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5日更,更新了第二集的部分内容
5.29日更,第三集中那些为切尔诺贝利而死的猛士都应该被铭记。但是一切生命在辐射面前都是脆弱的,造成的后果也是不可逆转的。更新了急性放射病。
第五集对切尔诺贝利的爆炸原因讲述的十分详细,没有更的意义了,对于质疑这部剧真实性的朋友,查阅了相关数据之后,至少从数据这个角度来说的确是真实的。
第一集
作为一个核专业学生,看这部剧感觉剧组是做足了知识储备,满满的细节。我想用数据来解读一下这部剧背后的核知识。
剧中使用的伦琴(R)是照射量单位,而理论上使用的单位应该是照射量率单位伦琴/小时(R/h),而我们现在使用的最多的是剂量单位戈瑞(Gy)或者希伏(Sv)。照射量单位伦琴的用国际单位制来表示是库伦/千克(C/kg),必须是X或者γ射线使一千克物质产生的正或者负电荷的总量;而吸收剂量单位戈瑞(Gy)可以表示为焦耳/千克(J/kg),是辐射给予单位质量(一千克)物质的能量。照射量和吸收剂量可以通过转换因子近似换算。
一般来说,1伦琴大致可以等同于10毫戈瑞(mGy),也就是1伦琴/小时(R/h)=10毫戈瑞/小时(mGy/h)。
而所受到的辐射不能仅仅看剂量率,还要看处于这种环境的时间,待的时间越久,累计的剂量越多,所造成的伤害也越严重。(剂量=剂量率×时间)。
以下是换算公式(“=”代表可以近似换算)
1R=10 mGy=0.01 Gy
1Gy=10^3 mGy=10^6 uGy
1Gy=1 Sv=10^3 mSv=10^6 uSv(对于X和γ射线是这样的)
1Gy=100rad=100rem=100cGy
但拉德rad主要是美国在使用,雷姆rem一般用于中子剂量。
PS:许多场景可以看到使用的是剂量当量的单位希伏(Sv),剂量当量是对于不同种类以及能量的辐射的吸收剂量进行加权后的值。吸收剂量戈瑞Gy和剂量当量希伏Sv对于多数辐射而言,1戈瑞=1希伏(转换因子为1),而对于中子,α粒子等则不一样。
剧中一开始所说的3.6伦琴,换算成剂量率是36毫戈瑞每小时(mGy/h),而正常环境的剂量率大约是0.11微戈瑞每小时(uGy/h),此时的剂量率已经是正常剂量率的33万倍了,然而迪亚特洛夫说这个剂量不好也不坏,
这个不好也不坏是有道理的,正常X光拍胸透也在这个量级,而胸透中使用的X光是短时间的照射(剂量=剂量率×时间),对人体完全没有影响,给人造成的剂量只有0.5-1mGy。
而人的半数致死剂量是4Gy,也就是短时间接受了4Gy的剂量,死亡率接近50%,但也跟主要受照部位以及身体素质有关。根据剂量的定义,人受到4Gy剂量后所吸收的能量相当于一个普通人抬升了0.4米的势能或者抿了一口热水,这部分能量看起来很小,在日常生活里不会有人因为喝了一口开水发生生命危险,但这部分能量用来参与体内的化学反应(辐射化学反应)就不一样了,打断分子键,产生自由基,损伤DNA等等,这才是辐射的危险所在。
而接着随着剧情发展,到了开会的时候,数据又变为了>200伦琴,也就是2戈瑞每小时(Gy/h),这是环境剂量的1800万倍了!
