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中国人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就读是什么样的体验? 第1页

  

user avatar   xiong-zhao-yi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看了一下已有的答案,决定还是接受抛砖,对所涉及之问题稍微谈几句:

一、日本的“陆军士官学校”是一所怎样的学校。

日本旧学制中,有所谓“一高、三高、海兵、陆士”的说法。这些是相提并论的顶尖学校。

“一高”指的是位于东京的第一高等学校;“三高”指的是位于京都的第三高等学校;“海兵”指的是位于广岛的海军兵学校(断句为海军·兵学·校);“陆士”便指的是位于东京的陆军士官学校。一高和三高,分别可以视作东京帝国大学与京都帝国大学的预科(东帝大·京帝大的地位可参考今日中国之清华北大),所以非常难考。海兵和陆士,分别作为日本旧海军与旧陆军主要的军官学校之一,虽然入学考试的难度不如一高·三高,但由于一旦考上则学杂费全免、且有薪水可拿(当时入学军校便入军籍、授军衔,自然也就有薪酬),故而吸引了大量家境贫寒的学生报考,以致入学竞争压力甚至略高于一高·三高。

战前(1935年左右)的日本官立(国公立)学制。红圈处为一高、三高所处位置,海兵、陆士大致相当于此。

陆士入学严格,教学质量高,是日本旧陆军军事主官的主要养成机构(当然,对于旧陆军而言,陆士之上一个层级的“陆军大学校”的学历更重要)。但是说到陆士的留学生,那又是另一码事儿了。

二、陆士的中国(清国)留学生。

随着甲午战争的惨败,清人对于日本的观感进一步转变。从1898年开始,各省督抚陆续选派留学生赴日学习军事,第一批清国留学生于1900年12月(一说6月)进入陆士就读。头几年,既有清廷官费派遣,亦有各省官费派遣,甚至还有一些自费生。直到1904年,形成禁止自费就读,官费生由国家统一派遣的制度。

自1900年第一期,直到毕业于1938年6月的最后一期,中国(清国)留学生共计29期,约有1,300~1,500余名。将入学但未获毕业的也包括进去,则接近1,800余名。此外,汪伪等伪政权在抗战中亦曾向陆士派遣留学生,但因缺乏具体记载,故未计入中国(清国)留学生总期数与总人数。而伪满则早在建国伊始的1932年便开始向陆士派遣留学生,前后总计约200名。

(由于留学生学制与日本学生不同,所以中国留学生的“几期几期”是独自排的,切莫与陆士日本毕业生的“几期几期”相混淆。)

中国人留学陆士的两大高潮,一为清末至辛亥革命前,一为北伐战争至九一八事变前,为清帝国以及中华民国(不论是北洋还是蒋记)培养了大量军事人才,并造就了陆军兵官学堂(即后来的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云南陆军讲武堂等一批新式军事院校。但是……从实际所受军事教育质量上而言,中国留学生在陆士所受的教育水平其实并不算多高。这缘于陆士的留学生制度。

网上曾流传“因蒋方震(蒋百里)当年以陆士第一名毕业,故而中日学生从此分开授课,以防中国学生再次压倒日本学生云云”的段子。此类段子似乎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便已开始流传,然而,只要稍知陆士学制实情,便能明白此类段子何等无稽。因为早在陆士接受留学生之始,不同的学生便是分别授课的了。

分别授课主要有几个原因——外国留学生入学只需递交申请,无需经过入学考试,以韩国(指延续自李氏朝鲜的大韩帝国,非大韩民国)、中国(清国)、印度、暹罗(泰国)等外国留学生的学力基础与日语水平,明显不适宜与经过严酷考试选拔出的日本学生同堂学习;外国留学生的学习年限不定,与日本学生的学年难以配合;有些科目·课程,作为日本本国军事机密,不能传授外国学生等等。因此,除了在偶然相合的情况下共同举行毕业典礼,以及其他一些特殊的典礼仪式之外,陆士外国留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基本不会与日本学生一起,更谈不上“中国留学生抢了日本学生的第一名”之类……

