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评价关宁锦防线? 第1页

           

user avatar   ning-nan-zuo-hou 网友的相关建议: 
      

小偷跳窗户进来偷东西,不是因为他喜欢跳窗户,而是因为你锁门了。

你们只看到在这个位面上,东虏破大安口、马兰峪、墙子岭、上方堡、独石口、青山口、黄崖关而入,劫掠京畿,所以得出了关宁防线无用的结论,理由是它根本没能防住东虏。

我不认为这个思路是正确的。

东虏从东起马兰峪西至上方堡这两千里防线上随便找个口子就能进来,如入无人,可唯独没从关宁这儿进来过,我觉得这整好说明这条防线是有用的,有效果的。

本位面上,明朝保据辽西宁锦,清军以沈阳为中心,入寇需要绕道千里。那么,在你们退保山海关的这个位面,我完全可以把大营扎在广宁,前军设在宁远甚至前屯,这样我再去打你,我容易的多。

山海关不是攻不破的关口,也不可能是。如果你觉得,本位面上清军从未攻克山海关所以山海关是无敌的所以你得出了可以放弃宁锦而仅仅死守山海也可以无虞,那这个脑回路相当于你吃了六个馒头才饱所以你觉得前五个没必要吃一样。


user avatar   po-wan-ch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明末,是一个碧蓝……哦不,比烂的世界。

  首先,伪大的“关宁锦防线”不是用来防御的,而是用来进攻的,大萌朝的战略,不是塔防,而是塔攻。
  伪大的“民族英雄”袁崇焕在《战守布置大局疏》中说:以上诸将,所守之城,即为信地,专责其成。战则一城援一城,守则一节顶一节。信守不渝,死生与共。

  如果仅仅是为了防守,守山海关也就够了,嗯,似乎山海关也有漏洞,那了不起在山海关前面再修个重城护卫山海关。王在晋这个方案的工程预算总共也就90万两,和后来每年大几百万两的辽饷比起来……

  文化人缺德就缺德在这里了,满嘴的仁义道德,就算做下天大的坏事,嘴里也能说出天大的理由,仿佛不这么做就对不起国家对不起人民对不起档。

  怎么进攻呢?后金军战力摆在那里,连着几次惨败告诉大家,喊喊口号唱唱高调可以,真上战场,没人当傻瓜。
  所以,怎么进攻是有讲究的,看着后金那边不进攻了,辽西走廊空着,就向后金推进若干里,然后赶紧蹲下来,修个堡垒,给自己壮胆,然后就这么继续,然后,他们说就这样一直修到后金的老窝沈阳城。

  这是字面上的内容。字缝里的内容是:老朱家担骂名,官僚向百姓收税,通过种种手段雁过拔毛,层层剥皮,辽西将门在辽西走廊搞大开发,可以贪污斜坡修堡垒的工程款、造大炮的资金、买马的“草料银子”、援助蒙古部族的插赏……可以把空出来的辽西土地瓜分了,把逃难过来的辽民变成农奴……
  成果,正如孙承宗所说:“臣与各将吏拮据四年,有四十七城堡、有三十万辽民、有三万辽兵、有五万弓弩火铳手、有六百兵船、有五百兵车、有六万马嬴牛驼、有官衙民舍五万有奇、有盔甲器械火药弓矢百余万,其官兵屯田五千余顷、官屯银一十五万有奇、塩钱利银三万四千有奇、采青省饷部银十八万。”

  于是,对袁崇焕的好评如潮:“经略王在晋令崇焕移驻中前所,监参将周守廉、游击左辅军,经理前屯卫事,寻令赴前屯安置辽人之失业者,崇焕即夜行荆棘虎豹中,以四鼓入城,将士莫不壮其胆。”

  花了多少钱呢?
  天启七年,户部尚书郭允厚上疏向天启诉苦,哀叹开销越来越多,财政窟窿越补越大。
  “……盖太仓之岁入,仅三百三十万,而岁出该五百余万。臣思之而无策也。省直之岁徵,仅三百三十万,而九边之岁支,已该三百二十万。臣思之而无策也。三百三十万之应解京者,甫一解京,而先有一百八十万之支也。三百二十万之该解边者未解边,而更有七百八十万之欠也,臣思之而无策也……”
  事实上,早就有人抨击这种塔攻战略了。当时的工科给事中方有度说:“竭天下之物力以供一隅”、“约费内帑金钱以千万计”、“加派新饷出之民者每岁四百八十五万有奇”、“百姓敲骨剔髓,典子卖妻,以供诛求,年复一年”……之后罗列了一堆狗肉帐,得出结论“即令东奴恋栈,长伏穴中,不西向遗一矢,而我之天下已坐敝矣”。

  实际上,从一开始,伪大的关宁锦防线就是个腐败窝。
  天启六年八月庚申(二十一日)
  户部覆山海经略王之臣、总督阎鸣泰等请给马价及犒赏银两,
  言旧年阁部清汰兵马,而后计关外实在马三万三千八百五十二匹,臣部料豆马乾俱照此数给发。
  今疏称关外马见在只二万八百八十四匹,较原额少一万九百六十八匹,今年十个月该剩折乾银一十四万七千八百三十五两,该剩料豆一十四万七千八百余石。
  平日增不闻曰马少也,而马乾可省发料豆可省支又不报,曰还官,应有若干。
  及议战守,则曰马无矣,应买矣,应给价矣,何请马乾之时与请马价之实数马以对不相照应也?
  赏罚明,则军令肃,而士气奋,行伍如法之将、射打命中之兵,诚不可以不赏。
  惟是,临敌之时,又须元宝一锭,然后用命。则此兵也,似不为平日训练节制之兵,而为临时贿赂雇请之兵,无论国家无如许金钱,恐亦非司马法也。
  况犒赏银两,除钦赏外,犹有枢辅经略积存银十万,又新库发银三万。今疏中只言钦赏十万,而不言此项,将此项归于何处?作为何用?
  且钦赏银十万,解赴宁城者,仅止四万,其余又解到何处?犒发何人?
  乞敕下督抚诸臣逐一查出还官,以为犒赏、买马之需,庶钱粮不至侵渔,而兵饷不苦凑处矣。
  上是部议。

  到这里,一般人都以为,辽西关宁锦防线是个吞金兽。
  但是,搞垮明王朝财政的,可不仅仅是关宁锦防线。

  骂关宁锦防线花钱厉害的,是户部,以及向百姓收税的地方官。
  而花钱的官员,则猛烈抨击明王朝的地方官、组织部门、纪检部门,骂他们贪污,大喊“民穷之故,全在官贪”。
  崇祯三年八月二十六日癸酉
  兵部尚书梁廷栋上言:
  ……
  臣以为,今日民实穷,然不穷于辽饷也。一岁中间暗为加派者不知几百千万,皇上知之乎
  夫皇上所用以抚字百姓者,非守令乎?
  臣不敢言其贪者,亦不必论其入己者,第就其名正言顺,公然以为经费,初不知畏者计,一次朝觐、一次考满,以及考选推升之日,至少约费五六千金,
  合海内州县,是国家选一番守令,天下加派数百万也,而曰民穷于剿饷,何也?
  皇上所藉以澄清墨吏者,非巡方御史乎?
  臣亦不敢论其贪者,亦不敢论其暧昧者,第就其名正言顺,公然以为旧规而不知戒者计,如查盘不报之赃、放告之赃,以至彼此投送书帕及谢荐之礼,多者至二三万金,合南北各差,是国家差一番御史,天下加派百余万也,而曰民穷于辽饷,何也?
  ……
  今日边饷之不足,确由于钱粮不完,钱粮不完,确由于民穷,而民穷之故,全在官贪。
  故使贪风不除,不但加派民不能堪,即不加派,民之穷苦犹故也。贪风一止,不但不必加派,即再加派数厘,民之欢悦犹然也。
  ……
  臣语近激切,无所逃罪。

