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当19世纪英国伦敦最贫困的工人想到大英帝国的工业和财富时,该不该自信地挺起胸膛? 第1页

                    

user avatar   li-jian-qiu 网友的相关建议: 
      

真的有自信啊。

大英当年横行四海,殖民地遍布天下,日不落帝国。

现在中国别说殖民地的,对外驻军有几个?别说对外驻军了,人家都压倒家门口来了,公开喊话要晚冷战,本国国土还在分裂状态,都敢觉得自己是大英了?

大英当年横行世界,盎撒是世界一等人。

你觉得自己是大英,小黄人在世界是几等人啊?心理没数啊?

别说当年的大英了,就今天的小英,霸着毛里求斯的查戈斯群岛不还,国际法院都勒令归还了,就是不还,毛里求斯能咋地?

从1840年被人抽嘴巴,抽了一百年,从1949年到今天,这才缓过来几年,就因为几十年没被抽,就觉得自己是国际赵老爷了。

逗。


user avatar   zhang-zhu-12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在文章的最后,有一段补充说明,对在非华人群体感兴趣的,可以留意。

——————————————————以下文正文回答————————

贴两个招聘通知:

中铁十二局尼日利亚项目部月薪一万招厨师一名,要求年龄28~42之间,有厨师证,三年以上酒店大厨工作经验,递交简历参加面试考试,给项目部领导做菜,管吃住劳保,工资每季度一发。办理周期一个月,有意向及时联系递交简历。

尼日利亚的人均GDP是2100美元,月薪1万相当于当地人均GDP的10倍。

你就算是社会底层,也可以到新东方这类学校来学习。只要不偷懒,出来后进个好些的酒店问题不大。在那里工作上几年,想找这种工作机会很容易。

赞比亚因兴建一批别墅群,急需一批室内精装人员,木、瓦、水电、油漆,具体要求如下:
1. 精装修细木工 5人 要求吊顶,橱柜,门窗安装等等都会,技术精湛,在国内有代班经验,最好有出国经验,能够带黑人,能看懂图纸。
2.瓦工 5人 要求瓷砖工,墙砖,地砖等等,技术精湛,在国内有代班经验,最好有出国经验,能够带黑人,能看懂图纸。
3.水电 5人 要求室内穿线,下水管等等,室内水电的基础工作,要求能看图纸,能代班,带黑工。
4.油漆 5人 要求贴壁纸,刮腻子,真石漆,会调漆。看图纸,带黑工。
工资8000-12000元,季度发放工资。合同期2年。下周在我公司组织视频面试,通过后到福建进行面试签合同,面试公司报销单程路费。

赞比亚人均GDP是1100美元,月薪10000元相当于当地人均GDP的20倍。

我的朋友中,有在非洲做项目的。他跟我讲,这类人员在非洲真的是急缺。哪怕你就是初中毕业,你在国内随便找个师傅学两年,过去挣个1万的工资很轻松。

这个工资放在中国或许不算高,但以当地的消费能力来说,这已经相当于中国年薪百万的水平了。

如果这个对比不太直观,也可以这么看,中国人均GDP达到1100美元是在1998年。你想一下在1998年能达到1万/月的工资是什么概念?那个时候,北京市平均工资1000元/月,猪肉三五块钱1斤,房价4~5千元/平,而作为山东公务员的我爸,工资是300多块钱。

如果与国外对比,2021年法国自己公布的统计数据是,有50%以上的劳动力月收入在2000欧元以下。你要是能拿到12000的工资,差不多相当于1700欧元左右,这个工资哪怕是在法国也比小一半的人高了。


当然,你要是觉得非洲远、一年回不了两趟家,那是另一回事。

在100多年前,大英的企业覆盖的地域丝毫不弱于今天的中国。发同样的工资,你在伦敦是入不敷出的社会底层,但到了殖民地,你就算不能说是人上人吧,但生活质量绝对是远超当地的大多数人的。

没有大英帝国的工业和财富支撑扩张,那些原本在伦敦工作的底层工人,放到以前可能也就是某些偏远乡下的底层农民。

当然,我并不是说中国今天的行为跟当年的大英一样。只是,从一个最简单的角度上说,发展程度较高的国家与发展程度不高的国家之间,肯定存在着技术和发展层次的代差。也许你在母国只是个最普通的职校学生,投简历都没人看,在一线城市一辈子都买不起房,但放到义务教育都没铺开的国家,你的水平至少也能是个高级工程师的级别,不管是在母国的企业工作,或是在母国企业工作一段时间后创业,日子都能混得不错。

当然,这个前提是你要能接受在一个落后国家异国他乡的生活。只要你能接受这个选择,那么国家的强大,就是你在那里混出头的保障。

另外,有些人说,非洲都是穷地方,生活条件也不好,有钱也花不出去。

这的确是实情,但每个人在乎的东西不一样。你不能接受,但总有人能接受。在19、20世纪,殖民地的生活水准与母国相差很大,可每年也依然有大量的人从母国来到殖民地。

随便找几个,比如@小约翰 介绍过的到菲律宾谋生的失业工程师费尔蒂、到缅甸当兵的杰克·丘吉尔,就是到殖民地讨生活的代表。你要非得说今天的棉兰老岛、缅甸也不怎么样,那的确是不怎样,但就是有人愿意到这里来。


——————————————补充——————————————————

在这个问题下面的评论中,充斥着很多类似“非洲怎么会有人去”、“你在非洲是挣了钱,可留在非洲有什么意义”之类的言论。既然你觉得非洲这么烂,那就看看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主编的《侨务研究》杂志里与非洲华侨华人有关的内容吧。

先看一下整体的人口数据:

从非洲华侨华人的人数统计看,1996年非洲华侨华人大致为13.6万人,目前,非洲华侨华人已大大增加。有的学者认为在非洲的中国人(包括华人)可能在27万到52万之间,其中包括7万到8万的合同移民。有的学者估计目前在非洲的所有中国移民及其后代至少有50万人,其中大约15万人持有中国护照。法国杂志《青年非洲》(Jeune Afrique)上的数字为50万;德国《经济周刊》的估计数为75万。这是两个较大的数字,也有的学者认为非洲的华侨华人已达80万,还有报道说目前在非洲的中国人已经接近100万。

这是2010年文章中的数据。即便按照最保守50万以下的人的规模估计,这其中还有“7万到8万的合同移民”——那你不如问一下这7、8万的中国人,移民区非洲是为了什么?

