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有人说朱可夫只会用人海战术 朱可夫是否真的能力不足呢? 第1页

  

user avatar   yong-le-da-di-ming-cheng-zu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知道还要科普多少次

朱可夫二战生涯的前半段指挥阶段,基本上都是以劣势兵力对抗人数较多的德军及其盟军。

在1942年夏秋之交前,纳粹集团总兵力是多于苏联军队的。

一方面在开战前就总动员了五百五十多万人的纳粹集团,面对只有二百八十多万人的苏联整个西部地区全部军队,再加上纳粹方面的技战术打法优势,不断吞噬苏联的新增部队,预备队。

朱可夫在列宁格勒保卫战和莫斯科保卫战,莫斯科反击战三大战役的指挥中,一直是以较少的兵力对抗较多的敌人。

网上长期宣传的朱可夫人海战术主要集中在对抗莫德尔的勒热夫一系列战役,还有大卢基战役等。

但是朱可夫在莫斯科反击战结束之后,就已经被调离一线指挥岗位。

包括火星行动,土星行动,天王星行动,库尔斯克会战,第聂伯河左岸战役和部分右岸战役期间,朱可夫都是直接对斯大林负责的统帅部最高大本营协调代表。

他只是负责协调2-3个方面军的协同任务和战役组织准备,之后就要急匆匆的飞赴下一个战区。

42-43年朱可夫基本上要从加里宁格勒方面军开始一路向南协调到高加索,他到处跑。

因为国内互联网的德棍确实很难找到什么朱可夫的败仗或打的特别难看的,于是只好把他当协调代表期间,那些一线方面军某些不良表现扣到朱可夫脑门上。

至于后期瓦图京死后,朱可夫重返作战指挥岗位,那时候面对德军确实时常有兵力优势。

那怪他咯?你德军有兵力优势的时候咋没把朱可夫防守的列宁格勒,莫斯科给打下来?

再说了,什么叫人海战术?

集中优势兵力原则是苏德都爱用的通用战术。

要说人海,特么纳粹集团开局就是人海,整个装甲集团军集中在小二三十公里的攻击截面实施突破,个别地段对苏联人的优势达到10-1的规模。

德国人用集中兵力优势原则就不是人海,朱可夫用就是?

曼不群打库尔斯克时没有为了获得局部最大优势而集中兵力以多打少吗?

能集中优势兵力就是本事。

至于苏军死人多,很多时候和高级指挥官关系并不大,苏军基层指战员换人太快,41年底开始,都是很多缺乏基本军事素养的士兵和士官在作战。

遇到永备工事不知道可以迂回,驾驶战车只会走直线,遇到炮击会停下发呆,只会完全静止射击,不会行进间射击。

这么多毛病,又面对当时世界上最好的军队,死人能不多吗?

44年科涅夫元帅指挥乌克兰第二方面军攻打基洛夫格勒的时候,因为快速作战集群里面的第五近卫骑兵军打的非常难看,骑兵长期习惯在南俄草原作战,不懂的快速机动之后下马步行作战,总想着在马背上结束战斗。

就这,已经是立过许多战功的近卫骑兵军了,没办法,咋整呢?科涅夫只好冒着生命危险亲自去前线带着军官技术小组指导第五骑兵军如何步行迂回作战。

苏联为了挽救亡国灭种的命运,危急关头,许多新兵训练只有三四个礼拜即走上战场。

而德国人即使老兵受伤之后都要再做四个礼拜恢复性训练才能归队。

正常训练周期更是完爆苏军新兵。

德军在朱可夫,科涅夫这个级别的指挥官还要冒着生命危险动辄到前线亲自指导低级军官实施连排级别指挥吗?

