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资本论在今天还有什么现实意义? 第1页

  

user avatar   Flankst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资本论》预言了1930s的大萧条、1970s的石油危机、1990s的信息繁荣和2008年的次贷危机;揭示了贫富分化、信用扩张与消费主义现象的本质;熬死了古典自由主义和新自由主义,并且很快还要熬死新古典自由主义。这些现实意义应该足够了吧。

(请注意,《资本论》的主要手稿完成于 19 世纪 60 年代,比大萧条早了近 70 年)

本回答包含以下内容:

  1. 《资本论》第一、二卷内容简述
    1. 第一卷 生产过程
      1. 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2. 贫富分化问题
    2. 第二卷 流通过程
      1. 剩余价值实现条件
      2. 信用扩张与消费主义
  2. 《资本论》如何预言上世纪资本主义世界的危机与繁荣
    1. 1929-1933年 大萧条
    2. 1945-1970年 凯恩斯主义
    3. 1973-1975年 石油危机
    4. 1975-2008年 新自由主义与新经济
    5. 2008年 次贷危机
  3. 总结

对于第2部分内容,建议首先阅读以下文章:

PS1. 上一篇商品拜物教的文章我(暂时)鸽了:传送门,因为我发现大家不喜欢纯理论的东西,所以把精力用来写一个比较有意思的主题。

PS2. 没写《资本论》第三卷,是因为回答的字数太多了,需要精简内容,第三卷也很精彩,有机会我再写。


因为评论区有些懂哥,所以我在文章的最开始补充几句话:

了解过经济学的发展历史就会明白,任何新宏观经济流派的出现,都始于理论和现实的冲突:

「古典主义经济学的完全就业假设无法解释大萧条的发生,因此催生了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理论;凯恩斯经济学有效需求不足假设无法解释70年代的滞涨,因此催生了供给学派的供给分析;供给学派无法解释减税为什么不能刺激投资,因此新古典宏观登上舞台;然而随着近年来全球经济形势的恶化,越来越多人再次想到了凯恩斯,凯恩斯主义重新复苏。」

没有经济学家可以解释所有现象,萨伊不可以,凯恩斯不可以,弗里德曼不可以,马克思自然也不可以。

一切经济理论都需要经过后续不断的发展和解读,如果允许后人通过《通论》发展出IS-LM和DSGE,为什么不允许对《资本论》进行深入发展呢?

因此,如果想嘲讽马克思的理论不能“完美解释现实”、所谓的预测只是强行解读的“马后炮”,请同时带上所有西方宏观经济学家。

因为他们也都是先看到不合常理的现实,后经过不断修正,针对性的发展出全新的理论。没有人能在脑海中构造出完美无暇的模型。

倘若所有嘲讽只针对马克思一个人,那我只能说:“预设观点不可取,做人不能太双标”



久等了,下面正文开始:


一、《资本论》主要思想简述

考虑到大部分人应该没时间和精力读《资本论》原著,所以本章简单介绍一下后续阅读要用到的知识。如果对原文比较熟悉,这部分可以跳过,但我强烈建议阅读 “1.1.2 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和“1.2.1 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部分。

《资本论》一共有四卷,前三卷分别介绍了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流通过程和分配过程,第四卷是剩余价值学说史,国内出版时将其单独作为一册。因此我们提到《资本论》,一般都是指前三卷。

第一卷: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资本论》第一卷是整套书的灵魂和精华,许多我们熟知的概念,如劳动二重性、商品拜物教、剩余价值、资本的原始积累等,都是在这卷提出的。第一卷完全由马克思自己编纂出版的,因此有着最清晰和最严谨的论证。数百年来无数人攻击马克思与《资本论》,但根本没有人能驳倒第一卷的理论。

第一卷共七篇,可以分为三大部分:

  • 劳动价值论(第一篇):继承并发扬了李嘉图学派的劳动价值论,以一般商品的生产为对象,是研究资本与剩余价值的前提和出发点。
  • 剩余价值理论(第 2-6 篇):以资本主义商品的生产为对象,研究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是第一卷的核心。
  • 资本积累理论(第 7 篇):研究剩余价值如何转化为资本,并对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规律进行总结。

1.1.1 基本概念

以下是对第一卷重要观点的概括(对这些了解的话可以直接跳到1.1.2):

