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美国、加拿大白人大多没兴趣交中国朋友,这是真的么? 第1页

     

user avatar   liu-xue-sheng-ri-bao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很多白人不认同华人文化。前阵子一个美国华裔女孩发推特说“不想当华裔了”,吐槽了生活在欧美白人之间的华人的艰难,还有来自白人的歧视。


在我们的潜意识里,总认为“种族歧视”这种事情,大部分都发生在白人和黑人之间。毕竟我们在新闻、电视上看到的,都是黑人受到的歧视事件...





但其实,亚裔在海外受到的种族歧视,一点也不比别人受到的少。


很多时候,由于亚裔不习惯于发声、性格温顺,所以我们一直忽略了,生活在海外的华人,成长之路有多么艰难。


今天要说的故事,主角是华裔女孩Kimberly Yam;她最近的一条推特,获得了12万评论,38万的赞,看哭了无数同样遭受歧视的海外华裔...





Kimberly Yam,是个生活在纽约的华裔女孩。


她长着一张典型亚洲人的脸,却从小在美国长大;现在的她,是电视节目《亚洲之声》的一名编辑。





身为在美国长大的华裔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Kimberly Yam用一条长长的推特,来阐述了自己的成长经历。。


“这一年,你8岁了,读三年级。


你的同学们点了中餐外卖,送外卖的正是你爸爸。看到爸爸来学校,你非常开心,因为他是你的英雄;但很显然,其他孩子并不这么想。


他们嘲笑你爸爸,还模仿他的口音。


那一刻,你再也不想做中国人了。”





“这一年,你9岁。


你参加了芭蕾舞夏令营。


有人告诉你另外一个女孩很讨厌你,因为你的眼睛形状奇怪。你觉得很受伤,但找不到语言去形容。你只是恨极了你这张充满亚洲特色的脸。


你再也不想做中国人了。”





“你16岁了。


万圣节派对上,两个同学故意装扮成‘亚洲游客’。他们故意把眼睛拉成眯眯眼,把相机挂在脖子上,摆剪刀手。你觉得很不舒服。


但是当老师问你这两个同学是否恨失礼时,你违心的说了‘不’。


你不想让别人觉得你太紧张、太保守。


于是你和别人一起笑。


你再也不想做中国人了。”







“你17岁了。


你来到大学,碰到了许多其他的华裔。他们对自己的身份有着一种你从未了解过的骄傲。


你碰到一个男孩问你为什么不说家乡话,为什么你最喜欢的食物是烤奶酪而不是小笼包。


你说你的家庭并不是这样生活的。”





“但是你明白你说谎了,是你主动拒绝了自己的文化,从很久之前开始。

你拒绝说中文,你说妈妈做的中餐‘很恶心’。


但上了大学之后,你开始重新追溯那些曾经你很厌恶的东西;有生以来第一次,你想做一个中国人。”





“你20岁啦。


你用了几年重新找回自己。


你把自己的中文姓氏纹在了自己的皮肤上,这个字从此将永远和你在一起。


你不会再像许多年前一样,因为别人的歧视而感到不适。


你爱上了成为一个中国人。”







“你25岁了。


你看了《疯狂的亚洲富人》这部电影,一部全华裔阵容的影片。


你哭的不能自已:你从未在好莱坞看过这样一部电影,每个亚洲人物都是那么美。


你真的很开心,自己是个中国人。”





长长的故事说完了,Kimberly Yam的推特瞬间就被顶上了热门,因为无数的网友都在她的故事里,看到了曾经或者现在的自己。





这其中,有很多让人心碎的故事:


“相同的剧本,不同的人物。”





“我中学的时候,在午餐时间和另外一个华裔同学在用中文聊天。


一大群女孩突然来到我们的桌子这边来骚扰我们,就因为我们在说中文。


我人生中从未感到那么尴尬过。”





“这让我想起了我的学生时代,我经常听见别的学生取笑和我同根同源的人群。我记得当时我多么想要告诉他们:我的父母同样来自那里,这样取笑是不对的...但我最终什么都没做。”





