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国外的移动支付没有像国内的支付宝和微信那样普及? 第2页

     

user avatar   ma-si-ding-88 网友的相关建议: 
      

结合我在澳洲的生活经验,我认为导致国内外移动支付发展的差异的主要原因有两条:

1.国内外用卡环境的不同;

2.国内外银行和第三方移动支付的利益之争的差异。

在澳洲使用银行卡支付是非常方便的。尤其在2010年后,非接触式的银行卡和pos机逐渐普及,人们可以很方便地用卡进行小额支付,不需要输入密码也不需要签名,只需要像国内的公交卡一样滴一下就可以了。这种支付方式一般用于$100以下的交易,由发卡行承担盗刷风险。

澳洲银行对每笔刷卡交易收取手续费,虽然大多不到一个百分点,但基于庞大的交易总量,其收入还是很可观的,因此银行也有足够的利润来弥补盗刷的损失,也因此,银行也乐于推广刷卡交易,向商户免费提供pos机,以创造更便捷更广泛的刷卡环境。

在这种环境下,第三方移动支付过来抢生意自然会受到银行的强烈抵制,自己苦心经营的这么大的一块蛋糕,具有传统优势的银行是会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银行都想开发自己的移动支付。第三方支付苹果支付登陆澳洲这么久了,四大行中只有ANZ支持,其他三大行坚决不支持苹果支付,也就是说只要是银行的客户,账户就不能关联苹果支付;相对应的,苹果iPhone内置的NFC芯片坚决不支持银行的App支付。这种互怼的结果是谁也没有好果子吃,这么久了,苹果支付始终流行不起来,像我这种commonwealth银行的用户用不了苹果支付,用自家的银行app移动支付还需要另外在手机上贴个芯片(我认为这个芯片就是类似银行卡内置的接触芯片),没兴趣,只好继续用卡咯,反正刷卡很方便。

反观国内,在移动支付未兴起之前,小额支付大多使用现金,只要是很少商家有pos机能刷卡,人们普遍没有刷卡消费的习惯,银行对这领域的开发似乎兴趣也不大。所以我认为国内第三方移动支付的兴起受到银行方面的阻力不大,而且它的确比现金方便,也就更受群众欢迎。

总的来说,国内第三方移动支付的蓬勃发展得益于国内银行的纵容和国内传统消费不喜欢用卡这两方面。


user avatar   yue-ran-zhi-sh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纽约时报》在2017年7月17日发表的报道《在中国城市,现金正在迅速过时》中称,“中国的主要城市几乎所有人都在使用智能手机支付一切费用,中国已跨入了‘无现金时代’的行列”。而在三年前,中国人都还主要以现金支付完成交易。

中国人上一次在这个领域领先全球,则是数个世纪前率先使用纸币。随着世界最早由政府发行的纸币“交子”在四川的出现,这种更为便利的支付方式日渐流行。到了13世纪的元朝,纸币首次替代硬币在全国范围内流通,这种由桑树制成的纸钞带有官方的标志和印章,是由执政当局印发的银票,可以直接兑换成银子。

马可·波罗亲眼目睹这套货币体系的运行后,他惊呆了,“皇帝的造币厂已经掌握了完美的炼金秘诀。”

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又率先把纸钞这个名词扔进了故纸堆,他们迅速习惯了刷一刷手机花钱。

这也与正在宣称要进入“无现金社会”的瑞典等北欧国家情况不同——北欧人依靠的主要是银行卡,但中国人却“跳过了”信用卡,直接从现金转向了手机支付:上述《纽约时报》报道的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手机支付总额达到5.5万亿美元,是美国1120亿手机支付市场的50倍。

为什么短短几年,中国就发生了如此大规模的“支付的革命”?

移动支付的中国基石

这是一个典型的后发制人的中国故事。

据《无现金时代的经济学》一书作者戴维·沃尔曼观察,目前发展中国家正在发生的移动支付革命是一种“跨越式现象”。因为在发展中国家,大多数人没什么金融服务的经验,这意味着人们没有任何根深蒂固的支付习惯。

在欧美发达国家,信用卡支付距今已大半个世纪,支票的历史则长达几百年。世界上最早的信用卡并非由银行发行,而是起源于美国的一些百货商店、饮食店等——为招徕顾客推销商品,它们发给顾客一种类似金属徽章的信用筹码,允许顾客购货赊销。1952年,美国加州富兰克林国民银行发行了首张银行信用卡。而最早的支票,则早在1659年就开始在北美使用。直至今天,信用卡和支票,仍然是欧美支付的主要形式。

