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会崛起的原因是什么? 第3页

              

user avatar   meng-zhao-kun 网友的相关建议: 
      

刚刚改开之后的一段时间,我国知识界沉浸在一片“拨乱反正”的思绪之中,觉得建国之后我们一直在走弯路,只有改革开放之后才走上正途。有这样思想的人通常只能看到GDP数字,以及短期的人们生活水平,不懂一个国家,尤其是大国崛起需要什么。

第一,必须要有“镇国利器”。没有利剑保护自己,经济成果就是待宰的肥羊,随时被人收割。中国这么大的国家,必须要有核武器。而只要你做这个,而不是做沙特这样的乖孩子,西方肯定是要制裁你的,你的经济就不可能好。两弹一星搞起来有多难,什么叫集中力量办大事。没有邓稼先、钱学森这一辈人不计回报的付出,直接去搞市场经济挣钱,那你不过如拉美一般的附庸国,事事不得自主。什么叫独立自主路线?独立自主,不被别人用金融、用政治颠覆、用军事入侵收割的前提,是你手里有“镇国之神器”。一辈子只能干一辈子的事儿,前一辈人把脏活累活都干了,你不能再指着人家鼻子说人家不会好好过日子,争生存权的时代,发展权是排在后面的。

第二,必须要有立国之战。在发展经济之前把该打的仗都打完。我们现在中国人眼中,越南就是个天天做纸箱子和代工厂的小国;朝鲜和韩国分裂着还挺可怜;印度是个扒火车、叠罗汉阅兵的“可爱多”。但回到当时的历史情境,越南打算着统一中南半岛成为中国南部的大国;朝鲜如果被全灭,你看现在韩国那个仆从国德行,美国就是把国境线直接怼到了鸭绿江边;印度是不结盟运动的领袖,想着成为美苏之后的第三力量。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几仗打下来,打碎了越南的大国梦,如今的世界工厂中国就独一份了,支离破碎的东南亚再也上不了台面;打碎了印度的盟主梦,才轮到中国入常掰手腕。

第三,必须要有完整的工业体系。中国抗美援朝为社会主义事业做出了牺牲,改善了自己的地缘环境,也是面向列强的立国之战,这些都对。但还有一个成果,没有抗美援朝,也就没有苏联援助中国一百多个项目的落地。在信息革命之前,所有国家玩儿的都是煤铁石油机器加工这一套,一个大国向另一个大国“传功”,给他一整套工业体系的伟业,人类历史上有且只有一次。没有抗美援朝中国主动挑大梁,苏联老大哥凭什么给你这么多家底?!

第四,必须要有海量的工业人口。光有人口并不足以成为大国,不服请看满清和民国,几千万城市人口+数亿一盘散沙的农业人口,就连日本都可以随便欺负你。工业人口才是力量所在。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时期就走群众路线,这个群众路线和“百姓只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封建时代完全不同,让广大民众上学,扫盲,进入现代社会,具备了初步的工业人口素质。我奶奶就是在夜校扫的盲,认了字之后进入当时的“大集体”,从事工业生产。我奶奶如果活到现在也有90岁了,那个年代能重新扫盲进入工业体系,可见社会动员程度之深。一个中年家庭妇女如此,大量青年更是进入了工业知识的储备。

这一点是如此的难得,我们和今天的印度去对比一下就知道了,在我们如今知乎er的世界里,中国差不多人均985、211,但在那个年代,能上小学就有了进工厂的基础,能读个初中就有好职业,高中毕业简直就是知识分子了。但正是这些小学初中高中学历的工业人口,成为中国改革开放之后制胜的法宝。任何一个国家,都可以把上层送入欧美的大学,有一个光鲜亮丽的上流社会,但他的人数一定是低的。只有中国能拿出几个亿的具备初步文化水平的工业人口,这才是中国必将成为世界工厂的根本。而如果你没有完蒸的工业体系,就只能被镶嵌在别人的战车上,吃一点别人的残羹剩饭。