而在2020年,《侨务研究》给出更为精确的数字:

虽然近35年来发达国家的华侨华人数量增长了1300多万,增长了3.55倍,但华侨华人增长速度最快的却是非洲、拉丁美洲和中西亚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21世纪初以来,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长和对外经贸关系的发展,大批中国商贩和中小企业家前往发展中国家,导致非洲、拉丁美洲、中西亚华侨华人数量快速增长,这种增长在一些国家堪称从无到有。1980年代初,非洲华侨华人总数约12万,到2017年超过120万,翻10倍。中西亚华侨华人也从14万增长到150万,也翻10倍以上。拉丁美洲华侨华人增长4倍。这些地区的华侨华人绝大部分是新移民,尤其是21世纪初的中国商贩。

可以肯定的一点是,移民欧美的中国人不管在学历、技能还是经济水平上都远高于移民非洲的。但把这句话反过来看,就是学历、技能水平和经济水平相对较低的中国人,正在越来越多的前往非洲定居。

而且《侨务研究》已经说的很清楚,在21世纪初移民或定居非洲的人里,绝大多数都是小商小贩,且启动资金多在1万美元以下——你总不至于说这些人是社会精英吧?而如果真如某些人嘴里所谓的非洲一无是处,那在过去20年里,超过100万中国人是集体脑瘫了才决定侨居非洲的?

而整体上看,侨居或移民非洲的华人数量也在快速增加:

目前世界海外华侨华人总共约4800万人,非洲华侨华人只有50万,同时又以新侨居多,南非的30万华人中,老侨仅有7000余人;马达加斯加3万华侨中,新侨占了三分之二以上。

这是《侨务工作》2011年的数据。以马达加斯加为例,其人均GDP至今也只有500美元,但这里却有2/3以上的华侨都是新侨,难道说这些人侨居马达加斯加,是去受罪的吗?

在马达加斯加,中文就如同曾经的英语一样,是一个提升收入的重要技能:

在马国京城中文补习班学生名册上,有不少的混血华裔和马国本地人甚至是在政府机构工作的马国人。他们通过几个月的业余学习,就可以学会简单的对话,然后到马国的中资企业去应聘,可得到相当于原来3至5倍(200美元左右)的工资。

没错,200美元的工资你肯定瞧不上,但这对于马达加斯加人来说已经相当高。而很多中国企业外派到马达加斯加的人,工资一般最低也有5000起,超过1万也不稀奇。这些人里面,因为觉得在马达加斯加生活更舒服而留下的人,也是有不少的。

至于华人整体的收入情况,以毛里求斯为例,还是《侨务研究》里数据

目前占总人口2%至3%的华侨华人掌握着毛里求斯经济的20%。

某些人整天爱援引“占社会X%的群体掌握着X%的财富”,没想到在有些地方,华人也能成为这里面的主角吧?

更有意思的地方在哪儿呢?还是《侨务研究》的内容:

南非是非洲华侨华人人数最多,最集中的国家,至2013年估计为30万。其次是安哥拉。安哥拉是近年来华人增长最快的非洲国家。安哥拉内政部资料显示,至2012年,安哥拉的华人总数已达26万之多;再次是尼日利亚,据尼日利亚官方掌握的数据,2012年在尼华侨华人约为18万,但将非法移民考虑在内,至少为20万左右。

尼日利亚,非法移民,中国人,这三个词是不是没办法组织到一起?但至少按尼日利亚的数据,的确有两万多来自中国的非法移民生存在那里。

总而言之,你可以瞧不上非洲,但现实中却正在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定居或者移民非洲。

只能说,也许你比那些在非洲生活的中国人更懂非洲吧。


PS:

另外,评论区中有人质疑这些招聘公告的真实性,说自己不信。还有人说,“我大学同学在XX国干过,他才挣多少多少”之类的话。

这我是真笑了,大学毕业生什么时候能跟技工比了?

进土木建筑企业,大学毕业生工资3000,民工技工1万不是很正常的情况么?

我的一位舅舅就在我们县城的工地当瓦工,日薪400,按月结算,从不拖欠。

而这个企业,大学毕业生工资就是3000~5000,资金一紧张就延后发,不想干就滚。

企业这么干,原因也很简单。民工一天不干活,工期就延后一天,拖不得。但少了几个大学生,公司照样能正常转。

觉得技工工资高没问题,工地常年缺人,想去随时可以去。

这上面提到的几个招聘岗位,比如厨师,你自己翻一翻国内有三年酒店经验的大厨,工资是多少钱?哪怕是在三四线城市,不给个六七千的工资,你能招来人?也都不用说大厨,就是个小城市的烤串店,找个靠谱的烤串师傅,你也得给人开个七八千的工资。

这是某个全国房价最低的五六线城市之一的酒店招聘信息。这里面,服务员、收银员工资两千出头,这是个很正常的价格。但再看一下炒菜师傅的工资,起点都比大多数岗位的最高线都要高。

当地房价3000多,稍微有点技术的厨师,两三年工资买套房,是非常正常的。

至于大学生嘛,月工资给三千,加个乡镇编制,呼啦啦一堆人考。

编制嘛,稳定,挣多少就别计较了。

水电工这个我就更熟了,我的一个堂弟初中毕业后读了中专,毕业后当了电工。现在在广州,每月工资1万多,公司包吃住,基本上一个月攒1万左右不是问题。

你招人家去万里之外的非洲工作,人生地不熟的,不多给点工资谁去?

你说大学生才挣五千?你一个毕业没几年的生瓜蛋子,凭什么跟人家干活干得干净利索的民工比?你是能布线还是能刷墙?

