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美国、加拿大白人大多没兴趣交中国朋友,这是真的么? 第2页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确实没有什么兴趣。但不一定是歧视,说白了就是文化背景不一样,平常娱乐爱好也不一样,不容易找到共同话题。华人出了国为啥抱团?还不是跟自己人来往“舒服”,这个“舒服”体现在:交流没障碍,话题信手拈来,容易互相理解,不用担心各种“触雷“。白人也是这样的。

当然,不排除有的极少数白人对中国文化特别感兴趣,或者有的华人性格特别social外放、到哪里都属于社交中心的那种。否则很难突破文化的隔阂成为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泛泛之交还是不难的,工作学习中认识能接触到的白人大家还是能礼貌地交谈。我BF30出头移民的,在一个几乎全是白人和少量ABC的工作环境,他口语很好(很多白人问他怎么有美国口音,是不是留过学或者在美国工作过,其实他都是看美剧学的),也很social,能随时跟同事谈笑风生(膜一个),碰到陌生的白人也能聊起来开个玩笑。不过私下里跟他们也没什么深交。主要到了这个年纪,同事的生活多半是家庭孩子,自己也没有兴趣为了所谓的“融入感”而特意去迎合。如果大家再年轻十岁,可能会一起去酒吧夜店踢球之类的,但说实话,这也不是我BF喜欢的业余生活。没必要太刻意。

总之没兴趣不代表歧视,说白了有的华人热烈地想和白人交朋友也不是出于什么“兴趣”,而是觉得这些白人朋友能帮助自己融入、提高口语、给自己增加面子。

最后补充一个融入的问题:我觉得是否融入不在于你交了几个白人朋友。而在于:

1.衣食住行、出门办事与人交流是不是完全没有障碍?

2.谋生是否不需要依靠你的少数族裔的同胞(比如说只能给华人打工、或者只能做华人服务方面的工作,离开华人圈就找不到工作),而可以依赖社会主流的方式去工作、拥有主流社会认可的工作竞争力?——只能为华人工作意味着要延续国内的风气、工作氛围、甚至常常要忍受来自同胞的剥削。

如果这两点都能自信的回答“yes!”,那“融入感”对你来说也不会是什么问题,你甚至可能都不会去考虑“我融入了吗”这样的问题。至于交不交得到“白人朋友”,那就顺其自然了。


user avatar   charlie-97-89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请自来,关于Mac的使用,一周进步的编辑部一直以来都有自己的心得。很多人似乎都对MacOS存在误解,尤其是刚从Windows过来的朋友会极度不适应,但其实MacOS也有许多便人之处,只要你学会有正确的方式去使用它。


回答目录

1.系统辅助:Haptic Touch Bar、Alfred、manico、Mounty、NTFS、Dr.cleaner

2.效率办公:幕布、eagle、Paralles Desktop、WPS、XMindZEN、钉钉、Folx

3.影音播放:VLC、Camtasia、ScreenFlow、暴雪客户端、Mach Desktop


1.1.Haptic Touch Bar

Haptic Touch Bar是MacOS下一款能调节Touch Bar的声音、振动反馈幅度的软件,让你在使用Touch Bar的时候体验感更强,有一种好像在使用实体按键的错觉。(Tips:请在2016款或以上带有TouchBar功能的MacBook使用)

Haptic Touch Bar

1.2.Alfred

几乎是Mac必装的软件之一。它可以帮助你快速查找电脑文件、启动软件,你还可以用Alfred设置一些常用的Workflow,从而快速完成许多复杂的工作。比如:百度搜索、Google搜索、转换链接为二维码等。

1.3.manico

众所周知Mac打开多窗口后切换十分不方便,一个个点选缩小效率非常低。使用manico后可以获得像Windows一样的Tab栏,只需要使用快捷键commod+tab就可以在不同窗口间快速切换,速度非常快。

1.4.Mounty

很多刚接触Mac的用户经常都会有这样的疑惑:为什么我的硬盘无法读取?这是因为一般出厂默认的硬盘是NTFS格式,而Mac不支持这种格式,你需要安装相应的第三方软件,比如:Mounty、NTFS For Mac后,才能正常读取硬盘或者U盘。

除此外,还有一种操作是在Windows电脑中将硬盘格式化,然后修改格式为exfat,这样再在Mac中就能正常使用了。

1.5.Dr.cleaner

使用Mac几乎不需要杀毒软件,但同样需要一款清理软件。Dr.Cleaner就是一款免费但却非常好用清理工具,还能实时监测电脑的运行情况,非常方便。一般来说,免费版提供的功能就已足够使用,如果有深度清理的需求可以购买Pro版。



