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子是啥么鬼……
一般意义上的“世子”,指的是王公诸侯的嗣子,这通常得满足两个条件——父子相传、原爵承袭。然而宋代的宗室多数根本不能往下承袭爵位。少数可以承袭的,或者并非父传子【1】,或者往下传承的不是原爵【2】,那么又何来“世子”一说呢?【3】
注1:宋代的爵位除了一小部分宗室,以及周世宗柴荣的后人、衍圣公孔氏的后人这样的特例之外,一律不能承袭。而即便在这少数的承袭事例中,在制度上确确实实可以做到“原爵往下承袭”的,实则也只有7个——即嗣濮王(濮国公)、嗣秀王、嗣沂王、嗣荣王、安定郡王、崇义公、衍圣公(文宣公·奉圣公)。
这7个爵位,往下承袭时大致分为三种类型:
一、柴氏的崇义公与孔氏的衍圣公属于独两份儿的特殊存在,其承袭方式也是宋代爵制下唯二的真正以“嫡长子继承法”为原则的。
二、四支嗣王的承袭方式,则是依“长幼之序”以次袭封,也就是先在子辈中长幼相传,都袭过了,再传给孙辈,在孙辈中继续长幼相传,如此一次一次又一辈一辈地承袭下去。当然了,由于嗣沂王、嗣荣王设立得太晚,前者仅承袭了一次,后者更是尚未来得及承袭,南宋就亡了。
三、安定郡王并不像四嗣王那样,仅在某房某支的子孙辈中以次袭封,而是在太祖后代的“属近而行尊”者中以次袭封。从北宋神宗朝到南宋,多数安定郡王为太祖次子赵德昭的后代,少数则为太祖四子赵德芳的后代。另外,安定郡王的承袭不仅几次中断(如在南宋高宗绍兴年间停止承袭了十余年),还有人曾两次袭封(赵令詪,其在1155-1156年和1159-1165年时为安定郡王)。
*******
注2:非原爵承袭的例子,如太宗四子赵元份(先后受封或受追封过冀王、越王、雍王、郓王、陈王、润王、鲁王、商王)的后代——其三子赵允让(英宗生父,后追封濮王)首先袭封赵元份为汝南郡王;赵允让死后,以赵元份长子赵允宁的儿子赵宗谔袭封,为虢国公;然后又改以赵宗谔的弟弟赵宗肃奉赵元份祀,为鲁国公;赵宗肃死后,以其子赵仲先袭封,为鲁国公(徽宗朝又改商国公)……不过非原爵承袭的情况中,有时也会出现“一段时间内原爵承袭”的状况。譬如降袭至“某国公”后,且祖先的王爵国号长期未改,就有可能在一段时间内把这个“某国公”承袭个几代。
*******
注3:宋代提到“世子”,一般是指外国君主的继承人,如高丽国世子。
宋代正式称呼王爵宗室的儿子,我估摸着大约分两种——
一是称爵,不过这经常是后世人对其的称呼,因为不少宗室活着的时候是得不到(或来不及得到)爵位的;
另一则是称官,这恐怕才是更常见的称呼法,因为近属宗室往往在很小的时候【4】就会得到“赐名授官”。
注4:如皇子出生3个月后,近属宗子5岁左右。
另:如果题主问的是类似“皇子”“皇女”那样的称呼,那就是“宗子”“宗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