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一线城市这么多优秀的女性还找不到男朋友? 第2页

        

user avatar   wang-xin-yi-48-29 网友的相关建议: 
      

利益相关: @陌上花开HIMMR 平台个位数员工

@曾加 挂牌之后,成为我台一时之爆款,用户都是衣食父母,在此特地感激曾加老师的参与和用户体验分享。

在曾加老师的阐述里,引用了部分参与陌上花开的经验和数据,但是后台数据和个人工作经验与他的推断有所出入,在此特为澄清,也希望能给大家带来新的思考。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陌上花开HIMMR平台的运作体系是这样的。我台从微信公众号起步,男女嘉宾在公众号上发帖(学名“挂牌”),帖子上附有应征方式,有意的公众号关注者可以由此应征嘉宾,嘉宾视应征者的基本材料判断是否通过,通过后双方可以看到联系方式,进行进一步交流。去年,我台开发出了H5系统,给更加羞涩的朋友们提供了一个相对闭环的挂牌/应征环境,这也算是一种与时俱进吧,毕竟现在陌上花开的公众号阅读量已经很可观了。

【科普完毕】

澄清一:

“在某个高学历相亲平台M上,女生和男生的比例大约是7:3,但是女性挂牌的阅读量居然和男性挂牌差不多,甚至更高。唯一的解释是:男生一般不会看男生的挂牌,但女生会看女生的挂牌。你看都开始关注本来八竿子打不着的竞争对手了。”

长久以来,陌上花开微信公众号的挂牌里,女生和男生的比例确实是7:3,但是公众号关注者的女男比例是11:9,并不存在严重失衡。阅读量差不多,因为并不是只有挂牌的人才看帖子呀。

很多解释都不是唯一的,针对上述现象,我还可以提供很多很多有趣的解释。随便说一个,可能是女生的亲友团更给力,更愿意积极转发给身边的单身汉。你看当代女生就是比男生人缘儿好。

至于为什么公众号挂牌的女男比例为什么会是在7:3,我台工作人员有更富涵经验的思考,比如男生更羞于出现在公众场域里。这个结论有所佐证,在我们更为隐蔽的H5系统上,女男挂牌比例已经降到了6:4左右。

澄清二:

“还是那个高学历相亲平台M,女生和男生的比例大约是7:3,但是男女生挂牌,不仅阅读量差不多,而且应征量也差不多。然后开始推算诚意值了……”

先说是不是,根据我台的数据统计,平台应征者的男女比例是3:2,所以这个题干本身就是有问题的,之后的计算也要推倒重来了。

另外,我们还要考虑时间的推演,比方说1月1号我号推送了女嘉宾A,男生小王跑去应征,1月2号女嘉宾A拒绝了小王。1月3号,我号又推了也很美貌的女嘉宾B,小王又去应征了,转天又被拒绝了,依此类推。也就是说,这个男生不是在同时撩4个妹子,他可能只是被拒绝了4次。

“诚意”是个很玄学的东西,和“缘分”和“思念”不相上下,希望下面这个数据能让大家开心一些:我台的脱单率超过了30%,在这里有相当多的男生和同样多的女生,找到了幸福。

关于曾加老师提供的解决方案:

1. 主动

这个对男生同样重要!曾经一次线下活动中,一个程序员小哥哥眨巴着大眼睛说,这一次活动他新认识的女孩子,比他去年一年认识的都多。

陌上花开的初衷很简单,只是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个可以互相认识的场域,没想到后来这个平台又承担了很多社会观察者的考量。

2. 多线程

我揣摩了一下,换算到陌上花开的语言体系里,就是指先通过一些应征者嘛?“相亲”本身,其实就是两件事儿:认清自己和认清自己想要啥。

当你面对超过50个应征者时,所谓多线程未必是个好的解决方法。我见过一个爆款男嘉宾,他拥有300+应征,他只通过了两个应征者,并且跟其中一个人在一起了。清醒是很好的能力。

3. 向下兼容

分享几个数据吧,在我台,年薪200W+的男性应征者的应征成功率是低于年薪<10W的男性应征者的。而超过一半的年薪高于100W的男应征者都被女嘉宾拒绝了。另一方面,年薪70W+的女性应征者,应征成功率超过60%。换句话说,大家早想开了……

忍不住再讲一个故事,某次线下活动有8分钟相亲环节,一个很会挣钱的妹子问了每个男生同一个问题,“你接受女生挣得比你多么”,在场绝大多数男生都开心地说,“接受接受,巴不得呢”,只有一个男孩子严辞拒绝,一问,这个哥们儿山东人。(我不是故意地图炮的)


数据支持:《陌上花开HIMMR三周年白皮书》,2018.3

(五周年白皮书在路上,如有需要,届时可以分享)


user avatar   zengjiaplus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1. 一线城市真的有这么多优秀女生嘛?——真的,她们真的很优秀,即使是在很苛刻的标准下,她们依然称得上优秀。
  2. 她们真的有很多没有男朋友嘛?——真的。她们真的没有男朋友,而且这并不是因为她们不想找,而是真的找不到。
  3. 她们为什么没有男朋友?——这不是她们的错,也不是男生的错,而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性问题」。