脱离实际的对比毫无意义。

多数指挥官不懂集中兵力突破原则的,倒是有一个,美军咯。

美军那大规模陆战水平什么卵样大家都知道。

艾森豪威尔在朱可夫和曼不群面前,还没有资格说自己是名帅。


user avatar   shan-yue-dao-lan-yue-dao 网友的相关建议: 
      

人海战术的行家正是西方国家,反而天天把帽子往别人头上扣。

仅1916年7月1日一天,在索姆河北岸进攻的英军,在德军25公里宽的阵地前,损失了约61800人。后来战后核实数字,刨除了掉队、溃散的人,核准为共计死伤57470人,其中被打死19240人。东线的“灰色牲口”再费拉再廉价,被包围被追击死了无数,也没有这么送过死。

在没有溃退、被追击、被包围,士兵们可以有选择趋利避害的情况下,攻击方在战场上硬是一天被毙伤近六万是个非常非常夸张的数字。

六万什么概念?1948年的塔山阻击战,此时的国军还没意识到战略天平已经倾斜,斗志尚在,觉得火力优势的情况下,正面硬碰硬可以打。东进兵团进攻时,后面督战队督战,前面团长营长带队,排着密集队形整团整营前赴后继往上冲,共打了六天,包括队形密集到被嘲讽“塔山阅兵罗千岁”的罗奇率领的95师在内,共军战报不过歼敌6000人,俘虏570人。其中10月10日至11日的国军“一日九冲”,可谓解放战争里,国军武德最充沛的一天,共军报的战绩不过是歼敌1300人。

在人命那么不值钱的国军那里,好歹知道突破要分主次,交战阵地大约限制在共军4个团约5公里的正面上,组织每次几百人规模的进攻,md白皮们,在25公里宽阵地上不分主次,命令数以万计的大头兵走出战壕,到无人区去给德国人枪毙,也真干的出来。

就这熊样,今天编排苏军人海,明天编排志愿军人海。md还是死的不够多,忘了人海要是有用,还TM要马克沁干嘛。

限制投入人数多少的,不是手里有多少人,而是阵地有多宽,被夹击或者包围的一个可怕之处就在于接敌正面大大增加。在冷兵器时代就已经如此了,更不要说一战开始火炮杀伤就占总伤亡70%了,人多也就是可以搞轮换,省下来修整的时间,提高一些冲击频率,并不能增加兵力密度搞所谓人海。像关家垴,说是一万多人打500人没啃下来,实际上无论对方多少人,一个一面断崖两面陡坡的营级阵地,在火力优势的情况下坚守两天很正常,无非对方3000人的话一天发动三次进攻,对方30000人也就发动5次进攻。

PS:艾森豪维尔是个什么玩意,md西线美军人力物力火力兵力啥水平,有脸说老朱搞人海?


user avatar   xiao-xia-yi-si 网友的相关建议: 
      

徐晃击败关羽之后,曹操评价徐晃是“周亚夫之风”,啥叫周亚夫之风呢?

吴楚七国之乱,梁国被叛军轮番急攻,梁王向周亚夫求援。周亚夫却派军队向东到达昌邑城(今山东巨野),坚守不出。此后任凭梁王战局如何危难,周亚夫就是不动如山。后来汉景帝下了圣旨要周亚夫立即救援梁王,周亚夫都照样按兵不动。等到叛军和梁王消耗得两败俱伤之后,周亚夫突然发力猛攻,于是刘濞一败涂地,叛乱平定。

所以徐晃给襄樊救火时,十多八九也是这种情况,曹仁在樊城被灌水后,已经濒临绝境,大概率多次急呼徐晃来救,很有可能曹操也给徐晃下了这道命令。徐晃却知道关羽威震华夏,不可与之硬拼,所以一度按兵不动(当时曹操的健康状况应该已经很差了,如果是年轻时,徐晃大概不敢抗命),曹操一度急得要亲领大军去救子孝,被桓阶劝住。最后,徐晃在援军逐渐到齐之后对强弩之末的关羽发动反攻,长驱直入,彻底解除了魏国的危机,于是曹操临终前感恩徐晃是“周亚夫之风”、“古之名将也不能及”。

然后我们再看朱可夫的情况:

莫斯科之战防御阶段,”西伯利亚人“逐渐到齐,但朱可夫仍认为自己手上的预备队还没有强到能发动反攻,所以一直将这些新锐力量按着。而此时科涅夫守加里宁、罗科索夫斯基等人守莫扎伊斯克一线,朱可夫都下了”不许后退一步“的死命令,虽然不少苏军部队的战局已经万分危急了(当然,这种局面一定程度上也是科涅夫担任西方面军司令时导致的),朱可夫却仍然冷酷地严令前线苏军禁止撤退。甚至罗科索夫斯基请求撤退已经得到了大本营和斯大林批准,朱可夫却突然赶到他的集团军指挥部,说”我才是西方面军的司令员,我命令一步都不准后退“。结果,在这些苏军前线部队的极限死守下,德军在消耗战中逐渐成了强弩之末。此时,朱可夫才放出预备队从侧翼出击,结果就是我之前说的,700辆坦克冲垮了百万德军。

斯大林格勒战役,朱可夫又是这招,叶廖缅科和崔可夫在斯大林格勒,可谓每天都在万分危急中死撑(貌似有个叫雷诺克的小地方,一点点苏军部队守着德军一个装甲军,更不可思议的是还守住了)。此时朱可夫作为最高副统帅,并非没有兵,正如一个被俘的苏军军官说的那样”我们的后备力量会让你们大吃一惊“,但这段时期,源源不断收到大量新锐部队(包括仅有的1个坦克集团军和近卫第1机械化军等苏联家底部队)的却是处于轴心国阵地侧翼的瓦图京,叶廖缅科和崔可夫还是得靠自己的力量继续死守。最后的结果大家也都知道了。

此外还有一件事,在围歼斯大林格勒被围德军时,斯大林最终选择了让罗科索夫斯基统一指挥,叶廖缅科则被剥夺了指挥权,此事是斯大林的意思,朱可夫当时还觉得有些不妥,但却是朱可夫去传达的。没准叶廖缅科误以为大本营此决定是受了朱可夫影响(考虑到朱可夫下命令时脾气暴躁,这非常有可能)


然后周亚夫的结局是啥样的,自己拼命血战,结果周亚夫成了战神,梁王自然对周亚夫又怀恨在心又嫉妒,每次去长安都在皇帝面前把周亚夫狠狠骂一顿,我估计军事上也没少黑,但真正害死了周亚夫的还是诬陷周亚夫想谋反,毕竟人家是王爷,与皇帝的关系有先天优势。

这方面的情况其实很像,科涅夫、罗科索夫斯基(他相对好一点,但在回忆录中也对朱可夫有不少批判一番,尤其是战争最后时刻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被朱可夫所夺一事让他耿耿于怀)、叶廖缅科等苏军将领主观上都认为最困难的时候是自己在死顶,结果朱可夫成了战神(就是现在,全世界范围朱可夫也可以说是苏联红军的象征,当时就更不用说了),

自然对朱可夫是又怀恨在心(朱可夫还出了名的脾气不好)又嫉妒,后来趁着朱可夫失势,黑他几句不再正常不过了。然后既然是要黑他,难道还挑好听的词,于是叶廖缅科说朱可夫”只会人海战术,没有敌人几倍的兵力就不会打“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说的。


user avatar   tai-lun-cheng-jie-qi 网友的相关建议: 
      

1941年6月22日,参加“巴巴罗萨行动”的轴心国总兵力为:

德国305万人,罗马尼亚325685人,芬兰50万人,抹了零头合计387.5万人;

苏军兵力为,野战部队和大本营预备队合计3,144,748人,内务人民委员会部队127,300人,抹了零头合计327.2万人。

显然苏军兵力明显低于轴心国兵力。


1941年9月13日,列宁格勒保卫战,朱可夫派出了手上最后一个预备队——步兵第10师。


莫斯科保卫战,从11月1日至15日,西方面军共补充了10万名官兵、300辆坦克和2,000门火炮。

博克的中央集团军群在11月15日向苏军第30集团军发起进攻,总共集结了300多辆坦克,而第30集团军只有56辆轻型坦克。


12月1日,苏军总共110万人,德军170.8万人;

苏军有7,652门火炮,德军有13,500门火炮;