2.1.幕布

幕布是一款非常好用的思维导图工具。但它却和普通的思维导图工具不同,可以采用大纲的模式去记录笔记,同时可以转换成思维导图,而且还拥有Windows、Mac、微信公众号、网页端等多平台,同步速度也非常快。办公利器,值得推荐。

2.2.XMindZEN

说起思维导图自然少不了Xmind,但与传统的Xmind系列不同,新推出的ZEN系列非常轻便、好用。界面UI等也非常赏心悦目,使用起来有一种沉浸感,非常爽。

2.3.Paralles Desktop

有的时候我们难免逃脱不了需要使用Windows电脑进行办公,很多朋友也会选择在Mac里安装一个虚拟机以备不时之需。安装虚拟机推荐使用Parplles Desktop,安装起来非常简单,使用也非常舒适。

2.4.eagle

eagle是一款图片管理软件,如果你是一名设计师经常管理大量图片,强烈推荐使用。使用eagle你可以对Mac上的所有图片进行统一的管理,直接拖拽到PS等也非常方便,而且eagle也有Windows客户端。

2.5.WPS

WPS For Mac其实也是非常不错的工具,Office For Mac时常会出现许多bug或者卡顿的现象出现,非常影响效率。如果你的需求只是阅读和查看Office文档,可以考虑安装WPS。

2.6.钉钉

钉钉现在是企业办公市场第一,很多公司都会采用钉钉才进行办公协作,但其实作为个人用户同样可以使用。与QQ不同,钉钉不会限制登录的设备及数量,所以你可以在你任意的设备上登录钉钉,传文件起来就非常方便。

2.7.Folx

迅雷在目前来说,还是最方便的下载工具之一。但它的问题在于许多热门资源很容易失效或者限制下载,这时候往往我们替换一个磁力链接下载工具, 比如:Flox就可以了。



3.1.VLC

Mac上的播放器有很多,一般情况下quicktime就已经足够使用,但还是会遇到一些格式的文件无法打开,这时强烈推荐VLC,支持格式非常广泛而且还支持字幕导入。

3.2.Camtasia

Camtasia是一款非常好用的录屏软件,在Windows下同样也有,不过在Mac没有汉化。之所以说它强大是因为它不仅能完成视频录制,还能做后期剪辑、音频美化、字幕导入等功能,相当于简易的Premiere了。

3.3.Screen Flow

Mac下最为人广泛使用的录屏软件之一,相比Camtasia它对Mac的优化更好,使用起来也更人性化。

3.4.Mach Desktop

可以用高清Gif或者视频来作为电脑的背景,相当于Windows中Steam的wallpaper engine,只要找到高清的资源后,你的桌面就会非常炫酷。但同样这个软件非常消耗内存和电量,酌情使用。

3.5.暴雪游戏客户端

如果你想在Mac里玩游戏...那暴雪游戏客户端值得推荐,目前暴雪除了守望先锋外,所有游戏都有Mac版本。当然Steam也有很多适合Mac的游戏,也非常不错。

最后,说起MacOS常用的软件,大名鼎鼎的Adobe全家桶怎么能少呢?

关于MacOS软件就回答到这里,想了解更多关于办公、职场、效率的知识就关注我们吧。


更多阅读

Mac上有哪些冷门但逆天软件? (推荐)

还用Mac装win?你就out了。 (推荐)


一周进步〡年轻人快速突破自己的学习入口
微信公众号:关注「一周进步」(weekweekup)
青年兴趣课堂,每周一场训练营,欢迎关注,让我们一起进步
更多干货欢迎阅读:一周进步文章精选

user avatar   yang-zheng-zhu-3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曾在一个美丽的夏季从亚美尼亚出发,前往拜访此次冲突的发生地纳戈尔诺-卡拉巴赫。2016年4月亚美尼亚与阿塞拜疆也在纳卡地区发生了冲突,而我在三个月后进入了这片土地,甚至来到曾经的战场边缘。

在纳卡的旅行、与当地人的接触,让我对这片地区的认识更多的同时,也迷惑更多。我记录下自己的见闻,希望能促进自己再深思,也对大家了解这一地区长期冲突不断的背景有所帮助。


“多山的黑色花园”

手机早已没了信号,只有GPS还在勤恳工作,地图上的小蓝点显示我们已经跨过边境,然而四周群山荒芜、道路崎岖蜿蜒,连只飞鸟都不得见,又哪有什么边检、海关。

四野无人,只我们一辆车在无穷无尽的大山之中跋涉。那个瞬间,我望着茫茫的崇山峻岭与仿佛没有尽头的破损山路,有些恍惚:此刻我到底在哪里?是在地图上的阿塞拜疆、事实上的亚美尼亚,还是那个从没有得到过任何国家承认的国家?