在国家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技术蓝领比普通大学生白领工资高,这是个相当普遍的现象。也别不服气,不管是公办的技工学校还是新东方这种民办学校,大门随时为你敞开。


user avatar   ben-ai-xin-huo 网友的相关建议: 
      

十九世纪世纪二十世纪世纪初为什么白人优越论那么盛行?因为那时候生而为白人就是上等人的象征——这里的上等人可不是名誉而是有实实在在好处的。

你比如说大英吧,虽然大英童工问题一天到晚被拿来当作国家强大与人民冲突,可其实英国的海外殖民地扩张后,在从血淋淋剥削中获得原始累积资本后,英国当局面对英国人民层出不穷的抗议,其实是一直不断妥协改善底层阶级待遇的。这里让步,一方面当然是英国人民的抗争,可另一方面,也与大量殖民地的输血有关。比如《穀物法案》废除后,大量廉价的粮食可以输入到国内,而这其中就包含大量印度的廉价农产品——而印度的农产品为什么廉价?

于是一种荒谬的现象就产生了,大英的贵族乡绅老爷们,为了捍卫他们土地上的农作物收益,居然开始关心起印度人民的权利了。他们大肆抨击印度总督府在印度发生大饥荒时候,居然还持续从印度那出口大量廉价粮食到本土——而英国完全有足够的农产品提供国内所需。

事实上,光一块印度就为英国人民提供十万以上的公务员岗位,其他大大小小的英国企业加起来,甚至能替大英创造上百万中产阶级。哪怕是底层阶级,也可以因为印度殖民地产出的廉价商品而受益。印度闹大饥荒到时候,还是有源源不绝的粮食从新德里运往伦敦。就连原本被关押在地牢终身不得重见天日乃至于等待吊死的死刑犯,因为有了澳大利亚这块流放地可能展开新生活。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殖民地上印度人民和澳大利亚原住民的贡献。

你说,英国人民的爱国主义能不高涨吗?英国人民面对殖民地人民,他们能不有白人优越感吗?既然能够从殖民地人民那获得如此多的好处,英国人民又凭什么不支持英国占领更多殖民地?凭什么不有种族优越感来解释对殖民地人民剥削是合理而正当的?

日本人民支持侵华战争以及日后二战扩张其实也是一样的道理,关东大地震后多少日本人民流离失所?经济大萧条后又有多少人破产?结果满洲国建立后,满洲铁路、满洲钢铁满洲通信等一系列企业,又为日本人民提供多少中产阶级岗位?哪怕是一无所有的流民也能加入满洲开拓团,在远渡重洋后获得一片安身立命的土地。日本人民在台湾的小孩读的是小学校,汉人却只能读公学校,而原住民就只能上蕃人教育所了。你说日本人民会不会有民族优越感?会不会充满对大日本帝国的自豪与爱国心?

纳粹就更不用说了,所谓雅利安民族虽然是伪科学,可是纳粹德国里的雅利安人,在战争顺利进展的时候,可是从一次次的胜利里获得无数好处的。你说希特勒与纳粹党如果不是真提供给德意志人民货真价实的好处,哪怕希特勒再会演讲、戈培尔再能宣传,他们能呼唤那么多人陷入疯狂不惜跟无数国家开战吗?

反过来说,一个国家如果不能提供上述条件,不能让自己的国民因为自己的国籍获得明明白白真真实实的好处,真的有比外国人比其他民族更好的待遇——这个国家的领导人凭什么要求自己的国民有民族自尊心,凭什么要求自己的国民不崇洋媚外?

就比如说满清,满清统治时代自己一方面对外国政权予取予求卑躬屈膝,一方面又批判替洋人服务的汉人是所谓「汉奸」(甚至汉奸这词就是满清朝发明的)。这难道不很荒谬吗?不矛盾吗?

你慈禧再会演讲有希特勒会演讲吗?你恭亲王再会宣传有戈培尔会宣传吗?连他们这么会演讲会宣传甚至还给德国人民真真实实好处都有可能被反对了——一个连给本国人民与外国人民相同待遇的国家...

到底凭什么要求自己人民挺起胸膛?


user avatar   intellectual-51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算什么。有一群欲润无门的人,只要想到一美元炸鸡和NASDAQ时,也会不由自主的挺起胸膛。


user avatar   tuo-ma-si-bu-shi-xiao-huo-che 网友的相关建议: 
      

该不该我不知道,但是当这些人组成龙虾兵在天津登陆的时候,他们的胸膛应该挺得挺饱满的;他们是不是真的自信我也不知道,但是他们拿刺刀刮故宫的鎏金水缸子和抢圆明园的珍宝收藏的时候应该挺自信的;再往后推半个世纪,这些人中的一些水兵在万州轰炸居民区的时候,大概也是自信地挺着胸膛的。

如果某些神左如果觉得现在的自己就像19世纪的英国工人,那我只能说你太高看自己了——你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是中国这个最大第三世界国家的无产者,过去没有、现在没有、将来也不会有印度、非洲和中国供你剥削,你甚至连西里西亚的纺织工人都比不上,因为你甚至不算“文明世界”的人——你今天觉得你像大英工人,然而在真·大英工人眼里,留辫子的赛里斯小黄人就是臭外地的来百京要饭来了

第三世界最好的出路是砸烂帝国主义的旧世界,然后在新民主主义的新世界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第二好的出路还是砸烂帝国主义的旧世界,然后去当新的帝国主义,虽然我们不太可能走这条路——不过我发觉有些人似乎幻想着向帝国主义投降就能自动晋升文明世界苦力工,又迷惑又好笑。如果你觉得剥削第三世界得来的高福利让你觉得舒适,那我建议你亲自上阵,做这个时代的龙虾兵;如果你觉得给旧帝国主义当走狗让你觉得快乐,那我建议你愿赌服输,划拉一刀趁早重开——不过别在屁股上划拉,那只会让你大开眼界。


user avatar   qin-yu-xuan-53-16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一问题需要纵览历史,滤清英国从中世纪开始崛起的全过程和19世纪开始的衰败过程。深入到历史的细节中,把握其变化的线索。

作为近代以来对世界具有显著影响的国家,英国的崛起历程值得注意,对于英国的研究已经有丰富的成果,笔者在此进行一定的整理,并结合自己的思考来总结。

下面,我们就来对英国崛起的时间轴线追根溯源,滤清英国从中世纪到近代到底发生了什么,19世纪的英国相比18世纪又有哪些变化。

中世纪英国的成长

英国的崛起始于12-13世纪的金雀花王朝,在这两个世纪里面,英国完成了从劳役地租向货币地租的转变(这背后是数不清的农奴-领主-城市的多重博弈,并不是自然而然的,基层的农奴开始解放,城市开始扩张,经济开始蓬勃发展起来。