今天,我就尝试着,用通俗的语言,把这个问题完整地捋一捋。

在过去,当我们提到这类择偶问题时,总会有人站队带节奏:要么是站在女生角度,去批评「中国男生配不上中国女生」,要么站在男生角度,去批评「中国女生的优秀标准太低」。但我想说的是,站队喷另一方并不能帮助我们解决问题,只有了解到问题的本质,才能看到问题解决的曙光。


【1】在一线城市,高学历女生数量本来就比男生多

如果要给「优秀」下一个定义,那么「高学历」大概是其中一个比较重要的特征。

而事实上,中国高学历的女生,数量上已经超过男生了。这个结论可以从往年的大学入学率中看出端倪。

最近我和一位校友聊过这个问题,他现在在上海某大学社会学系教书。他给出的理由是:中国目前的高考选拔制度。更有利于女生的发挥。

这话说起来似乎政治很不正确,但是我想了想,其实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不知道大家是否同意这样一个前提:男生和女生擅长的领域,本来就有所差异。大体来讲,由于一些先天个性差异,以及后天家庭教育中不同的倾向性,男生更容易喜欢并擅长「富有创造性」的工作,而女生更容易喜欢并擅长「需要细致才能做好」的工作。

而目前的高考选拔制度,虽然是高效的,但确实让「细心」的人拥有更大的优势。

在小学中,你就能发现,男生大部分都比较顽皮,不太能安静下来听课,而女生一般没有这个问题。于是,小学里,女生比男生成绩好是很正常的事情。而小学到初中,初中到高中,这个过程虽然漫长,但是只要「应试教育」的基因依然存在,女生的「先发优势」就更容易保持下去,直到高考。进入大学后,大家在学习上更加自由,所以男生才能渐渐的发挥出优势。

但是「本科学历」依然是我们评估优秀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准,从这个标准看,优质的女生数量比男生更多,而这个优势,也让她们更有机会在年轻的时候在一线城市初步立足。


【2】社会舆论对女生在一线城市「成家立业」的要求普遍宽松

相信大家会认同以下的事实:在一线城市,「房产」是一个人是否能在该城市定居的重要前提。

这个标准,对于男生来说是非常苛刻的,一般是:到了婚龄,如果你没有能力房子,大概是「不配」结婚的。而对女生来说,这个标准相对宽松:没有房子,也许可以嫁个好的老公,帮助自己,或者和老公一起还贷。

但一线城市的房价真的是太贵太贵了。

按照一线城市的平均工资水平,对比一线城市的房价,我们就知道:在一线城市的大多数人,这辈子永远都买不起能住的房子,更不必说在婚龄前买得起了。

男生做不到独立买房,普遍会选择「退线定居」,选择去二三线城市生活。

但女生却难以做到「退线定居」。一方面,有些女生会期待自己能通过「婚姻」来改变这一点;另一方面,平均来讲,女生确实会对「生活品质」有更高的追求,习惯了一线城市的繁华后,更无法接受二三线城市的朴实生活——尤其是,一些种类的工作,在失去了一线城市的大环境后,收入还可能会断崖式下滑。

最后的结果是:本来高学历的男生数量就已经少了,又在工作后走了一批,那么当男生和女生都到了一线城市的婚龄(25~35岁)时,女生的数量会显著多于男生。


【3】男生在择偶上有更大可能会「向下兼容」,而女生在择偶上审美高度趋同

说到这里,很多人也许会觉得:女生的数量比男生多,可能不足够优秀的女生会被筛下来,但如果女生足够优秀,应该不会面临这个问题吧?

也不尽然。

天真的我们,可能曾经以为「龙配龙,凤配凤」。但如果按照这个标准,大东子就应该娶董明珠,而不是奶茶。

事实上,男生由于生理上的需求,在择偶上并不一定会选择「门当户对」,而容易被一些更感性的标准(年轻/漂亮/身材好/温柔)带走,去选择世俗意义上并不那么「配得上他」的人。

而女生这么做的概率就会小很多。


还有一个更值得注意的问题。

我曾有个朋友,组织过一次相亲活动,男女大概各有 20 个人,在一系列活动后,大家匿名投出了自己最喜欢的异性。

结果你猜怎么着?男生的选票非常分散,好多女生都得到了票数;女生的选票非常集中,一两个男生获得了绝大多数选票。

这不是个例。我在其他地方也看到过类似的实验,结果也相近。

在我看来,这是因为:女生受综艺节目的影响比较大,大家平时也会聚在一起讨论综艺节目中的明星表现,所以审美越来越趋同,而男性对综艺节目热情没那么高,大家的生活方式差异较大,因此在审美上的个性会得以保留。

优质的男性可能并不会选优质的女性,那么可供优质女性选择的男性比例就更低了,在这个基础上,优质女性的眼光又比较相近,于是就在本来就很小的比例中,又画了一个更小的圈子,然后就会陷入残酷的「内卷竞争」。