由数位中国人民银行官员参与合著的《支付革命:互联网时代的第三方支付》一书认为,移动支付革命能在中国发生的原因有两点:

首先,相对于欧美国家,中国人更爱用现金。2006年,中国流通中的现金占GDP比例约为13%,而美国为6.4%,英国3.5%。欧美银行发展了几百年,票据支付已成为国民难以逆转的支付习惯。而在中国,1985年中国银行珠海支行才发行了第一张信用卡。

其次,由于信用体系不健全,依托于信用的支付难以在中国快速发展。近期高盛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中国人平均有3.6张借记卡,但只有1/3的人拥有信用卡。

这种失衡的局面为移动支付的成长创造了土壤,因为消费者没有固化的信用卡、支票支付习惯,使得中国人能更快适应移动支付。

移动支付的出现,使得中国一步跨越了西方几十年。

《支付革命》一书写道,“在银行卡领域,中国落后欧美20年;在芯片卡时代,中国落后5年;而在互联网支付领域,中国的差距仅有一年甚至更短”。这本书出版于2014年,实际上业界公认目前中国的移动发展水平已经在浪潮之巅。

在移动支付时代,信用体系正在快速建立起来,资金流动都会留下可追踪的痕迹。如今腾讯与阿里巴巴都已建立起企业的个人信用体系,并基于大数据推出相应的信用贷款服务。

除了用户习惯,技术手段的进步则是移动支付在中国起飞的另一时代机遇。

从技术的角度,中国的第三方支付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POS机物理网络为依托,其网络枢纽是银联这一清算平台;第二阶段是以电脑的物理网络为依托,以支付宝等网上支付工具为代表;第三阶段是以智能手机终端和3G/4G高速移动通信网络为依托的移动支付,以支付宝、微信支付为代表。

中国的数字化支付的起点,要追溯到二十多年前的“金卡工程”和15年前中国银联的成立。改革开放之初,四大国有银行相继恢复或成立,但发展到2000年,分散在全国18个城市的银行卡中心各自独立运作、互不连通,银行卡的全国受理网络难以形成。而早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欧美发达国家就已经实现了信用卡的跨国使用。

1993年,国务院启动以发展电子货币为目的的金卡工程。2002年3月,中国银联成立,意在实现银行卡全国范围内联网通用,也使得异地跨行的网上支付成为可能,中国真正的清算体系建立起来。银联立项仅两年,跨行交易成功率由成立前的不到50%提到90%以上。

彼时,在多银行接口难以互联外,另一个难题是金融网络与互联网的接口承接,因为系统繁琐、成本高,银行没有动力去做。这时,市场上涌现了第一批第三方支付机构。它们往往曾是IT企业,因为给银行开发信息系统,发现了电子商务这一支付痛点。

它们提供的是网关模式,即以中介形式连接商家和银行,帮助商家和消费者在网络交易支付过程中跳转到各家银行的网银接口。

这一时期,第三方支付只是商户到银行的通道,是银行的附属角色。

但很快,随着互联网特别是智能手机的流行,支付的逆袭之火悄悄燎原。

第三方支付逆袭

在看似壁垒森严的银行业面前,第三方支付从夹缝中生长出来,先以水滴石穿、后以摧枯拉朽的态势,震撼了整个行业。

中国第三方支付真正实现飞跃,是从网关模式,升级为账户模式。

所谓账户模式,是指大量互联网支付通过商户和消费者注册的第三方支付平台的个人账户来完成。

在这种模式下,第三方支付机构真正作为一个平台,处于交易流程中资金和信息的重要停留节点,基于这些资金流和信息流,它们可以做更多的增值服务,包括今天中国消费者所享受的缴费、转账、还款、授信、保理、理财、咨询等。

从此,第三方支付机构从一个通道,变成了一个入口。而互联网时代的秘诀就是“入口为王”,锁定了客户,就锁定了生产、流通和消费。

账户模式的始作俑者,就是如今的行业巨头支付宝。

为了解决网购交易中的诚信问题,给买卖双方提供担保交易服务,淘宝网于2003年10月推出了支付宝。接着,支付宝创造性地在网购流程中引入了虚拟账户,在这个账户里,你可以资金担保,也可以收付款、充值、转账。

支付宝的虚拟账户实现了与大多数银行渠道的互通,比如2010年12月,支付宝和中国银行联合推出信用卡快捷支付,支付宝账号绑定银行卡后,可以支付和还款,无需再通过网银。这样,支付过程就绕过了银联这一清算平台。