与此同时,新兴的小领主开始借助英国的对外战争和海外贸易(早期英国的海洋贸易是兵-商-匪一体的)逐步崛起,并且和新兴的市民阶层逐渐联合(这在欧洲其他国家并没有发生,因为金雀花王朝的中央集权建构的更为有效)。在13世纪末期,英国的议会开始接纳商人,市民和小领主阶层,从而形成了比欧洲大陆更有代表性的博弈结构。同时,英国的农业也在发展,13世纪末也迎来了大丰收。

14-15世纪则同样是战争和变革的年代。这两百年里,英国的农业继续进步,并出现了乡村的“约曼农”阶层,这一阶层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基层的农奴解放后,有眼光有目标的农民成长起来的。另一个则是部分小领主和骑士转型经营土地后成长起来的。

这一阶层是“农业资本家”的雏形,他们普遍拥抱技术进步,并且也会参与乡村法庭的诉讼,联合其他博弈能力较弱的农民,和腐朽没落,只会收租的封建地主来回周旋博弈,争取权益。

可以说,英国的“约曼农”是全世界最早开始实行“斗地主”的群体。而且在斗争之后,还会在争取过来的土地上,进行技术改良和商业化种植。约曼农和城市的市民商人进行互动,借助城市的商业力量来拓宽销售渠道,收集市场信息,了解国外动态,交流新技术成果,尤其是机械和冶金技术

可以说,英国乡村的工商业转型,与约曼农阶层的发展壮大,是紧密相关的。

有读者可能会有疑问,如果进行大规模的商业化种植,那么英国人的粮食怎么保证?

笔者的看法是,英国的粮食状况也不是一直平稳,但较强的国家执行能力,和较高社会参与度的博弈结构,使得英国在保障粮食供应上,可以一定程度上避免过度市场化带来的大波动,从而比欧陆其他地区更加平稳地渡过危机。(当然,饥荒在中世纪的英国并没有完全消失)

在城市方面,14-15世纪英国的城市继续发展,并且借助英法百年战争里的掠夺扩张成果和北海商路的开辟,城市对外沟通的渠道增多,财富迅速增长。为了进行有效的协作,城市开始建立各种行会和社团组织。需要说明的是,当今的一些观点认为行会纯粹是“阻碍经济发展”,这种看法有失偏颇,毕竟行会提供了一些基本的组织单元,能提供一些基础的保障,在其创建之初还是发挥过积极作用的。

近代早期英国的崛起

16-17世纪,则是英国经济迅速成长转型的两百年。

经历了中世纪连绵不断的战争考验,英国的国家体制开始真正成熟起来。从北欧到尼德兰,再到法兰西和汉萨同盟,英国和各路强手不断交锋,有输有赢。

不断交锋的历程让它开始逐渐适应“无政府国际社会下的多主体博弈”,战略手段日益纯熟,眼界日益开阔,对欧陆的了解日益加深,社会运行日益流畅平稳,从尼德兰和意大利引入了越来越多的先进技术与金融手段。

与此同时,乡村的约曼农阶层,城市的市民阶层,商人群体,律师群体,都铎王朝的公务员群体,海外开拓的军-商群体,真正壮大起来,也适应了从国内到国外的纵横捭阖,互相联合,各群体开始互相利用各自的资源,一起完成特定的目标,从国内市场的挖掘,到海外市场的开拓,再到英国和其他国家的战争。在动态的两百年里,英国的普通人反而获得了很多的机会,可以去参加海军,可以去经商致富,可以去务农改进技术,可以去大学研究学问。

而这些行为最终都是产生了实际效果的。

在波涛万里的大洋上,英国的海军和海商从西班牙和葡萄牙嘴里虎口夺食,从加勒比到东非,再到斯里兰卡和东印度,一个据点一个据点地厮杀,一个小岛一个小岛的争抢,一种原料一种原料地争夺。

在北美荒凉寒冷的土地里,英国的移民艰难地建设农场,开辟林地,办工厂。在狡猾凶残,凌厉狠辣的英国人看来,当初的欧洲就是彻底的丛林社会,如今他们要把在欧洲学到的东西,变本加厉地施加到从冰岛到北美再到印度的地区,进而获得超额的利益。(当然,笔者坚决谴责这一行为,但印度的野心同样值得警惕

在国内的乡村和小城镇,英国开启了第一轮“工业化”,现在的史家称其为“原工业化”。由于城市的行会等既得利益集团的阻碍,新的工业越来越难以在城市立足,此时,乡村的约曼农和商人敏锐地发现了机会,看到了工业的前景,于是在乡村和小城镇,建设了大批从尼德兰和意大利引进的先进产业,包括玻璃,纺织,机械,水利,金属冶炼等产业。这一波工业化,使得英国的工商业真正在乡村和小城镇打下了牢固的根基,为后来真正的工业革命建立了良好的基础,包括融资条件,技术培训,配套供应链,与市场对应的法律体系,以及最重要的,适合于工业时代的文化和博弈经验

根据最新的经济史研究,英国的农业效率在16世纪就已经位居欧洲前列。英国的人均财富也在15-16世纪开始赶超我国以及欧陆地区。在17世纪,英国的人均财富水平已经位居世界前列,处于蓄势待发的阶段。

经过了17世纪的国内动荡和洗礼,英国最终形成了能征善战,纵横捭阖,积极扩张的新生力量,并配合以荷兰的国债股票运作经验,锻造出了讲求实用,执行高效,进步飞快的国家体制。

18世纪英国的登顶

而18世纪,则是英国结合了前面几百年国际博弈经验和国内建设经验,大踏步登顶的一百年。

在国债金融体制的运作下,英国在18世纪发行的国债和税收,比17世纪相比,增加了十几倍,但英国国民的生活水平却能不断上升,经济却能越来越繁荣,同时在国际上能够战胜法国,吞食印度,在科技上能搞出第一次工业革命。

这是为何?

