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埃塞俄比亚在帝国主义四处殖民的时代得以保持独立? 第1页

  

user avatar   tu-fang-jun-sui-s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除了意大利之外,其他列强国都没有吞并埃塞俄比亚的欲望,也没有改变东非现状的想法。埃塞没有被吞并主要是因为政治地缘原因,跟它是基督教国家没关系,也和它近代化改革关系不大。布尔荷兰人的共和国还是说荷兰语的新教国家,在欧洲人眼里比信奉基督教异端的埃塞正统的多,但英国人想要殖民它依然不免一死。论改革,奥斯曼帝国的坦奇马特改革恐怕比埃塞更成功,军事技术达到了欧洲水平,可是依然打不过最弱列强意大利,在意土战争中被抢走了利比亚。

至于什么埃塞是约翰教士王国,欧洲人崇拜尊敬他们,可能中世纪欧洲是这样,近代欧洲人也这样吗?你看看伏尔泰《风俗论》里面怎么评价埃塞“埃塞俄比亚以前被认为是约翰教士王国,他们信奉一种类似犹太教的异端教派。现在处于被异教徒包围之中,是一个衰落的濒临灭绝的民族”


看一下柏林会议后非洲基本瓜分完毕的地图便一目了然。

如图所示,埃塞俄比亚周围主要是三大列强。占据苏丹和乌干达的英国。占据厄立特里亚和意属索马里的意大利。占据吉布提(法属索马里)的法国。

这三个国家之中,英国其实没有吞并埃塞俄比亚的能力,因为英属殖民地帝国的管理方式很复杂,英国对很多地方的统治并不彻底,需要与当地国王酋长联合统治。而埃塞西北苏丹地区,正确叫法应该叫英埃共管苏丹地区。那个地方不但有英国的总督而且有英国保护国埃及王国派出的官吏。英国不能彻底统治该地。而且十九世纪该地爆发了马赫迪(救世主)大起义,一度建立了独立二十年左右的伊斯兰政权。而埃塞南方肯尼亚说是英国殖民地。但英国势力局促于沿海,内地需要和该地酋长合作统治。因此英国对于征服埃塞是力不从心。也没有强烈的动机。

至于法国,法国的管理方式倒是很有中央集权的特点。法国也从来不会嫌弃殖民地贫穷,法国一直热衷于征服异族和传播法国文化。而且殖民地大小官吏以法国人为主,控制力强。但是对于东非角地区,法国没有太多的欲望,只维持了法属索马里(吉布提)这么一个很小的殖民地。目的是保证法国在曼德海峡的存在,保证红海到印度洋的出海口法国有一份利益。

与英国不一样,法国殖民重在传播法国文化,把各种异族吸纳进法国的军队体系和教育体系中。法国对殖民地的控制力也更中央集权化也更强。

因此对埃塞有动机有野心的就只剩意大利人了,意大利的确也满怀热情。想要在非洲建立一个大帝国,征服埃塞俄比亚。在1885-1888厄立特里亚战争中,意大利也一马当先打败了当地酋长和埃塞军队。强迫埃塞俄比亚割让厄立特里亚地区。但是在随后1895年第一次入侵埃塞俄比亚战争中意大利败北。因此意大利征服埃塞俄比亚的计划暂时被搁置了。

不过意大利依然对开拓非洲,征服埃塞满怀热情。意大利曾经在厄立特里亚首都阿斯马拉不计成本的建设了许多美轮美奂的欧洲近代建筑。还在索马里开垦土地,建立农业开垦公司。试图向埃塞展示自己的文明成果,积蓄力量。意大利最后也获得了成功。在1936年意大利第二次入侵埃塞而且吞并了它。埃塞其实也被殖民过。只不过对它有征服欲望的列强国意大利太弱。被列宁笑成是“穷人帝国主义”。对它的征服一直不顺利,只短暂的统治了埃塞1936-1941年五年而已。


厄立特里亚首都阿斯马拉,有很多美丽的古典风格建筑。在意大利眼中,征服其他民族,建立殖民地不完全是为了利益。也是展示自己是文明民族,有能力改造其他民族的文化,“教化”蛮夷。

而想要入侵东非角的列强国还有俄罗斯(沙俄苏联)。沙俄的哥萨克曾经在索马里建立过殖民据点,不过很快就被赶出去了。后来二战后的苏联也表示对意大利殖民地有想法,要求在索马里或是厄立特里亚划一块托管地给苏联。但被英国无情拒绝,英国深知沙俄和苏联远比弱鸡的意大利更强大也更危险。因此宁愿让菜鸡意大利继续在东非呆着。最后在英国支持下,厄立特里亚划归埃塞俄比亚,意属索马里竟然交给战败国意大利托管,继续统治。

因此埃塞俄比亚保持独立并不奇怪,原因就是它的政治地缘太好,有野心有实力吞并它的大国只有最弱的列强意大利。如果埃塞俄比亚在南非,它的下场恐怕就和英勇的布尔荷兰人和祖鲁黑人一样,被英国无情征服。


user avatar   ma-qian-zu 网友的相关建议: 
      

@孙绿 的错误在于,来知乎只想“炫耀”一个存量不大的信息库,不肯遵守知乎规则,为问题“定做”答案。结果,很多时候明明是历史问题,因为手头只有几张地图,非要扯成地理回答。这次几乎是纯地理问题,结果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非要秀历史。我花10分钟,替你们地球知识局搜几张图。

首先,下面这张图上,你能不能一眼找到埃塞俄比亚?

如果上面这张图还不够清楚,请看下面这张,相对颜色变了一点而已:

非洲虽然号称高原大陆,但海拔分布非常均匀,缺乏高山险阻,只在东非大裂谷附近有明显的褶皱。形成了一个军事上难以克服的地区。换句话说,这里是非洲的西藏,是北京的门头沟,是广东的海陆丰……天生就是非洲最难以入侵的地区。

其次,非洲地形相对平坦,又横跨赤道,结果就是大多数地区并不适合农耕,起码在铁器廉价化之前不适合。看下面的图,沙漠和热带草原气候占据了大半个非洲,这都不是适合集约化农业的地方。沙漠不必说,草原是干湿两季,旱涝分明——如果能修水库倒也不是大问题,但一马平川的季节河漫滩又如何修水库呢?到现在平地起高坝,搞平原水库都是大忌讳。

所以,除了北非之外,非洲农业人口大多集中在雨林和山脉区——到现在依然如此。

雨林地带的高效率开发,是铁器廉价化之后的事情——这一点在欧洲也不过1000年。大航海时代后欧洲人搞三角贸易,西非大量进口的商品也是铁器。所以西非雨林附近的农业文明水平也不太高,对抗不了周围的干旱区游牧势力。等欧洲人扛着火枪登陆的时候,草原轻骑兵已经没什么威胁了。

最后只剩下山地,山地的(相对)好处是气候凉爽,微地形有起伏,可以存住一定的降水,哪怕是小水利工程也有效。而且气候垂直分布,炎热干旱地区的居民往上爬几百米就有适合农业的环境。埃塞俄比亚借助多样化的凉爽气候,向中国美国欧洲——包括荷兰——出口大量鲜花,是非洲鲜花出口第二大国。第一大国是谁呢?