  收钱的骂花钱的吃空额,花钱的骂收钱的刮地皮,天下乌鸦一般黑,都不干净。

  正如前文所说,明末是个比烂的世界,
  按说大萌朝的关宁锦防线已经够烂的了,但是,我大清更烂。
  《满文老档》记载,天命八年(天启三年)三月:
  “粮价昂贵,其每金斗粮值银一两。”
  天命九年、天命十年的粮食价格没有记载;
  天命九年,弩尔哈齐杀“无粮人”;
  天命十年,弩尔哈齐对辽东汉民进行无差别屠杀,结果是“此次屠杀,使贤良之书生亦被杀绝”。
  天聪元年(天启七年),后金的经济形势更加糟糕:
  时国中大饥,其一金斗粮价银八两。民中有食人肉者。
  彼时国中银两虽多,然无处贸易,是以银两贱而诸物昂贵:
  良马一,值银三百两。
  壮牛一,值银一百两。
  蟒缎一,值银一百五十两。
  毛青布一,其值银九两。
  盗贼蜂起,偷窃牛马,人相惨杀致国中大乱。

  于饥荒同步的,是后金占领区百姓的逃亡和反抗。
  辽东三百万汉民(也有说五百万),跑了大半,没跑的,几乎被弩尔哈齐杀光(使贤良之书生亦被杀绝)。
  不仅汉民几乎死绝跑光,连女真诸申也跑了很多,朝鲜人赵庆男在《乱中杂录》中记载“真鞑降者,都督(毛文龙)资给优厚,以此降者络绎,其数千余,而散处各岛者,亦近千人,皆勇猛精壮,人言前后降鞑甚多”。
  也就是说,有两千左右“勇猛精壮”的旗人逃亡到毛文龙的地盘上,算上老弱就更多了。

  也就是说,继续这么耗下去,先完蛋的,肯定是后金而不是明王朝。

  最后的结果,大家都看到了。
  所以,从袁崇焕的议和开始说起。

  袁崇焕升任辽东巡抚后,他的处境,实际上相当危险:
  1.当时的后金,实际上已经经济崩溃,粮食卖毒品价,“一金斗粮价银八两”,是正常价格的八十倍以上,但是,无论袁崇焕,还是他背后的组织,都不能让后金完蛋,否则,不仅辽饷这种临时加派会取消,而且价格十几倍、几十倍的市场会消失。
  所以,明明后金已经虚弱不堪,但“与后金决战,收复失土”这个选项会触动所有人的利益,所以王化贞的失败是必然的。

  2.保住已有土地,维持现有格局,只守不攻,但这样一来,就不仅仅是“朝廷与后金的反应如何难以预料,而自己就变得碌碌无为,毫无建树,在政治上难以得分”,而是后金的经济状况拖不起:同第一条——“一金斗粮价银八两”,后金能拖多久?一年?两年?当时的毛文龙已经在鼓吹“二年复辽”,登莱巡抚袁可立也蠢蠢欲动,好容易调走袁可立,换来武之望把毛文龙折腾得欲仙欲死。

  3.坚壁清野,退回关内,性质比第二条还严重,这实际上是王在晋方案的翻版,为国家节省了一大笔工程款,不仅后金的经济状况会继续恶化,连辽饷加派都得被砍掉,这是要犯众怒的。

  4.学习孙承宗,坚决把乌龟壳造下去。这倒是可以收复失土,可以有政绩了,之前孙承宗在的时候大家捞得爽,孙枢辅滚蛋了,萧规曹随,拾人牙慧没关系,大家修堡垒、养蛀虫,在辽西这个这个腐败窝里捞爽了,也不介意给袁崇焕一个好名声,花花轿子人抬人,糊弄皇帝不是什么难事。
  然而,但是,同第二条,“一金斗粮价银八两”,后金能拖多久?再这么拖下去,后金总有一天要被玩坏的。

  所以,当时的腐败官僚集团的观念很先进,他们的方案,类似今天的一个提法——可持续发展

  袁崇焕既不能、不敢干掉后金,也不能选择其他三个选项,那就只能议和,能成功议和最好,就算不成,也要以议和为名,暗中放水,让后金缓过一口气,这是袁崇焕的最佳选择。
  后金的应对,也是议和,骗点粮食布匹,穿暖吃饱。
  问题是,皇帝不可能答应,所以,袁崇焕必须把后金放出来,让后金在明王朝统治区制造巨大的破坏——敌人太强了,“满万无可敌”,让皇帝不得不同意和后金议和。
  正因为如此,袁崇焕才铁了心坑蒙古人,铁了心要把东江镇玩坏。

  袁崇焕别无选择。

  那么,躲在暗处操纵袁崇焕的组织,布的局更加阴损老辣。
  组织的布局是:
  暗中帮助袁崇焕推动议和,可以;
  帮助袁崇焕把后金放出来,把明王朝打得鼻青脸肿,也可以;
  甚至可以纵容后金在某些区域大肆抢劫。抢到金银各种硬通货后,再找组织高价购买各种物资。
  看看后金那边的物价:良马一,值银三百两。壮牛一,值银一百两。蟒缎一,值银一百五十两。毛青布一,其值银九两。
  基本上,都是正常价格的十几倍,甚至几十倍。
  组织这边,各种货物卖个十几倍、几十倍的,太黑了,宰后金一次两次可以,但这么干杀鸡取卵,没有回头客。
  所以,十几倍、几十倍不至于,五六倍,七八倍差不多。
  但是,如果真议和成功,明王朝和后金的贸易,就是合法贸易,后金凭啥以五六倍,七八倍的价格向组织购买粮食、蟒缎?
  更何况,合法贸易,是后金向皇帝“进贡”各种辽东特产,比如人参貂皮之类,而皇帝则“市赏”后金银子、布匹、茶叶、铁器等各种货物,价格是有法定标准的,先不说有多少赚头,就算有赚头,也未必是让组织来经办的。

  明末,是小冰河时期,明王朝统治区许多地方受灾。有人说,这是明王朝灭亡的原因。
  但这个说法有个问题解释不通,那就是越往北,气温下降得越厉害,尤其是蒙古和后金统治区,更是重灾区,灾情更严重
  事实上,《崇祯长编》、《满文老档》等各种史料时不时就有蒙古、后金闹饥荒的记载。可以说,蒙古人的购买力肯定是在下降的,后金虽说造反后抢了不少金银硬通货,但其真正的购买力,肯定也有限,本来,不值得大明朝的腐败官僚集团如此煞费苦心地培养。

  那么,是什么使得后金拥有了强有力的购买力,能够满足腐败官僚近乎无限的欲望呢?
  直到老夫将晋商对后金的走私和后金从己巳之变开始到崇祯上吊期间多次突破长城在明王朝统治区抢劫这两件事并案处理,才得到了有说服力的答案。
  ——对后金走私贸易的实质,是抢劫和销赃

  就后金那种统治模式,光靠他们自己发展经济,根本不可能有什么购买力,后金真正的购买力,既不是八旗诸申在辽东黑土地上生产出来的东北大米,也不是深山老林里弄来的人参貂皮乌拉草,而是八旗军在明王朝统治区抢劫到的各种物资和金银硬通货

  而辽饷官僚利益集团真正的利润所在,既不是每年近六百万两的辽饷,也不是后金贩卖的马匹、辽东土产,而是帮助后金销赃。

  看看当时的北地局势:你们这些北地走私商,仗着自己掌握了对日本走私的财路,在日本和登莱等地来回赚钱,整船整船的丝绸瓷器运出去,整船整船的金银铜运回来,钱多得花不完,就土地兼并,实在花不出去,就铸成一千多两银子一个的“没奈何”存在地窖里。

  所以,我们要把后金放出来抢,抢光你们的银子,然后,让后金到张家口买我们走私出去的货物。

  还是那句话:袁崇焕和毛文龙没有私仇,但是,两边的利益却是相反的,矛盾根本不可调和,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所以,组织是绝对不会让议和真正成功的
  所以,
  搞倒王之臣,很轻松;
  调走满桂——这东西在辽西碍事,刚好调到大同镇压林丹汗,一举多得,废物利用;
  挪用插赏,经济制裁林丹汗,那是袁崇焕和各路官僚密切配合;
  杀毛文龙,有惊无险,事后,组织还忽悠崇祯,帮着袁崇焕暂时消除不良后果。

