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以右屯失粮为例,如何看待抹黑袁崇焕现像是一个道德问题而非学术问题? 第1页

  

user avatar   chi-shu-de 网友的相关建议: 
      

袁崇焕除了宁前兵备道的身份,还一个分理关外的辽东监军道的身份呢。袁崇焕在永平道任上就兼任了监军道了,后来历任山石道、宁前道都没有被撤掉这个监军道的职务。

“壬寅命铸辽东监军分理关内关外各关防给监军道阎鸣泰袁崇焕”

“辽东经略王在晋题补监军道兵备副使袁崇焕”“升山东佥事袁崇焕为副使兵备永平”

“大学士孙承宗奏曰臣于正月初十日接得平辽总兵毛文龙具详呈解屡获首虏随行关外道监军副使袁崇焕逐一查验三次首级三百七十一颗俱是真正壮夷当阵生擒虏贼四名除二名已故不外解见角□羊二名俱系真正达虏”

关于监军道职权,建议可以看下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杜志明先生的《明代监军道初探》。

乱兵抢粮的传闻,也是监军道负责的军纪问题。同时,保障后勤也是监军道的活儿,辽东经略高第下完撤粮令,本来就该金启倧和袁崇焕干事儿了,难道还指望山海镇再派班军跑去运粮。袁不仅仅是宁前分守道臣,还有个身份是分管关外的监军道。

《山中闻见录》里更有如下记载:“以毕自肃为参政,代崇焕备兵宁锦。”真像某些袁粉说的那样,当时存在个管锦右的广宁道还是什么辽海东宁道,这人如果没死好歹要讨论下功罪吧?这位的驻地又在哪儿?为啥撤锦右金启倧不案呈这位跑去案呈袁崇焕?

下面是一些对奇谈怪论的回应。

经略高第一本:纠参庸懦镇臣事。 奉圣旨:右屯觉华岛所积粮草前有旨着搬运内地,如何不遵,尽以资盗,匿不以闻。其参谕杨麒着兵部酌议具覆。《甲乙记政录》

这段是高第参杨麒也就是上面提到的镇臣,然后天启提了一嘴让高第去调查为啥会发生“右屯觉华岛所积粮草前有旨着搬运内地,如何不遵,尽以资盗,匿不以闻”。高第当然有责任,不过是太过软弱支使不动袁崇焕和金启倧罢了。事实上袁的确没有第一时间报失陷右屯粮草,反而在那里吹“彼不知臣知先行撤入”来揽坚壁清野之功,而不顾实际撤退一泡污的惨象。

发质疑啥千人运三十万石粮干不了,也是一奇景,近四个月都干嘛去了?看袁揭帖中的阁部称呼,袁金二人收到的命令应是高第在兵部尚书任上上奏,然后内阁批准下发的,也就是说《明史》里的时间线是错的。

这个只能用右屯守军一千人运粮还必须人挑的思路咱是真无法理解,金、袁二人喊的也不是没有能力撤,而是不该撤。组织怎么运输得管粮通判金启倧拿出方案进行组织,查覆清厘则是关外监军道袁崇焕的工作,要辽东经略亲自来干是咋个回路?

某人对茅元仪当时的身份也没搞清,他要当时是觉华水师参将,咋没死在觉华?当时他就一监生赞画,袁崇焕后来试图给茅元仪弄个副总兵的衔,还被天启给斥责直接把茅削职为民。

“内赞画茅元仪上年枢辅请以真病回籍如何辄加副总兵职衔显属金□赞刺著削了职为民”

茅称赞袁崇焕孙承宗,吹捧自己,攻讦高第的言论,没足够旁证是必须存疑的。

此战当时真有个参将的信地是觉华,那就是修武营参将祖大寿,祖是战后才从管觉华岛参将事任上调到宁远的。当然,按袁粉争功委过的一贯逻辑,哪怕宁远之战里祖大寿被从觉华弄到宁远城南面守城了,也不能证明当时袁管得到觉华。

还有什么高第隐瞒明廷私撤锦右重兵,将锦右由信地转为哨地,简直荒天下之大稽。高第想作死也不是这么个作法。

兵部题:奴哨松山,则宁远近矣。前因柳河之败,旧镇仓皇撤防。右屯、大凌止供哨,将憇息,不为信地。今所急者,宁远也。哨兵归保,镇兵出援,声势自壮。督臣奉命东行,京后藩屏全属蓟镇,新抚未得交代,勅令旧抚申用懋加意料理,庶不以论事卸担,而臣部亟推冲口将官,亦策应之急务也。——《三朝辽事实录》,卷十五,天启六年正月。


user avatar   mengmengda-98 网友的相关建议: 
      

是嘟嘟粉的道德问题。

就拿这个自问自答的rizhuhou 为例,为了给高第泼脏水,引用茅元仪的《督师纪略》,还声称是“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可我们知道,茅元仪是孙承宗的脑残粉,对揭露孙帝师吃空饷的高第恨之入骨(“(高第)深恨公及马世龙,遂以杀公为己任”)。茅元仪吹孙阁老到什么程度呢?

