)大部分工作都包含了非常多的重复劳力(外卖,收银员,甚至有些公务员岗位和学术工作者u_u)。别看靠创造力吃饭的人通常可以收获远超常人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创造的过程可能是极其痛苦的。不信问一问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人写博士论文的感觉;或者问一问正在被催稿的编剧。这种痛苦可能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忍受的,也正因为如此,这样的人也并不多。如果一个像张根这样的人,因为学习好,上的大学好,所以觉得自己是“天选之子”,应该去做那些成名成家的创造力工作,却被现实告知那非常难,那么就很容易出现非常大的心理问题。不是他不优秀,张根是个很优秀的人,可是千里挑一不同于万里挑一,万里挑一不同于十万里挑一。庞大的成功本身就是个复杂的命题。

我说这个只是想表明,并不一定体力工作者的主观幸福指数会低于那些所谓的“体面”人。主观幸福指数跟对生活的期望值有一定关系。可期望值这种东西当然不会永远完美地照应现实生活,所以我认为,从某种程度来说,只要是受过教育(的年轻人),对这个世界有很多恐惧又有很多欲望的人,应该对作者这种心理十分感同身受。

这不就是知乎的主流用户吗?

大家都在焦虑。焦虑自己的学历,英语,颜值,智商,家境,身材会不会被别人比下去。很难说有谁能完全幸免于难。

(我以前有个很天真的想法,那就是学习哲学会帮我找到人生的答案(这个想法维持了不到半年吧)。不过 no no no no no, 大家自动脑补桃儿的表情包吧,只能说学习哲学帮助我理清了很多东西,但它并不能给出什么答案。这是哲学不能做到,也不该做的事。)

这篇回答更像是个随笔,不是那么严密,还请各位见谅。


---又一次更新的分界线---

之前我在这个回答里打算总结一下亚里士多德对于“什么样的人生是值得过的一生?”的答案,但是我觉得那样有些分散这篇回答的原中心点。所以我决定等我写完以后,以一篇文章的形式发在专栏里,之后会把链接分享到这个回答里,有兴趣的读者到时候可以去看一下。

我在此给出我的看法:亚里士多德的回答非常具有启发性,虽然是两千年前的书,很多东西拿到今天依然适用,但是亚里士多德当然也有他的局限性,这也是为什么我之前说,哲学能帮助你理清很多东西,却不能直接给你答案的原因。你如何从亚里士多德的学说中悟出自己的想法是一件很私人的事,其中包括很多取舍。如果对某个哲学家的理论不由分说全盘接受,那可以说是违背了哲学的初心了。

@王瑞恩 答主能够在我点名批判他的答案时反过来支持我让我很感动,这种答题氛围想必也能让更多的想在知乎分享观点的人放宽心。在此说一声谢谢。


user avatar   li-xiang-1-48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本文证明了白领和送外卖同样无意义。之所以无意义的送外卖存在,就是因为白领陷入了无意义的加班。众生皆苦!自耕农和修自行车的除外。


user avatar   wang-da-ke-95 网友的相关建议: 
      

稍微多说两句。

其实华人在海外,尤其是欧美社会遇到的很大的一个问题是意识不到种族的重要性。近代以前,中国基本都是处于一个“国家=天下”的状态。这就导致了很多中国人在面对近现代以威斯特法伦体系为基准形成的“民族国家”没有形成一个明确概念,因而在欧美,尤其是在北美(USA/Canada)这种移民国家里生活的时候政治上十分受挫。

不管你承认也好,否认也罢,一个人在美国的社会认定更多地来自于一个人的种族(race)而非阶级(class).以我们最关心的教育为例:大学录取会很大程度上根据你的种族来决定录取标准,而不是社会阶层,更不是政治倾向。不管家境如何,只要你是亚裔,那么你就有大概率碰到录取标准的歧视问题。

在这个前提下,任何一个有智商的人都能够看出来:在美国这个大背景下,在争取自身(个人/族群)权益的过程中,种族的优先级是排在最前面的,其次才是政治倾向和意识形态。因为大多数情况下你在填表的时候,不会让你选你是conservative还是liberal,只会让你选你是“white",“Asian”还是“Hispanic”. 而事实上,只要一个族群能够意识到美国社会种族优先的前提下,内部的政治光谱不仅不是问题,反而是优势,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犹太人。

