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德国一战为什么会失败? 第1页

  

user avatar   Ekisama 网友的相关建议: 
      

谢药,这个问题很大,但是却有几个地方值得我好好写一下。首先马恩河之后德国必败这种调调可以丢去一边,不值一驳,但是我这篇回答还是主写马恩河,因为这次战役暴露出来的问题还在影响之后四年战争中的德军,最终送德军入土。

德军兵败马恩河为诸多批评家创造了千载难逢的机会,为了消费“德国军事神话破灭”这一话题,20世纪余下的时间里,绝大部分关于一战的文献和著作基本都在沿着马恩河失利导致德国战败这条路线前进,那么为马恩河战败背锅的无疑便是毛奇。毛奇在离职后指责威廉二世,而前任总参谋长施里芬的粉丝则指责毛奇对自己前任的方案大加修改,然后又放弃了虚构的“施利芬计划”。还有些对此战研究颇深的历史学者则指责毛奇失去了理智和毅力,中断了马恩河之战,从而导致德国速胜希望的消灭。

我们这里不妨换一种角度来思考问题,如果从毛奇的角度出发,他希望通过速攻打败法国,那么他显然是失败了。

但是!这里要说但是了。如果我们从德皇陆军的战略角度出发---如何避免在两条战线上作战时同时被两线的敌人压制,1914年的战局结果似乎并不糟糕:德军在两条战线都占据着均势或优势,同时避免了在战争的第一年遭遇决定性的失败。详细的可以看看 御大叔转生后@凌云 的最新回答

我们需要意识到,毛奇的叔父--Old毛奇,以及毛奇的前任施里芬在任上最后的一段时间都将自己的工作重心放到了“德军如何在面临两线作战时利用内线发起反击和防御”上,哪怕是在刚上任时英姿焕发,鼓舞总参谋部军官演练速攻打败法国的施里芬,也在任上最后几年对速攻取胜产生了怀疑,这也是施里芬为何只把1905年备忘录放在档案室而不是直接交给毛奇的原因,也许在1906年离任退休时,精于推演的伯爵也意识到,德国一旦面临两线作战,解决的方法只有防守和消耗。

在评价1914年德军败北马恩时,即使是最牛啤的历史学家也难统一口径,从而下绝对的结论。历史学家威廉·格罗纳在1927年写道,“毫无疑问地,德军的失败大程度是因为毛奇没有严格按照施里芬的计划行事。”

而另一位研究者耶胡达·沃拉赫在一次访谈中认为德军失败的原因恰好是因为施里芬计划,因为施利芬的思想已经“深入他的学生和下属的脑袋”“无情地否决了诸多合理的想法”。与格罗纳相反,沃拉赫指责毛奇的反而是对“对施里芬的计划过度遵守且极度教条主义。”

由此产生了一副奇特的光景,无论是施里芬的粉丝还是批判施里芬的人,都在从不同的角度去批判毛奇,毛奇显然成了一个出气筒。

21世纪以后,与一战研究圈大牛佐伯通过新材料认为施里芬计划不存在相反,另一头大牛霍尔格·赫尔维格(Holger Herwig)则认为是毛奇的个人失误和总参谋部未能协调好德军右翼,最终葬送了德皇陆军速胜的希望。

赫尔维格的结论其实也并不全面,首先,我们要看看毛奇究竟怎么打的。开战后毛奇于8月20日发觉法军正在洛林一带集结部队,这时他决定在德军左翼集结重兵,从而展开大规模攻势,这是一个关键点,尽管他没有按照施里芬在1906年内线反击的部分要求,也就是将大部分阿尔萨斯-洛林拱手相让给法国人,再关门打狗,但他认识到,德军左翼必须束缚住足够的法军主力给自己的中部和北部部队集结创造时间。

