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按照你说的战术指挥得当,是有机会赶走英国的。但是你说的前提是不能实现的所以清朝是一定打不过英国的
先说武器装备,诚然,武器上中国面对已经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自是落后,问题是英国刚刚完成工业革命,其武器虽然先进,但对比中国依然是没有来开质的改变,参战双方都在使用前装滑膛炮和滑膛枪。 清军虽然使用的是与200年前差别不大的武器, 而英军使用的也是150年前有些改进的武器。所以,制造合格的清军武器是可以抵抗一下英军的武器的。
这个观点是有所依据的,且不说恩格斯再《论炮兵》中写过论西方火器在150年的进步中没本质变化,在其他文献中也有证明。
可见据英国专家的见解是可以对抗的。
从火器的质量来看清军虽然在鸦片战争前火炮有所停滞倒退,但是开战后开始迅速追赶和还原之前已有的技术,这样的话本质差别不大
如果按照实物来论证的话,更有说服力。
1840年英军铸造的卡龙炮
在此基础上清军进行仿制,并称为平夷炮。
如果清英双方火炮实物放在一起拍的话
左面为清军旧式滑膛炮,右面是英军卡龙炮。
有人说清军火炮没有炮架因此不可对抗,实质上清军的炮架虽然落后,但不至于不能转弯瞄准
当时的欧洲火炮依旧是这个模样
而清军大体如此。
双方的步枪差距最大,英军是使用了150年的褐贝斯步枪
清军则是用的是起源于200年前的叉子火绳枪。
火绳枪由于使用火绳作为引信,其安全性不高,所以士兵站队不密集,火力密集程度和射速不如燧发枪。但论其射程和威力差距不大。
不仅如此清方在两次鸦片战争开战前不仅购买西洋火炮,并且还在第一次鸦片战争
还购买仿制了燧发枪。
图为法国为清朝铸造的大型火炮,左面那一门铜炮是清军自己铸造的。
最后再说水面力量,在开战初期,清朝的水师战船确实不能跟英国人打仗,以至于道光皇帝想要邓廷桢排除水师拦截英国海军不得实施,但战争发展,清朝买了美国护卫舰后又吸收西洋造船技术建造了一批40到50米,载炮50门左右的战船,虽然仍不及英军前来的三级战列舰,但也不如想象的弱
本图下面所绘战船是清代鸦片战争前传统制式的大鸟船,不算新造船只之列。
广州知府造战船2艘,,每艘长38.4米,宽8.3米,载200人,三桅,装备1000~2000斤寇菲林炮25门
广州许光祥捐造战船:15门800~2000斤寇菲林炮,36门子母炮,共51门火炮,3桅
,
籍刑部建造的4艘战船,每艘长43米,宽9.4米,吃水6.8米,装备40门寇菲林炮(800~4000斤),几十门子母炮
还有一艘又水师提督吴建勋 监造的,仿造重型护卫舰的,长42米,宽9.3米,载300多人,三桅,装备49门2000~3000斤塞寇炮
此外还有林则徐从美国购买的载重1060吨的护卫舰,载炮34门
有一艘中国自造战船,装备36门进口舰炮,其中12门是利物浦公司造。
其中找到的一些资料可显示其载炮数量不少。
可见,制造合格的清军武器是可以帮助人数众多的清军来与英军打一仗的.
但你说过,得在指挥得当战术应用正确的前提下,可实际上这个前提根本无法实现
1.当时指挥和调度极为混乱,甚至梦想用法术来击败英军,就算是杨芳,这些经验丰富的将军,在面临英军的坚船利炮之时基本丧失理智,开始胡乱指挥,此时的中国人依然是几千年社会影响下的人,即便买了仿造几个技术依然不能有科学理性的思维作为指导。 上到皇帝将领奇葩竟然分不清军事进攻,依然觉得对待英军不过是使用剿局抚局就能够摆平的蛮夷。没有外交概念,下到士兵农民识字率低素质低下, 士兵士气低落,战术基本没有。 更别指着不知道动员全国的封建皇帝能够动员不识字的民众了。 在这样的自守自大的土壤下,皇帝和臣民又怎么能够进行正常指挥跟调度呢?
2.以当时的清朝来说,进入了王朝的低估, 其统治机构属于瘫痪状态。 我刚才用了武器制造合格四个字来做前缀来描写清军的武器, 这就说明以当时的官府,不能完全铸造出合格的武器,一方面是全国火器铸造水平参差不齐, 另一方面就是腐败严重。 所以很多清军部队武器也是参差不齐的 直到甲午战争也是如此。
3.本质上讲英军是近代国家了,其军队是专业的职业军队,而清朝本质上充其量算是前近代国家,军队一般是世代为兵训练少,不专业的部队。英国其调度指挥战术必然高于前近代国家的清朝。 你说的前提压根不存在,这怎么能敌得过呢?
辽东的问题是在万历的手上直接爆发的,但是万历却没有在自己去世前解决。最终辽东就变成了大明的一个伤口,让大明不断失血。
如果能够遇到嘉靖那种皇帝还好,偏偏遇到了崇祯帝。刚愎自用,还有点儿死脑筋。本来只是伤口出血硬生生被搞成了大动脉出血。
所以啊,一代人做一代人的事情,因为你还真不知道你的后人是什么货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