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几天博士答辩。我补充一个经验:一定要善用google scholar,这个东西绝对不仅仅是搜文章,看引用,导出bibtex这些简单的功能。
下面说一种具体的用途:当你想要深入调研一个自己不是十分了解的小方向的时候,怎么办呢?去google scholar里面搜关键词吗?但是搜出来的可能是10年前的文章(由于默认是按引用次数排序的),像计算机科学这种领域知识更新太快,10年前的经典文章是要看,但你还是不了解现在发展的趋势。那是不是我们应该筛选一下,从2014年,2015年开始看起呢,这又不对了,因为这些文章刚刚发表,我们无法准确判断其学术水平(虽然期刊会议的档次可以帮我们筛选)。
正确的做法是:看排名最高的那些文章被哪些文章引用了,然后在这些引用文章里面选择几年之内的,如2011年以来的,这时候返回的结果仍然是以引用次数排序的,我们可以稍微深入看看这些文章(因为这些文章已经发表了好几年了,引用次数可以代表其影响力,水平),然后,可以再看看最近几年(14,15年)有哪些论文又引用了这些文章,看看最近几年的文章又解决了什么样的问题,还有什么没有解决。
按这样的方法,泛读十篇左右这个topic的论文,你基本上就可以搞清楚这个方向人类目前的研究进度了!
总的来说:科学知识是成体系,成网络的,而引用次数又可以反映科研成果的价值,刚才这个过程,就是在科学知识网络中从远到近,按照科研成果的水平进行搜索的过程。目前我们处于知识爆炸的阶段,这种方法个人感觉是非常有效的。
以前我看论文,总是觉得,这篇文章写得挺好嘛,但不知道还能从哪个方向改进,自从用了这种方法,一下子思路开阔了,像是在人类科学探索的道路上用很短的时间重复前人的科学探索过程。
推荐大家都可以试试。
(9月6日更新)目前已经答辩完了,统一回答一下大家关于怎么在国内用Google Scholar,可以试着访问一下这个网址:
Glgoo 学术搜索,除了不能登录自己的Google账户,Scholar的其他功能均能正常使用。
(9月8日更新)再提醒大家,平时看到一些觉得比较好的论文后,也可以用这种方法,看看近几年有哪些质量比较高的论文引用了这篇论文,解决了哪些问题,随着时间推进,解决的问题和研究的思路到底有哪些发展。这个习惯培养起来真的会受益无穷。
(9月26日更新)由于有朋友问我怎么查看“排名最高的那些文章被哪些文章引用了”,所以这里简单解释一下,以我目前正在做的一个topic为例,当我们在google scholar里搜索Software Clustering的时候,出现在最前面的搜索结果是这样的:
丝毫不意外,两篇文章分别发表于1999年和2005年,我们要看这两篇文章被哪些文章引用,其实很简单,点击文章下面的“被引用次数:XXX”(截图中的紫色文字,由于截图前点过该链接,所以显示为紫色)这个链接就可以。点击之后出来的页面也基本是按照引用次数排序的,可以在页面最左侧选择时间范围。
以世界史(俄国史)为例。
一、规范篇
1. 养成良好科研习惯,日课(读书笔记、读书汇报、文献翻译、研究综述等)均按照《关于〈历史研究〉文献引证标注方式的规定》[1]执行,字号、页码、页下注悉备,妙用无穷。
2. 研读和翻译文献,注意在中译本即时标注页码,以便于日后对照查找和精准引证。以俄文文献为例,有的复合句和单词很长,字母折行现象很普遍,也就是每一页末尾不一定都能把话说完,这种情况下如何标注页码?我的办法是“舍长取短”:如果次页前一两行就有个句号,则标注于斯;如果次页说了半天才有一个句号,辄根据情况,把页码标注在逗号等停顿后,减小误差,此法同样妙用无穷,日后无论翻检、爬梳或征引文献,事半功倍,无往不利。
3. 读书要动笔。尤其对于纸质版文献而言,读到哪些有意思、有价值、有思想、有新意的材料,如果手懒不想“札记别纸”,则可以提要勾玄,写写划划,做一批注,或者扫描下来,著录出版信息和具体页码,存入文档,再取一个直接、醒目的标题,以为“纪事本末”。
4. 善用备忘录。平时在读书、思考、与师友讨论、参加论坛听取评议意见时,要随时记录有价值的想法和宝贵意见。当然,考诸前两年的读博体验和经验,我更看重导师和审稿专家的意见,一针见血,少走弯路。
