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虽然也有近视,但相比于现代来说,其数量是微乎其微。
为啥古人不容易近视?有这几点。
对于知识分子来说,古人写字多用毛笔,笔杆长,眼睛与桌面的距离自然隔得比较远。
【彩漆花卉紫毫笔】清乾隆
再者,即使唐朝已出现雕版印刷术,但由于制作成本大,印刷出版的书仍是少数。大量的个人作品,是用手抄的形式留存的。
手抄本的字体相对较大,更易于阅读,自然近视也就少了。
唐摹【兰亭序】黄绢本
而且古人注重学习环境的清幽,心无杂念,学习一段时间后,会打开窗户,看看景色。
挑灯夜读,也只是少部分人的学习状态。
不过古代只有“烛火”,灯光本身昏暗,一支飞蛾飞过,烛火“摇曳”,这是对眼睛极为不好的。
然而,古人从出生一直都是用烛火,早已习惯了这种光亮程度,眼睛也自然免疫了。
【铜羊灯】西汉
古代只有少部分人有条件读书,对于普通百姓而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天面对的是沟壑田园、青山绿水,眼睛也自然不会太过疲劳。
所以,在古代,即使你有近视,这还是你拥有渊博知识的象征。
这样说来,近视谐音“进士”,寓意也挺好的。
正面回答问题,古人得了近视怎么办?
据历史资料记载,可以分为中医草药治疗与佩戴眼镜两种方法。《本草纲目》中就有记载,一种叫菖蒲的花草夜晚能吸收油灯的有害黑烟、槐实“令人可夜读书,延年益气力”、苍术可“治目盲,燥脾去湿宜用”等。
《冷庐医话》中有写到一人患上病目之后,专服黑豆,半年而愈。《神农本草经》中,也明确记载了决明子有明目的作用。
由此看来,古代书籍中治疗近视的方子也不在少数。
除了药物治疗的文字记载,佩戴眼镜也是一个极佳的方法。
早在宋代,就有关于眼镜的最早记录。
现藏于法国国家图书馆的清代苏州市景商业图册中,惊现了中国一家最早的眼镜店。
此店叫做“益美斋精致水晶眼镜铺”,位于苏州的五人之墓旁。
【清代苏州市景商业图册】局部
您放大看看,一位穿着身着粉嫩色圆领袍的顾客正在店子里试戴眼镜。
这幅清代苏州市景商业图册,展现了明末清初时期,姑苏城祥和安泰的百姓生活情景。
图中商贩小摊、物产丰腴、赏景游乐,一片百业兴旺之景。
还有在明代《南都繁会图》中,我们也能看到眼镜的身影。
不过,以图中佩戴眼镜的人的年龄分析,估计这眼镜不是近视镜,而是老花镜了。
【南都繁会图】(局部)明
此图描绘的是明朝都会南京的市井情形,明代宫廷美术作品,被称为南京版的“清明上河图”。
在古代,也有一些关于名人近视的趣事。
宋代叶梦得的《石林燕语》中记载:“欧阳文忠近视,常时读书甚艰,惟使人读而听之。
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要读书但看不清怎么办?
富贵之人,请人读给他听呗。
李不知心里默想,这项业务要好好发展,没准能发展成最早的人工电台:欧阳文忠牌专属朗读者,在线为您读书!
近视皇帝朝朝有,尤其清朝特别多。
皇帝国事繁忙,经常操劳至三更,有近视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清朝皇帝中,康熙、雍正、嘉庆、道光、溥仪都是近视眼。
而雍正也是靠他父皇赏的眼镜,看奏章效率才大大提高。
据记载,雍正有三十五副各种各样的眼镜,这比他的龙袍还要多。不愧为古代第一眼镜控。
【金丝眼镜】
该眼镜为清宫旧藏,椭圆形边框,搭配红色丝绒眼镜盒,小巧精致,是晚清宫廷专为逊帝溥仪所作。
古代更多的高度近视患者还有李白、韩非子、王安石、苏轼。
明代“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祝枝山也是个大近视。
看到这么多名人雅士也患近视,李不知不由地感到些许欣慰。
不过现代早已有了科学先进的治疗方法,比古人可幸福太多了。能看到最后的都是朋友,不如加俺微信lbqdjr08聊一下啊。我是李不知,撩我一下,你就知道。
图片来源于故宫博物院及网络 若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