抄个书,简单介绍一下我所了解的莫斯科方面在4月26-28日的决策过程。
26日,来自各个部委的消息分别先后发往负责重工业领域的书记多尔吉赫、部长会议主席雷日科夫和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有关爆炸和火灾的程度、核反应堆和堆芯状况、人员伤亡、事故发生后的核辐射,各个部门说法不一。事故发生后,国家安全委员会、动力和电力化部、国家水文气象和自然环境监督委员会等不同部门分别派遣了自己的调查人员前往普里皮亚季,不过当时苏共中央并没有意识到问题的重大程度,在1981年9月,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已经发生过一次火灾,苏联政府层面只是按照应对事故的惯例成立了一个由原子能、反应堆、化学等方面的专家和学者组成的政府临时委员会,以负责在事发地调查事故原因,并采取必要的处理措施。
该政府临时委员会的负责人被任命为雷日科夫的副手、部长会议燃料能源综合体管理局局长谢尔比纳。26 日上午 11 时,成立政府临时委员会的决定得到了批准。第一组专家上午 9 点经由基辅飞往切尔诺贝利,第二组政府临时委员会成员于下午 4 点起飞,其中也包括上午还在西伯利亚检查工作的谢尔比纳,约在下午 5:40 飞抵基辅。
26 日晚 8 点,政府临时委员会赶到了切尔诺贝利。10 点—11 点,物理学家和医务工作者告诉谢尔比纳,当前情形可能还将继续恶化,谢尔比纳在听取了报告后,认可了他们的预测,同意他们实行疏散的建议并决定实施。深夜,谢尔比纳通过电话向雷日科夫报告,临时委员会成员已经按照各自的专业和分工,划分成若干小组开始工作,但还需军队参与事故处理工作,急需大型直升机、化学部。苏联武装力量总参谋长阿赫罗梅耶夫元帅得知后,决定立刻担负起向核电站组织派遣所需部队的工作。多尔吉赫后来在 28 日的政治局会议上说:“莫斯科已于 27 日凌晨已经得知情况比一开始告知的要严重”。
疏散工作从 27 日 14 点开始,大约 3 个小时后普里皮亚季市就变成了一座空城。从该城中撤出了 44460 人,留下了在电站服务部门、食堂等处工作的5000 人。因爆炸时喷出大量放射性物质,导致放射性水平显著增强,所以临时委员会用直升机向反应堆的主喷射口填沙土、红粘土和铅,以遏制其外喷。委员会还决定,该核电站一号、二号动力机组的反应堆停堆冷却后机组停运。同时,苏联民防和内务部的军队也进驻了事发地。政府临时委员会从 4 月 27 日起,已经在向莫斯科不断报告着事故情况,报告中“附加了各式各样的保留条件,很大程度上带有初步认识的性质,并不包含任何结论”。
27 日,国家水文气象和自然环境监督委员会也向苏共中央报告称,当日从该委员会专用实验飞机上测得更为详细的辐射水平测量显示,在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周围地域的大气中和地表上,都形成了高放射性污染,根据所有放射性运动轨迹,放射性可能在包括国外的地方被检测到。当日苏联内务部报告称“死亡 1人,130 人因烧伤、外伤和辐射住院”。
通过政府临时委员会及其它相关部门在事发地的进一步监测、调查和上报,莫斯科对事故基本轮廓的认知开始成形: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四号动力机组的核反应堆确实被毁,且由此造成的核辐射问题严重性愈加凸显。在苏共中央政治局开会讨论事故之前,一直跟进此次事故、并与切尔诺贝利当地保持联系的雷日科夫认为,“情况十分复杂和非同寻常,不仅关系到切尔诺贝利地区的安危,甚至连苏联整个欧洲部分的生态环境都受到极大的威胁”。由于事故超出莫斯科预期的严重性,该问题终于被提上了苏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的议程。
......