支付宝不断扩展虚拟账户的功能,2013年6月,它推出余额宝,将货币基金内置在其中,成为了中国互联网理财的启蒙产品。直到现在,这个虚拟账户依然还在不断开发出新功能。

正是在这家互联网金融新贵崛起的过程中,中国数字货币的发展趟出了第二条路:交易商的电子化,在电子商务中派生出的数码记账系统,比如预付卡、储值卡和互联网中的虚拟账户等。

在此之前的长久时间里,数字货币的主要路径是银行的电子化,即把纸面票据转化为数码记账,比如磁条卡、IC卡和网上银行。

在第一条路中,银行是唯一的主角;第二条路则是第三方支付的逆袭,它使得银行从前台退到后台,成为可缺席的支付媒介。

第二条路径也正是当下正在中国发生的“支付革命”。

2008年-2010年,中国第三方支付异军突起,交易额连续3年增长率超过100%。互联网支付业务从2006年的485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6.89万亿元,增加了22倍。

在看似壁垒森严的银行业面前,第三方支付从夹缝中生长出来,先以水滴石穿、后以摧枯拉朽的态势,震撼了整个行业。

起初,商业银行并没有把支付业务看在眼里。商业银行的营利以存贷业务为主,支付业务的利润可以忽略不计,2012年全国14家商业银行的支付服务收入仅占总收入的5%。

然而第三方支付就从这一金融的基础服务做起,建立账户模式后开始向上层服务蔓延,使商业银行处于被逆袭的局面。而阿里巴巴董事长马云的一句话也已经成为现实,“银行不改变,我们就来改变银行”。

不过,第三方支付狂飙突进的背后,也出现了部分第三方支付企业挪用备付金,不法分子通过第三方支付通道进行洗钱、套现等现象。

2009年4月,监管开始介入,对从事支付清算业务的非金融机构进行登记。2010年下半年,中国人民银行颁布了《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及其细则。接着,发放第三方支付的牌照,2011年5月26日,支付宝获得了国内第一张支付牌照。

《支付革命》一书中说,互联网市场创新永远走在监管前面,监管机构经常面临“不知道什么时候又冒出来了新东西”的情况。

技术功臣二维码

随着智能手机和4G、Wi-Fi网络的发展,移动支付又成为了第三方支付行业新的颠覆者。

2012年以后,随着智能手机和4G、Wi-Fi网络的发展,移动支付又成为了第三方支付行业新的颠覆者。

快捷支付有两个必要条件——标准的信息终端和输入输出设备。而支付更便捷,就需要输入输出设备可随身携带,手机天然具备这一特点,黏在了消费者手上。

一般来说,第三方支付机构进军移动支付的方式,是身份绑定与App开发,但是微信的出现,打破了这个刚建立不久的路径,建立了微信通道。

2011年1月21日微信上线,2013年8月,在拥有4亿用户的基础上,微信支付上线。次年春节,微信红包面世。2015年,微信开始布局线下支付,迅速与支付宝齐头并进,成为移动支付市场的双寡头。

最新的数据显示,支付宝和财付通(包括微信支付和QQ钱包)在国内第三方移动支付的市场份额分别为53.7%和39.51%,合计占93%的市场。

《纽约时报》的报道认为,腾讯和蚂蚁金服(支付宝运营方)已经坐在了“金矿的顶端”:这两家企业可以通过微信支付和支付宝转账获利,也可以向使用这一平台的企业收钱,同时也获取了大量的支付数据。最新的数据显示,2018年蚂蚁金服和腾讯在每日全球交易量上,将超越Visa等信用卡企业。

除了黏住消费者的手机,微信和支付宝如此迅速地攻城略地,背后的另一个关键的技术功臣是二维码——扫一扫这个小方块,线上世界与眼前的商家瞬间连接,买卖双方才能真正牵扯进一桩交易之中。

二维条形码最早发明于日本,它在代码编制上巧妙地利用构成电脑内部逻辑基础的“0”、“1”比特流的概念,使用若干个与二进制相对应的几何形体来表示文字数值信息。通过图像输入,“扫一扫”,即可实现信息的自动处理。

二维码在移动商务方面的应用起步于2005年初的日韩市场,但因为手机智能化程度不高、推进力度有限、用户接受度低等原因,几年后归于沉寂。而在欧美,二维码支付从未落地。

相较于传统的第三方支付终端POS机,二维码技术的最大优势是成本极低——商家只需要把一张打印有二维码的白纸贴在墙上,即可收付款。而一台POS机设备的售价则高达1000元左右。