她的推特甚至引发了无数生活在美国的其他种族的网友的共鸣:






“我有一半的印度血统。我记得我7岁时,我的朋友告诉我她不能和我一起玩了,因为我是印度人。


我记得我5年级时班上的男孩子叫我滚回自己的国家。


我记得我的白人祖母诅咒我的印度祖父母下地狱。”





“ 我记得在学校里被欺负的事:因为我带了哥伦比亚食物作为午餐,就被同学们嘲笑味道太奇怪。我只好把午餐扔到垃圾桶里,因为我不想被其他同学嘲笑。那天,我饿了一天肚子。”





除了心碎的部分,也有很多温暖人心的故事:总会有一些人,用自己的温暖和善良,来消除种族歧视带来的伤害。


“感谢我三年级时的老师;她是个中文人,她带我们了解了她的文化。”(这才是消除文化歧视的有效方法啊)





“ 我学校里的好朋友是印度裔,我很喜欢去他家,品尝他妈妈做的印度薄煎饼。”





“每个来自非洲的孩子,无论什么年纪,无论你在世界上的什么地方,都应该来读一读这条推特!”





“我记得有其他孩子问我3年纪的华裔男朋友David,为什么他的眼睛总是在斜视。看到David沮丧的脸,我真的很生气:我感谢上帝让我遇到他、从他身上学习了很多东西。感谢上帝让他现在还陪在我身边,我今年32岁了。”





更多的人表示,Kimberly分享的经历,鼓舞了他们,让他们能够坦然面对别人的眼光,勇敢的寻根,做真正的自己。





“谢谢你Kimberly。我有和你相同的经历,我是墨西哥裔。


在还没有太迟之前,我正在努力寻找我的根基所在...”





Kimberly Yam的推特评论区,就像是一个心碎故事合集。所有那些不敢宣之于口的、受到过的伤害,都被勇敢的写了出来...


我们心痛;心痛的是,世界上还有这么多人,这么多手无寸铁的孩子,被一些有心或者无心的歧视言论影响,造成了追随一生的心理阴影。


我们欣慰;欣慰的是,有越来越多像Kimberly这样的人,最终完成了对自己的身份认同,为自己的根源而骄傲。


“我曾经抗拒说中文,不想承认是中国人,但是现在,我为自己是中国人骄傲。” 要说出这句话有多不容易,只有Kimberly自己知道...





希望Kimberly Yam的故事,能够鼓舞更多正在身份认同的十字路口迷茫的年轻人:


这个世界,因为人与人的不同,肤色与肤色的不同,语言与语言的不同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少一点歧视,世界才会更加多元化,才会呈现它本来应该有的美丽与和谐..


user avatar   hu-xian-jun-80 网友的相关建议: 
      

点头之交是可以有的,再复杂的很少,本身客观上就很难做到了。

(白左圈子对中国的固执看法(比如疆藏问题)则是另一回事,是因为这个人是这个群体的敌人,给他强行编各种黑料博圈子里其他人一笑而已。狗粉丝为什么固执地黑孙笑川?精x为什么固执地要扮太君?知乎托左为什么固执地要在共产和恨国间划等号?刘夙押沙龙之流的粉丝为什么从不像传统右一样玩道理玩证据,只纯粹地逢G必反“G即是恶”?都是历史久远的、没有道理可讲的非理性。)

为什么本身客观上就很难做到了,三个原因:

1、交流成本。

为什么你有兴趣跟欧美白人交朋友?这本身就很奇怪了。假如一个人在上海大街上问路,自称是汤加土著人,来上海打工(汤加是一个太平洋岛国,世界185个国家,汤加GDP排第175,其国王在2008年刚宣布实行君主立宪制),你有兴趣跟他交朋友么?