高加索群山一片寂静,而寂静也许是对这个问题唯一正确的回答。

直到海拔渐低,地图上锯齿状的盘山路走到了尽头,路边才出现边检站。几个军人站在一栋矮小的砖房外,手里牵着一条狼犬。我们靠边停车,被一个军人引进屋子里查验护照。

“你们有签证吗?”屋子里的人用生硬的英语询问。我们摇摇头,对方也并不诧异,只是嘱咐道:“记得到了首都之后立刻去办。好了,你们可以走了。”

2016年4月,阿塞拜疆与亚美尼亚在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地区再次开战。3个月后,我们进入了这片富于争议的土地。

很少有人听说过“纳戈尔诺-卡拉巴赫”的存在,在主流的地图上也根本找不到这个名字。这是欧洲尽头的一片山地,面积约4400平方公里,地处阿塞拜疆西部,亚美尼亚以东、伊朗以北。

无论是联合国,还是世界上任一国家,目前都承认它是阿塞拜疆的领土。然而,这片土地上的人却自称属于阿尔扎赫共和国——原名“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共和国”,简称纳卡。

黑海与里海之间的高加索地区,正是亚欧大陆的十字路口,几个大帝国在此来回冲突,千百年来争战不断、烽烟四起。纳卡在古代属于亚美尼亚,后来又先后被东罗马、波斯、土库曼突厥人统治。直到19世纪,沙俄吞并了这一地区。

那时,这里混居着信仰伊斯兰教的阿塞拜疆人与信仰基督教的亚美尼亚人,在波斯、奥斯曼土耳其、沙俄的夹缝中,随着三个帝国的博弈,不断因为民族与宗教爆发冲突,被鲜血与泪水浸透。

就连“纳戈尔诺-卡拉巴赫”(Nagorno-Karabakh)这个名字也是由三个帝国的语言构成的:俄语(纳戈尔诺nagorno,“多山的”或“高地”)、土耳其语(卡拉kara,“黑色的”)和波斯语(巴赫bakh,“花园”)。连起来就是“多山的黑色花园”,恰到好处地描摹出我们眼前那连绵不绝的褶皱山脉与一望无际、衰草连天的旷野。

俄国十月革命之后,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宣布独立,而纳卡成为了这两个新独立的国家的争夺焦点。1918年,亚美尼亚人占多数的纳卡地区宣布自治,阿塞拜疆却在土耳其的帮助下占领了纳卡。这激起了亚美尼亚人的极大愤恨,阿塞拜疆人被视作土耳其进行亚美尼亚大屠杀的帮凶。

随后,整个外高加索都成为了苏联的疆土。为了与土耳其关系正常化,苏联将作为自治省的纳卡划给了阿塞拜疆。但冲突并未因此平息。尽管政府着意将大量阿塞拜疆人迁入纳卡,亚美尼亚人还是占了绝对的人口多数。

苏联的帷幕下暗流涌动:纳卡的亚美尼亚人要求并入亚美尼亚,对阿塞拜疆人进行攻击,而阿塞拜疆则爆发了针对亚美尼亚人的骚乱,双方伤亡不断。

苏联解体后,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再次独立。夹在中间的纳卡也宣布从阿塞拜疆独立,这遭到了阿塞拜疆的强烈反对,纳卡战争全面爆发,血与泪再次洒遍这片饱受折磨的土地。1994年,在俄罗斯的调解下,阿塞拜疆、纳卡和亚美尼亚签署了停火协定,但延续了几个世纪的争端始终无解。

至今,阿尔扎赫共和国依然未被联合国安理会、以及包括亚美尼亚在内的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承认。从各种意义上来说,这个浸泡在鲜血与泪水中的“多山的黑色花园”之国,并不存在。

“我们是我们的山”

尽管是国际承认的阿塞拜疆领土,但旅行者根本不能从阿塞拜疆去到纳卡。唯一的方法是从亚美尼亚出发,沿山路进入这个讲亚美尼亚语、使用亚美尼亚货币、经济军事都极度依赖亚美尼亚的“国家”。

