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几个考虑。
有海外经历的博士英语一般比较好,发国际期刊经验一般丰富一些,也有助于学校“国际化”。
有海外经历的博士,怎么说呢,国内学术背景清白,底子干净,学术近亲繁殖的风险比较小,虽然国外也有近亲繁殖,但是一回国就很容易断。学术近亲繁殖如同政治上党同伐异,对于科学研究危害极大。
出国读博士的人毕竟少,建立这一标准就能大大减少候选人的数量,方便筛选。真正实力极强,或者关系很硬(现在也不怎么管用了)的国内博士,自然是有渠道的,毕竟几乎所有学校的招聘简章上,关于候选人的要求,都有“原则上”几个字。
两个原因造成的,一个叫信息不对称,一个叫考核时间短。
首先信息不对称是最严重的原因,你说的对,学历高的人不一定能力强,学历低的人也不一定能力差,但问题是强不强弱不弱,不是你自己说了算,别人怎么知道的?脑门上又没刻着字,刻的字也可能是你自己刻的……所以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就需要一些公认的显性信息来辅助判断学历就是最明显的东西。你会发现同样学历的人,大家也更加注重你的学校好不好?你的英语你的证书……越是显性,越是有公认标准,越是客观可以衡量的东西,大家越在意。
其次,考核的时间很短。一个人去找一个工作,也就出事,面试几次见下来面谈的时间。一个人真正的能力,必须在长时间的实践中慢慢的看出来。但找工作的过程容不得给你很多时间,慢慢的观察,你总不能先让你干个一年半载,然后再决定要不要你吧。所以在面试这种很短时间接触就需要做决定的情况下,就需要一些有客观标准可循的东西作为决策辅助。
而事实上就算是要了,你也会设置三个月到6个月的试用期,本身就是弥补上述问题的。但这是建立在我先要你,我才有权利让你在这儿试用给我看,而不能用三个月到6个月的时间作为面试期来考核你。那这对应聘者也是不公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