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
文学文本解读,尤其是解构、索隐那种,本质是再创作;而过度解读,说难听点,就是无中生有。
这话说得可能有些绝对,别急,容我解释一下。
首先,解读文本,常常让我想起网上关于《火影忍者》的一个梗:岸本齐史他懂个屁火影,他就是个画画的!
文学作品的解读中,作者与解读者之间的关系往往如此,尤其是在作者离世,死无对证的时候,解读者个人的名望往往是所谓的权威解读的唯一判定标准。
所谓合理性,是一种错觉。
合理性从何而来?无论以什么样的理论来解读、分析、重构,依据无非是文本本身、创作年代、历史环境、作者个人历史以及前后作品对比。
那么问题就来了,在参考以上材料的情况下,经常会解读出不同的内容,哪个更合理,取决于哪个说得更合理。
如果作者在世,只要一句“我不是这个意思”就足令这些解读者汗颜。
当然,的确存在一种情况,即作者在无意识中流露出了一些东西,连他自己也没意识到,或者不愿承认。
所以说,解读的本质是再创作。既然是再创作,就一定会有主观色彩,但仍然有意义。只是,我不认同把这种解读当成作者的原意,尤其是对那些已故作者。因为尊重已有的文本内容,是对作者起码的尊重。
过度解读这个词也很难界定,首先,这个度在哪就不好说。比如,我个人很反感把《红楼梦》当成政治小说看,所以,那些把《红楼梦》与清朝盛衰演变联系起来的人,对我来讲,就是过度。即便《红楼梦》中可能有一些对当时清廷的影射,但强把历史人物当成小说人物的原型,我个人不喜欢。但对其他人,这也许就是合理解读。
解读跟聪慧敏锐没太大关系,只是一些专业人士掌握的资料更详实,论述往往能做到有据可查,但最本质的核心部分仍是一个字——猜。
你有权猜,大家都有权猜。即便多数人都认为你的猜测更合理,也无法证明其他人的猜测就是错的。
解读权是每个读者的自由,宗教改革后,连《圣经》都可以被私人解读,难不成文学作品还不能了?任何以学识渊博为借口、企图营造权威,垄断解读权的人都是坏人。
个人愚见
订阅号《弹幕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