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霍去病的功绩比李广大却在后世的诗词里不比李广来的多来的浓? 第1页

  

user avatar   zhang-zhu-12 网友的相关建议: 
      

别的朝代不知道,但至少在唐宋时期,吹霍去病是可以的,吹李广也是可以的。但是有两个基本原则要牢记:第一,可以不吹李广,但绝对不能骂李广;第二,绝对不能捧霍踩李。

这个道理嘛……除了李广本人身上的悲剧情节之外,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唐朝皇族自认的郡望就是陇西李氏,唐朝的许多著名的李姓文人、官员等等也都出自陇西李氏或者自称陇西李氏——就连李白也说自己的祖籍是陇西成纪。而在陇西李氏的祖先名单中,李广是最绕不过去的人之一。

所以,至少在唐朝,基本上有点脑子的诗人都不会骂李广。否则,这就等于指着鼻子骂皇族以及天下的李氏后人你老祖宗是个菜鸡……(事实上,如果你去看的话,会发现一个更有意思的事情。那就是唐朝五侯七望的祖先,基本上都没有被骂过……)

大多数文人的写法,其实是很讨喜的。那种哀叹李广难封的诗句,就好比说“哎呀,你们家祖宗其实特别NB,就是运气不好一辈子当不上大官”,别人听了也高兴。当然,这也不影响你吹霍去病……毕竟,霍去病就算再怎么黑,他的部队砍下的那几十万颗人头可是明明白白记载在史书上的。不服?那你也去砍一个来看看。

另一方面,就文学作品的表现以及正常人的心理来说,霍去病也不是一个好的写作对象。因为大多数人在看到那些高干子弟做出惊人的业绩时,首先想到的不是能力,而是“我要是有这样的背景,我干得比他们还好”。比如前几年某电商网站的创始人,年纪轻轻就在各个媒体上露面,常常为自己带盐。但后来就有人说他爸爸是某市的市委书记。客观来讲,就算他爸爸真是市委书记,在这个年纪能创办这样一个企业而且运营的还不错,也算得上能力出众。只不过,大众不会这么认为。(比如说李世民,无论是拼个人武力值还是拼谋略,都可以妥妥地跻身大唐乃至中国历史上的名将之列,但吹李世民的诗文真不如吹李广的多)反之,很多屡战屡败的创业者——虽然他们创业失败的原因可能是能力不足、执行力有问题等,但这种人天然就是写作的好题材啊,可以表现社会不公啊、可以表现个人的奋斗精神啊……甚至碰到公知式的知识分子,还能暗戳戳地用霍去病来说皇帝任人唯亲,用李广来说自己怀才不遇、说皇帝昏庸无能,可谓是文人写作必备素材。


user avatar   larrynonelson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给出的答案是,李广本身代表着“战略防守、有限战争”的军事思想,文人墨客尤其是边塞诗人都体会到了远离故土,长年征战之苦,统治者的穷兵黩武更是给天下百姓造成了巨大的伤害。百姓的厌战与统治者的好大喜功成为一种尖锐的矛盾,此时防守型的将领——李广成为了最佳的舒发点。

中国历史上名将无数,为其题诗的文人墨客也不少,但是几乎没有哪位将军能够跟李广在这方面可以相提并论的。即便是与李广同时代的战神——卫青、霍去病也无法与之相比。闲话不多说,先上几首诗歌。

《出塞》唐朝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塞下曲》唐朝 卢纶

林暗草惊风, 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 没在石棱中。


《燕歌行》唐朝 高适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老将行》唐朝 王维

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


诗歌暂且先罗列这么多,如果读者有兴趣可以自行去搜索。面对这样一种文化现象,确实让人有时候感到困惑。因为在历史的长河中,李广的战绩跟同时代的其他一线将领比起来确实不算突出,更不用说跟白起、韩信这个级别的将领来比较了。也有很多人对此文化现象给出了解释,比如有一种观点认为,诗歌是由怀才不遇的文人写的,他们正好借李广之遭遇表达自己的悲愤。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封建帝国体制下君主赏罚不明,广大仕途不顺者借李广未得封侯之事来控诉皇家之不公。以上的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我觉得没有说到核心部分。我个人对此种现象产生原因的解释为——对封建帝国统治者穷兵黩武政策的控诉和不满。前文已经讲过,李广是一个优秀的防御型将领。如果抽象一下,那么他代表着“文景之治“时战略防御和有限战争的军事思想。