(其实,即便是日本学生也不是完全一致的。因为日本学生中还区分了“普通学生”与“皇族·王公族学生”,皇族·王公族学生不参加普通学生的成绩排名。)

三、常凯申与陆士。

中国(清国)留学生赴日学陆军的流程一般如下:

先在成城学校(1903年之前)或东京振武学校(1903年开始)进行“预备教育”。成城学校与振武学校都不是陆士的预科,陆士有自己的预科——即“陆军预科士官学校”(该校前身为“陆军士官学校预科”,更前身为“陆军中央幼年学校本科”,更更前身为“陆军中央幼年学校”)。成城与振武两校中,成城学校虽为私立,却的确可起到一定陆士预科的教育作用;而专门针对清国留学生设立的官立东京振武学校,更大程度上却起着军训与语言教育的作用。

经过15个月~3年左右的预备教育后,中国留学生将以“士官候补生”身份下到日本陆军的基层部队实习6~12个月。实习开始时授予一等兵军衔,经历几次升迁,到实习结束时以军曹(中士)军衔入学陆士。再经1年~2年半左右的学习,以曹长(上士)军衔于陆士毕业。如此镀金完成、回到国内,便是炙手可热的“士官系”军人了。

(日本本国学生于陆士毕业后,需要以“见习士官”的身份回到之前实习的部队再实习半年,获得该部队军官团认可推荐后方能进衔少尉。中国留学生因毕业后往往即脱离日本军籍,故无此步骤。)

蒋介石于1907年7月入学东京振武学校,1910年毕业后、以“士官候补生”身份至驻扎新潟县高田的日本陆军第十三师团(师)野炮兵第十九连队(团)实习,结果次年实习尚未结束时,他便私自离日归国参加革命去了。所以他压根儿没进过陆士的门,遑论毕业了。

从蒋留下的文字来看,他倒是从未明确自称“陆士毕业”。但据他人笔下所言,蒋似乎曾几次三番借着“同为陆士毕业”之类的名义与陆士出身的军阀·将领(如孙传芳等人)拉关系套交情(还因此被陆士毕业的军阀嘲笑过),并曾向陆士的中国同学会送钱以示支持。他的“陆士毕业说”可能就是因此而来的。

四、日方对陆士中国留学生的态度。

与评论中这位仁兄的疑惑正相反。留日这件事儿,日方远较中方更积极主动。特别是初时,为了清国能够持续·大量地派遣赴日留学生,日本政府花了很大力气来游说与鼓动。缘由细究起来,其实并不复杂。甲午战后,日本作为一个新兴的帝国主义国家(或者说帝国主义门槛国家),亟需巩固在华攫取的各种利益。因此,培养亲日群体、以期未来对中国能够施以一定的影响与控制,实乃当务之急。而招徕留学生便是最佳手段之一了。

日本官方的此种动机,由矢野文雄(1897~1899年任日本驻清特命全权公使)1898年写给日本外务大臣的信中可见一斑:

“如果将在日本受感化的中国新人材散布于古老帝国,是为日后树立日本势力于东亚大陆的最佳策略。其习武备者,日后不仅将仿效日本兵制,军用器材亦必仰赖日本。清国之军事将成日本化。又因培养理科学生之结果,定将与日本发生密切关系。此系扩张日本工商业于中国的阶梯。至于专攻法政等学生,定以日本为楷模,为中国将来改革之准则。果真如此,不仅中国官民信赖日本之情,将增加二十倍,且可无限量的扩张势力于大陆。”

虽则也有部分日本民间人士,出于这样那样的好意而致力于针对中国留学生的留学教育。可日本官方大力推动中国(清国)赴日留学却是一贯建立在极端功利性的动机之上的。然而,实际来看、即便是在日本政府自认特加优待的陆军留学方面,收效相比预想其实也并不理想。

举个例子:陆士的中国留学生因其官派性质,中国官方会发放各类补助。同时由于留学生入陆士需入日本军籍,因此日方也会发放生活费以及军队章服等配给。在多数留学生看来穿日本军服乃遵循陆军留学制度,本不过“入乡随俗”;在一些出于“反帝救国”、“师夷长技以制夷”目的而来的留学生看来,这更是一种“忍辱负重”。可在陆士的日本教官、学生看来,这却是一种极大的优待、甚至恩赐,中国留学生应当感恩戴德。