第五,改革开放是在正确的时间做了正确的事。在世界已经发生了新时代的科技革命的情况下,再固守原有的落后工业体系,不和世界交流就是自寻死路了。这个时候确实要感谢邓公,一个耄耋老人,还要替国家“睁开眼睛看世界”,恢复外交,去日本学习工业,打破运行了几十年的政治经济体系,重新开启中国的下一个阶段。没有他的力排众议,改革开放会晚很多,慢很多。而一旦中国人下定决心拥抱世界,忽然发现,我们有巨量的工业人口,人民普遍受过教育,国企和集体企业的工厂里有大量的技术工人,统一的国家提供了巨大的统一市场,强劲有力的基层政府以竞争的姿态扶持乡镇企业开始了“星火燎原”,这一切的一切,都不是自然得来的,也不是所有国家都有的。

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并非没有挑战,台海危机、南海撞机、炸大使馆,之所以斗而不破,斗而不败,都是有前辈积累的历史积累和镇国利器硬件撑腰。别做“嘴一抹就功劳都是自己的,前辈们都是走弯路”的不肖子孙。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炎黄子孙的国运有高有低,但我们从不忘记。


user avatar   han-guo-bing-5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为新中国打下了深深的地基。当中国这栋高楼越盖越高的时候,不得不感叹毛主席的远见和苦心,不得不感谢那整整两代人的无私付出,如果地基不牢,楼盖到一定程度是一定会出问题的。

你吃了第三个馒头(改革开放)以后终于吃饱了。别人就开始研究,你吃的第三个馒头是用什么面粉做的?为什么吃了这个馒头就饱了呢?他们没有看到你前面还吃了两个馒头,这两个馒头就是:

彻底的土地革命

https://www.zhihu.com/video/1238488310260711425

初步实现工业化

https://www.zhihu.com/video/1238488529966735360

这就是中国改开后区别于印度、拉美的根本原因。


user avatar   li-xiang-1-48 网友的相关建议: 
      

越南战争打完,美国撤军,毛主席和美国讲和以后,有了安全的环境,可以全力搞经济建设了。

建国后一直到1972年,我们其实都是在解决安全问题。


user avatar   cai-tou-hui-fei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个人观点:

之前太穷了,所以为了脱贫(不奢望致富)可以“穷凶极恶”,可以不一切代价。

1978年,全国2亿人每天挣的现金不超过2角,有2.716亿人每天挣1.64角,有1.9亿人每天挣约0.14角,有1.2亿人每人每天挣0.11角,山西省平鲁县每人每天大约挣6分钱。

正因为我们太穷了,所以任何可以改善民众生活的举措都能得到老百姓最热烈的反馈。

换言之,已经在谷底了,怎么走也是往上走。

这一点和前苏联以及社会主义东欧是截然不同的。

以1965年(-1)匈牙利卡达尔改革为例,与其说我们的改革开放和卡达尔改革惊人相似,不如直接说我们可能就是照抄卡达尔改革方案。

为什么卡达尔改革失败了?

最重要原因是卡达尔改革时,匈牙利农民不但有免费医疗,而且和普通工人一样,有退休年龄以及退休工资,换句话说,匈牙利的农民其实是农业工人。

卡达尔改革初衷就是这些“农业工人”对国家负担太重,想要削减福利轻装前进,结果就是遭到普遍反对,最终失败。

事实上不止匈牙利,东欧国家迄今依然保留着全民免费医疗体系(实际是复合型为医疗保险体系,但个人不缴费),这也是许多东欧国家迄今经济没有太大起色的重要原因:因为福利原因,国家很难积累财富进行基础建设。

我一个发小在罗马尼亚开餐厅,他也娶了罗马尼亚姑娘,在罗马尼亚落地生根,他岳母住院确实是费用全免,当然,社会主义阵营通病,他媳妇为了手术顺利,给医生和护士包了一个一千欧元的大红包。

但是除了一千欧元大红包,他岳母住院手术没有出一分钱。(我大概咨询了一下,同样手术在国内即使有医保,自费也需要一万二、三。)

另外就是我们巧妙的运用了“发展时期差异化”这个大杀器。

我们现在在经济上的成功大家都说和人民勤劳工作分不开,换句话说就是普遍996呗。

如果我们现在严格执行《劳动法》,坚决阻止“无偿加班”,那么我们经济发展会不会降速?

再参照最近网文界龙头阅文集团的魔鬼新合同事件,这样的合同换一个国家,阅文集团会不会被告破产?