18世纪英国登顶的原因分析

1688 年资本主义制度在英国的确立,为英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崛起和增强经济实力打开了新局面。此时为保障和扩张胜利的果实,国家安全成为英国政府最为关心的事务,这一时期欧洲政治军事格局频繁变化,欧洲大陆任何的军事变化都刺激着英国国内政治的神经。无论是英国被动的参与军事斡旋,还是主动出击,这种军事竞争释放出的信号,对联合王国政府产生了持续性的影响,加强了其应对外部竞争的反应和凝聚力

从1688年到1815年间,英国参与了欧洲主要国家之间以及欧亚之间和在北美洲的重要军事战争,并一直频繁的参与到欧洲军事竞争中,这种参与军事竞争的频度从权力分配的机制上看,改变了国家内部权力的分布:国家强化国内统治、政府集中权力,其直接果就是统一国内市场,这一结果为英国现代经济的形成起了决定作用。首先是17至18世纪国家信贷金融体制和相应机构的逐步建立,其次是英国议会制下的财税体制的完善,这些举措一方面给国家带来了更多的财政收入,满足了战争支出需要;另一方面新的体制下发展起来的阶级作为新鲜血液打破了固有的束缚社会进步的权力格局。

每一笔国债和税收的去向,都要用到刀刃上,有实际效果,有切实收益。投去打仗就必须打造好武器和战舰,投去科技就必须要有效率的提升,投去民生就必须要有道路桥梁运河的修建,投去贸易就必须把荷兰人在西印度的种植园产业全部抢到手,投去商业就必须要把法国人葡萄牙人从印度市场上挤出去,投去殖民就必须把孟加拉的沃土膏腴控制到位。

因此,在17-18世纪,英国的普通人上升机会是很多的,而且不同于宋朝式的“科举”,英国的上升更多体现为国际上的开拓和对外财富的争夺。

自1688年到1815年间,在长期的欧洲军事竞争机制之下,英国国内政治经济结构达到一种均衡,国家通过有效的权力配置给社会提供了安全保护,同时外部军事竞争的刺激使得国内制度不断得到优化,如公共财政制度、财产保护制度等等,这些变革有效地促进了英国经济的发展。

到1750-1760年代,外部效应下产生的良好制度发挥出巨大的能量,工业革命率先在英国展开,技术飞速进步并开始得到广泛应用,进一步促进了英国的兴盛。这一切都有赖于英国独一无二的社会环境,而这种环境是在长期军事竞争下不断改良塑造下形成的。此时,在保持经济发展和增长的基础上,英国无论是在社会组织及治理结构上,还是在能够动员的军事、交通和传播技术上,都呈现出良好运转的态势,国内经济实力与政治军事实力形成了有效的互动。而这一互动,也最终使英国普通人受益。民生得以改善,经济状况得以变好,人均寿命和营养得以提高,生活环境得以更加舒适。

(以上内容主要来自知乎回答,英国是什么时候开始衰落的,为什么衰落?

因此,有观点认为,“工业革命使英国从弱小的国家一跃成为世界强国”。这种说法并不准确,因为工业革命发生前的英国,既不弱,也不小,而是击败法国,压服荷兰,征服印度,开拓美洲,控制了从大西洋到印度洋的黄金航道,国内科学团体遍布,技术氛围良好,法律令行禁止,殖民者狡猾敏锐,普通人跃跃欲试的状况。

而工业革命,则使得英国从“第一强国”跻身为“超级大国”。

18世纪以来的乡村工业化和技术创新,以及融资渠道的扩展,反而使得英国工人和普通人处在很不错的生活环境里。甚至一些工业革命时期的企业家,原本就是乡村工业的技工,他们得以在相对良好的经济环境里筹集资本,改良技术,创办自己的企业。此时英国的工厂,对于工人的压榨和剥削还没有到很厉害的程度,反而使工人生活条件有所改善。

至少不会出现19世纪那种普遍的童工和某些工业城镇平均寿命仅有20多岁的惨烈状况。

英国18世纪的农业革命

并且,与第一次工业革命伴随发生的,是同步进行的农业革命。在中世纪的英格兰,1050万英亩的土地每年产出4950万蒲式耳的麦子;到了1800年,1150万英亩的土地能产出14000万蒲式耳。粮食供应改善的结果是18世纪英格兰人口从521万增长到了867万,增加了80%。

(注:以下内容来自《欧罗巴一千年》,伊恩·莫蒂默著)

正如那些16世纪的开拓者和17世纪的自然哲学家,这些农业改革者也与他人分享他们的发现。 的确,他们颇为自负。为什么他们会说出自己的商业秘密?因为他们中的许多人把自己视为科学家;其中还有几个被选为伦敦皇家协会的成员
我们可以肯定,他们中的一些人做生意赚了钱,买了乡间别墅,更加致力于改善农耕方法,以便能够轻松地在乡绅中占有一席之地。 在这方面值得一提的是位农业改革者,从商人转为地主的约翰·莫蒂默,他在埃塞克斯买下地产,并决计改良土地。1705年12月他当选为皇家协会会员,比汤曾德还早五个月。
莫蒂默的两卷本著作《畜牧业的完整艺术或管理和改良土地之方法》(The Whole Art of Husbandry of Way of Managing and Improving Land)出版于1707年,到1716年已出到了第四版。在改善农业的大量 观察中,他提到用冬季作物芜菁喂牛的诸多好处,其中也提到翘摇对土壤的好处以及混合畜牧的高效等。他推荐土豆,说它们容易生长,特别是为了养猪应提高土豆产量。他详细介绍了各地用粪便、翘摇和黑麦草改善土壤的最好办法。正是像莫蒂默这样用系统科学方法思考的地主推动了农业革命。他们把个人的重要发现告诉许多其他的地主和少数农民。
给改革者加分的另一个原因是他们把企业经营的理念引入农业。迄今为止,土地带来的收入一直是稳定的,你不能指望从中获得巨额财富;经营土地更是一种巩固从别处赚来的钱的方式。现在,改革中的地主们想提高来自土地的收入,而且愿意为此投资。
想想英格兰东南部低洼的罗姆尼沼泽,他们对此倾注了全力。多少个世纪以来除了滋生蚊子,它们几乎毫无用处,而且当地人因此深受疟疾之苦。现在,这个地区的地主开始把原来潮湿恐怖的死亡陷阱变为英格兰最富饶的草场。他们这样做并不是为了让当地人免受疟疾的威胁,而因有利可图。增产的希望诱使其他地主尝试“芜菁汤曾德”的诺福克轮耕方法。有了这种方法,再没有必要像以前那样通过休耕来恢复耗损的地力。翘摇为土地增加了硝酸盐,而且还是很好的黄牛饲料; 芜菁同样可以在整个冬季用作饲料。

