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阿毛的邀请。
曾侯乙墓的发现是1949年之后我国考古学界的一件大事,不仅出土了曾侯乙尊盘、编钟等震撼世界的青铜重器,也为我们揭开了曾国这个未见记载的西周古国的神秘面纱。
在曾侯乙墓发掘之后,关于“曾”和“随”是否是一国两名的问题争论数十年,在近年来基本形成共识——“曾”实为“随”。
《左传》曰:汉东之国,随为大。那么这个曾经是汉阳诸姬之长的曾国,对于西周王朝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呢?随着近年来考古发掘的进行,大量与曾国有关的考古遗迹重见天日,也让曾国的历史重建工作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2019年,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湖北省博物馆馆长方勤先生出版了《从“左右文武”到“左右武王”——曾国历史与文化》一书,非常系统地介绍了当前曾国考古成果并结合历史,在这里我也只是复读一下方勤先生和相关考古工作者的研究成果。(非常推荐买精装版,图片简直让人口水停不下来。)
目前,经过多年的考古发掘,除西周中期尚有缺环外,从西周初期到战国中期的曾国世系和都城已经基本厘清,通过对这些曾国高级遗址的研究,我们可以大体还原曾国对周王朝南方国土起到的历史左右。
我们先梳理一下与此有关的考古发现。
西周初期
2010年,湖北省随州市叶家山发现一批西周墓地,经发掘认为,叶家山墓地M65M28M111三座大墓为西周早期的王侯级大墓,其中M28/M111还带有一条墓道。
让人兴奋的是,叶家山曾国墓地的保存情况完好,没有被盗。根据出土青铜器铭文分析,M65M28M111三座大墓为三位曾侯,包括一位不知名的曾侯,另外两位名为谏和犺。M111的墓主曾侯犺可能就是曾国的始封之君,南宫括的长子。
在发掘叶家山墓葬群的同时,考古学家在附近的庙台子发现西周早期兴建的环壕聚落遗址,与叶家山同期,包含排房建筑基址、夯土基址和丰富的生活堆积,总面积约30万㎡,可能即是西周初期曾国最早的都城所在。
西周晚期到春秋早期
2002年,为配合孝襄高速建设,湖北省考古研究所对湖北枣阳市郭家庙、忠义寨、周台的周代遗址进行发掘,发现是一组两周之际的曾国高级遗址群。
郭家庙墓地包含M1M60GM21三座曾侯墓,存在被盗情况,残存的青铜器铭文中显示GM21为曾侯陭、M1为曾侯絴伯,同时还出土了大量大夫、夫人等贵族墓,基本确定为两周之际曾国高级贵族的族墓地。
周台和忠义寨遗址位于郭家庙东0.8公里处,时间与郭家庙同期,拥有大型建筑基址和生活堆积,应为两周之际曾国的高等级聚落,或许是都城遗址。
春秋早中期
苏家垄墓地位于湖北省荆门市京山县,1966年,修建水库时发现大量曾国青铜器,2015~2017年,苏家垄墓地进行了发掘,该墓区保存完好,为春秋中期曾国贵族墓地,其中M79为曾伯 墓,M88为曾伯夫人芈克墓。
苏家垄地区还发现了与墓地同期的居址,以及青铜冶炼遗迹。
春秋晚期至战国中期
从发现曾侯乙墓至今,随州城区陆续发掘义地岗、文峰塔、汉东东路、擂鼓墩等春秋晚期至战国中期的高等级墓葬,例如擂鼓墩的曾侯乙墓。随州城区的曾国墓地如此之多、等级如此之高,可以推想这里就是春秋晚期至战国中期的曾国国都所在。
我们将目前考古发掘的曾国遗址在地图上进行标注:
我们可以看到,虽然屡次迁移,但是曾国的地理范围基本不出随枣走廊地区。随枣走廊连接江汉平原和南阳盆地两个地理单元,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南北通道,曾国被封于此也是基于周王朝控制随枣走廊的地缘政治考虑。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大规模铜矿开采就集中在随枣走廊南端的江汉地区,湖北大冶铜绿山、江西瑞昌铜矿在商代就曾经大规模开采,是殷商青铜王朝的铜矿提供者。在周代,这里丰富的铜矿仍然是重要的战略资源。曾国占领随枣走廊显然也与保证铜料运输安全有关,在后来的曾白 簠铭文中就提到:
曾白 哲聖元武。元武孔黹克狄淮夷。印燮繁阳。金道锡行。[1]
“金道锡行”说明保证铜、锡矿的运输,是曾国的职责所在。
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虽然曾国的地望始终在随枣走廊上,但是却经过了屡次迁徙。那么这些迁徙又和曾国的历史作用有什么关系呢?
