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博士毕业去高校不给编制了,读博去高校还有性价比吗? 第1页

  

user avatar   divinites 网友的相关建议: 
      

虽然「编制」有一定重要性,但是没有必要太看重「编制」,因为现在其实质上已经变了。

以前的老编制,有点类似于宋朝的「官身」,定编到人,无大过不追毁,拿到一个编制就是「国家的人」了。这个不但饭碗比较铁,还在于可以不用太惧怕上司——因为上司尽管能给小鞋穿,但是上司也没有办法轻易夺走在编人的饭碗。就像在宋朝,知县并不是知府的私属,知县占理硬顶知府,知府也无可奈何。因为知府要搞县令也是要找对方的错误让中央来处罚,而无法自己一言而决。并且,大锅饭时代编制自带的薪水其实还可以占到一个人收入的大部分,所以那时候的饭碗是真的铁。

但是现在高校大都是「岗位编制」,也就是编制跟着岗位走,这个时候给某个人编制的意思就是,这个人在这个位置上,就可以享受到编制所带来的所有福利和待遇——但是反过来说,如果把这个人开掉,再另外换一个人是可行的——还用刚才的例子就是,知府虽然不能取消知县的这个位子,但是这个位子上的人是知府可以调换的。所以现在的编制更多的是一种状态的变化,和对之前工作的承认,更是一种学校和学术雇员之间默契的关系合约——拿了岗位编制之后,学校不会像对待各种特聘那样在约定的时间达不到约定的水平就赶走,但是要说是铁饭碗,岗位编制比公务员还是差了一些——这个其实取决于学校具体的政策。有的学校能把岗位编制做的像中国特色的Tenure Track,通过自身的信誉保证不轻易开除在编雇员;有的学校就不一定有这样的承诺力了。

就像「守江必守淮」一样,高校的「编制」就是那个淮河。拼杀拿到之后更多的是心理上的安全感和各方面资源的提升。想象中的『混吃等死』几乎也只能是一个想象——一方面定岗不定人,依然还有各种科研和教学考核的压力;另一方面退一步说,编制自身就算是铁饭碗,这个饭碗能盛的饭是有限的——也就是编制自带的薪水,和学校、学院给的补贴相比是很少的,这一点在好的学校尤其如此。所以就算是学校不开人,对『混吃等死』的在编人员,这些补贴是完全可能被慢慢撸掉的。而撸掉之后,以现在的生活压力,也不会生活的太轻松——当然另外有矿的话就不在讨论范围之内了。

现在已经不是一个人在一个学校就要待一辈子的时代了,过去那种大家庭式的文化正在解体。院系的领导如果要赶人其实有很多的办法。比如在日常事务中的挤兑,比如借口办公室调整,把想赶走的正教授一群讲师的办公室放在一起做个大开间……学校充满着各种繁琐的和科研和教育都无关的细务,直接撸人有困难,让人不舒服还是有很多办法的。真到了这个境地,被撸掉大部分补贴的铁饭碗,还有多少吸引力,也要打个问号。

总之,在大锅饭时代,高校的稳定是『前提』,定编到人,入职了就进了保险箱;但是,现在的高校可能依然稳定,但是这个稳定是『均衡的结果』,其实只是因为之前经过了惨烈搏杀,能力已经得到了认证,所以拿到编制之后也很少被开掉。

如果要说的是第一种才叫性价比的话,那个时代真的是过去了。


user avatar   quan-10-37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今年T大毕业,也正在应聘高校教师,预计找个北京的211大学。。。对这个问题,我也打听了很多高校的政策,思考了很久。首先,高校取消事业编的原因在于现在混子不少,有的人一进高校就啥都不想干了,或者就接接横向课题,开开公司~采用准聘-长聘制度,能给点压力,激发年轻人动力吧。

