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美国暂停履行《中导条约》义务,将会带来怎样的国际影响? 第1页

  

user avatar   gong-ke-75 网友的相关建议: 
      

结论在前—意味着核军控体系的崩溃。

鉴于俄罗斯虚弱的国力维持现有核武库已经是极限,中国必须肩负起维系战略平衡的责任。

为什么?先看看美国有了中导会怎么用?

1.使用中导对中国本土军事目标发动常规攻击:

这种情况又有两种局面:

(1)突然袭击,(2)战争征兆极为明显时或者战争中的攻击。

在(1)种情况下,中国的判断只能是美国进行核打击,不过由于概率较低,可以不讨论 。反正要是美国真疯了我们办法也不多,就目前而言被解除核武装的概率是很大的。未来的话,对策是在美国中导服役之前,提升值班导弹数量,靠西部署,为导弹基地部署反导系统,巨浪3与096进入战备巡逻等。

在(2)情况下,局面将变的复杂。由于中导的踹门性质,第一波突击需要量很大,中国难以确定美国打击的性质是常规打击还是核打击。因为中国的沿海军事基地离沿海经济重心非常近,而且对现代中导的落点判断并非关机点速度那么简单(水漂弹,变轨),中国的核武库又小,核实战情况下被先手摧毁一部分也难以接受。

由于此时中国核力量已经进入戒备状态,美国将面临一个风险即中国开启核反击,因为中国核力量生存力较为可疑,在先发制人打击下很有可能被解除。即使在096服役后,堡垒海域的安全问题也很严重。

另外,如果美国在韩国部署中导,中国将面临美国先发制人情况下被端掉中枢的危险。需要加强指挥系统建设。

假如中国承受大量导弹落地,选择继续进行常规交战。中国将面临一个风险,即核威慑置信度失效,进而怂恿美国启动第一次核打击。这种情况下理性的选择就是在常规打击后求和。

如果中国选择提升核载具数量,靠西部署,并提高中枢抗打击能力(死手系统)。美国对中国进行常规中导打击的风险将降低,但另一方面,中国战略核力量的提升,将导致中国在西太平洋使用战术核武器的倾向增加。

结论:对中国本土的攻击,仍以巡航导弹对沿海浅纵深进行打击较为稳妥。如果大量使用中导,则以剥夺中国核武装为宜。否则的话,应遵循每次少量原则。在少量多次原则下,实战效果差,岛屿部署的情况下面临中国高强度打击威胁。介于中国必将扩充核武库,有引发西太平洋“拌线”对峙的风险(拌线:一线战术平台携带战术核武器,冷战式海战的最高形式)。

2. 对俄罗斯本土的核打击:

美俄间不存在中导层面常规打击,因为即使是常规打击,误判率也是100%(俄罗斯常规战争必败,核武器又多,必须确保置信度)。

对俄本土进行打击,主要风险是将导弹部署在欧洲,使其成为俄罗斯核打击对象,对美欧关系有巨大影响。

军事层面上,对提升美国核致胜能力是有帮助的。不过,核致胜将极大的削弱美国核武库,并导致本土遭到一定程度核打击。由于中国的存在和俄罗斯烂命一条的现状,对俄核致胜本身是没有诱惑力的。

另一方面,如果俄罗斯在荒芜东部部署中导,将提升俄罗斯在东亚平衡中的权重,并有利于俄罗斯打击阿拉斯加反导系统,使其节省出战略核载具。如果俄罗斯在高加索部署中导,俄罗斯在中东的实力将大增。

如果选择对中俄同时核致胜,势必退出削减战略核武器条约。或者说,由于中导具备战略武器的性质和美国基地遍布四海的战略优势,退出中导条约,本身即意味着退出削减战略核武器条约。

结论:对俄方向,理性选择是基于核致胜的威慑继续压迫俄罗斯战略空间,如果不能达到核致胜程度,则利益不大。考虑到对美欧关系的影响和俄罗斯烂命一条的现状,得失尚在两可之间。