  而到了袁崇焕把后金放水到北京城二环外的那一刻,就是组织上屋抽梯,把袁崇焕和辽西军卡死在北京城外进退不得的时刻。

  然后,袁崇焕就死定了,察哈尔林丹汗,是他变相制裁的,空月马乾,是他发明的,毛文龙,是他谋杀的,和后金议和,是他操办的,后金,是他放出来的,援兵,是他遣散的……

  最后,相关的经济运行模式大致是这样的:
  北地对日走私集团,从山东的登莱等地出海,贩运丝绸、瓷器等货物,经朝鲜,到日本,然后将日本的金银铜和各种稀奇古怪的货物比如武士刀之类的贩运回来。
  他们向毛文龙交保护费,出钱粮支持东江镇用海上游击战袭击后金,换取明王朝默许他们的走私贸易;
  南方对日走私集团,从东南沿海出海,贩运丝绸、瓷器等货物,经琉球到日本,和北地日走私集团业务重叠,有利益冲突。
  在北地对日走私集团支持下,东江镇的对日海上游击战对后金造成巨大的打击,导致后金对辽东汉民的奴化进程失败、经济崩溃,汉民甚至旗人都大量逃亡;
  辽西将门集团,这些人养寇自肥,吃辽饷,修堡垒,养蛀虫,这些人希望后金能吊住一条命,把辽东战事遥遥无期地拖下去;
  北地对后金走私集团,这些人把后金当成工具,他们可不仅仅是让后金吊住一条命,而是把后金放出来抢劫,抢北地对日走私集团——那帮人钱多,然后跟在后金背后收贼赃,向后金高价出售粮食布匹等各种物资。
  注意:充当强盗的,可不仅仅是后金,波澜壮阔的明末农民战争,是起义军在前面抢富户,官军在后面追,捎带抢草民,号称“贼梳兵篦官如剃”,再后面同样有人向农民军、官军出售粮食或各种物资,获取巨额利润。

  崇祯年间,从袁崇焕议和放水开始一直到李自成打进北京城期间,后金先后入关抢劫五次,至于农民军流动的范围更大,“贼梳兵篦官如剃”造成的破坏也就更加惊人。
  最后,北地抢差不多了,他们就开始部署改朝换代,谋划抢南方的对日走私集团。
  刚开始,他们扶植的是李自成。只是李自成不听话,玩“追赃助饷”,所以他们搞倒李自成,换上备胎我大清。

  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


user avatar   chi-shu-de 网友的相关建议: 
      

项天鹰同学开始重复那套修宁远只需5万两的神论了。

王在晋对当时修宁远是有一个预算的:“请百万之金钱,筑一方之要害”。

明明就有天启六年梁梦环疏中的数据:“以城工言之参将李承先都司金峤等冒开工价城工每百丈工须二万多开三万”不用,非拿嘉靖年和万历初年的内地县城来估算。至于卢象升说的那是宣边,而且都看到“虽甚省”了,还能脑补出来从宽计算出来?都明确说是边墙了,还能把附属设施和城内房屋给算进城墙建设费用里去?

“宁远城周长不足一千丈”?那是现存的内城。按梁梦环疏中的算法宁远城仅现存的五里九十六步内城城墙仅工价也要二十多万两,而宁远外城的城墙有九里一百二十四步,算一下又要三四十万两,内外城加起来保守估算光工价就六十万两了,这还是不算材料成本,以及其他必要建筑和红衣大炮之类的守具等等费用。

修补山海关附近边墙的话,附近就有砖窑群备用,秦皇岛明长城砖窑群有兴趣的可以百度一下,而修宁远需要在其附近新开砖窑烧砖,各种物料工具也需关内转运,班军出关也不能让人睡野地,防备后金偷袭对工期还要求得很严苛,成本自然就上去了。

历史上宁远的具体造价没传下来,不过根据传下来的史料我们知道,这次修宁远城还因为祖大寿和汪翥不好好干活返了一遍工,班军故事不出关,满桂加以鼓舞才“乐为用”,这鼓舞恐怕也少不了超额的工犒银吧(《督师纪略》),看孙承宗、袁崇焕、茅元仪对于修筑花费避而不提的样子来看,恐怕相比王在晋做的预算是超支了,这也能解释为啥预定要在宁远之前修的边墙放弃了修建。顺便说句,这边墙的放弃修建让后金蒙古可以越过宁远攻击其后方,这就造成了宁远后方的城池也需要守。又因为明军野战不力,结果城池反而牵制了明军的重兵,辽西之所以兵力显得“食粮则有,临战则无”,除了丧心病狂地吃空饷,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众多城池同样也需要大量的守军。

辽西诸堡的情况不同,数据也不足,不能全按宁远例子估算,但咋算五百万两也是打不住的。

另外再说一下,茅元仪吹孙承宗功绩的时候也只敢说年收入十五万石,貌似这十和五不能倒装吧,而且茅也没提屯本。

宁远守城砍了269个脑袋,然后袁崇焕上报“急需马匹银二十万两,盔甲、器械银十万两,铅子、火药银五万两,操赏、工犒银十万两”,我觉得项天鹰同学对辽西这帮人的胆量和胃口估计与现实有很大差别。


user avatar   xiang-tian-yi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骂关宁锦防线费钱的,就如同雨后的狗尿苔一样遍地都是,但就没有一个人说得出究竟费多少钱。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惠安县新建县城,“恳乞于省,得金万五千七百有奇”。城池规格是石结构,城高二丈二尺,墙厚一丈二尺,城周九百八十六丈五尺,城门四,水门五;月城四,月城上各有城楼;堞一千七百余;水关二;敌楼二;敌台三;建有窝铺、望楼共五十座;连房一千七百间;设干壕,长一千零二十丈,宽三丈,深二丈。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萧山县新建县城,“用银三万七千五百两”。城池规格是周长一千六百八十丈,高二丈五尺,城楼四,铺舍二十三。

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嘉善县新建县城,“费银三万五千八百五十六余两”。城池规格是周长一千五百零二丈,高三丈,月城一百一十四丈,敌楼十二,窝铺四,城楼三十六。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长兴县重建县城,花费“银二万六千八百四十七两有奇,另月城之费二千四百五十五两”。城池规格是周长一千一百七十余丈,高一丈七尺,壀堄五尺,城楼六,窝铺四十二。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南安县新建县城,“请发公帑之羡,约得金七千有奇。”城池规格是砖石结构,城周七百七十四丈余,城门四;门楼四,各门建有月城;堞两千零二十四;敌楼七;窝铺三十六;角楼四;濠池长二百余丈。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安溪县新建县城,“费出通县丁米融派并税亩等项,计七千四百两有奇”。城池规格是石结构,城高二丈一尺余,墙厚一丈八尺,城周六百二十六丈,城门四,水门二。

万历二年(1574年)青浦县新建县城,“工料银一万六千三百余两”。城池规格是周长一千零三十丈,高二丈余。

万历十八年(1590年)昆山县重建县城,花费“银四万八千余两”。城池规格是周长两千三百八十七丈,高二丈八尺。

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常熟县重建县城,“每丈价银约三十两六分”。城池规格是周长一千六百六十六丈,高二丈四尺。

把其他指标都打入城墙的周长,算一下每丈城墙的价格:

1553年惠安县:15.91两

1553年萧山县:21.25两

1554年嘉善县:30.65两

1557年长兴县:22.95两

1559年南安县:9.04两

1562年安溪县:11.83两

1574年青浦县:15.83两

1590年昆山县:20.11两

1604年常熟县:30.06两

卢象昇《确议修筑宣边疏》:“每铸边墙一丈,虽甚省,约须工料食米等银五十两。”

按照上面那些数据,考虑到时间推移和地点改变导致白银价格变动,考虑到城池的附属设施,城内的房屋,全都加在一起,卢象昇给出的这个五十两银子一丈的价格也差不多是从宽计算。

宁远城周长不足一千丈,高两丈半左右,整座城的成本顶多也就五万两。

至于一般的小城,按照现在锦州的大茂堡遗址,周长在二百丈左右,高度只有宁远城墙的三分之一,所以每丈的平均造价还得低很多,顶多几千两银子修一个。

只要是能让士兵花劳动力解决的事情,在明朝都便宜至极,大凌河筑城时抽调的一万班军,一个月才给七钱银子,加上些额外开销,一年也就十万两。何况就算不筑城,这些班军就可以不发军饷了?