犹太人在美国有多成功想必不用多说。但是犹太人并没有把自己局限在左翼或者右翼,而是通过在不同政治光谱上的发展,成功的让自己的种族在美国取得优势。说右翼,犹太人里面的一大票银行家企业家大家也有所耳闻;说左翼,犹太人中的囧叔,主持界传奇larry king,喜欢谈笑风生的华莱士等等都是业界传奇。这样他们右手掌控了经济和政治力量,左手掌控了舆论和传媒的力量,最终让族群取得成功。可见,以族群利益为先,则族内各个政见派系均受益;以政见利益为先,则族群分崩离析。

反观以叫兽为首的旧华“精英社会活动家“是怎么做的呢?不仅不去积极组织和联络真正能起到作用的政治基本盘(一个越来越壮大的华人群体),反而主动地去做出例如:损害自己族群的利益以换取一小撮外部政治利益(SCA5),试图不断的分裂族群内部力量(亚裔内部细分法案)等等赤裸裸乃至荒唐可笑的背叛种族利益的行为。这种叫兽,如果不是脑子进了水,那就只能是因为政治觉悟和政治水平实在太差,吃枣药丸


----------------------------


断脊之犬,狺狺狂吠。 一开始看到这篇文章我特别震惊,不单单是文章内容,更重要的作者身份:美国百人会会长及首个法学院院长?这样的人竟然说出如此粗鄙之语?不过回想一下,这倒是解决了我一直以来的疑问。

作为一个在美国各个领域都有杰出贡献的种族,作为一个平均收入和学历都远超平均线的种族,作为一个贡献了马友友,关颖珊,刘玉玲等杰出人才的种族,为什么美国华人的政治地位如此的低下?为什么华人的权益总是受到系统性的侵害和歧视?最重要的是,为什么华人,尤其是旧华人及其后代的自我认同和民族荣誉感低到令人发指?现在看来,这些旧华人中的“精英”“社会活动家”政治水准低到不堪占了很大一部分原因

其实在美国待过一段时间的人都明白,各个族群之间有竞争,有合作,也有斗争。但得到尊敬的条件只有一个:拥有力量。这个力量可以是经济力量,可以是知识力量,当然也可以是政治力量。所以这次大选华人主动出击,参与助选的行为我是非常认同的:重要的不是你站在哪一条队,而是展现能够左右选战结果的政治力量,这才是华人赖以发展的基础。相反,任何一种任凭意识形态洗脑而站队的行为都是政治水准低下的弱智行径。

其实稍微看了看叫兽的个人经历,未免有些可怜他。作为一个数次试图否认和摆脱自己华人身份的“社会活动家”,他的“习得性无助”十有八九也是在成长的过程中一步一步建立起来的。在中国崛起,新华人一步步向前的大背景下,他就像一头曾经被锁链拴住的幼象,完全没有意识到力量的对比总是会转化的,而华人政治家真正的基本盘只有自己。在这种情况下,旧华人的社会认知,一种貌似平等实则歧视的社会认知,只会进一步地被抛弃,最终由新华人引领实现真正的社会平等。旧华人畏畏缩缩的活了一百多年,却连美国这个国家的一点基本精神都没有学到,而这些分明写的很清楚:The land of the free and the home of the brave.

毕竟,大清都亡了,也请你们这些遗老遗少们滚回历史的尘埃里吧。 -------------------

原答案

这个所谓教授才真是把“歧视”二字阐释的淋漓尽致。


user avatar   banfoxianren 网友的相关建议: 
      

根据我司规定,五十人以上猿工群以及五万粉以上微博账号、一万粉以上抖音账号、不论粉丝多少的公众号,不管是因公注册还是私人持有,都必须填表上报。我司不知道知乎。

知乎上骂我司的负面消息比微博上骂的更有道理。




     

相关话题

  学历究竟能决定什么? 
  你觉得自己被迫成长是什么时候呢? 
  40岁以后,会后悔没跟曾经深爱的人在一起吗? 
  为什么上海的豪宅一出来就被人抢光? 
  哔哩哔哩(B 站)有哪些可以推荐的学习 up 主? 
  为什么知乎有部分人是社会达尔文主义者? 
  李彦宏夫妇向北大捐赠 6.6 亿元用于前沿学术研究,将产生哪些影响? 
  为什么清华北大在辩论这种人文竞技活动上没有成为超一流名校? 
  如何看待成都女孩弃港大68万港元奖学金,将去北大读马克思主义理论?如果是你会做何选择? 
  一个男生怎样才算见过世面? 

前一个讨论
被各种创业鸡汤洗脑,有哪些可以让人清醒的创业失败故事?
下一个讨论
有多少女性是过了 35 岁还单身未婚的?生活状态如何?





© 2024-05-1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