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解读继粤港澳大湾区后提出的「深圳先行示范区」?具有怎样的意义? 第1页

        

user avatar   huang-ji-liu-63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从最早的开发区,高新区,再到后来的自贸区,xx新区,保税区,现在总算又有个新名词了,先行示范区……感觉可以全国推广啊。

不过,有一点还是比较积极的-起码,做出了一副正在深化改革的样子


user avatar   ning.mao.wilson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最近刚好在读《深圳口述史》,那就以史为鉴下。

「1」只给政策不给钱

特区特在哪,其实是特在政策先行。例如,房地产行业的「楼花」;企业的「股份制」;电信的「中外合资」;干部的「聘任流动」;行政级别的「冻存」;外汇的「双轨」。总之,你可以这样理解,在没有特区之前,中国的银行是金库;有了特区,银行才成了金融机构。

特区伊始,面对的主要问题是没钱,但这个没钱,其实也要分两头讲;一方面,当时的国内银行基本不批贷款,资金闲置,银行完全失去了创造货币的功能。另一方面,香港的制造业成本陡升,海外侨资无处可去。特区的出现,让这些资金激活,后来的发展,其实是顺理成章。



总之,今天我们看上去稀松平常的操作,当年都是特区顶住种种质疑闯,出来了的。

「2」闯的脚步不能停

仔细读《深圳口述史》会发现,所有的闯与尝试,基本都集中在上卷,也就是1982-1992这个时代;到了中卷,1992-2002这个时代,基本都是再讲管理创新,贯彻落实了。我个人的理解是,上卷就像发现新天地,中卷则像种地,但现在的问题是,曾经的新天地已经种满了,是时候寻找另一片天地了。我们甚至可以这么理解,「当前指导整个中国经济的,还是改革开放初期制订尝试的模式;在它的指引下,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了30多年;但这个引领中国经济繁荣30多年的旧模式,已不适应当前,所以我们必须制订引领中国经济发展的新模式。而探索新模式的任务,想来想去,还是继续交给深圳较为妥当。

至于新模式是什么,其实一句话可以说清。就是我们要利用世界的人才和资金。


user avatar   chang-shou-92 网友的相关建议: 
      

补充说明:有些人认为上海会一直是中国经济第一。请看一看统计数据,深圳(目前第三)离上海已经不远了,增速比上海高得多。深圳可能会直辖,并借此机会扩大管辖面积。仅靠扩大辖区一项政策就有可能超上海。

另外我不认为上海会成为真正的金融中心。从长期看,上海应该会成为表面上的世界金融中心(即多数人认为它是),而实际上的世界金融中心是北京。这是中国的中央集权性决定的。这种表面与实际的分离,以及中国吸取美国教训后重视实体经济(特别是不空心化的高技术企业)大大超过虚拟经济的倾向,将使得北京和上海都拼不过深圳。

还有,我预感未来深圳有可能成为党中央政治上最信任的重要城市(或许还有雄安),甚至可能超过北京上海,不展开解释了。

---------------------------------分割线----------------------------------------------

深圳中短期看会成为中国经济总量第一大城市,长期看要成为世界经济第一大城市。

这样一座城市,屹立在东方,中国人为主体,被共产党领导,以科技立市,产品渗透全球,走社会主义道路,吸收资本主义精粹,社会高度和谐;这真是太美好的地方了。深圳将是人类梦想之城,终极“别人家的孩子”,世界上最接近乌托邦之地。


user avatar   nan-feng-chuang-97 网友的相关建议: 
      

8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发布。

1978年以来,改革开放一直是中国社会的共同话语,深圳作为引领中国改革开放的特区,深具象征意义。

深圳确实不辱使命。如今,深圳经济特区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各项事业取得显著成绩,已成为一座充满魅力、动力、活カ、创新力的国际化创新型城市。

中央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使深圳市有了更加明确的战略定位。《意见》指出:

到2025年,深圳经济实力、发展质量跻身全球城市前列,研发投入强度、产业创新能力世界一流,文化软实力大幅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和生态环境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
支持在深圳开展数字货币研究与移动支付等创新应用。促进与港澳金融市场互联互通和金融(基金)产品互认。在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上先行先试,探索创新跨境金融监管。

支持深圳在教育体制改革方面先行先试,高标准办好学前教育,扩大中小学教育规模,高质量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充分落实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加快创建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
要形成以社会保险卡为载体的“一卡通”服务管理模式。推进在深圳工作和生活的港澳居民民生方面享有“市民待遇”。

这些年,深圳成为了很多国内城市学习的标杆,特别是一些北方和中西部城市纷纷前来深圳“取经”。

但不可否认,国内城市现在面临的大环境早已不同于改革开放之初的深圳。那么,深圳崛起的经验现在是否还能被兄弟城市学习和复制?深圳为何能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领头羊?