由此可知,辽西防线大城九、堡四十五,修城的价格也不过是几十万两银子,还没有崇祯他岳父的家产多。

把军饷算进成本这事就十分可笑了,把关宁军撤到关内京畿重地,然后不给他们发军饷,这是想提前上吊?

至于说把马匹、盔甲、器械、铅子、火药的费用都算进去的人,你们是觉得,明军只要离开辽西,就可以穿着号衣空手徒步手撕鞑子了是吗?

整个辽西地区有五千顷耕地,就算每亩地一年产一石粮食,一年也是五十万石,也就是说,辽西耕地一年的收成,就已经够辽西筑城的费用了。收税当然不可能把这些粮食都收上来,但是没收上来的部分不也是被士兵和家属吃了。

就算不考虑这五千顷土地的收入,筑城费用分摊到整个崇祯朝的每年,也不过就是一年几万两,按照孙传庭担任三边总督时的报价,两万军队要作战的话,一年就得五十万两银子。

所以,如果不修辽西防线,就算完全不考虑战略因素,明朝能以损失五千顷土地的收入为代价多养两千兵。

按照清朝圈地时分配土地的方式,一丁分地三十亩,考虑到军饷也得出自土地,按一丁五十亩算,五千顷土地可养一万丁。战时三丁抽一再去点虚头,能出三千兵。

守辽西,就有一片堡垒群,按八旗的标准多养三千兵;不守辽西,就有两千个兵的军饷。

守辽西,清军需要绕路蒙古大兜圈子才能入塞劫掠;不守辽西,除了让清军走得更方便之外,没有任何区别。

从山海关到偏关,长城一共两千里,清军可能从任何一个关隘破口入塞。十二万关宁军,就算靠外挂分散到长城防线上去,平均一里地增加六十人。给关门、永平、蓟镇、密云、通州、昌平、延庆、宣府、阳和、大同、平虏、偏关各增加一万兵力,难不成清军就能怕了他们不敢来了?

崇祯守辽西,证明崇祯的脑子没被驴踢过。


user avatar   yuan-wu-80-91 网友的相关建议: 
      

题主的问题是:如何评价关宁锦防线?

这个关宁锦防线应该是山海关、宁远、锦州三个地点,从时间线上面来说,是不能混为一谈的。

继开铁失陷之后,经略辽东的熊廷弼被弹劾离去,接任的袁应泰昏庸无能,使得明朝失去了重镇辽阳和沈阳,辽东形式岌岌可危,消息传到北京后,刚刚登基的天启皇帝甚至下令“京师戒严”(明熹宗实录·卷3),兵部甚至奏请:“名勋戚九卿科道并本部司属官员分守正阳等十六门”。请看一张图:

天启皇帝几次召集廷臣集议方略,最终决定了固守辽西的策略,而固守辽西的关键就是广宁。

1.熊廷弼先前提出的“三方布置策”就是以广宁为主,在这里重点设防,部署了精锐的步骑兵;然后以山海关为策应之地,屯驻重兵,设置经略,节制三方;在天津、登州、莱州各置舟师策应,从海上进行牵制,乘虚进入辽南沿海地区,攻击女真的侧背。

这实际上是熊廷弼一贯坚守防御的战略,他的思路是“防边以守为上,缮垣建堡”,在开铁溃败后接手烂摊子的熊廷弼力主对后金采取守势,整顿防务,很快就稳定了局势。他的坚守防御战略,是的后金无法发挥自己作战的优势。

后来袁崇焕搞的“凭坚城用大炮”策略就是吸取了这一战略的积极因素。

为了配合熊廷弼,天启皇帝和北京的廷臣们任命他为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使,经略辽东等处军务,驻山海关。偏偏又任命了王化贞为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广宁事务,治广宁,受经略节制。

一番布置之后,还是能看出来此时的明廷仍具有相当的战略布局能力。朝廷多方筹措之下,为熊带来了26万的兵力,加上原有的士兵,接近熊廷弼需求的30万,其中在广宁就驻扎了12万人,所以这个时候驻守的广宁的巡抚王化贞的角色就变得十分重要了,因为辽东巡抚是挂赞理军务的。

这个时候的明廷财政已经相当吃紧,国库空虚,于是就加征地亩银,并将两淮、两浙岁入824060余两白银由各边真“自运自催”解用。其他诸如战马、粮草、兵器、甲杖等所需要的数量,都按照熊廷弼提报的数量来准备发放。此外,硝黄火药、解至广宁的就有214060斤。

总理户、兵部、工部的王在晋后来讥讽熊廷弼说:“彼时经臣如骄子,无求不遂”,天启皇帝和大臣们对熊廷弼的信任与支持在这个时候是无以复加的。

临出发前,天启皇帝给了他一道敕书,这是一道新敕书,按惯例,督抚就任以后,要么给旨“依原敕照行”,要么重新给个新的。熊拿到的这道,牛叉到底,因为副总兵以下先斩后奏。又从京营里面给熊精心挑选了5000名士兵和6000匹战马,护送熊上任。皇帝让大臣们在城外送行,并且赐宴,这种特殊的荣誉十分罕见,也表明天启皇帝对辽东局势的高度重视。

这番布置时,辽左的局势已经不容乐观,努尔哈赤丝毫不掩饰自己想要继续进兵广宁的意图,虽然期间被汉民暴动耽误了时间,但是洒在前线的哨探夜不收们不断往后方传递同一个消息:老奴要来打广宁!

2.结果熊廷弼和王化贞两个人搞翻脸了。为什么原因闹翻呢?

熊的策略上文已经交代,王化贞作为辽东巡抚赞理军务,前线的最高领导,他就是个逗比。

王化贞是主张出城野战硬肛,说不打就没有守的条件,熊一听就懵逼了,这朝廷对老子这么信任,为毛派这么个玩意来搭档。熊说:守就是为了战,现在连番失利,人饥马疲,连防守都十分困难,人心又惊疑不定,你凭什么出去跟女真硬肛?

王化贞:“就是因为此,守城的条件差点,老子的策略是以战代守”。

熊廷弼:“三军未动,粮草先行,现在整体局势这么差,转输粮草都那么困难,既然你要硬肛,就应该考虑如何保证粮食供应的问题!”

王化贞:我的兵马一旦渡过辽河,海州囤积的粮食那还不都是我的?呵呵;

熊廷弼:就算你过了河,也要考虑到如何防守女真兵的攻击,假如出现了危险的情况,应该如何支援。

王化贞:等我攻下牛庄,那里的人一定会响应我,肯定会有人抓住叛将来投降我,担心个球?

王化贞这个人刚愎自用,向来不懂军事,还喜欢吹牛。他甚至独出心裁的提出要以投降后金的李永芳为内应,找察哈尔部林丹汗借兵四十万,实行内外夹攻之术。这种荒唐可笑的策略,他还真的实施了,多次派人去招抚李永芳。

结果反被李永芳策反了王化贞的心腹部将孙得功。我估计孙得功此时也是对前途感到渺茫的,摊上这么个智商的上级,还不如投降了事。

王化贞把饷银用来施行他的结连西蒙古策略,却不给在前线时刻准备作战的士兵,而且只要有风吹草动,就催促士兵们出城列阵,等到士兵们都出了城,却看不到所谓的察哈尔部士兵来支援,估计在野外吹风的士兵心里都有一句MMP要说吧。

天启元年七月,王化贞派遣毛文龙袭击了镇江,然后立马新报告到朝廷,大吹大擂,搞得一脸懵逼的大臣们都认为是鸟炸天的胜利,于是兵部开始催促熊廷弼赶紧带兵出山海关,去支援老王。

没办法的熊廷弼只能率军驻扎到距离广宁120里的右屯卫,然后也开始写报告:“按照我的策略,所有的布置还没有全部落实,王化贞这个彪子太急躁了,搞得女真疯狂报复,屠戮了四卫的百姓,那些准备响应朝廷的义军之心都被丧失殆尽,你们居然还听他吹的奇功?”