2011年7月,支付宝在国内首推二维码支付。从前的线下支付以银行卡为主的格局被改变,二维码迅速占领市场。2014年,因为对安全性的顾虑,央行下发紧急文件叫停。

但支付巨头们没有放弃这一技术,不断对二维码的技术模式和安全性进行改进。当年12月12日,支付宝高调宣布全国近100个品牌、2万家门店推广扫码优惠,二维码卷土重来。微信也紧随其后,推出二维码支付。

2016年8月,支付清算协会下发了《条码支付业务规范》(征求意见稿),至此,央行终于认可了二维码支付。当年12月,此前观望而未涉足二维码支付的中国银联,也正式发布了银联二维码支付标准。

重回“四方模式”

网联来了,它相当于第三方支付领域的“银联”,意味着以后支付机构不能再单独接入银行。

传统的第三方支付遵循的是“四方模式”,即发卡机构(如银行)、收单机构、商户和卡组织(如银联)四方参与,顾客通过手机支付时,仍然刷的是银行卡,背后的清算方式与银行卡交易相同,也要通过银联这样的清算平台。

但支付宝和微信后来开创的直接连通银行和商户的“三方模式”,绕过了银联,颠覆了“四方模式”。比如用户通过支付宝账户向他人的支付宝账户转账,支付宝只需通过它自己在不同银行的账户之间划转资金,即可完成这个过程。

这样一来,交易信息无法通过跨行资金清算平台被监管方直接采集,监管机构也难以在第一时间发现洗钱、套现等非法行为。

关于“三方模式”是怎么形成的,一位淘宝前员工曾感慨说出现之初他们很不为金融机构“待见”,被迫想出了这样的办法。而一位曾在银联体系工作的员工向南方周末记者透露,微信支付和支付宝从前不愿接入银联受制于人。因为它们吸纳的资金体量大,商业银行都会希望它们前去开设账户,为此不惜给出许多优惠条件,其中就包括对支付的限制少。

苏宁金融研究院互联网金融中心主任薛洪言也对南方周末记者分析,最早,第三方支付机构跟银联有过合作和沟通,“但这会让银联切走一块利润分成”。后来在市场竞争中,有的第三方支付企业就做了一些“模式创新”,之后整个行业效仿,“三方模式”逐渐成为标配。“这一过程中可能是银联阻止不力,没有及时叫停,但也可能是它没有力量去叫停,形成这样一个现状。”薛洪言说。

中国政法大学金融创新与互联网金融法治研究中心副秘书长赵鹞对南方周末记者说,三方直连模式这种做法只有中国才有,在国外是非法的,因为第三方支付机构并没有支付清算的许可,却在从事跨行清算的业务。它们能够钻空子,是因为我国没有关于电子支付或清算支付的法律,“只有部门规章,没法用法律去追究。”

“原来我们国家有259家第三方支付机构,网络支付有一百多家,这一百多家都在跟银行搞直连,就相当于一百多个小的清算机构,而且都脱离于监管,这在发达国家是不可思议的。”他说。

2017年8月4日,央行下发文件,要求各银行和支付机构应于2017年10月15日前完成接入网联平台和业务迁移的相关准备工作。

网联相当于第三方支付领域的“银联”,意味着以后支付机构不能再单独接入银行,一律先接入网联,再由网联接入银行,从市场自发的“三方模式”再度回到“四方模式”。支付宝人士告诉南方周末记者,目前支付宝已接入网联运营的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清算平台。对用户使用支付宝,包括支付和提现等功能暂时没有影响,也没有费用调整计划。

多位采访对象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实际上央行成立网联这件事已经筹划了好几年。

赵鹞说,2011年支付清算协会就说要搞一个网联,但是由于当时的市场环境、技术条件等还不够成熟和完善,所以处于研究的状态。“这是包括支付机构、人民银行、商业银行等集体智慧的产物,也是我们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这个系统如果国外去做,无论是人力、物力、财力都是不可能的事,中国在这件事上其实已经跑在了前面。”他说。


(本文原载于《南方周末》)


user avatar   gong-qing-tuan-zhong-yang-67 网友的相关建议: 
      

之所以国内的移动支付如此发达,如果用古人的话来讲就是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各方面条件都很成熟了。反推一下,国外移动支付未得到广泛的普及,也正是因为各方面条件都不太成熟。

实际上,移动支付在中国能够这么普及和便利,主要还是因为“移动互联网”是未来的大趋势已经成为了整个中国社会的重要共识之一,在这个背景下,国内各界为“移动互联网”这个概念的研究及践行所投入的金钱、人力等各种资源在全世界也是首屈一指的。而移动支付正是这种重要共识和巨大投入下水到渠成的成果。