在西周早期,南宫括之子(可能是曾侯犺)被封于曾,最早的曾国立国于随州叶家山,在后来曾侯舆追溯其祖的铭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周天子对于分封曾的重视,这与周王朝拓土南方密切的野心密切相关:
惟王正月,吉日甲午。曾侯舆曰:伯适上帝,左右文武,达殷之命,抚定天下。王遣命南公,营宅汭土,君庇淮夷,临有江夏[2]
在这段铭文中”营宅汭土,君庇淮夷,临有江夏“直接说明了曾在西周早期的历史作用,在南方随枣地区建立根据地,管理淮夷,保证周王朝在江夏地区的存在。
与曾分封同时,原本处于山西地区的噩国在西周早期由山西迁到了随州羊子山,距离曾国始封的叶家山-庙台子遗址群仅25公里,作为曾经强盛的异姓诸侯国,姞姓噩国并没有在周革商命中和周人结盟,将噩国迁到江汉地区,不仅因为西周欲充实自己的南部边陲,也与忌惮噩的强劲实力不无关系,将曾封于噩之侧应当与监视噩的重任不无关系。
有趣的是,在曾国叶家山墓地M107中,出土了一尊带有“濮监作尊簋”铭文的青铜器[3],器主应当是具有濮监身份的高级贵族,濮为西周南部的异姓国,曾经参与武王伐纣:
王曰:「嗟!我友邦冢君御事,司徒、司邓、司空,亚旅、师氏,千夫长、百夫长,及庸,蜀、羌、髳、微、卢、彭、濮人。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予其誓。」[4]
可见,对于南方的盟友濮人,西周也谨慎地设置了专门的监国。而这位“濮监”墓地出现在曾国墓群中绝非偶然。与曾噩毗邻相联系,我们可以推测,曾国不仅有监视噩国的使命,还监视江汉流域的诸多异姓国,这正是曾侯舆钟铭文中“君庇淮夷,临有江夏”的真正含义。
周王朝设置曾这样一个地区大国,其目的明显不止是看住南国诸侯,曾国作为周王朝向南发展的桥头堡意义巨大。
周昭王时期,昭王多次向南征伐,与楚人作战,并俘获大量铜矿,在向南发展的战斗中,曾和噩起到了周人南向作战大本营的作用,据静方鼎和中方甗:
隹七月甲子王才宗周,令师中暨静省南或相,,八月初吉庚申至,告于成周,月既望丁丑,王才成周大室,令静曰:“俾汝司在曾、鄂师。”王曰:“静,易女、旂、巿、采。”曰:“用事。”静扬天子休,用乍父丁宝尊彝。
王令中先省南国贯行,蓺莅在曾,史儿至,以王令曰:余令汝使大小邦……中省自方、邓、造X邦,在噩师次,伯买父乃以厥人戍汉、中、州……[5]
值得注意的是,在昭王南征中,有一位统帅来自南宫家族
隹王令南宫。伐反虎方之年。王令中先省南国。貫行。埶王㡴。在夒 真山。中乎歸生鳳于王。埶于寶彝。[6]
作为南宫家族在周朝廷内的重臣,这位南宫显然和曾侯都是南宫括的后裔,作为骨肉同胞,内外相辅共同南征,可与康王时明公保与鲁侯伯禽兄弟东征相比,这也让我们得以一窥曾国在西周初期的重要性。
昭王南征楚国是西周史上的重要事件,昭王亲征中,涉汉水时浮桥崩塌,昭王溺死,西周向南扩张结束。
在昭王南征相关记载中,昭王涉汉为一处关键记载,这代表被征讨的楚人主要集中在汉水南部地区,在近年来的考古发掘中,宜昌万福垴被认为与西周时期的楚人密切相关,而万福垴遗址正在汉水以南。
我在上文对曾国遗存的列举中提到,曾国在西周初期出现在叶子山之后,西周中期的曾国都城出现缺环,在西周晚期新的曾国定居点出现在郭家庙遗址。郭家庙遗址与叶子山相比,更接近汉水地区,很可能在西周早期晚段昭王南征时,为配合南征,曾国已经向北迁至汉水临近地区某处,在昭王败亡之后依然处于汉水北岸与楚对峙。
1957年,襄阳市襄州区汉水支流瀴水上游发现一处城址,当地人称“楚王城”,经勘测认为这是一处西周中期隶属于周王朝的“汉阳诸姬”诸侯国遗址,目前该遗址尚未经发掘,可能正是在为配合昭王南征在西周早期晚段新建的曾。
西周晚期,楚已经成为江汉地区的大国:
当周夷王之时,王室微,诸侯或不朝,相伐。熊渠甚得江汉间民和,乃兴兵伐庸、杨粤,至于鄂。[7]
也正是在这个时期,曾国又迁至郭家庙的新都城,这或许也与躲避楚的锋芒有关。也是在这个时期,曾国虽然不能抵挡楚国的势力,却也在自己后方找到了新的发展方向。