就是上面气候地图中,埃塞俄比亚下面那一小块深色山地气候,肯尼亚。可见山地农业大有可为。东非山地在很长的时间里,都是热带大陆上的文明“岛屿”

文明水平相对高,地形相对崎岖,还有相对稳定的农业基地,在入侵浪潮中能挺住不稀奇。这是我的基本解释。

但回到问题本身……设置的前提条件就有逻辑不足,要不是地球知识局带了一波有偏差的流量,这个问题应该编辑一下再答才是。

先看我之前的回答:

非洲的平均高度并不如亚洲,但高度分布非常“均匀”,即没有太多的高山,也没有太多的沿海平原,而是整体抬升。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尤其如此。这意味着三点:

1 大多数河流在海岸附近都会经过巨大的落差,产生急流或者瀑布,阻止船只进入内陆。
2 河流密度低,能进入内陆的通道少。
3 几乎没有曲折的海岸线和海湾(造山运动少)。

欧洲的第一波扩张是非常依赖于水路的。殖民者没法坐船深入内陆,少数沿海平原又被原始森林包围,不断有传染病侵袭——这非洲的传染病既有原始森林菌群,又包含发达农业文明积累的病菌,可比美洲厉害多了。所以殖民者在铁路出现之前始终只能保持一些海岸据点,没法开辟广阔的控制区。直到19世纪末,大清都快亡了,欧洲列强才瓜分距离自己最近的这片大陆

简单地说,一直到1890年,非洲大多数地区甚至不属于某个特定的“势力范围”。而独立国家的抵抗,一直持续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比如说1904年德国的殖民首府还被当地军队围攻,1912年法国才打败乍得东部的瓦达伊王国。埃塞俄比亚在1896年击败了意大利,到此才能说埃塞俄比亚是唯一(不考虑美国搞的利比里亚)独立的非洲国家。

但这个荣耀也没有保持很久,1935年,墨索里尼卷土重来,几个月就搞定了埃塞俄比亚。要不是中间隔了一场世界大战和一次经济危机,估计被征服的时间还要早。所以,埃塞俄比亚在帝国主义真正开始殖民非洲之后一两代人也就挂了,比其他非洲王国抵抗的时间并不长太多。这个成绩值得一说,但也不算抵抗历史潮流太久的中流砥柱

那……马前卒前面铺排了那么多的地理因素,岂不是自打脸?

这就要说起欧亚大陆对非洲连续数百年的征服了。埃塞真正抗住的不是欧洲工业化以后的短暂殖民瓜分狂潮,而是火器时代连续几个世纪的进攻压力。从这个角度说,扩展一下“帝国主义”的概念,问题还是有意义的。

前面提到,非洲内陆缺乏发达农业文明,又有地理险阻,欧亚大陆深入非洲远征的兴趣不大。

但是,到了火器时代,一方面不太大的军队也很有战斗力,另一方面,黄金和奴隶资源的价值越来越高,靠近非洲的欧亚文化圈(而不是欧洲人)对非洲内陆发起了频繁的远征。我举几个例子:

西路进攻:

一直到近代早期的16世纪,桑海帝国都是西非地区最强大的国家。这个帝国虽然远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西部腹地,却一直以富庶文明四方。从欧洲各国到东方的伊斯兰圣地麦加,都流传着富甲一方的黑人君主传说。但在1591年的3月到4月之间,仅仅4000名南下的摩洛哥士兵,便将这个帝国一举捣毁。

1578年,篡位上台的摩洛哥新君主艾哈迈德就是利用这些资源,在三王之战中击败了来势汹汹的葡萄牙远征军。此后,已经不再有北方与东方威胁的摩洛哥人,终于可以将目光朝向南方的桑海。

1591年,精心准备后的摩洛哥军队开始从首都马拉喀什南下。这支军队的主力是由当年在三王之战中被俘的欧洲雇佣军战俘和投诚的背教者组成,人数不过2500,主要用进口的火绳枪和剑装备自己。他们是摩洛哥军队欧化与奥斯曼军制结合的产物。1500名传统的摩尔轻骑兵负责侧翼掩护和压阵。这些早就装备了火绳枪的沙漠轻骑兵是1578年战胜葡萄牙军队的重要功臣之一。远征军还不忘带上8门从英国进口的大炮,负责攻城和火力支援。

中路进攻:

在1811年到1831年的二十年时间里,阿里打着奥斯曼帝国的旗号进行扩张。此时的奥斯曼帝国痛感各属地的分崩离析,却又无法有效应对。帝国的统治者也深知阿里的能量与雄心,试图利用他去平定一些更加混乱的地方——而这也是阿里愿意做的。1811年,阿里秉承奥斯曼素丹的旨意进入阿拉伯半岛,打击当时正在兴起的阿拉伯民族主义力量。在经历了约十年的苦战后,阿里终于控制了阿拉伯半岛,由其长子易卜拉欣任汉志总督。

紧接着,阿里又将矛头对准埃及南面的苏丹地区,他希望能从这里获得改革和对外战争所需的财源和兵源。1820年,阿里以追剿马木鲁克残余分子为由,派遣三子伊斯梅尔溯尼罗河而上侵入苏丹。沿途进军的过程可谓顺利,伊斯梅尔征服了苏丹的芬吉王国和达尔富尔王国,控制了苏丹的大部分地区。但是,苏丹各族群的反抗却此起彼伏,并导致伊斯梅尔身亡。震怒的阿里实施了报复,但仍无法彻底平定苏丹。

东路进攻:

17-19世纪,东非印度洋沿岸有一个阿曼苏丹国,是海上强国……强到什么程度呢?能组建舰队,把大航海时代杀过来的葡萄牙人赶回去,占领了肯尼亚蒙巴萨等一连串的印度洋港口,国土从巴基斯坦延伸到南非,现在中国努力开发的巴基斯坦瓜达尔港,当年也是阿曼帝国的海外领地。19世纪的时候,阿曼苏丹和暂时忙于列强争霸的英国一度平起平坐谈条约,为表示诚意送给英王威廉四世一艘74炮战舰!还派使节到法国和美国谈通商协定。

为了保证印度洋的贸易利润,赛义德·伊本·苏尔坦迁都到桑给巴尔,就是莫桑比克外海的岛屿。后来两个儿子一个称阿曼苏丹,一个称桑给巴尔苏丹,都凭借舰队称孤道寡,到1890年才被英国控制。在19世纪大多数时间里,大清要是和南部非洲拼海军,怕是也占不到什么便宜啊。(和北非就不要比了,埃及阿里在19世纪早期能造战列舰,质量不比欧洲国家差,敢和欧洲联军打海战)

三路进攻,西路直接越过撒哈拉沙漠,中、东两路从左右绕过了埃塞俄比亚。这种持续几百年的文明碾压,为什么埃塞俄比亚能顶住呢?

还得回到最初的地理分析。

非洲相对欧亚大陆落后,这一点是总的历史大背景。在这个格局下,相对落后的非洲有一个发展矛盾——和发达地区地理上接近,容易被入侵;和发达地区地理上远,落后程度会越来越严重,最终还是个崩盘。比如说,北非属于地中海文化圈,自古以来文化程度就不低,很多罗马皇帝就是北非出身,带有沙漠或黑人血统,但在殖民时代北非纷纷沦为欧洲列强殖民地。而西非中非和欧亚文明之间隔着海洋大漠,固然受到了地理环境的保护,但也因此越来越落后,最后被一波征服。

埃塞俄比亚的好处是,一方面离欧亚大陆不远,海路陆路都比较通畅,可以引入先进的技术和文化,另一方面山地崎岖,不容易被入侵,所以在独立的情况下保持了很不错的组织度,当欧亚大陆发起强势扩张的时候,抵抗也很强。(亡国之前有40万军队)在某种程度上说,埃塞俄比亚和瑞士有一定的相似性。

