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慈禧太后死后,难道就没人镇得住袁世凯了吗? 第1页

  

user avatar   phobos 网友的相关建议: 
      

慈禧在,清廷与重臣没有显著的智力差,智力差小,就未必能够明确地弥补政治妄动的代价,那么就叫镇得住。

慈禧不在,当时所有满清皇室与贵族,罕有几个没有与袁世凯拉开智力差的,而且最终都没有把持朝政,于是政治妄动就起来了嘛。

这事跟谈恋爱一样,女神有定力,男生再苦,也守得住,我们以前在宿舍卧谈过奶镇、臀镇一类的典故。


user avatar   bingo-liu-66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懂就问:

1908年袁世凯五十大寿,慈禧赏赐老袁无量寿佛、金佛二尊并礼物一堆,锡拉胡同人声鼎沸百官纷纷前来祝寿,庆亲王奕劻给袁世凯的寿联上落款是“愚弟奕劻”,震撼全场。

史官是这么描述袁世凯五十大寿的:

丁未年,项城军机大臣五十寿,最有气势。[1]

请记住,袁世凯的生日是阳历9月16日,慈禧是11月15日没的,然后袁世凯被罢官是什么时候的事?

1909年1月2日。

慈禧死了一个多月之后,袁世凯说免就免,这难道体现的是“镇不住”袁世凯?

什么叫“封建王朝”的巅峰啊?巅峰的意思就是你袁世凯作为社稷重臣,北洋六镇的缔造者,在皇权面前仅仅能够保住一条性命!这就是你能做到的极限了,还想啥别的呢?

这事袁世凯知道,朝中其他满汉重臣也知道,袁世凯在慈禧没死的时候就给自己准备后路了:

朝中公正老臣都已谢世,朝政尽入贵胄之后,弟此次得跻高位;赖有太后之宠眷耳……目前得过且过,太后苟有不测,弟预辞官归隐。明哲保身,古有明训,弟已计之熟矣。勿托吾哥留意,家乡苟有空地邻近本宅者,代弟购置,价值不论多寡,惟以能筑园林为贵,整备将来退归林下。……夫宦海风波,起于俄顷,故宜从速成交。[2]

所以说慈禧要是一死就没人镇得住袁世凯的话,你慌什么啊?干嘛提桶跑路啊?反他娘的啊!

袁世凯被免这事反映的不是慈禧太后死后满清朝廷镇不住袁世凯,恰恰相反,这事反映的是朝廷绝对“镇得住”袁世凯——因为袁世凯被免的公开理由非常扯淡,是“足疾”,“回籍养疴”。载沣跟袁世凯不对付,他敢拿枪直接顶着老袁,你老袁敢顶回去么?你不敢。

(载沣)欲以手枪击袁,经人排解,风潮始息。[3]

后来溥仪、载涛这些人的回忆都是载沣原来要将袁世凯治罪/弄死,在张之洞等人极力劝解下才变成罢免回籍——张之洞这些人劝解的理由大抵都是你杀了袁世凯很简单,但是万一引起政局动荡呢?万一北洋造反了呢?而且最关键的是载沣杀袁世凯的最大理由也就是当年袁世凯告密那点破事涉及帝后矛盾,没法拿到明面上说,这就导致你拿不出来让人信服的理由来给袁世凯治罪,所以最后载沣干脆就任性到底了:杀不了他,我免他,你们不废话了吧?

但是到底会不会死呢?袁世凯觉得自己还是不要赌这一下的好,他跟家人都对这事没信心,所以被贬之后先跑到天津观望了一下:

(袁世凯)恐上谕下后有被辱可能,故往津避难[4]
其家人恐有后患,力劝为外国之行,项城意不之动,家人长跪许久,号泣随之[5]

去天津是准备随时跑路,万一后续有不利于他的旨意,可以直接去海外——都慌成这样了,你觉得是镇不住的表现么?