北部入境的山路距离虽短却难走一些,我们在山岭中盘旋了一整个下午,夜晚才抵达“首都”斯捷潘纳克特。微弱的路灯照亮这座规模太小的城市,狭窄的街道旁停着一些亚美尼亚车牌的老旧车辆,灯柱上挂着纳卡的“国旗”——在亚美尼亚国旗的基础上,增加了数条白色条纹,似将国旗一割为二。

直到第二天我才看清这座城市的长相。方方正正的广场、肃穆的砖砌建筑、火柴盒般的居民楼、带着超大码帽子的军人和警察,都带有明显的苏联印迹。路上行人稀疏,与亚美尼亚首都埃里温充满大都市活力的氛围相比,斯捷潘纳克特似乎还停留在那个已然消逝的时代。

手机自动连上了阿塞拜疆的网络,外交部也发来了关于阿塞拜疆的提醒短信,而我们正要去纳卡的“外交部”办理签证。办事的官员态度极好,英语也讲得标准,指导我们填好简单的申请表,还很贴心地询问我们是否不要把签证贴在护照上——一旦贴上纳卡的签证,就会被阿塞拜疆拒绝入境。签证以亚美尼亚货币付费,合人民币不过40块钱。

走出“外交部”时,街道上行驶来一个车队。头车的天窗里站着位摄影师,正对着后面的花车认真地拍摄,司机摆摆手笑着跟我们打招呼。后车天窗里被拍的男士也兴高采烈地冲我们大幅度地挥舞手臂,大概是少见亚洲来的旅行者。

纳卡的经济形势不好,人民收入低、失业率高,旅游业也不甚兴旺。虽然这片土地的命运牵动着整个世界的利益,长期的战乱与危机四伏的国际环境却让群山怀抱中的纳卡如同与世隔绝一般寂静冷清。街边小店的物价极低,两个人在看起来高级昂贵的花园餐厅里吃一顿好饭也才60多人民币,碗盘里的鱼汤与饺子更是像极了俄罗斯的饮食。

从“外交部”往北3公里便出了城,一座绿意葱茏的小山丘上坐落着纳卡最著名的地标——“我们是我们的山”(We areour mountains)。这是一座造型璞拙可爱的雕塑,以红色火山岩雕凿出纳卡的一对老年农民夫妇,大爷留着一部大胡子,大妈则按当地传统用头巾遮住了嘴巴。他们并肩而立,深深植根于自己的土地,微笑着注视着远方。

绿草之上颜色绚丽的红色雕塑显眼夺目,这座雕塑也是纳卡签证的背景图案,仿佛昭示出这片土地的顽强与倔强,以及当地人的不屈不挠、决不妥协。

我们穿过毛茸茸的草坪走到高处,和雕塑一起看着几个孩子在草地上没心没肺地游戏。当周遭的大国博弈让纳卡始终不得安宁,在民族矛盾的激荡之中,确实唯有自己才能是自己的靠山。

城堡与修道院

从雕塑往东北方向而去尽是黄色荒草占据的原野,远山起伏,道路也随之忽高忽低。纳卡的东北曾是最激烈的战场,如今依然不甚安全,只有部分地区开放。有时道路边会出现一座宏伟的城堡遗迹,但军队的标识却意味着这里不得靠近。

土黄色的Tigranakert城堡矗立在山峦之下、原野之上,是一处修复良好的景点,还建有一座鲜有人拜访的考古博物馆。这座伟大的城堡已有2000多年历史,是亚美尼亚王国的提格兰二世修建的四座城池之一。

公元前1世纪,在提格兰二世的领导之下,亚美尼亚进行了一次惊人的扩张,建立了亚美尼亚历史上唯一的大帝国,疆域从里海一直绵延到地中海。然而好景不长,罗马帝国击败了提格兰二世,昙花一现的亚美尼亚帝国被迅速瓦解。

Tigranakert城堡留存的时间却比亚美尼亚帝国长得多,直到14世纪才被废弃,荒草地中还留有1世纪的城墙遗址与5世纪的教堂遗迹。当我们从野草上踏过,沿着修复的城墙漫步,在考古学家挖掘出的废墟旁,还能勉力想象出一丝帝国曾经的辉煌,觉察出纳卡地区和亚美尼亚之间斩不断的历史与文化联系。

纳卡西北方的甘扎萨尔修道院(Gandzasar Monastery)建于13世纪初,规模颇大,堪称这片地区最精美、最重要的修道院。“甘扎萨尔”在亚美尼亚语中的意为“宝藏之山”,传说这里保存有施洗者圣约翰(就是为耶稣洗礼的那位圣徒)的圣髑。