苏军有774辆坦克,德军有1,170辆坦克。

此时,苏军最大的问题是,看起来都是“方面军”,实际上绝大多数师只剩下3,000人左右,放现在的编制,算一个团,放德军编制,只能算旅。

这是双方的兵力对比图,直到12月1日,苏军才完成了兵力逆转,新版巨碰我有,但图太大了,我就用旧版的图了,虽然数据上有出入,但整体结论并不变。


在1941年,不仅是朱可夫,苏军到处都是兵力劣势,甚至不得不动员民兵部队。

例如,列宁格勒的民兵第6师,莫斯科保卫战动员的12个民兵师。


最后,曼施坦因当然算名帅了,攻克塞瓦斯托波尔、三哈、黄色计划都是曼施坦因的杰出作品,不过艾森豪威尔算啥名帅啊,艾森豪威尔跟布莱德利、马歇尔、巴顿、蒙哥马利完全没法比。


user avatar   wang-you-ling-45 网友的相关建议: 
      

“人海战术”也算是月经话题了吧。确实,很多人看了以后都在拼命科普“人海战术”一说的荒谬性,正如高赞说的,“不知道还要科普多少次”。但众所周知,“科普”的效果非常有限,最多圈地自萌,根本没多大影响力。

归根结底,在于你批驳的“人海战术”,和人家宣传的“人海战术”,并不完全是一回事。

你以为人家说你“人海战术”,是说你派兵对着火力无脑送死填尸体,觉得在技术上驳倒了就算驳倒了,但人家真正的用意不止于此。人家抓住“你伤亡远大于敌方”这一点,嘲笑你只能靠死更多的人来换敌人的人头,具体这么多人是在什么战术下死的并不重要,总之是打仗死的就行了,这毫无疑问地说明你的命没有对方宝贵,你天生低人一等,贱人贱命,是劣等民族。

表面上是说军事技术问题,实质上是以小见大,讽刺你这个民族只能靠填你们这些劣等人的贱命才有资格去交换对手高贵的命。至于朱可夫到底是不是派兵无脑冲锋,这是次要的技术问题,你在技术问题上再怎么辩经,再怎么把朱可夫说成战神,就算你的技术论述没有任何错误,都改变不了“交换比对你严重不利”这一事实,而数据你又否定不了,对军事不感兴趣的人看到数字自动就会在脑子里合理化“人海”,朱可夫只是个代号,换个人也一样,你怎么辩解都是无力的。

老是在人家占优的点跟人死扛,这不就是死守一城一地,头脑僵化的表现?你直接说曼不群被打得抱头鼠窜只敢缩卵找借口不就行了?明明你有自己的优势点就是战争结果,不拿出来用是不是傻?


user avatar   zhang-shuai-guo-56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有没有这样一种可能,对手总是能在关键节点集中比你多几倍的兵力,说明你自己的战略战术水平是一坨狗屎???

以多打少乃是最基本之战斗原理之一,不爽去炊事班,不要试图指挥


user avatar   bi-hu-48-78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有一说一,其实性价比最高的4K蓝光播放设备很可能是二手xbox




  

相关话题

  关于苏德战争,我一直有个疑问,就是当时1941年十月份,苏联冬天来临,为啥德军不在这个时? 
  如何理解东线权威朱世巍说1943年德军仅有四成兵员执行作战任务而苏军有七成? 
  中途岛战役的美日双方,如果要击落敌机或者击沉敌舰需要付出多大的代价? 
  为何党卫军中由非德国人组成的师反倒在战争末期死不投降? 
  如何评价1943年的第聂伯河攻防战? 
  假如大和号复活,遇上一艘055开战,会是什么样的战况? 
  德军在维亚济马-布良斯克已经围歼了65万人,那为什么还没取得莫斯科战役的胜利? 
  对战舰来说,最光荣的死法是怎样的? 
  战列舰为什么不设计为正面迎敌? 
  请问T-3485是否参加了库尔斯克会战,不是非得量产,哪怕有一辆也算,请问真的参加了吗? 

前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迪士尼《小美人鱼》真人版的女主角选角?
下一个讨论
俄罗斯与白俄罗斯签署联盟国家一体化法令,会对周边地区和世界局势带来哪些影响?





© 2024-12-26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26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