交流本身就要突破很多难关,而这些难关外来者都不可能独力破解,需要本地人跟你仔细讲明白。这对他们是很大的成本。然而对本地人的利益在哪里?他们不愿付出成本,当然也就不会跟你交流了。

一般中国人对汤加毫无了解,当然一开始就会觉得很难做到有价值的交流,你也没兴趣听他讲摘椰子爬树的要诀。但一般中国人自认为对欧美很了解,觉得可以有价值的交流(其实欧美人很容易就会发现你对他们并不了解),欧美人却对中国并不了解。那么欧美人也会觉得跟你很难做到有价值的交流,也就没兴趣交中国朋友。

(其实相反美国人对汤加倒是更了解一些。6、70年代,美国为了构建美国领土中一部分太平洋离岛的文化认同,以避免在反殖民主义潮流中分离出去,特意在美国本土搞了一拨波利尼西亚文化的流行潮,并把这构建成嬉皮士文化的一部分。嬉皮士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把这种帝国主义伎俩当做是对主流的逆反,全盘接受。任何非理性思潮都可以被利用的,美国尤其深谙此道。当初国际红左支援阿拉伯人,终于到现在也被利用了。当然,我们现在知道,关岛夏威夷这些据点没有独立出去,对美国的价值有多大。)

交流的第一个难关就是物理接触,第二是基本善意,第三才是语言交流,第四是同一文明世界,第五是同一文化,第六是同一阶层,第七是同一亚文化,第八是同一兴趣点。同一兴趣点下当然还可以细分,即使同一兴趣点也不一定能做到有价值的交流。比如同一兴趣点也有不同阶段,现在的小鲜肉追星族看5年前的韩星,也会觉得他们老土过时的。当然同一兴趣点更有不同立场,不赘述。百度贴吧这个产品成功在哪里,就是直接聚集所有同一兴趣点的人。通常中学的一个班级,你能接触的同学几乎都是同一亚文化。50年代那批人,出国跟外国人交流时说的话会表明其对异国了解往往是19世纪甚至18世纪经典小说。这勉强算是同一文化,其实西方文化在这两三百年内变迁早已沧海桑田。(其实甚至未必是同一文化,现在美国人是facebook动物,他们的兴趣点乃至行为模式完全不可能用19世纪甚至18世纪经典小说来理解。)但是现在的留学生呢?跟欧美白人连同一文明世界都不算(我们是中国文明,他们是西方文明),有的连语言关都未必过。

这样外国人说一个笑话,大家都哈哈大笑,你还奇怪这有什么好笑?因为你和他们的兴趣点完全不同。你首先得在他们的义务教育体系下搭建世界观基本框架,然后在同一亚文化下长期熏陶。然后得搞明白他们的兴趣点。(就连这最后一步都很困难,没有共同的兴趣点别人本来都懒得和你交流,又怎么问出别人的兴趣点在哪里?)

而这一切都不是没有专业研究的普通人能独力完成的。知道兴趣点还算容易,对这一文化体系下思维模式的了解才是最难的点,需要日积月累的熏陶。然而又回到了那个问题:别人本来就懒得跟你交流,你又怎么日积月累熏陶?

2、智商隔离

这很容易明白。智商差距超过20,就很难有效交流了。美国一般本科生说的话做的事,跟我们的初中生差不多,不好笑你也不能一直装笑对吧。

3、ABC的价值

就算有以上二点问题,美国的引导者如果认为亚裔有价值,仍然会用手段破解这些难关的。比如黑人有价值,那么好莱坞电影里就会出现很多比较固化的黑人形象。使普通美国人对黑人有一些基本的了解。普通美国人即使以前没有接触过黑人(现在而言不大可能,但五十年代以前普通美国人对黑人在想什么不理解,对黑人的行为模式不熟悉是可能的),要跟黑人打交道,套到这个模版里,当做是跟这个刻板印象打交道就行了。而跟这个刻板印象打交道是有一些固有模版的,可以套进去。