像1870年的叔父一样,毛奇的战法很简单,就是“在任何可能的地方主动与法军进行交战。”8月23日,毛奇同意拜仁王储第六集团军开始反击,反击很成功,法军第一,二集团军被击败,逃回法国境内,但这同时也带来了第二个问题:法军主力并不在洛林。这时,毛奇又调整了自己的战略,他决定从洛林进攻法国本土,右翼继续推进,从而对法军进行双钳包围,但是他的战术操作出现了问题:第六集团军对法军南线严密的防御工事的敲打只是白做无用功,反而将自己束缚在了南线无法动弹;到9月10日,法国人已将20个步兵师和3个骑兵师从他们的右翼移动到的中央和左翼,让第六集团军单独进攻南线,是毛奇本人最大的失误。

但这样的失误显然是不至于让德军失败的,决定性或更多的的失误始终发生在战斗最激烈的北线,也就是毛奇和他的将军们在北线的战术操作。

大多数历史学家都指责第二集团军司令卡尔·冯·比洛和负责协调右翼指挥的理查德·亨奇中校对战场的误判引发了撤退,第一集团军司令克鲁克因为冒进遭到了法军的阻击,同时,英国远征军也误打误撞卡进了第一集团军和第二集团军战线的中间,最终在巨大的压力下,比洛下令克鲁克和第二集团军后撤。

有些历史学者更是绘声绘色的描绘了强大的法军在马恩河出现,挡住了已经精疲力尽的右翼德军,(当然这一说法得到了德国国防军的广泛接受,许多二战时期的德军将领谈起一战也似乎认为马恩河上的撤退是道德上的软弱,而不是因为战场上的失误)比洛从马恩河撤军的做法被认为是不必要的,却更多地反映了1914年的失败有着更为深层次的原因。

首先就是我反复提到的德国军队的指挥方式-----任务式指挥。从Old 毛奇时代开始,普鲁士军事理论便反复强调下级的主动权,这使得普鲁士王国的军长,师长时刻带着旺盛,乃至是狂热的攻击欲望,这在普奥战争和普法战争中展现的淋漓尽致,思维僵化法,奥两国指挥官被饿狼一般的普军将领不断逼着作战,从而一步步落入Old毛奇的陷阱,但我们同时也需要注意任务式指挥对Old毛奇造成的恶劣影响,在萨多瓦战役中血亲王不服号令,没等腓特烈三世(王储)抵达就主动向奥军发起攻击,险些导致普军的失败;在圣普里瓦战役第一集团军司令施坦因梅茨和禁卫军军长的莽撞行径也险些葬送普军的胜利,在那个通讯条件落后的年代,指挥不过三个集团军都已经快要超出Old毛奇的脑容量,更何况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指挥七八个集团军。

施里芬预见到指挥大型部队的困难,并采取了一切手段来加强总参谋部对前线的掌控力度,但到了1914年,毛奇还是未能成功地调和三个潜在的分歧因素来指挥战役:

(1)普鲁士-德意志帝国军队建立的任务式指挥传统,已完全融入基层和高层训练;

(2)现代化的通讯手段不完善;

(3)毛奇本人不愿对集团军,军级指挥官行使权力。

历史学家们同意毛奇拒绝干预其集团军指挥官决定这一事实。毛奇是一个总参谋部成长的传统军人,通常只给出广泛的指示,从动员到部署到八月的指示。他只偶尔发出直接命令,希望他能毫无疑问地得到遵守。他之所以遵循这一程序,部分原因是他相信他叔叔的制度能帮他解决一切问题。

还有部分原因就是他过度信任德军右翼统帅,比洛(Bülow);除此之外,他相信总参谋部的演习以及相关指示对集团军指挥官来说已经很足够了,因此他不愿访问前线,而且他还需要分出精力关注东线战事。与他的同行和对头霞飞整天闲着没事就上前线唠嗑训话,在法军阵地上走了数千英里相比,他是一个完完全全的官僚,他既不具备施利芬要求统帅强硬地通过通讯手段施加压力的胆识,也不具备访问前线的体能。