一个「内卷竞争」的佐证是:在某个高学历相亲平台 M 上,女生和男生的比例大约是 7:3,公众号的关注者中,女生也比男生多了 6 pp(53:47),但是女性挂牌的阅读量居然和男性挂牌的阅读量差不多,甚至更高。一个可能的解释是:男生一般不会看男生的挂牌,但女生会看女生的挂牌。你看,都开始关注本来八竿子打不着的竞争对手了。


【4】男性对女性示好的诚意度很低,导致女生的信任感降低

从 1、2、3 中,我们已经充分意识到了,一线城市优质单身年轻女性的人数远高于男性,并且可供选择的比例更低,但偏偏,还存在一些「男女数量差不多」的假象,这真的非常考验女生的智慧。

还是那个高学历相亲平台 M,女生和男生的比例大概是 7:3,但是男女生挂牌,不仅阅读量差不多,而且,应征量也差不多。

你知道这是一件多么恐怖的事情嘛?

一道简单的数学题:

如果挂牌的女男比 7:3,看公众号的女男比是 53:47,如果男生应征的概率一样,那么男生和女生收到的应征数量比例应该是 7/3:47/53,也就是 371:141。但他们收到的应征数量居然差不多,由此可以推导出:男生应征的诚意只有女生的 1/3 左右。这就意味着,假如女生应征的诚意度是 100%(事实上并不可能),男生应征的诚意度可能只有三分之一,在应征你的同时,他还可能同时撩着其他 2 个妹子。

也就是说,一个优质女生,即使她让自己在相亲市场挂牌,她能找到了对自己真正感兴趣的男生依然不一定多,能找到如意郎君的概率依然不大。所以,想要让男生快速主动、有诚意地去追自己,对大部分女生来说实在是太理想了。


【5】优质女生的 5 个解决方案

以上,我们看到了,如果优质的一线城市女生,如果到了 25 岁依然没有对象,她可能会面临多么恐怖的竞争。而应对竞争的解决方案,大概有以下 5 个方向:


① 主动

以上海为例。

一个典型的优质女生画像:25~35 岁的,名校(985以上)毕业,在陆家嘴等地的金融单位工作,拿着令人羡艳的薪水,甚至完全有能力靠自己在上海买房,此外,自身长得也非常漂亮,性格也没有什么硬伤。

别人眼中妥妥的「白富美」吧?但是,她们单身的概率依然很高。

等着「与自己匹配」的男生有诚意地来勾搭你,除非自己的圈子里本身单身男生密度就很高,可能性并不大:他们如果真的想脱单,身边并不缺女生。只有女生「主动」地、甚至是「极其主动」地去勾搭和她们相匹配的男生,才有一丢丢机会脱单。

这在过去简直是不可想象的,但如今已经越来越接近现实。


② 多线程

一个一线城市的「白富美」,即使遇到了和你相匹配的男生,想要进一步发展关系,你也应该知道,对方其实有非常多的选择,你再优秀,也会有很多和你差不多优秀的人存在。

在这个现实形势下,「单线程」的成功几率其实是很小的。当然,无节制地「多线程」也是不提倡的,那样会显得很渣。最基本的底线是:在进入 exclusive dating (排他式约会)阶段之前,你可以多线程,但最好别让对方知道,但进入「排他式约会」尤其是确立关系后,就别这么干了,那就不叫「多线程」,而是叫「劈腿」。


③ 向下兼容

放弃对「男方一定不能比自己差」的坚持,也是不少女生的解决方向。

越来越多的优秀女生,正在选择向下兼容,当然,即使是向下兼容,也是有底线的:她们通常会选择比自己年龄小、薪水低,但是能带来「情绪价值」的男生。油腻的老男人依然不会在她们的择偶范围内。


④ 不置业的恋爱/退线定居

在「80/90后」的男女生中,独生子女的占比非常高。如果一个女生要求男方在一线城市置业,在对方事业有成前,往往本质上是在要求对方的家庭能置业。那么,在女生提这个要求前,是否可以先问一下自己:「我的家庭是否能让自己在上海置业?或者至少能买半套房?」如果不能的话,要求男方置业可能就是过高的要求,不如放弃置业的要求,一起为首套房奋斗。

而最不内卷的解决方案,其实就是「退线定居」。在低线城市,依然是男多女少,优秀女生不必再面临残酷的竞争,而把竞争重新交给了男生。当然,还是得放弃自身在一线城市的向往生活,这点真的需要很大的勇气。而且从职业规划上,退线后找到合适的工作可能也有难度。


⑤ 放弃婚姻

目测越来越多的女生正在选择这么做。她们其实有能力买一个小公寓,养活自己。和朋友们自由自在度过一生,少点负担,其实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啦!


user avatar   jason_wang_2018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一部分原因在于:

女生实际上大部分情况下是不愿意向下兼容的,但男的可以,

我老婆一个闺蜜,86年人,985研究生,一年到手能有40多万,

长相70分,父母某二线城市体制内,在上海有房,

客观讲,条件还是不错的,

但是一直单着,我老婆说她要求是,条件至少不能比她差。

看上去要求不高对吧?但你细想一下,这个男的需要至少满足以下条件:至少985研究生,长相得过得去,不能太矮,收入高于40万每年,在上海要有房,人不能太老。这几个条件一列,你就知道,这个选择面是相当狭窄的,