南风窗请教了深圳市人民政府政策研究室(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吴思康。吴思康长期在深圳工作,曾任国家开发银行深圳市分行行长助理,是纽约城市大学访问学者,也是业内知名的经济学者。

他说,如果一定要向兄弟城市推荐几条深圳经验,可以说三条:市场化、国际化和法治化。

市场化

市场化这三个字,所有人都耳熟能详,但真正理解它的内涵、它的机制构建,以及养成一种市场化的思维模式则非易事。深圳过去的成功,就是因为市场化成为了城市的灵魂,是市场在配置资源,在选择企业。

目前,深圳的全球500强企业为7家,销售过千亿的企业有13家,销售过百亿的企业更是有60多家,这些企业没有一家是规划出来的,也不是政府的产业政策扶持出来的,而是市场选择出来的。

十几年前,深圳也曾有部门规划要搞“十大百亿集团”,重点扶持十家企业巨头。但到了今天,这些当年的巨头在深圳已经泯然众人,或者根本找不到了。这就是市场化的力量。

深圳很多好企业最开始都是“游击队”成长起来的,它们生命力旺盛,适应性强,在市场化的环境下,长成了中国最懂市场、最适应市场的企业。

营造市场化的环境必定是一个长期行为,而不是短期行为。现在,一些地方流行“抢企业”,就是用大力度的优惠政策把企业吸引过去。这是短期行为,短期内有利于官员的政绩和当地的经济数据。

抢一个企业,几天见成效,但打造一个区域的市场化环境,则要几年,甚至更长。

深圳市场化环境的形成是几十年如一日的结果,历届政府都将市场化意识一以贯之,尊重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发挥市场主体的创新精神,不搞长官意志,才有了今天的市场化环境。

国际化

当年的“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料装配”、“来样加工”和“补偿贸易”),从根本上奠定了深圳产业界的国际化基因。

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三来一补”最高时曾占到深圳工业产值的80%以上。“三来一补”看起来低端,但是那个时代深圳不多的选择。

而且,它一开始就是国际化的,这使得深圳的工业直接接入了国际分工,实现了生产管理、市场运营和销售服务等三个方面的国际化。

必须注意,在深圳搞改革开放的同一时代,中国内地包括长三角等很多地方也掀起了创业热潮,一些人下海办企业。那是一个百废待兴的短缺时代,有产品就有销路,办工厂成功的概率并不低,因此很多人先富起来。

但本世纪初,随着中国加入WTO以及在商品领域的不断开放,很多改革开放之初成立的企业开始没落。为什么?

因为,它们的管理和经营没有跟上。换句话说,它们在国际化的竞争中被淘汰了。但深圳企业没有遇到这么大的挑战,它们一开始就面临着国际竞争,早已适应全球化。

华为的土耳其公司,他们的当地员工超过90%,在华为俄罗斯公司,当地员工超过85%。利用全人类的智慧,吸收人类文明的精华,深圳很多企业的确做到了。

法治化

20世纪90年代,深圳发生了贤成大厦案,它曾被法律界称为行政诉讼法实施后的“行政诉讼第一案”。这件事当年曾有很多报道,简单说就是有一家外资公司状告本地政府部门的行政行为不合法。

最后,法院判决撤销了政府部门的具体行政行为。这件事的关键在执行,本地政府部门并没有阻挠执行,这在当年不可想象。

案件的终审判决是在1998年7月,正值亚洲金融危机,案子对提振外资在深圳的投资信心,树立深圳的法治化形象非常有价值。

法治化并不是一个虚的东西,某种意义上讲,它等于在政府和企业之间设立一道无形的防火墙,让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加公平,能真正调动企业家的创业热情和做大做强的冲动。

举个例子,截至2019年5月底,深圳商事主体总量已达到321.9万户,连续多年保持全国大中城市首位。如果算人均拥有和单位面积的企业数量,那么深圳更是大幅领先于其他城市。

政府不干预企业,而是让企业在一个法治化的环境之中大胆竞争,这就是法治化的力量。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在深圳,很多销售超过100亿元的企业家,他们连一个市领导都不认识。在内地一些城市,这肯定有点不可思议。