毛奇的问题说完了我们来说说毛奇手底下各位将军的问题,我们要明白一点,即使按照现代标准,德意志帝国的好几位集团军司令也是实实在在的老年人了。

在1914年8月的八位集团军司令中,三位是王储或亲王,一位是萨克森人,四位是普鲁士人。

毛奇, 亚历山大·冯·克鲁克,卡尔·冯·布洛都已经年过68,第八集团军主官马克·冯·普里特维兹和参谋长加夫隆是67岁,第七集团军司令乔西斯·冯·黑林根则是60岁,在几位老大爷中年龄最小。其中比洛遭遇了因年迈带来的健康状况的巨大影响(头疼)。当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德国一些最成功的野战指挥官,比如马肯森,加尔维茨和利奥波德亲王等也是年过六旬的长者。

在马恩河战役之后,OHL才意识到这个问题,并开始将30多名将军替换为年轻五到十岁的“年轻人”。相比之下,霞飞则雷厉风行得多,在1914年8月和1914年9月的第一周内,霞飞撤换了两个集团军,十个军和三十八个师的主官。

1914年,德国的集团军司令们既展示了他们战术素养高超的优点,也展示了缺点,即将资深老练的参谋人员分配给高级指挥官。在某些情况下,后者之所以获得其职位,是因为其社会地位或人脉关系而不是能力(比如某大少爷)。

排开帝国皇储,拜仁王储,符腾堡亲王外,因家族而声名显赫的萨克森男爵冯·豪森是一个自卑的人,对他的参谋长过于尊敬,这使得他在边境战役显得畏畏缩缩。而另外四位普鲁士人,两人本身就是参谋长出身,这四位普鲁士集团军指挥官拥有丰富的经验,比洛的兄弟是普鲁士前总理伯纳德·冯·布洛(Bernhard von Bülow),比洛本人毕业于战争学院,曾在参谋部任职,并参与编写了1889年的野战炮兵规章以及1906年的步兵条例,没有人质疑他48年服役期间积累的丰富资历。

在阿尔萨斯指挥第七集团军的约西亚斯·冯·黑林根(Josias von Heeringen)的兄弟是德皇海军上将。黑林森也是战争学院科班出身,还曾担任战争部长(1910–1913)。战争开始时,他也服役近50年,在战争开始时,同盟国和协约国只有不出五个指挥官可以和他的资历和经验相比。

亚历山大·冯·克鲁克(Alexander von Kluck)相比其他几位出身卑微得多,他是一位公务员(建筑师)之子,全靠自己的努力和奋斗而崛起。他并非科班出身,也未担任过参谋职务,但他旺盛的斗志和精力足以弥补这一点,他的“首席顾问”赫尔曼·冯·库尔(Hermann von Kuhl)被公认为是德军中最好的参谋长之一。

1914年的战役,特别是发生在右翼的战斗,也说明了在OHL和野战部队之间设立中间总部来控制后者的必要性。由于通信故障的总参谋部无法对西线战役行使适当的指挥权,毛奇不得不将一支集团军转隶属另一支集团军,然而这种做法引起了指挥官的不满,这样的大规模行动使得像比洛及其下属的参谋已经无法通过指挥自己的部队,更别说控制另一个集团军,即使他派出了理查德.亨奇协调指挥也无济于事。

我们还不得不注意到发生在将军们之间的矛盾,比如克鲁克和比洛之间的冲突,出身卑微的克鲁克在8月21日-8月30日的行动屡屡中违抗比洛的命令自主孤军冒进,显然是不愿意服从“科班出身”的比洛,为一个老迈的贵族军官打长工,这样的抗命最终也导致了第一集团军过于前出而被围。

德军的失败自然更多源于自身,当然还有部分原因来自于他们的对手,也就是被部分小白看成笑话的法国人。

Old毛奇之所以能在普法战争打败拿破仑.波拿巴的小侄子,除了本人有着公认的才华,绝对的铁腕和他在1870年所拥有的最可怕的战争机器外,他也很幸运的有一个蠢到无可救药的敌人。法兰西第二帝国的将军们可以说表现的一塌糊涂,路易.波拿巴和他的元帅们如梦游般做出一系列迷惑决断加剧了法军本就惨淡的表现,这使普鲁士人得以将法国两支主力军团围困在在梅斯和色当的包围圈中。尽管新政府的部队还垂死挣扎了一番,却也无法改变普鲁士军队压倒性的优势。