我要再强调一次,清朝是封建皇权社会的巅峰,一个臣子在这种体制下是不可能拥有与皇权对抗的能力的。因此幻想袁世凯在慈禧死后权力膨胀,这完全是臆想,他能够在后续的辛亥革命中一举上位,是因为他很巧妙地抓住了革命党人与清廷之间的信息差,最后四两拨千斤,窃取到了革命的果实——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将其称之为窃国大盗,是一点问题都没有的。

参考

  1. ^ 恽毓鼎·恽毓鼎澄斋日记,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
  2. ^ 李金旺·袁世凯家书,外文出版社出版,2012
  3. ^ 京师近信,《时报》光绪三十二年八月二十日
  4. ^ 刘凤翰、袁世凯与戊戌政变,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79
  5. ^ 刘体智·异辞录,中华书局,1997

user avatar   guo-le-jokerii 网友的相关建议: 
      

袁世凯一家做大的一个关键原因是庚子国变,也就是义和团和八国联军事件。

本来在甲午战败后,清廷想要在京畿建立一支新式部队,以组成中央军,也就是1899年成立的武卫军。

武卫军并非完全新募,而是改编了几支在当时装备较先进的部队。聂士成武毅军为武卫前军,董福祥甘军为武卫后军,宋庆毅军为武卫左军,袁世凯新建陆军为武卫右军,荣禄新募部队为武卫中军。

这五支军队,以满洲大臣为中军,各派势力相互牵制,防的就是一家独大。

没想到刚成立一年,发生了庚子国变,武卫前军、后军遭受重创,聂士成战死,董福祥遭解职,中军还来不及建立完整,左军也遭打击。只有袁世凯的武卫右军在山东镇压义和团,没有被难。你指望剩下来的宋庆制衡袁世凯?不存在的,宋庆与袁世凯交往甚密,而且岁数已经很大了(1900年79岁)。

也就是说,整个新中央军的格局被八国联军打乱了,袁世凯成了中央军一家独大的将领。等到荣禄和宋庆去世,能制衡袁世凯的人也就没有了。再等到慈禧太后去世,载沣和隆裕太后想镇住袁世凯,太晚点了······

所以表面上袁世凯一步步让出权力,载沣上台他回家养病。实际上,“北洋六镇都是我的人,武昌起义你载沣派北洋军去啊,他们听你的算我输。”


user avatar   zhao-gan-90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载沣傻啊,不懂得真的怎么住大臣啊。


清廷当时的权威是有的,否则不可能说让袁世凯养足疾袁世凯就得去养足疾。这就说明袁世凯的军权相对于此时清廷的权威来说根本没有斗争的资本。

袁世凯对于北洋的控制也不是说就能达到土皇帝地步。后来镇压武昌起义时候,先过去的冯国璋部就打算一直好好打。加上从后来清帝逊位过程冯的表现看,是完全具备做忠臣资质的。如果接下来清廷是一段比较稳定的政治环境,冯国璋这种完全可以摆脱袁世凯的影响成为独立力量,冯能独立力量,段祺瑞王士珍这些人难道还能十年如一日效忠袁世凯?

更不用说,除了北洋嫡系以外,清廷并不是没有别的武装力量。张勋就用后来行动证明了自己真的忠于大清且战斗力也不错,类似的于袁世凯本来没什么瓜葛的湖北新军等地方新军们,战斗力实际上都不错。


所以说,镇住袁世凯在当时并不是特别困难的事。只需要把握两个前提:一是有一定时间的稳定政治环境,这是消化袁世凯力量的前提;二是能够有效利用好各派势力,做好各派政治上的平衡,从而让朝廷始终是一个裁判员身份成为各派争相讨好的对象

慈禧太后一生一直注意的就是这两条。

就政治稳定方面说,除了戊戌变法到庚子国变这三年接连犯错外,慈禧一直注意政治环境务必稳定,所以无论是所谓的“同光中兴”还是后来的预备立宪阶段,清朝的稳定度是超过了咸丰时代的。缺乏动荡的环境,潜在的枭雄们就缺乏足够的舞台,就没法培养或者稳定自己足够的势力,朝廷就可以逐步消化许多可能威胁朝廷的力量。比如天平天国运动刚结束不久的湘军势力,控制了整个东南地区,连此时朝廷委派的两江总督都敢刺杀,但只要朝廷持续稳定十年,所谓的湘军势力就没法铁板一块,必定分化瓦解。

就政治平衡来说,这属于封建王朝领导人的基本功。慈禧算不上特别好,但也是及格线之上,一生不同时期对洋务派、清流派、立宪派们始终注意保持政治上的平衡。奕䜣对军机处是控制局面了,就找机会用地方洋务派和清流一起来对抗奕䜣力量;老湘军阵营势力大,就培养李鸿章左宗棠这种非湘军嫡系势力来制衡;李左成为朝廷支柱了,就推动了左宗棠与清流联合,制衡李鸿章的局面;后面训练新军,原本也是聂士成董福祥等人与袁世凯互相制衡的情况;到庚子国变,聂董等人或死或垮,又保证朝中有瞿鸿机岑春煊与奕劻袁世凯制衡制衡。整个政治生涯中,慈禧一直是作为裁判员,面对着下面各派势力的争相效忠,没有一派势力有机会独自做大成为朝廷的对手


