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客人坐了下来,说了一声:来份肉肠
然后我端上了一份肉肠
客人:???你门口摆着的肠粉机是干嘛的?不是应该给我上一份肠粉吗?
我:客人,那是猪肉肠粉,你点的肉肠指的就是这种。
又一个客人坐了下来,似乎忙着谈电话,朝我说了一句:皮蛋瘦肉。
然后我端上了一份皮蛋,一份瘦肉。
客人:??????你搞毛?我要的是皮蛋瘦肉粥啊。
我:客人,你刚才点的是皮蛋瘦肉,没有说粥。皮蛋和瘦肉,就是指这些。
在美国星巴克,一个客人坐下来点单:One latte
服务员端上一杯咖啡。
客人:Wtf?Latte is milk,understand?
服务员:Wtf?Why don't you say milk?
古今字词都有不同含义,何况中国和意大利乎?
中国人在中国咖啡厅,用中文说“拿铁”二字,就是指拿铁咖啡。
中国人在中国咖啡厅,用意大利语说latte,是装逼。
中国人在中国咖啡厅,用中文说牛奶,这才是点牛奶。
在中国咖啡厅你非要认为拿铁是牛奶,这不叫严谨,这叫死板。
即使在英美,你用英文说latte,别人都是端给你咖啡,要牛奶请说milk。
一、相亲
“你好,我是张坚尼。想喝点什么吗?”
“谢谢,latte。”
“好的,服务员,一杯牛奶。”
“不不,我要latte。”
“latte就是牛奶,我很专业的。”
“latte是咖啡,哪有到咖啡馆喝牛奶的?”
“在意大利latte就是指的牛奶,我刚下的飞机。相信我,我对欧洲非常熟悉。”
“latte不是牛奶,就是咖啡。”
“你是想喝CoffeeLatte吧?你这样表述是很不专业的。”
“我不专业,那你就去找一个专业的老婆吧。再见。”
“哎哎,别走啊,我们还没有正式开始呀?”
“我已经了解你了,别再见了。”
二、律师
“案子你看过了吧?”
“看过了,没问题,我很专业,交给我你放心吧。”
“嗯,王总介绍的人应该没错。你要喝点什么?”
“谢谢,一杯latte。”
“好的,服务员,一杯牛奶。”
“不不,我要latte。”
“latte就是牛奶,我刚从意大利回来,我确信这一点。”
“我们这边latte就是指的咖啡,我经常喝。”
“latte就是牛奶,你说的叫做CoffeeLatte。你连这个都分不清,我怀疑你的专业有问题。算了,这个案子我还是找别人吧。再见。”
三、同学会
“二货,我看你脚底下都飘起来了,要不要回宾馆休息?”
“二逼,你咋还是当年的德行,逼逼没完,信不信我再走一个?”
“哎,大家都快三十的人了,你们别这么大声说当年的绰号,被人听见算怎么回事。”
“李莲英,蛋蛋还没长出来啊?怕啥,我们还是当年那个激情飞扬的好少年。”
“二货,你这德性。我们去咖啡馆喝点咖啡醒醒酒吧。”
“去就去,都没忘了当年的那袋拿铁咖啡吧?”
“怎么能忘呢?我们一起分享的那一小杯咖啡,真是青春的记忆啊!”
众人走进咖啡馆,坐定。
“服务员,给我们每人来一杯拿铁。”
“好的,请稍等。”
几分钟后,服务员用托盘端进来一大罐牛奶,每人分了一杯。
“等等,这是怎么回事,我们要的是latte,不是牛奶。”
“对不起先生,您刚才点的就是牛奶。”
“胡说八道,我们点的是latte,是咖啡。”
“先生,您是不是搞错了,latte就是指的牛奶。”
“我会搞错?把你们经理叫过来。”
服务员把经理叫过来了。
“先生您好,有什么问题吗?”
“你就是经理?我们点的是latte,可是服务员端上来的是牛奶。”
“不好意思,我们这是真正的意大利咖啡馆,latte确实是牛奶。”
“你是不是脑子有病?我纵横江湖几十年,不知道latte是咖啡?”
“这位先生,您说的是CoffeeLatte吧?您可以再点一杯就可以了。”
“什么叫再点一杯?把这个退回去,重新上。”
“不好意思,已经上桌的饮料概不退换。您可以再点一杯。”
“啥玩意?今天必须退。”
“不好意思,您刚才确实是点的牛奶,您应该埋单。”
“你再说一遍,退不退?”
“不好意思,不能退。”
“你不退是吧?”