男的呢?其实反而要求没那么多,

我一哥们,TOP2研究生,能力杠杠的,找了一个三本毕业的老婆(情商高,年轻漂亮,身材炸裂),婚后老婆就全职了,生了俩娃,他自己也觉得很幸福,天天在朋友圈秀,

所以啊,如果你习惯一直往上看,那你爬的越高,上面的人越少,这个是没办法的事情。


user avatar   bei-kan-tai-al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有一个理论,我强调很多遍了。

高考考五门,如果你想找一个门门都不低于你的人,通常情况下他的分数会高你一二十分以上。如果你加一条,数学至少高你10分,可能这个人总分会高你三十分以上。

所以,很多人会把,门门都不低于自己的对象称之为和自己差不多的,但,我们一般不这么看,我们一般看总分。

所以这么多优秀的人,都想找门门都不低于自己的,还误以为自己的要求是找和自己差不多的,自然就找不到了。

其实要求高,找不到不可怕,可怕的是误以为自己要求很低。更可怕的是,别人指出来了,就立马跳脚,说什么婚姻不是必需品的,更可怕。

一般经历过摔打的人不会在失败后才嘟囔个嘴说有什么了不起的。


user avatar   yu-gang-li-de-yu-18 网友的相关建议: 
      

曾经刚毕业的时候参加过一些联谊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些有意思的现象,所以决定把它记录成文字的形式来和大家分享分享。

首先是活动的介绍与内容。

我当时把他定义为联谊活动,目的是扩展自己的圈子,认识新的异性。也包括同性朋友,但参加活动的其他人是怎么理解的,我就不知道了,可能是相亲大会?又或者是交友大会?

活动内容大致是这样的,男女比例1:1,所有人到场之后以一对一,二对二的形式开始聊天。每五分钟男生往右调整一次座位,直到每位男女嘉宾都与所有异性交流完毕为止。交流完毕之后有些机构会安排做些小游戏进行互动后进入互选环节,有些则直接进入互选环节。

即,不论男女,都可在手机上选择两位自己印象良好的异性,

休息片刻后负责人公布结果,互选的男女生算牵手成功,并收到负责人的礼物和大家的祝福。

之后活动结束。


反观这几次活动的人群,学历全部为本科及其以上学历(活动的筛选条件是本科以上学历的人才能参加),其中硕士及以上学历的人群占总人群的50%到75%之间。也就是说硕士比本科的人数更多。且大学也多集中在清北复交和国外本硕。

男生的年龄分布为84年及其之前的占比10%(是否有过婚姻不详),85年到90年之间的,占比65%,91年到93年的占比为20%,94年之后的为5%,(也就是说每20个男嘉宾中只有一个是25岁左右的男孩子)

女生的年龄分布为,85年到90年之间的,占比20%,91年到93年的占比为60%,94年到95年之间的为10%,(也就是说每10个女嘉宾中只有一个是25岁左右的女孩子)

原来的年代,25岁的时候,大多都结了婚有了小孩,现在的年代,25岁出来找对象已经是很早了。

总结:虽然活动聊天过程中大家都很克制,很少涉及到择偶标准,要求这方面的信息,但整体下来,包括之前看过的一些文章的记录。

大多数女孩喜欢通过细节去判断男生,稍有不慎会被全盘否定。

举个简单的例子:

活动时候举办方会准备一些小零食,我不喜欢吃零食,所以从头到尾没有去前台拿零食,就一直拿杯水还有笔和纸。

过程中,在和女A聊天的时候,她觉得自己在吃东西的时候和我聊天不太好,也递给我了一包饼干,我爽快的答应了,并和她边吃边聊。五分钟结束后要换到女B的桌子,我的位置还剩下那半包饼干,女A把剩下的递给我,说,你把这个拿走吧,我说,好。 因为没地方放,和女B聊天的时候饼干全程摆在桌子上,我也没有吃。

重点来了

又五分钟结束后,要换女C的时候,我担心那半包饼干我吃剩的放女B桌子上不合适,扔垃圾桶被女A看见也不合适,所以就准备拿着饼干换到女C位置,然后这个过程被女B看到了,我看到她盯着那包饼干,一脸嫌弃的样子,我也知道了我应该被她pass了。

想必看到这里,大家应该知道我当时被pass的原因了吧。


还有就是大多数女孩择偶的隐性标准是:学历不能比我低,收入不能比我低,家庭条件不能比我差。

这样的要求本没有什么问题,可放在这个时代,我想,可能是导致这么多大龄单身人群存在的原因了。

女生之第一个要求:学历不能比我低。

2018年全国研究生录取人数统计,女生占比60.1%,男生占比39.9%,也就是说6个女孩当中仅有四个同等学历的男生可与她们匹配,也就是 6 : 4 而且这个男女比例的差距随着时间的递增还在慢慢拉大。