高阳公尝溃败之余,驱东西孽虏,整顿阪脱,四百余里。驻师右屯,游骑出入三岔。奴一夕九惊,自辽阳徙沈阳,复营窟塞外,几几遁匿矣。
当奴得辽阳,即择形势于代子河北,去旧城数里而城之,甚坚固,其珍异子女皆畜之。及公渐东,奴惧,遂毁其宫室而北徙于沈阳,止以五百人守代子城。奴自筑宫于沈阳瓮城,屡不就,又惧袭之,渐运珍异入老寨,而又营城于抚宁关塞外,渐思遁矣。

结果我们知道柳河之战,孙阁老被金兵打得落花,副总兵李承先、参将鲁之甲战死,然后“关宁铁骑”差点土崩瓦解,“风鹤皆警”,“士卒西奔,崇焕狂呼邀截,使各还守信地”。这样茅元仪的说法又有多客观呢?看这位rizhuhou的引用史料:

乃自下檄文龙,令撤锦右、宁前之兵,弃关外四百里。崇焕、元仪力争之,元仪谓,奴三年不来,非天幸也,实以我兵势既张,畏而不敢尔。柳河之役,我损失不过四百人,中朝自欲张大其事耳。而奴实以船城之失过于是,且逼于沈阳,而心怀忧悸。如不撤兵,奴必不敢轻我而来。如撤即奴窥我之怯,其入犯也必矣。请身系司败,直至明春,如不撤而来,与撤而不来,皆甘军法。莫之省。崇焕身卧宁远以争,曰,宁前道当与宁前为存亡。如撤宁前兵,宁前道必不入,独卧孤城以当虏耳。第不得已,止撤锦右守兵回关,并驱屯兵、屯民以入,公私所屯粮,俱不许运,凡弃置数十万石。《督师纪略》卷十二

撤锦右、宁前之兵没错,怎么成了“弃关外四百里”?上一个不战而弃关外的熊廷弼已经被当作反面典型传首九边了,高第有几个脑袋敢在这时候不战而弃关外?高第如果无法无天必撤关外,又怎么会听袁崇焕、茅元仪几句话就“不得已”的改变想法?

实际上天启和本兵王永光,几次申饬,要求坚守宁远:

卿新莅关门,锋刃方锐,宜严饬道将,倍修战守,务保万全。
朕以眇躬缵承祖宗统绪,夙夜兢兢,志期保有疆土。而辽阳沦陷,未见恢复;柳河之挫,益用痛心。朕是以更置经臣督臣以及镇臣,政期一番振刷,立奏肤功。今逆奴有将至右屯之报,其于山海,势已逼近。一重门限能无凛然,是惟尔经臣督臣镇臣之责,其务殚心料理,画地分守,应守应战,毋得轻率躁进,毋得观望不前。度兹小丑之情,不过为抢夺右屯粮草之计,而藉兹为饵,政逆奴天亡之日也。向所患者文武不和,今其一德一心,毋相推诿;向所患者,望风而逃,今其申严军法,逃者尽斩;其枢臣亦属特简,在内如何策应,粮草器械作何区处,不得怠缓从事。迨肤功既奏,凡在事文武大小将士封爵重赏,朕所不靳。如仍前泄泄致有偾事,祖宗宪典凛如,朕决不为尔姑息。
请令经略严谕哨探前锋各营并宁前各城堡一意坚守,贼来奋勇堵剿,如有蓄缩不前,望风先退者,无问将卒立斩以徇。
宁远逼近关门,务极力捍御,如有疎虞,三尺具在。

所以嘟嘟粉拿着这种屁股歪到国外的史料给袁崇焕推卸责任,是学术问题,还是道德问题呢?

——————————————————————

一、袁崇焕的角色

一般认为袁崇焕失粮问题的责任源于这份揭帖:

宁前兵备袁崇焕揭:据锦右粮屯通判金启倧呈照,锦、右、大凌河三城皆前锋要冲,倘收兵退守,既安之百姓,复罹播迁,已复之封疆反归夷虏,榆关内外更堪几次退守耶。呈详到道,据此为照。兵法有进无退,锦、右一带既安设兵将、藏卸粮料、部署厅官,安有不守而撤之?万万无是理。脱一动移示敌以弱,非但东奴即西虏亦轻中国,前柳河之失,皆缘若辈贪功自为送死,乃因此而撤城堡动居民,锦、右动摇,宁前震惊,关门失障,非本道之所任者矣。必如阁部言之又让,至于无可让而止。今只择能守之人左辅守大凌河,樊应龙等守右屯,更令一将守锦州,此城大于右屯,然稍后缓矣。三城屹立,死守不移,且守且前,恢复必可。若听逃将懦将之做法,以为哨探之地,此则柳河之故智,成则曰袭虏,不成则曰巡河。天下人可欺,此心终是欺不得,则听之能者,本道说一声明白便去也。