4 月 28 日上午十点半召开了一次苏共中央政治局特别会议,讨论了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的相关问题,根据目前公开的档案和各方回忆录,这是苏联高层第一次对切尔诺贝利事故展开讨论。会议主席为戈尔巴乔夫,参加会议的有苏共中央政治局成员、候补成员及苏共中央书记处成员。此次会议第一次向苏共领导层整体通报了事故情况及政府临时委员会工作进展等相关问题,会议确定了莫斯科应对此次事故的初步路线。
4 月 28 日的政治局特别会议上,多尔吉赫和雷日科夫向会议报告了受损的四号动力机组情况及相关工作进展:该电站四号动力机组检修时发生爆炸,已遭损毁,反应堆内部已不再活动,但石墨仍在燃烧,所以直升机还在向反应堆内部空投硼、石灰石、铁砂、黏土和铅的混合物,以熄灭反应堆内部的火、控制反应堆。目前已经投 60 袋,共需投 1800 袋。三号动力机组已停运,一、二号动力机组继续运行。事故造成一人死亡,一人未找到。辐射强度明显增高,辐射云已扩散到距核电站 60 公里处。受到辐射的 130 人已被送到莫斯科,且这个数字还有可能增加。电站城普里皮亚季市已疏散,撤离者已安置。因此当前必须控制住 射源。苏联国防部副部长、武装力量总参谋长阿赫罗梅耶夫报告说,辐射强度一直在增加,当前放射性污染的扩散面积为 600 平方公里,而且辐射云还在向西和向南移动,国防部已经在采取消除放射性污染的措施,相关的专业队伍将于 29日抵达当地。
如此一番初步报告之后,没有人质疑需要继续进行控制受损动力机组事态、去除放射性污染等工作的必要性,最终会议通过决议:交由乌克兰共产党中央委员会、苏联动力和电力化部、苏联中型机器制造部、苏联科学院、苏联卫生部应同相关的部门一起集中力量防止事故扩大;交由政府临时委员会(谢尔比纳负责)同相应的乌克兰党和国家机关、国防部、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苏联内务部和苏联科学院,一起继续进行消除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后果的工作。
......
4 月 28 日,莫斯科派出安托什金将军指挥的 80 架直升机驾驶员们前往事发地灭火。安托什金将军抵达后,飞在爆炸反应炉的 200 公尺高空上,最顶尖的驾驶员从阿富汗前线赶回,驾驶直升机运送士兵,他们对着火焰徒手空投 80 公斤的沙包。空投灭火物质的工作一直持续到 5 月 10 日,大约总共抛下了 5000吨混合物。其中的大部分是 4 月 28 日到 5 月 2 日之间抛下的,到 5 月 6 日一个显著的特征是放射性释放物数量迅速下降,从 4 月 26 日的 12 兆居里迅速降至0.1 兆居里,几近于停止,这意味着被破坏的反应堆的放射性物质大规模释放基本结束,它已不再是这段时期内应急处理的一个重要工作。
然后是关于消息公开方面的问题
前文已经提到,1986 年 4 月 28 日,苏共中央政治局特别会议上首次讨论该起事故。这次会议上,政治局成员们除了商定对事发地的直接处理策略外,还就如何向外界发布事故信息、甚至是否应该发布信息等问题,表达了不同的看法。
政治局成员们缘何对此问题的解决方式各执一词,则需先考虑事故发生后莫斯科所面临的两难境地。
一方面,28 日上午,国际原子能机构接到瑞典能源部的电话得知,瑞典东部的福尔斯马克核电站检测到了放射性异常升高,这显示某地发生了重大事故,瑞典方面推断发生于境外。之后国际原子能机构与各国进行联系,也包括苏联,但苏联并未马上给出回复。不过美国与欧洲的间谍卫星已经转向了苏联,发现了乌克兰核电站的废墟中裂开的洞口飘出了烟幕,画面清楚显示在热像仪上。与此同时,在莫斯科老广场,28 日上午的政治局特别会议召开之前,已经有十几个国家的驻苏大使联系苏联外交部,说明他们收到了本国政府的紧急指示,向苏联索要一个说法,以解释他们国家大气中、土壤和水体中出现放射性元素的