人处于这种环境两个小时,就可以听天由命了。
如果那个1000伦琴的剂量计是因为爆表坏掉的话,这个剂量接近环境剂量的一亿倍!(差不多20分钟就没救了)
剧中这里人群围在铁路桥上看反应堆爆炸所发出的光,这件事在切尔诺贝利的时候是的的确确发生了,当然人们形容一束五彩的光照向天空。严格来说,这一道光是蓝色的(剧中也是如此)。
这是切伦科夫辐射,众所周知介质中的光速比真空中的光速慢,真空光速和介质光速的比值等于介质的折射率。而介质中的许多辐射粒子(比如β射线)超过了介质中的光速,于是会释放出所说的切伦科夫辐射,而切伦科夫辐射在可见光波段是蓝色光(这类似于超音速时的音爆,可以理解为是“光爆”,这个比喻不太严格)。
而反应堆爆炸后释放的大量放射性物质进入大气,因此可以在气流中看到蓝色的切伦科夫辐射。
更正:
电离辐射在介质中产生的蓝光有两类,一类是切伦科夫辐射,一类是辐射电离空气中的气体分子所发射的蓝光,而切尔诺贝利上空浓烟中的蓝光主要是电离辐射在空气中电离空气分子所产生的,电离使物质电子受到激发,使其逃逸原子核的束缚,形成等离子体,电子退激发到低能级就可以发射可见光,同时考虑到β射线以及快中子的存在,也会发射切伦科夫辐射。
这里又双叒叕日常黑苏联。立即发放服用的稳定碘片可是反应堆事故后事故应急的基本操作了。反应堆事故后,空气中对人造成危害最大的放射性物质之一就是碘131(I-131),碘131被人体吸收进入甲状腺会对人造成持续的内照射,而服用碘片的化学成分是碘化钾,其中的碘是碘127,是没有放射性的。服用碘片会使甲状腺的碘127富集,这样就会减少人对碘131的吸收。
PS:核电站附近医院怎么会没有碘片呢
剧中一位消防员拿了一块不明黑色固体一段时间后,手上出现了烧伤的症状。
这个黑色固体是石墨,是用来慢化中子的。石墨由于长期处于感生放射性(中子和α粒子等)以及长期与核燃料组件接触,所以也有着极高的放射性。
而这里消防员的烧伤,以及其他许多人员都产生的晕厥,呕吐都是所说的急性放射病的症状。
根据剂量与症状可以将急性放射病分为
1.骨髓型(1-10Gy):损伤骨髓,在造血抑制和破坏基础上,全血细胞减少,主要表现为出血、感染
2.胃肠型(10-50Gy):小肠黏膜上皮广泛性变性、坏死和脱落,主要表现为频繁呕吐,腹泻,腹痛、血水便、菌血症、败血症及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3.脑型(>50Gy):小脑颗粒层细胞、大脑和脑干部位细胞坏死,脑循环障碍。临床表现为意识障碍、定向力丧失、共济失调、肌张力增强、震颤、强直性或阵挛性抽搐
(这里我就不放图了,会造成不适)
对于骨髓型的,还有一定的生还几率,而后面二者的病例几乎没法救活,比如99年的日本东海村临界事故的两位工作人员都是胃肠型(10-20Gy左右),都没能救活(知乎有,但不建议去搜!)。
因此近距离接触堆芯的消防员几乎都属于无法救活的类型,真的很悲壮。
PS:我们用于对照实验的20只实验小白鼠在高于10Gy的剂量下照射后全都在两周之内阵亡。
再谈谈生活中的剂量,公众一年的剂量限值是1mSv(也就是一个1mGy),这是不包括本底剂量(一年2.4mSv)的剂量限值。对于核的从业人员,一年的剂量限值是20mSv,超过了这个剂量限值就意味着暂时不能从事该工作了。小剂量辐射同样可能是存在着长期的影响(癌症或者再生障碍性贫血)。但是对于辐射致癌这一点,也就是被称为非确定性效应,目前也没有确切的剂量阈值,有可能很高剂量也不会致癌。只有急性放射病是剂量阈值的,一般是0.75-1Sv左右,只要高于这个值就会出现症状。
