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古人吃野味更多,医疗水平更差,爆发大规模的疫情,他们是怎么解决的? 第1页

     

user avatar   zhang-zhu-12 网友的相关建议: 
      

“群体免疫”


user avatar   long-ya-57-84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问题以及问题描述槽点太多,一时都不知道从哪里吐起。


1、古人没那么多野味吃


如果这个“古人”指的是农业社会之前的采集社会,那确实“野味”吃的挺多的。当然那时候也谈不上什么“医疗”,唯一的医治行为差不多就是跳大神祈求神灵来治病。闹瘟疫的话基本上就是靠着死,抵抗力弱的那部分死光光,熬下来产生了抗体的那部分活下来。那个时候人类获取食物的效率很低,其实人口非常稀少,还主要是以部落的形式生活。即使一个部落死光,别的部落也基本上没啥事。


如果指的是进入了农业社会的“古人”,那就没什么野味吃了。打野味其实是一件挺浪费精力的事情,运气成分很大。大家对野生动物有个很普遍的误解,觉得在野外,野生动物随处可见。实际上荒郊野外的找到一只体型足够大、值得捕猎的野生动物,是很辛苦的事情。虽然是人类作为顶级掠食者,只要发现就能逮住,但是发现的过程是非常艰辛的。


以个大味美皮毛还能做衣服的岩羊为例:


岩羊的分布,即使在栖息地也不会超过0.3只/平方公里,也就是说你要找到一只,至少需要巡逻3平方公里的范围。


岩羊还是群居动物,一个群通常8到16只,那么这就进一步扩大了搜寻范围,你得跑24到48平方公里才能找到一个岩羊群。48平方公里,相当于6公里乘以8公里的一个范围。


要遍历一个48平方公里的正方形需要走多少路呢?按照一个优秀的猎人在完全平坦的草原上视力极限左右1公里计算,最理想的路线你也得跑至少23公里。

跑完这么多路,这才是刚刚开始,接下来你需要追踪捕猎岩羊,这个距离在群体协同捕猎的条件下,大概怎么也得再来个20公里。捕猎可不是大家一窝蜂冲上去按住就完事儿,岩羊也不是傻子,它也会逃命的。


当然,人类有时候运气很好,刚开始搜索就发现了目标,大大减少搜寻需要跑的路。但是这可是完全平坦的假想条件,实际上难免会有坡坡坎坎,有时候视野还会很差,有时候动物躲在犄角旮旯的地方,有时候还有大雾、雨雪。这个就很难量化了,所以只能大致的估计一下,每次搜索岩羊跑的路平均下来不可能少于23公里。


最终,千辛万苦之下,你跑了40公里的路,才能抓住一头岩羊。


所以人类才会驯养羊,把羊关起来养,这样只需要付出很少的体力劳动,就能稳定的获得羊肉。而不是千辛万苦的跑去追逐它们,再费尽心机抓住。


我怀疑耕种驯养为主的农民,压根儿就没有这个时间和精力去抓野味,更不可能经常吃到野味。从人类进入农业社会之后的人口爆炸也能看出来这一点:经常吃野味的时候人口少得可怜,不吃野味以后人口才暴涨起来。



2、瘟疫不可能杀死所有人


不管是细菌还是病毒,甚至是寄生虫,都不是以完全杀死宿主为目的的。


真实的病毒可不是《瘟疫公司》的游戏,它的目的不是完全杀死宿主,一个都不剩。它的目的仅仅是生存、繁衍、传播,把宿主全部弄死了,这个细菌、病毒、寄生虫自己也就灭绝了,它何苦来哉?


也就是说,无论多么凶险的细菌、病毒、寄生虫,它也不可能灭绝一个物种。或者说,能够灭绝一个物种的细菌病毒寄生虫,自己也已经灭绝干净了。


古代当然也有非常厉害的瘟疫,然而这些瘟疫无论如何都不可能让人类“死光”、“都得没了”。事实上,古代大部分凶险的瘟疫,瘟疫直接致病杀死的人都不占多数,大多数人其实是死于瘟疫导致的社会秩序崩溃,以及随之而来的战争、饥荒。



3、中医没有战胜过病毒


中医连病毒的存在都不知道,它怎么去战胜病毒呢?


