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舌战群儒的那些儒,历史上真的主张投降吗? 第1页

  

user avatar   xiao-xia-yi-si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七个人里除了张昭之外似乎没有明确记载有主张投降的言论,但这可能是因为这些人当时还到不了孙权重臣、“诸将”的级别,例如虞翻当时可能还只是富春县长,步骘是海盐县长,还不是后来的大将步侯,所以我推测这个名单或许是罗本从志里抄下来的,用来代表江东名士。

历史上的情况如何,可能比演义里说的还要严重。演义里是文官都主降、武将都主战,可能是因为罗贯中觉得武将血气方刚,会愿意血战到底。但事实上,极有可能是孙权咨询了在身边的所有将领的意见,结果几乎只有周瑜和鲁肃主战。而这点证据也非常明确。

三国志吴主传:是时曹公新得表众,形势甚盛,诸议者皆望风畏惧,多劝权迎之。惟瑜、肃执拒之议,意与权同。(出自孙权的传,这大概就可以排除周瑜、鲁肃传专美传主的可能了)

三国志周瑜传:权延见群下,问以计策。议者咸曰:"曹公豺虎也,然讬名汉相,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今日拒之,事更不顺。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刘表治水军,蒙冲斗舰,乃以千数,操悉浮以沿江,兼有步兵,水陆俱下,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而势力众寡,又不可论。愚谓大计不如迎之。"

三国志鲁肃传:会权得曹公欲东之问,与诸将议,皆劝权迎之,而肃独不言。


鲁肃传更是用了个“诸将”的说法,私以为这种军机大事,孙权才不会被几个儒生的意见所左右呢,极有可能就是召集了身边所有有中郎将、校尉等军衔的人商议,结果这些将领依然一边倒主降,鲁肃一看主降的太多了,根本吵不赢,所以才私下面见孙权。最后甚至可以说孙权一意孤行,只听鲁肃的(周瑜领兵在外)并执意抗曹。

至于为什么孙权就听鲁肃的,我认为主要还是鲁肃和他的相性太合了,孙氏是一直有称帝建号的野心的,要知道孙坚可是把玉玺都私藏了(《后汉书》徐璆传佐证了此事),如果拼死一搏还有几分希望打出个孙家王朝,投降就一切都完了。

孙权:“公瑾昔要子敬来东,致达於孤,孤与宴语,便及大略帝王之业,此一快也。”

权大请诸将迎肃。肃将入閤拜,权起礼之,因谓曰:"子敬,孤持鞍下马相迎,足以显卿未?"肃趋进曰:"未也。"众人闻之,无不愕然。就坐,徐举鞭言曰:"愿至尊威德加乎四海,总括九州,克成帝业,更以安车软轮徵肃,始当显耳。"权抚掌欢笑。

(鲁肃版本的“机智打动了所有人,爆发出经久不息的掌声”。。。)


孙权后来明确点名当时主降的就有张昭、秦松(孙策的谋主,也是元老之一),如此看曾附和这俩的恐怕就多到难以计数了,而且肯定不止是一些儒生和士人。可能也就是周瑜和鲁肃敢怼,其它人谁想得罪他俩啊?

有一点其实很有意思,可能跟很多人印象不同,孙权其实封赏特别慷慨,例如陆逊封江陵侯、步骘封临湘侯、吕岱封番禺侯、吕范封南昌侯、贺齐封山阴侯,你想吴国一共才几个大城,几乎全封给重臣当家产了。一大原因可能就是吴国内部人心极为不稳,欲投北方的人太多,年年都有人真的越江投诚曹魏,所以擅用诈降计才能真的有效。毕竟连三朝元老韩当之子韩琮、前丞相步骘之子步阐最后都叛逃了,还有几个人不能逃啊?

于是步骘、陆绩主降的情节,可能也是罗本根据其家族的事情来想像推测的,例如蜀汉灭亡时,陆抗非但不救援反而还倒戈攻打蜀汉,后来与羊祜关系甚密,就给人一种找好后路的印象,步阐更是企图带着整个西陵城降晋导致全族被夷灭。所以罗贯中大概就用这几个大家族的名人来代表江东群士的普遍态度了。




  

相关话题

  为什么有的小学语文课文故事不是真的? 
  皇帝如果武功盖世,对统治会有多大帮助? 
  抗美援朝为什么只打到38线就不打了? 
  为啥汉朝要匈奴送质子而不是娶匈奴公主呢? 
  当朝的史官编写前朝正史时,常记录前朝皇帝出生的异象,以此美化前朝皇帝,是出于什么动机? 
  如果周平王颁布了推恩令会怎么样? 
  失去这么多领土,为什么大清国一定要攻回新疆? 
  作为法学生or法律人,你经历或听说过哪些奇妙的案例? 
  有哪些关于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冷知识或不为人知的细节? 
  中国能否和平崛起? 

前一个讨论
哪部动画或漫画影响了你的价值观?
下一个讨论
我国现在各个省会城市在三国时期都在干嘛?





© 2024-12-1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1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