袁崇焕的逻辑很清楚:

1。兵法有进无退,锦、右、大凌河三城必须死守;

2。死守则不用撤粮,也不会失粮。

问题是你袁崇焕守得住这三城吗?守不住这三城还吹牛说大话,这不就和之后的宁锦之战前说“奴子不降必为臣成擒矣”,之后的平台召对说“五年平辽”一个道理吗?

迁走右屯的粮食在天启五年九月被提出:

兵科给事中李鲁生言:东方之祸害愈甚,望枢辅即出治军,集右屯锦义之兵于宁远,与抚臣从长计议。简道臣之夙有才望者使之监军,坚壁清野深沟固垒,遏贼不得西突;又招号残兵扶伤吊死,掩尸埋胔,以作三军之气;急治金冠逗遛不赴之罪,以谢河上游魂。又移文毛帅令之出奇牵制,使奴狼顾不得一意长驱,庶重镇可守,而神京无虞。得旨:柳河败衄,皆繇轻信刘伯镪,亟宜断绝祸本,而期望枢辅言言提醒,当必振刷一新。该部知之。

这位阉党干将李鲁生在柳河一败就料到建奴会大举进犯,并提出三点对策:

1,收散兵归并宁远坚守,坚壁清野。(坚壁清野就包括收走或销毁右屯粮料)

2,吊死扶伤,严惩柳河败军之罪魁,鼓舞士气。

3,要毛帅提兵牵制,使老奴首尾不得相顾。

实际上明在宁远之战中基本上就是贯彻了这个战略思想。

这里提到,要用道臣监军,完成这个坚壁清野的任务。——谁是道臣,谁是监军呢?一目了然,就是袁崇焕。

经略王在晋令崇焕移驻中前所,参将周守廉、游击左辅军,经理前屯卫事。
崇焕尝核虚伍,立斩一校。承宗怒曰:“监军可专杀耶?”

袁崇焕作为宁前道离右屯最近,又多次担任监军,如果委任“夙有才望”的道臣监军,除了袁崇焕我想不出第二个人来。实际上管粮草的金启倧就是向袁崇焕报告的:

督屯通判金启倧上书崇焕曰:“锦、右、大凌三城皆前锋要地。倘收兵退,既安之民庶复播迁,已得之封疆再沦没,关内外堪几次退守耶!”

“上书袁崇焕”从侧面印证了袁崇焕就是这个负责前线明军落实坚壁清野计划的监军道臣。

二、袁崇焕的责任完全不可推卸

天启五年九月定下的战略,直到第二年正月还没完成。“道臣监军”袁崇焕没有责任,怪大家抹黑?

袁崇焕发这份揭帖的行为更加恶劣(揭帖不是上疏),带有一种传单的性质在军中散布,鼓动舆论。让你负责执行坚壁清野,即使你认为不妥,也可以上疏争辩,弄个揭帖是给谁看的?

自古以来都有坚壁清野的战术,更有军令如山的说法,效率再低下,至于四个月完不成吗?正像有人说的,即使粮食搬不走,直接烧了,至少不留给后金都做不到吗?一把火四个月都放不起来,难道只有大明玩不起坚壁清野?

完全有理由怀疑,包括嘟嘟粉玄同在内的几个答主说的,什么政府执行效率低下、乃至害怕军人哄抢,都是袁崇焕从中搞小动作,导致舆论汹汹、军令紊乱所进一步引发的。这份揭帖就是冰山一角罢了。


user avatar   huang-tian-xia-81 网友的相关建议: 
      

【抖机灵】

1902年,英日同盟建立,日本民众欢呼雀跃,因为日本从此被纳入了帝国主义列强的利益分配系统,开始成为列强的第一步。

2001年,中国加入了WTO,中国民众欢呼雀跃,因为中国被纳入了资本主义国际贸易利益分配系统,开始成为超级经济体的第一步。

然后二十世纪80年代,日本最喜欢看的,就是采访一堆白人,然后看他们如何夸日本,并且在酒吧雇佣白人陪酒女来现实面子。

二十一世纪一零年代,中国人开始喜欢,看一堆在中国的白人做节目,然后看他们如何夸中国,并请了一堆白人来做广告。

历史都是一种循环,十几年走了日本七十年的过程,也算不错了嘛。东亚中日韩三个民族,虽然彼此互相嫌弃,但骨子里真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不可否认,世界上有许多对于日本/中国 ,感兴趣有好感的欧美人。只不过,许多我们看到的,已经被做成生意了。


user avatar   chen-mo-yun-ce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抖机灵】