但小毛奇却没有这样的好运气。1914年的法国军队尽管有种种缺陷且基层腐烂且低下,但一战法国的将军们要比第二帝国优秀得多。霞飞一直被认为是一个外表呆板且迂腐的统帅,但事实上他是一个充满活力的领导,和“宅男”毛奇不同,霞飞时刻在前线游走,且从不畏惧任何的攻击和非议,如果有必要他会和自己的下属对骂,法军在阿尔萨斯的最初进攻失败后,霞飞一直保持清醒并转移了自己的预备队,通过法国密布的公路,铁路和通讯系统,他时刻对自己的部队保持着强力的控制,一旦下属抗命他便当场将其撤换,尽管法军因为素质低下,战术笨拙,步炮协调糟糕带来惨重的人员伤亡,但霞飞还是克服了这些因素,带领法国人赢得了马恩河之战的胜利。

毛奇在马恩河之战还未落幕便离开了总参谋部,埃里希·冯·法金汉(Erich von Falkenhayn)接替了他的职务。从Old毛奇和施里芬的的角度而言,德皇陆军在第一年的处境并不算糟糕,虽然毛奇未能夺取巴黎,却也切实的完成了“德军如何在面临两线作战时利用内线发起反击和防御”的目标,马恩河并没让德国输掉战争,1915年完成了第一波次动员,组建了三个新编集团军的德意志帝国依旧大有可为,但马恩河失败的阴影却一直伴随着德皇陆军,普鲁士-德国军事体系和任务式指挥的优越在给德国人带来辉煌战果的同时也在荼毒着他们。

1916年法金汉和威廉皇储在凡尔登上演了另一场马恩式的悲剧,使得德国失去了胜利的希望。

在1918年,矫枉过正,沉迷干涉前线,控制下属和战术操作堪比常凯申的鲁登道夫使德国失去了体面和谈的筹码,最终使霍亨索伦帝国土崩瓦解。


user avatar   li-yang-77-85-1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觉得大家对梗的喜爱没有那么复杂。

这位外国人用标准的粤语劝大家看开一点,不再被钱财和老板,及时享乐,切中了年轻人的小愿望。本就惊异于这熟练的粤语,内容又不是俗套的无脑吹捧和鸡汤说教,这样贴近生活的作品自然能够在短视频中脱颖而出。

希望这样的作品能更多一些,为打工人辛苦的生活增加一些调味。也希望大家也能看开一点,既然环境依然如此艰辛,又何必去做内卷的那个呢?对于那些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之物,能够照顾好自己和家人就够了。

不说了,这个月的钱还喝不起奶茶,回去干活了。




  

相关话题

  尧舜之君万历大帝的足心疼痛和他后来的瘸腿,有关联吗? 
  怎么看待“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如果Z舰队没有被空袭毁灭而是与近藤舰队交火的话,会有怎样的后果呢? 
  韩国电影《太极旗飘扬》中朝鲜军队屠杀村民是真实的吗? 
  德国现在是和中国关系最好的西方大国吗? 
  驱逐舰上面只携带几十枚导弹,战争中打光了怎么办? 
  高科技或魔法支持下的封建武士带领的封建军队,能在大规模战役中抗衡什么水平的近代军队? 
  为什么二战德军击落100架以上的王牌飞行员那么多却丢了制空权? 
  尧、舜、喾、颛顼等上古帝王为什么用这些奇怪的字起名,这些字除了专有名词以外还有什么其他含义? 
  元朝是如何崩溃的? 

前一个讨论
如果两个月不能出门,只能选择看一个电影 / 电视剧,你会选择哪一部?
下一个讨论
有哪些只有圈内人才懂的地名?





© 2024-05-13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3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