英国18世纪交通改进

另外,18世纪的英国国内交通,也有了根本上的改观

在1700年,好的路段非常少。如果目的地是一个偏远乡村,如莫顿那样闭塞,冬天的沼泽地、巨石散落的路段会严重地阻碍行进速度,信使一天可能只能走20英里。
1750年,在英格兰大约有150个收费公路基金信托机构,为到达东南部和中部大部分地区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这个世纪的中叶,人们修路的热情突然膨胀起来。各处公路都对轮式交通工具开放。
从1750到1800年间,成立了超过550家的新信托机构。通过收费公路法案,一条从埃克塞特到莫顿汉普斯特德的新路被建造出来。不久,轮式交通工具第一次驶入了这个镇子。十年之后又修了一条穿过达特穆尔的路。1799 年,莫顿白鹿客栈发布了出租马车的广告,旅行者们可以随时踏上快乐的沼泽之旅。


自16世纪以来在英格兰就有邮政系统,但它仅仅覆盖四条线路:从伦敦分别到爱尔兰、普利茅斯、丹佛和爱丁堡。
1696年又增加了一条贯穿全国的线路,从埃克塞特到布里斯托尔的邮政服务 因之建立;随后在1735年建立了从兰开夏郡到西南部的邮政服务,以及1740年从布里斯托尔到索尔兹伯里的邮政服务。以伦敦为中心向外辐射的道路连接起来,意味着信件不必再经由首都,因此传递的速度更快了。
在16世纪,从普利茅斯到伦敦,215英里的行程要花费一周的时间。在19世纪早期,彼此竞争的马车公司在地方报纸上做广告说他们能在32小时内把你送达目的地。
在英格兰,工程师詹姆斯·布林德利(James Brindley)监督布里奇沃特(Bridgewater)运河的建造,该运河在1761年开始运营。布里奇沃特公爵受米迪运河的启发,认识到用水路把他的煤炭从沃斯利(Wolseley)运到曼彻斯特将获利巨大,因此委托他人修建了布里奇沃特运河。这个工程的成功是英国在其后50年内再修建4000英里运河的催化剂。

18世纪英国与清朝的对比

而当时的清朝,由于满清奴隶主和地主阶级的疯狂压榨剥削,普通人的生活状况跌到低谷。

笔者以马嘎尔尼使团的观察为例,说明其严重性。

事实上,在登陆中国后,英国使团一再震惊的,是这个外表繁荣富庶的处于盛世中的大国难以想象的贫穷。 更令他们惊讶的是随处可见的弃婴。 道路两旁、河道中央、垃圾堆上,随时都有可能露出一只苍白的小手。
「极端的贫穷,无助的困苦,连年不断的饥馑,以及由此而引发的悲惨景象,恐怕更有可能影响到那些感情脆弱的人,并导致这一为习俗所鼓励,又不为法律所禁止的惨无人道的罪行。」
斯当东说,他在中国所见到的房子,只有两种,一种是大富之家,一种是贫寒人家。 「所经过的地方以及河的两岸,大多数房子都是土墙草顶的草舍。也有很少一些高大、油漆装饰的房子,可能是富有者的住所。很少看到中等人家的房子。在其他国家里,富有者和赤贫之间,还有着许多不同等级的中等人家。」
不是社会靠农业发展,而是社会停滞于农业。

可以说至少在18世纪,清朝的平均生活水平和英国的差距,可能比民国和同时期美国的差距还要大。

至此,伴随着战胜拿破仑和开启第一次工业革命,英国终于达到其历史的巅峰。

19世纪英国的相对衰落及原因分析

然而,事情并没有终结。到19世纪后半期,英国国内的境况反而开始恶化。 在1815年之后的数十年间,欧洲大环境相对和平,军事竞争被降低到最小程度。同时工业革命带来财富的巨大增长,到1860年英国在世界制造业生产中的份额上升到了19.9%,它生产了全世界53%的铁、50%的煤和褐煤,具有相当于全世界现代工业能力40%-60%的潜力,这些使得英国拥有了无可匹敌的地位。

但是英国日益增长的工业力量,由于缺乏外部军事竞争的压力,并没有像1815年以前那样升级军事装备和人力。同时重商主义被抛弃,自由放任兴起,政府被要求降低开支,减少国家对经济和个人的控制,包括国家和军队都要被降低到尽可能低的水平。

在国家权力缩减的情况下,国内各利益集团对利益的争夺开始日益明显。

新兴小资产阶级是推动工业化的新力量,掌握了大量的私有和家庭企业,控制着巨大的商业贸易利益,旧贵族和大地产、金融资产阶级控制着大量的资本和土地,并通过手中掌握的政治权力在海外进行掠夺和扩张。欧洲军事竞争缓和对英国的影响突出地体现在1815年到1885年间,英国为战争做的动员比以往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少得多,其军队规模从兵员上已经远远落后于欧洲其他国家。

1856 年的克里米亚战争,是这个相对和平时期英国参加的仅有的一次欧洲军事活动,在这场战争中,参战的士兵普遍是老兵,陆军中后勤医疗工作原始而无能,没有可以抽调的后备力量,低效率的行政管理,这些都使英国政府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在政治上,掌权的旧贵族和大资产阶级通过手中掌握的权力和资源寻租,形成了各个利益集团,政治权力趋于分散——维多利亚时代的大量对外政策都是不清醒的,是在迫于各个利益集团的压力下做出的,从来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指导思想,政策的制定都是飘忽不定的。

作为社会动员的工具,长期的军事竞争机制被削弱,个人、团体、组织和政府在长期强烈威胁感知下形成的合作机制以及凝聚力也随之分散,取而代之的是经济上的自由化、政治干预最小化,最终导致政府资本动员和政治动员效应的不足