所以在几百年的征服中,埃塞俄比亚保持了相对独立的状态,不怕北方-东方的征服。即便到了工业时代,地理险阻不那么重要了,埃塞俄比亚也能比其他非洲王国多抵抗几十年。

相关内容:


user avatar   daruqai 网友的相关建议: 
      

很多回答都没有注意到一个基于文明冲突论的事实,埃塞俄比亚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国家,并且与西方国家长期以来保持着友好的外交关系,在西方国家眼中是一个一定程度上的文明国家,和其他未开化的部落不同。埃塞俄比亚主体民族阿姆哈拉人自认以色列子孙,是白人,皮肤被高原阳光晒黑,不是黑人,黑人在埃塞俄比亚同样受鄙视。

论内部形势,很少有比埃塞俄比亚更糟糕的,国内主体民族阿姆哈拉人的各地区领主割据,第一个统一国内大部分地区的皇帝提奥多罗斯二世很快失败,随后的皇帝约翰尼斯四世战死沙场,孟尼利克二世作为先帝的女婿继位(太子早死),由于出身南方(基督化较晚),很受北方(正统)领主们的鄙视,宗教相同、语言类似的提格雷人离心倾向很重;游牧的加拉人(奥罗莫人)很多信奉伊斯兰教,从南到北和阿姆哈拉人冲突不断;西面有苏丹马赫迪运动,梅特马战役,皇帝约翰尼斯四世兵败战死;东面的索马里人也经常圣战。阿杜瓦战役以后,班师回朝的孟尼利克二世大军途中由于征粮等问题还和加拉人部落大打一场,损失惨重。

论及资源匮乏,19世纪后期非洲的资源并没有被大规模勘察,只有热带沿海地区的种植园、南非加纳等地的黄金、还有奴隶、象牙这些资源比较具有现实的经济意义,受欧洲人的关注,其他稀有金属、石油等矿产当时还没有被发现。

至于宜居条件,埃塞俄比亚是非洲少数适合农业的地区,比起疟疾流行的热带雨林、黄热病肆虐的西非、采采蝇要人命的东非,埃塞俄比亚高原虽然有一些高原反应,但是气候温和宜人,没有太多的热带病,而且土地比起其他地方更适合谷物种植,其实更适合欧洲人移居。

在欧洲对外扩张的初期,欧洲人一直在希望能够找到传说中的“约翰长老国”,和欧洲人一起东西夹击奥斯曼帝国,找来找去,最后发现只有埃塞俄比亚信奉基督教,而且比他们还早。埃塞俄比亚的皇帝和领主们为了对抗周边的穆斯林势力,也对欧洲人表示出了友好。

大多数欧洲国家的普通民众对于在非洲的一个被伊斯兰包围的基督教古老文明都会抱有天然的友善,当时海外势力最强,瓜分非洲最起劲的英法,虽然殖民地都与其接壤,但都没有对埃塞俄比亚下手,英国对埃塞俄比亚有过一次高度成功的军事行动,但是并没有将其变成殖民地哪怕是保护国。只有统一后的意大利政府,对反对统一的天主教会非常敌视,才会不顾自己薄弱的军备攻打埃塞俄比亚。

1896年的阿杜瓦战役,战胜意大利以后,和意大利签订条约,埃塞俄比亚承认了意大利对厄立特里亚的占领,意大利则承认埃塞俄比亚独立,赔款1000万里拉。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孟尼利克二世主导了埃塞俄比亚版的洋务运动,派遣留学生赴欧,制定了国内新的财政和邮政制度,吸收外资修建公路、铁路,敷设电报、电话系统,建立银行、旅馆、医院和学校。宫廷里面有很多外国顾问,首都的市政建设、皇室贵族的物资采购、军队的装备进口,都和欧洲国家开展了密切的交流往来,甚至意大利商人也能够前来经商,比同时期的我大清开化多了。


user avatar   bo-fei-li-ao-di-ya-si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很大程度上取决与三点,

一是埃塞自身的实力与改革,1884-1885年俾斯麦主持的柏林会议,开始了列强瓜分非洲的浪潮,为了协调列强在瓜分非洲时可能避免的矛盾,规定对某地进行殖民的列强,必须证明自己有能力建立统治秩序。西方列强对非洲的瓜分,有一个理由,就是这个地方不开化、不文明,尤其是“没有能力管理自己”,所以不能作为平等的主权国家对待,而列强的殖民会带来开化和文明。

19世纪中期以前,埃塞俄比亚正处于各地分裂割据的诸王公时代的乱世,后来出现了提奥多罗二世皇帝一度重新统一埃塞俄比亚的核心,然后向其他民族政权进行征服,期间也是加强中央集权,建立常备军和征兵制度,并且加强与西方国家的合作,购买武器。然而提奥多罗二世最后与英国发生矛盾,扣押了英国使者,引来英国远征,在被包围的要塞里自杀。后来约翰尼斯四世继续了埃塞俄比亚的改革和扩张,最后遇到苏丹马赫迪国向埃塞俄比亚进攻,战死沙场。再后来就是孟尼立克二世的统治。

三位皇帝的统治,体现了埃塞俄比亚此时正经历国家构建的过程,也在不断进行不同程度的西化改革。但这并不能证明,这样就能躲过西方国家的殖民扩张,因为此时非洲许多国家、酋长国也在进行国家构建和西化改革,比如一个典型的例子,马达加斯加岛在19世纪初完成了梅里纳王国主导的统一,梅里纳在十九世纪进行了大刀阔斧的西化改革,派遣留学,引进西方专家,废除奴隶制,建造工厂,甚至是皈依了基督教,贵族效仿西方的文化与生活方式。这种改革的程度,与西方列强“开化”的相似度甚至超过了埃塞俄比亚,然而因为与法国的冲突,导致19世纪80-90年代引发两次法国入侵,最后沦为法国殖民地,王室也被罢黜。可以说列强与非洲国家的武力差距是很重要的,只要他们认为这个地方不够开化,他们是会进行殖民入侵的。

所以我不太认为只要归顺基督教,就不会让列强放过。基督教国家有人同情是必须的,况且埃塞俄比亚作为一个基督教的古老国家,包括白人黑人中许多信徒是持同情态度,但不是最根本的原因。除了马达加斯加的例子,还有夏威夷的例子,也是皈依基督教的夏威夷王国女王被白人甘蔗种植园主们颠覆后,加入美国。大部分人口信仰天主教的菲律宾则是在与美国联合对抗西班牙的独立战争和美西战争中,被美国入侵,经过三年以上的美菲战争后成为美国殖民地,美国总统麦金利进行这场战争打着一个旗号,要对菲律宾进行文明使命,尤其是传播基督教(美国新教的各个派系)。

然而对于埃塞俄比亚,入侵的是列强中比较贫弱的意大利,意大利此前已经在红海、印度洋沿岸开辟殖民地,包括厄立特里亚和意属索马里。他们在19世纪末瞄准埃塞俄比亚,除了希望通过埃塞,开发咖啡等经济作物,向适合欧洲人生存的高原移民垦殖,以缓解国内的贫穷问题之外,并不是精打细算,而是在瓜分非洲的浪潮中,希望通过夺取殖民地,满足民族主义的荣誉。于是意大利与埃塞签订了一次保护条约,然后故意让一些条款翻译不同,为把埃塞俄比亚建成“保护国”提供依据。

再后来就是第一次意大利-埃塞俄比亚战争爆发。由于埃塞俄比亚之前对军队进行过西化改革,购买过英国等国的武器,聘请过外国教官,武器上不像祖鲁与英国差距那么大。而埃塞19世纪诸王公割据之后,历代埃塞皇帝加强中央集权,加强对地方贵族的控制,使得埃塞在指挥系统、凝聚力上比其他非洲国家更强。而与此同时意大利犯了轻敌,孤军深入等问题,在阿杜瓦战役就败给了埃塞军队,承认失败,并向埃塞赔款。