另外就是深圳GDP总量已经超过台湾的一半,但是深圳财政收入超过整个台湾。(7900亿vs5740亿)但是医疗福利、社会保障还是逊色于台湾。

最后,再说一个外国的例子,天天被记者骂的特朗普肯定很羡慕沙特王储。

因为沙特王储真的会把骂他的记者肢解,并且还能让记者的父亲在电视上感谢沙特王储。

当然,以上我所说的都是内因,外因就是我们搭上全球化的顺风车,我们和美国应该是全球化最大的两个受益国。


user avatar   jeefee 网友的相关建议: 
      

总结来说,四个因素:

1、市场化。改革的本质就是由公有制为基础的计划经济格局逐步向非公有制为主体的市场化经济格局转变的过程。这里要说的是,虽然我们一贯口头上说是公有制为主体,但是现实情况,无论是从纳税还是就业还是对社会的影响,非公有制都是大头。而我们一旦在某个领域真正做到公有制为主体,这个领域基本上就是低效腐败的代名词,例如能源、通讯、金融等等领域。

2、人口红利和资源红利。如果把人口也看成某种资源的话,那就是资源红利了。简单说,就是不顾后果的使用资源,透支未来。现在的未富先老,996工作制,环保攻坚,就是这个现象的后续了。

3、文化普及和基础教育。这个工作扫除了文盲,为中国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提供了充足的,有一定文化基础的劳动力,这也是中国能够成为世界工厂的原因之一。

4、国际社会冷战结束到经济全球化,给了我们一个巨大的国际贸易空间,让中国有机会通过大量出口实现经济的增长。试想,如果还有第三次世界大战,如果没有经济全球化而是大家都关起门来自己玩,中国的外部发展环境就不会这么好了。

参考这个答案:中国是如何走向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


user avatar   wu-pei-70-19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朗读版:

其实这件事很容易解释,前半程靠外资,后半程靠基建。


外资又分为两段。前半段是洋跃进,借钱去买国外的生产线。

后半段是洋跃进的债务要崩了,政府大量负债投资能力下降,于是大阔步开放外资直接办厂。


说到改开,必定要提洋跃进,因为这就是一切问题的源头。

其实洋跃进初衷是好的,毛主席小球转大球尼克松访华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尼克松来中国之前就说“我要给毛泽东带一份大礼。”

而这份礼物,就是解除对中国的封锁禁运。

随后毛周抓住机会,搞了一个四三方案,也就是用三到五年的时间,花43亿美元从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引进成套的技术设备,目的是“解决人民群众的吃饭穿衣问题”

四三方案的计划和实施是非常稳健的,而且目的性明确,基本方向就是化肥、化纤、石油化工,用来解决老百姓穿衣吃饭问题。


经济建设不怕花钱,但怕的是花钱激进、计划混乱。

而洋跃进,就是后者。

那玩意儿有一次谈话时说到:“同外国做生意搞大一点,搞他500亿!”。

1978年12月9日,王震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西北组发言:“***讲用外国贷款由五百亿增到八百亿。”

而事实上,仅仅1978年,就从美日德引进了78亿美元的设备生产线,另外还有50亿美元的意向。作为对比,1978年全国的税收大约是500亿人民币。

雪上加霜的是后面有打了一场“不计预算的仗”,到1980年,财政赤字已经超过300亿,占当年财政总收入的四分之一。

洋跃进的时代,GDP数字确实是比较好看的,毕竟你从国外银行借钱,然后全世界买买买再回来建设,GDP增速不快才不正常。

其实当年想的很理想,先借钱,我们生产线建起来后产品卖出去就能还了。

然而现实很骨感,西方卖的都是淘汰甚至二次淘汰的生产线,你只要投产就是落后的,国际市场根本没人买。

比如1983年上海大众将帕萨特B2引入中国并组装成功并更名为桑塔纳,但这条生产线其实是德国先卖给巴西,然后我们又从巴西搞来的三手货,在国际市场毫无竞争力,只能让国内有钱人买来显摆。