这种重要共识和巨大投入,

表现在通信技术上,一个是4G基站的建设,在工信部的力推下,由中国移动/电信/联通三大运营商共同注资成立的铁塔公司加足马力进行建设,截止2016年,我国4G基站总数达到了惊人的263万,而这些基站绝大多数又分布在胡焕庸线以东的区域,也就是说在这个区域平均1k㎡多就有一个4G基站,4G无处不在已经不再是一句空谈笑语了。二来是用户规模的增长,自4G商用以来,三大运营商在扩大自家4G用户规模中表现的不遗余力,使得我国16年底的4G用户已经达到7.34亿之多,远远超过了欧美4G用户总和,占全球4G用户总量一半以上。“疯狂”的4G基站的建设,4G通信的大面积覆盖,以及惊人的4G用户群体,无疑使得移动支付的“移动”有了充足的底气。

表现在银行业界,就是@黑森林慕斯 的答案中所讲到的内容,具体不再赘述,概括他本人的话,就是国内银行系统,特别是国有银行系统在政策引导下,不计成本的支持集合消费、理财、结算的第三方支付平台,且砸下重金保证其便利性和安全性的均衡,为移动支付的“支付”打造了十分的保障。


表现在智能手机上,就是近年来我国手机的一波“大跃进”。依稀记得以前手机届某位大佬曾经说过手机将是未来世界的中心,甚至成为人的一部分类似的话。事实上过去几年,我国手机行业从营销、价格、性能等方面也一直在为实现这句话付出了相当的努力,在整个社会都掀起了一股购机换机狂潮,以不到全球1/5的人口规模占据了全球1/3多的智能机市场规模。而这一点,正好为移动支付的大规模使用和推广提供了大量的载体。

表现在互联网行业上,就是由于包括马化腾船票论等一波“移动互联网”概念的兴起和互联网行业对“移动”的追捧,由此带来在资本、技术、人性化程度和功能多样性等多维度的激烈竞争,以及互联网企业频繁的兼并收购,不仅提升了我国互联网企业的自身竞争力,还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支付软件的使用门槛,提高了支付软件的易用程度,扩大了支付软件的使用范围。民众也自然而然的在这一大波竞争中乐在其中、坐收渔利。

……

覆盖全面的网络信号,超级庞大的用户规模,安全性和便利性俱佳的金融保障、外观、性能和价格都相当给力的支付载体,以及门槛低、易操作的支付软件,这些“移动互联网”概念下的一个个具象的事物,都构成了移动支付在国内得以大规模推广使用的必要条件,也使得中国移动支付在2016年开始真正起步时,便如脱缰的野马,一骑绝尘,不见踪影。根据统计,2016年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的市场规模增长超过了三倍,达到38万亿人民币

这一数字,是美国的50倍,也超过了日本2016年全年GDP。

而国外的移动支付不如国内那么普及,要不就是网络信号的覆盖不够,或者用户基数未达到一定规模,亦或是金融保障体系对于移动支付的不友善,再或是移动互联网行业本身的不发达,这些条件,少一个可能就很难真正实现移动支付的大规模推广,更遑论全民支付习惯的培养。

————————————

本文作者:共青团中央知乎团队 舍柒


user avatar   pang-ci-do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之前如果台湾,台湾的朋友大意是说,因为各个银行是私有的,有金钱利益关系不好协调。


user avatar   xing-zhi-jiang-2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就单纯谈谈日本为何没有流行起像“支付宝”这样的电子支付产品吧。

看到这个题目,不少人肯定要笑了。


关于移动支付,日本的情况非常特殊。首先在这一方面,日本是鼻祖


日本最大的移动运营商NTT DoCoMo在2004年7月便推出了手机钱包,这几乎是全球最早的非接触式移动支付解决方案,所以日本并不是没有技术。关键是搭载这项技术的终端消费产品——手机,并没有因此开拓出更大的市场。


日本的移动支付虽领先,却是完全封闭的。目前,日本的非接触式支付以Felica制式为标准,这种日本独特的NFC标准仍与大多数国家无法互通。虽说日本也是个拥有LINE这种主流通讯软件的市场,但扫码支付并没有形成中国这种热潮。


这带来的结果便是,像支付宝这样依赖于网络的移动支付手段,在日本的普及率非常低,甚至没有成熟的解决方案。无论是支付宝、微信支付,还是Apple Pay,对于日本市场来说都是体系之外的外来物种。


究其原因,无非是以下几方面:


一、日本银行是“最大壁垒”