现象,并要求立刻与苏联外交部长谢瓦尔德纳泽或其副手们见面。“他们所有人都将此事与苏联联系在一起,因为在他们的国家,没有发现原子能设备工作中出现故障。”
另一方面,苏联政府在此次事故之前还从未在核工业领域发布过事故报道,如1957 年苏联乌拉尔核泄漏事故就是由饶勒斯·梅德韦杰夫的《乌拉尔核灾难》(1979 年)一书所公布,曾在西方引起极大反响。格里高利·梅德韦杰夫的《切尔诺贝利笔记本》(1990 年)中也揭露了许多此前苏联官方未曾公布过的核事故,如1966 年俄罗斯乌里扬诺夫斯克州梅列克耶斯市一个沸水堆的中子反应失控,致使两名核电站工作人员受到辐射等。
面对眼前外界的质问和苏联核事故信息不公布的传统,28 日的政治局会议将事故信息发布问题纳入了讨论范围。在讨论此问题的过程中,政治局成员们表达出了不同的意见。
戈尔巴乔夫向成员们征求报道工作如何进行的意见,多尔吉赫提出应以控制放射源的工作为先。而戈强调,对于事故“必须尽快予以报道,不能拖”,沃罗特尼科夫、利加乔夫、雅科夫列夫均表示同意戈的观点,阿利耶夫、多勃雷宁也表示应该发布事故信息。多勃雷宁认为,美国人肯定会利用发生了爆炸的既定事实(以对苏联造成不利)。众多政治局成员的表态,使得会议氛围已完全倾向于有必要对外公布事故信息。至于具体该如何公布事故信息,葛罗米柯认为,信息文本应当“写得不至于引起不必要的不安和慌乱”,同时因为“朋友们从我们这里购买核电站设备,也许可以考虑向他们专门通报发生的事”。戈尔巴乔夫则认为应当首先告诉自己的公众。
最终戈尔巴乔夫的意见占了上风:此次政治局会议决定发布信息,且发布对象面向全民:“考虑到政治局会议上所交换的意见,准备并转达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的信息给 1986 年 4 月 28 日的《时间》节目,同时发表在 1986 年 4 月 29日的《消息报》和乌克兰共和国各报。”而信息文本除了证实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确实发生了事故、一个核反应堆受损之外,基本并没有实质性的内容——甚至未指出事发的时间和具体的受损反应堆:“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了事故,其中一个核反应堆受损。正在采取措施消除事故后果。在为受灾者提供帮助。成立了政府临时委员会。”
这条决议的执行机构为塔斯社,4 月 28 日该机构向苏联国内、向世界传达了此次会议后所拟定的文本:晚间 9 点的苏联新闻节目《时间》、莫斯科电台都播报了此条消息。与此同时,苏联国家原子能利用委员会彼得罗相茨也将此消息告知了国际原子能机构。4 月 29 日,乌克兰的报纸刊登了此消息,如《乌克兰真理报》(Правда Украины)和《工人报》(Робитнича газета),不过均将该消息刊登在了不起眼的位置。而《消息报》刊出此消息的时间实际上为 4月 30 日。该文本内容和刊登方式说明在处理事故的信息发布问题上,莫斯科并不想告知民众事故的严重性,可以说是完全吸收了葛罗米柯“以防不安和慌乱”的建议。
所以 28 日政治局特别会议的结果体现出来的是,莫斯科一边进行灾后处理,包括控制反应堆、防止事故扩大化、消除事故影响、安置居民等,同时也在继续调查事故情况、深入了解事故原因并决定采取措施保障苏联其它在运行核电站的安全,另一边虽然出于国外已掌握事故信息、美国人“会利用事故”,而同意对外进行报道,但又考虑到担心引起“不安和慌乱”,仍旧限制外界知晓事故进展情况。
以上摘自论文《苏联对切尔诺贝利事故的紧急应对策略研究》
下面是戈尔巴乔夫回忆录中关于切尔诺贝利事件中的内容:
听取切尔诺贝利核电厂事故有关消息的第一天,政治局遭遇了那些负责人轻描淡写的态度。