城市经济竞争力指标

判断一座城市经济竞争力,我的评判体系中有五个维度,分别是投资热度、法治力度、人才满意度、创新活跃度和“国际+”的高度。

评价一座城市的竞争力,是一个综合的、多元化的复杂过程,但可以简单来说一下。

比如,投资热度的核心指标之一是市场主体的数量。注册公司、经营公司是一件花钱、花精力的事情,是理性人基于自身长期利益做出的选择,是“用钱投票”,最能看出市场个体对一座城市的长期信心。

法治力度则是法治政府的建设,在中国政法大学发布的法治政府排名中,深圳长期位居第一,广州也长期居于榜单前列。

人才满意度并非是简单的人口流入情况,而是要侧重于“有效人才”。人才来到一座城市,必须要能人尽其才,人才库要形成产业发展的智力支撑。在一些城市,大学生数量可能非常可观,但就“有效人才”这一指标来说,它们的得分并不高。

另外是创新的活跃度,很多城市的科教资源远比深圳优越,但创新成果未必比深圳多,围绕创新的投入产出或者说创新的效率、创新的活跃度未必比得上深圳。

最后是“国际+”的高度。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中国越来越多的产业都会面临越发激烈的全球化竞争,因此城市的竞争力必须放在全球化背景之下来审视。现在,深圳的年工业产值约2.8万亿元,其中约1.4万亿元是外销,占比50%。国际竞争力才是真的竞争力。

地方政府能做什么

地方政府要考虑的问题是,必须在现有的经济体制框架之下把该做的事情做好,以实干的态度来推动具体改革,为市场主体解决那些关乎切身利益的问题。中央的文件已经很好,但具体落实得怎么样?

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些地方的科技主管部门其实有不小的权限,对企业的科技创新资金的发放有着决定权。而且,资金量不低,一个项目可能上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

但到底给哪家企业呢?以前的通行做法是企业申报,专家评审,这样做形式上是透明的、公平的,但最后拿到创新扶持资金的,可能并不是那些真正愿意创新的企业。

一些企业为了拿到资金,会外聘最华丽的申报“天团”,都是业内的顶级专家或院士,最后,交上一份华丽的申报材料。

但实际上,这些专家只是挂个名,并不会真正参与申报单位的科创活动。最后,谁的名头大,谁的申报书做得好,谁就拿到了资金。

现在,深圳的科技创新委正在做相关的改革,即建立科技攻关项目的动态竞争机制。比如,同一个项目会在三到五家主体之间竞争,而且是分阶段竞争,半年考查一次、一年再考查一次。

于是,这种动态机制就把以前的“相马”变成了持续的“赛马”。这样一种小小的改革,无疑会很大程度提升科研资金的使用效率和科研成果的创新质量。

很多城市的领导都希望来深圳学习创新经验,其实创新环境的打造,背后都是由一个个具体的改革来构成的。

总之,地方政府可以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大部分可以做的改革创新,都和现有的经济体制大环境不矛盾,空间很大,事在人为。

深圳的房价

2018年5月,深圳出台了“二次房改”意见,在未来的新增住房中,40%是商品住房,而另外60%都是政策支持类住房。可以说,深圳未来的住房供应结构将出现根本性的变化,这将会彻底扭转房地产市场的预期。

另外,在国内所有一线城市中,深圳是土地财政依赖程度最低的城市。在政府的预算收入中,土地出让金的比例长期都只有百分之十几。因此,深圳的“房住不炒”是有决心的,有底气的,这是一个不能忽视的重要前提。

至于深圳土地供应的紧张,这是一个客观事实,深圳的面积只有广州、上海的三分之一。但是,通过城市更新和对工业用地的改造,大量宝贵土地会被逐渐释放。而且,深圳的产业结构也决定了土地并不是产业发展和升级的决定因素。

在20世纪80年代,我们研究经济学,里面会提到一个概念叫作产业的“弹性”。

就是说,当一个经济体的整体经济总量开始增长,所有产业都会相应扩张,但大家的扩张程度有所不同,有的大,有的小,背后是产业相对于经济总量的“弹性”有所不同。

从最近十几年的全球化来看,信息产业的“弹性”应该是最大的,华为、腾讯就属于这个产业,而深圳的支柱产业也多半属于这个产业的大范畴。

未来,这些产业依然会快速扩张,而且它们必然愈发趋于技术和知识的密集。在这个意义上讲,土地并不会成为制约深圳发展的因素,能否继续吸引全国和全世界最优秀的大脑,才是未来制胜的关键。