随着洋跃进造成的政府严重赤字,国家的投资能力就严重下滑,于是就不断地开放了外国资本直接来中国办厂。

所以其实外资办厂在严重赤字之下又救了一次中国GDP数据,因为外资同样是在你这里搞建设搞生产,而且不用你花一分钱,你只需要提供土地和廉价劳动力就行。

然而外资看起来很美好,实际上却是双刃剑,因为你过度依赖外资的时候,外资就有可能决定你的生死。

比如80年代末、90年代初,几乎东欧剧变同时发生了美国带头撤资制裁中国,当场就差点把债务危机还没挺过去的中国经济逼到了崩溃边缘。


然后又有了课本上那玩意儿的“功劳”。

因为美国撤资了,中国进入了严重的资本短缺,马上就要爆发经济危机大失业。于是开始更激进的引进美国以外的外资,那就是当年亚洲四小龙四小虎。

有了四小龙四小虎的外资续命,当然也就保住了GDP继续增长的趋势。

GDP数据好看归好看,但背后是存在代价的。

《2004跨国公司在中国报告》显示,在中国28个主要产业中,外资在21个产业中拥有多数资产控制权

所以不要怪现在我们自己的实体产业多么不景气,中国没有掌控多少先进技术。不是中国人不行,是你产业崛起的黄金时期被汹涌的外资冲垮了。


当然,代价不只这么点。

外资跟国企、民企最大的区别在于,它的盈利是用来向外输出的。

现在很多发展中国家经济被跨国公司掌握,虽然有工业而且规模还不算小,但永远无法形成自己的原始积累。

表现在中国经济上就是国家的财政收入问题越来越畸形。

1979年的时候,国家财政占生产总值比重是28.4%,到1995年已经跌到了10.7%。


所以那时候开始玩命的压榨国企,于是玩出了“利税改”和“拨改贷”。

所谓“利税改”即凡有盈利的国营大中型企业,其利润按55%的比例税率缴纳所得税。

“拨改贷”则是国企原本由国家拨款发展,改为自行从银行贷款。

国企本身高税率不是问题,但带着“拨改贷”一起玩,那绝对是把企业往破产逼。当时的私企外企税率只有17%-33%,还能享受各种减免政策。

所以国企慢慢的就变得资金紧张、设备陈旧,在和私企、外企竞争中劣势越来越大,最后一句“国企效率低下”,大下岗就来了。


后来转型到基建拉动经济是什么契机呢?

还是被逼的,这次是被东亚金融风暴逼得。

因为你那时候的经济是被外资拉起来的,但外资追求的是向全世界出口获取最多的财富。其客观结果就是本国人民和政府收入都不怎么样。

国际市场稳定的时候,这个游戏还能玩下去,但国外市场一波动肯定要出乱子。1997年东亚金融风暴一来,中国突然面对了生产过剩大危机。

生产了很多东西,中国人自己没钱卖不起,外国人口袋突然紧张也买不起了,很多企业面对着破产倒闭往海里倒牛奶的困局。


这时候怎么办?

改开最后一块石头用上了,那就是“罗斯福新政”。

抛弃原本的自由市场理念,用国家强权拉动经济建设,具体手段就是用过剩的生产力投入到基本建设。

所以在2000年初的时候,我们先后提出了“东北振兴”、“西部大开发”等等战略,不计成本不计后果的往里面砸钱。

经历过那些年的人肯定还记得,(删除)

(删除)能继续为人民做贡献。

比如国家电网在全国投入的海量沉没成本,不仅维持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持续提高,还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拉动效益。

还有修路的、修网的、修铁路的,其实都是公有制企业在背后承担了巨大的社会责任。


这个模式虽然也有问题,比如经济拉动的同时也造成了巨大的负债。但相对来说,远比曾经的外资依赖要靠谱的多。

这两年又提出乡村振兴,其实也是同一战略的延续。将过剩的资本和生产力投入到乡村,中国现在还有及其广阔的农村空间,投资拉动经济的空间还有很大,这个模式还能玩很多年。


总之GDP增长其实就是这点事,没有什么神话,也没有什么救世主。


user avatar   hai-ge-12 网友的相关建议: 
      

改革开放为什么成功?

是因为我们拥有了一个对我们敞开怀抱的国际市场。

国际市场为什么为我们敞开怀抱?