马克思认为劳动创造价值,劳动力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其价值是劳动者再生产所需的商品价值,其使用价值是生产商品和创造价值的能力。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其他所有商品的价值源泉。剩余价值是劳动力商品使用过程中新创造的超过自身价值的价值,通俗来说就是劳动者生产出的商品价值超过自身收到的工资补偿的部分。

资本是能够创造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的本性是自我增值,途径是在流通过程中实现剩余价值。资本的积累过程,就是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的过程,实质是无产阶级的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并被用来雇佣追加工人的资本,即所谓的“资本生资本”。

资本分为依据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被分为两类:不变资本是购买生产资料(原料、机器等)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只将旧价值转移到产品上;可变资本是购买劳动力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不仅生产出自己的价值,还能生产出剩余价值,并将这两部分价值共同转移到产品上。

资本的有机构成是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的、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举一个例子,生产关系是资本的价值构成,因为其反映的是生产过程中使用的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比率,是价值关系;而生产力是资本的技术构成,因为其反映的是生产过程中使用的生产资料与必需劳动量的比率,是物质关系。所谓资本有机构成,就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1.1.2 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理清以上概念之后,马克思在第 7 篇开始探究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1)劳动者工资的增加不会损害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基本性质

由于资本主义的再生产最终生产出资本主义关系本身,资本家永远是资本家,无产阶级永远是无产阶级。生产资料的所属关系不发生变化,提高的劳动力价格只是减少了无酬劳动量。

马克思的第一个结论就直截了当的告诉大家:哪怕工资再高,只要不掌握生产资料,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就永远只是打工仔。现实中的例子太多了,程序员的高工资和他们创造出的财富相比,简直是杯水车薪,工资越高,被剥削程度反而越高,这是何等可笑的现实。

打工仔创造的价值越多,老板的豪宅就越靠海,而当他们不创造价值时,就会被无情的踢开,这能改变吗?很遗憾不能,因为生产关系是资本定的(所以叫资本主义),你只能遵守他们的规则,或者被这个世界抛弃。

当然,《资本论》本身的理论是很简单抽象的,资本主义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劳资关系早已复杂的一塌糊涂。现在大多数公司都会给员工期权,模糊了企业所有者和雇佣劳动者的区别,这个结论的内核依然是适用的,但需要针对时代进行发展。


(2)资本积累过程中可变资本相对减少,资本有机构成绝对提高

由于资本对剩余价值的追求,会出现资本聚集和资本集中,产生大规模协作,最终导致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提升会又导致剩余价值增加,进一步推动资本积累。资本积累和劳动生产率提高相互推动,单位劳动量能推动的生产资料量大大提高。

根据资本有机构成的定义,假设不变资本的数量不变,即生产规模固定,由于技术提高,单个劳动者能掌控的不变资本提高,为了降低成本,资本家必然会减少雇佣的劳动力数量,即不变资本的量会减少。反之,若假定可变资本固定,也能得到类似结论。因此,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比率提高,资本有机构成绝对提高。

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最终后果,是相对过剩人口的产生。


(3)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

西方传统经济学观点认为人有过度繁衍的原始动机(马尔萨斯老爷子),人口的变动是绝对的,因此工资的变动取决于劳动力数量的变动。由于人口增长过快,劳动力供给过多,因此工资会长期维持在仅能维持最低生活水准的位置上(李嘉图的工资铁律)。

然而,马克思说这工资铁律是谎言(他骂了李嘉图但没说马尔萨斯,人口增长这一事实还是不能否认的),劳动力市场根本不是古典主义所说的自由市场。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同时由资本决定:假设劳动力供给不变,资本可以主动进行扩大再生产,造成劳动力过量需求,劳动力供给相对短缺;资本也可以缩小生产规模,劳动力供给则相对过剩。

根据马克思的观点,社会之所以存在过剩人口,完全是资本自己的选择。资本需要产业后备军满足突然扩张的需求,因此会通过规律波动的经济周期,将一部分劳动力挤出拥挤部门,使其成为产业后备军,等到新的部门增长机会出现,这些产业后备军则能迅速投入资本再生产,实现经济的增长。

如何在现实中解读这一规律呢?现在有很多声音批评工会力量过于强大(如法国去年的黄背心运动),认为工会形成了劳动力供给的垄断,资本在谈判中处于弱势地位。但千万不要被资本迷惑,他们装弱博你的同情,目的是为了更轻松地吃掉你。劳动力市场始终是资本控制的,市场交换规律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兴起的时候就被破坏了,现在工人阶级只是在尝试重新取得话语权。中国恰恰是因为工会的力量太弱,产业后备军又过于庞大,所以才会有996ICU 情况的出现。