即便没有这些历史与传说,石头垒砌与雕刻而成的甘扎萨尔修道院也是一件艺术的珍品。墙面、门楣、地面都有大量粗综复杂的浮雕,尤以精细的亚美尼亚十字架花纹居多,还有许多朴素逗趣的天使、飞鸟,乃至龇牙咧嘴的小狗形象。

教堂内只有几扇狭窄的小窗透进来些许微弱的光线,虔诚的信徒正点燃一支支纤细的蜡烛,一片宁静之中只有烛火噼啪燃烧的声响。石砖铺成的地面被络绎不绝的来访者踩得光滑平整,如漆黑的河水般反映着烛光点点,氛围昏暗幽微,仿佛另一个世界。

修道院外有个乐呵呵牵着马的男子,来访的游客有时会把孩子放在马背上拍几张纪念照,男子就赚到一点小钱。我们在一旁拍照时,男子牵着马走过来,语言无法交流,干脆直接把纳卡与亚美尼亚的小国旗塞到我俩手里,又弯腰又挥手地让我们与他和他的马拍了好几张照片,然后一分钱不要便又乐呵呵地走了。

纳卡的亚美尼亚人大多是亚美尼亚使徒教会的信徒,而甘扎萨尔修道院则是该教会任命的阿尔扎赫大主教的驻地。后来我看着照片里两面如此相似的国旗与笑容满面的纳卡男子,不禁感到某种悲哀:无论历史、文化、宗教、民族各方面与亚美尼亚的联系多么千丝万缕,现在的纳卡既无法并入亚美尼亚,也不能成为亚美尼亚承认的国家。

那天夜里回来,我们在斯捷潘纳克特的街道瞎逛。水果店的几个年轻男子守着绿皮红瓤的西瓜和老旧的电视机正在看欧洲杯,扭头望见我们,便大声喊道:“嘿,你们从哪儿来?”

“中国。”

“噢,中国足球糟透了!”语气里一半鄙夷、一半遗憾。

我们一笑,竟是无法反驳。国际政治多么波谲云诡,还能轻松看球取笑也是好的。

废墟里的城市

在常用的酒店预订网站上都找不到纳卡的住宿,但随着一些猎奇的外国旅行者的到来,当地人开始使用Airbnb做民宿生意。盛夏正是高加索风光最灿烂的时节,鲜花开遍的民宿里住着各国而来的背包客,但少有人长待,总是匆匆来、又匆匆离去,像是不堪承受这片土地的沉重。

我们也只住两晚便走,临行前民宿的老板娘询问能否顺路带她去埃里温看望女儿,她就不收我们房费了。我们抱歉地打开车门,指着堆满后座的行李解释说实在坐不下。老板娘忙说不要紧,依旧笑嘻嘻地送我们离开,挥手欢迎我们以后再来。

以后还会再来吗?我也不知道。在我去过的所有目的地之中,纳卡的风光与古迹都算不上格外出众,但这样一片饱受战争摧残的土地,未来会变成怎样,我也许会想亲眼看一看。

这个念头在车驶入进舒沙(Shushi)时变得强烈起来。舒沙位于一个河谷上方,较高的地势将四面八方的景色尽收眼底。19世纪时,舒沙是外高加索最大的城市之一,作为纳卡的文化和艺术中心,不同族群的多元文化在此兼容并蓄,教堂与清真寺的穹顶一起组成了城市的天际线。

然而,战争毁灭了一切。20世纪90年代,舒沙成为了纳卡战争的前线,繁荣在枪炮声中化为乌有,只留下满目疮痍。

建于18世纪的舒沙城堡是一处人烟稀少的遗迹,阿塞拜疆曾从这里炮轰往北不远处的斯捷潘纳克特。沿着仅存的石砌城墙漫步,青草与野花在无人的空地上肆意生长,我们站在大树的浓荫下向城内眺望:

市区面积极小,夏日里花草茂密更衬得人口稀少,市民中不乏从阿塞拜疆逃过来避难的亚美尼亚人,孤零零的晾衣绳与空荡荡的残垣断壁,显出几分落寞与萧索。一座清真寺只余半座宣礼塔站在废墟里,花砖拼成的纹路依然充满数学之美,而塔顶已长出蓬勃的野草。

小城中最显眼的建筑当属纯白的Ghazanchetsots大教堂。这座教堂始建于1868年,经战后修复重建的,钟塔直插青空,在阳光下泛出微微的白色光彩,优雅又纯净。