19世纪末正值西方帝国主义阶段,也是种族主义理念最盛行之时,而且这场战役刚发生,也没有多少学者能够全面解释,所以这个消息传开后,人们想到的首先是“黑人有能力打败白人”,这种信念巩固了埃塞俄比亚的国际地位,甚至当时美国、海地、英属加勒比地区的黑人都视埃塞俄比亚为摆脱白人种族主义与殖民主义的榜样,列强也对埃塞另眼相待,开始认为其是主权国家,而不是没有能力管理自己,并与其建交。

二是列强之间的矛盾,使得埃塞俄比亚作为缓冲国幸存下来。刚才提到埃塞在战争中的胜利,并不能证明埃塞在军事上可以战胜所有列强,如果英、法的大军压境,埃塞还是可能败的。然而列强看待埃塞俄比亚不一定一定要征服它,很大程度也是因为柏林会议调解下,规定列强势力间的均衡,列强之间的矛盾会使没有一国势力独大。

瓜分非洲之所以进行的快,从1885年开始瓜分到1914年一战前夕瓜分完成,很大程度是因为列强对非洲广袤土地的瓜分,并没有在经济上精打细算。比如英法在西非,很大程度上殖民一块地,是为了防止其他列强殖民,这样必须先占了,形成缓冲区,保护其他殖民地的安全,就这样滚雪球似的扩张。对于那些部落,或者坚决抵抗西非的酋长国、国家,一般用军事手段殖民征服,建立机构进行殖民统治是方式。而埃塞已经有了悠久的国家历史,而且对待列强也是持温和态度,愿意进行一定程度的交流,所以英国等列强更希望与其签订条约的方式在埃塞扩展势力,增强影响力,形成一种势均力敌,没有一国独大的局面,来协调列强之间的矛盾。

英国在东非也有许多殖民地,希望控制红海、阿拉伯海,以保障苏伊士运河连接通往英属印度航线的安全,在此是不允许其他国家染指。所谓的大博弈中与俄国的矛盾是出自这样的考虑,出兵干涉第二次埃土战争,以及后来占领埃及也是这样的考虑。当英国发现意大利对埃塞俄比亚有所企图,不仅在外交上表示抗议,而且为埃塞俄比亚提供武器装备。埃塞打败意大利后又与英国签了更多的条约,承认英国的特权。这种情况下,维持埃塞俄比亚的独立,就是维护英国在东非利益的最好方法。

这种作为缓冲区获得独立地位,躲过殖民扩张浪潮的,还有个典型例子,就是暹罗,但从武力对比上看,暹罗在1893年泰法战争的失败,证明列强的军队是可以征服他,即使朱拉隆功进行西化改革也难以抹平这一差距。然而英国、法国从缅甸和越南两个方向向暹罗扩张,在湄南河流域剑拔弩张,几乎开战的局面下,把暹罗作为一个缓冲区承认其独立位置,是协调列强矛盾的最好方法。

三就是埃塞即使政治上独立,经济上可以说已经向西方列强授予了各种特权。战争是政治的继续,进行殖民战争,是为了实现殖民的经济利益。有时候,如果不通过战争就能获取各种经济特权,那么就用不着发动耗费巨大的殖民战争,承担难以回本的殖民统治成本。

在阿杜瓦战役之后,列强与埃塞俄比亚建交,埃塞俄比亚能够进行迅速的西化改革,很大程度是与西方签订各种条约,比如协定关税的条约、允许西方公司建立铁路、矿山、种植园的条约等。这些条约不同程度上打破了埃塞俄比亚的经济主权,把埃塞俄比亚卷入受列强支配的世界市场,让西方商品、资本涌入埃塞,埃塞的咖啡等经济作物、矿产作为原材料、消费品销往西方。如果从中国历史看,不就是《南京条约》、《马关条约》等条约之后承认列强的特权吗,但埃塞并不是通过战争承认的,而是一方面是皇帝有意西化,另一方面则是希望通过承认这些特权避免西方列强进一步入侵,并且维持他们在东非势力均衡的局面,以牺牲经济主权换取政治上的独立。

同样可以和暹罗对比,暹罗在保持独立的时候,向西方进行的妥协是超过埃塞的。暹罗与英国在1853年的贸易协定,限制了关税,并取消了王室对柚木等重要资源的垄断专卖特权,接受了列强在暹罗的自由贸易,使泰国成为西方列强稻米、柚木、锡、橡胶的产地和西方工业品的市场,即使朱拉隆功改革后,也被迫向英国割让吉达等马来诸国以及掸邦的一部分地区,向法国割让柬埔寨的马德望,以及老挝,这些在中央集权化的行政改革中未能整合的藩属国,在这基础上,才做到了泰国的独立。

可以说这三点是互相影响,结合,最终使得埃塞俄比亚成为19世纪末瓜分非洲浪潮中保持独立的国家。


user avatar   chun-yu-fen-41 网友的相关建议: 
      

至于这个问题要问的问题,我想前面@马前卒@孙绿已经说的很好了,这边我就简要的补充一下埃塞俄比亚抗击帝国主义殖民战争侵略的历史吧


转自:media.weibo.cn/article?

战前的埃塞俄比亚和意大利侵埃政策。

20世纪初的埃塞俄比亚是一个封建国家,也存在着奴隶制和部落制的残余以及资本主义的萌芽。在经济上,封建的生产方式占居统治地位,占全国人口17%的皇族、世俗贵族以及其他地主占有全国90%的土地,占全国人口70%的农民,只占有全国10%的土地。农民负担十分沉重,要向地主交纳一大部分收获物和牲畜,1年要服90~120天的劳役,还要向国家交纳名目繁多的贡赋和捐税。在政治上,封建统治阶级内部围绕着王位以及改革与保守长期进行着斗争。1917年2月,孟尼利克二世的女儿佐迪图公主继承王位,塔法里·马康南为摄政王,掌管和处理国家日常事务。塔法里·马康南为改革派,称青年埃塞俄比亚派,其支持者为开明封建主和一些商业资产阶级及知识分子,主张社会改革,加强统一,发展经济,维护地主利益。女皇佐迪图和军事大臣哈布塔·乔奥吉斯为保守派,其支持者是世俗的大贵族,反对改革。双方斗争激烈,政治生活中充满着叛乱与政变。1930年3月,女皇佐迪图病死。同年11月,塔法里·马康南加冕称帝,为海尔·塞拉西一世。


