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吨=1000 Kg=1000公斤,生产1公斤粮食需要消耗1000公斤水,听起来挺吓人。
是不是这样呢,我们来算一算。按照良种良法配套栽培的策略,我们先计算理论数值。
比如,小麦:
黄淮海流域的冬小麦,从寒露、霜降播种(10月10日),10月16出苗,3叶以前3天一片叶,以后5天一片叶;11月初到3月中分蘖,同时进行幼穗分化;春暖返青,3月上旬起身(生物学拔节),3月15号拔节(农艺拔节);清明前后孕穗(挑旗);4月20日抽穗,随后不久开花,花后10天籽粒形成;5月5号到5月25号是真正的灌浆期,5月20日小满;5月25号以后,因干热风,35度以上灌浆停止。开花到成熟30~40天,乳熟12~18天,面团期3天,蜡熟3~7天,随后完熟。到芒种前后收获,整个生育期计为250天。
生产1公斤的小麦,按常规的中穗型品种(例如黄淮第一麦百农矮抗58)来算:
那么一株小麦对产量的贡献是:3*40*42/1000=5.04g,那么,生产1公斤小麦,需要1000g÷5.04g/株=198.41株。如果1公斤粮食耗水1000Kg的话,1株中穗型小麦整个生育期内的耗水约为5Kg(约10瓶矿泉水)。
生产1公斤的小麦,按大穗型品种(如兰考超大穗)来算:
那么一株小麦对产量的贡献是:3*50*50/1000=7.5g,那么,生产1公斤小麦,需要1000g÷7.5g/株=133.33株。如果1公斤粮食耗水1000Kg的话,1株大穗型小麦整个生育期内的耗水约为7.5Kg(约15瓶矿泉水)。
在长达250天的时间里,一株小麦只消耗10-15瓶水(500ml装),这样算下来,生产1Kg粮食用水1吨,一点也不夸张。毕竟这么多水给我拿来浇花的话,根本用不了几天。
上边计算的是最优栽培方案下的理论值,实际农业生产中的产量要低很多。
实际生产的产量,如果能达到理论产量的8折,就算很高产了。理论亩产1500斤,实际产量达到1200斤/亩(8折)的都不多,我们家那边种麦子亩产只有900斤/亩。比如这个文献里边,临麦6号在该区域最高产,为8710.95Kg/h㎡ =580.73Kg/亩,远低于之前估算的750Kg/亩。
水的密度是1.0×10 kg/m³,1吨的水,体积是1m³。多于1㎡的土地,种一季麦子,只用1m³的水,你还觉得多吗?
农学上,我们用作物水分利用效率(WUE)定义单位水量消耗所生产的经济产品数量。粮食作物的产品数量一般用籽粒产量表示,以kg/m³为水分利用效率的单位,表示每立方米水分消耗下产出粮食的千克数。
作物水分利用效率 =(相同面积上的经济产品总量Kg)÷(消耗的总水量m )
上述文献显示,我国在实际农业生产中,消耗1m³的水(1吨),平均下来也只是生产1.1公斤的粮食作物。生产出的水稻、大豆、夏谷、春小麦等都达不到1公斤。
植物需水,除了生理需水,还有生态需水。陆生植物吸收的水分,只有极少数(1%~2%)用于体内代谢,绝大多数都散失到体外,如“吐水”、蒸腾作用。不同种类的作物需水量不同,C3植物的蒸腾系数较大,为400-900,更耗水;C4植物如高粱、玉米,蒸腾系数小,为250-400,较为节水。各主要粮食作物中,玉米的WUE最高,小麦其次,而水稻最小。
作物理论最小需水量 = 生物产量×蒸腾系数
也就是说,蒸腾系数在管着,生产1公斤这种粮食,理论上最少就要消耗这么多水。实际生产中可能会需要更多。即使在发达国家规模化的种植管理下,水分利用效率也才接近于2.0 kg/m³。
因此,生产一公斤粮食需要消耗1吨水的说法是真实可信的。
主要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