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03.22,坐标:深圳市,答主:执业三年青年律师
部分履历:26岁时被深圳市罗湖区司法局评为2018-2019年度优秀青年律师。
我是一名在深圳特区执业3年的年青律师,今天中午吃饭的时候,刚好和一名执业20年的老律师聊这个问题。
我:“如果能在20年前开始执业就好了,那个时候律师只有现在的1/5,坐在办公室都有一堆客户主动找上门来吧?”
老律师:“哎,张律师,这个你就想错了,无论在哪个年代,二八定律都是非常明显的。”
仅以上述这段对话,揭开今天这个回答的帷幕。
这个问题可能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
但是我认为,客观的主流的意见应当是:机会红利相比以前缩小了。
一个最直接的原因是:标准化的铺开,导致大部分律师都进入了分工合作的状态,
在这种状态和趋势之下,相比以前一个律师就能单打独斗的状态,
现在利润进行了被动分发,而不像以前那么聚集,
于是人均效益必然下跌。
这个也是一个非常宏大的话题,
我认为:机会一部分会产生于新的部门法,
一部分会产生于业务创新,
一部分产生于效率创新,
一部分会产生于管理创新。
上面的分析和概括可能会比较拗口和抽象,
但是我相信懂的人自然会知道我在说什么。
很多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
它的收益是不仅仅来自于业务量的增长,还可以来自成本的下跌,
效率的提升、管理的精简化等等,
都会成为利润增长的驱动力,
律师虽然不如企业那样宏大,
但是律师本身是能够像企业那样自带多个生产要素的,
从这个角度来看,
或许每个律师都应当考量一下自己未来的利润增长驱动。
客观存在的。
不少媒体持续宣称中国律师还不够,
倒不是说错,
其实这个问题可能还是要分角度去看。
单纯以深圳市场来看,
我认为深圳市至少是已经达到了内卷化的程度。
有一些律师可能会对我这种看法存在严重的相反意见,
这里其实是一个视角的问题。
其实用一个指标就能看到,
诉讼代理费用,屡见世面有明晃晃的广告在拉低下限。
以前的私募基金法律意见书,
从一开始的20W,跌倒后面的个位数,
已经是无力吐槽了。
谁在推动这些低价竞争?
很难说是具体的个人,
这是市场环境的问题,
和不少群体的心态问题。
起步大部分还是挺普通的(就是那种相比于其他职业的普通)。
特别强调,我不代表所有人。
但是我经历过了许多阶段,
从助理时候到现在的各方面都能独当一面(注:非大佬),
见过的形形色色的人太多了。
我觉得这个没什么可辩论的,
如果关心这个话题的人有机会去切身体验一下招聘的情况,
现在授薪的情况,以及他们入职之后的体验,
能做一个相对全面的调查问卷的话,
相信就能理解我所描述的情况。
展开来说,
深圳由于吸纳了全国各地的优秀人才,
所以实际上法律市场是严重供过于求的,
特别是律师事务所市场,
但是深圳市本地的业务机会实际上不但被很多先行一步的律师所垄断,
甚至深圳市本地的高端市场,也在被北京上海等更高级的市场的律师所追逐和瓜分。
年轻一代律师平均来说越来越缺乏优质的机会去锻炼自己。
我也遇到过一些从内地来到深圳争取机会的年轻律师,
他们一开始踌躇满志,
但是到后来不少都在现实的冲击之下进入了随波逐流的佛系状态。
上面这些分析可能看起来有点丧,
但是必须要说明的是,
我也认识一些运气好并且本人也非常积极上进的律师,
他们确实发展的不错。
不过精英始终还是少数的。
尤其是你还想在深圳市这个地方成为精英。
如果要让我给深圳律师行业的内卷化做一个概括性的描述的话,
我认为是付出了互联网996的劳动,但是得不到互联网996对应的受益。
(这句话还蛮万金油的)
前些年的时候,会稍微去思考过是不是老律师都不喜欢给新律师机会,
后来想开了,机会从来都应当是自己争取的,而不是盼望别人给的。
于是我的工作状态和生活状态都开始了稳步的提升状态。
没有传说中的一鸣惊人,但是生活多了从容和稳中有进。
提示现在还是助理未来的年青律师们,好好积攒自己的人脉和机会吧!
只有有能力自立,你才能逐步解锁律师的独立感~
独不独立不是最重要的,
最重要的是,你有能耐独立。
而且能活出律师的职业优势。
无论是专业上、阅历上、经验上、人脉上、收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