埃塞俄比亚实际上也是个半殖民地的国家。埃塞俄比亚曾赶走过诸多侵略者,并取得对意大利殖民者的辉煌胜利,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未能避免半殖民地的命运。英、法、意殖民者是最先来到埃塞俄比亚的。1906年,英、法、意3国签订伦敦协定,规定埃塞俄比亚的西部和西北部为英国的势力范围,北部和亚的斯亚贝巴以西地区为意大利的势力范围,邻近法属索马里和吉布提——亚的斯亚贝巴铁路沿线地带为法国的势力范围,3国还商定共同保护它们在埃塞俄比亚的利益。美、德、俄殖民者也接踵而来。美国于1903年与埃塞俄比亚签订美埃商约,又于1914年签订美埃条约。美国人在埃塞俄比亚得到许多特权。德国于1905年与埃塞俄比亚签订德埃条约,取得了在埃塞俄比亚境内“居住、迁徙、经商和从事各种行业”的完全自由。俄国也不断派遣使团、考察团、教会使团、军事使团到埃塞俄比亚。埃塞俄比亚在政治上保持着独立,但经济上已被欧洲列强的垄断资本家所控制。海尔·塞拉西一世(1892~1975)出身于哈拉尔省王族家庭,早年由法国传教士授教,后入新式学校学习,曾任萨拉勒、锡达莫、哈拉尔省的总督。1916年,他担任摄政王和皇储,曾在欧亚许多国家考察,采取了不少改革的措施:革新内政、整顿军队、创办银行、建立学校、派遣留学生、聘用外国专家等。1930年他即位后,为国家的统一和独立,又推行了不少进步的改革措施:制定埃塞俄比亚第一部宪法,促进国家的统一;开展废除奴隶制残余的活动,使不少奴隶获得了自由;实行一些对农民的让步政策,使农民负担有所减轻;改革军事制度,建立一支集中领导的比较现代化的军队;改革文化教育,打破教会在教育上的垄断地位,受教育的人数增加;此外还改革币制、整顿税制、勘探地质、修建公路等。这一系列改革措施,虽然没有触动封建社会的基础,但反映了人民的要求,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埃塞俄比亚的发展,使意大利十分恐慌。意大利的根本目的是要在埃塞俄比亚还未强大起来时将其吞并,因此,它加紧了对埃塞俄比亚的侵略步伐。

意大利是一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当它向外侵略扩张时,世界已将分割完毕。在西方列强瓜分非洲的狂潮中,意大利只在非洲东北部得到一些殖民地,即利比亚、厄立特里亚、意属索马里,面积为233万平方公里,基本上是沙漠地带。意大利对此极不甘心。一战前,它与英、法签订“伦敦秘密协定”,撕毁与德、奥的三国同盟条约,并向德、奥宣战,其重要目的就是为在英、法支持下得到新的殖民地。一战后,英、法得到一块又一块的委任统治地,而意大利一块也未得到,深感上当受骗,心怀不满,决心依靠自己的力量去扩张殖民地。1922年10月,墨索里尼在意大利建立法西斯政权。墨索里尼执政后,对内实行反动的独裁统治,镇压革命,对外则加紧侵略扩张。墨索里尼的野心很大,不仅非洲成为他的重要目标,而且还要作“穆斯林世界的领袖和庇护者”。

埃塞俄比亚有丰富的原料资源,煤、铁、铜、黄金、白金、石油都有很大的蕴藏量,这对于弥补意大利本土资源贫乏具有重要意义。埃塞俄比亚亦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意大利力图吞并埃塞俄比亚,将其与厄立特立亚、意属索马里连起来,然后向苏丹渗透,再与利比亚相接,建立意属非洲殖民帝国。这样意大利就可得到不经过苏伊士运河到东方的通道,也可危及英、法经过苏伊士运河到东方的通道及它们在非洲的殖民地。正因为这些原因,埃塞俄比亚成了意大利对外扩张的首要目标。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破坏性最严重、持续时间最长的世界性经济危机。这次经济危机由英国开始,迅猛扩展到几乎所有资本主义国家。它使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下降40%,损失2500亿美元(一战中损失仅为1700亿美元),大批企业倒闭,大量工人失业(失业者为5千万,半失业者大量存在,破产农民数以千万计)。这次经济危机使资本主义国家各种矛盾激化,政治危机加深,示威游行、罢工运动、武装暴动连绵不断。这次经济危机对意大利的打击也是严重的。意大利的工业和农业都处于困境之中。大部分工厂处于瘫痪状态,大批工人失业,1931年底,失业工人达到100万。成千上万的农民破产,不少人失去土地、被迫流亡。意大利的垄断财团也纷纷破产,意大利最大的3家银行(意大利商业银行、意大利信用银行、罗马银行)被迫倒闭。广大劳动人民反政府的罢工运动和示威游行不断发生,政局动荡。在这种情况下,意大利的法西斯独裁者墨索里尼急于从战争中寻找出路,以夺取新的殖民地来摆脱其困境。

早在墨索里尼上台后,意大利就开始策划对埃塞俄比亚的侵略,唯因时机不成熟而未立即行动,但是,从那以后,它加紧了侵略的准备工作。在外交上,意大利调整了与英、法的关系。1925年意大利与英国签订协定,确定了双方在埃塞俄比亚的“势力范围”,稳住了英国。1935年意大利与法国签订协定,规定法国给予意大利在埃塞俄比亚的“行动自由”。意大利与日本达成默契,日本承认意大利在埃塞俄比亚的“行动自由”,意大利支持日本在中国的侵略行径在军事上作了大量准备。侵占埃塞俄比亚的军事计划于1933~1934年在意大利总参谋长巴多里奥的支持下制定。侵占埃塞俄比亚的军用物资源源运往意在东非的殖民地。从1934年下半年起,意军从厄立特里亚和意属索马里向埃塞俄比亚频繁进行武装挑衅。


华尔华尔事件是意大利大举进攻埃塞俄比亚的前奏。华尔华尔是埃塞俄比亚东南部沙漠中的一个绿洲,被意大利非法占据。1934年12月5日,一支埃塞俄比亚军队护送勘察英属索马里与埃塞俄比亚边界的英埃混合委员会成员经过此地,突然遭到意大利军队的袭击。埃塞俄比亚军队被迫还击。在武装冲突中,埃塞俄比亚军被打死107人,打伤45人,意大利军被打死 60人。事后,意大利强词夺理,要求埃塞俄比亚道歉、赔偿。埃塞俄比亚严正拒绝了意大利的这一无理要求,并向国际联盟提出申诉。接着双方在日内瓦进行了旷日持久的谈判。意大利趁机进一步扩军备战。1935年上半年,意大利不断派遣军队去意属东非,到8月底,兵力已达26.7万人。


对于意大利的军事挑衅,西方国家从自己的利益出发,采取纵容,甚至支持的态度。德国是意大利的盟国,极力支持意大利对埃塞俄比亚的侵略。美国以物资和巨款支持意大利,1935年美国给意大利的贷款达到6亿美元。英国也纵容意大利的侵略,条件是埃塞俄比亚放弃塔纳湖水的利益和修改与英属索马里、肯尼亚、苏丹的边界。1935年1月,埃塞俄比亚要求国联制止意大利的侵略。可是英法操纵的国联置若罔闻。意大利对埃塞俄比亚的侵略,由于西方列强的支持而更为猖狂。


墨索里尼对法国大使狂妄地说:“就是你把整个埃塞俄比亚放在银盘里送给我,我也拒绝收下,因为我已决定用武力去占领它。”

战争第一阶段


1935年10月2日,墨索里尼发表演说,叫嚣“坚决惩罚埃塞俄比亚”。这实际上是意大利向埃塞俄比亚的宣战。10月3日清晨,意大利不宣而战。意大利军队30万人从厄立特里亚和意属索马里出发,兵分3路向埃塞俄比亚发动大规模进攻,企图一举占据整个埃塞俄比亚。


在国家和民族危亡关头,埃塞俄比亚的皇帝海尔·塞拉西一世领导埃塞俄比亚人民开始了反抗意大利法西斯侵略者的斗争。10月3日,意大利法西斯军队进攻的当天,埃塞俄比亚政府发布动员令,号召埃塞俄比亚人民“拿起武器,赶快去保卫祖国”。10月5日,埃塞俄比亚政府在致国联的照会中坚决表示:“埃塞俄比亚人民愿流尽最后一滴血,以保卫国家的独立、主权与领土完整,抵抗法西斯的侵略”。埃塞俄比亚人民同仇敌忾,纷纷拿起武装,英勇地投入了保卫国家的神圣战争,在短短的时间内埃塞俄比亚军队增加到60万。