对于传统银行,账户间的转账手续费仍是它们重要而稳定的收入来源之一。在日本,网购大多使用信用卡结算,甚至会出现“银行转账”这种我们购物时已经很少使用的结算方式,却很少有网站开放借记卡或者储蓄账户通道。


即便是LINE的支付服务LINE Pay,由于仍然没法关联任何一家银行的借记卡,目前也只能通过充值信用卡关联扣款的方式支付,这直接影响了用户数量。



△日本信用卡与电子货币联用,像国内的一卡通




二、无法关联借记卡影响体验

在中国,微信支付与支付宝,甚至是Apple Pay,都允许用户关联借记卡与信用卡。截至2015年6月,借记卡数量已经是信用卡的10倍以上,这个数字也同时意味着,中国的第三方支付拥有更多用户。


对于那些没有信用卡的用户来说。购买行为必须经过“充值”“支付”这两步才能完成。在这一点上,中国的几家公司都做到了一步完成。



比较起来,日本LINE Pay账户最多充值10万日元,你没法购买价格更高的东西。银行不放开,支付用户太少,LINE Pay的合作商家数量也提不去。


日本并不缺乏拥有大量用户的公司,最接近早期支付宝的应该是雅虎,它的目的是与更多的加盟店结合,让用户使用雅虎ID完成支付,但目前这些支付并没有渗透到线下。


从商户端看,日本的信用卡使用率远超借记卡,这一点与中国庞大的借记卡消费阶层不同。通过第三方支付,中国消费者可以享受到与使用信用卡一样的服务,在一定程度上,他们的信用体系建立在第三方支付端上,这也是让消费者与商户都能够放心的原因之一。




三、日本保守的民族性格

我们再来看用户需求。日本消费者对隐私与安全性的重视,让他们难以被说服去使用新的支付方式 。


而在日本判断信用这件事本身就交给银行,除非手续费折扣有足够吸引力,否则他们并不需要多一个支付平台。




四、对用户日本公司喜欢“顺应”而非“开拓”

与中国公司相比,日本公司更喜欢“顺应用户需求”,而非“开拓用户需求”。顺应的结果,就是包括网络商城乐天、电信运营商NTT DOCOMO、AEON超市、电车公司JR东日本在内的多家大公司,都选择了“充值预付卡”模式。


日本现有的法律法规,对大公司与银行这种既得利益者更有利。日本经济产业省与金融厅希望能够有更多金融与技术创新,但仍处于调查与听取意见阶段,实际上,创业公司与外资想要撼动现有版图很困难。


前段日子,我们都知道支付宝正在进军日本。主要原因现在日本国内经济已经出现明显的下滑,中国游客就成了日本消费的救命稻草。



所以,为了方便中国游客,日本当然要引入支付宝和微信支付。毕竟,连金主都要用支付宝,如果因为付款不支持支付宝丢掉生意,那可真的划不来。


所以2015年11 月,支付宝正式进入日本市场之时,暂时避开日本本地公民,目标用户是那些来到日本的中国游客,而另一端的服务对象则是中国游客会集中、高频消费的几类重要商户。


现在的日本的金融基础设施完善,国民的支付习惯固化,这是在牌照之外对于支付宝的最大挑战。希望今后能有一家公司出现,掀起日本快捷支付的一次真正的革新。


user avatar   ding-xu-yang-92 网友的相关建议: 
      

某高赞答案以手机支付在非洲穷国都实现了,来论证移动支付没有优越性,这思路也是清奇。

潜在逻辑无非是:非洲国家也有手机支付---非洲国家是落后国家---所以实现手机支付没有任何难度---可见欧美只是不屑于采用---综上:手机支付并不比信用卡支付先进。

然而俺们非洲是穷没错,可也不能因为穷,就说俺们的技术都是垃圾吧?

这和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是劣等民族,于是考出及格以上的成绩就非自己能力所得了有什么区别?

作出这样公然的种族歧视,也有脸面在评论区调侃知乎以“国族自豪”为“政治正确”?

另外,实现手机支付在技术上确实没有太大难度,但除了技术问题就没有其它变量了么?

您引以为豪的欧美发达的信用卡体系,完善的金融保障,由此形成的利益集团,以及几十年的使用习惯,不都是影响因素么?