5. 制定计划。我为自己制定的研究计划分为阶段性和远景规划两部分。这些计划包括论文选题、写作计划(期刊论文)、学位论文开题报告草稿等,随时补充修订,日久遂多、遂深。
6. 定期浏览知网。关于我的研究方向及我感兴趣的研究领域,有很多熟悉的主题、学者、期刊,我会定期(更多的是不定期,甚至随时随地)翻检,了解前沿学术信息、进展,保持选题敏感度,博采众长,博观约取。当然,外文电子图书馆网站等也要广撒网,多吸血。
二、写作篇
1. 研究综述。在广泛阅读与深入思考后,积累的一些信息和思考可以通过写研究综述来整理。研究综述旨在建立学术史脉络,需要全面梳理前人研究,分析其得失,有针对性地进行评议,避免有述无评。与既往研究的对话应该贯穿全文,而非只是笼统体现在文首的综述部分。我认为档案评介也是一种研究综述。这是一种重要的学术训练,它既可以独立成文,也可以作为一种预演和练笔,以后无论是写作阶段性的期刊论文,还是学位论文的绪论部分,都可以取用补缀,受用无穷。最近我整理这两年的研究计划,几篇篇幅较大、写得比较深入的期刊论文,其选题和思路,主要来自硕士末年暑假写的那篇一万多字的档案评介,可见当时所定题目的延展性和前瞻性都是比较好的,腹地足够大,可以充分发挥。
2. 期刊论文。
1)题目。应简短,尽量总结出最核心的内容,并且明确时间断限和问题指向,如果用主副标题,需要相互契合。
2)摘要。需要简要交代研究缘起、主要结构与观点,但不可与结论文字相同。写摘要是传统学术训练的重要方法,可帮助我们重新梳理思路、审视文章的框架结构。我习惯把摘要作为全文提纲,在行文过程中不断完善修改,但要有此标准形式,所谓名正则言顺。虎头既定,豹身无虞。参见《北京社会科学》摘要攥写基本要求[2]:
3)前言。《世界历史》、《史学月刊》等高水平期刊都明文要求作者在来稿的前言部分必须包括学术史回顾,可以少,但必须有:“专投本刊的论文应有相关学术史的简要评述,字数一般应控制在 2 万字以内。”[3]“凡研究性论文均应有相关课题的学术史内容,在文中或注释中简要评析前人的研究成果和目前的研究状况。完全没有此类文字的稿件,本刊不予受理。”[4]因此,我为自己的论文前言设定的是两部分:背景导入(学术史回顾)和问题的提出(选题依据)。具体字数则按照文章整体谋篇来设定,头重脚轻也不协调。
4)正文。要有内在逻辑与层次性。章节间或递进或并列,需要有明确的逻辑关系。可以在有充分史料的基础上审慎推论,但要避免“推论之推论”。史学论文有四个要素,即论题、论点、论据、结论。史学研究必须坚持四个“以”:以证据说话,以史料证明论点,以论点的互相链接和支持构成结论的基础,以论点、论据、结论的一致证明对论题所做的全部阐述的自洽性、逻辑性、正确性。其中,史料是论据,也是基础;论点和论据的一致是关键。这是论文的核心结构。一篇文章,基本的论点有坚实可靠的证据能证明,根据这些论点得出的结论自然不会错误。所要解决的问题都解决了,整篇文章当然是成立的。[5]
5)结论。包括结语,小结,简短的结论等。总结研究结论,同时最好有一定延展性,挖个坑,以便另文填坑。
三、发表篇
1.不发表,就出局。我们需要把自己的想法变成论文。成为研究者的关键:努力写作。[6]写作能力是教育水平的最高体现,发表意味着影响力。一次成功的发表经历就是一个完整的学术产品生产—消费的过程。在学术市场上,学者相当于生产者,而读者相当于消费者,学术作品就是产品,即知识生产。如何为学术市场生产出合格的产品,是每一个研究者要思考的问题。生产决定消费,发表意味着学术生产力。论文发表应循序渐进,不可急于求成,需要熟悉各刊物的重点选题与学术审美,有针对性地投稿。在投稿前需要注意仔细核对引文,按照各刊物的标准格式修改,不可一稿多投。针对各刊物审稿周期普遍较长的现况,建议合理安排投稿时间。[7]
2.投稿首选专业期刊。专业刊物尽管数量少,但是受众比较同质化,都是社会学界的业内人士,因此,年轻的作者最好首先尝试投稿到专业期刊。一方面,专业期刊是所在学科学术生态的反映,一般也代表了该学科的最高水平,这些专业期刊一般有比较专业(学科背景等)的编辑队伍,其学术选题、对文章的判断等通常比较反映该学科的业内看法,再加上很多专业期刊都有专门的匿名评审人,通过给专业刊物投稿,可以迅速提升专业文章的写作能力。另一方面,在专业期刊上发文章,好比是刷脸、挂号,能够让更多的业内人士了解你、认识你,是一个迅速积累专业口碑的好方法。同时,专业刊物的读者也包括其他刊物的编辑,先在专业刊物上发表文章,获得专业口碑,再向其他综合刊物投稿,也会有更强的认受性。[8]