在埃塞俄比亚的北部,意大利军队北路由意大利东非总督德·波诺将军亲自率领,作为意军的主力,由厄立特里亚进攻提格雷省和北方重镇阿杜瓦。由塞乌姆公爵率领的埃塞俄比亚军顽强抵抗、殊死抵抗,到最后一刻才离开阿杜瓦,退守马卡累(提格雷省的首府)。意大利接着又以12万大军进攻马卡累。埃塞俄比亚军队奋力反击,后因叛徒出卖,于11月8日退出马卡累。但此时,陆军大臣穆鲁吉塔公爵率军从亚的斯亚贝巴进抵马卡累以南地区,伊姆鲁公爵率军从戈贾姆省来到马卡累以西地区,共同抗击意大利军队。在埃塞俄比亚的南部,意大利的南路军由格拉亚尼指挥,由意属索马里进攻欧加登地区。双方在戈腊黑展开了激战,埃塞俄比亚军用大刀、镖枪等原始武器对抗意大利军队的大炮、坦克、飞机,战斗极为激烈。11月8日,戈腊黑失守(与马卡累失守为同1天)。在埃塞俄比亚的东部,意大利军队东路一直没有进展。敌军的坦克陷在沙漠里,被迫用马队、骆驼队进攻。东部居民把粮食藏起来,把水井堵塞,使敌军得不到粮食,找不到饮水,陷入困境。


总之,意大利进攻埃塞俄比亚1个多月来,占领了埃塞俄比亚的一些地区,但是,在埃塞俄比亚军民的顽强抗击下,意大利侵略者的闪电计划遭到挫折,没有达到迅速占领整个埃塞俄比亚的目的,墨索里尼政府不得不于11月16日更换侵略军的总司令,撤掉德·波诺,任命参谋总长巴多里奥为东非意军总司令。


埃塞俄比亚人民的遭遇和斗争赢得全世界人民的同情和支持。埃及、加纳、尼日利亚、肯尼亚、南非、法属西非各国、印度等亚非国家人民举行示威游行,声援埃塞俄比亚人民的斗争。不少国家成立保卫埃塞俄比亚独立委员会,为埃塞俄比亚募捐资金、食品、药品。在南非开普敦、德班和法、荷、英的一些港口、码头的工人拒绝为意大利的船只装卸货物。南非、埃及、叙利亚等国组织援助埃塞俄比亚的志愿军,许多国家的人民要求到埃塞俄比亚参加抗意战争。意大利本国的广大劳动群众也举行了反战活动,在那不勒斯、波尔萨诺、托斯卡纳、西西里和意大利的其它地区,群众举行了反对埃塞俄比亚战争的抗议示威。


西方列强对意大利侵略仍然采取纵容和支持态度。国联在世界舆论的压力下,于10月7日宣布意大利为侵略国,lO月19日通过对意大利实行经济制裁的决议,但没有把意大利急需的战略原料石油列入禁运范围。英、法没有采取封锁苏伊士运河的行动,使意大利得以源源不断地运送物资和军队。美国宣布对意大利和埃塞俄比亚均实行武装禁运,但是没有中断向德国输出武器,使德国将部分武器又转给意大利。英国外长霍尔和法国总理赖伐尔进行幕后交易,于12月13日抛出了“和平”方案。方案的具体内容是:埃塞俄比亚将北部的提格雷省和达纳基尔地区割让给意大利;埃塞俄比亚将南部的欧加登省的东部划为意大利的势力范围;埃塞俄比亚的中部则置于国际联盟顾问(由英、法、意代表组成)的监督之下;埃塞俄比亚保持独立,意属阿萨布作为它的通外海口,但要付出补偿费。根据这个方案,埃塞俄比亚很大部分领土将被割让,国家的独立实际丧失。这个“和平”方案理所当然地被埃塞俄比亚所拒绝。埃塞俄比亚政府照会英、法两国政府,表示任何解决争端的方案,只要有利于侵略者,都是不能接受的。


埃塞俄比亚也不反对和平解决争端。埃塞俄比亚政府于12月27日也提出了一项和平方案,其内容是:意大利军队全部撤退;意大利赔偿战争费用;由国联指派委员会划定边界;埃塞俄比亚可在财政和行政范围内延聘外国顾问,但不容纳意大利人员。这个议和方案,重申了埃塞俄比亚人民维护国家独立、领土完整的严正立场,提出了制裁侵略者的合理主张。这个方案被意大利所拒绝。

和谈终止,战争再起。1936年1月下旬,在北部坦皮恩双方又展开了激战。意大利将其王牌部队黑衫军调来增援,埃塞俄比亚奋勇抵抗。经过10天的战斗,意军死亡3000人,伤5000人,损失坦克18辆,火炮33门、机枪725挺,步枪3654支。埃塞俄比亚取得了辉煌胜利。


1936年2月起,意大利军队增至60万,在西方的支持下,加强了进攻,军事优势明显转移到意大利方面。2月10~15日,意大利陆军在坦皮恩遭重挫后,集中兵力,向安太洛发动猛烈进攻,以伤亡2000人的代价,占领了该地。2月下旬,意大利空军大肆轰炸德西埃等地,并使用了毒气。埃塞俄比亚军民没有防毒装备,伤亡惨重。2月28日,在北部要塞恩巴阿拉奇山,虽有陆军大臣、埃塞俄比亚名将穆鲁吉塔公爵率军奋力抵抗,但最后仍被意军占领。3月31日,海尔·塞拉西皇帝亲临前线,集中兵力,在梅丘发动进攻。经过几天战斗,埃塞俄比亚军亡8000人,其中包括一批重要的将领和官员。4月1日,北部古都冈达尔失守;4月15日,北方重镇德西埃陷落。在埃塞俄比亚的南方,军事形势也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意大利空军对季季加、哈拉尔两个重要城镇进行轰炸。意大利陆军在多洛城战役中得胜后,于4月底直趋季季加、哈拉尔。同时,也在4月底,意大利军队北路逼进了首都亚的斯亚贝巴。


在这种形势下,埃塞俄比亚皇帝海尔·塞拉西一世于5月1日从前线回京,次日偕皇后乘专列向东行驶,5月3 日从吉布提乘英国军舰“冒险号”,取道巴勒斯坦前往伦敦。意大利侵略军于5月5日进占亚的斯亚贝巴。墨索里尼于5月9日宣布并吞埃塞俄比亚。意大利国王爱曼努尔自封为埃塞俄比亚皇帝,任命巴多里奥为埃塞俄比亚全权总督。接着,意大利将埃塞俄比亚、意属厄立特里亚、意属索马里合并为意属东非。


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的第1阶段(1935年10月~1936年5月)坚持了7个月,最后失败。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西方大国对意大利侵略者采取纵容、支持政策;埃塞俄比亚与意大利双方力量对比悬殊;埃塞俄比亚在优势敌人面前不适当地坚持正规阵地战;封建统治者内部不团结,不能发动人民抗战,等等。

意大利的占领使埃塞俄比亚人遭到深重的苦难。农民的税收成倍增加,加上瘟疫和灾荒,成千上万的人死亡。工人的工资极为微薄,只等于意大利工人的1/lO--1/12。强迫劳动极为普遍,被“解放”的奴隶立刻被送去开矿、筑路。根据不完全统计,在意大利占领期间,埃塞俄比亚惨遭屠杀的超过40万人,因饥饿而死的达30万人。