苏联时期,教堂曾被当做杂物仓库;纳卡战争期间,阿塞拜疆又将其作为军需品储藏室。而当我们推开雕刻着圣像的木门、走到教堂的穹顶之下,这里正在举行一场新生婴孩的洗礼。

圣歌唱响,家人与挚友围绕在孩子周围,聆听神父用唱诗般的语调念出神圣的句子。稚子无知,在母亲怀里咿咿呀呀地挥舞着小手。我们看了一会,悄悄地退了出去,一抬头看见钟楼角落吹号的天使。

圆圈里的另一个国家

我们告别废墟里的舒沙,继续往西南方前行,驶入山谷。这是离开纳卡的道路,与来时的路相比修缮得更好一些,就连河边的边检站都显得正式一些。

几个人站在一栋两层的飞碟状小楼外,对面竖着亚美尼亚与纳卡的国旗,在强烈的阳光下若不细看竟是难以分清。没有人或者标识示意我们停车,我们一不小心开过去了,又自觉地退了回来。小楼里的人随随便便地看了我们一眼,也懒得检查签证,便挥手让我们离开。

车辆过河,我们将这个不存在的国家抛在了身后。

还是弯弯曲曲的盘山路,只四周的山林似乎更浓绿了一些,也许是海拔下降、水汽稍微丰沛的缘故。我在手机上放大地图,试图记录下我们在纳卡的行踪。

我突然注意到亚美尼亚的地图上发现了好几个小圆圈圈出来的飞地,它们大多散落在靠近边境处,面积极小,圆圈内写着阿塞拜疆、圆圈外写着亚美尼亚。

那天傍晚我们在埃里温以南70公里处路过了一个小圆圈。其实这块飞地不过是盘山路包围着的一个小山包,来往的货车呼呼地从中驶过丝毫未减速,只有好奇的我们在路边停车四处张望,想找见一点阿塞拜疆的影子。

然而什么也没有,目力所及处甚至连房子都未见一栋,不知怎么这块小山包就被算作阿塞拜疆的领土了。也许山里住有阿塞拜疆人吧,我们只得胡乱猜测,而阿塞拜疆地图上那些小圆圈里的飞地,也许是住着几个亚美尼亚人。

所以,到底是什么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存在?

暮色渐沉、山岭荒芜,日落悄然降临。关于那片“多山的黑色花园”的记忆在金色的夕阳光辉中越发明晰,关于国家的疑问却越发模糊不清。


纳卡的邮票、邮戳与护照里没有贴的签证纸,组成了我的所有纳卡纪念品。之后再见纳卡总是在新闻里,局势总是剑拔弩张,与印象里那片寂静的山地形成对比。

民宿老板娘说“欢迎再来”时,我其实心里暗想如果未来和平了,我会再来的。可是过了这几年,越发看不见再去的希望了。

以上旅行故事我曾在知乎发过,但它消失了。公众号里的还在,所以图片有个水印。


user avatar   da-li-mao-62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觉得鬼子有点自作多情了,人家泽连斯基讲话是给你们听的吗?在泽连斯基眼里,鬼子和黄皮猴子不见得有啥区别,怎么可能听得懂人话呢?就算听懂了,有什么资格感到不满吗?

所以总结起来,大人说话,小孩别插嘴。你泽giegie和你拜爹爹在唠很重要的事情,你跟那裹什么乱呢?




     

相关话题

  为什么知乎上有那么多川普粉? 
  如何看待 2020 年 9 月加州山火创历史之最? 
  被抢劫的时候应该怎样留证据,没留下证据会有什么后果? 
  美国在害怕什么? 
  新手在犹豫玩正统复合弓还是猛禽,猛禽复合弓国内卖的都是山寨的还是有加拿大产的?怎么辨别? 
  为什么北美不像拉丁美洲那样有很多欧洲白人和印第安人的混血后裔? 
  吴虹飞如果在国外会怎样? 
  请问美国这个国家何时会衰落?哪些因素会引起这个国家的动荡甚至灭亡? 
  如何看待拜登向国会提交6万亿美元的2022财年预算,比特朗普任内最后一次预算案高出25%? 
  如何看待“通俄门调查结束”? 

前一个讨论
你看过哪些让你一言难尽的视频?
下一个讨论
为什么讨论各种行业弊端的话题最后都会归因到从业者收入问题?是否倒果为因了?





© 2024-06-03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03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