现在的问题是,亚裔第一代移民是有价值的,但保留ABC(在美国出生的中国人)对美国来说则弊大于利。美国人需要付出很多(例如超级富豪)才能得到社会资源(例如藤校名额),ABC不需要付出很多(例如只需中产阶级)才能得到社会资源(例如藤校名额)。对美国的国家利益而言这公平吗?从美国的国家利益来看,只需要榨取第一代移民的价值,第二代以后的ABC一定要尽快消亡绝种:要么尽快通婚变成白皮肤,要么找不到配偶绝种。(而且毋庸讳言,第一代移民是比ABC优秀很多的,因为是经过层层设卡筛选过来的。ABC则只有相对优势,做不到像第一代移民那样绝对优势。)

那么美国电影里几乎就不会出现中国人的形象。普通美国人要跟中国人打交道,要从零开始,因为他们完全对中国人在想什么不理解,对中国人的行为模式不熟悉。而美国人对世界糟糕的了解水平又加重了这一问题。美国能搞清楚他们自己有哪50个州的人,也只有一半。虽然黑人和夏威夷都是美国文化的重要部分,但美国人热爱非洲的就算有善心了,了解波利尼西亚文化的要么是文化人,要么是嬉皮士年代的老人。至于真正通晓中国的(而不是只知道功夫、熊猫之类外在元素),那恐怕是真正当决策层来培养的。就像有一个笑话说的:你问一千个欧美人,1997年世界上有哪个重要人物逝世了?999个都会说是戴安娜。但如果你碰到剩下那个说是邓小平的,一定要盯紧他,有机会就做掉他。因为他才是白人社会里真正有价值的精英。(97年逝世,98年才有国企改革,2001年欧美才放心让中国加入wto,才放心把产业转移到中国,才有08年次贷危机,欧美今天的全部问题才起于此。极其紧凑的一个时间线。)然而,戴安娜到底有什么重要性呢?

那么普通美国人的智商搞不定这些麻烦事,当然只有选择不跟中国人打交道。国家意志要ABC这个族群死掉,你不得不死。


user avatar   zong-you-44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在美国待了十一年了。从本科开始到现在,我只有一个美国朋友。

本科的时候认识的。学校规定第一年必须住校的,于是决定下来去母校后,就提交了住宿申请,当时选了两人间。虽然之后就在QQ群里找到了新生组织,也有几个聊得蛮好的兄弟了,但是我爸妈说都去美国了,和外国室友一起住一下呗,于是也就随缘分到谁就是谁。第一天去学校,下了飞机,学校大巴车来接,经过一系列程序,进到了宿舍,发现室友还没来。于是出去和一堆QQ群里认识的同学面基。晚上的时候,室友也在了,大家相互介绍了一下,叫他J吧,是我们学校艺术学院的,搞艺术的。相处了半个月了,相安无事,我理科的,比较nerd每天就是上课,做作业,打游戏,他在宿舍也比较安静,但是经常不在。而且周末经常一股我受不了的味,后面才知道是大麻味。大概过了半个月,有一天周六,我踢完球回宿舍,发现J居然在宿舍,无意中瞥到他在做数学题,我现在都记得,4x=5,然后他下一步直接x=4/5。我当时直接说,哥,你去做你该做的事情,这个给我,包你满意。他当时很激动,一直在说谢谢我之类的话,我帮了他大忙啊,然后一边说一边换衣服。然后从那之后我和他成了好朋友,至少我觉得他拿我当好朋友。跟我说了,他家就是我们本地的,然后我看了下家庭住址,到后面对村里熟悉起来才知道,那一片房子价格是M开头的。。。接着,他带我去了一次兄弟会,我实在融不进去,喝酒、smoke pot,无论对于当时的我还是现在的我来说,都觉得乌烟瘴气,于是我也不再去了。但是每个周四下午,他就会开着他的一架98年的丰田佳美,在我还没买车的时候,带着我游遍了村里的景点,他觉得好吃的地方。第一年的感恩节,还把我带回家了,一家人都很decent的那种感觉。随后一年之后,我就搬出去和好朋友们一起住了,他也搬出去和他的哥们儿一起住了。时常发短信联系,有时候在学校碰到了,一起去食堂吃顿便饭,拥抱一下。master他就去了NYC,而我继续留在村里。然后他去了Savannah,现在也在那里定居了,前段时间结婚了,当然是zoom结婚的,我也参加了,送了一个gift list上的东西。还是蛮感动的,结婚的时候还特地当众cue了我,Thanks for attending my wedding, my Chinese friend. And this guy is a math magician but still single.