3. 对中俄之外国家使用常规中导:

战斧在叙利亚的表现相当糟糕,穿透防空网能力可疑,使用常规中导取代一部分战斧的职能,应属情理之中。

4. 使用反舰中导对中国海军进行打击:

这是个很有诱惑力的选项,能大大提升美海军战斗力。并且在美国海军兵力被大量牵制在西太平洋的情况下,反舰中导可以解放相当部分舰队。缺陷是中国无法从部署地点判断美国中导的目的,仍会导致中国核扩军。

5. 数量与部署:

由于中导具备常规武器性质,部署中导反而需要大数量,虽然大数量会导致不信任,然而小数量必然导致不信任。

如果继续维持削减战略核武器条约的话,美俄间可能达成不在欧洲地区部署中导的默契,但是由于俄罗斯在东部地区部署中导,将使美东亚盟友及阿拉斯加反导系统收到威胁。考虑到中俄联盟的可能,俄罗斯中导介入东亚常规战争的可能性会导致俄罗斯在东亚获得利益。

于此同时,仅在东亚岛链部署中导,其结果是中国即使仍保持最低限度核威慑,也将大量增加战略核载具并靠西部署,下海部署。这种情况下,即使美俄达成不在欧洲部署中导的默契,由于美国战略核载具相当一部分被中国牵制,也将造成美对俄核威慑能力下降,进而鼓动俄罗斯的冒险行为。

6:结论:

美国退出中导条约的最终结果。将是美国扩充战略核载具数量,以继续维持核平衡,避免中俄掌握升级主动权,以维持其核威慑与核保护的可靠性。如果美国不选择扩充战略核载具,那么为了维持平衡,就必须极大提高其反导能力。简而言之,星球大战。

无论是核扩军还是星球大战,都意味着核军控体系的崩溃。


user avatar   tang-ji-ke-de-54-11 网友的相关建议: 
      

2019年5月23日与5月28日,美国战略与预算评估中心(CSBA)网站先后发布了题为《收紧链条:在西太平洋地区实施海上压制战略/Tightening the Chain:Implementing a Strategy of Martime Pressure in the Western Pacific》与《平衡竞争环境-在后INF世界重新引入美国战区导弹/Leveling the Playing Field:Reintroducing U.S. Theater-Range Missiles in a Post-INF World》的报告。两份报告的要点如下:

在第一份报告中,为应对中国在西太平洋地区的“活跃”行动,CSBA提出一项海上压制的军事战略,其中包括一个新的“由内而外”的防御作战概念。这一战略和概念要求在第一岛链沿线部署精确打击网络,特别是陆基反舰和防空能力。

该报告提出了强化第一岛链的前沿部署,将中国周边地区的美军及其盟友的力量分为内线与外线两类,前者沿着第一岛链部署,以日本、台湾、菲律宾为主,主要依靠陆基导弹进行区域拒止战略,阻止中国海空军进入西太平洋或印度洋;美军的海空军主力则部署在第一岛链之外的外线区域,承担支援内线部队,以及远程打击的任务。该报告响应了国防战略委员会的要求,通过“发展新的作战理念以获得战略优势”,包括“建立前沿部署的纵深防御态势”,在印度-太平洋地区遏制中国,为迎接大国竞争做好准备。

海上压制战略要求在第一岛链沿线建立高生存能力的精确打击网络,增加美国及盟国的陆基导弹数量,并辅以海军、空军、电子战以及其他能力。部署在第一岛链沿线的地面部队将为抵御来自中国的攻击提供保障。使用陆基部队对抗进攻将解放美军水面舰艇和战机,以执行更重要的任务。舰船和战机可以在第一岛链以外威胁较小的环境中作战。填补前方防御的缺口,并利用陆基攻击网络创造的机会。

该战略在威慑、战争和长期和平竞争等不同时期具有明显的优势。通过说服对手,使其相信通过“侵略”获得利益的过程终将失败。

因为“距离与时间的暴政”,地处第二岛链的关岛距离西太热点地区距离太远,美军无法及时应对解放军的A2/AD体系,所以有必要强化第一岛链盟友的军力部署,作为消耗中国军队力量的缓冲