尤为可笑的是,套用您的逻辑,我们可以推出很多引人捧腹的结论。

如:太平洋某小岛上就有了完善的信用交易体系,人们以圆形石块为货币但并不实际交付它们---该小岛在被发现时还几乎处于石器时代,文明落后---所以信用支付在技术要求上一点也不高---可见我们坚持用现金结账从不使用任何信用交易的手段,只是不屑于为之---综上:你们那些奇淫技巧一点先进处也没有啊。

当然,笑归笑,还是要感谢您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这么精彩的例子。它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了,即便差距极大,也是可以抓住新技术刚出的窗口期,将自身领域的空白转化为优势,进行弯道超车的。

同时,也向我们生动展示了,人们只沉湎于过去辉煌与所谓传统,抗拒革新拒绝改变的结果。

最后,衷心希望先进国家的领导人们都有您这样的魄力,只要创新发生在后发国家就能把它们看作不值一提的小玩意。

@你也配反法西斯 为何国外的移动支付应用没有支付宝微信支付这般普及? - 你也配反法西斯的回答 - 知乎

user avatar   divinites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地没什么好洗的,欧美在这方面做的就是不如中国。

话说我05年去法国读书的时候,对金融体系是怀着学习的心态去的。以为欧洲元老帝国,金融方面必有高招。结果发现效率完全不可忍受:同一个银行不同账户之间的转账需要2-3天,用卡取钱之后,在柜台存钱,账户上也都要1-2天才能反映出来;唯一觉得欣慰的就是有支票本用了,吃饭什么的带着支票本,直接签个字就结帐,可能这种复古的感觉心理上比刷卡要高级一点?

然后08年我在上一门课 Advanced Topics in Industrial Organisation 的时候,给我们上课的大牛说:

Ebay发展的很好,不过总是有一些商家存在道德风险,收了钱以各种借口不发货,这个时候只能像Ebay和Paypal投诉,费时耗力。

然后接下来高能了!他说:

最近我和一个公司合作设计了一个非常新颖的机制,让消费者先付款给网站托管着,然后等卖家发货了,消费者收到货之后确认无误了,确认一下,网站再把钱释放给卖家。这个机制可以非常有效的解决道德风险问题。

下课了,我有个同学心直口快,直接吐槽说:“他解释了半天,其实不就是重新做了一个淘宝么?”

事实就是如此,尽管淘宝的这一套机制在05-06年的时候其实已经很成熟了,但是国外研究产业组织的这帮大牛就是不了解,他们专业从事这方面的研究依然不了解,那么对于普通的民众和商人来说更不问可知。也就最近这五六年随着中国的腾飞,阿里、腾讯等等有中国特色的商业模式逼得欧美开始睁开眼睛,学习并且接受这些模式中优秀的方面。


第二,欧美前期在借记卡+信用卡+支票本这套体系下已经投入了很多资源;如果现在全面转向支付宝微信支付这套体系,那么之前建立的这些体系相当一部分就浪费了,这也是因为中国有后发优势,没有历史包袱的好处之一吧。


再者说,中国对新事物接受的速度和建设效率是欧美不能比拟的。因为中国的竞争实在是太激烈了,任何能够带来一点点效率提高,方便消费者一点点的发明都会被迅速的实践然后推向市场,即便是阿里、腾讯和华为这样的企业,也没有因为自己在某些领域事实上貌似的垄断地位而放慢脚步,因为各种内外的压力都刺激着这些大企业继续前进。


说点题外话,每次看到一些妄自菲薄的洗地文章都觉得很无语。我每次回到中国,都能感觉到如升阳一般蓬勃迸发的朝气,在北京,在上海,看到的每一个人几乎都是急匆匆的,精神百倍的在工作,在学习,在为自己和他人的未来而奋斗和拼搏。『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以前很难理解为什么辽天祚帝七十万大军被被几万女真人打的落花流水,但是看今天的中国,我渐渐理解了这种初生的朝气所带来的巨大力量——十年前,上一代中国领导人也访问过英国,但是十年前,中国的GDP只有英国的80%,十年后,中国的GDP已经是英国的4倍有余。


这种朝气是我在欧洲看不到的,或者说是在欧洲大多数人身上看不到的。在欧洲我看到的是大部分人随遇而安,美其名曰『享受生活』,只有一小撮精英殚精竭思,玩命的工作着,焦虑着,维持着国家还能从表面上体面的运转着。但是整个社会的效率和氛围是完全无法和中国相比。让他们全民转向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等他们讨论出结果,论证出优劣,然后放松相关的管制之后再说吧。


user avatar   allan.chen 网友的相关建议: 
      

高票答主

@路洋

所说的四年英国生活经验也许只是反映了他所居住的 Newcastle 的情况,但是并不能代表英国特别是伦敦。

伦敦好的地方:

  • 伦敦的 pos 机支付非常发达,非接触式支付的部署很早,几乎所有正规商店餐厅都有 pos 机,而所有 pos 机上 95% 的 pos 机支持 contactless (闪付),而支持 contactless 的 pos 机百分之百支持 Apple Pay 和 Android Pay (因为对于 pos 机来说用闪付和用移动支付是完全一样的,无需升级)
  • 伦敦的交通使用的是 Oyster 卡,类似于上海的交通卡或香港的八达通,但是从 15 年开始,所有的公交地铁轻轨都支持 contactless ,也都支持了 Apple Pay 和 Android Pay
  • 伦敦的出租车能够扬招的都是『黑出租(black cab)』(不是黑车,是黑色经典款伦敦出租车,就是 Sherlock 里面经常出现的那种),车内带有支持 contactless 和移动支付的 pos 机;不能扬招的出租车一般使用叫车软件(都 2017 了,很少有人打调度电话了),各个软件自然支持绑定银行卡,Paypal, Android Pay 或 Apple Pay
  • Contactless/Apple Pay/Android Pay 支付的时候不需要有网络,完全可以在没有信号时使用,所以体验和 3G/4G 信号覆盖没有多大关系。

伦敦不好的地方:

  • 部分小超市没有支持闪付的 pos 机,比如某些 Sainsbury's ,但在去年伦敦的 Sainsbury's 已经全面升级了 pos 机,现在在伦敦失去要找到不支持 contactless 的超市已经很难了。
  • 小部分餐厅、理发店不能使用移动支付:尤其以一些小型中餐馆为主,不光光移动支付没有,连 pos 机也没有,或者有 pos 机不让你用,硬要说坏了。究其原因就是为了逃税。(有个省钱小技巧是在不少中餐厅你可以询问现金支付能否打折)
  • 绝大多数 food market 里的 home made food 只收现金。(这个是因为他们是个体户没办法,这是类微信扫码支付很有优势的场所)
  • 一部分小商店小餐厅不支持 AMEX 支付,原因是手续费贵,而 Visa 和 Master 就没有问题
  • 自动售货机基本都不支持 Contactless 和移动支付
  • 银行取款机不支持 Android Pay/Apple Pay 取款
  • 一般个体商户 pos 机支付需要最低消费 5 镑
  • 大众点评类应用、公众号服务号类应用和其于移动支付的结合明显不如国内

总结

英国的移动支付比较规范,特别是伦敦。也是因为规范,大多数时候的支付体验要比国内扫码支付好,不会出现需要扫一下支付宝二维码,手动输入支付多少钱,然后支付完以后再要给收银员看一下确认的可笑场景;而同样是因为规范,一部分的便利被牺牲了,少部分中国印巴超市餐馆不能通过类似于微信转帐的方式收费,而他们又不愿意支付高额的手续费甚至希望逃税,最后导致只能通过现金支付

至于 NFC 不如摄像头普及的问题,在英国这边应该还好,大多数手机都是自带的,特别是 Android 市场的混乱情况要比国内好一点,Google Play Service 普及率极高,更新及时,root 率低,移动支付容易铺开。一加2 取消了 NFC 正好碰上 Android Pay 正式发布,后来卖的不是很好以至于最新两代又把 NFC 加上了可见消费者还是看中移动支付的,如果一加手机不卖欧美的话,估计最新款还是没有 NFC。

国内的移动支付方式上更落后一点,但是也更自由一点。不如英国规范但是却比英国更有活力。仔细想想,这个国内外国情的特点和差别是一模一样的。希望知乎上的大家不要妄自菲薄也不要盲目自大。


user avatar   pansz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还选个毛

几个老头,谁能活到11月谁自动当选




     

相关话题

  有人知道:金融性资产和投资性资产有什么区别吗? 
  在中国实行注册制会不会造成垃圾股遍地的局面? 
  大学生是不是应该关闭花呗借呗? 
  花呗将全面接入央行征信系统,用户拒绝接入将无法使用,这会带来哪些影响?你还会继续使用花呗吗? 
  如何看待「支付宝跨行转账将被叫停」? 
  免除最不发达国家的债务是否对中国经济有益? 
  做一个金融领域的知乎,你有什么建议? 
  为什么国外的移动支付没有像国内的支付宝和微信那样普及? 
  有个荐股群每天晚上都短信通知带领建仓了某个股票说第二天会高开出货,第二天的确高开5点以上是怎么做到的? 
  如何正确吐槽使用"I AM 1%" 作为头像的行为? 

前一个讨论
在清华失去骄傲,大三一事无成。该怎么做?
下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奥巴马总统的告别演说?





© 2024-12-2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2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