其余的老美同学,除了group project,几乎没有交集。而且我所遇到的ABC,虽然不多,不能说明问题,看到我们都是避而远之,不知道为啥。说一个最离谱的事情,master的时候给一门课TA,我和另外一个中国同学都喜欢穿格子衬衫。有一天下课,一个老美同学,直接飞速到另外个哥们儿那儿,蹲下询问一些问题,那个哥们儿说这不是这次的作业吗,我还没看呢。那个老美说,你不是TA吗?不提前看看的?然后当时周围的中国同学都笑了,指了指我,说我才是TA。

希望J一直能照他的方式开心地生活下去。


user avatar   shi-nian-yi 网友的相关建议: 
      

人是因为共同文化共同兴趣共同背景,共同经济基础共同话题共同利益而交往的,以上极度欠缺的才会关注肤色与国籍并以此作为自己或者他人没有社交没有朋友,或者反过来没有融入乃至什么集中营大屠杀的各种宅在家里的幻想,哪怕你去练个目前流行的宽肩或者大屁股都会有人在健身房和你聊两句。

话说回来,没有这些又能怎地。


刚参加一个嘉年华,和意大利祖籍的聊他们出局,聊足球,聊小孩训练,但并不是朋友,who care


user avatar   OliverMarsh 网友的相关建议: 
      

是真的。为什么呢?很多人提到了文化差异、语言障碍以及种族歧视这三个原因,这些回答都很有道理。不过,作为美国人,我个人觉得这三个原因都是核心原因中的一部分。


那个核心原因就是,在很多美国白人眼中,Chinese people are not cool(中国人不够“酷”)。


“酷”这个概念在美国文化中有什么特殊意义呢?一般来说,“酷”意味着你很自信、性格外向、具有自己的独特风格、不怎么重视读书、跳舞或者运动能力很棒、说很多脏话或者关于sex的一些笑话、在派对或者酒吧喝断片、喜欢去找很多炮友、男生撩妹技巧很6、女生穿着很暴露之类。


按照老美的定义,中国留学生和部分ABC整体来说不算很“酷”,因为他们平常看起来谦虚、低调、害羞、努力学习、保守、无聊、缺乏个性等等。换句话说,很多中国人在美国白人眼中都是 nerds(书呆子)。


由于美国人给东亚人民贴上的这个标签,很多中国留学生到了美国后很快就发现,除了一些喜欢疯狂追求亚洲妹子的白人男生之外,大部分的美国白人对中国留学生都不怎么感兴趣。


这个见解估计又会引起很多中国朋友们的不适,但我觉得中国留学生不必为了融入美国社会而改变自己的性格。我本人在美国也经常被当作nerd,但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我在美国的亚裔朋友不少,可能是因为我的价值观跟亚裔学生有很多相似之处。我也并不觉得内向的亚洲学生都很无聊或者缺乏个性,我反而觉得内向的人深藏在外表之下的个性有时候比外向的人更有意思。


谦虚低调的白人nerds在美国虽然是少数,但他们肯定是存在的。无论你的性格是外向还是内向、英文水平一级还是八级,我都想建议中国留学生暂时不要尝试直接融入周围的社会,只要做你自己就好。尽管大部分美国白人的价值观可能不太符合你的口味,但美国是个多元化的社会,什么样的思想都有。如果你努力尝试的话,我可以肯定地说,你可以在美国找到一些跟你有共同兴趣或者价值观的人。在美国,我觉得与尝试主动融入主流白人社会相比,培养自己独特的个性、提高自己的人格魅力才是更有效的交友方式。


user avatar   VVVVVVVVVVVVVVVV 网友的相关建议: 
      