在慈禧最后时间里,虽然免掉了一度作为袁世凯最大威胁的瞿鸿机,但是留下了一个靠谱的立宪派队伍。虽然袁世凯本人也算立宪派,但这个立宪派相比之前的洋务派,更加松散。立宪派涵盖了从中央到地方几乎所有的实权派,掌控着钱袋子,影响着政治走向。但是,这些人共同特点仅仅是都要求立宪,在具体细节利益和政治诉求上还是千差万别的。

这么一个松散的立宪派,既能够有效夺走革命党的基本盘,又能彼此有效制衡。只要处置得当,以立宪派为主要政治力量,巧妙利用立宪派内部的各种矛盾,皇族作为辅助,就又可以像当初用洋务派一样,变成大家一边共同干革命党,一边争相效忠朝廷的局面

只要这个稳定的政治局面持续个哪怕五六年,袁世凯逐步淡出,留下来的北洋力量就完全可以分化消化掉。


但载沣显然没有慈禧这种政治手腕。他一上台,基本方针就是明着玩假立宪,逼着立宪派因为唯一统一的政治诉求而被迫团结对抗;然后再用不堪一击的皇族去跟立宪派对抗,又逼着立宪派去跟革命党合作。

这么一通骚操作下来,裁判员成功变成了水平最差的那个运动员。

所以大清的局势迅速乱了,皇族成了众矢之的,革命党一通计划混乱的起义,就立刻得到了立宪派的橄榄枝。清廷压根没有足够消化袁世凯势力的时间和机会,就不得不起用袁世凯。袁世凯这个枭雄也得到了前辈们不曾拥有的彻底乱世的舞台。


所以,本质上还是载沣既不理解立宪是大势所趋,封建专制已经不可能维持;又不懂权力本身是靠自下而上的认可,而非天授神权。所以真的一朝权在手,就以为自己可以为所欲为。最终在慈禧一死,就迅速把政治局面恶化,从而失去了可能压住袁世凯乃至保住大清的力量。


user avatar   jiao-zi-you-fang-zhang-xian-zho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先上结论:慈禧死后,清廷还是镇住了袁世凯。真正导致“镇不住”袁世凯的原因不是慈禧死亡,而是辛亥革命的爆发导致清廷崩盘。

现在的人论及北洋团体,总是把它看成类似于唐代藩镇的一个以袁世凯为首的独立性很大的政治军事集团。其实不然,直到辛亥革命爆发前,北洋团体对清廷的依附性都很强,远没有到袁世凯一手遮天的地步。袁世凯也很难指望北洋军会对其绝对忠诚

当年曾与袁世凯关系很紧密的张国淦就这么说过:

张国淦这位北洋老人亲自揭破了北洋军内部“只知有袁宫保,不知有大清国”的假象。说白了,北洋将领与袁世凯有特殊关系并不假,但远没有到北洋将领要豁出性命死保袁世凯的地步。北洋将领与袁世凯的关系更像一个共同的利益团体,他们支持袁世凯主要是因为希望从中获利,而不是甘当袁世凯的家臣。

我们以冯国璋举例,在袁世凯镇压二次革命企图称帝之时,他对冯国璋事先严格保密。后来冯国璋听到传闻当面询问袁世凯,袁世凯假意敷衍说:

我有一个孩子在伦敦求学,我已叫他在那里购置薄产,倘有人再以此事逼我,我只有径赴外邦,营菟裘以终老,从此不问国事。(张国淦:《洪宪遗闻》)

对此冯国璋信以为真,帮助袁世凯在报纸上发表声明“辟谣”,结果后来袁世凯又出尔反尔地称帝了,冯国璋感觉自己被当了猴耍,大感气愤。与他有同样感情的还有段祺瑞。冯国璋和段祺瑞分别是北洋内部直系和皖系的头目,资格很老,和袁世凯关系也最亲密。他们尚且不愿支持袁世凯称帝,袁世凯也必须对他们使用障眼法而不敢推心置腹。那么袁世凯又怎么能对北洋军拥有绝对权威呢?