生活中我们接触到的主要的电离辐射来源有几类,比如天然的本底辐射,这部分包含了宇宙辐射,陆地辐射以及矿物开采的辐射。而地磁场帮我们屏蔽掉了大量的宇宙射线,在南北极会形成美丽的极光,在地球外部形成了巨大的辐射带,没有地球的磁场也就没有生命。
生活中比较常见的就是钾40,这是天然的钾中就有的放射性核素,含钾元素多的食物比如紫菜,菠菜,香蕉等含钾40也会多一些,不过这大可不用担心,半数致死剂量需要你吃掉至少四千万根香蕉(参考香蕉等效剂量)。还有一个是可以尽量避免的放射性核素的氡(Rn),这种放射性稀有气体来自于许多矿物,最常见的就是大理石,地下室的氡含量也会偏高。好在氡是α衰变,只有吸入带来的伤害比较大,最好的建议就是多通风透气,排除室内的氡。
民众也不会受到很大剂量的辐射,只要不发生核战,不频繁去做CT,不去辐照中心偷东西,邻近星系恒星不发生伽马射线暴,大可不必担心。
辐射对人的照射方式有两种,外照射和内照射。外照射是放射源在体外对人的照射,对人伤害最大的是X,γ射线和中子,而内照射则相当于人通过吸入,食入等方式摄入的放射性物质对人进行了持续的照射,危害最大的是α(氦核),β(电子)以及一些重离子。
X射线与γ射线同可见光以及无线电波一样都是电磁波,主要的区别就是X和γ的频率非常高,也就是X和γ射线的光子能量非常高,而X射线和γ射线的区别在于,X射线一般是由电子产生的,γ射线是原子核内部产生的。X和γ射线穿透能力很强,一般只有比如铅之类的重元素的屏蔽效果好。所以外照射需要考虑的就是这两者。
而α粒子是氦4的原子核(没有电子),β射线是电子,α射线的穿透能力很弱,一张纸就可以阻挡,β射线穿透能力也很弱,薄金属片就可以阻挡住,二者都无法穿透表皮,但是α和β射线的电离能力很强,吸入或者食入的伤害很大,所以内照射需要考虑它俩。
而对于剧中控制室操作员以及消防员而言,需要主要考虑的是γ和中子辐射。假如你此时就是他们其中的一员的话,那么你最需要的防护材料就是金属(铅、铁等用来屏蔽γ射线)和塑料(聚乙烯等塑料,水,木头,硼等含有轻核元素的材料对中子的屏蔽效果好),而且如果考虑生物防护的话,胱氨酸和氨磷汀是目前最好的抗辐射药物(辐射4里的抗辐宁???)。
最后,现在普遍使用的都是压水堆,和切尔诺贝利使用的石墨沸水堆有着很大的区别,其中之一就是压水堆比沸水堆有了很多的安全屏障,美国79年也发生过三里岛核事故,也造成了堆芯熔化,但由于三里岛反应堆是压水堆,而压水堆有三道安全屏障,因此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但仍有少量的放射性物质泄露,不过对环境影响不大。而日本福岛反应堆则是新型沸水堆,但是相比压水堆少了一个隔离回路,发生事故后的严重程度会更高。
根据IAEA,核事件分为七级,其中4-7级才是事故,而切尔诺贝利是世界上第一个七级事故,福岛是第二个七级,三里岛是五级事故。
三里岛事故是因为在卸压阀的故障未关闭后(卸压阀用来在一回路压力过大时排出冷却剂),安全设施都已正常投入,本不会造成事故,而操作人员的误以为卸压阀已经回座,于是关闭了应急堆芯冷却系统,停止了向堆芯内注水,于是冷却剂向外流出而没有新冷却剂流入系统,堆芯温度急剧升高,导致了堆芯熔毁。
另外核反应堆的爆炸和核弹爆炸有着很大的区别,核反应堆爆炸大部分是水与包壳金属在高温反应产生的氢气产生的爆炸。比如福岛核事故的爆炸本质就是水与包壳金属锆在高温时产生氢气所导致的,但福岛核事故在事故早期是可以补救的,本可以将海水部分引入反应堆冷却的,但这样会损失掉堆芯(海水的腐蚀),但是公司想保住这个堆,结果拖延导致了进一步的核泄漏。
而切尔诺贝利的爆炸直接原因是反应堆反应性激增导致功率激增,使得温度急剧升高蒸汽发生膨胀导致了爆炸,考虑到使用石墨作为慢化剂,石墨能与高温水蒸气生成易爆的氢气与CO,理论上也是爆炸的原因之一。