(4)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资本越积累,失业者就越多,无产阶级也就越发贫困

综合1-3 的论述,在《资本论》第一卷的结尾,马克思给出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铁律:一极是财富的积累,一极是贫困的积累。这个结论完美符合现实。

时至今日,赤裸裸的例子早已摆在我们面前,一次又一次地验证了这个结论的准确性:

全球贫富分化已经达到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地步:全球最富有的 26 个人掌握的财富等于最穷的 38 亿人掌握的财富(数据来源 Oxfam),各国最富有的 1%人口,持有财富占社会总财富的比重都在 20%以上,前 10%人口持有的财富占比都在 50%以上(数据来源 World Inequality Database)。财富的二八定律,早已变成二八十定律(2%的人口占 80%财富)。

而这一切,都被 160 多年前的马克思,通过自己创造性的理论准确的预言了,这还仅仅是《资本论》的第一卷而已。

只可惜,他说了,我们都没在意。


第二卷:剩余价值的流通过程

第一卷说的有点多,因为内容实在是精彩。作为马克思理论精华中的精华,第一卷有太多值得展开的方面。为了能写完...第二卷我决定收敛一点,尽量只讲后面需要的内容。

《资本论》第二卷和第一卷是互补的关系,第一卷讲在生产领域如何生产剩余价值,不考虑流通和实现;第二卷则是讲如何将生产出的剩余价值进行实现(把产品卖出去),而不考虑剩余价值的生产。

资本论第二卷分为两个部分:

  • 第一部分:单个资本的流通,着重分析资本流通的形态变化(商品形态和货币形态的相互转化)
  • 第二部分: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着重分析资本流通的物质变化(从一种使用价值变为另一种使用价值)

对流通过程的研究,核心在于找到社会再生产的实现条件,这部分内容在第二卷的第 3 篇。马克思从简单再生产开始分析,设定了许多前提假定,然后依次放开,使简单再生产变为扩大再生产、含固定资本的扩大再生产等等。但模型变复杂后,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依旧适用,因此这里我就只介绍简单再生产。

1.2.1 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马克思的简单再生产模型,将社会产品的生产部门分为两个主部类和三个分部类:

  • 第 I 部类:生产资料
  • 第 II a 部类:消费资料的必需品部类
  • 第 II b 部类:消费资料的奢侈品部类

省去计算和推导,我在这里直接给出马克思得到的简单再生产实现条件:

  1. I (v+m) = II (c)
  2. II b (v) < II a (m)

我想了半天,也想不出办法简单明了的解释这些算式和字符,所以我决定不解释公式了,直接把能得出的结论用自然语言写一下:

(1)两大部类间交换的实现,要求社会产出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价值和使用价值都成比例

这个结论是从第一个等式得出的。稍微思考一下就能发现,这是一个非常难以实现的条件。整个社会那么庞大的产品数量,能满足价值成比例就够困难了,还要满足使用价值成比例,这意味着社会需求也需要成比例,太难了。

同时期的西方经济学的模型都是均衡模型,意味着一定有均衡点存在,且达到均衡条件时,整个系统是稳定的。但马克思建立了一个超前的非均衡模型用以解释现实,整个西方经济学能与之相匹配的,要等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哈罗德多马增长模型了。

所以,虽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陈述性分析经济学,其建模水平也并不是像某些黑子说的一无是处。


(2)两大部类间交换的实现,还要求工人能够按时用工资购买生活资料

这也是从第一个等式得出的结论,社会总产品的实现,不仅需要资本家的消费,也需要工人的消费,且二者的地位同样重要。

这意味着什么?

第一,为了保证剩余价值的顺利实现,资本家需要按时足额的向工人支付工资,否则工人买不起消费品,整个社会的再生产就会卡住,剩余价值就没办法转变为新的资本。

第二,工人拿到工资后,就必须立刻将其消费掉,换成生活资料,绝不能储蓄起来,否则社会再生产也会卡住。

请大家停在这里,思考一下,由这两个条件,你能想到什么?

信用扩张和消费主义!

