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联邦得以实现,是因为亲兄弟遍布三个大洲,并且都占据主流人口优势。法联邦呢,只有语言优势么?
先说是不是,再说为什么。
不是,有“法盟”(French Union)这种法帝国各组成部分组成的国际组织,1958年终结。
之后还有过“法社区”(French Community)(经指正,中文称法共同体比较好,感谢评论),1996终结。
上面这些是法国作为一个殖民帝国的转型尝试,结果是失败的。今天也仍然存在OIF(Organisation internationale de la francophone),只是OIF的基础是法语,而不是法帝国。英联邦(CN)字面意义上是英帝国及其联邦(BE)的去殖民化整理,而不是英语国家(注意一个显而易见的例子是美国的存在)。英语国家圈则是通常用(Anglosphere)来表示,没有国际组织对应。
非要说的话OIF是CN的文化部门和BE的殖民主义的诡异结合。总的来说,两者区别大于相似。OIF成员国派驻法国的外交官仍然是大使,和CN不能划等号。
所以严格意义上不是不组建,而是类似于CN的平等邦联尝试压根就失败了。今天你看题主甚至不知道其中任何一个的存在,想想还挺可怜的(捂脸)
有必要提供一个太长不看版本:
简单来说,把帝国转变成一个联邦似的国际组织不是想干就干的。英国能成功是因为文化纽带和英王共主的表面基本牌(表面很重要,如果用OIF的明牌打必须考虑美国问题)+几乎整个英帝国成员国都得到了彼此(和UK)政府建立,军队建设等等的切切实实的超长期帮助;最后加上UK本身放弃主导权确立平等地位。即便如此,英联邦仍然影响力有限无法在推动成员国彻底独立和维系联邦之间找到共同点。这实际上是说这种整合本身就是个小概率事件,比如苏联到独联体(CIS)就是一个不怎么成功的结果,各国之间没什么向心力反而有小抱团。如果世界上唯二的超级大国苏联都没有办法在联盟转型中维持近在咫尺陆上接壤的国家,那么让英法比荷西葡这样的国家去整合两三个大洲以外的国家自然是天方夜谭。失败才是常态。
而法国虽然对前西非殖民地掌控力事实上不弱(维持一个新殖民主义的吸血帝国不等于建立一个平等联邦),但是就联邦而言他没有没有澳新加这种,早早做好独立准备,经济发达,政治稳定的国家作为基本面,开始准备去殖民化也比UK晚了至少三十年还扣扣索索不想放手,最后本身在两战中实在是太过于不争气,帝国联邦化只有失败一途。
然后有必要强调英联邦和英帝国的区别,两者有时合称为“英帝国及其联邦”——“British Empire and its Commonwealth”——联邦部分早期包括的就是26年就开始逐步独立的那些半独立自治领和邦联。比如加拿大正式称谓为“加拿大自治领”(Dominion of Canada)而澳大利亚为“澳大利亚联邦”(Commonwealth of Australia),但是不包括“皇家殖民地”(Crown Colonies)和日后的“英属海外领土”(British Overseas Territory)——比如直布罗陀和福克兰群岛——也不包括“印度帝国”(Indian Empire)和“埃及王国”(Kingdom of Egypt)。
直到20世纪下半页将近终结“帝国”一词使用越来越少以后,帝国及其联邦才越来越多的被直接称为“联邦”(Commonwealth)。英联邦1926年全称为“英国家联邦”(British Commonwealth of Nations),现在只称呼联邦,一般省去英字,叫做“联邦”(Commonwealth of Nations)。今天的“英联邦”在汉语里包含的所指实际上不是历史上的“英联邦”,而是31年以后的所谓“新联邦”(New Commonwealth)——历史上所有的殖民地,自治领,保护国,共主帝国,王国所整合在一起的,如今已经不要求共主也没有法理约束的“英联邦”。
英联邦或者CN既不是BE,也不是OIF。
现在的问题是,复杂版解释下,为什么英帝国各国在联邦组件上成功了,而法国及其殖民地失败了呢?