战争第二阶段


意大利合并埃塞俄比亚后,埃塞俄比亚的抗意卫国战争进入第2阶段——游击战阶段。意大利的残酷殖民统治,进一步激发了埃塞俄比亚人民的斗志。他们从挫折中吸取经验教训,决定利用埃塞俄比亚的高原、峻岭、沙漠进行游击战争。游击战遍及整个埃塞俄比亚:北部的沃洛省、提格雷省,西部的沃累加省、戈贾省,南部的锡达莫省、阿鲁西省,东部的哈拉尔省,以及首都亚的斯亚贝巴-游击队的战士是广大的农民和牧民,游击队的领导是各地封建主和爱国军官。


埃塞俄比亚的游击战士在全国各地英勇顽强地打击敌人。他们到处寻找有利时机,袭击敌军和警察,破坏铁路和公路,炸毁桥梁和车辆,使敌人被动挨打,陷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西部的游击队,以伊姆鲁公爵为首,以撤退的士兵和新成立的爱国组织“黑狮会”为主,队伍多时达3万人。伊姆鲁以皇帝代表的身份在戈贾省的首府戈雷建立了埃塞俄比亚临时政府,这是当时唯一合法的政府。这支游击队面对25万敌军,先后与敌人进行多次战斗。1936年12月,伊姆鲁在季马的一次战斗中不幸被俘。但游击队仍坚持着斗争。南部游击队约1万人,在德斯太公爵率领下,与敌人进行艰苦的战斗。1937年初,德斯太在锡达莫山区作战被俘,宁死不屈,被绑在树上枪杀。德斯太牺牲后,他的游击队在南部山区仍坚持着斗争。亚的斯亚贝巴的游击战士表现十分英勇。1937年2月19日,意属东非总督格拉齐亚尼在教堂为意国王孙那波里斯亲王的诞生举行庆典,2名埃塞俄比亚青年战士混进教堂,向这个刽子手投掷手榴弹,格拉齐亚尼及其随同,包括埃塞俄比亚的卖国封建主多人受伤。


埃塞俄比亚的抵抗运动日益走向联合和团结。1937年夏,在亚的斯亚贝巴附近的安特,埃塞俄比亚的爱国者们成立了“团结合作委员会”。会议选出统一指挥部,阿贝贝·阿拉盖男爵被任命为指挥部的参谋长。会议决定发展游击武装力量,筹集经费、武器和粮食,支援游击战争和抵抗运动。


埃塞俄比亚游击队不断胜利发展。1938~1939年,埃塞俄比亚游击队已发展到40万人,控制了3/4的国土。意大利军龟缩在城镇及其周围地区,仅控制1/4的地区。意大利的“殖民开发”计划遭到彻底破产。意大利原来有个开发埃塞俄比亚殖民地的打算:夺取矿产资源、没收肥沃土地、移民50万人。现在,意大利移民纷纷逃回,意大利不仅不能从埃塞俄比亚得到粮食和其它物资,反而要用飞机运送物资来供应占领军。意大利外长齐亚诺无可奈何地承认:“埃塞俄比亚实际上全部为起义所笼罩。”意大利对埃塞俄比亚的占领已经摇摇欲坠。

评析


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胜利的意义是巨大的。它给法西斯意大利以沉重的打击。意大利侵略军死亡达10万人,花费了大量的军费和物资。不仅如此,法西斯意大利在政治上也完全破产,其侵略性和虚伪性暴露无遗。同时,这场战争也牵制了部分意大利军队,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其它战场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它充分显示了埃塞俄比亚人民非凡的英雄气概,为埃塞俄比亚反侵略斗争史谱写了新的诗篇,提高了埃塞俄比亚人民的觉悟和自信心,鼓舞了他们为维护独立和自由继续进行斗争的斗志。它鼓舞了被压迫人民的解放斗争。小国和弱国只要敢于斗争,拿起武器就能战胜大国和强国。亚非拉人民从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中更加认清了这条道理,从而促进了他们的民族解放运动。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胜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埃塞俄比亚全国人民的团结一致 意大利法西斯的残暴激起埃塞俄比亚全国人民的强烈反抗。全体人民,不分阶级、阶层、男女、老幼、职业、民族、宗教都积极投入了战斗。农民和牧民是斗争的主体力量。他们踊跃参军,是士兵的主要来源。他们为军队提供粮食和肉类,并将由数百里外运来的水供应军队。他们在不得不撤退的情况下,实行坚壁清野,把粮食藏起来,在水井里投下盐块或把井堵死。使意大利军队找不到粮食和水,陷入困境。在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之时,许多封建统治者和封建主也积极投入了抗意斗争,而且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伊姆鲁公爵是游击队的重要领导人,他领导西部人民成功地进行游击战,享有崇高的威望。马鲁古埃泰是19世纪80年代阿杜瓦战役的名将,此时已8O岁高龄,仍指挥军队,英勇杀敌,赢得人民的崇敬。海尔·塞拉西皇帝领导埃塞俄比亚人民进行抗意斗争,并多次亲临前线指挥战争。广大妇女在抗意战争中作出了重要贡献。不少妇女担负着救护伤员、运送物资、抗战宣传等工作,有的还直接参加战斗,成为优秀的游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在抗意战争中也起了积极的作用。他们讲述埃塞俄比亚人民反抗侵略者的光荣历史,进行宣传鼓动,提高人民的斗志。


埃塞俄比亚人民的苦难奋斗和大无畏精神 埃塞俄比亚是一个穷国,国防力量极为薄弱。军队的组织分散:军队分为皇帝近卫军和各省的军队,各省军队虽有一个军事指挥部,但实际上还分属省下各州、区行政长官。军队这样的组织结构,很难实现统一的指挥。军队的装备也十分落后:许多士兵仍使用大刀、长矛、镖枪,正规军士兵每人分不到1支老式步枪,全国仅有500挺机枪,而且大部分破损,只有1/10能够使用。军队的训练较差:接受正规训练的人很少,大部分人连起码的军事训练也没有受过。而意大利军队是武装到牙齿的,它有各种口径的火炮7000门,机枪6000挺,坦克数百辆,轰炸机数百架。在力量对比如此悬殊的情况下,埃塞俄比亚人民经过6年的浴血奋战,最终赢得胜利,主要是靠他们不畏艰难困苦的英雄气概。这种大无畏精神赢得了世人的称赞。西方记者说,埃塞俄比亚军队的士气高昂,“绝不因为意机连连轰击和使用毒瓦斯而受影响”,“他们奋勇前进,视死如归”。英国路透社记者说:在意军的优势兵力面前,埃塞俄比亚军队“曾予以猛烈的抵抗”,“手执石刀与意军肉搏”。

