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看待90后博士刘慧颖毕业成中南大学特聘教授?文科教授不需要积累吗?她发表的几篇英文期刊水平如何? 第1页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目前国内的学校对SSCI的评价很混乱。有些学校一篇4区垫底的SSCI都能抵得上一篇管理世界、经济研究,而在有的学校即使是SSCI的顶刊比如经管类的FT50/UTD24,也只跟一篇普通的C刊等价。完全让人看不懂。

真正的社会学领域要发一篇SSCI是很难的,发一篇1区基本上你已经能超过国外高校的绝大部分社会学phd了。中国有多少人能发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的?比发Nature, Science 还少得多。谁要是能一作发一篇,别说特聘教授,直接tenure正教授我都没意见。

但是SSCI跟SSCI之间的差距有时候比SSCI跟《故事会》之间的差距还要大。刘教授发的期刊,基本都是在SSCI或SCI的老年学或实验心理学的分类下。而这时候你再用纯人文社科的评价体系(而且还是最扯的纯积分量化)去评价一个交叉学科的学术成果,必然是很不科学的。这种说好听点叫田忌赛马,说难听就是投机取巧。

我随便看了一篇刘教授的文章,2017年发表的 Continuity and changes in three types of caregiving and the risk of depression in later life: a 2-year prospective study 刊在SCI 老年学 JCR1区期刊 Age and Ageing 上 (IF=4.51)。 在纯社科研究者看来,1区和IF 4.5这两个都是很难达到的高度,很多人拼了半辈子评到教授也发不了一篇,要知道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这样的社会学三大顶刊之一的IF都也才4.46!都还不如这个医学类的普通SCI。 但是呢,在有些高校负责人才引进的领导看来,既然你应聘的是社会学的职位,那么不管你发的是SCI还是SSCI,我都根据社会学或文科的标准来评价,学校的文件搬出来拿着尺子一比划,那么“1区”和“IF4.5”两个标签瞬间就能KO掉一大片社科专业的竞争者。更何况你还有10篇8篇类似的文章,985特聘教授也就不足为奇了。

虽然我不是刘教授这个领域的,但也不妨尝试学习一下这篇1区大作:

整篇文章去掉摘要和参考文献总共4页半 (纯社科类的大多在20页+)。虽然乍看题目是个为期2年的大实验,但实际上作者用的所有数据是从北大主持的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获取的二手数据,也就是说作者不用负责理论构建、设计问卷、发放问卷或做访谈,只用把现有的数据从数据库里面挑一些出来测一测,再写个结论就出稿了。而对于社会科学的研究人员而言,测数据前面的那部分才是最痛苦的。我的博士论文,整整一年多的时候都在构建理论模型、设计问卷,随后的问卷发放又占去数个月时间,而数据分析一个多月就做完了。

回到文章本身,简单来说,这篇论文就是用广义估计方程(GEE)测试了抑郁症状 (depressive symptoms)和护理过渡期(care transitions)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4个模型测了4个不同的护理类型。稍有统计学知识的应该不难看出这是一个很简单的实证分析,翻译成中文差不多就是普通的硕士毕业论文的其中一个章节的难度和工作量,别说C刊,投个普通的北核估计都很难命中。既缺乏有深度的综述,也没有理论框架,亦看不出多少创新点,就是单纯的测二手数据,以及得出几点相应的结论。类似的文章,手头有数据的硕博士生差不多几个礼拜就能写出一篇。我不知道自然科学领域的研究生是怎么发文章的,但在文科领域,这应该只是算一个工作量很小的迷你文章。你投出去发表当然是没问题,但像中南这样的985都还要把这类文章当做含金量有多高的顶刊大作,就有点滑稽了。

很早以前,我也拿着别人的一篇跟上文差不多的文章问我导师,说我能不能先发几篇这样的(S)SCI, 我说我们中国比较看重数量。我导说你是管理学博士生,就应该发在管理学的期刊上,发这种跟你学科没关系的期刊对你没什么作用。要是你的大论文写得差不多了,闲得慌的话你可以考虑写1-2篇凑个数,但千万不能多,多了对你就是副作用。

我觉得我还是不能听我导的,必要时候也要向刘教授学习学习,先发两篇短平快的再说。



user avatar   zhu-jing-21-38 网友的相关建议: 
      

又是特聘。

刘教授可比之前那位齐教授有料的多。社会科学影响因子普遍会低一些,而她有几篇文章都发在相对高的期刊上。文章没有仔细看,社会科学论文看不太懂。

中南大学做得一手好生意。特聘招进来,宣传放卫星。三年好光景,期满不升走。


下面有人懂行,说其实灌水严重。哎,看来我们还是应该不惮以最坏的恶意去看这些神话故事。不过确实,4年9篇论文,不灌水才怪。

最近这泡沫时代里充满了黑色幽默啊。




  

相关话题

  名校的博士学位,在高校找教职时,不重要到什么程度? 
  为什么十个女人有九个用的苹果。而十个男的却顶多有三个用的苹果手机? 
  读博期间怀孕了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没有顶会的CV/NLP方向的博士生毕业出路在哪里? 
  国外有些学者在学生时期发论文横扫science nature,但独立后却只能在一般刊物上发论文。怎么看这个现象? 
  美联航的丑闻,能让人们抵制它们多久呢?过一段时间消费者会不会又开始购买美联航的机票了呢? 
  为什么有些科研人员觉得「996 还要 +0.5」? 
  爱国的现实意义?为什么要爱国? 
  当代人正在对越来越多事物渐渐失去耐心吗? 
  富人节约对穷人有好处吗? 

前一个讨论
为什么近年来生命科学方向研究频频曝出严重造假?
下一个讨论
贺建奎基因编辑婴儿事件过去一周年了,目前基因编辑现状如何了?





© 2024-06-29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29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