PS:11年的福岛核泄漏时期买碘盐其实是不科学的,碘131的半衰期大约为8天,而且考虑到洋流的扩散作用,所以基本上能随海水到我国近海的碘131也衰减殆尽了。
更新:科普一下堆芯是什么
对于压水堆,首先上图的1(半球形顶盖的圆柱形建筑)叫做安全壳,这是压水堆的第三道安全屏障,即使发生大规模泄露也能控制在安全壳内。
在安全壳中,与放射性物质长期接触的冷却剂(高温高压含硼酸水 15.5Mpa,340℃)是与其他系统的水是隔离的。这部分水处于一回路系统,和二回路是隔离的,因此即使一回路泄露也不容易进入外界的水中。一回路的压力边界是第二道屏障。而二回路许多系统也是与外界用水隔离的。
堆芯就处在一回路的反应堆压力容器中,下图就是压力容器
压力容器中下部分的呈棒束状密集的结构就是堆芯,当然这是压水堆的堆芯。粗略来说,二氧化铀芯块组成了燃料元件,燃料元件组成燃料组件,燃料组件最终组成了堆芯。
而切尔诺贝利反应堆(RBMK1000)的结构与堆芯大致是这样:
可以看出堆芯被炸了一大块,用于慢化的石墨和堆芯燃料也以碎片形式散落在地上。在安全性上,压水堆更安全,而且即使发生事故,对环境的影响也小于沸水堆。
更新第二集:
在核研究所中,剂量计显示8毫伦琴(8毫伦琴每小时mR/h?),也就是80微戈瑞每小时(uGy/h),大约是本底的700倍。对于公众来说,一年最多的剂量限值是1mGy,而工作人员,一年的剂量限值是50毫戈瑞(mGy)(或者5年总共100毫戈瑞(mGy))。假设一个工作人员每天工作8个小时,一年工作300天,那么平均剂量限制是21微戈瑞(uGy),所以报警也是正常的了。
这里理论上不该这么使用的,3.6伦琴应该是3.6伦琴每小时。这里提到了是胸部X光的四百倍,假如用3.6伦琴的话,大概是36毫戈瑞(mGy)。
首先,CT,胸透,普通X光片是不一样的,区别一方面就体现在吸收剂量不一样,普通X光片的剂量大约是0.1mGy左右,胸透大约0.5-1mGy左右,而CT大概是1-15mGy左右(也有的说法是1-10mGy)。而且,这些都是估计值,因为剂量与照射时间有关,但大致不会偏离太多。可以看出,3.6伦琴大概是普通X光片的400倍左右,那么单看剂量的话,没毛病。
此外还有一种先进的技术,称为PET/CT,通过测量靶向药物中标记的氟18所产生的正电子发生的正电子湮灭的两个γ光子来确定肿瘤位置,对于肿瘤的检测精度可达1mm,但是剂量最大,可达到20mGy甚至更高。
PS:核磁共振(MRI)利用的不是射线,也就没有放射性。
这里我个人怀疑,会不会是台词记错了?因为后来又改了说法。
这里说接近光速的“子弹”应该是中子(Neutron),而不是铀235原子(atom)。如果用一个热中子(能量比较低的中子,也可以称为慢中子)去轰击铀235的原子核,铀会发生裂变,释放出两个或者更多的中子,继续与其它铀原子核反应。裂变产生的中子分为瞬发中子和缓发中子。缓发中子是核反应堆用于控制核反应稳定进行的保证。
这部分中子中,有能量极高的快中子,也有能量极低的热中子,快中子可以接近光速,也就是所说的“子弹”,而热中子有一个典型的能量(0.0253eV),速度也能达到2km/s左右,其实也是子弹。只是,快中子可能来不及和U235发生反应就出射走了,而热中子与U235发射裂变反应的概率是最大的,因此核反应堆需要使用慢化剂使快中子能慢化到热中子,这样可以使中子利用率更高。通常采用的慢化剂有石墨,重水,水,铍等,在切尔诺贝利中主要的慢化剂是石墨,而现在的压水堆中慢化剂采用的就是水。
那些可燃烧数百年甚至上万年的粒子主要就是燃料以及裂变产物和活化产物,比如钚239的半衰期长达2.4万年,也就是说,2.4万年后,其含量会衰减为原来的一半,而铀235的半衰期是7亿年(手动表情)。