经抚不和,两人越吵越凶,越凶越吵,开会的时候边将们都同意熊廷弼的主张,王化贞就跟他吵,吵急眼;额,熊廷弼就写报告撅王化贞。

王化贞跟朝廷许诺,秋天吃饼之前,你们在家里躺着听老子的捷报吧。结果一年的时间里,王化贞5次进兵,没有一次成功。熊廷弼写报告说:“明谕抚臣,慎重举止,毋为敌人所笑。”

王化贞听说以后,吹了一个超级大的牛,给我六万兵,老子一举荡平后金,要求皇帝下旨,让所有的士兵都听他的命令,

这句话说完不到一个月,王化贞就丢失了广宁,差点被后劲俘虏。

两人矛盾尖锐,下面的将士茫然失措,不知道听谁的好。熊廷弼的性格很刚强,自信,还喜欢骂人,从来不把权贵放在眼里。兵部尚书张鹤鸣跟他闹翻脸,张鹤鸣因此就极力支持王化贞,只要是王化贞所奏请,没有不同意的。

熊廷弼说我是经略,应该节制地方,张鹤鸣竟然擅自 指令,不经过我还不让我知道,我问兵部山海关调军的数量,等了两个月都没有回复,我这个经略有名无实,辽西的事情让张鹤鸣和我一起承担吧。

之前张鹤鸣催促熊廷弼出关,熊廷弼怼了他:老子手上没有兵,出关不是动摇军心么?

毛文龙奇袭镇江后,张鹤鸣也鼓吹立刻主动与女真交战,熊廷弼下令:“敢战渡河者斩”。

熊王之争,将大半个朝堂都卷了进去,当时阉党得势,熊廷弼这性格得不到阉党的青睐,而朝堂里叶向高执政,他是王化贞的“座师”,于是很自然的倾向于王化贞。熊廷弼既得不到阉党的喜爱,也得不到文官叶向高的喜爱,属于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地位。

这些矛盾天启皇帝和廷臣也多次调停,甚至训斥,但是越闹越大,乃至于最后开会讨论,张鹤鸣主持工作,共有八十多人参加,就经抚的去留问题展开讨论,最后由皇帝裁决。

大臣们总共提交了十五六种方案,意见根本不统一,只有徐扬先一个人明确表示将王化贞调到登莱,跟那里的巡抚互换。

皇帝下旨兵部和吏部共同讨论,经抚留一人,专门负责辽事。两个部门讨论结束后,意见是留王化贞,对熊廷弼酌情推用。还没等到商量个结果出来,后金已经大举发动进攻。

天启二年正月,努尔哈赤花了将近一年的时间,完成了进攻广宁的准备,50000名女真士兵分成三路前进。

正月二十清晨,努尔哈赤的士兵渡过,王化贞部署在这里的士兵一看密密麻麻的后金士兵,立即掉头就跑,后金的骑兵一直追到西平堡。就在后金往辽河东岸集结兵力的时候,王化贞为了实现他的战略,也在调兵遣将,部署兵马。

他认为老奴根本不敢渡河,甚至还打算让部将罗万言过河诱敌,但是这些不切实际的计划被将领们否定。

熊廷弼一开始就提出了“内护广宁,外扼镇武、闾阳两路”的防御策略,坚持固守广宁、集中兵力于一处。依靠防御的堡垒互相支援,不要分兵。

后金军花了巨大的代价攻克了西平堡,这时在右屯的熊廷弼立即发令箭给王化贞要他支援西平,王化贞将镇武城的兵力都调走,还听了已经叛变的孙得功提议,将广宁的士兵都派出去。

孙得功在战场上大喊兵败了,兵败了,使得明军哗然溃败,逃回城里的孙得功四处散播谣言,甚至封闭了府库和火药库,正月二十二日,参将汪朝栋护着毫不知情的王化贞逃离广宁城。孙得功这个龟孙后来被老奴的儿子莽古尔泰弄死了,也算了得其所归了哈。

叛将孙得功为奴酋第五子所杀歹青下达子复杀第五子经略王在晋奏闻

正月二十四日,后金占领广宁城。

广宁败后,举朝震动,当时最紧迫事情是迅速派遣重臣到前线稳定局势。害怕被追究责任的张鹤鸣自请督师,在山海关拖了短时间后,以生病为由辞职回家了。大气的天启皇帝甚至又发帑金30万给张鹤鸣,哪知道这个混球如此不堪。张鹤鸣在崇祯八年被李自成的农民军抓住,砍了脑壳子,虽然胆子小,喜欢搞权谋,侵迫大臣,好歹没有失去节操吧,算是他身上优点之一。

接着皇帝任命了宣府巡抚解经邦为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经略辽东。结果他顾虑重重,三番四次上疏请辞,拒不受命,最后被革职为民,永不叙用。(昨天这段写的急了,结果今天回来一看,不对劲给改了)原文是:

新升辽东经略解经邦三锍力辞重任,上以经邦托词避难,甚失臣谊,著革职为民,永不叙用。

整个朝廷上下,这个时候竟然没有一个人愿意去做辽东经略。

后面再补上,有个朋友来了,烹茶去了。

续接2019.3.10下午的回答,继续更新。昨天有评论说阉党和叶向高的问题,因为我写的比较急,没有注意断句,也没有标注清楚,至于纠结于阉党这个细节问题呢,仁者见仁吧。具体可见吴应箕《两朝剥复录》,卷二,在熊廷弼被逮后,魏忠贤咋迫害人家的。

一直折腾到了三月初,吏部尚书张问达召集了九卿科道官推举经略人选,一人一只笔,一直开到天黑,结果是推举王在晋的票数最多,结果报道皇帝那里,当场就批准了。

三月初八,王在晋被正式任命为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使,经略辽东、蓟镇、天津、登莱等处军务。(明熹宗哲皇帝实录·卷二十)

讥讽过熊廷弼的王在晋自己琢磨了一下,觉得这活不能干,也打报告说干不了,皇帝给个回复,赶紧去上任,别啰嗦。考虑了一下后果之后,王在晋就不敢再推辞了。

山海关是处于河西走廊的咽喉地带,可参考上图,是东北进入华北的陆上必经之路,明代人对它的评价是:内拱神京,外捍夷虏,最契紧处。明与后金在东北地区开展以来,山海关是辽东的总指挥部和战略后备,因为这里是积聚兵马、储备粮食军器的地方。

王化贞丢失广宁之后,一时间辽西七百里俱为异域,全辽丧尽,山海之外,奴虏充斥。在王在晋被任命为经略的这个三月份,熹宗实录记载了段话:

命户部发银二千两著山海关监军佥事袁崇焕募兵;

山海关此时是直接暴露在后金的面前,但是攻占了广宁后的后金军队追到宁远就撤回了,后金的兵力单薄,并不敢分兵驻扎各处,于是大小凌河、锦州、宁远、中前、中后等地这块狭长的地方成了双方的缓冲地带。

明军的夜不收与清军的游骑在这一带相互出没,追逐厮杀。

到了天启二年底,比较务实的天启皇帝和廷臣们在很短的时间内,在山西、四川、湖广、山东、河北等地的募兵,年底时已经有士兵79869人,战马12760匹,这个战马数量很容易被忽视过去,实录上面原本就有记载,山海关这块原本就有战马三万多匹,这12760应该是增加补充过去的。

到了天启五年的时候,山海关一带的驻守兵力达到117086人,马匹有59500匹,囤积的粮草、军器、火药、甲杖等都是量大充足,此等实力是后金所无法比拟的。老奴后期占领区内起义不断,加上物资短缺,问题也多得很。

短时间内,稳定住了山海关的局势后,朝廷的大臣们又开始开会讨论了:

山海关应该怎么防守,如何布置兵力,战守的策略是什么?