女生之第二个要求:收入不能比我低。

如今社会大环境虽然还未完全做到男女平等,但在薪资待遇方面,刚毕业的男女生差别应该不是很大。根据各个行业的不同,薪资标准的不同,往少了说,姑且砍掉0.5个男生吧。 6 : 3.5

女生之第三个要求:家庭条件不能比我差。

这个不予评论,但可以确定的是一般父母能从大学开始供养女孩7年,衣食住行,包括学费的家庭一般都不会太差,这个条件再砍掉0.5个男生吧。 6 : 3

也就是说目前为止,6个女生当中可以与之配对的只剩下3个男生。

在这当中,还有一部分男生,极矮,极丑,或者不是极丑,只是单纯的样貌不被接受。往少了说,砍掉1个男生吧。目前剩下两个。


目前战比 6 : 2

及六个女生配对两个男生。


下面模块是第二部分的内容 —— 男生的择偶标准

可能很多硕士女想象的是,我的择偶标准是这样的,所以男生的择偶标准也应该是这样的。其实不然。

根据观察众多不同学历,不同收入的同性朋友分析后发现,

所有男生都喜欢年轻漂亮的女孩

所有男生都喜欢年轻漂亮的女孩

所有男生都喜欢年轻漂亮的女孩


难道说,男生只喜欢年轻漂亮的,对其他条件就没有要求了么?

当然不是,对于男生来说,学历的要求,在他们心里是有一条线的,比如硕士男的那条线可能是本科,也可能是大专。

对于收入,同样的也会有条线,比如,月薪7000元,或者更低。等等。

至于其他的,女孩只需要年轻,善良,漂亮,会关心人就可以了。


所以,对于男生来说,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一个漂亮的本科女和一个一般样貌的硕士女,男孩果断会选择前者。由于本科女生数量庞大,相对漂亮的基数就多,年龄又偏小,所以极具竞争力,此处砍掉1.5个男生。


目前比分为:6 : 0.5


以上只是外表,收入,家庭条件,换算下来的结果,还并没有涉及到,三观,思想,等一系列问题。

如果涉及到这些,真实数字会比6 : 0.5更为悬殊。

此外,女生随着年龄增加,核心竞争力也在逐渐降低。

(注:社交软件上女孩被男孩子搭讪的数量的多少不代表女孩的受欢迎程度。那只是泡沫,因为一个男孩可能同时在和10个,或者100个女孩聊天,这个男孩子可能是人,也可能是鬼)

以上内容只说明了实际情况。以硕士女为线索,引出了一个社会现象与问题。它不只是在说硕士女。

如果把主语换成本科女,有房女等等,这个文章同样成立。只是男女悬殊的比例可能会略有差异。

但无疑,依然是女多男少的悬殊。

大总结

有些"聪明"的女孩,识人无数。只要和男孩坐下来聊上半个小时,遍可把男孩的信息,条件尽收眼底。一个又一个的去筛选着,心里暗暗说着,我前男友怎么怎么样,所以下一个男朋友不能比他差。

还有些"聪明""的女孩很早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看准时机,主动出击,早已相夫教子,为实现自己小家庭的第一个目标,第二个目标,努力奋斗。小日子过的充满希望。安稳又踏实。

所以谁又是真的聪明呢?

我是谁?我在哪?我要去哪?

我想不光是女孩,也包括所有的男孩,这三个问题不想明白,可能永远也上不了车。


欢迎关注我的个人公众号

社交观察者

这两天我会陆续在公众号更新

《如何筛选渣男,辨别优质男》

和男生的具体实际相处时的操作指南


user avatar   yu-ye-71-54 网友的相关建议: 
      

只是所谓的优秀而已,真正优秀的女人,一大堆男人追。


user avatar   sha-cole 网友的相关建议: 
      

大概是大多女生以为的很普通的男生其实都是优质品,而且这些被以为“普通”的男生25岁就结婚了,根本不会再到社会上去找。给大家举三个我同龄的三个男生的真实例子。

我和他们三个男生是同龄人,我们同一个小学,同一个中学;父母都是同事,在广东下面的一个四线沿海城市的国企上班,母亲都是普通职员,父亲都是中层领导,退休有养老金;他们大学上的都是普通的一本院校,不是985名校;工作一个在深圳比亚迪,另外两个在广州的一家银行,年薪估计20-25万左右;他们身高没有很高,最高的那个也就175,最矮的那个165,长相如果要打分,是4.5-5分的水平,他们三个男生家里都可以都可以给广深的首付,一个家庭可以给300万左右的首付,并不能全款买房,需要年轻一辈后续还贷,以上是他们的三个的背景。

很多女生听完后觉得这几个男生估计很普通,对吧?我以前和他们一起上小学,中学的时候也是这么觉得的,他们整天下午放学后,还去踢足球,踢完足球,跟个泥猴一样上晚自习,特别遭人嫌弃。

可是,重点来了,他们三个19年都结婚了!

全!部!都!是!94!年!的!男!孩!子!19!年!全!部!都!结!婚!了!