平心而论,在中日关系一年年日趋紧张的情况下,陆士中国留学生得以穿着日军军服而非本国军服进行学习与生活,的确因此得到了不少安全和便利。可这无非是一向以来的制度使然,怎么谈得上“极大的优待、甚至恩赐”呢?何况,陆士方把这种看法露骨地表现出来,除了制造更多隔阂与敌意,难道还能有什莫积极意义么?

此等不智与蛮横,正是日本陆军对中国留学生教育失败的写照。教学上的保守与敷衍,生活中的歧视与挑拨,中国留学生自然能够明确地感受到。即便是校方以及日本同学所谓的亲善交往,往往也不过是对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中国留学生的离间,抑或通过日常接触,试图进行国情民情以至军政情报的刺探罢了。

当然日方绝非打一开始便如此行事的,歧视与侮辱是随着日本帝国主义野心的不断膨胀,经济与军事扩张不断升级,以及中日国力差距的不断拉大,而日益变得普遍和露骨起来的。然而,陆士的中国(清国)留学生,想来不会有几个笨人。“隐忍不发”只不过是因留学生从各自的个人目的出发、重视这份学业而已,并非真的成了亲日分子(况且歧视与侮辱到了一定程度,留学生也有忍无可忍的时候,譬如中国留学生18期于1927年1月愤然退学归国的事件)。而每期留学生中为数不多的卖国求荣者,究其根本,也不过是受利益所驱使。总体上,日方的”洗脑“工作,相较其他帝国主义国家是并不怎么成功的。

(比如同样利用庚子赔款施行带有明确目的性的留学教育,美国实际运作的手腕,便比日本不知高明到哪里去了,为此日本国会曾多次进行议论试图改进,但几无成效。再比如东京振武学校用来进行日语教学的教材,充斥着”忠君爱国“、”军人精神“那一套日本的皇室中心主义与军国主义相结合的调调。这种教材在清末民初的环境下,针对中国留学生,往往只能起到逆反作用而已。)

日本官方想要对中国留学生表现的态度,与实际留学教育中校方、日本学生、以至一般日本人所表现出的态度,的这种巨大反差,归根结蒂来看,不过是一种必然。官方一方面在日本社会大力鼓吹”膺惩暴支“之类,一方面又要求至少在表面上善待中国留学生,这样矛盾的政策当然是难以施行的。

五、陆军大学校。

唯二由参谋本部所管的军校(另一所为陆军中野学校),考试难度极高。

30岁以下,基层部队服役2年以上的大尉、中尉,在获得直属长官的推荐后,经过初试(笔试)、复试(面试)层层筛选方得以入学。每期新生,多不过50名左右,少则在10名左右。

毕业后在职位获取与军衔晋升上有很大优势。比如非陆大毕业的军官中最终得以跻身将官的比例,大大低于陆大毕业的军官。再比如,各级参谋,各旅团(旅)、师团(师)及以上主官,省部(陆军省和参谋本部)的主要职位,基本都被陆大毕业生占据。

”陆军大学校毕业徽章“,因容易促使陆大与非陆大出身者的感情对立,而在1936年被废止使用。但由于陆大与非陆大出身者际遇的巨大差别并无改善,所以然并卵……

陆大的军事教育,在战术层面可以说是相当成功的,但是在战略层面却是相当不咋地的。另外,由于教育目的的模糊,导致陆大到底是偏重培养参谋、还是偏重培养军事主官,一直没有清晰定位,这对陆大的教育成果亦有不利影响。