是的

1、他们大多数对中国毫不了解,内心里也没有兴趣了解,除非是因为工作或学习的原因,亦或者出于撩妹、骗炮的动机。

2、据笔者个人经验,大部分美国人分不清Chinese和Korean以及Japanese的区别,而习惯于统称为Asian。就像我们华人也搞不清Italian和Irish一样。

3、可能是因为日韩文化或好莱坞亚洲元素的影响,美国白人会半开玩笑似的对华人行鞠躬礼以及不标准的抱拳礼,尽管这是出于礼貌和友善。

4、虽然禁绝种族主义是美帝的政治正确,但一般情况下华人与白人做真心朋友的机会并不多,即便是礼貌上的热情与熟稔,但真正交心很鲜见。

5、某些场合下倒是可以拉近距离,比如餐厅,比如酒吧。但前提是得擅长于table manner和small talk,辅之以恰当的神态和肢体语言,让他们觉得你是个有见识的cool guy或者是个funny guy,关系到后面也就能越拉越近了。

6、相对而言,美国白人比欧洲白人好相处太多,因为美国人深知smiling power是一种礼貌,更是一种世故。此处很容易因他们的外表而产生误解,现实中大多数,准确来讲是绝大多数情况下,表面的热情也只是一种逢场作戏而已。

7、此条恐怕会引起争议:绝大部分白人,面对亚裔时内心的蜜汁优越感是根深蒂固的。

8、美国白人习惯于热情打招呼、寒嘘问暖、握手拥抱、互相夸赞、以及适当地表示谢意。但其实这更多也只是一种习惯而已,类似于华人社会的堂面礼貌话,所以别太当真。

9、送你伴手礼未必是把你当朋友,但如果愿意把你介绍给他们的父母亲友,愿意带你去他家,那基本上算是拿你当朋友看了。

10、美国西岸的白人比较热情活泼,话痨很多,但真正交心很难。东岸的新英格兰地区以及纽约人比较保守难接近,但一旦交心就是真朋友。南部人受天主教文化较深,比较质朴内敛,甚至有时候有点迂,进入他们的圈子得看缘分。

11、美国白人也很世故,很看重友情,其中以Italian American尤甚,人情世故上和天朝非常相似,还美其名曰network.

12、最后笔者多句嘴:与老外打交道,一定要挺直脊梁骨,拿出气节和态度,能聊就聊,不能聊拉倒。请千万不要妄自菲薄,或自觉低人一等,这样根本得不到任何真正的friendship和respect.

————————————————


user avatar   mrdarcy-93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有一个感受,就是美国的老年人很好相处。

可能是因为他们是美国黄金一代吧,年轻的时候一个工人就可以养活一家五口,没有房贷压力,生活自由自在,所以人们之间就更友好真诚一些。那个年代的人现在老了,但仍然保留着一些体面的气息。很多老年人说话非常有礼貌,常常乐于助人,但又完全没有长辈的架子,通常喜欢别人直呼其名。

因为文化不同,和他们真的可以成为朋友。不管是邻居、同事、大学教授,还是小孩子班里同学的爷爷奶奶,我本人非常喜欢跟他们接触。

我曾经和一起遛娃的一个老人在公园里闲聊,我们会聊到各自的文化背景,种族,地方习俗,国家,政治等等。记得当时新闻里报道说遇到极寒天气,学校都停课了,还有人冻死在自家客厅。我当时一方面觉得美国人矫情,才零下三十度就搞的跟世界末日一样,我们小时候比这冷的天气还走路上学呢,另一方面又理解为什么有人会冻死在自家客厅的沙发上。这边的房子质量真的一言难尽,别看有些大别墅看起来高大上,进去踩在地板上咯吱咯吱响,隔音几乎没有,卫生间没有防水层,洗澡必须在浴缸,电影里一拳把墙打穿是很正常的操作。所以暖气坏了,水管冻裂什么的是很常见的(怪不得有那么多水管工)。这种情况下我当然理解有人冻死在客厅,再加上毒品泛滥,大麻猖獗。