采访 | 南风窗常务副主编 谭保罗

编辑 | 赵义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深圳现在除了这些年高科技和金融产业先发优势的积累之外,相比内地别的城市其实已经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了。

以前深圳为什么发展快?同样的事情,在关内就是合法经商,关外就是投机倒把,吸引了无数人跑来在违法的边缘试探,最终这些事情都变得合法。这种制度差异才是深圳第一桶金的来源。现在不像九十年代,已经没有什么在深圳能做,在其他城市却违法的事情和生意,因此再从经济上提那些创新创业,产业升级之类的其实没啥意义,而且有隔壁澳门在,黄赌毒是肯定不会放开的。

深圳和香港的本质区别,是制度区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区别;是人民代表大会和西方议会制度的区别;是大陆法系和英美海洋法系的区别。

深圳相比于香港,目前唯一的优势在于有一批高科技企业。房价收入比不如香港(香港人均收入高,首付比例和利率也低,普通人买房其实比深圳更容易),医疗教育不如香港,金融自由不如香港,民主法治更不如香港。换句话说,你把腾讯、华为这些企业搬走了,深圳真的就全面落后于香港和北上广了。深圳要想真正超过香港,就必须在这些短板方面努力。

因此我在条例中最好奇的是这个:

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一直没什么存在感,每次人大代表换届选举也没有几个人有兴趣投票。隔壁越南这些年摸着石头过河已经向我们证明了,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和民主选举制度并不矛盾。期待深圳能够在这方面做出一些有新意的改革创新,让人眼前一亮。不说别的,光是能够把居民的政治生活参与度调动起来,比如人大代表选举投票率达到30%,都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要稳定香港局势,最好的办法就是把深圳打造成样板间。现在明显的情况是,香港人对于深圳的经济奇迹不屑一顾,对内地相比于香港民主法治建设的落后却耿耿于怀。所以下一步就要在香港和台湾甚至西方人最关注的议题上面做出有效的改革创新,让他们心服口服。

不过我觉得具体实现起来难度和阻力很大,就看上面的决心和国内外形势了。做得好就是第二次邓公南巡,做得不好或者不做,这文件跟其他城市的新区规划也就没啥区别了。



评论区有人说深圳经济超过香港了,或者中国人均GDP超过台湾了,自然就服气了。事实并不是这样的,世界上并不是所有人的观念里都把经济发展放在第一位,不是所有人的人生目标都是为了赚钱。我们刚刚脱贫不久,自然最在乎的是经济发展,但是他们已经富裕过几十年了,看重的东西就不一样了,懂的人自然懂。


user avatar   shui-se-fu-yun 网友的相关建议: 
      

转载于Youtube评论区。

原评论者姓名:C.K.Fai Kelvin

原文链接:见该视频评论区头条: youtube.com/watch?