表面原因似乎是因为文化纽带问题:比如法国缺乏法王共主。但是实际上要复杂得多。因为法国实际上仍然在西非保有特权。联邦这种分合并存的机构实际上更复杂。
首先是实力差距,法国缺乏英联邦内部在爱德华时代就开始的大规模互相投资和安全承诺能力。
我之前说过,“法帝国”和“第二英帝国”之间的直接差距是显而易见的,这个差距在帝国主义时代到来之前就存在,在殖民主义最巅峰的时刻没有被抹除,在战争中被加深,在去殖民化的过程中自然就没有意义。走进20世纪上半部分时的法国对比在生产力,文化和政治影响力,以及军事实力这几个方面上处于绝对第一梯队的“强权”英,美之间已经有非常明显的差距了。比如区位上,在殖民地的分部上来看——在非洲的划分上,法国得到了西非但是英国仍然控制南大西洋航路上几个远超足够的地区,比如冈比亚和加纳。在北非,维多利亚到爱德华时期英国逐渐控制埃及,在一战后如愿以偿,在中地中海控制马耳他,在西地中海控制直布罗陀。而在南非地区好望角附近几乎整个大陆最南端属于南非。如果从全球看,英帝国同时囊括了印度帝国——一个包括了今天缅甸印度孟加拉巴基斯坦的庞大亚洲帝国,马来亚,西印度群岛,百慕大等等一系列关键区位。只要有航路——无论是在加勒比地区还是在北大西洋,在都非洲东海岸还是印度洋,在马六甲海峡还是巴拿马附近,船只能航行到的地方就有英帝国的成员国。这一点在经营上在七年战争后法国是无法比较的。这是首先经济和综合国力的差距。
殖民主义阶段中法国本身就没有攫取最好的环境——虽然如此,她仍然是仅次于英帝国的超级帝国,无法和真正殖民帝国完全体的BE相比,是正常的。真正的问题在于,法国20世纪初期的国内混乱以及德国的崛起意味着法国不得不把精力集中于本土的法兰西共和国上。最典型的是一战中法军损兵折将,在德军的重压下遭遇了数次危机,竟然迫使首先英国之后美国(即便是现在,英美都不是以庞大常备军著称的国家,当年的英(美)陆军是高度精英化的小陆军)组建新军修改法案大规模输血。这些直接威胁对国家政策倾斜是必然的。而第二次大战里法国更是直截了当地用军事惨败交出了大量国土作为德占区,维希政府干脆换边站队。在两次世界大战中英帝国“保持了忠诚”团结一致,澳新更是强调其在战争中磨砺出了国家意识。但这种“忠诚”是建立在UK,印度,加拿大,澳新这样的主要成员国面对重压下都没有投降的前提下的。很难相信如果联合王国流亡,澳新沦陷,印度易帜,南非停战的环境下斐济和百慕大仍然能够保持坚定不移的抵抗。这种环境下本来就已经无法和BE相比的法“帝国”在本土失声的环境下更不可能进行改革。这是时运不济。
其次,去殖民化或者说“帝国联邦化”绝对不是一个轻轻松松轻而易举的活动。在独立准备没有做好前撤离,或者久拖不决拒绝放权都会导致社会动荡崩溃,比如荷属东印度,法属越南和阿尔及利亚。英帝国去殖民化进行了一百年时间,不乏血腥,相比之下,法国去殖民化开始太晚,准备严重不足。
荷属东印度在1947年就陷入了激烈动荡,国内各大势力之间,革命军和殖民者之间,产生了激烈冲突。在荷兰得以集结部队之前英联邦军甚至被迫提供干预部队(主要来自印度,总数高达三万人,冲突中伤亡超过一千人)。而独立之后的印度尼西亚则直接对刚刚建国准备联邦化的马来亚——现在的马来西亚进行不宣而战的战争。帝国和联邦军再次被迫从各地调集军队增援马来西亚。这些事情在我国是很少有非专业人士在意的。大多数人更喜欢听印巴冲突这种故事而不是英澳新联手增援马来西亚的事——的确,蒙巴顿方案祸害不浅,罪孽深重,有诸多细节有待商榷;但是要注意印巴孟此时已经有了4大系统(比如ICS)这些基础的政府服务,有能力作为国家运转了。英联邦干了很多事情,比如合并:新赠地和加拿大;比如拆分:印巴分治,整个二十世纪中旬各种分分合合拆拆补补把帝国重新零敲碎打的前提是之前半个世纪里各地的服务机构已经基本上建立了(虽然和UK一样贵族化而且充满了动荡)。没有这些准备的环境下只会出现远要更糟糕更加落后贫瘠的未来。