汉文帝、汉景帝时代,由于自身的综合国力不足,汉帝国对匈奴采取的是战略防御政策。整个对匈奴作战都是以防守反击为主,依托边境坚固的要塞和城防对来犯之敌进行有效打击和驱赶。人是环境的产物,李广在这样一种战略防御的军事态势下走过了青年和壮年,他的作战方式、带兵方法也是围绕着战略防御这个核心开展。可以说李广是个边界防御战的专家,擅长打防守反击之战。他在御边作战中,善于充分发挥自己熟悉边境地理的优势,用兵神出鬼没,作战灵活机动快速,所以每每取胜。但是遗憾的是,李广在文帝、景帝时代待得太久了,这种防守反击的战法已经深入李广的骨髓,断无摆脱的可能了。

当时间来到汉武帝时代,整个国家经过“文景之治”后,综合国力急剧提升,汉帝国呈现出全方位的强盛局面。此时的汉武帝果断调整对匈政策,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一改依托边防要塞的防御战,转为大规模骑兵军团连续出塞与匈奴主力决战。与此同时,汉帝国的统治者从与匈奴的长期周旋中逐步认识到骑兵的重要性,汉武帝本人也非常重视“马政”与骑兵军团的建设。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以卫青、霍去病等为代表的一大批青年骑兵军官被重点培养和发掘。此时的李广主要工作仍然是边境守备,他很有可能错过了大规模骑兵军团建设、作战等相关培训。

现在我们好好审视一下汉武帝时期的对匈战略,汉武帝大规模建设骑兵军团,派遣汉军主力主动出击,长途奔袭,最终在大漠南北重创匈奴,暂时解除了匈奴对汉帝国的威胁。雄才大略的汉武帝让草原上的天之骄子畏惧我们这个农耕民族,更是让“男子汉(本意为汉族男子)”这三个字声名远播。

汉武帝反击匈奴之战,始于武帝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共历时四十四年之久。这样连续不断的大规模军事行动,也基本耗尽了文景之治留下的巨大财富。而为了敛财,汉武帝搞出了许多手段,比如:卖官鬻爵、算缗告缗、币制改革、均输平准、盐铁专营等。庞大的战争开支通过这些手段转移到百姓身上,最终导致百姓连盐都吃不起。汉武帝虽然开疆拓土但是竭尽民力,天下流民几百万,赤地千里人相食。

由此可知,面对北患举国之力连续不断地对外发动战争,其实并不是性价比最高的方式。我们这些开了上帝视角的后人,是可以十分清晰地看到农耕民族的脚步始终没有踏足北方的草原。后世北伐战虽然得到了不少领土,但是都得而复失,始终没能在草原上建立稳固的统治。

唐和汉都是强盛的中原王朝,面对北边草原政权的威胁所采取的措施基本相似,都是大规模地派遣军队主动出击。这样一来,唐王朝就会强迫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要戍边,服兵役,与之匹配的后勤补给人员数量更是大得惊人。辉煌战果的背后是无数普通百姓背井离乡,妻离子散,身膏荒野。

统治者好大喜功、穷兵黩武给普通百姓带来了极大的痛苦。由此“文景之治”时的战略防御、有限战争等国防策略成为百姓的切实需求。李广将军人生遭遇,成为了这个情感表达的最佳投射点。如果你不相信,你可以再读读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user avatar   xi-xi-46-43-80 网友的相关建议: 
      

说白了就是不得志的文人占大比重呗,那些人敢自比卫霍吗,他们配吗?

还有就是李广那几首诗比较有名吧


user avatar   feng-huang-xuan-su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你看的诗歌太少了。


user avatar   zhu-steven-616 网友的相关建议: 
      

卫青马夫出身,七击匈奴差点活捉匈奴单于和霍去病的“封狼居胥+冠军侯”是中华史上武将的最高荣耀,甚至高过了历代雄才大略帝王的“封禅泰山”。问题是这武将最高荣耀实在太难达到,因此传播不广。

而李广难封则是有能力者壮志难酬的一种普遍感叹,容易引起共鸣。

通俗的讲就是李广虽然英勇,但战术+运气都差那么点意思。李广将门世家的背景,在军中受到的支持又比身为外戚的卫青霍去病要强大的多,又和卫青霍去病同时出征,带的兵的质量和后勤保障都比前两者好,但战绩总是差强人意,无法封侯。后来人们感叹喝凉水都塞牙的霉运时,自然而然想起李广。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毕竟历史上多的是自以为壮志未酬自比李广的酸文人,又有几个功高盖世敢自比卫霍的大英雄呢


user avatar   zhang-chen-xu-38 网友的相关建议: 
      

李广和卫霍,在古诗歌中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意像;

古人在抒发怀才不遇之情时,喜欢用李广;在抒发建功立业之志时,喜欢用卫霍。

在描述将领个人勇武,喜欢用李广;在突出将领才能,喜欢用卫霍。

书写传奇故事时,喜欢用李广;展示国力强盛时,喜欢用卫霍。

作者满腹凄凉,报国无门是喜欢用李广;春风得意,踌躇满志时,喜欢用卫霍。

比如王维的这首《老将行》,就描写了一位虽身怀绝技,但抑郁不得志的老将军,这里用的便是李广:

少年十五二十时,步行夺得胡马骑。
射杀山中白额虎,肯数邺下黄须儿!
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
汉兵奋迅如霹雳,虏骑崩腾畏蒺藜。
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
自从弃置便衰朽,世事蹉跎成白首。
·······

而这首《燕支行》,则是王维年轻时所作,这时的王维刚刚中进士(一说尚未进士及第),正是春风得意之时,歌颂朝廷强大,渴望建功立业,用的便是卫霍:

汉家天将才且雄,来时谒帝明光宫。
万乘亲推双阙下,千官出饯五陵东。
誓辞甲第金门里,身作长城玉塞中。
卫霍才堪一骑将,朝廷不数贰师功。
赵魏燕韩多劲卒,关西侠少何咆勃。
······

这就不难看出为什么李广功绩不显却在诗歌中运用极多了,大家想一想,诗人们是在春风得意,仕途顺畅的时候,怎么会有大把的时间写诗呢?

另外,现代人经常望文生义,直接把“飞将”等同于李广,也是让人感觉描写李广的诗歌极多的原因之一,比如这首卢思道的这首《从军行》,

朔方烽火照甘泉,长安飞将出祁连。
犀渠玉剑良家子,白马金羁侠少年。
平明偃月屯右地,薄暮鱼丽逐左贤。
谷中石虎经衔箭,山上金人曾祭天。

这里的飞将,就是指霍去病。全诗前四句标准的上半联李广,下半联霍去病。

第一句上半联“朔方烽火照甘泉”,甘泉代指皇宫,李广出击匈奴前,任卫尉一职,负载皇宫安全。下半联中,第一个词“长安”,对应霍去病是在长安城长大的;第三个词“出祁连”,对应霍去病的标志性武功“列郡祁连”。而且霍去病死后,汉武帝下令将其坟墓铸成祁连山状,以纪念次功,这么看也可说明,本句中的飞将当指霍去病。

第二句。上半联“良家子”指李广,典故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李广以六郡良家子的身份参军;下半联“侠少年”指霍去病少年时既随军出征,典故出自汉书:

“去病奋于骄童,转战万里,无向不克”

第三句上半联的“屯右地”指李广驻守的右北平;“逐左贤”则是霍去病的代表性武功,指元狩四年的漠北之战,击败匈奴左贤王。

第四句就太明显了,上半联李广射石,典故同样出《史记·李将军列传》;下半联霍去病封狼居胥。前四句很标准的上半联李广,下半联霍去病,所以第一句中的飞将,肯定是霍去病。

同样,这首《吊王将军》中,飞将同样是霍去病,因为在古代边塞诗中“嫖姚”二字,几乎是霍去病的专属。这首诗乃是作者哀悼有人虽有才干但英年早逝所作,用霍去病也是在合适不过了:

嫖姚北伐时,深入强千里。
战馀落日黄,军败鼓声死。
尝闻汉飞将,可夺单于垒。
今与山鬼邻,残兵哭辽水。


user avatar   sakura-jin 网友的相关建议: 
      

福王是被马世英拥立的

鲁王只是监国

唐王素有大志,刚烈有谋,称帝但是被郑芝龙裹挟,郑芝龙投降后,唐王战死。

邵武帝是唐王的弟弟,唐王让他继位,他有不能退让的理由。

桂王是福王之外最名正言顺的,属于正常登基。

靖江王,这是一个野心家+傻缺




  

相关话题

  如图,梅花枪真的是霍去病的兵器吗?如果是的话这把枪多长?如果不是的话霍去病真正用的兵器是什么? 
  对中国来说苏轼和卫青哪个更重要? 
  有人说汉武帝对霍去病的宠信似乎超过了所有的大臣,汉武帝有多喜欢霍去病? 
  卫青若是在,武帝还会杀两个女儿,斩太子刘据吗? 
  有哪些英年早逝的将帅如果活久了可能晚节不保? 
  王朗称霍去病为中才之将,他凭什么这么认为,难道曹魏有比霍去病更厉害的人吗? 
  如图,梅花枪真的是霍去病的兵器吗?如果是的话这把枪多长?如果不是的话霍去病真正用的兵器是什么? 
  对中国来说苏轼和卫青哪个更重要? 
  如何对比评价卫青、李广、霍去病这三名汉朝武将? 
  有人说汉武帝对霍去病的宠信似乎超过了所有的大臣,汉武帝有多喜欢霍去病? 

前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人民日报转载称传统中医和现代医学对症「治愈」两例新型肺炎病人?
下一个讨论
为什么吃野味会感染病毒?





© 2024-12-1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1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