就是这么我们很多女生以为“普通”的男生,25岁就结婚了,退出婚恋市场的流通领域。

其实真相可能是我们以为的“普通”男生,都是很“优质”的男生,他们很早就上岸了,后面你连这种“普通”都找不到,这就是真实的生活。

以下为分割线—————————————————

统一回答大家的疑问:

1. 300万首付哪里来?

父母将近30年的差不多全部积蓄;父母都是80年代大学生,因当年大学毕业,国家分配工作到了这个城市,企业是当地国企,收入在当地城市算中等偏上;小城市生活水平低,日常花销不大,孩子教育也没有花大钱,住房有原本国企90年代的福利房,故可以攒下来钱。

***重点*** 他们都是先有女朋友,确认结婚,家里才给首付买房的,不是先买房,才找的女朋友!!

2.男生的工资20-25万怎么来?

工资是父母聊天的时候说的,工资收入为税前,含年终奖,包含福利,如住房补贴,餐补,交通补贴,话费补贴等各种;比亚迪的男生985本科学历,核心技术岗具体部门不知;银行的两位是研究生学历,不是银行前台,具体岗位不知。

3.男生长相 身高 爱好?

三位男生都爱踢足球,比亚迪那位男生长相身高比较帅,但是明显不爱干净,邋遢;银行两位一般长相,不是人群中觉得显眼帅气的;其中一位175,另外一位165。

补充:

答主写这三个例子本意是想说这三位男生其实是相当优质的,在一线城市都是好的!其实他们的最大的优质不是300万的首付,而是他们有一对收过高等教育的高素质父母,有养老金,物质和精神都不会拖累年轻一代!

建议女生找对象切记尽量不要外貌协会,拿影视剧的idol到现实生活中找,这样不仅容易遇到渣男,还容易拖累自己成大龄女青年(不结婚单身忽略); 多看男生性格和内在;和对方原生家庭氛围和父母的素质,这样以后生活的幸福指数比较有保障。


user avatar   veritata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就是这么教,这么练的啊。


user avatar   leon-3-75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两个原因造成的,一个叫信息不对称,一个叫考核时间短。

首先信息不对称是最严重的原因,你说的对,学历高的人不一定能力强,学历低的人也不一定能力差,但问题是强不强弱不弱,不是你自己说了算,别人怎么知道的?脑门上又没刻着字,刻的字也可能是你自己刻的……所以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就需要一些公认的显性信息来辅助判断学历就是最明显的东西。你会发现同样学历的人,大家也更加注重你的学校好不好?你的英语你的证书……越是显性,越是有公认标准,越是客观可以衡量的东西,大家越在意。

其次,考核的时间很短。一个人去找一个工作,也就出事,面试几次见下来面谈的时间。一个人真正的能力,必须在长时间的实践中慢慢的看出来。但找工作的过程容不得给你很多时间,慢慢的观察,你总不能先让你干个一年半载,然后再决定要不要你吧。所以在面试这种很短时间接触就需要做决定的情况下,就需要一些有客观标准可循的东西作为决策辅助。

而事实上就算是要了,你也会设置三个月到6个月的试用期,本身就是弥补上述问题的。但这是建立在我先要你,我才有权利让你在这儿试用给我看,而不能用三个月到6个月的时间作为面试期来考核你。那这对应聘者也是不公平的。


user avatar   zhua-guang-jun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从根本上说,要想逐步开放,结束目前的煎熬,中国就必须建立分级诊疗制度,所谓分级诊疗制度就是轻症居家/诊所/卫生院治疗,急重症入院,可是中国人普遍的习惯是,有一点发热、头痛、咳嗽、流涕就往医院跑,特别是三甲医院跑。所以放开必然挤兑,挤兑必然发生次生灾害,导致病死人数上升,这是国情很难承受的。

从就医习惯看, 中国人只有在看中医的时候不往三甲医院跑,所以中医中药广覆盖倒是可以迅速实现间接性的分级诊疗,否则真正等中国建设好分级诊疗制度,不知道要等到猴年马月去了。

关于中医,针灸上顶刊要多一些,中药上顶刊要少一些,本质上还是因为针灸比中药更简单,容易重复,中药来源于植物,成分复杂,解析起来要难一些。

最近几年靠研究针灸在医学顶级期刊刊上发布文章的人越来越多,很多人因此成为了业内大牛,《Neuron》、《Nature medicine》、《Immunity》、《JAMA》等期刊上面都有大量的研究中医针灸临床的文

最近一篇自然是登上了《Nature》的美国哈佛大学马秋富教授团队的《A neuroanatomical basis for electroacupuncture to drive the vagal-adrenal axis》,提示可以通过刺激足三里穴,从而治疗“炎症风暴”(试验模型是,用感染诱发脓毒血症,诱发炎症风暴,这是一种剧烈的全身炎症反应,具有致命危险,然后用针灸去拮抗它)。

总的来说,中医主要是通过改善患者的症候,拮抗可能的炎症风暴来缓解患者病情,避免轻转重,针灸的证据多一些,中药的证据少一些,少一些是因为试验上比较困难,但是从临床观察看,一线发现用中药或者针药并用,又比单纯用针灸效果好一些。