1902年,英日同盟建立,日本民众欢呼雀跃,因为日本从此被纳入了帝国主义列强的利益分配系统,开始成为列强的第一步。

2001年,中国加入了WTO,中国民众欢呼雀跃,因为中国被纳入了资本主义国际贸易利益分配系统,开始成为超级经济体的第一步。

然后二十世纪80年代,日本最喜欢看的,就是采访一堆白人,然后看他们如何夸日本,并且在酒吧雇佣白人陪酒女来现实面子。

二十一世纪一零年代,中国人开始喜欢,看一堆在中国的白人做节目,然后看他们如何夸中国,并请了一堆白人来做广告。

历史都是一种循环,十几年走了日本七十年的过程,也算不错了嘛。东亚中日韩三个民族,虽然彼此互相嫌弃,但骨子里真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不可否认,世界上有许多对于日本/中国 ,感兴趣有好感的欧美人。只不过,许多我们看到的,已经被做成生意了。


user avatar   yun-wo-fe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辫子粉以前顶多荧幕上给人洗脑,现在知乎贴吧上也四处出击,为了打击汉人几十年来重塑的脊梁,把各种汉族英雄虚无化,把汉族领导的朝代抹黑化甚至装做汉粉进吧挑起内讧。

他们从故纸堆里制造无数耸人听闻的“新历史”来欺骗无知历史小白,造谣一句话,辟谣跑断腿,自媒体从明初“朱元璋非汉族”“朱元璋屠苏州”到明末“木匠皇帝爱奶妈”“崇祯冤杀袁崇焕”等等,把明朝描述的宦官专权、皇帝奇葩、厂卫横行、百姓吃土、官员阴暗、军队孱弱。然而“明朝那些事”的一鸣惊人,打破了辫子粉史学界对明朝印象的垄断,大量的历史爱好者纷纷拜读,而心智坚毅者更是撇开满清篡编的《明史》,自费搜阅明朝一手资料,只为看到一个更加真实的大明,这下辫子粉慌了,开始培植网络写手,费尽心机利用历史资料的垄断力,搜肠刮肚寻找明朝的黑历史。并不管这些所谓的“黑历史”是否符合逻辑,一股脑都发到网上,而民间专业的明朝铁粉不甘示弱,从各种能买到搜到的明史资料里一一反驳。网友们看这些世纪辩论贴津津乐道,从中看到的不仅仅是历史基本功的PK,更是挺起几百年来被强行弯下的脊梁的使命感。辫子粉硬钢不起作用又怕更多的汉人觉醒,就开始扣帽子,譬如“明吹”,要知道一个正常的汉朝粉、唐朝粉、宋朝粉都很清楚,那些披着“明粉”来挑衅的必然是辫子粉,同样,辫子粉也知道自己人人喊打,所以尽可能伪装,今儿是宋粉,跑去唐吧里挑衅,明儿装成汉朝粉跑去宋吧里挑衅,仔细一看,这些都是铁杆元清粉。


user avatar   wang-yang-42-21-35 网友的相关建议: 
      

福王是被马世英拥立的

鲁王只是监国

唐王素有大志,刚烈有谋,称帝但是被郑芝龙裹挟,郑芝龙投降后,唐王战死。

邵武帝是唐王的弟弟,唐王让他继位,他有不能退让的理由。

桂王是福王之外最名正言顺的,属于正常登基。

靖江王,这是一个野心家+傻缺




  

相关话题

  为何在明末时期,各路朱明藩王不给崇祯皇帝捐款,宁愿看着他吊死都无动于衷? 
  为什么宋末和明末不用论持久战的策略? 
  明末的关宁锦防线是否应该舍弃,如果不应该,那如何才能发挥其作用? 
  清初是如何收拾明末的局面的? 
  以双岛斩帅为例,如何看待吹捧袁崇焕现像是一个道德问题而非学术问题(七)? 
  如何评价铅球骑士rizhuhou的水平? 
  为何袁崇焕毛文龙之争不能辩论出一个结果? 
  学术界有关袁崇焕的评价究竟是何种状态?民间挺袁和倒袁的严重对立是否反映了学术界意见的不统一? 
  为何自古以来政权斗争往往是北吞南,而鲜有南吞北? 
  万历三大征应该为明朝的灭亡背锅吗? 

前一个讨论
为什么春丽的腿越来越粗?
下一个讨论
西安东软核酸崩溃后,为何苏州东软核酸录入再次崩溃?





© 2024-06-24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24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