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群众史观更有说服力。
比如曹操屠徐州,就是一个简单的群众投票的结果。
曹操军的群众投的时赞成票,徐州群众投的的时反对票。除了这两拨之外,当时世界上其他所有的智人投的时弃权票。最后,曹操军的群众的票数占了上风,徐州群众被杀。
这个模型还可以更复杂一点,给所有投票的人加个权重。
曹操军是军事上的胜利者,投票权重自然高,徐州战败区的群众是失败者,投票权重低,难以驳倒曹操军的提案,被杀。那些徐州没有被曹操攻克的地区,虽然没有战败,但力量延伸不到战败区,所以权重是零,或者根本不care战败区的群众,权重也是零。其余地方的智人同理。当然,就算在战败区,也不排除某些家族实力巨大,虽然战败,但权重依然很高。他们可以重新提出自己不能死的提案,只要曹操军中没有足够的投票反对这种提案,这些家族也可以活下去。至于战败区的其他人,既没有力量反对曹操军的提案,也没有力量提出新的动议,也无法从别的智人区域拉来有权重的投票,最后只能被杀了。
提醒一点,用群众史观分析历史时,切忌把群众当成整体,理论上分的越细越好,但分的越细,计算量越大。一个好的平衡点时找个宏观小微观大的群体,作为分析的单元。很多时候,阶级是个不错的单元选择。
你们有见过关于复杂“动力系统”的一些图像嘛?里面有各种各样的中心点,鞍点,结点,高阶奇点......有些受到条件的影响发生变化,有的一直稳定存在。你猜“英雄”到底是指其中哪一个?
赫拉克利特说“万物皆动”。面对“人类历史”这种高阶混沌动力系统,无论是“人民”还是“英雄”史观大概率都只是某种极为粗糙分类法的一体两面。我不相信创造一些说法,喊几句口号,这样就能对人类的发展有什么有效的指导或者预言作用。硬要我说,我会说人民都是骰子,英雄是一批出了点老千的不均匀而且能释放磁场的骰子,世界在整天掷骰子。新的事物应该出现,但我不知道是什么时候。
主要看解释历史时所处的立场和动机吧?
如果是要强调“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或者“天降伟人”这些,那么无疑“英雄史观”更有说服力。
但如果要强调“人民的力量”和“历史潮流”这些,那么无疑“群众史观”是更有说服力的。
可这两者本身也不是孤立和对立的,所谓“英雄”和“群众”本来就是一体的。
“英雄”更多是那些加速了历史的“良性转向”(加快了社会进步进程)的人,反之就是“历史罪人”,是被历史进程和各种社会条件筛选,推到了风口浪尖的那部分“群众”声音的代言人,不同的“英雄”,背后依靠的是拥有着各种不同诉求的群众们。
而“群众”是“英雄”们诞生的土壤,或者说“大环境”,没有一定的群众利益诉求,也就没有了特定的“英雄”。
同时,“群众”也是“英雄”实际执行自己想法和历史方向选择时所必须依赖的存在(就像任何重大决策,都是基于一定的社会群体利益诉求的,也都不可能只是一个人做出来的,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去执行,没有了这些执行决策的“群众”,也就没有了所谓的“英雄事迹”),所以“群众”对于“英雄”来说并不是可有可无的工具人。
而“英雄”本质上是在“群众”的历史大势中,正好立于潮头,起到了一定“指南针”或者“灯塔”作用的那部分比较“先知先觉”,或者正好具备各种条件,甚至只是正好处在那个关键位置上的人,即所谓“站在风口上,猪都会飞”(就像很多历史人物都是当时的高门大户,或者一方富豪,没有一定的社会条件,筛选不出各种“英雄”来,真正白手起家的“英雄”是很少的)。
“英雄”本质上是各种“群众”声音的代言人,也就是说,无论多么神奇和高瞻远瞩的“英雄”,也不可能真的超越自身所处的时代,本质上仍是自身所处时代里诸多群众利益诉求中代表某一派的“代言人”。
单纯地强调“英雄”或者单纯地强调“群众”,将两者割裂开来,多半都有话题外的隐含目的,是一种刻意的引导。
英雄和事件的出现是结果,而不是原因。
看了很多回答
深刻的认识到【唯物主义史观】在一些人嘴里,只是【口号】而已。
都没有说服力,有功劳都是群众的,出了事都是英雄背锅,最有说服力
说服力并不重要,背后隐藏的东西才重要。
无利不起早,天天熙熙皆为利来,这两种观点背后的目的都是为了争夺蛋糕。
英雄史观,说的是英雄人物、精英创造了历史,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目的就是想说,英雄人物,帝王将相,人民富豪,精英们应该坐天下,掌控天下,拿大块蛋糕。
群众史观,说的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创造了财富,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目的就是想说,人民群众应该坐天下,掌控天下,平分蛋糕。
前者为精英争利,后者为群众争利。国际歌说劳动群众创造了世界,就是给劳动群众争利。
在利益面前,没有调和商量的余地,也没有真理,什么说服力,都是狗屁,蛋糕才香喷喷。狼要吃羊,羊不想被吃,双方都不需要讲理,讲理没有用。谁说的是真理?羊说的是真理,说得口干舌燥,狼会承认吗,有用吗?羊要么让自己强大,把狼干掉,不被狼吃;要么认命,被狼吃,说一句话都多余。作为人民群众的一员,你愿意相信精英创造历史还是愿意相信群众创造历史?
