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花木兰中为什么是「可汗大点兵」? 第1页

  

user avatar   guan-mao-12 网友的相关建议: 
      

北魏老祖宗曾经当野人的地方——嘎仙洞,这里有北魏的铭文纪念,下图为铭文的清晰版复制品:

解释两个问题:

1、错别字问题。这个不是错别字,古代没有什么标准音译规范的,怎么高兴怎么来。同时代吐谷浑的可汗也被翻译为“可寒”。可汗还有一个音译词,就是蒙元时期的“合罕”。

2、字很丑的问题。嘎仙洞铭文是在北魏太武帝时期刻的,当时嘎仙洞不属于北魏实际控制,而是北魏的臣属部落乌罗侯(室韦人)所控制,因为北魏的老祖宗已经在几百年前就离开东北那嘎达了去内蒙古定居了,族群属性也早在几百年前就从东北那嘎达的原始渔猎民族转变为蒙古游牧民族了。所以路途遥远,也不便于大张旗鼓(给大多数臣子看到皇帝的祖宗原来是一群野人咋办),只是派中书侍郎李敞去祭拜了一下,然后刻了铭文。随行的除了一些太武帝亲信汉人大臣外,其他人等一定都是鲜卑贵族,工匠也应该只带了鲜卑八姓出身的平民,是不大可能带汉人工匠去瞻仰皇帝的老祖宗光屁股跑的野人洞的。所以嘛……刻出来的字就丑萌丑萌的,工匠大抵是没有受过严格书法训练的鲜卑八姓子弟。

嘎仙洞为什么在后来又消失于史册,直到现代才被人们发现呢?这也跟北魏修国史有关,北魏修撰国史,北魏太武帝最亲信的大臣崔浩全权负责,太武帝专门嘱咐崔浩说一定要从实际出发,要写真实的历史。

于是耿直的崔浩,就写了北魏的祖先是如何在大兴安岭吃生肉喝生血光着屁股跑的,是如何比匈奴、氐羌还落后的,由于儿子继承后妈造成了如何的班辈混乱的……还可能记载了北魏的祖宗是如何弱小、如何被其他如今鲜卑人看不起的族群欺凌的。

这种秉笔直书,北魏太武帝倒无所谓,他的出发点就是要真实的历史。但鲜卑人民不满意了,许多较为汉化的鲜卑贵族们,是不愿意看到他们的祖宗是弱鸡、野人的,也不愿意让崔浩把许多在儒家伦常看来是乱伦、但在鲜卑旧俗是正常的事情写进历史的。于是在鲜卑人民的一致抗议下,出现了“国史之狱”,崔浩被整死了。

所以越到后来,北魏就越不想提嘎仙洞这个野人洞了,嘎仙洞就此逐渐消失在了大众眼前。一直到近现代,生活在当地的鄂伦春人就给这野人洞命名为嘎仙洞,但鄂伦春人不知道这里曾经是一个大帝国的老野人祖宗生活过的地方。


user avatar   li-yang-ke-58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主流一般认为花木兰是拓跋焘时期人,如果按照这个思路来回答问题,那答案很简单——花木兰是鲜卑人。

因为花木兰起家便是骑兵,而拓跋焘时期汉族士兵地位低贱,是用来充当炮灰的步兵。

不过由于我并不认同这个推论,所以这个答案对我来说也没什么意义。

因为拓跋焘时期对中原地区尚未建立行之有效的统治,他大征兵也不怎么会影响到中原地区。

当时中原地区,一半还在刘宋之手,另外一半属于北魏新占领区域。

而这些新占领区,人心思乱。洛阳地区对北魏基本没有忠心可言,后来刘宋北伐,大部分地区没怎么抵抗,就被到彦之收复了。

至于关中地区更是反感北魏统治,还爆发了盖吴起义。

所以说拓跋焘在黄河以南地区没有强制大征兵的能力。

而且长安、洛阳前不久都经历过激烈的战争,哪里还会有繁荣的市场让花木兰购物呢?

