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上高数的时候,老师戏称说,引入无穷小量,是为了防杠精的……
emmm,直到学习了相关的数学史(在这里要感谢顾沛教授上的《数学文化》课程)之后,大概(很浅薄地)明白了一下它的意义,我把它阐述如下,简单举个例子吧:
在牛顿的时代,“极限”的语言是含糊不清的,比如说,我们要求 在 处的导数,那么在牛顿那个时代,让牛顿来做的话,差不多如下:
。
其中的,牛顿把它叫做“无穷小量”。这一方法在当时相当好用,牛顿使用这种方法(现在看来,就是微积分了)解决了大量的过去无法解决的问题,因此被科学界广泛接受,并得以迅速发展。
但是,细心的朋友很容易看出来上述求导过程中的问题。此后不久,当时英国的贝克莱大主教发表文章猛烈攻击牛顿的理论,他的责难相当直接:你这个求导过程中的啊,到底是啥呢?你说它是“无穷小量”,那么它究竟是不是 呢?
贝克莱说,如果“无穷小量”是 ,那么上式左端分子分母都变成了“无穷小量”之后,分母为,就没有意义了;反之,如果不是 ,那上式右端怎么就直接把略去了,得到 这种荒谬的算式呢?
贝克莱又说,在得出上式时,是假定了 才能作除法,所以上式的成立是以为前提的。那么,为什么又可以让而求出 在 处的导数呢?因此,牛顿的这套方法,就如同从 ,两边同时除以 ,然后得到 一样。
贝克莱还讽刺挖苦说:既然分子和分母都变成“无穷小”了, 而无穷小 作为一个量,既不是 ,又不是非 ,那它一定是 “量的鬼魂”了!
这就是著名的“贝克莱悖论”。
贝克莱并不是数学家,但是,他的质问是一针见血的。虽然牛顿及拥护牛顿的人们奋起与贝克莱论战,但是数学家在将近200年的时间里,都不能彻底反驳贝克莱的责难。直至柯西创立极限理论,才较好地反驳了贝克莱的责难;再直至后来的魏尔斯特拉斯创立“ ”语言,才彻底地反驳了贝克莱的责难。
评论一番:贝克莱的责难是有一定的逻辑基础的。也正是这一问引发了第二次数学危机,使得数学在历史上产生了新的飞跃!
所以题主应该知道了,引入极限和无穷小的意义是多么巨大吧!要不然,只能是立足于现行的人教版高中教材对待极限的办法,用“无限趋近”来含糊其辞:缺乏这种严谨数学语言表述的方法,也只能是表面文章,一如上述 的求法。
经评论区提醒,略微解释一下吧:我们大一新生上高数课,第一次接触到极限的 语言,不免觉得陌生,很多同学觉得直观上感受到这个“逼近”就够了,不需要繁琐地证明,比如 这种显然的极限还需要证明,这在有些人看来很不必要。我们高数老师应该是出于我们的这种心理,如此解释一下,算是开个玩笑吧。
不过,高数老师这里所说的无穷小量,完全不是牛顿时代表述不明的“无穷小”,而是现行高数课本里面的,基本上类似于ε-δ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