我是土生土長的中國香港人,從歷史角度來看,香港在回歸後的確錯失了很多機會.
1.
縱觀香港1961-2016年,這幾十年的GDP增速,這艘巨輪 從當年接近20%的年增速,如今跌落在2%-3%左右徘徊。
如果我們把深圳和香港的經濟放在一起對比,這種沉沒的落差感將更加凸出。
16年前,香港的GDP總量是深圳的7倍,但今天,深圳幾乎逼平香港。甚至,如果深圳延續高增幅,深圳經濟總量將大概率超過香港。
香港怎麼了?這顆曾經是世界上最亮的東方之珠怎麼了?
香港的跌落凡塵是歷史的必然。
我們仔細想一下,香港的黃金時代是什麼時間?就是49年-99年這黃金50年。
●1949年,大陸解放。來自上海等地的舊社會資本家大批湧入香港,為香港注入資本、勞動力,這是香港騰飛的基礎。
●50-60年代,西方開始封鎖中國。香港成為中國通往西方世界的唯一通道,香港成為大陸的另一個“廣州十三行”。
●60-70年代,日本、德國的產業開始轉移,香港以廉價勞動力和資本基礎,承接了大量的產業轉移,香港的製造業基礎這就有了。
●70年代之後,大陸大批量引進西方成套技術設備,這些技術設備全部通過香港轉口,天量的轉口貿易和配套的金融體系,讓香港迎來了最為黃金的10年發展期,奠定了香港成為世界級港口和世界級金融中心的基礎。
這50年,香港背靠大陸這個天量的需求腹地,是“唯一窗口”、是”製造業中心”、是“轉口貿易中心”、是“金融中心”。對,還是文化中心!
TVB、四大天王、古惑仔、港式警匪電影、黃家駒、周星馳……這些文化符號如潮水一般湧入大陸,所到之處,山呼海嘯。
香港的黃金50年,是大陸封閉落後的50年,內地的跌宕史,恰恰就是香港的發家史。這50年,大陸之不幸,塑造了香港之大幸。
但大陸全面推進改革開放之後,原有的世界秩序瞬間摧毀了。
製造業先逃跑。從香港跑到了土地、人力、管理(環保)、稅費等各項成本更低的廣東、福建東南沿海。
轉口貿易緊隨其後。中國加入WTO,上海、寧波、天津、廣州、大連等大型港口集體發力,全球來往貨櫃直接在內地靠岸。
再然後是金融中心。香港的金融崛起的背後是物流中心、是轉口貿易,是龐大大陸市場的唯一出口。但如今,物流中心分散了、轉口貿易轉移了,上海自貿區出現了……
香港萎靡的10年,是大陸崛起的10年。香港的經濟問題不在香港,而在大陸。
不是香港不行了,而是大陸變得太行了!香港沉沒是歷史必然!
2
那些年,香港錯過的機會。
香港不是沒有機會,而是錯過了太多機會。
千禧年交接,在製造業、轉口貿易出現轉移傾向之時,香港也曾提出若干個轉型計劃。
1999年,董建華擬定“數碼港”計劃,要發展互聯網科技。我們站在那個節點,俯瞰世界,谷歌也就剛在加州的私家車庫裡誕生,遠沒有上市,Facebook、推特的影子在哪還不知道;國內的阿里、騰訊還都是10人的小團伙;馬雲還不是“爸爸”,還只是長相奇醜的小伙子。當時的香港,軟件、技術、人才、資本,哪個方面不能秒殺大陸?
結果,互聯網沒做起來,數碼港被搞成了房地產開發。
後來,董又提出“矽港”計劃。台積電出來的張汝京想在香港搞芯片製造,香港人以“炒地皮、炒樓價”的由頭堅決反對,又搞遊行。
結果,上海把張汝京請走,在上海搞了個中芯國際。現在是中國最大,世界第四的芯片製造商。
再後來,董再次提出“中藥港”計劃。因為香港既有積澱深厚的科研體系,還有龐大的生物科研人員,最重要的還有全世界都認可的質檢 體系。這就是產學研一體啊,多好的條件。但是,再次因為資本的短視,又沒搞起來。
結果,河對岸的深圳出現了華大基因,又成為全球一流的基因、生物科研企業。
99年到05年,如果香港抓住這三次機會,香港就是亞洲互聯網中心、芯片製造中心、生物科研中心。
那些年,香港去忙啥了?
經濟脫實向虛,掉頭轉向“金融業、地產業、服務業”。把資本炒到天上,把房子炒成天價。所謂的自由金融貿易港,帶來了大量的熱錢過境,這些資本熱錢把經濟炒成了虛胖。
階層接近固化,年輕人沒有出路,充滿戾氣。金融、地產這兩項,無論哪個都不是初入社會的年輕人能玩兒的,出頭無路、創業無門,年輕人就一股腦跑到大街上,把戾氣宣洩給曾經的“窮親戚”中國大陸。
時至今日,香港經濟的宿敵就在香港內部,就在那些金融寡頭之間。 金融的暴利成就了香港,也慣壞了香港。資本的短視和逐利,讓香港錯過了最好的10年。
3
深圳,香港錯過的,我全盤接收。
深圳的崛起,首先要感謝的是政策,其次就是香港。
80年代,以深圳為代表的廣東沿海,承接了大量來自香港的製造業轉移。很快,深圳完成了原始的財富積累。
但好日子很快過去,2000年之後,製造業又找到了更優質的轉移地——以越南為代表的東南亞國家。
但深圳很快憑藉製造業轉移的原始財富積累,找到了一條屬於自己的路——科研創新、產業升級、中國矽谷。
那些年香港錯過了互聯網、基因生物、智能製造、轉運物流,都被河對岸的那個小漁村撿了起來。
於是成就了一大批群星璀璨的企業——
● 有市值近2800億美元,4萬名員工的互聯網企業騰訊;
● 有營收5000億人民幣,17萬名員工的科技公司華為;
● 有市值700億,全球一流的基因生物公司華大基因;
● 有市值1700億,22萬名員工的汽車製造商比亞迪;
● 還有市值3000億,擁有34萬名員工,14架貨機,16000台運輸車輛,12000個營業網點的巨無霸物流企業順豐速運……
甚至在老港玩兒得666的金融和房地產行業,深圳也在奮起直追,平安、万科、招商……
一個香港科技大學的畢業生,9年後把產品做到全球70%以上的份額。對,這家公司就是大疆。更值得玩味的是,這家公司在深圳,而不是在香港。
深圳通過高速、高鐵網絡已經把東莞、惠州、香港、廣州、佛山、中山、珠海串聯成一個城市平台,這是一個巨無霸的經濟集群,這一個 未來可以媲美舊金山、東京的世界級大灣區。
深圳是研發中心、總部基地;東莞憑藉全世界最成熟的產業工人,是製造中心;中山和惠州是零部件採購中心;廣州是分銷中心;鹽田港是貨櫃中心……
留給香港的只剩下上市融資中心,但卻不是唯一選擇,上海、深圳都可以替代!
而河對岸的香港呢? “皿煮”把自己塑造成孤立的金鐘罩,然後望著日漸崛起的河對岸那個小漁村,開始驚恐,之後愚蠢,怪政府、怪特首、怪李家、怪回歸,覺得這一切都是別人的錯。
放著70萬億的龐大市場不做,卻走上街頭,玩兒起了“政治正確”。真特麼是既可憐又作大死啊!
4
今日之香港▼
今日之深圳▼
昔日封閉愚昧的大陸,變得開放、包容;
昔日開放自由的香港,變得愚昧、封閉。
短短幾十年,歷史給我們開了一個最大的玩笑。