核临界这个名词,相信很多人都能看到,这里普遍有一个思维误区,认为临界会导致爆炸,其实不然,即使达到了临界质量或者临界体积也未必会核爆,就算能弄到浓缩铀也未必能造出核弹。临界就是,裂变产生的下一代中子与产生裂变的上一代中子数持平,这样燃料可以持续稳定地裂变。而超临界则是下一代中子比上一代中子数多。因此,只有当下一代中子远多于上一代中子数时,才会在浓缩钚或铀过热膨胀或局部爆炸之前使其充分反应,因此原子弹采用了各种措施来确保这一点,比如炸药和中子源。(核弹这一部分,不是本科学习内容,所以仅供参考)
嗯,差不多就是这样。
堆芯附近接近150戈瑞每小时(Gy/h),近距离靠近堆芯的消防员基本上没救了。
这里测量的剂量率应该是极其靠近堆芯的位置,也就是说第一集中两位爬上堆芯进行灭火的消防员接受了超高的剂量。而许多其他消防员都与堆芯保持了一定的距离,根据距离平方反比定律,距离源越远,源强越弱,因此所受剂量理论上要少一些。
片尾三位猛士携带的探测器是传说中的盖格计数器,一种气体电离探测器,发出喀喀喀的声响,声响的频率越高表明辐射强度越高。
第三集
首先急性放射病(ARS)是什么?
急性放射病(ARS)的定义是全身或身体大部,一次或短时间内(数秒-数天)内分次受到大剂量射线 (≥0.75 or ≥1Gy) 的照射(内或外),导致多组织器官损伤而引起的一种全身综合征。也就是短期受到了大剂量照射后所造成的一类病症。
根据剂量与症状可以将急性放射病分为
1.骨髓型(1-10Gy):损伤骨髓,在造血抑制和破坏基础上,全血细胞减少,主要表现为出血、感染。
2.胃肠型或称为肠型(10-50Gy):小肠黏膜上皮广泛性变性、坏死和脱落,主要表现为频繁呕吐,腹泻,腹痛、血水便、菌血症、败血症及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3.脑型(>50Gy):小脑颗粒层细胞、大脑和脑干部位细胞坏死,脑循环障碍。临床表现为意识障碍、定向力丧失、共济失调、肌张力增强、震颤、强直性或阵挛性抽搐。
这个分类是基于以往的事故伤亡情况以及动物实验得出的。
这一段对话一方面表现了急性放射病的恐怖,另一方面也是剧组在细节方面下了很大功夫。
“皮肤先出现烧伤的症状”,“一定的潜伏期”,“病人看起来似乎好转”,“骨髓坏死”“短则三天,长则三周,人就会死”,这些都是有科学依据的。
辐射对人的伤害主要来自于辐射对人的直接作用与间接作用,直接作用就是辐射直接作用于生物体内的大分子(DNA,蛋白质等)上,造成其结构和功能的变化,但更主要的是来自于间接作用,也就是辐射使水电离,产生自由基(尤其是羟自由基),自由基与大分子反应,造成损伤,由于人体内的水占70%,与辐射作用的几率最大,所以间接作用造成的伤害最为严重的。自由基在现在也是被认为是造成衰老的原因之一。然后产生的结果就是DNA的双链断裂或单链断裂以及染色体的畸变等。
而“病人看起来似乎好转”是因为一般中度和重度的急性放射病分为四个阶段:
初期,假愈期,极期,恢复期,一般,呕吐,眩晕,疲乏等症状在辐射照射后半小时左右就会出现,而在假愈期的时候,白细胞数量短暂回升,病情会暂时好转,然后接着就是极期。
极期出现得越早,急性放射病就越严重,也就说明受到的辐射剂量越高,死亡率也就越高。但如果剂量足够大,基本上就不可能出现恢复期,剧中的消防员在病房里打牌时,妻子来看望他的时候,一切都似乎已经正常,而背景音乐与光线暗示了事情绝非这么轻松。到片尾处,消防员经历了巨大的痛苦离世,真的很悲壮,只有英雄能用来形容他们。