但是,我跟那个老人提到这件事的时候表示:我很震惊,三观震碎,非常不理解,为什么这个年代在最发达的国度还有人冻死?我说这种事情不可能发生在中国,如果发生了,当地官员会被免职,会有人付出代价,会被人认为是对人们生命的践踏,不尊重等等…….我一顿输出把那个老人搞得一时语塞。

其实我知道我有些美化的成分,但没办法,我就是要挺直腰杆跟老外说你们的政府这不好那不好,你们的很多方面也很让人无语。这样一来才有平等交流的可能。对方会尊重你,觉得你来我们国家不是因为无处可去,而是想来就来想走就走。这是有本质差别的。

我非常看不起一些人出了国天天骂自己国家,都魔怔了。这样反而让对方瞧不起,人家还没说什么,就自降身份。

对不起,一时激动扯远了。

总之,跟美国的老年人交流是很愉快的体验。大家有什么就说什么,开放,平等,彼此尊重又非常体面。

朋友不就是交流多了自然而然就成了,后来会慢慢的发现共同爱好,慢慢去对方家里,慢慢约着出去玩什么的,一起过节,这不就成了朋友吗?


user avatar   liu-xing-chi 网友的相关建议: 
      

好像并没有。

我虽然人在法国,但是有不少美国朋友,研究者和商人为主。在酒吧下棋打牌的时候也认识两三个美国人。我应该是不折不扣的大陆中国人。

比起跟法国人,美国人反而跟中国人亲。这个事有个身份认同的问题。在法国土著中间,美国人、中国人更加容易以“外国人”的身份抱团。毕竟大家遇到的困境和感同身受的东西更多。我们可以清楚地感受到这种认同主要是文化的、生存境遇的,早就超越了肤色。“白人”这个词我已经好久没听到过了。上一次听到还是一年多前。教授们如果不是极右,其实比较忌讳谈这个问题。因为种族主义的名声非常不好,别的研究者会背后议论种族主义者脑子有问题或者道德有问题(严重程度可能与娶了自己养女的严重程度差不多吧。)我在法国待了这么多年只耳闻一个教授是种族主义者。简而言之,肤色带来的身份问题至少在我的圈子里已经彻底没有了。

造成文化隔阂的原因中间,肤色不算严重的。我觉得更严重的是宗教信仰。譬如,在研究所里,众所周知我是无神论。那些还抱有幻想的穆斯林同事仍然在试图救我,天主教徒同事基本上已经放弃救我了。大家保持着正常的礼貌,但是我感觉给双方加深友谊带来了比较大的障碍。

有一位天主教徒的女同事,法国出生的正牌法国女人,嫁给了无神论的上海码农,但是一年之后,实在聊不来就离婚了。从此以后此法国女同事坚定地认为中国无神论者迷信权威,不敢挑战政府和领导,唯唯诺诺又唯利是图。当然她主要是不满她前夫,但是细想之下,这些锅我都背。我无法代表中国大陆的男青年,但是我的确不挑战政府和领导,凡事以不惹事为主,而且觉得养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很不容易。教徒们的那种为理想献身的精神、为了正义和真理与领导刚正面的精神,我的确做不到。

他们这些虔诚相信宗教的,是真心认为生活中碰到的事情样样比自己的命大,别说比钱大了。主要的特点是正义感爆棚。马克龙说个什么话,他们瞬间炸毛,说这个违背了共和国的什么什么精神,稍微组织一下就可以把学校堵了。去年的时候,我的研究所门口有四个月时间是被街垒堵着的,学生和老师一起罢课搞运动。这种斗争精神,我是没有的。我只想完成党和领导交给我的任务。学费涨20倍就涨吧。政客和资本家践踏我的权利就践踏吧。罢课闹革命?借我个胆子我也不敢。结果呢,是我们这些中国留学生的利益反而是他们罢课的法国大学生和教授们维护了。马克龙先怂了,学费没涨,住房补助没有下降太多。