经略王在晋跟王化贞一毛一样,也不懂军事,同样也超级自信,也爱夸夸其谈。他在崇祯十一年的时候写了本《三朝辽事实录》,啧啧,这书看起来很酸爽的。他把自己写的奏疏和对时事的评论都收录到了这里,手动擦汗。。

不过有个大佬DISS王在晋的时候,也是毫不留情的。

孙承宗说他“笔舌更自迅利,然沉雄博大之未能”。因为王在晋跟王化贞这两个老王,都有个共同的坏毛病,就是谁跟他意见不同,老子就要搞你人。

王在晋说:防守山海关必须在关外有城堡作为藩篱,有营屯作为犄角,有烽堠来严密监控,派遣哨探夜不收来打探传递情报,关外当前还算是我们的地盘,可以从容布置。

又说:“加入乘着这个时候虏骑还没有主动侵犯,率领士兵迅疾出关,收复广宁、前屯,等待机会,逐步收复失地,那这可是名传百年的大功啊!”

他还斥责前线的将领们:“你看看你们,一个个缩头缩脑的,把江山土地轻易的抛弃,风声鹤唳,还没看到敌人就吓个半死,跑路先”。

上面这三段看起来,王在晋水平还在线,对吧。

等到廷臣都推荐他去做经略的时候,他整个人都懵逼了,大臣们都说王在晋平时对辽事的观点很犀利中肯,言辞间也慷慨勇敢,所以一路做到添设的兵部侍郎,作为辽东经略的后备队,这下好了。

前面说了,他写报告不想去上任,咋写的:山海关没什么可守的;想要靠士兵们,可是士兵们靠不住啊,想要靠人心,可是人心也靠不住啊,这地方也无险可守,总之这活我干不了。

一开始他说了山海关的战略地位有多重要,应该怎么布置防守,现在咋说了:山海关的关防不过是给军民、商旅出入的用途而已,左边是山,右边是海,不过是郡邑的城郭,这会辽阳、沈阳、开原、铁岭、广宁这样的重镇都被敌人占去了,一个山海关能起到什么作用?

他毫不隐晦的说道:“假如放我回家,就是我最幸运的事情啊”《三朝辽事实录·卷8》

看到王在晋前后如此反差,御史们回过劲来了,陈宝泰怀疑的说道:“打仗的事情,王在晋能不能搞定?建牙开署,穿戴者御赐的蟒袍玉带,还有尚方宝剑,搞不好连逃兵都吓不住,还能指望这家伙能吓退奴酋么?”

三月十八日王在晋启程到山海关,就任半个月以后,就提出了“拒奴抚虏,堵隘守官”的策略。

啥意思,抚虏就是跟袁应泰、王化贞那样,拿银子去收买蒙古;他想利用蒙古人去偷袭广宁,好基友蓟辽总督王象乾给他出了个主意:你收复广宁用处也不大,根本守不住,不过在山海关外再盖一座防御的关城。

我觉得他们是假基友,因为王象乾在王在晋就职前貌似提出过一次辞职...然后孙承宗神助攻....

承宗又奏留督臣王象乾,报以屡旨慰留;这是十二月
蓟辽总督王象乾亦以雷火示警辽民被陷引咎乞罢 上慰勉之;这是十月

堵隘,就是在山海关外再修建一座关城;基友的话给了王在晋很大的信心,他计划修筑一道三十里长的关城,让关外有关,墙外有墙,囊括了一片石、角山、欢喜岭等要地,计划派遣40000名士兵驻守,工程总造价930000两白银,熹宗这会挺大方的,先发帑金200000,其余陆续再给。

然后袁崇焕和孙元化两个人不同意,袁崇焕挺社会,还给首辅大学士叶向高写信表达自己的意见。叶向高说离这么远,我也搞不清楚你们谁对谁错,大学士孙承宗说那这样吧,我去趟山海关看看情况,然后再说。

他是帝师,不爱学习的天启皇帝可喜欢听他上课了,孙承宗给上完课,天启都说好开心撒。天启元年被大臣们推举为兵部侍郎,负责辽东的军事,可是皇帝舍不得离开他,一直等到广宁失守后,才任命孙承宗为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参与辽事,这时他是具体掌兵部事务的,并不是挂兵部尚书衔而已。

六月二十六日,孙承宗在兵部主事鹿善继的陪同下到达了山海关,跟王在晋两个人就防御问题展开辩论。

孙承宗:给你钱让你盖新城,是把原来放手山海关的兵力当中抽调过去4万人么?

王在晋:不,另外派兵

孙承宗:好,那么在八里范围内,就有守军80000人,一片石西北就不要驻守重兵了么?你在这里筑城,新城的背后就是旧城,里面还埋了不少地雷,是给敌人埋的还是给新城的守军埋的?新城如果能守,那还要旧城干啥?如果新城不能守,这4万士兵跑到旧城下,是开关放行呢还是闭关不管他们死活?

王在晋:关外有三道关,可以放他们进关的。

孙承宗:好,就照你说的,敌人来了,士兵们还像以前一样逃跑,那盖新城有啥用?

王在晋:那我准备在附近的山上建造三座军寨,用来接引溃兵。

孙承宗:特么的士兵们还没打仗,你就要盖军寨等他们跑路,你这不是教他们打仗的时候就跑路么?而且溃兵能入关,敌人就不能尾随进来了?现在不考虑如何收复失地,却考虑这些破事,你这样搞,我们在京师都感到不安全。

王在晋仍旧坚持自己的观点,孙承宗把袁崇焕写的奏疏拿给王在晋看,这家伙看完了脸色当场就变了。

孙承宗召集将吏讨论防守问题,监军阎鸣泰主张防守觉华岛,袁崇焕主张防守宁远卫。

王在晋说:

孙承宗带着大家出关观察形势,顿时觉得宁远卫是山海关天然的“新城”,觉得依靠宁远一定无有问题。所以他态度鲜明的资瓷了袁崇焕,还跟王在晋推心置腹扯了七天的淡,然并卵,王在晋还是一句话:

回到北京以后的孙承宗写了观察报告,几天后乘着给天启皇帝上课的时候,说了句:“王在晋这厮靠不住”,天启皇帝就把王在晋调到南京做南京兵部尚书,这件事也就到此结束了。

八月份,王在晋被免职后,孙承宗自请为经略,天启皇帝哪有不同意的,孙承宗又推荐阎鸣泰做辽东巡抚。

九月二日,到任后的孙承宗干了下面几件事:

1.总兵江应诏梳理兵制;

2.袁崇焕修营房;

3.总兵李秉诚督造火器;

4.广宁兵备道万有孚伐木;

5.司务孙元化建造炮台;

6.游击祖大寿驻扎觉华岛,负责粮饷与器械供应;

到任之后的孙承宗把防务部署的井井有条,最具有长远战略意义的是,他与袁崇焕构建了一条把宁远、锦州与山海关串联在一起的宁锦防线~

天启二年正月二十八,袁崇焕被任命为山东按察司佥事山海关监军,王在晋到任之后,派遣他移驻中前所,那里聚集了很多逃亡的百姓,急需安置。

袁崇焕独自一人穿过荒野,还是走夜路,天亮之前进了城,士兵们都震惊他的胆量。王在晋也因此奏请将他提为宁前兵备佥事。但是袁崇焕觉得王在晋的战守策略与他的观点向左,两人也争执了几次。

宁远在嘉靖四十三年的时候重修了一次,下辖二所、155座边台,驻屯官兵有6814名。但是那会宁远的战略地位不高,开铁、辽沈至广宁之后,一下子战略地位就显露了出来。

孙承宗派遣祖大寿修补宁远城不久后,阎鸣泰被弹劾去职,换了一个胆小怯弱的张凤翼,这家伙跟孙承宗又尿不到一个壶里面。

为了实现战略规划,孙承宗加速修筑城堡,派军驻守,屯田垦荒,然后又大力发展采煤、煮盐、海运等事业,以充实民力,协助军需。

经过一系列的整顿,关外形式大大改变。

天启三年九月八日,孙承宗出山海关,东巡三百里,到达宁远杏山附近,召集众将讨论防御问题,结果大多数人同意张凤翼的坚守关内策略,只有袁崇焕坚持守宁远,孙承宗礼品力排众议决定了守宁远为定策。

于是袁崇焕重新设计,并于天启四年完工 ,成为关外一个重镇。

而此时平静了朝廷对于以宁远卫门户的策略议论纷纷,尤其是张凤翼极力反对,他说:“朝廷就是放弃整个辽东,也依然幅员辽阔,你们看大宁、河套都已经放弃,但是对国家有伤害么?现在整个天下都没有一个人打算光复全辽,孙承宗一个人就能恢复么?”