苏联科学院院长阿纳托利·亚历山德罗夫和中型机械制造部部长艾菲姆·斯拉夫斯基在政治局会议上这样道:“没什么大不了的。之前也有工 业反应堆发生过同样的情况,他们都解决了。为避免核辐射,就需要多喝水、吃东西和睡好觉。”这种十分不靠谱的“个人经历”与他们杰出科学家和管理者的身份极不相符。
当时,我们仍然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是发生了爆炸、核物质被抛向了天空,还是发生了事故或火灾?总之,情况是如此不清楚,以至于我们在最初两天无法对公众披露任何事实。但我们采取了行动,知道切尔诺贝利工厂发生了特别危险的事情。
我们成立了一个政府委员会,成员包括核电厂和辐射学方面的专家、医生和环境监测组织的代表。苏联科学院和乌克兰科学院也成立了一个委员会。
但迟至4月27日,我们从委员会收到的情况 报告仍然包含着许多推诿,都是临时性的推测,没有任何结论性的东西。雷日科夫、利加乔夫和谢尔比茨基都在事故发生后的前几日到了事故地区视察。关于事故的更多细节开始披露出来。很 显然,最重要的是要确保人的安全。
包括超过20万儿童在内的100万人获得了医疗救助,普利皮亚季市的市民被撤出重新安置。第一张辐射污染图绘制完成后,科学家断定污染 区内已经不适于人类生活。大撤离开始了,最初 是从半径10公里的区域内撤离,然后扩大到半径 30公里撤离。居民并不愿意撤离,必须采取强制撤离措施才能完成撤离工作。5月的最初几天,撤离的人数大约为135000人。
最为麻烦的是被毁的反应堆本身。
我们必须防止放射性物质由土壤渗入第聂伯河,为此派出了防化部队,运来了必要的设备来进行封闭反应堆的作业。起初,我们最担心基辅和第聂伯河的命运。之后,我们得知白俄罗斯受到的打击最大,尤其是莫吉廖夫市。
莫斯科、列宁格勒、基辅和其他城市的科研机构必须连轴转来解决数十个非同寻常的难题。许多人主动要求被派到切尔诺贝利参与救援。在十分煎熬的最初几天里,就像我国历史上经历的其他困难时刻一样,人们显示出了最优秀的品质:无私、博爱、同情和在紧急情况下乐于助人。用于减缓爆炸直接影响的费用为140亿卢布,此后用于善后工作的费用更多。国际原子能机构的专家并未提出不同意见,认为取了有可能做的必要措施。
平心而论,我们已经采在最初的几天里,我们并不清楚这场灾难所造成的影响到底是国内范围的还是国际范围的。这种情况不明的状况导致谣言四起和惊慌蔓延。当时和现在,人们一直在批评乌克兰、白俄罗斯和中央政府所采取的行动。据我所知,没有任何人对受到影响的居民的遭遇表现出不负责任的行为。如果未能及时采取一些行动的话,那也更可能是由于信息和效率的缺乏。对紧急情况未能做好反应准备的不仅仅是政治家,还有科学家和专家。
以上摘自《孤独相伴--戈尔巴乔夫回忆录》,有多少是自我粉饰,见仁见智
就这样看,我认为第一集试图给苏修官僚塑造的形象,反而有点莫名其妙。目前应该只讲到26日,头两天苏联的反应的确是有些许迟钝的,但剧中如此果断的封城不让人走,反而似乎是一种对刻板印象的神话了
从打斑之前我还是站卡卡西的,其实在凯vs鬼鲛那时候我心里就已经明白了,凯老师已经强的过分了,但是我仍然觉得卡卡西有胜算。
但直到六道斑登场
所有人都很绝望,当年追剧的我也很绝望。但是,你永远想不到那个男人有多强,当红色蒸汽沸腾时,无论是风影火影还是卡卡西都只能有观战的份。
另外感谢岸本老师没有把凯写死
单单只看袁崇焕案当然不是冤案,罪行有一码是一码,足够给他吃刀子了,毙个一两回并不很冤。
问题是.....有一大半的勋贵、庸官、阉党、军阀那种动摇国本的应该凌迟几十回,大明敢么?
之前的辽东将领,“辽左发难,各城望风奔溃”,比起袁他们给个七八刀,有啥问题么?
那袁为啥吃刀子?吹最大的牛,打最响的脸了呗。......况且,身处高位本来就很难完全干干净净,谁还没个吃刀子的罪.....
冤吗?不冤吗?emmmmmm.........
高赞举了D的例子,我也举一下表达我的观点,黄克功案知道吧?一个团级干部因感情问题枪杀恋人,他的死确实罪有应得,而且功过不相抵,这一点没毛病吧?