美军眼中解放军火箭军DF-26导弹的射程范围

为了支持海上压制战略,CSBA提出了新的作战概念——“由内而外”的防御概念,利用西太平洋地区的地理位置优势,创建了一个A2/AD架构,能够削弱、迟滞和拒止对手的力量投射。在假设的对华战争中,美军及其盟友的军力将分成内外线部队,相互依托、相互支援

这一概念要求美军在中国导弹的射程内生存作战。陆基反舰、防空和电子战能力构成这一作战概念的支柱。虽然空军和海军部队具有战略与作战机动性的优势,但陆上和陆上两栖部队具有生存能力的优势。地面部队可利用地形进行隐蔽和分散,迫使敌人获得精确的目标,消耗大量弹药进行攻击。两栖部队可制造和利用时间和地理上的不确定性,使敌人付出代价。

该作战概念结合了具备杀伤力和弹性的内线部队,能够在高度竞争的环境中战斗和持久,以及灵活的、远程的外线部队,能够从对峙距离或穿透A2/AD网络进行作战。内外线部队结合一起,可以在西太平洋地区建立一个反应灵敏、但仍有生存能力的纵深防御体系,能够在冲突开始时迅速遏制中国的“侵略”。

内线部队:内线部队可利用该地区的海上地理优势,迅速在第一岛链沿线和岛内采取分散、有弹性的姿态,形成初步的防御屏障,可能立即对中国的军事行动构成挑战。机动和分散的地面部队以及两栖部队将成为内部力量的核心。内线部队主要发挥三个作用。首先,将对空中优势、海上控制和信息优势展开争夺。第二,内线部队会攻击中国的投射力量,以拖延、拒止其通过“侵略”来实现目标的过程。第三,削弱中国的关键系统,从而在中国的A2/AD网络中造成缺口,让外线部队得以利用。

外线部队:外线部队主要由空军和海军部队组成,将提供一个灵活敏捷的元素来支援沿着第一岛链排列的内线部队。美军绝大多数作战力量将驻留在外线部队中。外线部队可在第一岛链支撑内线部队建立的防御屏障,并在第二岛链提供纵深防御。必要情况下,外线部队可以向前猛冲,填补由于美国无法进入盟国或伙伴国家的领土或中国攻击造成的内线部队防御屏障的任何缺口,还可以利用他们更大的机动自由来执行其他优先任务。

在美军的对华战争作战构想中,部署在第一岛链上的陆基导弹系统将是关键的一环

美军设想由第一岛链部署的中导系统打击中国本土内陆纵深的目标

该报告认为,相对于中国,美国的一个持久优势是有能力组建一个由盟友和伙伴组成的联盟以支持军事行动。理想情况下,海上压制战略是一项综合战略,在不同程度上包括地区盟友和伙伴国家。在这种情况下,“由内而外”的防御概念也可作为一个联合概念。盟友和伙伴可以发挥三个关键作用。首先,可以在和平时期的竞争或冲突中为美军提供基地和进入其领土的通道。其次,盟国和伙伴国家的力量可以带头对抗中国在武装冲突水平以下的强制行动。第三,在与中国的军事冲突中,盟友和伙伴国家的军事力量可能会增强美国的力量。

日本:作为美国最亲密和最有能力的盟友之一,日本可以作为该战略的北方支柱。作为一个靠近中国的前线国家,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日本自卫队可以与美国军队一起作为内部和外部力量的一部分开展行动。

菲律宾:对该战略最重要的是美国作为常规力量可以可靠地进入菲律宾,以及进入飞机跑道、港口和其他用于储存国防装备和物资的设施。进入菲律宾领土将使美国地面部队能够在那里部署多领域的能力,与中国在南海大部分地区,甚至是台湾海峡的军事行动展开竞争,还可以保卫通往关岛和第二岛链的南部通道。