甚至还说:“枢辅想把我放在宁前这块荒凉的边塞,这是要杀了我啊!”

他怕的要命,还把妻子送回了老家。

朝廷围绕山海关与宁远进行了激烈的辩论,由于孙承宗与袁崇焕的坚持,天启皇帝最终同意了这一方案。

天启五年,孙承宗与袁崇焕商议,分别派遣大将据守锦州、松山、杏山、右屯及大小凌河各城,这样一来宁远的防御线又向前推进了二百多里,成了“内地”。

所以我说啊,不是明朝没有能人...

孙承宗经略辽东四年,重用一大批忠直的文武官员,边关的防御固若金汤,人心安定,大大扭转了原先广宁失守后的颓败局势,整体形势趋于利好。

后金这几年没有发动新的攻势,明朝内部的斗争却越演越烈。把持了权柄的魏忠贤派遣刘朝、胡良辅、纪用等四十五人运送了一批军用物资与金银前往山海关劳军,在巡视途中的孙承宗立马给皇帝上书“中使观兵,自古有戒”,刘朝等人到了以后,他也仅仅之用茶水招待。

刘朝按照魏忠贤的要求在这次劳军之行中极力的拉拢孙承宗,但是孙承宗却对他不屑一顾,这让“英明”的九千岁十分痛恨。

孙承宗琢磨自己的奏章皇帝未必看到,正好出巡到了蓟州、昌平一带,就想着乘庆贺天启皇帝生日的机会回京面奏,于是他先给皇帝写了一份请示的奏疏,表达自己想要回京的意愿。

结果被魏忠贤的党羽知道了,他们跑去造谣说:孙承宗拥兵数万,要回京清君侧,兵部侍郎李邦华就是他们的内应,您马上就要被他们砍成碎片了。

吓得六神无主的魏忠贤立即跑到天启皇帝面前哭泣,天启皇帝下旨安慰了下孙承宗,然后严令他无旨不得离开防区。

当天夜里魏忠贤下令打开宫门,召集兵部尚书入宫,并且发三道飞骑阻止孙承宗入京,甚至假传圣旨,说孙承宗一旦敢进京,当即弄死他。

孙承宗接到三道飞骑,迫不得已返回了关内。

促使孙承宗下台的事件是天启五年八月的柳河战役,山海关总兵马世龙误信从后金讨回来的生员刘伯漒的话,派遣副将鲁之甲、参将李承先等人率军渡过柳河,袭击耀州。因为用渔船往返运兵,载重量小,渡河经过四个昼夜被后金哨骑发现,埋伏了重兵,半夜袭击渡河的明军,把明军杀的大败,这一仗明军阵亡四百多人,鲁、李二人也阵亡,损失战马670匹,以及大量的甲胄军资。

这场小规模的战斗被阉党抓住机会,围攻马世龙,并参劾孙承宗。

孙承宗两次上疏“乞罢”,都被天启皇帝“慰留”。阉党不甘心,再次利用柳河大败来排挤孙承宗,甚至要把党羽高第推上兵部尚书的职务。

高第不傻,他心里清楚,只要干了兵部尚书,按照惯例就要做经略上前线,他害怕做兵部尚书,在魏忠贤面前“叩头乞免”。魏忠贤没有理睬他,高第因此“日夜忧泣”。

十月十五日,朝廷正式任命高第以原官经略辽东、蓟镇、天津、登莱等处军务,高第不敢推辞,不情不愿的接受了这个职务。

十五日,朝廷同意孙承宗回籍养病的请求。

至此高第上线,山海关、宁远防线的部署是否具有重大意义,在接下来的宁远大战及后来的一些列战斗中都以事实告诉了我们,到底重不重要。先后有宁远大捷、宁锦大捷,甚至皇太极数年时间都是在这条防线下碰的头破血流,不得不改变策略,换了一套砍大树,先要从两边慢慢的斫削的战略。

over~


user avatar   li-meng-yang-88-86 网友的相关建议: 
      

更新:鉴于不断有人认为没了宁远就守不住山海关,我突然意识到很多人心里大概没什么数,不清楚什么叫山海关什么叫宁远。

首先,宁远本就只是辽西一个小小的卫所级别城池,论城防差广宁辽阳这种镇城一大截,孙承宗派袁崇焕重修宁远也是沿着卫所规模来的,后来宁远城被拆了清朝又重修也是沿袭原来明代内城墙基修的,现在叫兴城古城,周长不过区区3200米。我在下面这个文章就吐槽过宁远的缺陷。然而就这么个玩意后金两代人都打不下来。

那么,请问叫嚣守不住山海关的各位,后金连宁远都打不下来,何德何能打的下城防严密,整体布置远超宁远的天下第一关?你们怕是对关城有什么误解?后金如果有能力打下山海关,宁锦又算个什么玩意?


……………以下为原答案……

一条没什么卵用的坑。尤其是坑人坑爹的锦州。

我之前在另一个回答下面基本上就把明朝修筑关宁堡垒群的目的写明白了。见下面链接

但是我在这答案最后也说了一句话,明末还有钱吗?

“崇祯元年三月壬午 三边总督史永安会同巡抚延绥岳和声、巡按李应公合疏言:延饷积欠相因,自天启元年以前至天启七年共欠一百五十余万,致使各路军饷积欠至二十七个月。千里荒沙,数万饥兵食不果腹,衣不覆体,盈庭腾诉,麾之不去。”

想法很美好,现实很骨感。为了一个辽东,每年投入数百万,挤占了九边军费,将自己的九边军镇全体废成渣渣。然后逼出来李自成,最终吊了煤山。

内忧外患的明末,根本支撑不起来这个庞大的堡垒群复广宁进而复辽的计划,偏偏一群人在复辽这个“政治正确”的路数下一条道走到黑。

具体原因我在下面这个答案写过

其实有句话叫做以史为鉴,我不太理解为什么明朝群臣未能借鉴隋朝和唐朝历史,唐灭高句丽以强大国力尚耗了几十年,期间包括各种外交加偏师骚扰的手段。也不知明末群臣为什么会有能短时间解决辽东问题的错觉。在我看来明末其实到是很像隋,为了辽东把自己坑死了。

明末从皇帝到群臣认不清自己的实力充其量就是个隋二世的隋朝,偏偏还自以为有唐朝全盛期的实力能五年复辽(唐朝全盛期也不是五年就搞定高句丽啊)。

无解!