资产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剥削地位,维护自己人上人的生活,居然还说财富不是雇工的劳动创造的,而是资本家的商品买卖创造的。资本家把雇工造的一台电脑卖到8000块,资产阶级就说是资本家创造了财富。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的,就是给资本家争夺利益,想说资本家把这8000块装腰包里是合理的,穷人不要眼红,不要仇富。
作为被剥削阶级,剥削阶级的话,我们一句都不要信,不信谣不传谣。他们那里天花乱坠,咱这里雷打不动地盯着蛋糕,他们多拿就不行。
这两句话我觉得可以很好的回答这个问题:
“领袖来来去去,人民却是不朽的”。
“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
接下来有必要反驳一下 @金吾 的回答:
斯大林把除自己外的、列宁的同志们都打成了叛徒,这种行为比赫鲁晓夫献祭了斯大林一人来保住所有人还愚蠢。
能在短短47个字里出现这么多糟点也算本事。
首先,斯大林是把除自己外的其他列宁的同志们都打成了叛徒吗?当然不是,哪怕只看过《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都不会说出这样的话:
这里明明说的是“布哈林派-托洛茨基派”,难道布哈林派-托洛茨基派=除斯大林外列宁的所有同志?
当然这个可能不够直观,那么直观的材料在这里:
这些人里总不会一个列宁的同志都没有吧?
另一方面,那些被“打”成叛徒的人也未见得就曾经是列宁的同志,就比如托洛茨基本人,作为“1917年入party”的,擅长于中央作对的“老布尔什维克”,列宁不止一次地用嘲讽的语气评价托洛茨基:
直到列宁临终前都不忘提及他:
托洛茨基同志,正像他在交通人民委员部问题上反对中央的斗争所证明的那样,不仅具有杰出的才能。他个人大概是现在的中央委员会中最有才能的人,但是他又过分自信,过分热衷于事情的纯粹行政方面。
同样,即使是那些曾经是列宁同志的人,也很难说斯大林是“安”给他们罪名的,就连将莫斯科审判称为“作秀”的梅德韦杰夫的书中也提供了这样一些信息:
事实上,存在阴谋集团在当时的苏联党政军高层中是被当成事实的(随着档案材料的陆续解密,越来越多的俄罗斯历史学家,也包括一些西方历史学家也开始部分甚至全部认可莫斯科审判并非作秀的说法):
另一位见证了大清洗的重要人物评价道:
哪怕是当年“大清洗”的“受害者”之一的阿尔克斯尼斯的孙子在获得特许查阅有关档案之后,也得出了相同的结论,而这些档案直到今天都未完全公开。
同样值得一提的是,列宁本人是支持清党行动的。在国内战争结束后不久,布尔什维克就进行了一次大规模清党:
【俄共(布)】面对党员数量急剧增加,特别是自从党成为执政党以来,党内不可避免地混进了一些追求个人名利地位的异己分子,产生了党的队伍不够纯洁、党员素质良莠不齐的现象……1921年6月21日通过了《关于党员审查、甄别和清党问题的决议》……结果共有159355人被开除出党,竟占到当时党员总数的24.1%。
列宁高度重视清党工作,将其称为“严肃而重要的工作”:
即使在病中,列宁也未忘记过过问使党和国家“清洁”的工作,有许多档案材料可以证实这一点:
至于说什么赫鲁晓夫“牺牲斯大林一个人”更是瞎扯。在讨论这一问题时,首先不要忘记赫鲁晓夫在大清洗中扮演的角色:
而在赫鲁晓夫上台之后,他“牺牲”的显然也不止斯大林一个人:
至于什么“保住所有人”,当乐子看就好了。
还有,在肃反问题上建议不要拿教员背书:
专政的第一个作用,就是压迫国家内部的反动阶级、反动派和反抗社会主义革命的剥削者,压迫那些对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破坏者,就是为了解决国内敌我之间的矛盾。例如逮捕某些反革命分子并且将他们判罪,在一个时期内不给地主阶级分子和官僚资产阶级分子以选举权,不给他们发表言论的自由权利,都是属于专政的范围。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和广大人民的利益,对于那些盗窃犯、诈骗犯、杀人放火犯、流氓集团和各种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坏分子,也必须实行专政。专政还有第二个作用,就是防御国家外部敌人的颠覆活动和可能的侵略。在这种情况出现的时候,专政就担负着对外解决敌我之间的矛盾的任务。