你怎么去战胜一个你从来都没有意识到的敌人呢?


即使中医自己的记载也从来没说过它战胜过什么“病毒”,中医典籍里根本就没有出现过“病毒”这个词汇。就算是放宽到广义的“瘟疫”,也没有任何典籍说自己战胜了瘟疫。相反,每一次瘟疫都尸横遍野,每一次瘟疫都赤野千里、生灵涂炭,很多瘟疫还导致了改朝换代。


翻开历史书,随随便便就能找到瘟疫流行的记载,靠着中医“战胜”瘟疫的记载又有几次呢?




总的来说,这个问题前提就是错的,“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古代瘟疫爆发,唯一的应对方法就是“死”。在消毒、隔离以及其它现代医学手段发明之前,人类面对瘟疫就只有一个手段:祈求瘟疫手下留情。


瘟疫总会手下留情的,它并不想搞死你,搞死了你仅仅是一不小心而已。病毒、细菌在人体内增殖,数量上万上亿的增加,消耗了人体大量的能量,产生了对人体有害的毒素,破坏了人体的循环,人体无法承受导致了死亡。总有人扛了下来,总有人依靠自己的免疫力战胜了病毒,总有病毒自己降低了杀伤力,最终运气不好的死去,运气好身体好的活下来,就是这么简单。


user avatar   wang-jia-48-31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他们没解决,也没法解决。

1

类似埃博拉这种极为烈性的传染病,几周内团灭一个村子,古代信息和交通不发达,今天的人们找不到任何痕迹。

埃博拉是最近这些年才有的么?

不是,历史上有多少人被这个病毒瞬间带走已经不可能知道了。

2

类似冠状病毒的还算比较温和的疫病,古代的人们也没什么好办的。

想想看,人均寿命不到50,遇到这次肺炎。

有人发烧,有人不发烧,有人发炎有人感冒,最后致死率20%。

你觉得古代中医怎么治?

那些连同一种病都能给出不同答案的古代医生,甚至都不会发觉这是疫情。

3

至于最狡猾的鼠疫、天花。全国性的爆发根本就是束手无策。大家感受一下:

除了烧香拜佛做法,就是找个像康熙一样的皇子。

最后,不计其数的遇难者,只化为历史书上冰冷的一行。

看看这年份和数字,你还认为古代人能“战胜”瘟疫么。

古代人面对瘟疫,是真没办法。

民国时期,伍连德在东北处理鼠疫,中医各显神通要是有用,也不会把这个年轻人送上前线。

中医们各显神通,不光没有解决问题,很多人自己的性命也搭上了。

得感谢民国已经有了大众媒体的雏形,让我们知道瘟疫面前正确的处置办法。

否则,我们还真的以为,是中医解决掉了那些残暴的瘟疫。

瘟疫不是那种靠人体能够自愈的疾病,也不能靠古代中医怎么说怎么有的治疗方案。

ta是现代医学,现代社会管理,现代商业,现代信息传播学共同努力,才能控制的自然灾害。


user avatar   fdsa1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什么都不用做就自行解决了。

日本撤侨回去,200人中3人确诊2人无症状,姑且就按这个比例计算。

那么古代一个300人的村子全部感染以后,200人无症状,70人轻症,30人重症;考虑到古代医疗条件,轻症里死个八成重症全挂吧(这相当于出现症状以后86%的死亡率,够严重的了),那么存活214人,并且身体条件好的壮年和青少年为主,很快能繁殖回来,离灭村等级还远得很。

这个水平不太行,古代的“疫情”一般指的是十死八九,十室九空这种,起码也要死者无算,死者近半,疫死者半,这存活率超过七成......都不一定够减税赋呢。

然后等到下一代,无症状父母的比例高达93.5%,剩下易感者也全是轻症后裔,下次爆发的死亡率只有5%,不是什么大问题了。现在五花八门的感冒病原体多数就是这么来的,不是它们生来弱小只能让人流点鼻涕,而是扛不住它的人已经不在了。


user avatar   cao-feng-ze-37 网友的相关建议: 
      

