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这个不够细致。38号功课做得不足。
在媒体上最早提出来工信部测试方式问题的,应该是我在2013年的文章,汽车之家当时还要实测秦的油耗,想要测出来1.6升,现在汽车之家测试唐就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38号这个用油跑25公里完全错了,不是那么跑的。
下面是我2013年的文章部分。
1.6升油耗是怎么算出来的
比亚迪秦最大的争议就是这个1.6升的百公里油耗。其实这个油耗并不是比亚迪的责任,而是工信部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油耗标准的问题。
秦实际在油电模式下也是百公里5.9升,综合6升左右。类似的,实测6-7升的雪佛兰沃蓝达的工信部标识是1.3升。如果有人去实测想要跑出1.6升来,那就是笑话了。
我们来看一下工信部的这个1.6升是怎么算出来的。
工信部的数据,号称是GB/T 19233-2008《轻型汽车燃料消耗量试验方法》 算出来的,而这个《轻型汽车燃料消耗量试验方法》本身是没测试内容的。关于测试内容,文件指向一个《轻型汽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
这个《轻型汽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里面是有市区工况和郊区工况的测试内容的,分别叫循环一和循环二。
循环一是4公里,循环二有6.9公里多,模拟市区工况分了25段,模拟郊区工况分了21段,每一段什么速度多少秒,都有详细规定。
这个测试方法和欧洲类似,都是分段匀速,不如美国的不断变速更切合实际,所以吐槽很多,但是好歹还算个标准。
插电混合动力车要按照这个标准测试两遍,分别是满电下油电状态和没电下油电状态,然后再测试一个纯电里程。测试完成后,将结果加权平均,分子是两种状态的油耗和里程乘积,分母是纯电里程加上25公里(这个数字无厘头,标准说是两次充电之间的里程)。纯电里程有测试标准,最大100公里,就是说如果电池很大,最大分母可以到125公里。
也就是说,插电混合动力车尽管测试循环和燃油车一样,但是最后出来的数字是算过的,和燃油车不能互相比较。所以才有雪佛兰沃蓝达工信部数据1.3升,实测6-7升的笑话。
至于秦,以前用10千瓦时电池号称能跑50公里,按照这个算法,就是分母加50,秦的油耗就是2升,等于燃油车的6升左右。后来加成13度电,分母增加20,尽管实际油耗没变,但是标识油耗就成了1.6升。不是比亚迪在吹牛,而是工信部的标识算法太奇葩。
嗯,混合动力省油不省油,先要看结构,并联本来就不省油。
对插电混动的理解,和混合动力的理解,38号完全错了。
丰田的结构是在汽车上用省油的发动机,这种发动机本来用在汽车上低扭有问题,丰田用电机来解决问题,用行星齿轮来分配动力,这样省油的发动机就可以用到汽车上了。丰田的这套油耗就优秀。
插电混合动力的思路是燃油车到电力车的过渡,市区行驶基本当作纯电力车来用,完全不用油。长途为了不趴窝加上传统发动机驱动,或者是增程(宝马i3),或者是并联(奥迪a3-etron)
并联方案因为可以有加速的优势,代价也小,很多厂商喜欢用,虽然这种方式不省油。变速箱厂商直接给变速箱加电机。传统汽车换个变速箱稍作改动就能变身插电混动,所以BBA都走这个路子。
普通发动机作混动,也能省油,但是限于串联,而且省油仅仅是在都市堵车的工况,高速反而不省油。而串联要两个电机,结构要动成本也比较高。
所谓电动车污染转嫁是错的。
即使是最不干净的火力发电,其排放污染也是集中处理的,远比每个汽车的三元催化剂效果好,成本低。而且电力可以远程传输,这对大都市的空气改善是有好处的。
况且还有风力发电,水力发电……
从环保角度,并联低成本路线的混合动力车是都市用车的发展方向。
丰田如果开放专利,混动长途运输的汽车是发展方向。
在城市内正常上下班通勤都用电,晚上回家充电,正好解决了城市用电峰谷问题,把本来浪费掉或者花大力气储存起来的电能充分利用。偶尔的长途,还是用油,虽然不省油,但是用得少,不值得花额外的高成本。
以现在动力电池的降价趋势,未来普通车型加上2、3万就可以市内用电不是梦,充电车位再普及一下,市内开车就没有污染了。
长途汽车上,因为电池充电速度还没有解决,插电意义不大,还是燃油提升效率,丰田这套就管用了。如果丰田开放专利,所有长途车,大货车都用上省油发动机加电机,那么对环境和节能也是好事。
丰田这套在可充电的车位普及以后没有优势。秦和普瑞斯用于上下班通勤,在有充电条件的情况下,秦的费用远远低于普瑞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