我们在资本论第一卷提到,资本的本性是追求剩余价值,所以他们巴不得一分钱不给工人,工资也应当能拖就拖。但在这里,矛盾出现了,如果不给工人工资,流通过程就会白给,生产过程就算有再多剩余价值,也不能变成新的资本。

为了缓解这个矛盾,资本家发明了信用:我不按时足量给你工资,但我给你信用额度,让你可以购买生活资料,保证流通过程能顺利进行下去。等到你有钱了再还给我就好。只要生产的循环不中断,这个信用链就不会断,资本家就可以把未来的购买力拿到现在,实现当前阶段的扩大生产。

工人有了钱,但就是不花,那该怎么办?资本家也很怕这个情况,所以用各种各样的营销手段,怂恿工人阶级交出手中的货币,方法包括但不限于:打广告(最 low 方法)、营造稀缺感(限量抢购)、附加品牌调性(价值观、风格)、炒作社会话题(懂得都懂)、赋予阶层价值(买了这个,你就是高贵的中产,和土鳖打工仔不一样)。种种这些消费主义手段,目的只有一个,翘出工人手中的钱。

如果没有马克思,如果没有《资本论》,这些社会现象背后暗藏的逻辑,谁能看得出呢?


(3)第 II 部类内部的交换的实现,要求资本家不能只消费奢侈品

这个条件很显然,如果资本家只消费奢侈品而不消费生活资料,都不用无产阶级革命,自己先饿死了。所以它是一个弱条件,一般都可以得到满足。


第二部分,我大致就准备讲这么多,这对于之后分析资本主义的危机与繁荣已经足够了。接下来,我将使用《资本论》前两卷的逻辑,分析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至本世纪十年代,经济起与落的内在原因。


二、《资本论》与资本主义周期

下面进入正题,说明资本主义世界如何像《资本论》预言的那样,经历繁荣与危机。

2.1 资本主义经济周期简述

首先,简要说明一下自二十世纪以来的资本主义主要世界性经济波动情况:

  • 1930 年以前的古典自由主义: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发展繁荣阶段
  • 1929-1933 年大萧条:资本主义历史上延续最长、范围最广的经济危机
  • 1945-1970 年的凯恩斯主义(新自由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繁荣阶段
  • 1973-1975 年石油危机:世纪大战后最严重的经济危机
  • 1970 年以后的新古典自由主义: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繁荣阶段
  • 2007-2008 年次贷危机:离我们最近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也是大多数人唯一经历过的经济危机
  • ?:新的自由主义阶段

从发展阶段就可以看出,每次资本主义都会先经历一段繁荣,再遭遇危机,之后经历新的繁荣。这个过程中,原始的自由放任资本主义发展为如今的国际垄断资本主义,原始的古典自由主义思想发展为如今的新(古典)自由主义思想。

如何形容这个趋势呢?可以用马哲里“事物的发展是螺旋上升的”来概括,但我觉得更确切的,其实是辩证法里的“否定之否定”:新自由主义否定了古典自由主义,而又被新古典自由主义否定,实现了对自由主义本身的回归。

2.2 《资本论》规律与资本主义经济周期

写在前面:使用政治经济学的逻辑解释危机的发生的根源,并不是对现代宏观经济学分析框架的否定,而是为大家提供看待世界的另外一个角度。


2.2.1 1929-1933年 大萧条:

1929 年 10 月 24 日,美国股市在一天内暴跌 12.8%,到了 10 月 29 日,股指一天内下跌了 40%,持续四年之久的资本主义世界大萧条正式开始。

为什么说马克思预言了大萧条呢?《资本论》的第一卷与第二卷揭示了资本主义发展内在的逻辑矛盾:资本家倾向于在生产领域压低工资率,这会导致剩余产品在流通领域出现实现困难;而如果为防止流通出现问题而提高對工人的支付,剩余价值率又会下降,阻碍资本的积累。但第一卷中马克思就说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会自发的排除阻碍资本积累的障碍,通过减少生产和提高资本构成,剩余价值率会回升,而这又将导致产品实现困难。

因此,资本主义经济,从根源上说就不可能正常发展。大萧条正是资本家追求高剩余价值率导致的流通领域实现困难,由于工人的有效需求不足,生产就显得相对过剩,剩余价值无法实现,社会再生产也就无法进行,危机应声而来。事实上,根据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大萧条正好就是“需求不足型”的经济危机。

再多说几句:

政治经济学所说的是危机发生的根本原因,那么大萧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这还是需要从西方经济学中寻找答案。不过直至今日,宏观经济学界对此依然没有达成一致, Bernanke 将根源归结为金本位、Friedman 则认为美联储的货币供应出现大问题。但这些都是后续的分析,在当时,所有人都听从了凯恩斯的解释。

凯恩斯认为经济波动是消费倾向边际递减、投资收益边际递减、流动性偏好三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逻辑为:(1)繁荣时期收入增加,投资增加,因而出现产能过剩,导致经济过热,利率随之上升。(2)当产能过程导致消费相对不足时,经济会缓慢降温,进入萧条期,萧条期内,由于投资预期收益差,投资者倾向于保留现金,流动性偏好发生变化。(3)流动性偏好导致投资市场的货币供给不足,进一步推高利率,厂商陷入两难:如果增加雇佣,会导致更大的产能过剩,如果减少雇佣,会导致利润无法偿还贷款。最终的结果,就是大量的企业破产。

其实从根本观点来看,凯恩斯和马克思对待危机的态度是一致的:资本主义的社会资源分配出现了问题。凯恩斯在市场机制的表面分析,相当于给经济吃药,而马克思则期望直接动手术。吃药无痛,只能暂时减轻病痛,做手术才能除病灶,不过风险实在太大。


2.2.2 1945-1970年 凯恩斯主义与需求管理

大萧条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结构发生变化,推动宏观经济学登上历史舞台。宏观经济学的起源是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凯恩斯提出了需求管理理论。由于消费倾向边际递减、投资收益边际递减、货币的流动性偏好存在,市场的总有效需求始终不足。经济增长有三驾马车:内需,外需和投资(C、NX 和 I),这三个需求的波动是很大的,为了保证经济平稳运行,就需要政府创造需求补足空缺,也就是政府购买(G),GDP=C+I+G+NX,这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国民生产总值组成。

凯恩斯主义促进了战后资本主义社会的飞速发展,这种繁荣现象同样能在《资本论》中找到解释。20 世纪五十年代,和过去相比,资本主义世界主要有了以下变化:

  1. 两次世界大战消耗了社会生产的过剩产能
  2. 凯恩斯主义倡导的政府购买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保障制度,政府的社会保障制度变相提高了工人阶级的收入(社会保险和社会救济)
  3. 资本主义企业从泰罗的科学管理制度向福特的流水线作业制度转化,工人境况得到了极大改善(工资水平和劳动强度)
  4. 1955 年,美国成立美国劳工联合会 - 产业工会联合会(AFL-CIO),工人阶级联合起来同资本家进行谈判,劳资之间达成妥协,资本家承诺给予工人等同于劳动生产率增速的工资增长率

以上因素的共同作用,使社会总产品的供给和需求开始趋于平衡,剩余价值的流通不在出现困难,资本主义进入黄金发展阶段。


2.2.3 1973-1975年 石油危机

如果危机真的是由需求不足导致的,那么当凯恩斯主义解决问题后,资本主义世界理应实现长久的繁荣与稳定。然而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石油危机爆发,资本主义迎来又一次衰退,这标志着凯恩斯主义的破产,又一次验证了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的局限性。

与此相对,《资本论》从成书起就再没有改一个字,却仍然可以完美解释危机的发生。

马克思早就说过,靠提高工人阶级的收入,不可能从根源解决危机(见前文 1.1.2),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会自发排除阻碍资本积累的障碍,途径就是通过另一次危机。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工人阶级的工资增长率已实质上高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造成了剩余价值率的下降。与此同时,中东战争爆发导致石油价格激增,不变资本价格上升(石油是一切工业原料的源头),利润率进一步下降。资本失去扩大再生产的动机,资本积累实质性下降,最终导致了投资规模缩减,工业产出下降,资本主义生产进入寒冬。

根据以上分析,石油危机属于“利润缩减性”危机,和“需求不足型”危机有本质差别。每次资本主义危机都相当于经济结构的破坏性重组,这也是为什么过去的灵丹妙药(凯恩斯主义)会失效,因为经济内核已经完全不同。


2.2.4 1970-2008年 新自由主义与新经济繁荣

石油危机之后,西方主流经济学观点从凯恩斯主义(新自由主义)转向新古典自由主义,再次重申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要求政府重新回到小而美的状态。对于市场失灵的领域,政府只需引入可竞争的市场压力(如反垄断立法),而不是亲自下场。