我老婆认为,这不是法国人有信教传统的原因,而是欧洲年轻人们没有吃过亏,路见不平一声吼。我不这么看。我也没吃过什么大亏,但是我并不敢一声吼。我还是觉得他们信仰超越界,所以对现世得失看得淡很多。我太知道胡说八道限权问责为民请命的后果是什么,所以我怂。我觉得这是大陆无神论和西方白人最大的文化分歧。


user avatar   sun-yi-ren-97 网友的相关建议: 
      

问题不是你是亚洲人,而是你没有钱。。

我认识的几个富二代去加拿大念书,开着法拉利,住着湖景豪宅,每次他一开party,白人男、白人妹都积极的不要不要的。。。开完party甚至还留下来帮忙打扫房子

美国社会是资本主义,你没有钱,没有颜值,没有才华,人家凭什么跟你交朋友?交朋友都是有时间成本的好哇?


user avatar   zhang-ge-ba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个人感受

老外,尤其白人,首先很看不上ABC,基本是没兴趣专门去跟他们搞来搞去。

然后对于我们这种,很中国,非上课不合作的外来华人,他们一般态度就是很爱challenge你。

我碰到过很莽的,上来就满口Asian,周围的三哥都默默地皱眉了,他还是一脸吊样地继续输出,形象大概就是新战神里的巴德尔,最后我抓住他说中国人很土财主,跟他说那我明天就买了你的公寓,把你fucking kick out,他闭嘴了。

还有很文明地来cha你的,有次我坐在食堂干活,来了两个长得很中北欧的哥们,一问祖上是德国的,然后想找中国人聊宗教,一上来就各种给我摆,要给我证明耶稣复活是真的。

他特别提到,欧洲有上万份分古籍都提到过耶稣复活的事件,难道这些人都是骗子吗?

我听完也不跟他辩论,给他讲了大楚兴,陈胜王的故事,然后告诉他当时所有中国人也都相信陈胜真的是天选之子,你相信吗?

他沉默了,说如果我不信耶稣的话,我觉得你说的很有道理,但是我信教啊,我不能信你,然后走了。

还有很多吧,总之就是一上来就跟你唠,就想跟你把文化思想来冲撞,唠到信仰都不可靠,也就是不问你叫啥啊,咱俩下次再唠唠?

我觉得可能是因为我太凶了?或者因为我长得低于人家审美阈值?

我还是比较喜欢黑人,一上来就bro,信不信Jesus,特别是他们说Jesus那个声调上扬,那股子热情,

鸡萨子,一起来信鸡萨斯

勘误一下,是陈胜王,不是陈胜望,我也是想不起来了随手打得的,感谢。




     

相关话题

  如何看待迈克尔·布隆伯格(Michael Bloomberg)准备参加 2020 总统大选? 
  如何看待2017年美国藤校在中国大陆招生结果? 
  美国的战舰设计规划是不是方向走偏了? 
  留学生未来价值会不会暴跌? 
  美国交通部长和空管局再次要求延期部署 5G ,有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美财长警告国会若再不采取行动,美国今年 10 月可能触发历史性债务违约,意味着什么? 
  出国读研真的是这个时代必须的吗? 
  拜登对美国撤军阿富汗辩护称「中俄会乐意美国继续驻军阿富汗」,如何看待他的发言? 
  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的核心原因到底是什么? 
  美国人自己不读理工科的硕博的吗? 

前一个讨论
你看过哪些让你一言难尽的视频?
下一个讨论
为什么讨论各种行业弊端的话题最后都会归因到从业者收入问题?是否倒果为因了?





© 2024-12-26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26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