1972年之前中国面对国际局势,美国带头的北约国家,苏联带头的华约国家都对中国关上。

那中国是怎么赢得美国的敞开怀抱?

1949年的中国什么国际形象,东亚二流弱国,在美国眼里,中国能打赢抗日战争,完全是美国武力一流,中国跟风占便宜。

美国根本看不上中国,这时候(毛)爷本欲亲近美国,但是那时美国第一次治理世界,内部误判,禁止司徒雷登接近北京,于是爷倒向苏联。

然后中国在朝鲜战场战略打赢美国,中国赢得东亚第一武力强国地位,以及苏联和美国的尊重,苏联的尊重是通过工业全面转移,来支持中国自己武装自己。

1953年美国的尊重就是全面封锁中国,资本主义国家市场对中国彻底关闭,那时想改革开放根本没有用,就没人搭理中国,中国默默消化苏联的156项援助。

爷通过第一次工业转移,奠定中国工业基础后,1957年趁赫鲁晓夫需要中国帮助自己稳定国际共产老大哥地位,爷要来了原子弹图纸与第二次对华援助,赫鲁晓夫被迫给中国拿来了原子弹图纸与生产线,还有102项重点项目,中国完成第二次工业升级,距离上次才五年。

同时1959年北越胡志明想要进入南方,学一次金家大胖,但是需要的是中国全力支持,爷做出了影响1972年的决定,支持胡志明进入南越。

于是胡进入南越开打,美国开始慢慢出兵南越,一打就是十多年。爷全力支持胡的北越,北越死了将近上百万人后,而美国被越战拖的疲惫不堪。

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中国迅速从一个东亚强国,变成一个站在世界舞台的强国,但是与之而来的是赫鲁晓夫因此被党内元老赶下台,中苏对抗,苏联对中国关上大门。

中国面对的是有史以来最险恶的环境,爷积极参与第三世界建设,影响世界格局。

这时候中国想改革开放更是没人搭理,连背后支持都没有了。

时间来到1971年,中国重返联合国后,基辛格通过分析发现结束越战的关键在中国。

于是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国答应结束越战,回到17度线。尼克松答应了中国所有要求,中国赢得了美国代表的北约敞开怀抱,改革开放的基础被打了下来。

但是爷日趋老迈,决定开始中国第三次工业升级,

于是1973年越南战争结束,越南觉得自己被出卖,他被拿了当筹码换得了美国对中国的敞开怀抱。

自此中国改革开放最需要的国际市场,对中国打开怀抱,这时候的中国还不敢全面开放,所以这一次就是四三计划,以引进先进的26个大型工业项目为主。钢铁、石化、发电等项目为主。

是爷一手奠定改革开放所需要一流国际地位,国际对中国开放市场。

邓)公上台后,得到的是已经落好的牌局,但是略有瑕疵的是,北越1975年用了几天时间就全境占领南越,让不明情况的美国意外中国可能欺骗了美国。

那么邓就要全面得到美国信任,因为越已经全面倒向苏联,两面都不讨好,又全都得罪,不如一次换美的全部信任,对越一战,换来的是美全面支持中国。

中国想要什么武器,北约倾力提供,因为他们市场已经全面对中国打开。

中国要投资就有投资,要国际市场就有国际市场,我们西方因为要利用我们友好的情况下,提前积累了大量经验,与政治关系重建。

所以政治永远是经济发展的最大助力,而毛的26年国际布局堪称神妙,局部虽有瑕疵,但是整体来看,却是前无古人的。

他通过越南拿到了西方国家的开放市场,同时提早与西方接触,而不是1991被迫与西方接轨,那时候的环境,对所有社会主义国家都是十分不利和被动的。

下面是中越关系和中苏简单介绍


全程手打,不爱校对


user avatar   lu-wei-96-47 网友的相关建议: 
      

强答

一、1949-1976年的几次对外战争的胜利和国防工业的巨大成就为改开奠定了坚实的安全基础,80、90年代在国防开支较低的情况下能集中精力和资源进行经济建设。

二、1949-1976年间的工业化积累了数以亿计的技术熟练、纪律性强、任劳任怨的产业工人,这些工人可以无缝对接到改开的工业生产。

三、1949-1976年间的基础教育、生育、医疗成就为改开提供了庞大的人口红利,这数以亿计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是改开的最坚实的基础。

四、D的威望和强势领导(四项基本原则),是改开的根本保证。

五、中国人民真的是世界上最优秀、最勤奋、最努力、最忍耐的人民,如果不信,穿越回80、90年代的农村和珠三角、长三角。有这样的人民,改开焉有不成功之理?