古代虽然医疗水平差,但是人口密度低,居住环境分散,最关键的是人口流动度极低,绝大多数人一辈子不出县。一个地方爆发了瘟疫,这个地方的人当然死亡率很高,但不易传染给周边地区,更不易进行持续传播。不过尽管如此,如果遇到传染性特别强,并且会被老鼠携带,或者可以通过水源传染的疾病,比如黑死病和霍乱,以古代的防疫体系,那就是全人类的大型马尔萨斯现场,啥也救不了,只能依靠人口自然衰减来防疫。

但是像两次肺炎这种,就属于典型的“当代传染病”,或者叫“当代中国传染病”,它的传播方式是高度依赖当代中国的生活方式的:极高人口密度,极大人群聚集,极强人口流动。只要严格隔离,疫情是可以控制的。放在古代那种天然的隔离条件下,这样的传染病更可能造成一城一地的高伤亡,而对于周边城镇和乡村影响微乎其微。如果放在当代美国等新大陆国家,更大的可能是个别作死吃野味的脑残红脖把自己一家吃死在家里,而两英里外的邻居压根不知道这事儿。


user avatar   vigorous-cooler 网友的相关建议: 
      

SARS时候,人们还传一个词——“人瘟”


不过现在大家日子过好了,都忘了。

zhihu.com/answer/988012

再老一点的老人家可能会跟你说,某某村子“发人瘟”了。

这个地方的结局就是整个村子团灭,可能还有那么几个零星的存活者,但基本可以说这个村子不复存在了,活下来的人为讨生活终究会去其他地方的。


但是病毒一般也就局限在这个村子里,最后烟消云散,不为人所知。

可以说,绝大部分古代的瘟疫就是这样来的走的。

我们现在能从历史上知道的瘟疫,都是瘟疫没有局限在一个地方,而是扩散开来了。


现在交通工具的发展,地球村,今天武汉感染,明天就可能飞到美国,所以WHO提的One health 概念也是非常好的理念。

我们能吸取什么教训,我觉得赵国屏院士所言极是。


赵国屏院士最近刚提的“科研、疾控和临床缺乏协同”就是这次教训主要问题——

赵国屏院士:科研、疾控和临床缺乏协同,希望这是“最后一次教训”
《中国科学报》:现在国内的研发力量有没有统筹?如何实现科研力量集中,协作攻关?
▲ 赵国屏:
这个问题的核心是两个问题:

首先,在我们国家的传染病防控体系之中,科研(包括流行病学研究、临床医学研究和基础医学研究)都没有有机地整合在其中。

相反,虽然没有直接说,但实际上是把所有的“研究”都排除在这个体系之外的(可能就是让国家疾控中心一家来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实际上,这是做不好的)。

其次,对于科学研究与传染病防控之间的关系,没有充分认识到科学研究的支撑作用。

一方面,从疾控体系来说,实时、系统、前沿的流行病学研究是疾病防控措施及时实地到位的关键科学依据,而不是流行病学研究者沽名钓誉的资本。

另一方面,从疾病诊治系统来说,以临床数据样本为基础,采用现代基础医学手段开展的研究,能为病人诊治提供重要的病理知识基础(甚至关键的靶位),而不是基础研究者发表论文的资本。

当然,两者研究的总结,往往需要以论文的形式体现并开展交流,但这也是人类知识的积累,并且为今后疾病的发现、防控和诊治提供历史的经验。
将上述两个问题整合起来,也就是一个问题——没有从“平时”到“战时”的协同。
当然,在实际运行中,对于具体的部门单位、工作者,不能排除研究者不正确的“初心”和一线工作者在突发事件发生时极为繁忙而难以顾及科研需求的现象。
然而,不能“因噎废食”,“把婴儿和洗澡水一起倒掉”!