在无外部军事竞争机制作用后,英国国内由紧张走向松弛,凝聚力涣散,最终导致利益集团乘机膨胀,从而打破了国家和社会的力量均衡国家和社会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遭到了破坏,国家力量进而削弱

这种改变,经过社会的重重传导,最终体现就是,英国工人工作时间越来越长,但工资也很难增长,而且预期寿命反而大大降低,英国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越来越弱。

德国与美国的崛起

而此时取代英国工业的,是德国和美国。

美国也曾面临英国遇到的工业和发展问题,在劳资关系上矛盾重重,但此时的美国,出现了以凯里为代表的“美国学派”,该学派主张大力投资新技术,同时加大对美国国内资源的利用,分给工人更多的工资和红利,用新的技术手段和商业模式,以及不同群体之间的联合沟通,交换资源来解决困局。因此,美国在1865年内战结束以后,开始了腾飞的历程。

(以上内容,主要来自贾根良《美国学派与美国19世纪内需主导型工业化道路研究》)

充满前景的空间,自然吸引了大量的英国工人,摆脱沉闷乏味的英国工厂,来到美国创业。

德国的李斯特,本身就曾深度参与美国学派的讨论,深受启发,回到德国以后,结合德国和欧洲的政治史,经济史,创建了德国历史学派,也提出了独到的经济发展和国家富强的理论。

由此,德美两国,无论在技术上,还是创意上,还是商业模式,还是政府投资和国民信心上,都逐渐超越了英国。

(注:本文以上内容和观点,主要来自于侯建新老师,英国作家学者麦克法兰,伊恩·莫蒂默等,以及笔者自己的思考总结)


user avatar   li-zhang-jie-90 网友的相关建议: 
      

看了高赞,我发现现在戴季陶的传人还真不少。

帝国主义一向是对外剥削,对内剥削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能榨取双倍的利润,为什么要只拿一份呢?所以对内对外他们都会把工资待遇降低到无产阶级能接受的最低限度。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英帝国主义占有全球1/4的领土,最巅峰时面积达到3550万平方公里,也是当时世界第一强国。而她的普通民众又过着怎样的生活呢?

爱尔兰大饥荒就不用多说了,就算是英格兰本土的无产阶级在世界第一强国的处境也相当糟糕。直到20世纪初英国仍然存在大量的童工。


这些童工的处境又怎么样呢?

由于过早从事劳动、工作时间长、严重营养不良等问题,19世纪欧洲贫穷人口的孩子通常身材矮小、消化不良、以及被佝偻病、心脏病、眼病等困扰。因为生活环境差,女孩子们和男性一起工作,甚至是生活,因此12-16岁的女童工怀孕是正常的事情,而她们在怀孕期间依然得不到充足的营养,一直要坚持到快生产才能停止工作。因此这段时间英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女性因生育而死亡的比例高达千分之五,而一岁以内的婴儿死亡率则高达15%左右,而工人的孩子则有57%活不过5岁。5岁以后依然要面临高死亡率,据《英国史》记载,1840年利物浦的工人、短工和雇佣劳动者,平均寿命只有15岁,而纺织厂工人的平均寿命则为18岁(纺织厂基本上是女工和童工)。

再比方说以前的日本帝国主义,东亚霸主,在二战爆发前,朝鲜,东北,台湾,库页岛都是日本的殖民地。二战中最巅峰时期,还包括中国大半人口最稠密地区,几乎整个东南亚。但是日本的普通民众因此过上好日子了吗?

同一个时期,大量的日本贫苦青年女性被拐卖到南洋,从事卖淫活动,为日本的资本主义发展积攒资金。她们被称为南洋姐,死的时候墓碑都是朝向背对日本的方向。1976年的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电影提名的日本电影——《望乡》就是反映这一历史事实的。

去年在国内很火的日本老电影《啊,海军》里也有相关的情节,主角平田一郎与儿时好友本多一起去酒吧寻欢作乐的时候,发现本多的初恋女友阿信竟然在这里从事风俗行业。


底层的贫困与上层的奢靡之间的鲜明对比也是二二六事变的诱因之一。

当然,你可能会说,日本帝国主义是贫穷的帝国主义,算不得数。那同时期,美帝国主义又怎么样呢?

美帝国主义当年的情况也同样糟糕。




更不要说当时的有色人种劳动者的境遇了,只会更糟。

到底是什么给日本,英国,美国的广大劳动者带来今天相对体面的生活的呢?

技术发展、生产力发展固然很重要。但是这也要归因于广大劳动者在左翼思想指导下,为自己权益前赴后继地奔走抗争。

1884年10月,美国和加拿大的八个国际性和全国性工人团体,在美国芝加哥举行一个集会,决定于1886年5月1日举行总罢工,迫使资本家实施八小时工作制。这一天终于来到了。1886年5月1日,美国2万多个企业的35万工人停工上街,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各种肤色,各个工种的工人一齐进行总罢工。仅芝加哥一个城市,就有4.5万名工人涌上街头。这下,美国的主要工业部门便处于瘫痪状态,火车变成了僵蛇,商店更是鸦雀无声,所有的仓库也都关门并贴上封条。
以美国芝加哥为中心,在美国举行了约35万人参加的大规模罢工和示威游行,示威者要求改善劳动条件,实行八小时工作制。
1889年7月14日,各国马克思主义者召集的社会主义者代表大会在法国巴黎隆重开幕。这次大会上,法国代表拉文提议:把1886年5月1日美国工人争取八小时工作制的斗争日,定为国际无产阶级的共同节日。与会代表一致同意,通过了这项具有历史意义的决议。

这就是我们今天8小时工作制的来历,也是五一劳动节的来历。

英国无产阶级的权益是靠议会的贵族老爷和资本家的施舍吗?不是,是靠工人运动,靠无产阶级自己的积极争取。

最后引用瞿秋白对戴季陶主义的评价。

他的主张,实际上是只要诱发“资本家仁爱的性能”和智识阶级“智勇兼备以行仁政”的热诚来替农工民众革命。这不但是纯粹的空想主义,而且是要想暗示工农民众停止自己的斗争,听凭上等阶级的恩命和指使,简单些说,便是上等阶级要利用农工群众的力量来达他们的目的,却不准农工群众自己有阶级的觉悟。