但如果足够幸运能撑到恢复期,那么好消息是体内大部分的系统都能在一年内恢复,照后2个月末毛发再生;照后2-4个月免疫功能恢复;性腺恢复最慢(1-2年)。
但坏消息是辐射在体内已经萌生了恶魔——癌细胞。
PS:部分剧照就不放了,会造成不适。
以前以为hbo是在黑苏联,现在才知道hbo是在黑川普。
隐瞒灾难的官僚;穿着垃圾袋当防护服在一线冲锋的医护;被官方欺骗以为疫情可控口罩没用,自由呼吸病毒的民众。
hbo为了反川党争,揭美国老底,脸都不要了,真是药丸。。。
好看,好看得让人心疼。
尤其是剧情编排非常精妙,让人尽皆知的真实故事这一叙事的劣势扭转为优势。比如直接从爆炸开始,重点放在之后的人的故事;
刻画一无所知的围观群众在辐射尘中起舞,毫无头绪的消防员徒手碰触辐射源,大大冲击了观众的心;
再把事故原理留在最后一集深入浅出的讲解,升格到了问题的关键 - 谎言。
除了最后证词和KGB老大的耍威风有点过,这片无愧为纪实风格作品的典范。
有些政治上根本反动的东西,也可能有某种艺术性。内容愈反动的作品而又愈带艺术性,就愈能毒害人民,就愈应该排斥。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1942
切尔诺贝利事故抢救英雄,在电站曾任第605施工场管理局第三班次总工程师的当事人列夫.波恰罗夫表示:
“这个片子想要达到的目的是显而易见的——是吓唬人民。这个戏里面真的历史不多,而看来,他们想展现的东西——是想渲染“共产俄国”的可怕和恐怖,这的确是美国人需要弄的。”按他的说法,这场“秀”没有表现最主要的:苏联人民的功绩。
伊戈里.尤得科维奇:“社会主义历史和共产主义思想依旧是美国和西方总体上的1号敌人。而为了同美国和西方斗争要不惜一切,其中就包括要告诉人们真相。”
“在美国和俄罗斯显赫一时的电视剧《切尔诺贝利》得到了许多互相矛盾的评价。有人赞扬它所谓的‘真实性’,可许多人却证明——这部标榜‘真相’的电视通篇都在欺骗观众。所有人都受影响而颤抖:有人兴高采烈,而其他的则极度厌恶。在看这个剧时,考虑到来龙去脉,就变得清楚了:这部剧的‘艺术’、‘改编’和‘戏说’成份远远脱离了电影艺术和文化本身的需要。电视剧中的俄罗斯人,特别是男性被这样刻画:是以胆小不干粗活的弱智、‘共产体制’的奴隶、因自己的愚蠢呆板而对自己和别人带来危险,只会引发观众厌恶和怒火的形象而展现......”
当事人瓦连金.达尼洛夫震惊于《切尔诺贝利》竟然如此无耻下作的扯谎所谓“疏散被拖延”、“真相被封锁”——实际上对普里皮亚季及周边居民的疏散快速而准确。
曾在切尔诺贝利事故现场任军事单位指挥员,指挥救援工作的尼古拉.塔拉卡诺夫少将认为《切尔诺贝利》电视剧在“欺骗观众、扭曲历史”的方面拍得“非常出色”。他盛赞《切》是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而当事人如此愤怒的缘由是他发现电视剧中以自己为原型的形象被编剧极其恶毒的扭曲与败坏。
婊完令许多不成器**当做“史料”的《切》电视剧,顺带婊一下“历史作家”阿列克谢耶维奇:
阿列克谢耶维奇现在正写着切尔诺贝利的书,这将不比泼在我们身上的污秽物更干净。她夺去了我们所有阿富汗一代的精神生活,得出结论——我们(苏阿战争老兵)是机器人。——阿富汗战争老兵克耶穆尔(Т. М. Кецмур)
1993年12月《锌皮娃娃兵》一书的受访者和当事人以“诽谤”、“造谣”把阿列克谢耶维奇告上法庭。在这次诉讼中法庭认为阿列克谢耶维奇说谎(篡改受访者的话)并对阿列克谢耶维奇罚款。
挂个人,不懂历史不是你的问题
上来就人身攻击可就是你的问题了
对了他又改名了,看来自己也心虚呢,但是有什么用呢?你删的了自己的评论但是你删的了我的评论吗?是谁说了什么还不是一目了然?