所以慈禧死后,毫无根基的摄政王载沣一道命令就把袁世凯撵去养老了,原因就在这里。对北洋将领来说。袁世凯拥有地位对他们诚然是好事,他们也希望得到袁世凯的提携。但如果清廷要真下手“镇”袁世凯的话,只要他们自己的地位不变,他们是不会为袁世凯出头的,袁世凯自己当然也知道这点,所以命令一下,他只能强作狞笑道:“天恩诚厚”,然后灰溜溜地走人。只要清廷自己没有崩盘,无论是谁都可以“镇”住袁世凯。反言之,清廷如果崩盘,慈禧活过来也“镇不住”袁世凯。

事实上慈禧与其说是“镇”袁世凯,反而更像是在提携袁世凯。除了袁世凯结交王公大臣,并拼命巴结慈禧以外的原因。更主要的是慈禧希望用袁世凯来“镇”南方各省。义和团运动中虽然东南督抚对慈禧还算是忠诚的(南方督抚都是死保慈禧的,有外国提出废黜慈禧让光绪亲政的动议,被张之洞一口回绝,张之洞的理由是“我中国以孝治天下,臣民共戴两宫无稍异视,不特臣民尊敬皇太后,亦如英人之尊其后。”),但慈禧还是希望把兵权都收归中央,能担负起这个使命的人选就只有袁世凯了。所以慈禧在义和团运动后马上把湖北的新军调往北方交给袁世凯,后来成为北洋第六镇的一部。辛亥革命时的湖北新军是后来新编的。可见,慈禧最对袁世凯主要是“提”,而不是“镇”。

北洋将领之所以在辛亥革命的时候和清廷离心离德,除了最主要的清廷气数已尽的原因以外,还涉及到清军内部的斗争:北洋将领多出于北方各武备学堂,人称“武备系”。而后来形成了以铁良为首的“(留日)士官系”。两系将领彼此不服,又牵涉到清廷内部权力斗争:铁良企图从武备系中夺权,于是重用良弼、吴禄贞等士官系,和北洋宿将产生了激烈矛盾,由此引发了北洋将领普遍不满。这也成为北洋将领后来不愿意继续忠于清廷的重要原因。而铁良的夺权行动最后当然是失败告终了:第一是武备系根基已成,轻易无法撼动。第二是铁良等满洲亲贵实为无能之辈,办不成事。第三是士官系中的吴禄贞等人其实就是革命党的卧底。

由此可见,袁世凯之所以能够发迹,靠的是慈禧的帮忙而不是压制。他之所以最后能够夺权,主要靠的是运气:清廷自己出了大问题、北洋将领对清廷产生不满、外国人对袁世凯赏识等等因素,而不是袁世凯对北洋军有绝对控制的能力。所以袁世凯本人对清廷威胁并不大,并不需要慈禧耍手段来“镇”他,而袁世凯镇压二次革命后自我膨胀,对自己控制北洋将领的能力估计过高,做出了称帝的决定,则使其最终身败名裂。


user avatar   nian-guan-jiang-jin-23 网友的相关建议: 
      

挺搞笑的提问啊……

斯诺登都过去这么久了,

不会还有人不知道拉登塔利班什么的一开始都是美国资助的吧?

恐怖组织?

美国不管它们,它们发展的起来吗?

大部分恐怖组织不就是美国为了搞俄罗斯或者其他人搞出来的代理人吗?

====================

嗯,对了,不懂的可以去看这个,

神解读!姜子牙讲的其实是美国本拉登和斯诺登的故事_哔哩哔哩_bilibili


user avatar   maximilianofshanghai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中途岛战役……


user avatar   chen-sheng-7-76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能,因为亲兄弟也要明算账不是。即使一个人,他有很多领地,也没办法把它们合并,何况不同领地的继承顺位也是不同的。欧洲这些王室疯狂乱伦,也没统一欧洲。不过查理五世的领地加起来是相当庞大。算血统,欧洲那些王室都是世代联姻的亲戚。


查理五世(1500年2月24日-1558年9月21日),即位前通称奥地利的查理,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519年-1556年在位),西西里国王(称卡洛一世,1516年-1556年),那不勒斯国王(称卡洛四世,1516年-1556年),低地国家至高无上的君主。 他在欧洲人心目中是“哈布斯堡王朝争霸时代”的主角,也开启西班牙日不落帝国的时代。