补充几句话,有人会说放弃关外就一定能守住山海关吗?这个问题是个假设性问题。

1,如果做出弃辽决定的是一个精明的统治者,他一定会先勤修内政,积攒实力后徐图再谋复辽。山海关还真守得住。

2,如果做出弃辽决定的是个昏庸的统治者,只要他不至于比崇祯还差,大概率还是守得住。原因是后金其实一直都不具备攻克山海关的能力。因为攻击坚城一直就不是八旗强项。

其实仔细看看明清历次大战不难得出这个结论。沈阳辽阳广宁丢失是因为明军出城浪战和奸细开城门。但是宁远和宁锦之战因为明军龟缩不出八旗就偏偏没辙了。

大凌河与松锦之战,清军靠的是长期的围困,就地屯田,和打援军,围困时间以年计算。最后耗的坚城内的明军人吃人了才攻克这些城池,居然没有一次是强攻下来的。

面对死守的坚城,历朝历代其实都没什么好办法,要么围城耗,要么人命填。八旗人少还真玩不起人命填的强攻模式,只能选择耗。

那么山海关是一线关城,不是四方的城池,围困这个模式是没戏了。八旗在山海关下喝西北风的时候,明军可以从容的从山海关后方接受补给和援军,彻底摆脱关外的窘境。反而是八旗不得不面对从沈阳到山海关漫长的后勤补给线,这条后勤补给线还很容易被明军从海上登陆偷袭。正面强攻山海关对满清那是最下策。

这就是为什么松锦战后为什么清军不乘着大胜余威直接攻击当时宁远加山海关区区三万残余明军的根本原因。而且崇祯十六年清军也曾尝试去攻击宁远,却碰了一鼻子灰损失很多兵力败退回家。

守一个山海关比锦州容易多了。


user avatar   hiryu5566 网友的相关建议: 
      

大明馬奇諾:關寧防線

帶明馬奇諾:第一島鏈

嚴格來說明代末期的財政簡直是亂成一鍋粥,否則單就地理形勢來看這條防線進可當進攻的屯兵場,退可依託堅城的防護,基本上沒什麼問題。

還有,跟馬奇諾很像的是,這個防線基本上只能說是給整個野戰軍的buff,決定戰爭的關鍵性因素還是野戰的局勢,你守城守得再好,對面頭頭除非一頭撞死,否則決定不了戰役的結果。


user avatar   qiu-yuan-89-17 网友的相关建议: 
      

挺搞笑的提问啊……

斯诺登都过去这么久了,

不会还有人不知道拉登塔利班什么的一开始都是美国资助的吧?

恐怖组织?

美国不管它们,它们发展的起来吗?

大部分恐怖组织不就是美国为了搞俄罗斯或者其他人搞出来的代理人吗?

====================

嗯,对了,不懂的可以去看这个,

神解读!姜子牙讲的其实是美国本拉登和斯诺登的故事_哔哩哔哩_bilibili


user avatar   lu2-98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能,因为亲兄弟也要明算账不是。即使一个人,他有很多领地,也没办法把它们合并,何况不同领地的继承顺位也是不同的。欧洲这些王室疯狂乱伦,也没统一欧洲。不过查理五世的领地加起来是相当庞大。算血统,欧洲那些王室都是世代联姻的亲戚。


查理五世(1500年2月24日-1558年9月21日),即位前通称奥地利的查理,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519年-1556年在位),西西里国王(称卡洛一世,1516年-1556年),那不勒斯国王(称卡洛四世,1516年-1556年),低地国家至高无上的君主。 他在欧洲人心目中是“哈布斯堡王朝争霸时代”的主角,也开启西班牙日不落帝国的时代。

查理五世是哈布斯堡王朝广泛的皇室联姻的最终产物。他是出身于哈布斯堡家族的西班牙国王腓力一世与卡斯蒂利亚的胡安娜(疯女)之子,阿拉贡的斐迪南二世与卡斯蒂利亚的伊莎贝拉一世的外孙,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马克西米连一世和勃艮第女公爵玛丽的孙子。

查理于1506年(他的父亲死于那一年)继承了低地国家和弗朗什孔泰。当他强悍的外祖父斐迪南二世在1516年去世后,他成为一片巨大领地的拥有者,这片领地包括他母亲的卡斯蒂利亚和斐迪南二世统治的阿拉贡、纳瓦拉、格拉纳达、那不勒斯、西西里、撒丁, 以及整个西属美洲(在他统治时期,西班牙在美洲的殖民地由于征服墨西哥和秘鲁又扩大了好几倍)。

在祖父马克西米连一世去世后,查理又得以继承哈布斯堡家族在奥地利的产业。通过向选帝侯行贿等手段,他在1519年战胜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当选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

1555年在击溃新教力量的最后努力失败后,查理五世就开始脱离政治生活。他把自己的个人帝国——西班牙和低地国家传给了儿子腓力二世;把神圣罗马帝国传给了弟弟斐迪南一世(1555年10月25日放弃尼德兰王位给腓力;1556年1月16日放弃西班牙王位给腓力;1556年9月12日放弃皇帝帝位给斐迪南)。


查理五世的家庭

妻子:葡萄牙公主伊莎贝拉,1526年结婚

子女:

腓力二世(菲利普二世),他的王位继承人,享年71岁。

玛丽亚(1528-1603),嫁马克西米连二世,享年74岁。

胡安娜(1535-1573),嫁葡萄牙太子若昂,终年38岁。


马克西米利安二世(1527年7月31日-1576年10月12日)是哈布斯堡王朝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564年至1576年在位)。1548年至1550年马克西米利安摄政西班牙,1562年被选为波希米亚国王(1564年-1576年在位)和罗马人民的国王(1562年至1576年在位),1563年又被选为匈牙利国王(1564年至1576年在位),1564年加冕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他也曾试图成为波兰国王,但没有成功。

马克西米利安1527年出生在维也纳,父亲斐迪南一世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556年至1564年在位),母亲安娜是波希米亚和匈牙利国王弗拉迪斯拉夫四世的女儿。1548年马克西米利安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1530年至1556年在位)的女儿玛丽亚结婚,查理五世同时也是马克西米利安父亲斐迪南一世的哥哥,即马克西米利安的伯父。(堂兄妹乱伦)

腓力二世。西班牙国王 (1556年-1598年在位)和葡萄牙国王(称腓力一世1580年-1598年在位) 。查理五世儿子。1570年马克西米利安将女儿安娜嫁给了腓力二世,成为他的第四个妻子。安娜是腓力二世妹妹玛利亚的女儿,生下腓力三世。(甥舅乱伦)

腓力四世,娶奥地利的玛丽亚·安娜(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斐迪南三世之女,母亲玛丽亚·安娜是腓力四世的亲妹妹)。(甥舅乱伦)


user avatar   wwbhum 网友的相关建议: 
      

那么,唐僧在花果山念一段紧箍咒,就会当上猴王吗?

如来把孙悟空压在五行山下,花果山的猴子会认为如来是猴王吗?

不扎根基层,群众是不会认可的!


原答案被折叠了:

盖世猴王为何裸死猴山? 数百头母猴为何半夜惨叫? 动物园最大猴群为何屡遭黑手? 游客投掷的食物为何频频失窃? 连环强 J母猴案,究竟是何人所为? 动物园管理处的门夜夜被敲,究竟是人是鬼? 数百只小猴意外身亡的背后又隐藏着什么? 这一切的背后, 是人性的扭曲还是道德的沦丧? 是性的爆发还是饥渴的无奈? 敬请关注今晚8点CCTV12法制频道年度巨献《题主的不归之路》 让我们跟随着镜头走进题主的内心世界…




           

相关话题

  努尔哈赤敢说必征大明的自信从何而来? 
  崇祯杀了那么多大官,为什么朝廷还缺钱呢? 
  皇太极是不是「中国人」? 
  为什么明末不放火把整个辽东烧了? 
  如果袁崇焕不死,能不能平定辽东? 
  袁崇焕为什么要杀毛文龙?是毛文龙真的罪大恶极,还是袁崇焕心胸太小? 
  谈迁北游录是否能说明后金为了杀死袁崇焕对崇祯使用反间计是真实存在的? 
  如果袁崇焕不死,能不能平定辽东? 
  为什么前几年的明末穿越小说几乎清一色的去朝廷,而没有什么人写穿越到三十六营那里? 
  明末崇祯怎么做才能挽救明朝? 

前一个讨论
如果用一句诗句来形容你的一生,你会用哪一句?
下一个讨论
清朝复征三饷是怎么回事?





© 2024-06-24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24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