但是,中医的问题是,不是每一个患者都接受中医、中药,有王思聪,马前卒这类意见领袖鼓动民众不接受中医,现实看,这类意见领袖还不少,导致现在间接性的分级诊疗也实施不了。

所以没有办法,只能继续等待下去,等待国产西医特效药的普及,以及外部世界度过了疫情高峰。

回到莲花清瘟,这个药其实是银翘散和麻杏石甘的加减方,功效是清瘟解毒,宣肺泄热,是很古老的药方了,在真实世界至少有300年以上的大规模使用历史,从中医理论来说,只要是外感风热,并且属热毒袭肺证的,均可使用。

其随机对照试验,2011年由王辰教授领衔,国内11家医院参加课题组共同完成,旨在研究奥司他韦(达菲)和传统中药汤剂(麻杏石甘汤和银翘散加减方)治疗新型甲型H1N1流感的临床效果研究。研究采用规范、严格的现代循证医学研究方法,将410例确诊为轻症甲流的成年患者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达菲组、中药组(应用麻杏石甘汤和银翘散加减方汤剂)、达菲加中药组。结果发现,对照组的发热持续时间为26小时,达菲组的发热时间为20小时,中药组的发热时间只有16小时,达菲加中药汤剂患者的发热时间为15小时。统计分析显示,3个用药组的发热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中药汤剂可以显著降低甲流发热持续时间,其效果与达菲相仿或有更加优效趋势。于2011年相关文章发表在美国的《内科年鉴》(Ann Intern Med):Oseltamivir compared with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therapy maxingshigan-yinqiaosan in the treatment of H1N1 influenza: a randomized trial。

2019年1月,由王辰院士承担,卫生部北京医院、首都医科大学朝阳医院、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广东省中医院等全国13家三甲医院参与的“连花清瘟颗粒治疗病毒性肺炎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揭盲。结果显示连花清瘟在改善病毒性肺炎患者发热、咳嗽、咳痰、胸痛、肌肉酸痛、呼吸困难等临床症状方面显示出良好疗效。

关于连花清瘟抗击新冠的临床研究,2020 年5月16日由国际植物医学领域杂志《植物医学》(影响因子5.34分,应该是植物医学领域的最高分)(Phytomedicine)收录发表: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944711320300738

(链接:Efficacy and Safety of Lianhuaqingwen Capsules, a repurposed Chinese Herb, in Patients with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A multicenter, prospective,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这项临床试验纳入了符合研究方案的病例共284例(需要机械通气的严重肺炎为排除标准之一),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参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四版)》进行常规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花清瘟胶囊4 粒/次,3 次/日(或颗粒1袋/次,3 次/日),治疗周期为14 天。

结果显示:经过连花清瘟治疗组治疗14天后,主要临床症状(发热、乏力、咳嗽)治愈率较对照组显著提高,在治疗第7天达57.7%,治疗第10天达80.3%,治疗第14天更是达到了91.5%。发热、乏力、咳嗽单项症状持续的时间也明显缩短,连花清瘟治疗还能够明显提高了肺部CT影像学异常的改善率,提高总体临床治愈率。从降低转重型患者的比例方面分析,连花清瘟胶囊治疗组与对照组明显更低(连花清瘟治疗组:2.1%,对照组:4.2%)。然而在本临床试验中,连花清瘟胶囊在提高新冠肺炎核酸转阴率和缩短转阴时间方面与对照组(常规治疗组)对比虽然显示出一定的优势,但差异尚未达到统计学意义[1]
图1 总体研究发现


图2 连花清瘟胶囊治疗组显著缩短症状恢复时间(左图:全方案集;右图:符合方案集)


图3 连花清瘟胶囊治疗组显著提高症状治愈率(全方案集)


图4连花清瘟胶囊治疗组显著提高临床治愈率以及缩短CT异常恢复的时间(A与C图:全方案集;B与D图:符合方案集)
研究中出现的不良事件以轻至中度为主,且两组之间没有明显差别,研究中未出现与研究药物相关的严重不良事件。上述系列发现表明,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连花清瘟胶囊口服14天可显著提高新冠肺炎发热、乏力、咳嗽等临床症状的改善率,明显改善肺部影像学病变,缩短症状的持续时间,提高临床治愈率,遏制新冠病情恶化,而且安全性较高[1]

因此,可以说连花清瘟胶囊在治疗普通型新冠肺炎方面(主要是改善症状及肺部影像学病变,以及提高临床治愈率)确实是有效的。

总的来说,从多次循证研究看,连花清瘟对于缓解各种病毒引起的呼吸系统症状是有效的,大量发放连花清瘟,有助于在间接性地实现分级诊疗,避免大量的无症状感染者/轻症患者往医院挤兑,消耗医疗资源,也有利于更好地保护脆弱人群。