更重要的是北魏压根没有勋官制度,所以花木兰不可能是拓跋焘时期人,除非她长生不老,一直活到周齐相争时期。

我认为花木兰是周末隋初时期人物会更为合适,而且基本没有什么矛盾之处。

相关论证可以看这个回答:

我认为花木兰的故事,结合历史背景可以这么推测。

周武帝灭齐后,突厥偷袭幽州,并且支持北齐残党对抗北周。

于是周武帝大规模征兵,要讨伐突厥。

花木兰是中原人,而且他们家是府兵制下的军户。虽说主要的武器装备都由政府准备,但唯独马匹不是,所以花木兰要去买马以及装具。

周武帝的北伐,虽然因为自身突然病故而终止 但北周和突厥的战争没有马上停止。

花木兰跟着宇文神举,北伐突厥获得胜利。

但很快宇文神举被周宣帝冤杀,周宣帝又暴毙了,继而杨坚篡周建隋。

不过这对于在边境戍边的花木兰影响不是很大,继续服她的役。

后来突厥和隋朝爆发大规模战争,花木兰多立战功,受到杨坚的接见。

杨坚问她要不要当尚书郎,花木兰则想了想李充的遭遇,表示她只想解甲归田,于是杨坚同意了她的请求。

至于这时候花木兰是汉人,还是鲜卑人,其实讨论这个也没什么意义了。


对照木兰辞,附上有关史料。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史料:

【庚申,突厥入寇幽州,杀掠吏民。议将讨之。五月己丑,帝总戎北伐。遣柱国原公姬愿、东平公宇文神举等率军五道俱入。发关中公私驴马,悉从军。

【(周武帝)破齐之后,遂欲穷兵极武,平突厥,定江南,一二年间,必使天下一统,此其志也。】

木兰辞: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史料:

【建德三年六月,更铸五行大布钱,以一当十,大收商估之利,与布泉钱并行。】

这则史料说明北周核心区域商业比较繁荣,所以政府要与商人争利。

木兰辞: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史料:

【幽州人卢昌期、祖英伯等聚众据范阳反,诏神举率兵擒之。齐黄门侍郎卢思道亦在反中,贼平见获,解衣将伏法。神举素钦其才名,乃释而礼之,即令草露布。其待士礼贤如此。属稽胡反叛,入寇西河。神举又率众与越王盛讨之。时突厥与稽胡连和,遣骑赴救。神举以奇兵击之,突厥败走,稽胡于是款服。】

宇文神举从长安北伐北齐残党,要渡过黄河没有问题。

而宇文神举征战区域包括黑山,所以可以住宿在黑山附近。

木兰辞: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史料:

【于是命卫王爽等为行军元帅,分八道出塞击之。爽督总管李充等四将出朔州道,己卯,与沙钵略可汗遇于白道。李充言于爽曰:"突厥狃于骤胜,必轻我而无备。以精兵袭之,可破也。"诸将多以为疑,唯长史李彻赞成之,遂与充帅精骑五千掩击突厥,大破之。沙钵略弃所服金甲,潜草中而遁。其军中无食,粉骨为粮,加以疾疫,死者甚众。】

杨坚分兵八道进攻突厥,“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自然不在话下。

木兰辞: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史料:

首先孝文帝时期就有明堂了。

【又去岁役作,为功甚多,太庙明堂,一年便就。】

不过可能是因为赶工的关系,北魏皇帝和隋朝皇帝都不怎么满意,老是把重新修建明堂提上议程。

所以我不认为杨坚真会坐在明堂举办大型庆典,这里的“坐明堂”理应是为了押韵。

【己巳,有事于太庙。辛未,有事于南郊。壬申,梁主萧岿来朝。甲戌,大射于北苑,十日而罢。】

在击败突厥后的隔年,杨坚举办了许多活动,在太庙、南郊祭祀,又在北苑游猎。

后来卫王杨爽回朝后,杨坚“是日,以秦王俊纳妃,宴百僚,颁赐各有差。”举行大规模的庆功活动,并奖赏百官。

【勋官者,出于周、齐交战之际。本以酬战士,其后渐及朝流。阶爵之外,更为节级。周置上开府仪同三司、开府仪同三司、上仪同三司、仪同三司等十一号。隋文帝因周之旧,更增损之。】

【冬十月戊子,初置上柱国、上大将军官,改开府仪同三司为开府仪同大将军,仪同三司为仪同大将军,又置上开府、上仪同官。】

勋官制度,建立于建德四年(575)年。

木兰辞: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史料:

【 充(李充),陇西成纪人也。少慷慨,有英略。开皇中,频以行军总管击突厥有功,官至上柱国、武阳郡公、拜朔州总管,甚有威名,为虏所惮。后有人谮其谋反,征还京师,上谴怒之。充性素刚,遂忧愤而卒。 】

杨坚猜忌沉猜,所以花木兰想了想,决定解甲归田。

木兰辞: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史料:

【禁天下妇人不得施粉黛,自非宫人,皆黄眉墨汝。】

当年周宣帝禁止妇女施粉黛,所以除了宫女之外,只能黄眉墨汝了。也就是说北朝妇女流行这种妆容是在周宣帝之后。


user avatar   xiuquan-yu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木兰在外从军十载,回朝廷一看,好嘛,天子是元子攸,可汗是尔朱荣,天子坐明堂,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说朝廷研究决定了,让我当尚书郎。二人都想拉拢我,你问我用不用尚书郎,老大你在搞笑嘛,你刚把满朝文武全宰了啊。想夺我兵权就直说呀。所以我说你们另请高明吧,我又不是六镇出身,掺合什么。我看着大胃果药丸,老娘要回家拉队伍了,赏钱我搬走了,你们继续吧。