只有将科研队伍与疾控及临床队伍在平时就组织成团队或形成协同的体系,并且把日常临床中常见的一次次“非典”当作一次次演练来开展三方协同的研究与实践的工作,才能在重大疫情出现时,临危不乱、胸有成竹地开展有效的防治工作及其相关的研究工作,并且一步一步地把我们的水平,不断推到新的高度。

希望这次教训不是“又一次教训”而是“最后一次教训”。

user avatar   mu-cun-shang-chun-shu 网友的相关建议: 
      

嫦娥:哼!又是乌鸦的炸酱面,又是乌鸦的炸酱面!我真不知道走了什么运,竟嫁到这里来,整年就吃乌鸦的炸酱面!


羿:太太,今日还好,还射了一匹蝙蝠……(对使女)女辛,快拿来给太太看。


嫦娥:一团糟!不是全都粉碎了吗?肉在哪里?


羿:没办法,箭头太大嘛。(对使女)女辛,去做碗汤来。太太,想当年,我射封豕长蛇……


嫦娥:这是封豕长蛇吗?封豕长蛇都拿去周济了乡邻。


羿:(手摸褥子)也是有自用的。这西山的文豹,是我们结婚以前射的,那时多么好看,全体黄金光。想当年,熊只吃四个掌,驼留峰,其余的就都赏给使女和家将们。后来大动物射完了,就吃野猪野兔山鸡。没办法,我的箭法太巧妙了,竟射得遍地精光,如今只剩下乌鸦了。


嫦娥:去年好容易射了几匹果子狸,也被你拿去做了人情,送给了青丘之泽的务成子。以前还时常走动,今年却也不见他来府里拜会,可见人情是白给了。


羿:听人说他去年忽然病故。今天我为了射这蝙蝠,骑马绕行了六十里,到那边一看,整个青丘似乎也没剩几个人。


嫦娥:你不能走得远一些吗?青丘没有,商丘未见得也没有。


羿:对,太太。我也这样想。明天我想起得早些。倘若你醒得早,那就叫醒我。我准备再远走五十里,看看可有些獐子兔子。……但是,怕也难。我射封豕长蛇的时候,野兽是那么多,你还该记得罢。


嫦娥:是么?(恹恹地睡下)


羿:上次的道士说,吃蝠是福,有人吃了蝙蝠,是会飞升的。等汤好了,我和你一起吃。


女辛:太太,蝙蝠汤已经炖好。


羿:太太已经睡下了,你放在几上吧。唉唉,这样的人,我就整年地只给她吃乌鸦的炸酱面……


羿觉得惭愧,两颊连耳根都热起来,提着弓箭出门去了。一个时辰后,又兴奋地冲进家门。


羿:太太,太太,我射中一只鸡。


女辛:老爷今日运气倒好。咦,这不是山鸡,竟是家养的芦花鸡。


羿:可不是?还倒赔了人家十个面饼,你休对太太说起。太太呢?


女辛:太太喝了蝙蝠汤,又睡下了。


羿:这里有一只空碗,可是榻上竟没有人呢。


女辛:(脸色苍白)我点了灯出去的时候,看见一个黑影向这边飞去了,莫非竟是太太。


羿:快看看太太养的宠物还在么?


女丁:玉兔还在,唯独不见了胡萝卜。


羿:唉唉,不好,她竟独自飞升去了。只是不带玉兔,她光带上胡萝卜有何用处?


女辛:太太竟已经升天了么?(抬头)阿也,太太飞到月亮上去了。


羿:(叹一口气)那么,你们的太太就永远一个人快乐了。她竟忍心撇了我独自飞升?莫非看得我老起来了?但她上月还说,若以老人自居,是思想的堕落。


女乙:这是不一定的,有人说老爷还是一个战士。


女辛:有时看去简直好像艺术家。


羿:放屁!不过,乌鸦的杂酱面也确实不好吃,难怪她忍不住。罢了,过几日,找到那道士要一服仙药,吃了追上去罢。天上一日,地上一年;地上一日,天上不过片刻,便让她稍事歇息吧。


半个月后。


道士:夷羿老爷,现在想要上天,怕已无法可想。


羿:却是为何?


道士:广寒宫突发瘟疫,死伤遍地。除了尊夫人,另有一名伐木工人,竟不剩其他人了。如今天帝震怒,已将蟾宫封禁。


羿:要封多久?