二货拿起桌上牛奶杯,狠狠地砸在地上,发出玻璃破碎的声音,牛奶溅了一地。
服务员在门口吓傻了,赶紧跑到前台,拿起电话:“110吗?你们快点派人来啊。”
让意大利的归意大利,让中国的归中国吧。
这得耽误多少事。
如何正确解读:让意大利的归意大利,让中国的归中国吧。
latte和拿铁,究竟应该如何正确理解。
意大利或者欧洲的表述方法,我们目前也难以去说什么对与不对。况且这东西就是来自那里。
但是,中国称呼的拿铁在一般意义上就是指的牛奶味的咖啡。约定俗成的东西,就可以固定下来,成为一个标准。
大多数中国人并不熟悉意大利语,相对来说对于英语要熟练一些。而英语将牛奶叫做:milk。
餐饮标准和其他的标准一样,应该受到重视。外来名称经过中文翻译,并固定其含义后,就应该成一个标准名称。比如说:拿铁---指牛奶味的咖啡。或者叫做“牛奶咖啡”也行,总之是固定一个叫法。
美国不会使用中文:“拿铁”吧?美国国内销售的商品名称现在用中文标示吗?美国貌似使用英文名称。
最近出台了“辣条”的国家标准,从原料工艺名称等方面进行了规范。
饮料名称目前出现的歧义,就是相关标准的缺失造成的。
中国在商品命名上一直有着中文的规范用语,并且与外来语有所区别。
比如说:
根据人眼的视觉暂留特性和视觉心理,利用电子技术传送活动的图像画面和音频信号的设备是什么?
这个东西的中文名称叫做---电视机。
而除中文以外的地区,它的名称叫做----television set,目前以TV命名。
手机。大家是不是很熟悉?
然而在其他国家,它被叫做----Mobile Phone
这两样东西都不是中国发明的,其原始名称并不包含中文。
然而,电视机和手机的中文命名在中国完全没有歧义。
相反,如果在知乎提出是不是要将电视机统一叫“TV”或者将手机统一叫做“Mobile Phone”这样的提问,你会不会觉得有问题?
命名标准很重要。
中国餐饮业非常混乱,以至于在连锁经营上打不过外国餐饮公司,其中最致命的原因就是缺乏标准。
中文与拉丁文完全不同,其内在的逻辑和含义天差地别。
中文商品标准是我国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从奶牛乳房里挤出的白色液体,早就有正式的中文名称----牛奶。
任何行业在中国都必须严守这个标准名称。
任何修改都不被允许。
这个叫做原则。
——
我就知道有人要说”牛乳”这个名称。
这就是最大的问题。因为没人将这个名称当回事,也没人推广。
“牛乳”的叫法既拗口也没有认真普及,本身放弃“牛奶”这个字音上顺口得多的名词就是一个错误。“牛乳”推广成功了,还会有这个问题出现吗?
编国标的人就是一堆书呆子,根本不重视发音的重要性。
以至于知乎上会出现能不能将拿铁统一叫做牛奶这样的怪问题。
书面上叫:“生牛乳”实际商业活动上叫“牛奶”这样的逻辑演绎就变成为什么不能叫“拿铁?”
中文不规范,那么外来语就有机可趁。
大樱桃叫做“车厘子”
这叫什么?这叫做争夺话语权。
不是一个乱字了得吗?
大概有人没有看懂我真正在批评什么。
我批评的就餐饮行业的标准规则,连个名称都没有搞定。
字面上的东西不推广到商业活动中,这对于餐饮行业发展有什么用?
中国的手机行业为什么做得好?
它尊重消费者,在商品名称上没有强行搞出个“移动通话机”简称“移机”这样的怪事。
“牛乳”这个叫法由来已久,但普及度远不及“牛奶”
商品名称和原料保持同一名词的多的是。
比如:商品名---大米 原料:大米;
商品名--芝麻 原料:芝麻
商品名--花椒 原料:花椒
商品名--牛肉切片 原料:牛肉
商品名--炒花生 原料:花生
等等。
“乳”和“奶”都是指同一种液体,关键在于采用哪一个名词,在原料和商品名之间要不要保持统一性的问题。
比如说:国标上原材料采用“生牛奶”商品名上使用“牛奶”
将牛奶的含义彻底固化,则所有的歧义都不存在了。
有人在评论区用国标来打脸,殊不知这个问题就是国标规范出现问题带来的现实矛盾。
从国标的定义来说:“牛乳”是牛奶的原材料之一,那么牛奶的含义也就不只是“牛乳”牛奶从单一原料制成品变成了广义上的饮料,所以“植脂末”饮料也可以称为“牛奶”“拿铁”也可以是牛奶。
而消费者认可哪一种“牛奶”呢?
前几年,终于下手整顿“巧克力”
“巧克力”的问题和“牛奶”问题差不多,“巧克力”成了一种相似味道的固体食品或者饮料的代称。各种原料混杂,代可可脂堂而皇之被称为正宗“巧克力”这对于中国巧克力市场发展有好处吗?
国标的冗余问题很多,有些计划经济时期的标准现在还在用。
如果“牛奶”不是来自牛乳房,消费者们是不是会接受?
尊重消费者才能让行业大发展。
回到上一个分割线,这回就聪明得多。
最近出台了“辣条”的国家标准,从原料工艺名称等方面进行了规范。
什么叫改革,这就是。
再没有推翻已经普及的商品名称,搞出个学院派远离群众的叫法出来。
看问题要有逻辑性,逻辑性,逻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