遥看孟津河,杨柳郁婆娑。
我是虏家儿,不解汉儿歌。
健儿须快马,快马须健儿。
跸跋黄尘下,然后别雄雌。


user avatar   yi-xin-93-52-88 网友的相关建议: 
      

数据不可信,还有个原因,有关调查是什么调查?是哪个专业机构还是部门发布的?

数据来源有什么论文支持不?

—————————————————————————

评论设置了已关注才能评论。

我自己确诊过,所以不相信这个数据。

作为一个十大几年的老病号,来回复发,我已经过了有人为我发声就高兴的年代了。

因为他的目的未必是帮我,结果更是未必对我有益。

很多人说好多没去看过,那这9000万数据是咋来的。如果按照某个比例,这个数字岂不是应该更大?

我认识我们好几个医院的心理科大夫,门庭冷落,如果像这数据统计的,岂不是每天应该门庭若市?

我从来没有那种自己抑郁,全世界都有问题的观点。

有抑郁症治疗就好了。没必要总是呼吁和夸大。

————————————————————————

觉得数据有问题,我们单位大概有一千多人,我几乎都认识的。加上社会交往,加入了几个心理咨询的圈子,我身边确诊的人数不足五人。

我所在的四线城市,大概有四百多万人。但身边接触到的抑郁症患者很少。在心理学圈子里已经包含了很多有点问题,有的确诊,有的没有确诊的人。所以不知道这个数据是怎么来的。

按照统计,十几分之一的抑郁症。。。这个就很神奇。。。感觉有点哗众取宠。。。。这个周刊,你是认真的么?

因为这个数据感觉明显失真,所以也不知道该说啥。

不过抑郁症的诊断总觉得还是比较随意的,国内的心理学圈子也比较杂乱。之前有一次坐网约车,司机正好是我们这医院心理科的大夫,聊了一会儿,嗯,挺不专业的,开车的过程中,和媳妇吵了一路。。。。

倒不是因为他的斜杠职业,而是确实感觉不对路。

总体几年求医的经历,感觉除了精神病院没去过,其他的感觉都就那么回事。当然这方面和我所在的地区医疗水平有关。。


user avatar   chen-sheng-7-76 网友的相关建议: 
      

识字率

明代:

明朝对社学的入学年龄规定:“民间幼童十五以下者。”即15岁以下的孩子都可参加,入学时也不需要考试,招生数额也没有限制,凡是愿意读书的,都可以来参加。

《明史·杨继宗传》中记载了这么一句话,即:“成化初,用王翱荐,擢嘉兴知府.......大兴社学,民间子弟八岁不就学者,罚其父兄。”

明代小说出版业繁荣,有大量的人购买这种休闲通俗读物。

传教士记载:利玛窦等合法传教士的著作,他们不约而同地记载道:他们惊讶地发现明国老百姓识字率很高(而那个时候他们使用二十多个拉丁字母的西班牙葡萄牙母国的识字率可能还不如用几千个汉字的大明),并且把识字率高的原因归功于两点:1.中国人特别注重文化教育2.中国各地方言差异大,要互相理解必须靠文字作为桥梁。

清当局:

第一,生员不得言事;

第二,不得立盟结社;

第三,不得刊刻文字。

第四,大兴文字狱

第五,篡改历史文献

第六,禁毁和篡改汉语著作

通过以上手段,经过两百年黑暗统治中国人识字率终于达到历史最低的 1% (清当局学部在1909年的统计,当时中国人的识字率不足1%)





  

相关话题

  为什么不给溥仪上谥号? 
  明朝皇帝和他们的儿子之间有什么有趣对话,日常交流吗? 
  杨广是不是一代圣君,隋朝百姓如何看待杨广? 
  美国总统如何才能称帝? 
  明朝的皇帝和清朝的皇帝有区别吗? 
  为什么清朝没有出现像明朝朱厚照、朱翊钧、朱由校这样的荒唐皇帝? 
  最近让你潸然泪下的文章是什么? 
  看到名句/诗词被滥用了是什么感觉? 
  中国和印度的关系怎么样? 
  你见过哪些对得绝妙的对联? 

前一个讨论
想了解德国为什么参与到一战当中可以看哪些可靠的书籍??
下一个讨论
为什么戴高乐反对多党制?





© 2024-12-1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1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