相比起1926年帝国议会就确定了“帝国内各个社区在内政外交上不应有高下之分”,在帝国控制区内是否撤离的问题上有充分选择余地,而联邦内部澳新加早已产生了国家身份共识的英帝国;戴高乐开始整理“French Community”的时候情况恶化太多了:几个新兴大国,实力无人能比的超级大国美国和野心勃勃,在各个领域奋起直追的苏联,甚至刚刚在战争中铸就的统一庞大的新中国,全部都对殖民主义毫无好感。而唯一有实力维护法国殖民利益的英帝国正在疯狂自我去殖民化。而法国内部各种问题已经在“French Union”的联盟期间处理失当过多次了。到了六十年代,所谓的法国社区基本上就无法维系,名存实亡了。
名义上看,法国没有国王,去殖民化以后各国和法国缺乏纽带,至于可以发掘的联系仅为官方语言。但是实际上这只是表象:许多英联邦成员国也不再将英王视为元首,仍然是联邦部分。甚至有加入英联邦的法属殖民地,比如喀麦隆(实际上要复杂的多,涉及一战后分治和一系列问题,但是喀麦隆确实获得了英联邦成员国资格),也有加入英联邦的前葡萄牙殖民地,比如莫桑比克(这里彻底没有和UK甚至南非的任何纽带)。所以这种表现所体现的历史渊源并不绝对。
在七八十年代去殖民化几乎走到终点,尤其是1997香港如期交还PRC以后帝国一词几乎不再提及。而法理上,UK对联邦中最后几个法律上依附于自己的国家也已经没有任何约束力。这种环境下一个国家处于英联邦中甚至比如福克兰战争中英联邦尤其是新西兰对UK强烈的支持(甚至将这种支持比作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自我选择,也和法理没有关系。
本质上,在历史文化传承和法理以外,恰恰是因为法国在二十世纪中的一系列弱势和灾难导致其本土和殖民地出现了各种发展问题,让联邦没有价值。
平等联邦需要平等伙伴。
今天没有任何前法帝国的殖民地能够和加拿大或者印度一样发达。他们没有资格和法国作为平等的伙伴获得尊重,也就只有被新殖民主义继续控制吸血,或者彻底独立走上自己的道路两条极端途径。(注意非常明显的,欧共体内,德国就有这个资格)在帝国和联邦之间转换花了世界上最强大的殖民帝国英帝国一百年的时间,遭到了世界各国的百般唾弃,犯下了无数错误,也走过回头路;遇到了各种各样离心主义和整合运动的冲突,才最终出现了今天的“联邦”。而即便如此,这个联邦仍然只能通过蜷缩在美国舰队身后苟活,来维持最后的尊严。这既不是法理和文化能够解决的(比如法国和法属西非的处理),也不是单纯的经济投资实现的控制(比如对我国海外投资的无端指责),也不是单纯的军事力量威慑能够做到的(比如独联体,CIS,commonwealth of independent countries)。去殖民化包括了复杂的殖民地政府组建磨合,殖民地自我防御等等一系列麻烦;既要和不愿意放弃既得利益的殖民主义者对抗,也要和独立后新国家将要面对的险恶形势对抗,不是简单地一句去殖民就能解释的。
我国(和非常明显的,美国)在史观上严重鄙视殖民主义——而殖民主义确实是帝国主义分子制造战争,在全球吸血,只为了国内少数富裕阶级利益的恶行。但是鄙视不代表轻视,去殖民化的难度极大,绝对不是说一说建立联邦,扯一扯驻军和行政机构,就能解决的问题。要修正错误往往需要比犯下错误更大的精力——如果有承认错误的勇气和改正错误的意愿。战后毁誉参半的去殖民化是机缘也是机遇,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法国想靠领袖和政党的个人威望和政治智慧轻松解决其他国家纠缠百年的问题,是违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