另外,一个研究领域的开拓和发展,需要有专业期刊作为支撑。在欧美史学界,除少数综合性的史学刊物外,立足于专门领域、甚至专题研究的期刊为数更多。这些期刊大多属于同仁刊物,编者和作者出自同一个专业圈子,彼此志趣相投,声气相通,所刊发的文章大体能反映这个领域的前沿进展和最新水平,有的刊物还被视为本领域的旗帜。但是,当前的中国史学却不能享有这样优越的条件。我们只有为数不多的几种综合性史学刊物,专门领域或专题性的刊物寥若晨星。我们的专题论文大多刊登在社科类期刊或大学的学报上,分散零碎,被淹没在各色各样文章的汪洋大海中,自然难于产生影响。于是,一些综合性的史学刊物便摸索有效的路子,把某些专门领域作为自己的主打栏目,力求在办出特色的同时,推动这些领域的发展。[9]
3.投稿经验举凡(世界史可发)。
1)《史学月刊》,史学界难得的良心期刊代表,字数限制比较宽松,曾经读到过一篇长达40k字的雄文,一般15-20k都可发,只要质量过硬。博士生可独作,录用与否均有回复,要审稿意见的话也多少有点。排队安排刊期,积稿十分严重,最长的要等两年多,甚至三年,一般也得一年左右,审稿严格细致。不过与同类期刊相比,已经是最容易中的了,毕竟是月刊,发文量更大。
2)《史林》,见刊很快,没几个月清样就出来了。博士生可独作。近两年发文明显变难,对于青椒尤其如此。普通985讲师可能优势并不及top校在读博士。投稿之后一两个月如果有用稿意向,就会先联系投稿人,稳住作者,基本上可能性很大,静候佳音即可。如果三四个月一直不联系,大概率就是没有用稿意向,等到三四个月的时候自动退稿,通不通知要看编辑大人心情。所以以后再投它家,两个月不联系就基本可以改投。 总之,目前这个环境,《史林》绝对算是历史学C刊清流了,虽然少量关系稿在所难免,但绝对会给没关系的自由散户来稿机会,也不歧视作者身份。比起一些基本不收自由来稿的傲娇期刊好太多了。
3)《历史教学问题》,系统投稿,审稿快,感兴趣的稿子会很快发用稿通知,之后发回外审意见,按照要求修改即可。博士生可独作,无基金项目亦可。刊期排得也不算慢了,毕竟双月刊。本轮评级依然是扩展版,虽然被吐槽某校后花园,关系稿集散地,但许多文章选题都很新,也屡有大家约稿,所以还是要提高稿子质量,才能征服编辑。字数要求比较严,一般在12k字左右。编辑耐心敬业,沟通高效顺畅。亲测有效。
4)《历史教学(下半月刊)》,据说版面费是每个字0.5 ¥,本轮已被降为扩展版,坊间有许多人拍手称快。不过整体文章质量还不错,有大家约稿,组稿,虽然收费,也会挑食的。近两年被人大复印报刊·世界史转载情况分别是2篇和4篇。
5)《暨南史学》,来源集刊,半年刊,出刊较慢,审稿较快。每期文章在十几篇的亚子,选题比较新,博士生可独作,还收译文。
6)《冷战国际史研究》,来源集刊,半年刊,出刊较慢,审稿算快了。每期都有学界大家站台,硕士生、博士生均可独作,无基金亦可。字数限制比较宽松,最多可以发到40k字。收档案评介、资料编译。编辑很敬业,凌晨还发校对通知。亲测有效。
7)《全球史评论》,来源集刊,半年刊,博士生可独作,有专栏发书评,题目都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8)《浙江学刊》,纸质版邮寄投稿,中国史&世界史都收,重实证,选题新,具有现实意义,接受博士生独作。
9)《北京社会科学》,中国史&世界史都收,审稿快,见刊周期快则半年,字数要求较宽松,鼓励博士生独作,无基金亦可。
10)《城市史研究》,国内唯一的城市史专门期刊,来源集刊,半年刊。收博士生独作,无基金亦可,文章质量较高,人大复印报刊·世界史转载率不错。[10]
4)同行专家匿名审稿单凡例举隅。[11]
相关回答和文章参见:
推荐一个期刊投稿信息查询和发表经验交流平台:发表记(http://www.fabiaoj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