澳大利亚:和日本一样,澳大利亚也是美国最亲密、最有能力的盟友之一。澳大利亚可以作为海上压制战略的南锚。在和平时期,其强大的ISR能力可增强南海和更大区域的态势感知能力,帮助周边国家对抗中国低于武装冲突水平的恶意行为。在冲突中,澳大利亚强大的空军和海军力量可以增强美国的外部力量,而其不断增长的潜艇力量可以作为内部力量的一部分。澳大利亚还可以在北部岛屿部署远程ISR和陆基精确打击能力,加强第一岛链防御屏障。此外,澳大利亚可能会利用其与东南亚国家的强大关系,增强其实力,降低进入这些地区的门槛,减少美军在关键时刻被拒之门外的风险。

但目前也存在一些主要挑战。首先,太平洋地区没有类似北约的组织。美国在印度-太平洋地区的联盟是双边的,每一个盟友和伙伴都会对涉及中国的各种突发事件做出不同的贡献。此外,由于没有一项地区集体安全协议能自动让美国的盟友和伙伴参与进来,因此军事贡献或进入该地区并非易事。美国不应将其战略的成功押注于进入盟国或伙伴国领土的单一点。其次,由于不同年代的装备以不同的标准装配,出于安全考虑,与所有盟友和伙伴国家实现高水平的互动和凝聚力仍存在困难。


总之,海上压制战略设想部署灵活的军事力量,为美国及其盟国带来作战优势。美军方必须通过在有争议的反介入/区域拒止(A2/AD)环境下更有效地行动,提高其抵御侵略的能力。这一战略利用了美国的地理优势,将第一岛链内的岛屿转变为能够抵御中国攻击的防御据点,部署在这些岛屿上的移动导弹将很难被中国定位、跟踪和摧毁。为在这种情况下维持军事行动,中国将不得不耗费更多物资,承担更多风险,投入更多时间,从而削弱其希望通过快速突袭获得的优势,为美国及其盟国抵御中国“侵略”争取最有利的态势。该战略还利用了美国的同盟关系,要求在包括战区打击行动在内的敏感军事计划上深化与盟国的合作,这也是美国与中国长期竞争中最重要的优势。深化合作将增强联盟决心,提高联合效力。


从长远来看,这一战略将中美政治军事竞争引向对美国及其盟友有利的方向。但从消极的方面看,也将推动中国将竞争转移至经济或外交等其他领域。中国可能会施加非军事压力,尽管存在风险,但该战略是应对中国未来崛起的可行且成熟的方法。


在第二份报告中,CSBA认为既然美国已经暂定退出1987年的中导条约(INF),那么现在应该认真探讨陆基战区导弹部署问题。

在欧洲前沿部署的陆基战区导弹系统(中导系统)与高超音速武器对俄罗斯本土的战略威慑


陆基战区导弹系统(中导系统)在中俄周边前沿部署的覆盖范围

针对中国、俄罗斯、朝鲜冲突部署陆基战区导弹系统的作战构想

在这项研究中,作者探讨了陆基战区导弹对美国国防战略的潜在战略性和作战贡献。他们还批判性地评估了反对部署此类导弹的论点。再次,他们详细分析了针对中国、俄罗斯、朝鲜冲突部署陆基战区导弹系统的作战构想。最后,他们估算了近期和中期部署战区导弹的各种方案的成本。这项研究指出,战区导弹虽然花费不多,但部署它将使美国能够重新获得战略选择,重新获得军事优势并增强阻止大国冲突的可能性。

值得注意的是,为解决作战力量不足及“作战-存在悖论”问题,该报告建议将地面作战力量更好地融入亚太地区的前沿防御战略。同时指出,此前在探讨对华国防战略时,美军地面力量尤其是美国陆军多扮演支援角色。原因在于人们认为中美之间的冲突或将发生在海上或空中。如果美国选择部署陆基机动导弹部队对抗中国,就将会从中获益。例如,前沿部署的陆基机动反舰导弹会有助于强化美军在冲突中的海上拒止能力,包括守护海上咽喉要道及攻击公开海域的目标。