问题是 那吴化文投奔日寇、残害百姓、阻挠抗战怎么算?他罪行够不够大?比起黄够不够多吃两颗花生米? 结局:战场起义,将功赎罪,安度晚年。
少帅放弃东北、不肯抵抗、白赠国土怎么算?不是蝗军满世界开打他就是千古罪人了。比起黄够不够多吃两百颗花生米? 结局:都懂。
这些不是说黄就不该处死了,只是大家一定要知道,双重标准是一直伴随着OO存在的,嘟嘟有罪,揪出来就得死,没毛病,一点都不冤,但真正冤了天下苍生的人逍遥自得,才是另一种冤。
没见过这么骚的人,没见过这么快的剑。
美国的强大在于美国拥有最好的人才,这个人才不局限于理工,包括政治、经济、教育、军事等。
美国的强大无论世界五百强占据了多少席位亦或者美国的军事力量多么骇人听闻等等,归根结底是因为美国拥有最好的人才因此造就了他的强大。美国强大的标志也并非多少艘航母,多少个五百强,而是美国在世界大学排行榜常年占据世界最好的大学前20中的17-18个(无论中外排名)、前100中的50个左右,美国高校2007年-2017年的论文发表数量高达380W篇,并且每篇平均引用量达到了17.5次。
时至今日,美国每年吸收的高等人才移民和本土的优秀教育发展是他强大的根本。
美国教育的强大要从其建国开始,美国的开国班底不同于其他国家的清一色政治家、军事家团体,美国开国的那批人有着非常浓厚的科教背景,例如医学、物理、建筑学等。当美国建立开始的整个国家便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建设高等院校。在美利坚合众国成立之前,全美仅有9 所高等院校,当百年国庆之时,全美高等院校总数已达700 多所(平均一年建成7所高校),而当庆祝建国200 周年之际,院校总数已超过2800 所, 如今美国共有4810 多所高等院校。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大致分为四个阶段:1636- 1776 年为大学的创建阶段,出现了殖民地学院; 1776-1862 年为专业教育的发展阶段,独立的专业教育学院得以建立和发展;1862-1900 年为现代意义大学的诞生阶段,当今美国著名的大学相继建立;1900 以后为高等教育发展和多样化的阶段,产生了适应经济和社会发挥需要的社区学院,大学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改革。
美国教育里程碑事件 :1862 年美国联邦政府通过《莫里尔赠地法案》, 把联邦政府的土地以每公顷1.25 美元的价格廉价出让给各州,每州约3 万公顷,用以创办和支持院校的发展,特别是创办农业和机械学院,攻克一些农、牧、林业等方面的技术难关,以适应美国农业迅速发展和人口激增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从而促进了美国高等教育职能向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服务的方向延伸,同时也为美国新型大学的建立与发展提供了广泛的社会经济环境。此类学院被称之为“增地学院”。前加州大学校长、卡内基高等教育委员会主席克拉克·科尔认为,美国现代公立大学体系至此才开始产生。
随后19 世纪下半叶,美国高等教育进行了几项重大改革:通过立法,设立农工学院,建立高等教育为经济建设发展服务的体制;向德国学习,发展研究生教育;创立两年制学院,理顺高等教育与中等教育的关系,奠定美国高等教育的基础层次。这几项改革促使美国高等教育在20 世纪初形成了具有专科、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的三级结构,以及由准学士、学士、硕士和博士构成的四级学位结构的现代高等教育制度的雏形。为此,美国著名教育史学家约翰·S·布鲁贝克教授和德克萨斯大学高等教育学教授保罗·韦斯特迈耶等人将现代高等教育制度形成之后的美国高等院校称为“现代大学”。
随着美国高等教育的大幅发展,他们从欧洲科学知识的追随者逐步开始完成反超。
很多人总是觉得一个国家的强大应该是飞机大炮或者航母导弹亦或者芯片机床,但是这些都是都相对来说是结出的果而非因。美国通过建设高等教育和广泛全球吸收高等人才两件事完成了他强大的根本,在美国的技术移民大军中你可以看见大量伊朗、俄罗斯、中国等意识形态不同国度的来者。