user avatar   y-lee 网友的相关建议: 
      

意味着历史的必然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时间来到了8月21日,补充一段中央电视台的明示:


图片截取自以下视频:




小TIPS:

陈老师T恤上的字:

Do what Americans do.

Don't do what Americans say.

——眉山論劍


user avatar   long-ya-57-84 网友的相关建议: 
      

把目光仅仅是放在深圳身上,是过于狭窄的。仅仅放在深圳毗邻地区,那也是视野不够的。以前有人把深圳特区建设乃至于整个改革开放,理解成“为了应对逃港事件”,这简直是拿中国960万平方公里当你们村了。你咋不说超新星大爆发是为了给你放烟花泡妞呢?把《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正式发布,说成是跟香港有关,你也未免太过于高看香港那一亩三分地了。具有这种思维定式的朋友,真的只适合去对着流星许愿去。


“先行示范区”是什么意思呢?在改革开放已经进行了40年的今天,这个词汇应该已经很好理解了:就是“试点”,在具有代表性和引导意义的地方,划一片出来做试验田,成了就推开,不成也不影响大局。


深圳早就是“先行示范区”,这次,又一次成为“先行示范区”,这是为什么呢?


深圳第一次作为示范区,是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示范区。毫无疑问,当年的深圳要改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往市场经济改,触碰的高压线是不少了。电着电着,深圳强大了,高压线反而没了。于是全国推开,整个中国完成一次转型。


深圳这一次作为示范区,是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示范区。毋庸置疑,现在的深圳搞政治体制改革,建立一套更有利于中国发展的政治体制,触碰的高压线肯定更多。电着电着,我也不知道未来会怎样。


因此要把目光放在“政治体制改革试点”和“全新政治体制与经济和社会发展融合效果”上面来。


通俗一点说,这回是要在深圳实验全新的一套社会体制,从法律法规,到具体执行,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原则探索一套具体的执行办法。成了,完善一下推开,不成拉倒。




知乎上面相当多的人还不具备阅读政府正式文件的能力,只会感觉这个东西好烦,还是爱豆好理解一些。我们现在就来一起阅读一下《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


实际上,刨开一切仅仅与深圳相关的东西,几十年以后我们每个人都要感受到的,仅仅只有这么一段话:


全面提升民主法治建设水平。在党的领导下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建设。用足用好经济特区立法权,在遵循宪法和法律、行政法规基本原则前提下,允许深圳立足改革创新实践需要,根据授权对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作变通规定。加强法治政府建设,完善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制度,提升政府依法行政能力。加大全面普法力度,营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风尚。