六、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原则从未动摇过。

七、尽管有这样那样的争议和不满,但不可否认,改开让绝大多数的工人和农民受益,工农的支持和稳定是改开的压舱石,反过来说,如果无法取悦工农,改开肯定进行不下去。

。。。


user avatar   wu-qi-jun-8-86 网友的相关建议: 
      

历史上的社会主义国家如苏联和东欧各国都进行过经济上的改革,但是为何只有中国的改革开放能成功?

按理来说苏联和东欧各国的工业化程度更高,改革更容易成功才对,可他们的经济改革直接或者间接导致了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实际上是十分失败的经济改革。与中国的成功崛起相比,苏联模式下的经济改革令人唏嘘。

中国的改革开放从经济上来看毫无疑问是一项成功的政策,但我认为中苏经济改革结果的区别,无法简单地认为原因在于中国实行的政策内容优于苏联或者东欧各国。

改革基础方面的对比可以看到中国并没有优于苏联的地方,无论是经济政策的制定者还是下到基层经济政策的落实者,同苏联比我们并没有什么优势,甚至还有劣势,这是不能否认的事实。

个人认为两者改革上迥异的结果主要在乎中国模式与苏联模式的差异,这里我认为《通三统》里有关“中国经济改革成功的内在逻辑”的论述十分有参考意义。

原文主要是讲了中国同苏联乃至东欧各国经济改革上结果的不同在于中国与苏联在经济结构上存在的差异,也就是中国模式和苏联模式的差异。

苏联是完全的中央计划经济制度,即一切经济活动绝大部分都必须在中央的计划下进行。中国在建国初期一段时间里也是想通过苏联模式快速建立工业化,第一个五年计划就是很好的例子。可是后面发生了某项运动,破坏了本来要建立起来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当时变成了各地方政府主导经济的运行。这样一项被后人视为错误的运动直接导致了那样一套苏联模式从来没有真正地在中国的大地上建立。

直到现在,中国的地方政府仍然是构成国家经济计划一个比较重要的组成部分,从20世纪末的分税制改革可以看出来,此前地方的财政权力还是相当大的。

简单地概括就是苏联是“政治集权、行政集权”,他们既在政治上一党专政,行政上也是直接由中央发布命令。中国则是“政治集权、行政分权”。

苏联同中国虽然同为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国家,但是苏联的公有制经济里国有经济的成分占绝对主导地位,中国则是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皆有之,并且国有经济并不算绝对主导,集体经济占公有制经济的相当一部分。

苏联模式下占大头的国有企业注定其改革难度系数远高于中国,国企改革牵扯到的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利益,还有很多不可言说的方面,即便是中国现在,国企改革仍然谈不上多么理想。当时苏联改革所需要的政治手腕和经济手段远不是一个戈尔巴乔夫所具有的,再加之内外压力巨大,苏联颓势积重难返,历史并没有给苏联掉头的机会。

中国模式里很重要的一环便是集体经济,集体经济同国有经济的最大不同便是中央不会对其下达具体的经济指令,使其在运营上会有一定的自主性。所以众多乡镇企业充当了改革开放的先锋,华西村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相比起私人经济和集体经济的突飞猛进,国有企业的改革则相对迟缓,到目前为止也并不能拿出来令人满意的答案。

具体的例子有很多,在这里就不一一指出。但是有一点不喻自明,那就是国企改革绝对是一个关乎全局的东西,利益涉及错综复杂,我们之前的对外开放造成的经济繁荣为国有企业改革争取到了许多时间,因为我们的经济环境并不如苏联那般依赖国有经济。

但是苏联就没有这么好的形势,他们当时的国有经济非改不可,但是又没有其他的经济成分可以形成新的增长极,这种情况下苏共改革国有企业的试错机会十分有限,再加之碰上了戈尔巴乔夫这类的政治庸才,才造就了二十世纪末的那场悲剧。