其中,防御海上咽喉要道可以阻止对手的水面舰艇突破第一岛链,避免对手包围日本这样的盟国,同时防止对美军向该地区投放的增援力量构成威胁。而攻击公开海域的目标则包括打击敌方试图夺取争议领土或干扰地区海上运输的任何水面或两栖舰艇。此外,前沿部署的地对地导弹也可用来实施纵深打击,对敌方领土上的关键武器系统或支援基础设施构成威胁。总之,陆基机动导弹的高生存性和有效性增加了美国可以依赖的作战力量的数量;进而提升了美国的威慑力,降低了地区爆发危机的风险。一旦这些武器装备永久部署到盟国领土,就可以向盟国发出强烈的安全承诺信号。

综合两份研究报告的内容分析,我们可以发现陆基战区导弹系统(中导系统)在其中都起了很大的作用,占据了相当大的篇幅。可见,这才是美国退出中导条约的真正意图:

其一,在军事上,美国打算用中导系统在中俄朝周边进行前沿部署,以便填补自己陆基中导这块的力量空白,低成本威胁中俄朝本土(例如美军可以用前沿部署的携带核弹头的中导打击中俄朝,根本就不用动用洲际导弹)

其二,在政治上,美国打算将中导系统部署在中俄朝周边的盟友领土上,以此将盟友牢牢绑在自己的战车上,迫使中俄朝周边的盟友站队。最坏情况下,也可以用中俄周边盟友领土的毁灭换取中俄本土的毁坏,美国自己的本土则完好无损,算是一本万利的买卖

其三,在经济上,美国重新研制部署中导,这将给相关军火商创造新的订单与利润增长点;此外,之前美军的空海一体战构想中并没有包括美国陆军,这让其分外眼红。美国退出中导条约后,美国陆军不仅可以重新研制与部署中导,还可以在国防预算中分一杯羹,不让海空军独占鳌头


user avatar   yu-peng-3-53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关于中导条约与中国的关系,我们在14年就已经进行了一个大致的逻辑推测,结论是,按照现有国力对比情况,该条约废弃是迟早的事情。首先我们要明确,该条约是美国与其战略对手在战略毁灭能力相持不下的产物,该条约的稳定作用完全寄托于签约双方的战略毁灭能力平等的前提下,包括但不限于核武器毁灭能力。如果任何一方暴露出其国力不足以支撑对对方的毁灭性打击能力,则美俄核军控必然失衡,双方的约束性条约必然会在不太远的某个时间点失效。

这是国力失衡带来的必然结果,与崛起力量无关,仅在新的崛起力量能够替代签约的一方后才会重新发挥效果。

因此,在中国具备反击毁灭美国战争支撑能力之前,中国不适合介入该条约,也不必为该条约失效负担什么心理压力——这纯粹是美俄两国国力对比的结果,(在具备反击毁灭能力以前)中国仅仅只是废弃该条约的借口之一而已

所以我们没必要为该条约的承续或废弃做过多表露,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就可以了。




  

相关话题

  为什么游泳入门中国基本上是蛙泳,美国则是自由泳? 
  腾讯、阿里为何被美国列入「 恶名市场 」名单? 
  如何看待赫鲁晓夫之子在美国去世,死于头部枪伤? 
  如何看待美国医生的年薪几十万美刀,美国人民不愤怒么?不发表抗议么? 
  如何看待港中大学生唐立培的言论? 
  如何看待美联航 UA3411 航班暴力强迫乘客下机事件? 
  为什么很多人说小布什智商不高? 
  如何看待中国与梵蒂冈建交达初步结果? 
  印度驻香港总领事表示:希望中方帮助抑制防疫物资价格上涨,对此你怎么看? 
  如何看待迈阿密公寓倒塌事故救援的进展迟缓? 

前一个讨论
假如有国家研发出碾压核武器的超级武器,世界的格局会变成怎样?
下一个讨论
美国为什么要针对中国?





© 2024-11-24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4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