——瞿秋白《中国国民革命与戴季陶主义》


user avatar   li-you-ji-22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以1840年英国手纺工为例,“一个手工织工平时一星期能挣六七个先令就算是幸运的,甚至要挣这个数目,他每天就得在他的织机上工作十四小时十八小时。”【1】,而英国小麦价格“1840—1844年每夸特【英制,约合12.7公斤】为57.85先令,1850—1854年为49.03先令,1880—1884年为42.40先令,直到1885—1889年,才降至31.58先令;相应地,伦敦的面包(四只装)价格分别为7.8便士、7.0便士和6.0便士。”【2】

很显然,这样微薄的薪水完全不能使他们能用面包裹腹,更别说像很多答主宣称的那样吃上肉,“他们的食品几乎光是土豆,有时有点燕麦粥,牛奶很少见,肉类就几乎从来看不到。【1】

针织工人的境遇也很类似,“他附带报道了50个家庭的情况,这些家庭共有321人,依靠109台织机为生;每台织机平均每星期收入5 1/6先令,每个家庭平均每星期挣11先令4辨士。在这里面,房钱、针织机租费、煤炭、灯火、肥皂和织针总共要用掉5先令10辨士,每人每天只剩下1.5辨士(15个普鲁士分尼)做伙食费,至于做衣服就一个钱也没有了。”,“这个针织工人写道:“从来没有一个人看到过,没有一个人听到过,也没有一个人能够理解这些可怜的人们所忍受的苦难的一半。””【1】他说的很对,全盛的大英帝国,其对内部的压迫,即使是最顽固的民族主义分子也会感到难以置信,需要下意识的否定,并对指出者予以禁言并删除回复,以避免玷污自己对民族的信仰。

通过这些数据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英国手纺工和针织工人的生活水平,并不比很多答主不屑一顾的,所谓大清农民的生活水平高出很多,而他们却要付出极长的工作时间,大清的农民不可能一天工作十四个小时,更不可能工作十八个小时,他们天黑前就要回家。

极端的生存环境和长期的营养不良迅速的吞没着英国工人的生命,“1840年,利物浦上等阶级(贵族、自由职业者等等)的平均寿命是三十五岁,商人和光景较好的手工业者是二十二岁,工人、短工和一般雇佣劳动者只有十五岁。在议会报告书里还可以找到许多类似的事实。
  死亡数字之所以这样高,主要是由于工人阶级的幼儿的死亡率很高。。。工人的孩子有57%以上不到五岁就死掉,可是,上等阶级的孩子在五岁以前死亡的却只有20%,而农业区各阶级所有的孩子在五岁以前死亡的平均也不到32%。”【1】

所以当你问我“当19世纪英国伦敦最贫困的工人想到大英帝国的工业和财富时,该不该自信地挺起胸膛?”,我只能回答你,因为他没受过任何,哪怕是最基础的教育,他可能都不知道“大英帝国”是什么。“有几个男孩子从来没有听说过伦敦,甚至连威伦霍尔也没有听说过,虽然这个地方离乌尔未汉普顿只有一点钟的路程,而且两地的交通还是很频繁的。他们当中有几个人从来没有听到过女王的名字或者像纳尔逊、威灵顿、拿破仑这样的人物的名字。”【1】

【1】:马恩全集 第二卷 《英国工人阶级状况》恩格斯

【2】:Peter Mathias, The First Industrial Nation:An Economic History of Britain 1700—1914,p.441。


user avatar   hai-bao-hai-bao-hai-bao-39 网友的相关建议: 
      

伦敦的工人挺起胸膛也正常。

爱丁堡的工人挺起胸膛就算了吧。

都柏林和仰光的工人挺起胸膛那大概是有什么大病。

欢迎对号入座()


user avatar   maximilianofshanghai 网友的相关建议: 
      

大英帝国最穷困的工人,只要肯离开英国本土,格局打开,那就到处都是前途:

可以去印度,去非洲,去马来亚,去缅甸,去中国,殖民军里当兵待遇高的很,还能当殖民地警察,做人上人,这点活儿,只要智商合格的英国人都能干。

或者去澳洲新西兰南非,当地缺人开发,只要肯落户,白送你土地农场。

要是有知识懂技术就更牛逼了,赫德在本土就一个小知识分子,到了大清当上了海关总税务司,正一品赐黄马褂赠太子太保头衔…

要是胆子够大,脑袋别在裤腰带上参与各种冒险、投机倒把、军事冲突,单车变摩托,分分钟发家致富也,克莱武那个穷地方的破落户,中学都没读完,不就在印度发了大财,回英国的时候壕得让大贵族大绅士都肝颤,他曾在英国议会上炫耀:“在我的脚下有富裕的城市,在我们手中有雄强的国家,在我一个人的面前打开了充满了金条银锭、珍珠宝石的宝库。我统共取了20万英镑。诸位先生,直到现在,我还奇怪自己为什么那么客气呢!”

这种机遇是天上掉下来的?因为他们背后是个大英帝国啊!同时代大清国的穷人能比吗?他们有这这机会?他们想搏一搏只能卖猪仔……




                    

相关话题

  英国在世界经济的影响力有多大?该国哪些产业属于世界顶尖? 
  申请英国研究生要求是什么? 
  如何看待驻英使馆暂停持有效中国签证在英人员入境,会有哪些影响? 
  如何看待鲍里斯·约翰逊(Boris Johnson)退出英国首相竞选? 
  英国人真的连乘法口诀都不熟悉么? 
  英国发现另一种变异新冠病毒,均与南非旅程有关,传播性更强,该如何应对? 
  如何看待英国首相称新冠病毒源于人们迷信穿山甲鳞片的疗效? 
  在英国千万别做什么? 
  如何看待英国地下农场绑3000童奴? 
  BBC、CNN是否公正客观? 

前一个讨论
妇科麻醉师未经产妇同意在 B 站直播手术,并暴露隐私部位,警方已抓获嫌疑人,他将受到何种法律制裁?
下一个讨论
美国人在意辱美吗?





© 2024-12-1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1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