若当时中国如东欧各国一样,复制苏联模式的话,恐怕经济改革的下场也不会比他们好到哪里去。








由于很多朋友对这本甘阳先生所著的《通三统》比较感兴趣,之前也私聊分享给了一些朋友,但是由于知乎的机制,过多的进行此类分享会导致账号被封(刚刚就被封了)。

所以恳请诸位需要这本书的朋友移步个人微信公众号“学衡青年”,后台回复“通三统”,即可获得本书的PDF版。


(以上为分割线)

马上就500赞了,没想到这么受各位知友欢迎。那就再给大家推荐一本(一系列)主编也是甘阳的、国内国际相关的好书吧,系列名《文化:中国与世界新论》,单本书名《东西之间的“西藏问题”》。作者汪晖先深入探寻西方对西藏的认识、西方殖民“宗主国”的形式化所导致的主权争议,之后又提及中国的中央对西藏管辖的历史脉络。最后,由于近代民族解放浪潮与殖民体系的扩张,导致了西藏问题的复杂化。这本书鞭辟入里的论证过程很有创见,尤其对藏族民族解放史、后革命时代的社会变迁与文化危机的深入挖掘,展现了一个崭新且深入的分析框架。总而言之,西藏的民族问题根植于:市场化改革与后革命时代的社会分化,以及创造普遍身份认同的政治让位于以宗教为核心的认同政治。有兴趣的也可以去公众号“学衡青年”里回复“西藏”关键词就行。


user avatar   david-dong-20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中国能崛起的根本原因,我个人认为其实在于中国可以应对危机。

当初的中国崩溃论其实并不是凭空而来的,中国在整个经济转型中应对了无数的困难,而外部的环境又始终没有真正好过,崛起真的是一个非常困难的事情。

可以应对危机的第一点基础在于,中国拥有真正的独立主权;这一点全世界没几个国家可以拥有。真正独立的主权才能给予独立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才能在面对危机的时候做调整。一些缺乏独立主权导致的失败的案例:比如日本,崛起了也能给按回去,还有韩国,被迫卖身。甚至欧盟,因为主权的复杂性,也可能是它发展不足预期的一个原因。

第二点基础其实是由前三十年打下来的,比如大量的国防建设,基础工业建设,改善文盲率。如果是新中国刚建国的时候,文盲率高达80%,即使不考虑一切外部风险,都没有真正的发展基础,引入工业都根本没有可能性组织足够的工人。只有有了一定的底子了,才能在发展的洪流里分一杯羹。为什么德国和日本在二战失败之后还可以迅速崛起?难道跟他们国家之前的整体基础和人才储备没有关系吗?

第三点基础在于,中国的人口众多,并且可以形成某种程度的共识,换句话说,就是可以组织起来。规模效应是真正有巨大力量的,巨大的规模可以形成市场,就有了谈判权了。巨大的规模和复杂的形式就是战略上的纵深,可以给出很多决策上的灵活性。巨大的人口可以是一种劣势,但也可以转化为某种程度上的优势,关键是看是否可以建立共识。

第四点基础在于,中国没有走入教条主义,战略方案一直在随实际的情况而改变,走最适合自己最适合当前形式的道路。这一点看起来简单,但实际上全世界能做到的国家寥寥无几。




              

相关话题

  中国不是发达国家的原因是什么? 
  未来的中国有没有弯道超车美国的机会? 
  比起美国,为什么人们(指外国人)更怕中国强大? 
  如何评价 CBC 主持人忘关话筒评论中国 14 岁游泳运动员艾衍含「died like a pig」? 
  为何很多人说中国女性地位世界前几,中国是女权社会? 
  日本人是如何看待中国的精神日本人的? 
  如何看待中国前三收入医院不及美国前三收入医院的零头? 
  为什么国内很少有人吃无花果? 
  中国真的严重侵犯了美国的知识产权吗? 
  如何看待「国家强大和我有什么关系」的论调? 

前一个讨论
《最后生还者 2》,我认为艾比没有做错任何事,为什么会让玩家讨厌?
下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华为回应美国制裁:「没有伤痕累累,哪来皮糙肉厚,英雄自古多磨难」?





© 2024-09-2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9-2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