《意见》,是官方对于具有很大不确定性的事情,给出的一个指导性方针,你大致按照这个方向走,细节你自己看着办去,甚至有一些意见里面提到的东西,你不遵守也是可以商榷的。这个《意见》中的大部分内容,仅仅是依据现有的条件和现状,给出的指导性原则,深圳特区在具体办理过程中可以有很大的自由度。


搞清楚这一点,你就能明白里面提到的那些高大上的名词,这个主义那个方针,那都是指导原则,你不能按着美国宪法来,中国《刑法》也是要的。


那些高端名词,“大数据”啥啥的,那都不是个准数,建议你搞一搞。


那些听起来很美的东西,宜居啊,文化旅游教育啊,体育文明绿色啊,这些都是效果,你奔着这个方向去就是了。


至于什么“大湾区”,粤港澳什么的,那更是笼统的说法,我不知道该咋办,你自己看着办。


唯独只有引文这一条,非常重要、致为核心


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大家都听过这个说法。排头兵是干什么的?大家要向你看齐,但是大家都不知道路在哪里的时候,你得负责探路。


现在要政治体制改革了,我们不知道怎么改,只能给你个大方向,你往那个大方向去探路吧。法律上我给你松绑,你自己可以在法律大的原则下面自己细化,只要不是太违反原则一切都可以商量,就这么回事。




那么整个事情就非常清楚了。


深圳就是排头兵。拿北京做实验?你开玩笑吧?拿上海呢终究还是舍不得。广州是定海神针,万一出了问题得留着给你收拾烂摊子,那么就只有你了。


排头兵,你就得走在前面,我们后面的都看着你。现在呢,我给你松绑,也不要你走正步了,也不要你抬头挺胸,也不要求你一本正经。反正路在哪儿我们都不知道,你自己找去,找到了、找对了,我们就跟着你走。


要是一个不小心掉坑里了,广州大哥立刻过来救你,全国人民也不会放着不管;


要是一个不小心找到了路,我们就都跟上来。


中国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很微妙的时期,跟改革开放初期是一样的:没有路。以前呢,还能凑合凑合“摸着石头过河”,现在石头都被我们摸过了。摸着鹰酱过河,现在鹰酱自己都泥普萨过河自身难保,你还摸它,那就得掉坑里。

so,深圳该你上了,后面各省市自治区乃至于中央都等着摸着你过河呢。


风险很大,机遇也很大的哦。


user avatar   bluedrum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种国家区域的设置,近年很多,效果好不好还得看长期效果.比如深圳两个自贸区.


但是这是一个信号,表示对于香港里一大群反华的废青跟MZ人士.已经变成中国负资产.

也是一个终极问题,改造他们成为中国公民代价有多高? 如果得无法想象,去维护没意义,可以将基驱赶到西方或其它国家不失为一个好事.


而且香港折腾下来,本身定位已让其自生自灭了,里面心向中国香港居名由深圳接收吧

PS:我觉得外交部应提交一笔经费,鼓励所有拿BNO护照想入籍香港人成立,"世界流亡英人大会",通过到伦敦游说,请愿,起诉来完成目标.一年不行就下一年,年年搞


user avatar   fa-li-54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从细则里摘一些,都是干货。这种情况下我还加黑的就是干货里的干货了。


到2025年,深圳经济实力、发展质量跻身全球城市前列,研发投入强度、产业创新能力世界一流,文化软实力大幅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和生态环境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到2035年,深圳高质量发展成为全国典范,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世界领先,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创意之都,成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


支持深圳强化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优势,以深圳为主阵地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发挥关键作用。支持深圳建设5G、人工智能、网络空间科学与技术、生命信息与生物医药实验室等重大创新载体,探索建设国际科技信息中心和全新机制的医学科学院。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行动,夯实产业安全基础。探索知识产权证券化,规范有序建设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产权交易中心。支持深圳具备条件的各类单位、机构和企业在境外设立科研机构,推动建立全球创新领先城市科技合作组织和平台。支持深圳实行更加开放便利的境外人才引进和出入境管理制度,允许取得永久居留资格的国际人才在深圳创办科技型企业、担任科研机构法人代表


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未来通信高端器件、高性能医疗器械等领域创建制造业创新中心。开展市场准入和监管体制机制改革试点,建立更具弹性的审慎包容监管制度,积极发展智能经济、健康产业等新产业新业态,打造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研究完善创业板发行上市、再融资和并购重组制度,创造条件推动注册制改革。支持在深圳开展数字货币研究与移动支付等创新应用。促进与港澳金融市场互联互通和金融(基金)产品互认。在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上先行先试,探索创新跨境金融监管。