西周晚期,噩侯驭方的叛乱席卷南国,这个事情在我另外的回答中曾经提到
在此之后,曾国的疆域突然扩大,在枣阳、京山、随州等地发现的曾国遗存都表明,曾经属于噩国的土地在噩侯被杀全家之后归属了曾国,可见在噩侯叛乱之后,曾国填补了噩国灭亡后的政治真空,也许周天子也正需要一位信任的姬姓诸侯为他分担来自楚国的巨大压力。
然而,这样的曾国显然也是无法抵挡必将成为巨无霸的楚国的,在膨胀的楚王看来,汉阳诸姬中最强大的曾(随)正是自己挑战周天子权威最大的障碍,必除之而后快。
三十五年,楚伐随。是也。随曰:“我无罪。”楚曰:“我蛮夷也。今诸侯皆为叛相侵,或相杀。我有敝甲,欲以观中国之政,请王室尊吾号。”随人为之周,请尊楚,王室不听,还报楚。三十七年,楚熊通怒曰:“吾先鬻熊,文王之师也,蚤终。成王举我先公,乃以子男田令居楚,蛮夷皆率服,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武王,与随人盟而去。於是始开濮地而有之。
五十一年,周召随侯,数以立楚为王。楚怒,以随背己,伐随。武王卒师中而兵罢。子文王熊赀立,始都郢。[8]
多次伐曾失败对于楚来说只是称霸途中的一个插曲,很快,楚击败了曾:
随以汉东诸侯叛楚。冬,楚斗谷于菟帅师伐随,取成而还。
在春秋早期被曾国废弃的周台遗址中,这段历史有了生动的体现。该遗址M3墓被盗后,在盗洞上出现了楚文化的生活遗存。这表明楚人曾经占领曾国在这时期的国都,挖坟泄愤,并居住了一段时间。也正是在楚人的压力之下,曾国南迁至京山县苏家垄地区,躲避楚人的征伐。
在苏家垄曾侯墓葬旁埋葬着夫人芈克,芈为楚王室的姓,此时的曾侯在败于楚国之后,又娶楚女为后,并随葬了楚式青铜礼器,大概已经屈服于楚。同时,铭文中还提到“金道锡行”,证明曾侯仍然没有忘记自己对周的义务。显然,此时败于楚的曾国试图在周(名义上的宗主)和楚(实际上的宗主)之间取得平衡,日子过得很不好。
忍耐得到了报偿。
楚昭王时,吴国在晋的暗中支持下突袭楚国,占领了楚国首都郢都,昭王出奔至曾,被曾保护下来:
吴王闻昭王往,即进击随,谓随人曰:“周之子孙封於江汉之间者,楚尽灭之。”欲杀昭王。王从臣子綦乃深匿王,自以为王,谓随人曰:“以我予吴。”随人卜予吴,不吉,乃谢吴王曰:“昭王亡,不在随。”吴请入自索之,随不听,吴亦罢去。
昭王复国之后,曾楚关系得到改善,曾国也得以从偏居一隅的京山苏家垄迁往现在的随州市区,并与楚国保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关系。
在曾侯舆编钟铭文中,也记载了这次襄助:
吴恃有众庶,行乱西征南伐,乃加于楚。荆邦既残,而天命将虞。有严曾侯,业业厥声。亲敷武功,楚命是请。复定楚王,曾侯之灵。
楚国在这次襄助之后,对曾的态度发生了转变,在曾侯舆夫人芈加墓出土的编钟铭文中说
唯王正月初吉乙亥,曰:伯括受命,帅禹之堵,有此南洍。余文王之孙,穆之元子,之出邦于曾
证明楚王已经与曾侯联姻,楚曾之间已经建立起密切的盟友关系。
在随州的曾国墓地中,大量的楚式元素已经大规模替代周式元素,曾在战国时期已经融入了楚文化区。曾国越来越成为楚国的附庸国,在随州文峰塔墓地中发现一组战国时代的青铜编钟,其铭文已经变成
徇骄壮武,左右楚王
可见到了战国时代,曾国已经从心理上彻底服从于楚,成为楚的组成部分。
从随州战国时期辉煌的曾国青铜文化来看,楚国并未灭亡曾,反而对曾的高级贵族大加笼络。曾可能在战国中后期秦对楚的军事行动中随楚东迁,并最终湮灭于秦的统一战争中。
一个在西周初期分封于南国、被视为南征楚国基地的曾国到了战国时代竟然已经成为楚王的跟班,曾国的一生也是周文化在南方地区的缩影:先是强烈影响南方,后又与南方后生的文化激荡碰撞,最后成为南方文化的一部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也正是这样一个历史悠久,兼容并蓄,在历史的洪流中懂得保全自己的曾国,为我们带来了中国青铜文化史上最为绚烂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