六、清末民初的赴日海军留学生。

向日本派遣海军留学生始于1905年。

第一批:1905年,5人。

第二批:1906年,70人。

接收前两批(即所谓第1期)清国留学生的学校为东京商船学校。东京商船学校是与陆士·海兵档次差不多的优秀学校,虽与海军有一定联系,但并非军校。日方首先让清国留学生就读该校,是准备将该校作为清国留学生留日学海军的预备学校的。由于清廷对于日本海军学制完全不了解,以及留学生基本不会日语,导致留学生对学习生活普遍不满,因此前两批的多数学生都中途退学草草回国了。只有极少数人得以完成留学学业(譬如周志祖,他经东京商船学校、海军水雷学校、外加舰上实习共计留学日本6年)。

第三批:1908年,50人。

第四批:1909年,6人。

这两批则算作赴日海军留学生第2期。第2期的留学流程终于制度化了:到日本后先进入东京商船学校。4年半后毕业,航海科学生入海军水雷学校学半年水雷(日语中的“水雷”=汉语中的“鱼雷”),机关科(此处的“机关”指船舶轮机)学生入海军工机学校学半年机械,然后两科学生还要到海军炮术学校接受基础步兵训练,最后登舰进行6个月的舰上实习,方完成学业。然而,这一期学生由于辛亥革命归国而中断学业,真正得以学成的只有1914年返回日本继续留学的25人。

这两期之后,中方虽然偶尔还会派遣赴日海军留学生,但相比1905~1909年那些,批次不再频繁、规模也甚小:

比如1918年,北洋政府派遣8名留学生赴日本海军大学校深造。

再比如1930年,中华民国海军部派遣4名留学生赴日学鱼雷,4名留学生赴日学海军军需。

七、海军大学校与陆军大学校中国留学生相关。

@田岛川恨外来词 君指正(打脸),更正如下,内容多整理自他的指正(打脸):

日本旧海军教育体系里相对更重要的四所学校——海军兵学校、海军机关学校、海军经理学校、海军大学校中,只有海兵不能确定是否有中国留学生入学·毕业。

海兵曾声称不招收外国留学生。譬如1905年前后,清廷数次请求派留学生就读海兵皆被拒绝。但到了1910年载洵访日之时,时任海军次官的财部彪,因美国海军实行对清接近政策而感到紧张,故表示「清国学生ヲ兵学校ニ入ルベキコトハ、彼ノ懇望アルトキニ限リ差許ス義ナルコト」。出于权宜之计和对美对抗的心理,原则上同意清国留学生入学海军兵学校。但清廷此时却不打算继续派遣海军留学生赴日了,日方的妥协也就就此不了了之。

【以上财部彪关于同意清国留学生入学的话见于『財部彪日記 海軍次官時代』第一巻、76页(山川出版社、1983年)】

(民国以及汪伪等伪政权是否有留学生就读海兵,答者暂不确定。)

至于海军大学校,则的确有中国留学生就读。

日方确认接受中国海军8名留学生入学海大的相关文书(1919年)。

8名中国海军留学生于1921年自海大毕业的日方相关文书。

但是相较海军大学校,陆军大学校的中国留学生数量与批次似乎要更多一些。如陆大中国留学生第1期,便有覃师范、张华辅、王孝缜、陈仪、朱绶光、王树常、黄慕松这7名毕业生(1919年毕业)。

根据1925年11月日华学会编列的《东京在住中华民国留学生名簿》,又可知此时陆军大学校中的中国留学生至少有如图6人。

详细的话,一篇学位论文的字数怕也打不住,所以大致先这么一说……




  

相关话题

  古代中国是不是内战内行,外战外行的典型? 
  为什么有人崇拜毛泽东? 
  中国有哪些史书的记载被考古研究证实? 
  IJN如果在二战中坚持破交战,不断封锁海上运输线会改变历史吗? 
  为什么剑在中西方文化中都有重要地位? 
  恋爱六年以上最后还是分手是种怎样的体验? 
  外国人吃辣条是怎么样一种体验? 
  为什么对东林党评价有低有高?他们到底做了什么? 
  关羽镇守荆州时候,二号人物是糜芳么? 
  为什么日本女性不希望自己长高or为什么日本社会似乎厌恶高个子女性? 

前一个讨论
这几个字是什么文字 什么意思?
下一个讨论
鲁迅有哪些文章值得我们现在重温?





© 2024-11-2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