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不能消除错误消费决策引起的悔意与不适感,不过可以帮助我们拨云见日抓住问题重点,及时止损避免一错再错,同时做出尽可能有效的补救措施与合理的消费决策。
在引入经济学分析之前,我建议题主聚焦购买的万圣节鬼屋的优点,多想想去了好玩的(通过 「自我暗示」 进行引导),然后蹦蹦跳跳地去吧..
<既然在该理性的时候冲动了,何必在该冲动的时候理性呢?>
当然,经济学不允许我们这么做。
首先,当前决策不考虑沉没成本。题主已经购买了鬼屋且无法退款,这个行为无法“撤销”,那么付出的款项即为沉没成本,这部分支出是历史发生的并且无法收回的。在考虑去不去的时候,我们不必考虑花出去的钱,我们需要关注的是:去带来的满足感是否足以让我们忍受赶往这偏僻之地,以及抵消为此花费的时间精力。
可是如果我们不去的话,真的会很心疼,尽管可能我们做出的是合理的决策。所以有时候问题看得太明白不见得是好事。想起一句经典台词
<做个痛苦的明白人,或是糊涂的快乐鬼,怎么选呢?>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要考虑去鬼屋花费的时间精力,即「机会成本」,也就是我们为了去鬼屋放弃的干其他事情的机会,比如花前月下。于我而言,后者的吸引显然更大,为了给一时的冲动买单,我就得放弃花掉的钱。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还有一种补救措施——「转卖」。在二手交易市场中,以低于市场价的价格将其转手卖出,收回部分支出,比如挂到闲鱼上。
当然这面临一种「风险」,可能我们卖不出去而鬼屋门票是有有效期的,那么这种可能卖得出去可能卖不出去的「不确定性」,会让我们丧失另作处置的主动权,比如本来我们可以转赠友人。
可别小看转赠友人这一行为,这其实是一种「投资」。比如我把鬼屋门票送给 @沐夏 小姐姐,没准下次小姐姐请我吃饭,这就是「投资回报」。什么?你说我心机婊为了撩妹才送给朋友东西?不存在的,一旦人变得理性就会显得自私。
而且我不会告诉你我是因为喜欢小姐姐才想出买了鬼屋又不想去这种幼稚的理由,毕竟说真话也是有风险的。
经济学就是这么扯淡。
和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