道士:少则半月,多则百天。


user avatar   gong-ke-75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次农村自发的阻断对外交通,方法就相当古典。


user avatar   lulueh 网友的相关建议: 
      

SAS和武汉肺炎,完全不治疗,死亡率估计到不了30%。

怎么解决的?

很简单,那30%人口死完了就解决了。


user avatar   zhang-hao-72 网友的相关建议: 
      
  1. 人口比现在少。
  2. 城市化水平低, 绝大多数人住在农村。两宋的城市化率可能有10%,1840年时反而只有5%左右,因为农村人口增长更快。
  3. 交通没现在方便,普通人一天赶几十里,驿站传送公文是每天一百五十里、二百里,三百里就算加急了,至于六百里、八百里加急,历史上有记载的根本没几次。
    正常赶路的速度,有记载的,林则徐从西安到伊犁,七月初六到十一月初九,四个月左右,行程按现在的公路里程是3200公里,平均每天是26公里左右。现在这段路程坐汽车三天,火车两天,飞机当天就到了。
  4. 抵抗力可能确实比现代人强。

举个例子, 清初汉人得天花的死亡率是40%~60%,但是满洲、蒙古人一旦发病,死亡率超过90%。这是几百上千年来不断自然选择的结果,满洲、蒙古人长期住在人口稀少的关外,抵抗力比汉人差得多。以至于康熙因为出过天花没死,才被选为皇帝。

  康熙朝之後,凡清廷舉行重要典禮時,勸止未出痘外藩來京的詔文屢見不鮮。至於痘患正在盛行虛的外藩,更不准來京,其所進貢的物品,亦不接受。雖然清廷有此體恤外藩之舉,外藩卻仍未嚴格遵守,故常有來京後染痘而死者。例如,乾隆二十七年(1762)與二十八年(1763),黑龍江打牲處將軍不問是否出痘,遣人至京師,造成兩年間共有十三、四人因痘疹而殤的悲劇。為了解決此一問題,乾隆下諭黑龍江將軍,此後未出痘者不准至京師,著往木蘭圍場引見。乾隆四十九年(1784),清廷又下令內札薩克、喀爾喀蒙古等,已出痘的「熟身」,可入京參加襲爵典禮,而尚未得痘的「生身」,則前往熱河的木蘭圍場引見,永為著例。乾隆五十三年(1788),規定伊犁所屬的土爾扈特、科布多所屬的杜爾伯特,已出痘者分為四班,一年一班,來京朝覲。此類規定,嘉慶以後亦屢見史冊,成為滿清外交上一項重要而特殊的常制,而木蘭圍場則成為清帝與未出痘的蒙古諸藩重要的聚會場所。乾隆雖曾諭令未出痘外藩不必來京,但乾隆四十五年十一月(1780),班禪額爾德尼自後藏入覲,慶祝乾隆七十壽辰,卻在京城不幸染痘圓寂,顯然此一外交常制仍有例外發生。

至于中医起了什么作用?不能说一点用都没有,人痘接种术也算一大贡献。

再参考下这个链接,中国瘟疫史:




     

相关话题

  如果历史上的开国皇帝看到今天中国的疆域会有什么感想? 
  鼠疫究竟有多可怕? 
  叶克膜(ECMO)是一种什么技术? 
  抖音、美图等自动修图软件已经这么厉害了,历史剧能不能把演员修的黑瘦一点,风霜一些,更接近古人面貌? 
  关于民国有哪些有趣的故事? 
  有哪些二十一世纪初(2000~2005 年)看似不靠谱的预测成真了? 
  如何看待科研人员发现某些中药中马兜铃酸可能是引起肝癌的主要原因? 
  求用实例说明「大正浪漫」究竟是怎样的一种感觉? 
  国家卫健委称「全球本轮疫情近期不会结束」,大概会持续到什么时候? 
  4 月 13 日黑龙江现有确诊病例超过湖北,黑龙江目前防疫有哪些难点?应如何应对? 

前一个讨论
事业单位和公务员,如何抉择?
下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张文宏教授建议“现在中国的孩子早上只能吃鸡蛋、牛奶,不许吃粥”?





© 2024-05-1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