但是,因为处于改革初期嘛,不同高校的实施政策完全不一样。像清华北大上交这样的名校做得还不错,基本与国外一样。像某些高校包括一些985高校,就利用这个制度招进去很多人,充当临时工,等要考核时再刷下来一大批,尤其当心那些师资博士后岗位的高校。而有的高校其实跟改革前没啥变化,只要你做的不是太差,一般不会被辞退。

所以主要还得看具体哪个高校,尤其注意那些近几年招很多人的,估计是个坑。其次看薪资水平,虽然没编制了,但好多学校提升了薪资待遇,这种是正常的。那种招很多人,给钱又少的,那绝对是坑。没编制有一个好处就是比较自由,主要的教学和科研任务会明明白白写在合同上。有编制的,领导叫你干啥就得干啥,也不多给钱。

最后,其实高校还保留了一种事业编岗位,就是辅导员,纯行政工作的,实在想要事业编的可以考虑这个。


user avatar   feng-lai-xiang-man-xiu-opt 网友的相关建议: 
      

谢邀

我回答过类似问题,请参考

强调几点:

1、目前取消编制是势在必行,仅保留有限的必要的编制,国家甩包袱,各高校和科研院所都在有序过渡,实行所谓的非升即走制,类似于公司

2、为什么是所谓的非升即走制呢?

原先我们国家还是用着助教、讲师(助理研究员)、副教授(副研究员)、正教授(正研究员)这样的序列,研究员序列不涉及教学所以采用研究员序列。经指出,大学也有教授序列+校聘研究员的。其中讲师不具有招生资格,通常副教授可以带硕士生,正教授可以带博士生。也有部分学校副教授也可以带博士生。而美国的制度是助理教授(AP)、副教授、正教授这样的序列,助理教授开始就可以招收博士生了。现在学习美国的制度,搞非升即走,名称上就是特聘/准聘/青年教授,具有博士生招生资格,享受至少是原副教授/正教授的待遇,有的考核期是5年,有的是3年考核两次。考核不过就走人了,找下家了。明面上学得有模有样,实际上有两样关键的东西没有。一是没有足够的启动经费,二是没有独立科研环境。很多学校只能给个象征性的10、20w,人才计划才能更多一点,但是也完全不够用,相比美国的百万刀量级还是差很远。实验室面积可能没有或者不够。另外就是需要挂靠在大佬下面,不够独立,即使是一些人才计划也不例外。

3、有编制与没有编制在本质上已经没有太大的不同。所谓的编制带来的安全感不如工资多发一点来得实在。工资组成都为基本工资+绩效。其中基本工资就3000块,你会看到很多导师一个月也就8000块左右,这很正常。绩效这块完全就看拉项目的情况,没有横向项目,就靠国家和地方基金项目也就这水平。可以看到,即使有编制完不成指标,不被开除走人,绩效被降为零,一个月就发个3000块,一样可以逼着你主动辞职。停福利停招生,开会就被数落,被同事指指点点,知识分子脸皮那么薄,这哪受得了。

4、人事或者领导的很多承诺不一定会立即变现。比方说有些单位有内购房就不给安家费了,很多人也冲着房子就去了。你进去之后发现,原先的房子分完了,要等下一期。通常人事只是告诉你有,但是分房子这个事不归人事管,归住建办管。有些是骗局,要小心,越是一般的学校坑越多。又譬如,领导说给你多少平米实验室,你进去发现这事领导说了压根不算。还有就是实验室是要交租金和水电网费的(送你房子你都交不起物业费的感觉)。


再来谈一下性价比的问题

我觉得选择进学校或者研究型的研究所,完全就是不想996,想舒服安稳一些,时间自由,有寒暑假,加上对科研感兴趣,做一些喜欢的事,象牙塔的环境简单一些。待遇凑合就行了,关键能解决子女教育之类的问题,隐性福利比较高。