单独写一个人吧
我最喜欢的角色谢尔比纳
从一开始的官僚主义作风
飞机上颐指气使的指挥飞行员和列加索夫
被列加索夫的态度吓到以后明白问题的严重性
在面对负责人扯谎的时候
现学现卖的用起了刚到手没几小时的知识
证实了以后立马处理了相应负责人
前脚跟列加索夫争执完
后脚就去找他所需的东西
他是一个能分清事大事小的人
勇于承认自己无知所以听从科学家的指挥
而且从后面的几集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一心为民的好党员好公仆
很真实
他苏联人民的英雄
更新:看了很多人回复,让我想起斯大林一个有趣的事,30年代大饥荒发生以后,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作者)在高加索搞农业因为敢讲真话和经常写信给斯大林吐槽地方糟糕的农业政策,大清洗开始后,地方NKVD组织了一堆的罪名准备抓了他然后就地枪决(苏联司法三人小组特权),幸好有人提前泄露消息给他,肖洛霍夫绕道躲开追捕他的秘密警察逃到莫斯科见到斯大林得到庇护才躲过这次“人民专政”,资本异化了人与人的关系,而社会主义国家看起来也是存在某种类似的东西。
剧情上可能后面发展,会成争论核电站爆炸是人为操作失误还是本身切尔诺贝利这个苏联专门设计的石墨沸水反应堆存在重大设计缺陷。(开头自杀的瓦列里勒加索夫传闻就是想公开切尔诺贝利核电站设计到员工培训多方面重大缺陷而遭到监视,后来苏联解体后新的调查结论认定苏联的石墨沸水反应堆存在重大设计缺陷,俄罗斯也的确在逐步停用前苏联时期建设的石墨反应堆)
苏联的隐瞒远比我们某些人声讨的隐瞒要高级的多,中国氛围的声讨是对事故隐瞒的声讨,切尔诺贝利核电站这个问题做的不差,而欧美的声讨已经是对苏联隐瞒反应堆设计缺陷、核电站管理糟糕和人员培训粗放的声讨了。
当年戈尔巴乔夫在核电站爆炸当晚就知道核电站发生了事故,也就是剧中约3点左右,戈尔巴乔夫回忆说,当时问向他汇报情况的核物理科学院士,院士拍胸脯说只是相当于拍了个X光的辐射剂量。
但是第二天,来自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其他地区的检测报告都说核辐射爆表,于是又专门派出一队人去普里皮亚季去测核辐射,负责上校一看数据被吓的喊下面人赶紧回装甲车内。当年去的时候放外面的地图到现在都还能测出辐射。
在收到上校数据的同时,戈尔巴乔夫又收到瑞典和芬兰大使来询问是不是发生核事故了,而这个时候乌克兰基辅大游行已经开始了。
我一直觉得奇怪,事实的确是这样,切尔诺贝利厂长以前是管火电厂的,出事的时候他的确是按照测量仪最大值报给科学院院士,科学院院士又对戈尔巴乔夫说只是拍一次X片。而戈尔巴乔夫本人采访也证实这个事,核污染的严重性是直到他国大使询问才发现的,而这距离事故发生已经过去72个小时。
黑苏联的一个前提是,你东西是捏造的,不存在的,而切尔诺贝利事故由于苏联的积极救灾,和大量当事人以及档案的存在,目前几乎全片就没有捏造的事。
唯一不符合现场的就是消防这里,爆炸破坏主要结构在楼平台上,消防人员去的时候是看不见整体情况,真把这个当一次火灾进行救灾。直到一个小时后现场消防员一嘴金属味,才知道晚了是核泄漏。
其实现在满嘴说这是黑苏的人,和剧中事故责任人别说还有点像
假的,都是假的。
另外还有一点,地下室老者说封锁消息,怎么我结合前面其他主管想跑的意思来看有点像,为了稳定大家都不准跑不准把消息泄露。
初看不识剧中意
再观已是剧中人
2020.2.13
HBO《切尔诺贝利》第1集的几位主角,看之前的讨论有人分不清,我给大概说一下:
图1:左边的是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总工程师尼古拉·福明(Николай Фомин),右边4号机的代理总工程师阿纳托利·佳特洛夫(Анатолий Дятлов )。
图2:4号反应堆当班操纵长亚历山大·阿基莫夫(Александр Акимов)。
4月26日午夜切尔诺贝利核电站进行测试(不细说了,太复杂),各种原因,本来应当由经验丰富的白班工人进行的测试,临时改为由经验不足的大夜班工人进行。
测试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4号反应堆当班操纵长阿基莫夫(图2)要求停止测试,而代理总工程师佳特洛夫(图1)则执意进行,于是爆炸事故发生。
影片中,佳特洛夫执意不肯相信核反应堆爆炸,要求阿基莫夫坚守岗位,自己则去向厂长与总工程师福明汇报情况——佳特洛夫因爆炸时在反应堆控制厅,受到4希沃特外照射。脸部、右手、腿部被辐射烧伤。又因其为事故直接责任人,因此被开除出党、1986年8月被捕,1987年8月判处10年徒刑,服刑5年。1995年死于心脏病。
坚守岗位的阿基莫夫坚信是通向反应堆的循环水被某个关闭了的阀门阻碍,因此进入厂房试图恢复反应堆给水,遭到致命辐射,5月10日死于莫斯科第6医院。追授三级勇敢勋章。
那位与阿基莫夫一同去执行这次自杀工作的留着小胡子的年轻人,是反应堆控制总工程师列昂尼德·托普图诺夫(Леонид Топтунов,图3)
知道自己正在遭受致命辐射,一边拧阀门一边哭泣(图4)的托普图诺夫5月14日死于莫斯科第6医院。
他们俩人的无畏,构成了第1集中最感人的一段剧情(图5)。
图6: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副总工程师阿纳托利·西特尼科夫(Андреевич Ситников)。
最终在地下掩体向厂长等人说明4号反应堆堆芯炸飞,厂区遍布石墨(有消防队员拿起的就是炸飞的石墨,手上瞬间被强烈的核辐射烧烂)的副总工程师西特尼科夫,被总工程师福明(图1左)派遣(影片中是强迫)到反应堆大厅与屋顶调查,直面燃烧的反应堆芯,脸部瞬间灼伤,共遭到15希沃特的致使辐射,5月30日死于莫斯科第6医院。
这就是又双叒叕瞎黑苏联了,苏联在历史上还是迅速处理事故,同时为了防止西方记者搞个大新闻,自己也主动有针对性报道了,抛开历史真相来讲,从电视剧来说,故事脉络掌握的不错,发展的很有有序
至于死亡人数,特别是剧中突出儿童接受核泄露辐射污染的突出刻画夸大其词
此外,在参加抢险救援的工作人员和受到放射性物质污染的平民中出现了4000例癌症病例(恶性?),其中2200人确定与切尔诺贝利事故有关
事故后接近20年后,由世界卫生组织(WHO)认定的切尔诺贝利死亡人数:59人(直接死亡数字)~2200/3000人(20万救援人员+数百万平民中,可能与切尔诺贝利有关的癌症发病人数)
事故发生时造成的污染事故产生了约4000例甲状腺癌病例,主要的受害者是儿童和青少年
而根据白俄罗斯的医护经验,这种癌症患者的存活率已经接近99%,生活质量也能够得到保障
截止到2005年,切尔诺贝利的直接牺牲者不足50名
我们有时候会忘记,有时候我们会被恐惧吞噬,但是我们对苏维埃社会主义的信仰,总会得到回报。现在国家告诉我们,情况不危险,那我们就要有信仰,同志们。国家告诉我们,想要避免恐慌,,那我们就要仔细聆听。
我们封城,没有人可以走,切断电话线,控制误报的传播,这样才不会有人自己的工作成果,是的,同志们,我们今晚做的一切都会获得回报。
该我们亮相了
许多人对切尔诺贝利事件的了解,终生都不会超过HBO切尔诺贝利。
就像许多人对苏联红军的了解,终生都不会超过裘德洛兵临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