加快形成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新格局。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探索完善产权制度,依法有效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组织和公民财产权。支持深圳开展区域性国资国企综合改革试验。高标准高质量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加快构建与国际接轨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支持深圳试点深化外汇管理改革。推动更多国际组织和机构落户深圳。支持深圳举办国际大型体育赛事和文化交流活动,建设国家队训练基地,承办重大主场外交活动。支持深圳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按程序组建海洋大学和国家深海科考中心,探索设立国际海洋开发银行。


助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进一步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不断提升对港澳开放水平。加快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建设,探索协同开发模式,创新科技管理机制,促进人员、资金、技术和信息等要素高效便捷流动。推进深莞惠联动发展,促进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互动,创新完善、探索推广深汕特别合作区管理体制机制。


用足用好经济特区立法权,在遵循宪法和法律、行政法规基本原则前提下,允许深圳立足改革创新实践需要,根据授权对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作变通规定


健全政企沟通机制,加快构建亲清政商关系,进一步激发和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完善企业破产制度,打造法治化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推行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制度,推进“数字政府”改革建设,实现主动、精准、整体式、智能化的政府管理和服务。改革完善公平竞争审查和公正监管制度,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推行信用监管改革,促进各类市场主体守法诚信经营。


综合应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提高社会治理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率先构建统一的社会信用平台。加快建设智慧城市,支持深圳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大数据中心。探索完善数据产权和隐私保护机制,强化网络信息安全保障。加强基层治理,改革创新群团组织、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模式。


支持深圳规划建设一批重大公共文化设施,鼓励国家级博物馆在深圳设立分馆,研究将深圳列为城市社区运动场地设施建设试点城市。鼓励深圳与香港、澳门联合举办多种形式的文化艺术活动,开展跨界重大文化遗产保护,涵养同宗同源的文化底藴,不断增强港澳同胞的认同感和凝聚力。


支持深圳建设创新创意设计学院,引进世界高端创意设计资源,设立面向全球的创意设计大奖,打造一批国际性的中国文化品牌。用好香港、澳门会展资源和行业优势,组织举办大型文创展览。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丰富中外文化交流内容。有序推动国际邮轮港建设,进一步增加国际班轮航线,探索研究简化邮轮、游艇及旅客出入境手续。


充分落实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加快创建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立健全适应“双元”育人职业教育的体制机制,打造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快构建国际一流的整合型优质医疗服务体系和以促进健康为导向的创新型医保制度。扩大优质医疗卫生资源供给,鼓励社会力量发展高水平医疗机构,为港资澳资医疗机构发展提供便利。探索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医学人才培养、医院评审认证标准体系,放宽境外医师到内地执业限制,先行先试国际前沿医疗技术。


推进在深圳工作和生活的港澳居民民生方面享有“市民待遇”。


构建以绿色发展为导向的生态文明评价考核体系,探索实施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核算制度。完善环境信用评价、信息强制性披露等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健全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深化自然资源管理制度改革,创新高度城市化地区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利用模式。


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领导下,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要加强指导协调,及时研究解决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工作推进中遇到的重大问题,重大事项按程序向党中央、国务院请示报告。广东省要积极创造条件、全力做好各项指导支持工作




        

相关话题

  深圳一机场内设豪华吸烟区,对面就是母婴室,对于这件事你怎么看? 
  如何看待 4 月 30 日媒体在推特发布视频,犀利概括了中美对疫情的态度? 
  从公共危害性上看,医院需要设立安检吗? 
  如何看待新闻《中菲签订服务派遣协议,三十万菲律宾人将在京沪等城市就业》? 
  如何看待「格斗孤儿」事件大反转,被「遣送」的孩子可以继续回来训练? 
  如何评价中伊25年全面合作计划? 
  如何看待新闻《「12岁女孩被老师强奸」续:女孩称(强奸的)数字是我随便编的 向老师道歉》? 
  假如中国没有调查记者,会怎么样? 
  如果薛之谦、翟欣欣、马蓉、贾跃亭、邓文迪和郎咸平凑在一起,谁能「套」走谁的钱? 
  去深圳「四大校」之一的面试教师有一半是博士,如何看待当前的「从教热」现象? 

前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电子科技大学副教授郑文锋关于四大发明的争议言论?
下一个讨论
突破底线的游行示威和不断升级的暴力活动,给香港带来了哪些破坏性影响?





© 2024-05-15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5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