查理五世是哈布斯堡王朝广泛的皇室联姻的最终产物。他是出身于哈布斯堡家族的西班牙国王腓力一世与卡斯蒂利亚的胡安娜(疯女)之子,阿拉贡的斐迪南二世与卡斯蒂利亚的伊莎贝拉一世的外孙,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马克西米连一世和勃艮第女公爵玛丽的孙子。

查理于1506年(他的父亲死于那一年)继承了低地国家和弗朗什孔泰。当他强悍的外祖父斐迪南二世在1516年去世后,他成为一片巨大领地的拥有者,这片领地包括他母亲的卡斯蒂利亚和斐迪南二世统治的阿拉贡、纳瓦拉、格拉纳达、那不勒斯、西西里、撒丁, 以及整个西属美洲(在他统治时期,西班牙在美洲的殖民地由于征服墨西哥和秘鲁又扩大了好几倍)。

在祖父马克西米连一世去世后,查理又得以继承哈布斯堡家族在奥地利的产业。通过向选帝侯行贿等手段,他在1519年战胜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当选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

1555年在击溃新教力量的最后努力失败后,查理五世就开始脱离政治生活。他把自己的个人帝国——西班牙和低地国家传给了儿子腓力二世;把神圣罗马帝国传给了弟弟斐迪南一世(1555年10月25日放弃尼德兰王位给腓力;1556年1月16日放弃西班牙王位给腓力;1556年9月12日放弃皇帝帝位给斐迪南)。


查理五世的家庭

妻子:葡萄牙公主伊莎贝拉,1526年结婚

子女:

腓力二世(菲利普二世),他的王位继承人,享年71岁。

玛丽亚(1528-1603),嫁马克西米连二世,享年74岁。

胡安娜(1535-1573),嫁葡萄牙太子若昂,终年38岁。


马克西米利安二世(1527年7月31日-1576年10月12日)是哈布斯堡王朝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564年至1576年在位)。1548年至1550年马克西米利安摄政西班牙,1562年被选为波希米亚国王(1564年-1576年在位)和罗马人民的国王(1562年至1576年在位),1563年又被选为匈牙利国王(1564年至1576年在位),1564年加冕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他也曾试图成为波兰国王,但没有成功。

马克西米利安1527年出生在维也纳,父亲斐迪南一世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556年至1564年在位),母亲安娜是波希米亚和匈牙利国王弗拉迪斯拉夫四世的女儿。1548年马克西米利安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1530年至1556年在位)的女儿玛丽亚结婚,查理五世同时也是马克西米利安父亲斐迪南一世的哥哥,即马克西米利安的伯父。(堂兄妹乱伦)

腓力二世。西班牙国王 (1556年-1598年在位)和葡萄牙国王(称腓力一世1580年-1598年在位) 。查理五世儿子。1570年马克西米利安将女儿安娜嫁给了腓力二世,成为他的第四个妻子。安娜是腓力二世妹妹玛利亚的女儿,生下腓力三世。(甥舅乱伦)

腓力四世,娶奥地利的玛丽亚·安娜(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斐迪南三世之女,母亲玛丽亚·安娜是腓力四世的亲妹妹)。(甥舅乱伦)


user avatar   zhong-jun-ai-guo-hong-cheng-chou-8 网友的相关建议: 
      怎样理解这句话?从这句话来看,应该如何与女人相处?
user avatar   lie-ri-43-3 网友的相关建议: 
      是曾纪鑫先生在《历史的可能与限度》中“流氓皇帝汉高祖”一文提到。


  

相关话题

  如何看待一群人崇拜李鸿章? 
  德国为什么不对1900年侵华道歉反思? 
  李鸿章到底有多厉害? 
  如何客观评价中华民国? 
  袁世凯是因称帝才兵败,还是大势已去后想过一把皇帝瘾? 
  那个时候清朝算是侵略者吗? 
  虎门销烟后鸦片仍然贩卖盛行,是清政府的不作为还是列强销售手段高明? 
  如果清末七十年里的遭遇(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换做是明朝的话能抵挡得住吗? 
  鸦片战争时,为何清朝没有学习洋人的先进技术,虽然闭关锁国了,但也还是有交流的吧。? 
  张勋复辟失败后,清廷的年400万两银元优待费还能拿到吗? 

前一个讨论
拜登宣布国安及外交团队首批内阁成员名单,这份名单有哪些值得关注的信息点?
下一个讨论
如果中国被完全经济封锁,失去所有进出口,会发生什么?





© 2025-01-27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27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