在技术移民最疯狂的时期,20世纪90年代,美国高校中的工科领域讲师一度技术移民身份比例达到70%。
除此之外,美国的社科、法学、金融等非理工领域的教育建设的也很好,美国的全球军事体系、美国的构建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等都得益于该方面人才的贡献。截至目前,美国依然是全球最大的人才净流入国,虹吸来自亚欧的顶尖学子,而美国优秀的企业、繁荣的金融等等不过是人才基石上长出的花朵。
抛开美国官方对技术移民的态度和政策,美国民调也显示约有78%的民众支持高等人才移民至美国。
值得一提的是即使在不希望有移民的民众中进行调查,依然有63%的美国民众希望高等人才移民保持。
回想二战时期,美国与德国交战中,美军阵中有大量的将领都是德裔美国人。美国这种族裔混居的国家相对于主体民族排外性会更低一些,也会更包容一些,这是他某种程度的优势。
美国截至2015年博士毕业生的数据统计报告,里面有部分内容涉及到外国留学生的去留比例和就业统计。
报告显示,2015年美国共授予博士学位5.5万人,科学与工程领域占75%,其中有1.4万人为外籍,中国、印度和韩国籍加起来占了一半。外籍博士留美意向统计——想留美的人是想离美人数的3倍以上,2015年外籍博士的总体留美比例超过了70%。博士毕业后继续留美科研或工作不同生源地的比例统计如下:
得益于全球的知识分子的到来,美国的资本家只要做一件事钱给到位,企业就能发展起来,在很多新兴科技企业方面,美国资本家的模式+美国高等教育的成果形成了巨大的优势。
1.航天方面
NASA(甲方机构学术研究为主,有一定工程能力)>ULA>SpaceX>其他国家。除此之外美国还有内华达山脉公司、蓝色起源、毕格罗宇航公司、维珍银河公司、轨道科学公司、XCOR宇航公司、电子火箭实验室等等。
2.航空方面
世界十大民用飞机公司,美国占据五家。其中波音作为世界头号航空公司,占据了50%以上的市场份额,紧随其后的是空客的30%+。除此之外美国还有湾流、赛纳斯等中小型飞机的知名公司。
航空航发三巨头美国占其二,美国通用公司处于市场绝对老大地位,占有40%市场份额,其次是英国罗·罗公司,占据22%市场份额。美国普惠公司占9%的市场份额,其2005年为F35研发的F135发动机可能是目前战斗机最强的发动机,
3.医疗机构
这其中亚洲、中东、欧洲等富人阶级最爱去的美国医院应该是梅奥、麻省、安德森等。
4.医疗器械方面
美国在全球十大医疗器械厂商中独占7家,GE、美敦力、强生等企业实力十分雄厚。。
5.医疗药物方面
在世界医药公司排名中,美国占据绝对的优势,不过优势相比较其他行业没有那么夸张,TOP20中独占10家,美国连续多年占据世界创新药物五成以上。
6.半导体方面
世界最强半导体企业TOP24,美国11家(英特尔、高通、英伟达、镁光、德州仪器等),不过值得一提的是,三星首次超越英特尔,占据了全球14.2%的市场份额,中国台湾企业台积电与联发科榜上有名。
7.操作系统方面
PC操作系统,WIN7(67%)唯一的对手是WIN10(17%),剩下是WINXP(12%),MAC(6%).
手机操作系统份额排名:Android、iOS合计占98.2%,Windows Phone贵为第三但是仅占0.73%。
8.军事设备方面
第1名 洛克希德·马丁公司 军售额395亿美元 美国
第2名 BAE系统公司 军售额327亿
第3名 波音公司 军售额311亿美元 美国
第4名 诺思罗普·格鲁曼公司 军售额266亿美元 美国
第5名 联合航空制造集团公司 军售额240亿美元
第6名 通用动力公司 军售额229亿美元 美国
第7名 雷神公司 军售额216亿美元 美国
第8名 欧洲宇航防务公司 军售额162亿美元
第9名 芬梅卡尼卡公司 军售额102亿美元
第10名 联合技术公司 军售额99.6亿美元 美国
9.软件方面
其他数据就暂不列举,美国现在是全球最大的人流流入国以及拥有最好的高等教育。这是他发展的最核心的根本力量,换句话说美国强大崛起给其他国家的提示就是做好本国高等教育、留住本国高等人才、吸引非本国高等人才三部曲。
附中国G7高校本科生源去处一览
清华
北大
浙大
2016 届共1416名本科毕业生出国(境)留学,占毕业生总数的 25.21%
上交
复旦
南大
中科大
本科出国(境)553 人,占本科毕业生总人数的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