当然目前看来,国家通过既往经验在上海疫区推广中医覆盖,确实遇到了比山东,东北,广东,甘肃更大的困难,在吉林,山东,广东这些地区推广中医全覆盖确实没有遇到这样强烈的公开抵制,甚至连在香港推广中医全覆盖都是一路畅通,得到了香港政府,医院管理局和市民的支持:


但是在上海,阻力是前所未有的 ,形形色色的人参与了进来,对国家的方针进行阻抗,这也导致了上海战疫的艰难。

——————————————

写在后面的话:

坦率说,我是不完全相信国外的RCT的,不管它有着多么“光鲜亮丽”的外表。

我主要相信真实世界数据,以及大数据。

前车之鉴在那儿,当年瑞德西韦(Remdesivir)传入中国,王辰icon院士主持了一场意义深远的临床试验,试验结果最终发表在The Lancet(柳叶刀)上,结果与美国的临床试验结果截然相反:

“使用Remdesiviricon后,新冠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改善的中位时间为21天,死亡率为14%;而使用安慰剂的新冠患者是23天改善临床症状,死亡率为13%。以上差异均无无统计学意义,因此,Remdesivir与临床症状的改善时间无关。”

接下来的两年,美国的真实世界数据也令人不乐观。

由于我不信任各国的新冠病死率,所以我认为可以看看大数据分析下的超额死亡率。

2022年3月10日,美国华盛顿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柳叶刀》期刊上发表了一篇题为" Estimating excess mortality due to the COVID-19 pandemic:a systematic analysis of COVID-19-related mortality,2020–21 "的研究论文。

在该研究中,研究人员分析了191个国家和地区的相关数据,以了解全球真实的新冠死亡人数。为了计算这一点,研究人员通过搜索各种政府网站、世界死亡率数据库、人类死亡率数据库和欧洲统计局来收集数据。

而把中国的超额死亡率放在全球,就是所有国家里面最低的一档(见文章附后的全球额外死亡率地图),我们的国家确实基于大数据,做出了正确的决策!

其中关键数据是:

两年时间里,全中国新冠死亡4820人,死亡率0.2/10万;超额死亡估计为17900人(7540-30100),超额死亡率0.6/10万。

而美国,新冠死亡82.4万人,死亡率130.6/10万;超额死亡估计为113万人(108万-118万),超额死亡率179.3/10万。

英国,新冠死亡17.3万人,死亡率130.1/10万;超额死亡估计为16.9万人(16.3万-17.4万),超额死亡率126.8/10万。

在吉林之外的中国新冠疫区,一概采用的都是中药全覆盖的办法(例如,吉林,山东,广东,宁夏等等)。

但是这套方法在上海遭遇了巨大的阻力,从马前卒及王思聪开始,不少人站出来“质疑”国家“中药全覆盖”的既定方针,认为“中药全覆盖”占用了上海“宝贵”的运力,其中不少人还开始推荐辉瑞的paxlovid。

paxlovid的样本数其实特别小,全部是非住院患者,其中治疗组389例是常规治疗+paxlovid,对照组385例是常规治疗+安慰剂,结果对照组的死亡率高达1.8%(385例非住院患者中,最终就有7名住院后去世!),我对这样的对照组很吃惊!因为这是辉瑞的试验,不存在医疗挤兑/医院不收/治疗条件差等问题,该试验是2021年7月开始入组的,而同期中国的新冠死亡率为0.013%

在境内这样的临床试验估计开展不了,国家不会拿人民的生命来做试验,但是,在HK其实是可以做类似的试验的,其实我特别期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拿“paxlovid”来和“中药全覆盖”做一次随机对照试验icon的,因为香港是一个多元的社会,中药和paxlovid各有广泛的支持者,参照辉瑞的标准,做一次随机对照试验是可行的,但是,主持试验的机构必须客观,需要警惕不客观的机构拿对照组的病例做一些手脚。

参考

  1. ^ab钟南山院士团队中药治疗新冠肺炎前瞻性、随机、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发表在《Phytomedicine》杂志 mp.weixin.qq.com/s/QFnr

参考

  1. ^ab钟南山院士团队中药治疗新冠肺炎前瞻性、随机、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发表在《Phytomedicine》杂志  https://mp.weixin.qq.com/s/QFnrKZNCMm-Q9yW348Vp2w



        

相关话题

  大家对美团要求骑手注册个体工商户怎么看?是以此来逃避给骑手缴纳社保吗? 
  有什么工作可以经常出国? 
  科技日益发展,老年人会成为被科技抛下的一代吗? 
  以「不抱不哄,让宝宝哭累了就睡觉」的方法对待 1 岁以下的宝宝,是否恰当? 
  单身是什么感觉? 
  你们和男朋友去做足疗时能接受男友让女技师给他做跪背吗? 
  用一句诗表达对爱人的思念,你会用哪一句? 
  如何看待丁真参加2021年央视网络春晚? 
  你见过最反人类的设计是什么? 
  有哪些看似精妙实则很蠢的设计? 

前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纳豆奶奶乙女游戏科普疑似翻车?
下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 2020 年 8 月 11 日发布的 Redmi K30 至尊纪念版?有什么亮点和不足?





© 2024-06-29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29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