适应埃塞俄比亚的地理条件 埃塞俄比亚是一个高原国家,平均海拔2500~3000米,在非洲有“非洲屋脊”之称。中部隆起的是埃塞俄比亚火山熔岩的高原,占全国面积的2/3,西部地势渐趋下降,北部、东北部、南部和高原上有沙漠,沙漠、半沙漠占全国面积的28%,从东北到西南有一条宽100多公里、深2公里的大裂谷。气候有山地气候、亚热带森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这样的地理条件极不利于作战,更不利于大规模的阵地战。意大利采取的是传统的作战方式:首先出动飞机狂轰滥炸,然后由坦克开路,最后是步兵、骑兵的冲锋。意大利希望埃塞俄比亚也采用这种战术,以凭借其军队数量多、装备精良的优势,打败埃塞俄比亚。在战争的第1阶段,埃塞俄比亚方面就错误地采取了集团军阵地战的方式,损失很大,遭到失败。在战争第2阶段,埃塞俄比亚转换了作战方式,采用游击战的作战方式。埃塞俄比亚军民利用他们熟悉地形地势的优势,神出鬼没、灵活机动地打击敌人,使意大利军陷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世界人民对埃塞俄比亚的支持和帮助 埃塞俄比亚抗意斗争是正义的事业,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热情支持。非洲各国人民掀起支援埃塞俄比亚兄弟反侵略斗争的运动,其中埃及和南非人民起了重要的作用。意军中的非洲士兵拒绝上前线,甚至投诚埃塞俄比亚军队,调转枪口向意军作战。非洲以外的黑人群众亦掀起支持埃塞俄比亚人民斗争的运动,其中西印度群岛和美国的黑人最为突出。他们集会声援、慷慨捐款,更主要的是参加“义勇军”,上前线作战。亚洲国家也掀起了群众性的支援运动。他们除举行群众示威游行外,还筹集资金、药品和粮食支持埃塞俄比亚。中国人民深切关怀埃塞俄比亚人民的斗争。各地进步报刊都不断刊登文章,抨击意大利的野蛮暴行,歌颂埃塞俄比亚人民的斗争业迹。各地募集物资和金钱的实际行动给予支持。中国共产党发表《告埃塞俄比亚人民书》,热情赞扬埃塞俄比亚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欧洲也开展了支援埃塞俄比亚人民抗意斗争的运动。苏联坚决站在埃塞俄比亚人民一边,真诚地支持他们的斗争。意大利人民虽处于本国法西斯的白色恐怖之下,但他们坚持不懈地开展支持埃塞俄比亚的活动。欧洲的许多国家,也都与意大利劳动人民一样,举行多次抗议集会、罢工游行等,声援埃塞俄比亚人民。


user avatar   di-wu-ge-pang-zi 网友的相关建议: 
      

宗教,勇敢什么的,都是表面现象,那是书本告诉你的。

真实的原因是那里没有石油,没有矿产,人们还特别穷。

虽然气温有点类似云南,但是雨季只有3个月,其他时间基本不下雨,也没有好的植被,粮食也不丰富,

这样的地方列强分而治之,把沿海(厄立特里亚)和重要港口(吉布提)分裂成新的受控国家。至于其他地方,小的代价能拿下来最好,拿不下来就算了,得不偿失,性价比太差。

所以埃塞俄比亚才能苟活到现在,有点强奸犯面对一个奇丑的女人,如果半推半就拿下也行,要是激烈抵抗就算了,不值当。。。。。


user avatar   mo-li-ao 网友的相关建议: 
      

哈哈哈,一个问题引来两大灌水王者还互相PK。200字说清楚的事非要图文并茂扯几千字来支撑一个脑补出来的结论,可以,这很大V。

罗伯托内比尔将军率领一群印度军队横穿埃塞俄比亚高原打爆御林军如切菜。黑陛下举枪自杀时,请问高原易防守、产粮区、宜农宝地这些概念帮到他了么?

埃塞独立原因就一句话:有能力灭他的国家不想灭,想灭他的国家没能力。

英国调动一只印度军队就干掉了埃塞政权(用我们历史观相当于灭了一个王朝)但没有把它变成殖民地,因为这个非洲国家没有富饶矿山,没有适合建种植园的天气,从海权角度也没啥战略价值,总之,变成殖民地也赚不到钱,还要花钱驻军。不如作为听话的小弟存在来得合算。

而且英国“开罗到开普敦”的非洲殖民战略里,同样不赚钱的苏丹起到连通英属东非与埃及的过路作用,等于替埃塞挡了枪。埃塞又很卖力的打英属苏丹眼中钉马赫迪反贼,甚至一个皇帝阵亡前线,英国更无必要灭埃塞。

英国不出手本身就是一种震慑,谁试图殖民和埃及很近的埃塞都要掂量下大英的看法。德国一度想撩一下,然后埃塞就政变了。只有愣头青意大利积极出手,可是他打不动。


user avatar   sun-lu-66-67 网友的相关建议: 
      

9月21日,美国总统拜登在和英国首相约翰逊的会面中,突然毫无预兆的要求记者清场,而在那段现场的视频中,似乎有一记者问了一句:“Did he shit?”(“他是不是拉了?”),而旁边的另一位记者回道:"I have no idea,hope the microphone got it。"(“我也不知道,但愿麦克录到了。”)

这段视频流出之后,全世界的舆论场都炸了锅,人们纷纷怀疑,已经是80高龄的拜登,是否在这样严肃的场合,一个不小心,拉在了裤子里,所以才会突然要求清场,而现场的记者是闻到了味道或者听到了声音,才会有此一问。

这个看似荒谬的猜测,却意外的流传极广,以至于向来标榜言论自由的外网都开始大量封杀此类帖文,而美国官方也很快出来辟谣说清场跟总统拜登的身体情况无关,只是出于政治和外交因素,两位领导人必须密谈。

但网民们可不管这么多,美国政府越是删帖和澄清,他们就越是对拜登的“脱粪”深信不疑,传言越传越是有板有眼,之前俄罗斯总统普京的那句“祝他身体健康”也被拉出来反复分析,进一步佐证了拜登的“失禁症状”。

这个曾经代表着“战无不胜,众望所归”的超级大国和世界第一强国,居然以如此不体面的方式迎来了舆论的毁灭性打击,这让许多美国的敌人和反对者都大为诧异。

然而,冷静下来思考,我们会发现,这其中疑点颇多,因为在那段广为流传的视频中,第一位记者在提出疑似脱粪的疑问之后,另一位记者给她的回复是“我希望麦克风录了下来”,如果真的是拉裤子这种事情,被麦克风录下来的可能性实在太小,还不如说希望摄像头拍到了。

即便退一万步,认定确实是拜登没有控制住大小便,但其实他作为一个80岁的老人,出现这种情况也并不稀奇,衰老并不是罪恶,也不至于为此如此残酷的嘲笑一位老人。

因此,拜登如今的被群嘲,可以说只是美国国力衰退的一个缩影,无论拜登是否真的大小便失禁,但他作为美国总统,领导着这个衰退的美国一路火花带闪电的跌下了神坛,曾经的荣耀必然会一道一道全部化作孽力反馈回他的身上。

简而言之就是,如果美国今日没有从阿富汗撤军,新冠也已经完全被控制,那么拜登就是拉的到处都是,也依然会有人跪舔说他这就像廉颇“一饭三遗矢”,是有大将之风,可当美国撤出阿富汗,新冠病死七十万之后,哪怕他这位总统日日正襟危坐,我们也总会怀疑,他屁股底下,是不是粘着什么不雅的东西。​

这,就是今日的世界,就是美国从“谁也打不过”到“谁也打不过”之后,所必须要面对的残酷现实啊。




  

相关话题

  三征高句丽为什么败得这么惨? 
  如何评价乔巴山? 
  如何看待《开罗宣言》电影曝光海报,中方领导人(非出席会议)代表换成了毛泽东? 
  如何看待2020年6月,韩国瑜被罢免高雄市市长职务? 
  如何评价《冰与火之歌》里面的宗教形态? 
  五胡乱华可不可以看成一次内战? 
  有关法国大革命的历史有什么好书推荐吗? 
  为什么网上黑南京的人越来越多? 
  有哪些类似小提琴骗局、庞氏骗局的著名骗局? 
  请问清缅战争经过、结果和评价是什么? 

前一个讨论
《武媚娘传奇》与《甄嬛传》的区别在哪里,分别有哪些优劣势?
下一个讨论
老师说阿拉伯文明对人类现代文明的贡献为零,我该如何反驳他?





© 2024-12-2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2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