在一般情况下,人民内部的矛盾不是对抗性的。但是如果处理得不适当,或者失去警觉,麻痹大意,也可能发生对抗……匈牙利事件所表现的那种范围相当宽广的对抗行动,是因为有内外反革命因素在起作用的缘故。这是一种特殊的也是暂时的现象。社会主义国家内部的反动派同帝国主义者互相勾结,利用人民内部的矛盾,挑拨离间,兴风作浪,企图实现他们的阴谋。匈牙利事件的这种教训,值得大家注意。
首先是还有反革命。有人说,已经没有了,天下太平了,可以把枕头塞得高高地睡觉了。这是不合事实的。事实是还有(当然不是说每一个地方每一个单位都有),还必须继续和他们作斗争。必须懂得,没有肃清的暗藏的反革命分子是不会死心的,他们必定要乘机捣乱。美帝国主义者和蒋介石集团经常还在派遣特务到我们这里来进行破坏活动。原有的反革命分子肃清了,还可能出现一些新的反革命分子。如果我们丧失警惕性,那就会上大当,吃大亏。不管什么地方出现反革命分子捣乱,就应当坚决消灭他。
和一些刻板印象恰恰相反,如果按照某些人的说法来代入,列宁对待“异己分子”远比斯大林要严厉,从这份文件上可见一斑:
莫洛托夫回忆道:
在肃反问题上,我上面引用的资料说的已经很清楚了,由于各种曲解和恶意利用,肃反在相当程度上已经失去了中央的控制,但联共(布)中央并不是单纯地放任叶若夫和赫鲁晓夫等人一味“杀杀杀”,而是在肃反还在进行时就积极开展了平反工作:
还要说明的是,即使是在苏修/新沙俄的标准下,肃反中被镇压的人仍有许多是罪有应得的:
另外不要说这些被驳回者中有滥竽充数的刑事犯,因为想要得到平反是必须提供详细材料的,而这一环节就很难导致会有刑事犯想滥竽充数,即使真的有一些人如此做了,其数量也不会有多少,对整体数字的影响可以基本忽略不计。而且,那些被苏修/新沙俄平反的人中也有一些实际上并不冤枉,只是出于政治需要而被平反(比如图哈切夫斯基案的一众涉案高级军官,我上面已经提到了这个问题)。
@inversioner 为阁下补充几句话吧
如果你看过突变论和复杂系统论,知道“相变理论”类比动力系统的话,就会更清晰。
拿一些比较简单的迭代说,在参数上取某区间时,系统呈现稳定性,在某段区间时,系统呈现混沌性。这可能就是所谓的“时势造英雄”的一个体现,和平时代更不容易出现英雄。因为和平时期的吸引子大多是通常吸引子。
然而这些参数是由谁塑造的呢?
而更值得深思的是:这个动力系统并非只有前进一条路,君不见那非洲的食人族,君不见那复活节岛的石像。止步不前,或是文明倒退都是可能的。
我们会踏上何方之路?
在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应该把英雄和群众明确地分开。
也就是说,瓦特如果属于英雄,则不属于群众。
另外,当我们谈及“就算没有XXX,也会有XXX”的时候,后者不能拥有和前者一模一样的特质,必须抹杀掉一部分。
比如就算没有拿破仑,也会有拿破胎这种说法,这个拿破胎是不能有和拿破仑一样的特质的,不然就只是换个名字罢了。
承认这两个前提,我们才有必要继续讨论:为什么人民所创造的条件就在那,却只有瓦特改良了蒸汽机,只有拿破仑登上皇位?
很明显,瓦特的所有特质(比如想象力,动手能力,人生经历等),这些所有的特质的综合,是他改良蒸汽机的重要条件,缺少一个,都会让人民创造的条件白白浪费。
但我们又不能凭空捏造一个叫“砖特”的拥有瓦特所有特质的人,因为这就是瓦特,只不过是你改了个名字罢了。
因此,如果这个历史事件是必然存在的,那么这个英雄也是必然存在的,是不以人民群众所创造的条件而转移的。
如果不存在这个特定的英雄,这个历史事件就不会发生。
以上。
挺搞笑的提问啊……
斯诺登都过去这么久了,
不会还有人不知道拉登塔利班什么的一开始都是美国资助的吧?
恐怖组织?
美国不管它们,它们发展的起来吗?
大部分恐怖组织不就是美国为了搞俄罗斯或者其他人搞出来的代理人吗?
====================
嗯,对了,不懂的可以去看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