最后解释下挂靠大佬下面的原因与利弊

我们国家的制度是行政和科研是要一块抓,科研人员只有掌握了行政资源才会带来更多的项目支持,所谓内行领导内行(小将的呼声),所以你会看到很多科研人员做着做着就要挂个室主任、院长、校长,有的干脆就直接从政去了。杂事多了就需要形成课题组抱团取暖。然后这些掌握人事权利的大佬去招人,肯定是希望把人都招到自己组里面,不然费力去招什么人(招个对家跟自己对着干好激发自己组的潜力吗)。另外一方面是,我上面提到了没有足够的启动资金。所以年轻人往往也愿意牺牲独立性,选择先跟着大佬发展,享受大佬带来的巨量科研经费、实验室、学生数量、各类人才计划的协助。之后就看各个课题组管理怎么样了,管理得好就是良性循环,管理不善就是人走茶凉。

这也会带来问题,就是各个课题组长都是站在本组考虑,而不是本实验室、本学院、本学校发展考虑,但是他们又兼任这些行政职务。不均衡的发展可能会把一个地方原本强势的学科但不是领导从事的方向慢慢就变得没声音了。资源的倾斜也带来了所谓的学阀问题。

如果不希望这样,又会变成外行领导内行。

如果你不是既得利益的一方,学术圈的问题就是这样现实又无奈。

如果你遇到一个特别好的领导,要珍惜。


user avatar   zhu-jing-21-38 网友的相关建议: 
      

说起来挺有趣的,现在高校招人越来越接近普通就业市场的招人了。

曾经高校招人几乎全是硬规定,什么学历,多少论文。达标了就进。

现在高校招人都是把硬规定做底,再加软指标。有一次我有机会向某超有钱双非一本的副教授请教高校招聘问题,他的说法是:学历,论文做底,如果这些不达标那么连被考虑的资格都没有。在这些达标之后,还要考虑软实力,比如英语口语,表达能力,主动性等等。有学历有论文的博士不缺,然而口语捉急,说话磕巴,一味听从指示,自己懒得思考(大组呆久了会产生这种问题)。这种人即使硬指标达到了,高校也不愿意要。但是既然指标达到了,再挑挑拣拣就不公平了,于是只能搞非升即走来养蛊。指望着软实力强劲的选手搏杀出来。

所以说现在高校招人越来越接近普通招聘市场了。真正能脱颖而出的只有两手都硬的选手。

另外学科之间隔山隔海。蓝海专业两三篇二区就算硬货了,红海专业手里攥着几篇一区文章都是如履薄冰。工资也是千差万别,我上面提到的有钱双非,基本的工资绩效等等都是正常走,但是人家学校开了公司,老师在里面运营,学生干活。公司赚钱,学校拿大头,老师拿小头,学生拿零头,然而大家都满意。很多清水专业就没法比。所以除非讲清楚专业,学校,否则收入根本没有可比性。


user avatar   alexbision 网友的相关建议: 
      

能理解




  

相关话题

  高考正当时,南京大学招生宣传引争议,这一宣传方式是否妥当? 
  女生腿长是什么样的体验? 
  托福69分能东京内的大学有戏吗? 
  如何看待南京一高校食堂两人产生争执,男生打女生耳光,视频被以保护女生为由删除?事情真相是怎样的? 
  为什么很多大学生明明每月生活费达到1500,却还过的很拘束? 
  光有热血,没有天赋,从事基础科研真的是高智商的人的专利吗? 
  看很多博士话题,博士老被说凤凰男。博士只是一份工作一种生活方式,干嘛被吐槽成这样。? 
  Brian cha 有人知道吗? 好像是一个成功学导师,我想知道有关于他的课程是否有用?纯属好奇? 
  考研想避开数学考马哲博士再回到管理学,可操作性强么? 
  如何看待一博士青年教师因「高校承诺的住房条件不实」向高校辞职,反被高校索赔 138 万? 

前一个讨论
在学术会议上报告未发表的 idea 有风险吗?科研界是如何保护自己的成果免于剽窃的?
下一个讨论
历史上真实的马超逆战曹操什么样?





© 2025-01-27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27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