当代主流宏观经济学教科书都是新古典自由主义的,货币学派和供给学派都是新古典自由主义的分支学派,都反对国家干预经济。货币学派强调单一的货币政策,把货币作为唯一调节工具;供给学派认为政府转移支付损害效率,生产是最重要的,主张减税和缩减福利支出。

新自由主义的一系列政策,解决了前一阶段的政府干预带来的效率问题。加之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美国发生了信息技术革命,进入新经济时代,社会生产飞速扩张,经济总量剧增,资本主义进入最新阶段的繁荣。

但是我们也要意识到,新经济带来的繁荣是不全面的,一面是社会财富总量的激增,资产阶级资本膨胀,利润率飞涨,另一面是中产阶级十几年不变的收入和越来越低的工资率,直接导致三十年来贫富分化的加速。


2.2.5 次贷危机

新经济带来的贫富分化加剧,导致可变资本站社会总资本额比重不断下降,引起社会总产品新一阶段的实现困难。本世纪初美国互联网泡沫的破裂,其实是新一轮大萧条的临门一脚,不过美联储果断采取扩张的财政和货币政策,经过16次下调,将联邦基金利率从5.75%降低到1%,强行给美国经济续了一波。

但之前的经历告诉我们,不触及核心的政策调节只能延缓危机的发生,危机总有一天会来临。美联储的低利率政策,使房地产投资取代互联网投资成为美国经济新的增长点,同时伴随着金融衍生品的创新,美国信贷规模急速膨胀。大量的次级贷款被包装后进行资产证券化,美国的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规模完全脱节,最终引发了次贷危机。

而这一切,以《资本论》的逻辑看,其实只是回到了最初的起点。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本质看,次贷危机和大萧条类似,根源都是社会产品的实现困难。但经过百年的发展,新世纪的资本主义变的智慧了许多,面对实现困难,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抗争,它试图通过扩大信用的方式避免危机的爆发。

但规律始终是规律,《资本论》揭示的基本矛盾,就像一柄悬在资本主义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不论如何反抗,制裁最终都会到来。


PS1.有人说这是套理论,但问题在于,每次经济危机发生后,宏观经济学都需要彻底修改框架,而《资本论》每次都可以解释,这两个能一样?


PS2.还有人说“宏观经济学能给出经济危机的具体解决方法,《资本论》就不行,所以没啥用。”谁说马克思没给解决方法?方法都在《共产党宣言》,问题是,他们敢用吗?


2.2.6 次贷危机后的自由主义

详情请见我的这篇读书笔记:


三、总结


现在大多数人听到马克思,想到的就是那几本花花绿绿的教材,“马克思主义”的名声,已经被马克思主义工程院的那帮人,用毛概马原这种东西搞臭了。但马克思的理论经过百年的发展,依旧能被那么多人奉为圭臬,说明它一定是有其存在价值的。

我写这篇文章,就是是希望通过与现实的结合,让大家了解《资本论》,知道它揭示的究竟是什么规律。《资本论》不是毛概,更不是中特社,它是人类发展的规律。

纵使大家对社会现实有再多不满,也不应该诽谤《资本论》,规律是无罪的。


最后,老样子,放一些旧回答的传送门:

万赞内容:

千赞内容:

不到百赞(所以暂时鸽了):


user avatar   yuan-fang-qing-mu 网友的相关建议: 
      

滿淸主要是防漢,害怕漢人通过對外開放,借此推翻自己的統治,閉關鎖國也是為了防漢制漢




  

相关话题

  “大政府”好还是“小政府”好? 
  为什么「无人工厂」也算资本主义的剥削? 
  假如全世界穷人都消失,只剩下精英,那会怎样? 
  如果无产阶级有机会掌握了资本,会选择剥削别人吗? 
  中国2018的经济何去何从? 
  如果你个人知道自己服用的是安慰剂,并且相信安慰剂效应,那么这个安慰剂还有效果嘛? 
  美国的资本家当初为什么会颁布《排华法案》,拒绝白来的廉价劳动力? 
  如何反驳“老板承担了更大风险,所以才能得到更多的收益,因此员工并没有被剥削”? 
  如何将生活中遇到的话题提炼成一个经济学课题? 
  如何评价「京都动画失火死去的画师是成为资本的异化的牺牲品」这种看法? 

前一个讨论
都美竹事件发生,吴亦凡团队还能逆转吗?
下一个讨论
齐达内和大罗能进入足球历史前十名吗?





© 2024-05-0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0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